时间:2023-03-10 15:05: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更是如此。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是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的有益尝试。本文系统阐述了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的重要意义、实际效果等,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临时党团组织建立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独立学院 社会实践 临时党团组织 效用评价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加强和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团队成员有3名及以上党员或团员的是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的。近年来,有独立学院尝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按有关程序成立临时团支部,临时党团支部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临时党团支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它方便是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起到了多少促进和改良功能?一直没有系统的比较研究和思量。
二、临时党团组织的实际效用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等独立学院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团队中有效尝试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通过系统而又有组织的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团队成员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实践活动质量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渠道和路径拓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1.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建立临时党团支部后,组织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临时党团组织的组织生活围绕热点重点问题讨论、《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内容学习展开,团队成员在日常活动中领会主旋律思想,强化理想信念,体会和理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计科系甲壳虫爱心服务团在2013年、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均建立了临时团支部,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拾梦之旅”社会实践团在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临时团支部。临时团支部的建立,在会议召开、《新闻联播》收看、热点问题探讨、惠民政策学习等方面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通过系统的学习,团队成员在队风队貌、组织纪律等方面与往年相比有提高。
党团组织的构建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升成员理想信念的。
2进一步树立了团队成员间的组织意识和团队意识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一般来自不同专业年级,所组成的临时团队在人际交往、团队文化、学习方式、心理契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仅靠带队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协调是很难弥补相关差异的。而临时党团支部的构建,起到了精神引领、枢纽促进和协调的功能,这对团队意识培养有帮助。
当前,95后大学生在经济转型和时代转型下成长起来,加上网络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主旋律思想的认识、党团组织意识的树立等方面较薄弱。而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日常学习生活相比,情况更特殊、条件更艰苦、目的更清晰、过程更扎实,在这样的阶段通过临时党团支部的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认识上将有很大的改观。
从建立了临时团支部的山西农大“在路上”社会实践团、重邮移通计科系甲壳虫爱心服务团来看,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半年内新增入党申请的人数均在4-5人左右,对比增长30%以上。这说明临时党团组织对于团队成员组织意识和思想意识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临时党团组织在团队意识和组织意识的促进功能方面主要是依靠临时党团支部的日常活动、组织生活、思想引领等途径实现的。做好组织生活,开发更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促进、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基层党团组织特点相匹配的活动和项目十分关键。
3.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综上所诉,临时党团组织的构建无疑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提升体现在精品项目的培育、活动影响力、对社会的实际效用、媒体关注、团队成员体验和感悟、获表彰情况等方面。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相关社会实践团队在建立临时团支部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实践团被评为重庆市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拾梦之旅”社会实践团在范村镇北曲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在孤寡老人慰问、留守儿童关注、文艺汇演、社会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活动结束后形成了《印象・北曲》宣传片,对于宣传北曲河村,推进当地资源开展和利用有良性作用,中国网、新浪网给予关注和报道。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组建临时党团组织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关键环节在于加强了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优化了团队实践活动的顶层设计。
4.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路径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临时党团支部的做法是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路径的具体选择和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各细节,也体现了思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如何赢得学生的兴趣和支持,如何遵循思政教育的规律等问题迫在眉睫。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的做法虽然不能系统的回答和解决以上问题,但这一做法还是有效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有效探索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结论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临时党团组织的做法针对性较强、时效性较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也是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渠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形式、提高质量,进一步发挥临时党团组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骆郁廷等.论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研究,2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61-02
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价值更为凸显。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诚然,创新具有过程性和条件性的基本特征,抽象的创新素质需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以创新成果的形式加以体现,同时又能够在活动中获得长足发展。鉴于此,从中观层面探讨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活动,以及从微观层面探讨基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社团活动均是时代所赋予的严峻课题。本文聚焦大学生日常活动中的高校社团活动,致力于深挖该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价值与实践路径,以期为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功能的社会性与高校改革提供一定可行性参考。
中青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该界定也就决定了高校社团具有组织上的自发性、结构上的松散性、成员间的认同性、运行中的自控性以及形式上的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各种高校社团通过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着大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起到隐性教育的目的。高校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创新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只有拥有创新素质才能灵活掌握与运用新知识,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最终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一、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联
有研究指出,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素质间存在相关性,社团活动开展效果较好的高校,大学生素质整体状况也较好[1]。这是因为高校社团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施载体与拓展渠道,换言之,创新素质培养必须紧紧依托具体的实践活动展开,否则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社团活动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引导支撑,那么,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理论基础和切入点对于确保社团活动质量乃至社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均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关联性,密不可分。
(一)社团活动目的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目标相吻合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陷入“识”而不“通”的知识功能危机与育人危机中难以自拔。为了转变这种现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教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举”等等,大学育人模式也由此开始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走出学科限制,走进活动课堂,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应运而生。社团活动的目的就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让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提高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做准备,最终指向的是大学生的成才。创新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故而,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价值追求与目标取向上的一致性,两者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该相互促进,为大学生成才以及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而努力。
(二)社团活动特点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重点相统一
大学生社团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实践性、主体性与个性化,而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操作能力、求新求异能力,由此可见,社团活动的特点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例如,社团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满足参加成员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其进行多领域探索、多方面的锻炼提供机会,同时社团活动往往需要参与成员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等等,这些特点都能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获得发展,最终指向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
社团借助组织社团活动来展开其各项职能,总体上讲,社团活动是以潜在课程的形式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把相对抽象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转化为尽管带有明确教育意图却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社团活动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训练及创新人格的塑造展开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中制约个体的内在力量,是个人创新素质中核心成分。有研究者指出,创新意识是主体在外界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造客观现状的创新意愿、创新观点、创新思想的总和,是一切创新的观念形态[2],怀疑精神、寻求进步与发展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自由决定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所形成的民主、宽松、包容的氛围对大学生求知欲、探索欲起到有效保护作用,进而促使他们敢于、勇于、善于挑战权威,破旧立新。在积极的社团活动中,创新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让他创新”变成“我要创新”。
(二)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个体创造出符合社会价值或是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革新性成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与发展。高校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活动效果来检验创新思维的可行性,无论成功或是失败的切身体验均能很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主体表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同时,创新人格也是内在、持久、稳定促使个体取得创新的人格特征。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团活动的活动方向一定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最后,引导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社团活动的参加成员拥有不同的特长与爱好,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其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三、践行“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理念的路径
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现联动整合,践行“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理念,是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总体思路是:纵向上,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施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横向上,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指导理念规划社团活动。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立足于践行高校育人职能与素质教育的高位上,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保障社团活动开展的数量,确保活动种类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第一,为社团活动提供经费保障。从现实情况上来看,经费紧张通常成为社团建设瓶颈,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失去最基本的保障。高校可以成立社团活动专项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范围。第二,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与设施保障。学校设置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用来开展学生活动,学校配备社团活动所需的常见设备。
(二)有效引导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向
正确的社团活动的方向是衡量社团活动质量的首要条件,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决定了该类活动必须坚持“求真、求善、求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社团活动的内容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一,建立社团导师制。高校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在活动自由灵活的本质上,对拟开展的社团活动进行调控与指导,引导相关社团的发展。第二,树立品牌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一些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开展较好的社团活动品牌,品牌社团活动定期开展,鼓励全校学生参与;同时,以品牌引领方向,借助品牌社团活动的核心理念影响其他社团活动的开展。
(三)切实加深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体验
作为高校较为常见的结构化活动,研究表明,大学生只要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多投入一些、参与程度深一些,就能够获得积极发展。所以,如何使学生深度参与社团活动并获得深刻的社团活动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从外部动机方面,将社团活动绩效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激励制度。高校可以探索将社团活动的成绩与类似课程成绩挂钩,以及与学生评优评奖制度的衔接。第二,从内部动机方面,转变大学生观念,增强参与的主体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加强大学生对社团活动内在体验,必须依靠转变学生观念,确立正确实践观,主动学习。
[作者简介]牛金玲(1980- ),女,河北无极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32-03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大部分院校在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加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培训、举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交流会等措施,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不少高校的就业工作还存在不足,没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如部分高校就没有重视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影响。
一、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社团活动之所以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影响,有两方面背景因素。一方面,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首先是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事实也表明,大学毕业生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成为影响其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阻碍。当今高校的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吸引很多大学生融入其中。这些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推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解决其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虽然目前社会岗位有很多空缺,但没有毕业生愿意选择,也有很多毕业生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不清,社会认识欠缺,不能正确估计当前的就业形势,导致择业就业定位偏颇,即使遇到合适的岗位也失之交臂。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把握择业就业的正确方向,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并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因此,社团活动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应当被纳入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范围。
二、重视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中的群众组织,是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特长和共同理想追求的大学生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组织。它的成立是自发的,但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具体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十分活跃,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及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1.重视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方面的作用,努力实现其在择业就业中的理性定位。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对职业进行合适定位,成为影响他们职业选择的重要障碍。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很多时候不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能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从而导致择业就业的盲目性。要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增强自我认知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能力。当前,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社团种类繁多,几乎囊括学生所有的兴趣和追求。校园中既有文艺社团,也有科技社团;既有学习型社团,也有社会活动型社团。高校应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的特点,活跃大学生的课外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要通过社团活动,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自己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增进对自己的正确认知。社团活动要使大学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体验,大学生减少了择业就业中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减少了择业就业中的困惑,明确了择业就业目标,使自己的就业预期与现实更加接近,从而为择业就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积极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这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园时光,发奋学习,积极锻炼,努力提升全面素养。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提高社团成员在择业就业中的竞争力。第一,要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公关能力。公关能力是当今社会择业就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它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意愿,便于用人单位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大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其顺利开展需要沟通和协调社团内外的各种关系。组织者、参与者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系、交流,才能顺畅地开展活动,取得活动的成功。因此,要通过社团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口才,促进其形象的塑造,提升其沟通协调能力。第二,要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大学生干部在择业就业中颇具竞争力,这是因为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社团活动,锻炼广大社团成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择业就业中的优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要通过社团活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高校中成立的各种大学生社团,不管是兴趣型的、知识型的,还是公益型的,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增长知识、拓宽思维。因此,要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迅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第四,要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的要求。大学生社团活动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其活动也是自主进行的,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的开展始终受到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尤其要积极发展政治性的社团如研究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红色社团等,将其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其传播红色文化的功能,推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五,通过社团活动巩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社团活动则在促进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推进专业知识拓展、增强专业实践锻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要在活动宗旨与内容等方面尽量贴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辩论比赛、作品展示、应用实践等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验证课堂所学的专业内容,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这些措施也可以扩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3.重视社团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作用。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在心理、社会经验等方面准备不足,难以顺利应对工作岗位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大学生的成熟与发展。第一,锻炼大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集体。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当今社会对社会分工和沟通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处于某一工作团队的成员相互之间要保持密切、顺畅的交流,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协作,从而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高校要通过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协调、合作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扩展大学生单一的交际范围,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合力。经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历练,学生能够迅速融入集体和社会,以便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发展自己。第二,提高大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坚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下,一些不畏困难、不怕挫折、意志坚强的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于一直生活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多数没有经过艰苦条件下的锻炼,没有经历过困难和压力,当困难来临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要通过日常的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学会在活动中处理琐碎事务,学会在各种矛盾中协调各方面关系,在各种困境中逐渐学会科学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从容地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
三、充分利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影响,高校应从推动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出发,采取策略,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1.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择业就业素质方面的作用。从上述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来看,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宽其社会知识、增进其社会化程度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这些作用,高校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对大学生社团给予经费、场地、设备上的支持,并将其活动纳入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视野,从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尤其是就业需求出发,加强对大学生社团设立的审批、指导、管理以及日常活动的监管。在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应指派指导教师,保证社团活动的思想健康、格调高雅,将大学生社团打造成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成长平台。
2.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类社团的扶持指导,积极为大学生拓展择业就业素质提供有利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多数是一些兴趣类、文体类社团,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类的社团并不多。对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成立创业就业类社团,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提升他们的择业就业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社会择业竞争的知识,拓宽他们择业就业的视野。当前,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就业领域,针对用人单位的素质需求,积极规划建设大学生社团,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培养。这类社团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知识、择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和技能方面的指导。要选派有经验的老师,对这类大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精心设计社团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社团的择业就业活动空间。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是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的技能缺失和社会化意识薄弱,从而影响学生适应现实岗位工作。大学生社团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具有活动实践性强、组织社会性明显等特质,是推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以拓展大学生择业就业素质为核心,以学生素质拓展为主题,精心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实践活动,按照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形式活泼、健康高雅的原则,努力实现大学生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结合,不断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和内容,使大学生社团成为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
4.密切大学生社团与社会关系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大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就是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提升大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中的影响力,高校学生社团应贴近现实社会,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促进社团活动融入社会。要针对用人单位的性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发挥社团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5.重视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社团成员,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在重视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吸引用人单位重视社团成员。在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中,要将一些在社团活动中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开拓能力的社团成员推荐给社会用人单位。在大学生社团成员就业后,还要重视对这些成员的跟踪调查,给予持续的关注、关心和指导,使他们在用人单位健康成长、努力成才。要通过社团成员向用人单位的推荐,提升社会对社团成员的认可度,提高社团在用人单位中的影响力,将大学生社团打造成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平台。要重视用人单位对社团成员的工作评价和信息反馈,以此改进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不断促进社团活动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永生.大学生社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郝利鹏.高校求职类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提升[J].中国就业,2009(11).
[3]李敏.职技高师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作者简介]饶华(1977- ),女,四川彭山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65-02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大学生社团的构建,以大学生社团作为依托,在大学校园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把课堂知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极大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它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大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具有自由性、广泛性、参与性等特征。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让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亲自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觉悟,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相结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在不断改革,社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带有独立性、多变性等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如今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科技的教育方式不断普及,互联网、电子教学等设施都不断地运用到了大学的教育当中。这些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相结合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的模式和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把理论和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大学生社团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型模式。大学生社团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日常需求和心理状态,而且大学生社团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自主性,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团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的管理、社团章程的制定、社团活动的组织等,这些都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大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把握大学生日常的心理脉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把枯燥的课堂知识合理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而且大学生社团能够很好地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有利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阶段大学教育中的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特别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一切从大学生个人出发,从大学生的各种利益需求出发,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追求人的全面均衡发展。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他们之间更易于产生共鸣,社团中的气氛有利于提高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是社团的管理主体,所有的社团成员都可以参与到本社团的管理当中,社团具有极大的民主性和自主性。在社团当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选举、监督、罢免的权利。在社团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社团会维护团员的基本利益。所以在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大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成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知识,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大学生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开阔大学生的眼界,给大学生提供实际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架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6.大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大学的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它是通过学校的师生共同努力来创建的,校园文化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紧密联系的。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校园文化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社团的规模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把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宗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社团管理不够系统,规范不健全。社团的内部经费开支以及活动的组织都缺乏相应的监督。有些学校对于社团的建设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指导社团的发展,社团的主体不够明显,缺乏长期的规划。社团发展具有商业化的倾向,逐渐背离了社团最初的建团目的,这些都会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二是部分社团经费紧缺,无法正常组织开展社团活动。部分社团设施落后,社团活动得不到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很多社团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无法正常开展社团活动,也无法体现社团的特色。三是社团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开展的活动缺乏深度。许多高校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方面,对大学生社团的重视力度不够,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社团活动缺乏深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部分社团就算有教师进行指导,社员也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团活动当中,制约着大学生社团的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大学生社团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日常的文化活动当中,把高校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器。但是由于高校社团还未真正发展成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把握高校社团发展的规律,找出能够促进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把握高校社团的发展方向,正确引导和鼓励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应当鼓励社团的建设,重视大学生思想、文化、科技、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能够找到一条培养个人能力的有效平台。高校也要对社团进行积极引导,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社团的活动当中,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社团的发展,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高校社团的活动也要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的社团管理过程当中,要结合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内容健康、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使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2.培养社团骨干,完善学生社团的构建。学生的社团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高校社团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高校社团之间也要加强协调合作,通过社团之间的结合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也要加强对社团规章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通过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使大学生明确社团活动的目的,增强大学生社团成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使高校的社团活动能够更加规范,对社团的管理可以有章可循。高校要把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社团举办活动要经过高校严格审批。高校对社团的严格管理能够使社团的活动更加规范,从而有效地避免社团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社团要建立科学的社团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工作,让社团骨干为其他社团成员做出表率和榜样,从而进一步促进社团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
3.增强社团活动的内涵,加大对社团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高校社团各式各样的活动能够体现社团的生命力,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社团活动经费比较短缺,很多好的社团活动只能是一个提议,很难去正常的开展。所以学校应当加大对社团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为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提供足够的经费、场地以及设施的支持。高校也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使社团活动更加富有内涵,社团活动也可以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对社团的成员进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团成员的成长。
4.社团活动要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高校的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高校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比较重视课堂的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很大的重视力度。高校的社团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社团活动可以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之中,在社会实践当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也应当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强化社团活动的教育性。
5.社团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采用创新模式组织社团活动。高校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深化对高校社团的改革,改变现有高校社团存在的弊端,在社团的内部建立党小组以及团支部,通过对社团的组织完善,加大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的活动结合起来,促进高校社团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2]徐木兴.“心理契约”理论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高校教育管理,2007(2).
[3]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社团 社会能力
一、引言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因其体育兴趣的一致性、参与的热情和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而在校园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能锻炼自身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和丰富社会阅历的重要载体,满足了学生兴趣的需求、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等需求,以其多样化的活动,轻松的环境等为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各项能力搭建了平台,高校体育社团因为有体育的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与抗挫折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分别抽取了对研究对象为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学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法。针对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并进行有关的调查获取数据,随机问卷调查了370名社团成员,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60人。
三、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主要是通过各个体育社团纳新,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体育社团。90.1%是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认为增加社交能力的的标准占了 49.3%,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得到很多的收获,加入社团之后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除了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之外,更提高了自己的胆识与交往能力,懂得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在提升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可以使他们多接触很多学习以外的实践环境。高校体育社团因为有体育的元素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下面结合调查情况来具体分析。
(一)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体育社团活动中给了成员很多实践动手的机会,有48.7%的成员认为体育社团活动对动手能力有着较强影响,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不必考虑太多的后果可以大胆地做, 46%多的成员认为心理上比以前有所改观, 59%的成员认为参加社团实践活动使他们增加了实践经验,所以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影响
高校体育社团中的体育活动竞争的特点,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求胜心理,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竞争性能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促使大学生参与公正合理的竞争,有33%学生认为有很强的影响,认为较强影响的超过了50%。所以社团内外部比赛交流对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
(三)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认为自我沟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在遇到问题时,多是在同学或好友之间交流,社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交流平台。体育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经历诸多的锻炼,经常与成员、老师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以此解决了他们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各种交流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所以,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成员的沟通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高校体育社团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坎坷和不顺,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遇到棘手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在体育社团各种活动的影响下,有超过42%的学生能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所以体育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有影响作用。
五、小结
高校体育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运动和交流平台,在参与社团活动中使得自身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影响较大,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但在社团成员之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友好氛围,使大学生成员在受挫时有人倾诉和探讨,得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社团内外比赛交流活动中也培养大学生竞争和抗挫折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视野。
高校社团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成立的群众性非正式团体,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社团的迅猛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调查福建某医学院校学生社团现状,就如何强化高校社团管理,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促进医学生素质提升进行探讨。
1.高校社团活动在医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F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学生的个人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笔者通过对福建某医学院校部分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及社团成员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人对社团活动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认为开展社团活动是对医学生理论课堂外的重要补充,良好的社团活动还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知行合一、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1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高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医学生展现自我才干、接触服务社会的平台,是学生知行转换的桥梁。校红十字会的部长小王在访谈中谈到,自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最大的收益就是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转换为实际的救护技能,不仅能服务同学,还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44.15%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46.28%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能有效促进学习。可见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明白了实践得真知的重要性,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1.2社团活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社团活动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显示,目前该校已成立115个社团,规模大、范围广,还有新型的社团如养生协会、登山越野协会、阳光志愿者协会、百度百科知识先锋俱乐部等纷纷涌现,学生通过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同时了解了更多的人文科学社会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药学院的小张表示自从加入校心理协会,通过参与心理教育和心理调适等活动变得开朗了,还学到了心理相关知识。此外,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3社团活动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重要场所。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可塑性、实践性使校园个体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并实现对人身心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据了解,每年7月份该校都会组织学生社团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各个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通过进社区爱心义诊、慰问空巢老人、关注留守儿童等活动,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学习和体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和技能,逐步调整自己使之适应社会,缩小与社会的差距,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2.高校社团活动制约医学生自我发展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通过访谈“您认为目前社团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一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得出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一是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质量不高,会员流失量大;二是大部分活动学生自己组织,教师指导力度不大;三是组织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四是社团经费有限,活动开展受限,等等。笔者认为当前社团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2.1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有待提高。
从学生对福建医科大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来看,74.8%的学生认为当前社团活动开展较频繁,但质量不高;11.2%的学生认为活动少,但质量还可以;另外14%的同学认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且质量较高。由于高校社团性质不同于正式团体,对内部成员没有强制约束力,若课业压力再沉重一些,活动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完整计划和周密安排,易致使活动流于形式,影响效果,学生的参与热情慢慢被削弱。
2.2社团活动经费紧张,投入力度待加大。
据调查,学生社团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学校经费和社会赞助。由于会费和学校经费有限,大部分资金还是依靠学生拉赞助,但对于课业繁重的医学生而言,拉赞助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赞助商支持力度不大或不诚信,会直接影响活动的进展。因此,大部分社团负责人只有尽可能地减少耗时长、资金大的活动,由于场地受限,只能开展一些室内活动如交流会、联谊会,或发传单等,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参与度也降低。
2.3社团组织机构松散,管理机制待健全。
学生社团对会员没有强制性约束力,因此容易导致会员的大量流失。某些学生刚开始很有激情,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认为与学业有冲突,特别到了大二、大三就退团;还有某些学生认为活动缺乏教师指导,活动质量不高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看心情参加活动。说明高校社团由于建设过程中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合理、社团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社团凝聚力不足、社团管理散漫、社团成员责任感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校社团活动对促进医学生自我发展的对策
3.1注重社团效用,加强责任教育。
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环境,没有社会竞争压力,很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情绪和行为,如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对社团活动安排的任务消极应付、推脱,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医学生专业特殊,加强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社团可以多渠道开展活动,如看望敬老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无偿献血等途径倡导大学生融入社会,用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改变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医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其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
3.2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育人。
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很少有机会走出学校接触社会层面的各种现象,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社团可以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献爱心、帮扶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乡村支教等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底层一些人的生活,与自己所处的幸福安稳的环境形成对比,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实践教育,医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了解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榻来踏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发挥媒体作用,丰富文化内涵。
网络已成为这个时代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覆盖广、内容丰富新颖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调查该校可知,某些学生对社团本身及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不了解,活动很多时候是通过发传单、挂横幅、贴壁纸。学生社团可以利用易班、微信、QQ等新媒体这个网络平台开展活动,扩大宣传力度,画面色彩鲜艳、内容又丰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媒体的产生和介入使社团活动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同时充实社团文化的内涵,实现教育功能。
3.4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
一个社团活动质量与学生干部素质、教师指导有直接的关系。许多社团在纳新初期为了吸引会员举办了各种活动,但时间一久,学生干部责任心不足,教师指导忙于业务或医学实验导致指导力度不够,活动就出现内容重复、方式单调、不规范等问题,社团作用急剧下降。因此,在社团建设中,一方面要慎重选拔学生干部和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要健全社团管理制度,落实社团的规章条例,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归属感,以保证整个社团的高质量,发挥育人功能。
3.5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社团水平提升。
良好的社团氛围可以促进社团的持续发展和壮大。21世纪以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越高,高校社团应营造轻松活跃的社团氛围,多开展一些能启迪学生心智、陶冶情操的活动,深入社区了解社会,提高医学生的判断力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舆论信息的能力。此外,高校社团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挥社团负责人带头作用,引导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为同学服务,不断推出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品的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水平。
参考文献:
[1]周D,王管.高校转型发展视阈下的学生社团内涵发展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50-52.
[2]吴添羽.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与作用[D].浙江大学,2009.
[3]滕航,朱建设.试论大学生社团行为与状态[J].东南大学学报,2010(9):122-125.
[4]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6-12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08-02
社团是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与校内外交流沟通的重要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社团以兴趣爱好为起点,以学生团结、协作为纽带,是大学课堂学习的一个调节、补充、延伸,对于学生的相关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升,交叉学科的相互影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目前困扰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症结
(一)资金不足
许多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多数高校划拨给学生活动的经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社团的需要,影响一些工作的开展,加之高校学费占普通家庭的收入的比例较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需要花费,或多或少影响学生的社团活动。
(二)在校大学生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大环境下,高校也深受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下降,学生由于好奇加入社团,刚开始还有热情,可随后往往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持之以恒的精神,影响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功利思想严重
一些教师、学生功利主义严重,许多高校高档轿车出出进进,比吃比穿比用现象突出。诚然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追求时尚,可风靡的物质追求易使高校由一个追求知识、真理,做学问,学做人的一片净土倾向为一个名利场所。一些学生社团干部在开展活动时,易受经济利益驱使,使学生社团活动偏离主旨。
(四)社会缺少相关接洽环节,社团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往往流于形式者居多
过去高校学生组织、个人到各级单位实践锻炼还有个起作用的组织介绍信,现在一般企事业单位部门对大学社团活动很淡漠,许多企事业单位嫌麻烦,怕惹事或出于其他考虑,不愿意给大学生提供参观调研锻炼的机会。使得一部分相关专业社团在开展工作时,了解不到本学科较为前沿的专业管理经验,实际设施、设备、具体工艺流程等,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易脱节,难以向纵深发展。
(五)本末倒置
部分社团成员学习、学生工作协调不好,时有迟到、旷课、挂科、学习成绩下降。他们偏重社团学生活动,轻学业,造成学生学习,社团活动失衡,这也是社团成员较为突出的问题。
(六)缺少相关指导老师
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学校牵头,为了进行比赛交流,比如机器人大赛、文艺比赛、展演、运动比赛、演讲比赛等有指导老师外,社团组织的其他活动缺乏专业老师指导。这是目前高校在学生课外实践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应有相关教师在社团实践中发挥传帮带作用。
二、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
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把学生社团作为展示大学生精神面貌、思想道德、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做好高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学生社团对锻炼大学生组织交流、与人交流沟通能力有难以取代的作用,各级组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许多优秀管理及专业人才几乎都曾有在学生社团锻炼的经历,大学生社团几乎可以说成了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的孵化器。在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学生所学专业和心中理想专业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社团活动是他们课堂学习的缓冲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触类旁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和西方高校大学生相比,我国大学生工作能力比较欠缺或薄弱,作为中国高校应把大学生社团工作同学生实习或见习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近期在网上看到有对买卖实习证明的报到,大学生的实习可见一斑,因此,强调实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意义非凡。
学生社团工作和实习有时间上的不同,社团一般是业余或节假日,而实习或见习往往是安排有专门的时间。把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课堂学习、实习或见习同等重视,形成三个有力的支撑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内容
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成熟。当下高校,学生兼职现象比较多,这无可厚非。学生真正能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团工作,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对于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细心耐心的精神品质,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情商。近日,有各级媒体采访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成功经验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谈到和他人、外界的交流沟通是自主创业中最重要的环节,可见与人交流沟通在事业中的分量。在文化、科教、体育、卫生等方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使大学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在中国教育频道的一次专家学者就中学生留学问题的讨论中,及凤凰卫视对一些知名高校的校长采访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精神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优秀人才、社会精英,他们之所以优秀,和他们背后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社团促进了大学生四大方面锻炼: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能力、个人思想修养、兴趣爱好。
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方法、思路
1.学校对大学生社团工作应大力支持,以学生自治为主,在社团广泛倡导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高校科技资源、人脉资源、信息资源,积极主动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活动。2.由于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接受知识快的特点,通过网络加大学生活动管理,宣传联络,把思想教育与学生工作齐头并进。3.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深入社会基层,通过比赛、帮扶、支教、义务劳动、展演、参观访问、调查报告、图文、视频等方式进行社团活动。尤其专业社团,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相关行业,了解专业前沿知识信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水平,找不足、找差距,以此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4.走出去,请回来战略。和国内外院校、科研院所、同行间的交流沟通是社团活动的一项有效方法。5.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节假日,通过旅游、登山、户外活动、野外生存训练、都市生存训练、探险、极限训练等活动开阔视野,增加阅历,磨炼意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正能量,对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历练,这是大学生成就人生梦想,实现中国梦的最本质的潜质基础,是优秀人才必备的素养。6.社团应积极和民营单位机构进行联系。民营单位机构充满活力,机制灵活,效率高,已经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开放包容性大,许多民营单位已经在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更青睐有志向的大学生,是大学生社团参观调查访问的一个主要对象。7.多和社会公益组织,环保组织,民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卫生组织,科普组织,各种比赛,展览的筹委会,各种学术组织等联系,把大学生社团的触角深入到学校、社会的各个领域,以便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
五、建立完善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管理体系
高校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以学工部门,团委,社团联合会,学生党支部具体牵头,最好配有专职人员的归口管理部门。由于学工口偏重于对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管理,缺乏相关专业支持,因此,整合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在各个院系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甚至把教学部门也引入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团提供专业学科支持,把社团活动当做学生实践锻炼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学生社团能和教务处下设的教学科、教学实践科,在功能上同等对待,以人为本,灵活管理,真正从学生的发展考虑,在保证正常教学前提下,提供社团活动场地和设备等,把社团工作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一个补充和延伸,使社团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成立社团的审批问题上,要突出包容性,只要不违法乱纪,对一些基础性或前瞻性社团,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团,多鼓励支持。要建立社团的资源衔接问题,把上一届社团的先进经验,尤其充分利用与外界联系的有效资源,使社团活动信息得到交流、传承。对各个社团的活动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对于工作好的社团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建立学生社团的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社团的业余校外活动,邀请安全方面的教师、专家进行进行必要的讲解培训,每次社团组织的外出活动,应有专人登记,保持通讯畅通,以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1]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有的方式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校园和谐、创建校园文明等方面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正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凸显出它的作用和优势。传统的简单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实效。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越来越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理论学习类社团稳步发展,并不断向系延伸,形成了学校―系―班级理论学习组织体系。二是公益实践类社团拓展迅速,是各类社团数量中的第二大户。不少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社团的这一功能得到大学生的肯定。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却又依赖权威;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因而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外界媒体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往往令人震惊。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所具有的自发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使得社团活动中的价值导向功能凸显。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学生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品位,弘扬高雅、健康、向上的主旋律;要通过开展社团建设工作,依托社团组织实现对社团活动的价值导向进行直接调控,倡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社团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学生渴望知识、期望锻炼的需求;要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等示范性活动,集中展示学生社团文化,促进社团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营造浓厚的社团文化氛围;要注意加强对讲座、论坛等社团活动的管理,严格把关,防止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论通过这些活动得以传播;要争取设立一笔优秀社团活动项目基金,实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对设计新颖、格调高雅、教育效果好的社团活动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经费支持,使优秀活动项目得到经费保障,发挥其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2.环境熏陶功能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而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兴趣的追求。一批有共同的志向、爱好的学生走到一起,彼此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每个成员在社团内部会自觉行动,自觉维护社团利益,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惯例、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学生社团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途径达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2]
3.实践锻炼功能
学生社团是能够促进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服务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学生锻炼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社团活动除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外,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炼自我,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众多社团凝聚了大量的青年才俊,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实践锻炼的主要阵地和精神家园。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1.组织灵活
社团活动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这是由其组织方式的灵活性所决定的。许多大学生在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实现社团成员共同的利益和追求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高校可以按照“三自”方针,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教育。
2.凝聚力强
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起了一个平台。一群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大家庭里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是使大学生产生凝聚力的源泉。在一个有着共同爱好或者共同目标的团体中,大学生更加容易参与共同事业,积极地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这种来源于一个共同目标的凝聚力,显然要比单纯的班级所产生的凝聚力来得坚实和持久。
3.活动形式多样
高校学生社团涵盖了文化、科技、体育、学术、公益等各个领域,社团类型众多,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如科技类社团的潜心实验和作品展示,文娱类社团的舞台表演,体育类社团的赛场较量,等等。大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中,总会选择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这就是学生社团活动得到大学生热爱和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比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显然灵活得多。
4.实践创新性强
学生社团里聚集了一群充满朝气和热情的大学生,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社团是最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在这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实践和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学生社团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同时也接受了实践检验。在随意、自在的文化氛围中,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欣赏,共同进步,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渴求认同与尊重的心理需求。在社团活动中,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得以发展,每一个成员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随处可见,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可能。[3]
参考文献:
大学生在校期间,社团成员的多样性打破了狭隘单一的交际圈,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以有效使大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创造各种交往机遇,逐步形成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改善知识结构并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另外,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观点的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和人格的独立性,把大学生创新潜力转化为创新能力,尽快在工作中发挥才能,有助于为就业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储备,拓展就业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立一个社团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制定社团章程,组建社团部门和人员,筹划社团的活动规划、经费的来源等,就是一个成立公司并运作的过程,这些对社团的管理团队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一个社团的成败,就是“创业”成功与否。另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平台,社团针对会员开展的创业培训,创业计划大赛、企业营销大赛等都可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今后就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二、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就业
大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为大学生就业做出重大贡献。在国家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活动为依托,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一)发挥学生社团优势,提高社团会员就业创业综合技能
学生社团是有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不同类型社团具有各自的优势,在开展自身特色活动中,对于促进其会员培养专长、综合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英语协会等语言类社团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兴趣,书法协会、科技协会开展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书法绘画专长、计算机、电子信息等方面专长等,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类社团开展爱心家教、义务支教、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以行动积累社会经验,环保协会、三农协会等开展留守儿童问题调研、农村医疗保险等调研活动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
(二)发挥专业学术社团优势,打造动手锻炼平台
各大高校几乎都有科技创新类社团,此类社团主要工作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类社团的最大特点便是学科类竞赛较多,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多,平台相对较开阔。专业学术类社团应以此学术竞赛为平台,平时注重加强会员的动手培训和实践,多举办校内小规模竞赛,从平时开始培养,加强与学院相关部门沟通交流,依托学院教学平台,广泛调动学院师资,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管理及实施体系,切实起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打造精品特色活动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对接
在充分发挥各种类学生社团优势的同时,要极力打造扶持一批社团精品特色活动,尤其要加强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最大程度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比如创业协会可以多开展一些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等,比赛可直接与企业合作,这样给参赛者也可提供就业面试实战演练的机会,增加面试成功的机会,其它还可以开展营销创业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机会。
(四)各专业社团广泛合作,产品研发销售一条线
因学校、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因,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往往会有很大不同,这样便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专业类社团,很多高校平时只注重培养单一的专业技能,而许多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往往找到的工作并非专业对口,学技术的可能被安排在销售岗位,倘若其仅对产品性能了解,而缺乏对销售的认识,产品也无法取得良好销售业绩。大学生社团应有效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实现从产品研发、包装、到销售一条线。比如,电子协会开发出了某项产品,经过设计协会的包装,包装完毕后给管理类的企业经营模拟协会,由其负责营销,最终业绩会相当可观。这样的做法甚至可以演变成创业,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有用资源,成本上也是花费的较低的。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提升,不论创业还是就业,相比其他普通大学生来说,是很有竞争力的。
三、整合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实现“创业推动就业 就业促进创业”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和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实现“创业推动就业,就业促进创业”显得可行而且必要。
整合资源一方面要配备专职社团指导教师对社团发展进行指导,最好是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作为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要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保证足够的社团创业活动基地,扶持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为在校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在实践平台打造上,要积极在校外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社团的服务由校内合作向校外合作的延伸,促进多元化平台打造,增加社团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创业就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就业,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广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组织,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大学生社团来说,它能很好地实现创业与就业之间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指导,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途径构建实践平台,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升高校竞争力。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创业之艰辛,了解社会之需求,找准就业之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关于大学生创业就业有效机制的思考[J]..理论界.2009.02.10
[2]李焰.创业就业教育中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思考和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30
(2)加强社团活动品牌化。各高校开展的社团活动数量众多,质量良莠不齐,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还是是较少的。良性的竞争是有利于推动社团发展的,所以高校应引导支持良性竞争,扶持有影响力有创新性的社团活动,还应整合性质类别相似的社团,不做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要重质量减数量,打造高层次高质量的品牌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品牌化推动社团的发展。
(3)引导社团活动社会化。学生社团的活动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在校内开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从长远角度来看社团活动应该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引导社团社会实践常态化。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化,让高校了解企业的市场需求,也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高校中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提炼自我和开发潜能。
(4)促进社团活动项目化。社团的发展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外界的支持,其中经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样利用有限的经费去支持有前景有效果的社团活动的开展,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高校可在社团间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推行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从各个社团申报的活动中遴选出有创意的活动给予经费的重点投入。[南师大]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在于有效促进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升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也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效果。
(5)推动社团活动网络化。如今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为社团活动的宣传提供外在条件。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小时,网络已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应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利用新媒体技术,如PU平台、QQ、人人网、微博等,推进社团工作的网络化,建立学生社团工作网站,将各个社团信息,举办的活动等到网站上,呼吁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增强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二、学生社团工作的成效
(1)学生的个人能力显著提高。从竞选到正式成为一名社团成员,从一名普通的社团成员成长为一名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无疑为每位想要得到锻炼的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舞台。每位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舞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积极的组织或者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努力的展示自我。同时,学校社团发展受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为了活动能够有更大的影响,需要与校外企业商谈赞助。在这样的一种类似谈判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
(2)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社团影响愈增加。学院鼓励学生社团多多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传承一些经典社团活动的同时,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创新性的社团活动。在举办这样的活动的同时,可以邀请一些校外媒体的参与,并通过网络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动,参与到活动中,增强大家对活动的了解,对社团的认知。学院鼓励社团多举办一些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活动,使得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准备。
(3)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提升。高校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现在社团各种各样,许多专业的社团通过举办活动让大家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许多活动需要社团学生走入社会,提前接触社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学生社团发展的实现目标
当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活动主要以定期开展科技类讲座为主。一些社团也会组织会员制作简单的科技类作品,但社团活动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缺乏社团特色活动,对学生没有真正的吸引力。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社团具体管理者的角度看。现实中,主要负责社团事务的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学生的理论功底浅、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等因素,导致社团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活动效果不明显,不能对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行有效引导,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从而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参与科技类社团的积极性。
2.从社团成员的角度看。大多加入社团的都是大一新生。新生都是凭一时的新鲜感加入,对于科技类社团活动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习主动性差,当真正进行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并不是想着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离开社团。由于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社团一些活动或工作任务很难持续进行,严重制约了科技社团的发展。
(二)大学生科技类社团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科技社团重视不够
当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主管部门主要是高校团委。高校中隶属于团委的学生社团非常多,科技类社团只是其中的一类。科技类社团要想做出成绩,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资金投入。而其他社团在同样时间和资金投入下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因此在工作实际中,高校团委可能对于时间短、资金需求少、做出成绩多的社团更加重视,而对于科技类社团的重视程度、管理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经常要为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活动让路。各项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方案不过关、活动规模过小或过大而夭折,造成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质量不高,活动影响力不大,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长此以往,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没什么好参加的认识。
2.科技类社团经费短缺问题严重。大学生科技社团经费来源稳定性差,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大学生科技社团面临的共同问题。科技类社团的资金花费主要是各种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上,大部分学校都是让学生先垫资购买,等到参赛作品获奖后再给予报销,对于不能获奖的项目不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科技社团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积极探索依托科技竞赛项目
组建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新模式新模式主要是依托不同竞赛项目组建不同科技类社团,各社团成员的选拔、内部机构设置、社团的管理、参赛组织等所有环节均由社团的学生负责,指导教师专注于业务指导。这种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打造本社团的特色品牌活动。由于这种新模式着眼于各个竞赛项目,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有利于本社团品牌活动的形成。另一方面,社团的日常事务由社团学生自主管理,业务指导由专职教师负责,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如高年级社团成员有参赛经验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和参赛过程对低年级社团成员开展内部指导;社团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年级不同,自我导向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路径明确。新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对于一年级的新生,主要是科技启蒙和竞赛引导,着重培养新成员的兴趣,让新生了解社团主要活动安排,提前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学习;对于二年级社团成员主要是基础科研训练,技能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三、四年级的社团成员主要是积极参与各种竞赛
(二)创新科技类社团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创立社团的品牌特色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力和知名度
1.要结合专业优势和特色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形成本社团的品牌活动。高校要注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立。比如,通过学院科技活动节或实验室开放日营造学生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科专业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召开社团与学生见面会来提高“传、帮、带”的效果。
2.鼓励社团成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研究,从选题、申报、研究到最后结题中全面锻炼社团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三)各高校领导层面要重视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