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5: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高毕业思想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言
许多高职高专学生经过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初入社会时由于不适应社会环境,导致成长过于缓慢。学生对于择业观也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我国应该在学生入学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此外,学校教育培训计划里增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前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并教导学生处理好创业和就业的关系。[1]
一、高职高专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原因
1.盲目的选择目标
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缺乏自我认识,不明确自己的性格和特点,甚至在从事工作时不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选择工作时比较盲目,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高职高专学生选择目标上的盲目性是令人担忧的,目标没有针对性,往往不会给实践带来好的效果。
2.轻率的接受工作
与长时间接触社会的人员相比,高职高专学生还未曾真正适应社会。单纯、浮躁、幼稚、冲动等特点经常会体现在工作中,这些特点会令许多学生受到极大影响。他们容易接受一份工作,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不适应,工作的打击会给他们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1]。
3.人格塑造易偏离
高职高专学生长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初入社会时,依然留存校园的气息并且希望快速的实现自我,殊不知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集体主义思想做主导,而大多数学生的错误观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不会被用人单位所接受,因此,毕业生人格塑造偏离容易成为求职的阻碍。
4.发展方向迷茫
之所以高职高专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是因为开设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感。学生离开学校时,会面临很多困惑,对其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都是不利的。[2]
二、高职高专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1.由培养目标决定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连接纽带,很多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后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工作。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以至于初入社会时,对自己更好的进行定位。
2.由教育机制决定
比起美国教育,我国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美国的教育机制中,早在学生职业兴趣未定型之前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在学生高中阶段未曾实施,甚至好多大学也未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3.由职业发展决定
人的职业生涯是分为很多个阶段的,从进入期到退出期需要经历十几个周期。人生进入职业生涯阶段以后,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了,总会经历一些坎坷和磨难。高职高专的学生如果在学校期间可以接受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那么可以使毕业生缩短探索期所用时间以及尽早度过适应期[2]。
4.由教育形式转变决定
我国传统的教育会使很多学生的择业观变得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很多,因此,就业问题是毕业生需要正视的问题。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一些热门行业的职位出现饱和状态,而冷门行业则无人问津。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提倡教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高职高专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交给学生专业选择权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志向。学生在选择相关专业时,一定是与自己的志向相适应的,自主进行选择专业,是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学生的一次心理的审视。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信息的了解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等公开课的形式向学生们传递一些职业信息。
最后,引导学生设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有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我,为步入社会选择职业时减少一些困惑。
2.学校教育培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首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学校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的认识自我,给自我进行定位,还可以促使学生制定计划,有利于实现目标。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反馈和总结。学生制定的计划会因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学生经常进行反馈和总结,可以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是否适合从事一项工作,以及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现实要求。
最后,引导学生接触社会。高职高专学校应引导学生多去社会与社会人接触,通过与人交流获取相应的经验和认识,这些经验是认识是学生在书本上所学不到和感受不到的。
3.处理好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教会学生既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又要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认识;既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学生拥有改变社会环境的勇气[3]。
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不仅仅是一个求职者,而且还是一个岗位创造者。学校要教会学生正确择业,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勇气。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会更容易生存和发展的更好。[3]
结论
学生离开校园,面对的就是社会,在社会大家庭中,学会成长很重要。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前教导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交给学生专业选择权、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处理好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关系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学生面临社会的选择时,明确自己应该如何择业。
参考文献:
[1]陈翠萍.职业高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2,15(3):47-48.
[2]杨红进.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5):76-77.
(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当前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范围和地位的变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学科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检验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掌握的只是理论,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和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性、边缘性、创新性学科课程少都有关系。
(二)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依据是(1)新课改对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医院发展对检验工作人才的要求。(2)国家确定的卫生专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提纲对检验工作人员标准的要求(3)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关于思想、方针以及教学质量做出的要求。(4)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学成功的经验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运用。(5)很多医院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三)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式
(1)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定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2)学校可以组织检验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业教师及医院检验科的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3)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放问卷和向相关专家及有工作经验的检验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反馈。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具体方式
(一)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检验专业、文化社科五个课程群。
(1)前两个学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社科、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群为主,把涉及到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初期的教学综合了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在三到四学期之间主要是以学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临床医学概要主要学习医学的内外科、诊断学、儿科、妇产科以及传染病学,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医院中面临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新兴学科融入到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满足当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改革的标准。
(3)最后将四至六学期设计为实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实习时间为四十八周,主要是在临床医院检验科实习的同时,进行临床检验、医学技能培训和做一些毕业论文,这一阶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对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做了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比例,一般达到一比一,甚至实践教学比例更高。同时对临床实习和基础实验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 加强了临床检验和实习的技能训练。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高专院校增加了临床见习课时的比例,增加了与临床医师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并多了参与临床检查、咨询、病情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为将来就业时的临床经验奠定基础;高职高专院校还应整合检验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临床岗位和检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根据在学习期间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自己毕业论文;改革检验技能的训练内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在各个专业零散的检验知识进行组合,制定相应检验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如各种形态学检查,不断加深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理论和专业技能;改革检验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基础的实验方法,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经过检验实验教学多年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全程监督,以及训练、考核的标准化。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各大医院检验科主任及行业专家参与修订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形成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的“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后的检验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分为三类,包括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关键词】职高新生;问卷调查;思想状态;观念
安义县职业技术学校是安义县唯一的一所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公办高级职业中学。目前,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有 近200 人,共设四个教学班。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就读职业高中的的原因、目的、态度等思想状态和观念,我于2014年3月10日,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87 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 183 份。经过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总结和分析,发现他们在思想状态和观念存在如下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了解甚少
在"你入学之前,对安义职校、职业教育有何了解"的问卷调查中,有 51.3 % 的学生选择"不了解 " ,只有 6.2 % 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在"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安义职校的"问卷调查中,有 45.2 % 的学生选择"初中老师介绍"。
以上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在就读职高前,对安义职校、职业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不懂得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多数就读职高的学生都是被动和盲目而来,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就读职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职校的生源。
二、就读职业高中的原因,有不少是条件所限,被迫而来
在"你选择读职高的最主要原因"的问卷调查中,有 47.9 %的学生选择"没被普通高中录取",有 19.3 % 的学生选择"自己年龄尚小,走向社会为时过早",还有 18.5 %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读职高享受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困难补贴等,经济压力小"。
以上调查表明:就读职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或是不想过早就业步入社会等情况的学生。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就读职业高中的目的,多半还是为了上大学
在"你选择读职高的最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有 59.6 %的学生选择"上大学",只有 26 % 的学生选择"学技术"。在"本学期,学校高一、高二学生从原来按普高要求安排课程和教学,改为按职业技术教育安排课程和教学,你的态度是"的问卷调查中,有 45.2 % 的学生选择"不同意",仅有 17.1 % 的学生选择"同意"。
以上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还是愿意选择就读普通高中,接受文化课教育,通过参加普通高考上大学,他们认为这条求学之路才是成材之路;而上职业高中是他们被动无奈的选择,他们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高,职高毕业后只能从事脏、累、差的底层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是更多的人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大学生就业难,工资待遇降低;另一方面是职高生源"门前冷落",企业招收技工难,技工尤其是中、高级技工工资水涨船高。
四、就读职业高中近半数有自卑感
在"你对读职高的态度"的问卷调查中,有 46 %的学生选择"不如读普高,有自卑感",有 15 % 的学生选择"自己不愿读,没其它办法"。在"通过在职校学习生活,你对安义职校的感觉如何"的问卷调查中,有 46.6 % 的学生选择"一般",还有 17.8 % 的学生选择"不好"。在"你认为读职业学校能否成材"的问卷调查中,有 67.2 % 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以上调查表明:大多数职高学生态度消极、情绪低沉,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因而,他们在学习上就会信心不足,在组织纪律上容易自由散漫,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出现焦虑、泄气、失望的情感反应。
安义职校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中职生中,较普遍地存在的一些思想和观念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必然会影响职业中学的招生和生源的稳定,进而会严重影响职业中学的生存和发展。下面我想单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并结合目前安义职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 加强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宣传
职业中学应广泛地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单、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牵头下,组织职业中学的教师和优秀的毕业生到各地初级中学进行巡回演讲;组织初中毕业生中考后来职校参观;还可面向社会,每年定期开展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举办职业教育成果展览和技术大比舞活动等等。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宣传,可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职业中学,了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学校招生的吸引力。
在宣传内容上,主要对学生和家长宣传: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即劳动力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但技工尤其是中、高级技工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工资水涨船高;国家不断加大对职教经费的投入,就读职高的学生免交学费,困难家庭的学生还可享受费的减免等国家助学政策。
二、 高一新生暂按普高开课,高二开始分流
针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重普高轻职高的传统观念,职业中学可以创新招生和办学模式,高一新生先暂按普高招生和开课办班,教材、教学、管理等按普高要求进行,学生从高二开始分流三个方向:一是对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意向进普高班,通过参加普通高考上大学;二是对想上大学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引导他们进"三校生"班,以"三校生"身份参加高考上高职院校;三是对想早些就业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职业技术班,学到一技之长直接就业走向社会。目前,由于县域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条件十分有限,职业技术班的开办主要应通过与省市级职校联办为主。这样,一方面暂时迎合了许多学生和家长想上普高再考大学的心愿,另方面又让他们有了多种选择和发展的途径,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生源不足和生源不稳定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招生和办学模式,目前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值得借鉴与参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因其培养目标、生源结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殊性,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应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又要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自身发展和学生这一特殊教育主体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并能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理论授课模式,倡导企业参与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学校教育、引导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模式上来。
1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最核心和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孔子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他的学问本领越大,对社会危害也就越大。对于理论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高专学生的道德教育,既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和岗位发展的需要。
1.1 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清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缺乏自己的学科支撑、专业建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为创建特色,寻求发展,当今,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重视主体学科建设、主体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财力、物力难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另外,本门课虽是一门融于各科目、各教育环节的综合课程,但往往只被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门任务,与其他环节、部门无关,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囿于一角”的局面。
1.2 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
当今,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是按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进行设置安排,偏重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另有部分院校过于重视专业课程,课程多为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课,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课时不断减少。两种态势都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想政治教育,重技能培养、轻思想素质培养的问题。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考核,忽视学生的内化和践行,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试化局面。
1.3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僵化成为死记硬背的教条,通过课堂讲授灌输给学生,用卷面成绩评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学校成空喊,老师不想管,学生有反感”的局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对每一个大学生应对社会、适应岗位的能力不断提出挑战,因而脱离社会生活和岗位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毫无意义。
2 企业参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
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经院式课堂,与社会生活和企业需求紧密相联,实现思政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引导、激励和提升作用。因此,推动企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企业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职业道德、择业创业、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实习、考核等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实现高职教育与上岗工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大多高职高专学生只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排斥,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作用甚微。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推进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的提高,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的社会教育转变,尤其是企业主体参与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企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果,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在思想成长过程和求职任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过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提升职业幸福感。
2.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成为空洞的理论,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教育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企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成为必然。学生通过企业成功人士成功经历的现身说法,通过实训实习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体验企业文化,领悟人生真理,为今后步入社会更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适应工作环境,加强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2.3 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由于高职高专德育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一些大学生对加强自我职业道德教育不以为然(据调查,5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 目前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堪忧。在大学生的择业观上,他们往往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工作、薪金丰厚,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一些高校女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或者根本就不找工作却忙着征婚,以解决自己的前途问题。在敬业精神方面,当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已弱化,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唯利主义倾向。
企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真正地、全心全意地为大众服务的职业道德内涵,使他们了解职业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此外,行业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在学生择业就业方面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仅仅用工资的多少能衡量的,不仅仅是体现在社会对他需要的满足上,更重要的是他在各个领域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服务。
3 企业参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不知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有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感觉要求太严,甚至因此放弃工作,回家待业。还有些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频繁“跳槽”,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好则继续干下去,待遇不好则等待机会另谋高就,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所以,学校除了教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3.1 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是就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得到较好的职业发展。我国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较少了解社会和工作环境。进入大学后,经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企业用人需求略有所知,但具体的行业环境、岗位职责、职业发展路径等知之甚少,很难做到通过主客观分析、总结,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积极探索,最终做到实现最佳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对自我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估,对行业和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学校可结合专业要求,到企业聘请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相关专题讲座(最好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怎样实现职业目标。学生可结合自身对行业、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看清自己,认清职业环境,为个人职业发展寻求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学生才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怎样更有效地学习。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更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利用和创造条件去实现职业目标。
3.2 通过校内实训,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训环节多、时间长,因此,抓好实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学校实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业务学习轻德育的现状。在实习过程的管理、总结评定中,对德育的要求往往不够明确具体,考核管理要求较低,这种情况应予以改变。
实训教学中的德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乐于动手、勇于实践、不怕吃苦的劳动观念,尤其是守时守信、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的意识和行为。现场选派优秀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生校内实训,在共同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发挥模范带头和标杆作用。并结合行业和岗位实际需求进行专题讲座,告诉同学们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要求,如何遵守行业规范,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根据现实企业要求,对学生严格管理,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3.3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习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校带队教师以外,还应充分发挥实习单位优秀带教老师的作用。带教老师的敬业精神、协作意识、奉献行为,他的职业发展经历和专业成长路径,都将给实习学生带来示范和影响作用。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有利的甚至是独特的德育资源和环境,如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大员工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精神。在现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先进人物真实常态的表现,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员工,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路线实现职业追求,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思想冲击和影响下,想使学生接受正面教育,企业参与是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走近专家、走入企业、深入体验成长和成功的不易,进而整理与反思,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增加道德体验,激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最终产生巨大的内化作用,全面落实到自身行为中。
课题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参与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FDY027)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下行态势明显。需求持续收缩与供给深度调整,产能削减、资产重组滞后并存;重化工业和产能过剩主导的下行力量,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的新兴上升力量并存;实体经济降杠杆、去库存、逐步释放风险与虚拟经济加杠杆、资金脱实入虚和金融风险积聚并存。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在此形势下,纠正不良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适应新的经济态势,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优质就业的根本保证。
一、高职学生不良就业观的表现
1、随大流,无主见
高职院校目前的就业模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学院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模式,二是学生自主就业。“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模式的优势是,有目的的培养,有稳定的就业单位。劣势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教育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就业这种模式本来比较灵活,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素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要么是听凭学院的就业安排,要么看其他同学的选择确定自己的选择,看选择哪儿的人多就选择那儿,无主见,无创意,随大流。
2、先就业,后择业
据调查,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就业率的上升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体现,却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就业观念的结果。“先就业,后择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宜之计,是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无职业目标的体现。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对企业来说:一是浪费资源,二是延误时机,三是影响经济效益。对学生自身来说亦是如此。3、创业万能思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创业,自己做老板,自己说了算,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全然不考虑自身条件。即使是对创业一无所知的学生,仅凭一腔热情也会盲目创业。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先去就业,就业不满意时就自主创业,把创业当成了就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创业不成功时又再去就业,如此恶性循环。据《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1.0%,高职高专为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7.7%),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后三年内退出创业队伍的人数在减少,但仍有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徘徊在就业——创业的路上。
二、高职院校学生不良就业观的修正对策
1、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目标的确立就是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它是人在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定位准确,才会持久地发展自己,才会善用自己的资源,才会抵抗干扰,不轻易放弃。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过程。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制定了准确科学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会随大流,就不会在尝试中寻找。努力就有了方向,奋斗就有了信心,成功就有了保证。
2、正确认知创业创新
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全面的知识素质,高超的能力素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才能积极应对;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应对创业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考验;拥有全面的知识素质,才能适应创业运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能力需求;拥有良好的能力素质,才能应对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充满自信,诚实谦虚,克制忍耐,公正正派,积极热情,有责任感和创造性,才可能在商场上得道多助,纵横驰骋,为社会创造财富,给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则不适合创业,如果贸然创业,注定失败。
3、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创设更多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抱着“撞大运”的就业态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对就业形势认知不清,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创设更多的就业渠道,以至于学生心中无数,缺乏方向感。高职院校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创设更多就业渠道,特别是可以选择一些地方企业,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轨,使学生了解企业,企业了解学生,然后进行双向选择,必然准确到位。比如企业经常进学校召开毕业生见面会,学生定期进企业进行现场见习实习。学生拥有几个企业的师傅,企业师傅拥有好多学生学徒,是非常有效可行的办法。这样一来,既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供求对接,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双赢。
作者:王蓉 王瀛涛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我国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市场在不断壮大,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一直供不应求。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以就业为目的教育方式,一直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为人口素质的共同进步、就业率的提高作出贡献。然而不可避免的,在复杂的大环境下,现代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知产生了误区,导致教育发展受到桎梏[1]。本论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是以就业为目的设立的教育机构,其强调理念知识与实际经验能力都要具备,能在步入社会之时定点投向专业领域上岗。高职高专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专业技术性人才,除了提升人口素质外还能解决大量的待就业问题。学生看重实际操作能力,这方面的比重对于常规教育来说更大;同时高职高专教育的师资团队也需要“两师”型教师,除了自身专业的身份如建筑设计师、计算机工程师等等,还都需要“教师”这一身份,以便顺利向学员传输理论知识以及专业领域内实际存在的问题[2]。然而中国的高职高专越来越偏向常规教育,看重理念而忽视实际经验,许多院校也为了毕业率而对学员十分不负责,导致学员在校受教育时受到的是不完全教育,毕业后自然无法就业。据上个世纪20年起步,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迅速发展,06年已有1147所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普通本科招生人数),这恰好体现出我国待教育人口的众多缺口,同时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1月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过22%,对于2008年同比大幅度下降。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为自己在市场中找到准确的方向,是高职高专教育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
二、高职高专教育如今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关系着庞大的待教育人群、数量众多的院校、职位空缺的企业、快速发展的经济等等。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它各方面都容易产生问题,其中影响其就业导向的因素有三。
一是对自身概念的混淆。高职高专教育机构成立便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同时满足庞大的市场人才需求。但是许多院校以常规教育为目标,不遵守职教原则,试图提高全面性素质教育和理论知识。这不仅使许多学员无力负担高额学习费用,也是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失去了为就业而教育的目的,导致高职高专教育无法让学员快速就业、又不符合常规教育证明的尴尬局面。
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一些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培养和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偏大,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这一现状,与培养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将难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3]。
三是教学课程的片面性。高职高专教育讲究动手能力,保证毕业后能快速就业,因此对专业领域内的认知要十分熟悉。而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课程众多,实践课程却十分稀少,这就导致了尽管就读了高职高专院校,却无法从中吸取对应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待就业时对岗位职能陌生、模糊。这不符合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
三、如今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应该进行改革创新
作为实现就业率的第一大教育机构,高职高专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由于各种原因其未能完全实现本身价值,或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规范完善高职高专的教育系统:
(1)以就业导向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相应课程,同时设立相应的实习模块,例如学习企业合作,这样既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
(2)完善师资以及物资建设。采取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在教育实践内让学员能快速吸取实际操作经验与动手能力,丰富自身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高职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普通高校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或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接受一至二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高职院校任教;教师职称评审要向“双师型”倾斜,鼓励教师走“双师型”的道路;鼓励社会上有一定理论基础并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兼职授课。
(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学校可以与特定的企业合作,为其所需人才开设相应课程,将学生的实践操作并入课程之一,提高学员毕业后的就业可能性。
政府应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而且行业、企业支教助教的行为需要立法保障,凡具备一定规模的行业、企业必须每年接受一定时间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安排。
{中图分类号}G712
毕业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个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到解决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总结的教学环节,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协调能力、严谨工作态度、高尚思想品德、端正工作作风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
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建筑材料经商、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继续再深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适应现阶段就业大环境下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多年来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只为一个阶段:建筑方案设计。教师按照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草、二草、三草分阶段进行,设计成果为设计说明书、平立剖面图及效果图制作等,整个设计阶段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12周左右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建筑方案仅仅涉及方案阶段,无前期的与业主沟通部分,设计深度不够,学生基本上不会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2.建筑方案设计与其它各专业的相协调能力不够,结构、设备知识模糊,不能优化设计方案;3.手绘能力基本功不足,指导老师要求的手绘图纸部分完成质量不高,电脑制作操作又完成的不够熟练;4.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学生不能很清楚调理的梳理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答辩时形成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与设计单位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是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过程,不少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识读能力很差,距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在有一个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环节?——毕业实习。建筑设计阶段是在满足拟设计工程的功能前提下,考虑经济、美观、使用并进行功能、流线、平立剖面的设计,以及相应的环境、构造、做法的设计,同时初步考虑结构方案,与结构专业、设备专业等其它专业相协调一致。通过毕业设计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需求。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从近些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呈多元化: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我们教师在毕业设计阶段设计教学指导任务的时候应(1)、适当加重建筑设计与其它各专业设计相协调的比例;(2)、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手绘与计算机相结合,应保证一定的手绘图纸量,为以后的工作用设计交流打好基础;(3)、毕业设计阶段设于毕业实习阶段之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有的放矢的选择毕业设计题目;(4)、建筑设计方案阶段时间适当压缩,加入适当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量,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设计的流程,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在此期间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建筑业的发展、设计手段的更、施工图表达等设计知识,模拟工作场景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此间的学习综合前两年的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各门专业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大就业的机会。
制定一套适应我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我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底子较弱的特点特在毕业设计期间制定以下教学方案1.选题,教师可选拟建建筑和已建建筑,切勿在选题阶段过度随意,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能顺利地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上一个台阶,也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做演习。2.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比例适当调整,在此期间加大名著的阅读量和优秀建筑师的经典作品临摹,让学生能从中提炼设计者的设计精髓运用到此次设计中来,提高自身的建筑修养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3.适当压缩建筑方案设计的时间,加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学习,让学生在此期间能了解单个建筑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图设计的大概流程,其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了解建筑构造,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专业选择奠定基础。4.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每个项目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独立完成,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模拟办公环境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设计成果验收,包括完整的开题报告,阅读报告,整套图纸和流利的答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设计合理、方法合适,完全可以在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三年所学的知识最大化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备有比较完整的概念,能够基本协调各专业的设计问题,读懂各专业施工图和能够完成建筑专业简单建筑单体的整个设计过程,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和绘制,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Quality high spe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education discusses
Liu Junhua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is the quality high spe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eer guidance work the most importan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quality high spe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carries on the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educ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and proposed the current quality high spe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insufficiency and the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Quality Gao ZhuanProfessional profess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15-02
2009年4月2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强调,对高校毕业生“要全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并表示,“要抓紧有关配套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力争在4月份全部出台。”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能力再次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深入探讨。
职业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以美国学者Super.D.E(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为主的管理理论,指的是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包括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组织和地方从事这个职业,在这个职业队伍中担任什么角色,在人生的职业变更以及为实现职业规划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等[1]。
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1.1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1.1 学生主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据报道74%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是因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而选择的,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23%的学生是和父母商量后而选择的,选择的依据是将来比较容易就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是否适合这一职业;只有3%的学生是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的。
许多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如有的学生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发达城市、东部和沿海地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了解和掌握,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这些误区,都对学生择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1.1.2 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情况来看。
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职教特色、统一规范的教材,课程建设目前处于摸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职教特色、统一规范的教材。没有形成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全面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局限在新生入校时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缺少了大量的对中间实践环节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学校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欠缺,一方面是经验不足,不具备拥有专门知识的职业指导教师,没有能力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是因为观念守旧,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招生就业部门,毕业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招聘就业的信息,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工作,致使招生就业部门未能真正起到有效指导学生就业的目的。
1.2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的压力,如何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如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使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热点与难点。高职院校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大学生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培养职业兴趣,激发职业热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提高从事某一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养成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拼搏进取的生活习惯,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和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科学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和缓解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
2.加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 帮助学生落实在校期间生涯规划。
具体、明确、可行的学期行动计划是帮助学生落实在校期间生涯规划的重要保证。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年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了解自我。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主要途径:主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了解工作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详细了解所学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及生涯规划步骤。学年末,建议学生写简历,使简历在线。目的是促使学生用行动写简历。使学生不断了解自己,以及不断的进步和成长,反复地修正、调整、更新在线的简历,到毕业时,简历就很有目标了。
第二阶段(二年级):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主要途径:主要是职业道德和就业知识的教育。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典型例证,指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咨询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参与实习、兼职、假期工作或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一些工作经验。
第三阶段(三年级):通过各种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主要途径:督促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利用直接渠道接触社会职业,以取得及时、真实的职业信息,学校要不断强化毕业生的角色,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2]。
2.2 学校应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职生成材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科学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职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编写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职教特色、统一规范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要结合时代、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重点,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突出操作性、训练性,编写出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职教特色、统一规范的教材。[3]
2.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从教,要对任课老师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设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相关专业培训,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教学与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指导。
2.2.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宣传,鼓励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利于创业人才的发现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准备。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出的现实原因,自主创业是经济持续增长发展的强劲动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这也是我国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深层次原因。十七大报告更明确提出今后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出了这一解决就业难题的新思路,这就必将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保证,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极低,一直保持在0.3%―0.4%(西方国家为20%―30%),而其中高职生创业成功率不到2%。[4]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应把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重点放在自主创业型人才的发现和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准备上,重点扶持个别学生成功创业,形成星星之火,以带动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到来。
学校应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基础,以专题讲座为补充,以职业咨询为辅助,以职业见习实习为特色,以就业指导为重点,以专业化师资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做出职业决策,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皖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6)
一、引言
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是高职高专教师的双重任务。然而在实践中,任课教师很难摆正这一关系。通常任课教师都偏向自己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他们在讲述专业时,洋洋洒洒,在理论上一套又一套,而对于少数经常迟到、旷课、在课堂上用手机聊天或干脆趴着睡觉等表现不近人意的学生,懒得去过问,忽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他们的份内事,而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在高职高专中持这一观点的任课教师比较普遍。其结果是,每年都有少数学生受到这样和那样的处分甚至被开除学籍,每年总有少数学生因未修满所规定的学分而毕不了业。究其原因,有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尽管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是由方方面面的内外因素影响而决定的,但他们从小学至大学,教师对其的教育失误占了很大的比例。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教师是有一定责任的。这是值得每一位任课教师反思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和教学的反思,总结经验,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与发展。搞好教育与教学工作,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笔者以为,教师应该在教育与教学这二个方面,二手都要硬。在对待很多在学习上早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的高职高专层面上的学生,非政治思想教育的任课教师在其传授专业知识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适时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利于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有利于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教学反思
首先何为教学?从广义上说,教学是指: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致生活本身,都是教学。狭义指: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而笔者以为,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活动,所谓“教”就是由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传授学习方法等。所谓“学”就是指学生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技能和传授的学习方法等。
何为反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reflection)的广义概念是指,“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active persistent and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any belief or supposed form of knowledge in the light of the grounds that support it and the further conclusions to which it ends)他还提出了意思与“反省”近似的“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反省”(introspection)这一观念,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便初现倪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曾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显然,这里孔子的学生曾子要求人们经常回想自己所做过的事是否正确。而杜威的观点是要对所做出的结论进行不断地考虑。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意。只是杜威把教学和反思引入教学过程,将其密切地结合了起来。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成败之经验,然后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笔者以为:教师成长=实践+反思+经验+实践+反思+经验……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培养自己不断地成长,就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不断地总结成功与不足,并为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精心做好计划安排。笔者将其描述成一个流程图,(见下图)这样循环往复,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一定能不断的提高,甚至飞跃,教师就不知不觉得到了成长。
三、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意识到有如下得有失。
1.教学方向的定位
教学对像(按笔者任课班学生)是来自江苏省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其入学时的英语高考分数情况;入学后使用教材与教学结果见表1。从入学的英语平均成绩来看(56~71分),学生都在中下水平。对这类学生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称《基本要求》)来实施教育教学。高职高专应该实现“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确保各项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只是简单地把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的考试,教学管理部门也把通过这一考试定为拿毕业证书的门槛。于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追求英语应用能力A/B级的高通过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材内容的编写也对引导学生通过A/B级的考试有所侧重,如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的内容设计中SECTION C部分实用写作;听说教程中的TESTING YOUR EYES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势必围绕着这根指挥棒转,这也是教师把通过A/B级考试作为目标的原因之一。可见,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学的阴影。多年来,我院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学也主要是围绕着通过A/B级考试的通过率的目标开展的。虽然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A级97%左右;B级的通过率为95%左右)在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但学生的口语能力却不近人意,对所学专业的英语更是不甚了解。由此可见,这种公共英语的教学已偏离了学生专业和就业的培养方向。因此,作为从事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全面领会和把握教育部为高职高专所设的教学目标,为了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确保各项语言技能的协调发展”,“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该在这几个能力方面下工夫。在方向上,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强调学生在上述提到技能和能力上得到培训与发展,应促使学生把英语当作一项技能来学。因为当今受企事业单位亲睐的就是既掌握一定技术操作又懂一门外语的毕业生。要使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就英语而言,学生光凭一纸A/B级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还不够,他们应该把英语和他们的专业结合起来学,做到在专业上基本上能和“老外”沟通。学生除了通过A/B级考试外,还应通过涉及其本专业的类似于职业英语(English for Career)或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考试尤其是口语考试。设立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无疑给教师一个崭新的课题,这无疑是挑战教师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迫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笔者以为,这就是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急需的定位和立刻付之实践的任务和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把思想教育贯穿到英语教学中
就英语教学而言,从上述列表中可以清楚地得知:我任课班学生的高考平均分在56~71分左右,显然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存在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个别03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迟到、旷课、在教室里发呆或趴着睡觉等。这些学生上课听不进,也不参与课堂活动。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1)正面教育与帮扶相结合
经课后和上述类型的学生交谈后得知,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在中学里没学好,现在听不懂,想学但没办法;有的是对英语不感兴趣,认为英语学了没用,于是干脆不学,苦于要考试,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对待他们除了配合班主任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外,还应该主动地帮扶他们,使他们感到学好英语有希望。如应电0302班的部份后进同学,在经过我和他们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后,主动向我提出了为他们补课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要求,我立刻积极地回应。我利用他们的自习课和我的空余时间为他们免费地补了一个学期的课,帮他们解决了一些以前一直不懂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学习英语的心态有明显的改观。
(2)结合课文内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一定要板着脸,一本正经地面对面进行说教,有时可以把思想教育贯穿在课堂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授“谁需要数学?”(Who Needs Math?)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2级UNIT 5 SECTION B),我能及时利用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该文说的是一位美国数学教师,通过他所遇到的轻视和不想学数学的学生所做的事,阐述了每个人都需要数学的论点。课文叙述了二件事:(1)一名数学不好的出纳员,因停电,无法使用电脑而找错了钱。(2)一个胸无大志,只想当用不着数学的清洁工,但他在购物时,却常常上别人的当,受他人的骗。通过这二则故事的学习,我让学生讨论学习了英语的重要性。用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对他们进行教育,(该报告说,全球有20亿人正在积极地学习英语,到2015年全世界会说英语的人将达到30亿,接近目前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换句话说,就是每2个人中就有一人会讲英语了。)并且利用自从我国加入了WTO以来,无锡新区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吸引外资企业投资落脚和对会英语的技术人才需求的形势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比起数学,英语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工作语言(A Global Working Language),非常有用,用它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和“老外”沟通是完全有可能的。通过课堂上的思想教育,部分学生端正了学习英语的态度,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以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对多年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反思,早已意识到,高职高专层面上的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相当低的。如何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难题。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良好的对策。
能听能说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初衷,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许多教师均很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一般通过口语热身活动(warm-up activity),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环节来达到此目的。很多高职高专教科书在设计和环节编排上,也根据课堂教学的这一要求,走这一条路。它们在每个单元的开头均有供语言热身活动的固定栏目,如:Leading In and Exploring the Topic(《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1》郑树棠教授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n this unit, you will…(《实用综合教程1》王守仁教授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re-reading questions(《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于洪颖教授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热身活动是学生进入英语课角色的预演,教材这样编排无疑是为方便教师引导学生由英语口语热身转入课文,它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角色,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完成热身活动并不困难,他们能说得头头是道;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也能干巴巴地作一、二句简略回答。而在高职高专层面上,能说较长时间英语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在英语课上只会干巴巴地回答Yes或No。在很多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局限于一些简略问答,学生也总跳不出作简单发言的圈子。有的英语课堂,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英语“热身”,忽视了后几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口语技能的培养。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疲,他们的口语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引导他们能较流利地说较长时间的英语呢?通过反思上述那些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鼓励学生平时多听多读外,还应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一个进行英语交流的主题,一切语言训练和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通过“主题交流法”(Topic-interactional Approach)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主题发表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让学生多说英语、说好英语的目的。
1.变传统的讲解法为“主题交流法”
传统讲解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的设计从单词、句型、语言点的讲解到语篇段落的分析与翻译,均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作用也仅仅是简略回答一些课堂提问。而主题交流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法。它是由Melrose (1991)将英语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发展而成并提出的教学法。此教学法已被列入当代语言教学与学习的数据库中。其主要结构是: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学习语言是一个过程,经常接触有意义的语言,得到输入理解的语言后便有语言输出,这便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当今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报刊杂志、电台、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等接触到很多有意义大的英语材料,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主要是课本)确实花了一番心血。他们从单词、句型的讲解和翻译到文章的篇章布局的分析等。许多教师还给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讲述,但光讲解的教学是“填鸭式”的,不全面的教学,事实早已证明,它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互动(interaction)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说英语,把输入转换成输出。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经过长期大量地输入和消化吸收后,语言就会有“冒出”(emergence)来的有效的输出。课堂上采用主题交流教学法可以为引导学生多说、多输出提供一定的保障。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主张:“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说多练,学生更容易掌握。所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嘴练的学得会,就是这个道理。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多动嘴,说听到的和读到的英语。
2.笔者的主题交流法
我们中国教师习惯上是按教科书、按单元组织教学的,而教科书上的每个单元一般谈论的主题都很明确。以《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2》第三单元A部分(My First Job)为例。工作问题是本部分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做以下引导:
预先布置二个预习任务:(1)在热身(warm-up activities)阶段中,让一组学生预先准备,表演出一些工作特征的角色,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猜出其表演的职业是教师、警察、经理、推销员,物流管理师,电子工程师等等。英语课的热身活动很有必要,像体育比赛前夕,运动员要活动开身体各个关节的热身一样,它可以使学生活动开舌头等发音器官,进入讲英语的角色。热身活动应围绕着“工作”这个主题进行,不要脱离该主题,为热身而热身。根据上述学生扮演的职业,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Teacher,policeman,manager,salesman etc., which occupation would you prefer? Why? What kind of job would you like to get in the future? Why?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ant to do your job well?等问题。给学生提出这些很实际,很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就有话说,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课文导入 (lead-in)阶段。(2)课文学习阶段的预习:请学生预先将课文分段,并给出分段的理由。本部分的课文说的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先在一家小餐馆跟一个叫Helen的60多岁的老太太学做了7年的女招待。其间,她一直梦想自己能做一番事业,可她父母不愿出资帮她。由于她的人品好,赢得了以Fred为首的老顾客赞赏,并得到了他们的经济支持。但她的第一次投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她只好换做了一份股票经纪人工作。尽管没有经验,但她竟然成功了,她连本带利地还清了所欠那些顾客的债。做了5年后,她自己开起了公司,当上了老板。这篇课文内容不难,适合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让学生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后,请几名学生给课文分段和用英语说出各段的大意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意思(main idea)。教师做点评,然后,为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一些难的句子结构及一些单词和词组。最后,总结课文,布置课后的任务。为了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字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和理解课文内容,消化吸收,把理解的输入转换成输出,多讲英语,教师应该继续围绕着课文主题,给学生布置一些开展小组讨论的无标准答案(open ended question)的思考题,如:What are the writer’s secrets to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end?要求学生给出理由、结论和感想。要完成此讨论,学生迫使自己复习课文中所学的新知识和内容,并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小组口头交流。为了使讨论展开下去,教师可以给些提示,如:与成功就业有关的一些因素:人的素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交际能力等要点。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与讨论:Why was the writer able to be enrolled by the bank as a stockbroker even if she did not have any experience about it?各小组讨论作答之后,推荐一代表在全班发言。学生经历这些说的过程,即:经历了由理解的输入经消化吸收后转换成输出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过程,学生说的内容较丰富,而且说得也比较有条理,基本上一改以往只会干巴巴地说Yes/No或者做一些简短的回答。可见,在教学中使用运用主题交流法,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多理解语料,可以让学生觉得有丰富的内容可说,可以促使他们多说。这样,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提高其英语的口语能力。
五、结束语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会意识到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育与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学生除了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外,还应通过涉及其本专业的类似于职业英语(English for Career)或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口语和笔头考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想教育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姜文闪译.我们怎样思维[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2]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4]周龙.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J].
[5]田文.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EB/OL].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学习上,我从刚跨入职高时的失落与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职高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我自认为无愧于职高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职高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职高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通过三年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从刚步入立信分部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三年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中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及时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我是不能够被打倒的。作为职高生的我应该善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职高三年生活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期末,我去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次实习经历让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从个人实习意义及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总结:
1.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要求。
一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的高职教育处在中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夹层,起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其在知识层面高于中职教育又在专业技能层面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使其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强调其职业衔接性,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成要件,要求其专业能力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高专强调其能力的专业化,是社会经济提升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组织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其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早在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在解密经济增长之谜时,就指出了管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很显然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组织需要的是专业化的(而不是万金油式的)、精细化的(而不是粗放随意的)、机制系统而完善的(而不是缺乏制度约束的)管理体制。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大量非研究型的管理类专业人才,迫切需要以实践为导向的会动手、有思想的复合型、学习型和创新型管理人才。当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高职高专类管理人才,不排除在锻炼中不断总结和实现理论的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并且由于培养模式给予的专业积淀,这种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成为可能。
1.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需要实践导向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WTO的加入,要求中国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企业人的整体素质也必须加以提高和完善。另外,如物业管理、会展经济管理、风险管理等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也更加要求我们的管理人才增加其专业能力的“综合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全方位性”。中国长期以来各类组织中的人员总体管理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对长线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准备不足,致使精通和熟知国际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现时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能统领全局,情商高,懂专业技术、管理技巧和方法,又具有较强的中外语言及文字驾驭与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高职高专类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时代的必需。
2.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实践导向的学习型管理人才。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知识的半衰期不断缩短,中国各类型组织要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技术、文化、政治环境,要求其组织成员要拥有学商而不断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品,带来新的竞争对手和管理难题,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不断研究和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型管理人才,应在培养过程中树立兼容并包的精神,具有紧跟并不断学习和研讨本专业的世界前沿理论的求知精神,在知识体系的培育中锻炼独立获取知识、破译处理信息及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需要实践导向的创新型管理人才。
今天国内讨论创新,往往倾向于仅指科技领域中的发现跟发明。可是科技领域以外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闻名中外的浙商是以“模仿”的战略进行的创业,然而新经济时代需要的不是效仿和跟随,而是独具特色的自己的思维和创造。通常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是也不应当是技术创新单方面的人才,其中也应包括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背景和要求下,企业人特别是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务实创新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鲍莫尔(Baumol)教授对管理者的创新创造能力就十分重视,他认为合格的管理人才应该“敢于创新,对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力,敢于承担风险,有雄心,能创造新局面”。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实用型管理人才。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展,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拥有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操守较朴实的实用型管理人才的参与。广大中小企业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真正参与者和体现者,其“中小”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企业员工和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为自己员工素质的提高进行长期和持续的培训和规划,而高职高专教育下的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可以实现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较少的培训成本支出、较快的效益产出。只要招到人才就可以很快见收益,这是中小企业所欢迎的。就目前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实用型管理人才将成为人力市场上的紧俏需求。
二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思想羁绊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0年就业率为85.4%,此后连年递增,到2004年已经达到95.4%;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2003年就业率是56%,2004年达到61%,2005年达到62%,又增长了一个百分点。可以看到,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就业率都在逐年上升,但高职低于中职,同时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首先,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而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低。随着招聘理念的逐步理性化,大多企业不再高喊“学历越高越好,学位越高越好”的口号,而是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更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很多岗位中等学历人才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相对于成熟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始于1980年。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就一直在为生存而奋斗。实际上,直到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才被正式确定。其次,思想观念上,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使社会整体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很多人思想深处认为职业教育是针对体力劳动者,在社会地位上低于脑力劳动者,致使对于高职教育不愿加以理睬,在社会上具体表现为学生不愿意读,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社会整体不重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怨言也很多。
三创建实践主导型高职高专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1.案例教学带动理论学习。
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是回答“为什么”,而其答案必然要求是有创见性的、多元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同时双向交流的形式也很好地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所学理论。
2.单位实习触动观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