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技术教学论文

技术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5: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技术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技术教学论文

篇1

2高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现状

2.1教学绩效评价没有体现

高职教育的特点因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教师教学绩效也有不同的要求。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但目前,高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缺少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体现出高职教师的特点,主要采用惩罚性评价为主,评价只重视结果,缺少对能力的关注,不重视过程,不重视教学潜力的发掘。

2.2评价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教学绩效评价是衡量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主要依据,评价结果成为教师晋级、聘任和利益分配等的重要尺度。目前,高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依据和准绳的作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师无法准确知道自己的教学绩效,存在迟滞,这也就更加模糊了绩效评价的目的,难以改进和提高教学绩效。

2.3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科学依据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欠缺科学性,导致有的评价指标不能准确测量,有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缺乏科学依据,有的评价指标模糊,这使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指标理解角度、认识程度存在差异,评价结果容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影响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同时,绩效评价指标和形式单一,对教学水平的评价仅局限于备课、批改作业、教学进展、课堂教学等内容,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缺乏对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动手能力的评价,这就导致评价结论难以反映高职教师教学绩效的全景和纵深。

3干预措施绩效技术

只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高职院校要立足于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缺陷和不足进行研究开发,找到合理改善绩效问题的方法。利用绩效技术评价方法对教师进行干预,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方案融入堂课中去。作为教学骨干的青年教师的教学绩效,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效的教学绩效评价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利用绩效技术进行教学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实施与管理、评估五个阶段。干预是一种计划措施,目的是根据绩效分析和原因分析的结果,选择干预措施来改善当前状况,缩小绩效差距,制定出更为可行的绩效评价机制,来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本文重点在于通过新时期高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对比,提出提高高职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干预措施。

3.1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高职院校教育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评价不单单是为了“评价”整个过程,为的是明确所要评价的目标,让目标更科学、更完备、更有效认真组织实施和评估反馈。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需要明确评价目的,改变当前的改变目前的奖惩方式,做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合理的模式,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能力的挖掘。评价之前,应向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来说明这次所要评价目的、内容和标准,不是只走形式,而是要做到科学严谨、公平公正评价,保证教学绩效评价的公开、公正、客观、科学。

3.2评价指标设置科学,运用灵活

在传统的“教师自评、同行评价、教学管理者评价、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设置发展性绩效评价指标,不但要保持对教师教学进度的绩效压力,还要提高教师在绩效评价考核激励程度。把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提高青年高职教师专业成长作为职教队伍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

篇2

一、学生的分层

在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实施了分层教学.在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之前,我曾经思索过,分层教学应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机本操作的把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熟练、相对熟练、不熟练三个组。熟练组为优生,即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分一小组。相对熟练组为中等生,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分一大组。不熟练组为差生,对计算机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分一小组。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不熟练组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相对熟练组同学挨着不熟练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熟练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把握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培养的程度都不径相同,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制定不同程度的目标。

1.对于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的学生,除了通过教学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拓展教学思路,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出发,利用网络等现实有效的手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引入护士工作站管理系统的应用、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

2.大多数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处于相对熟练的状态,针对这部分学生,在确保可以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的同时,必须在使把握课标规定得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喜好,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习题练习等环节的深度,从而最大程度的促使其向上一层次迈进。

3.教学中处于底层的学生人群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基础薄弱,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另一种是学习态度和习惯存在一定新问题。对于前一类学生,再按照教材教法、进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讲解、实践等环节需要再加工,适当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一则培养喜好,二则增强信心。对于后一类学生,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过程,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把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多种手段和设施,如各种媒体、网络等。

三、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分层的基本要求是摘要:教学要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让学生全员参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预备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喜好,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功能。如摘要:在“创建图表”这一课中,在讲解完柱形图的创建后,对不熟练类的学生要求能模拟完成柱形图的创建;相对熟练的学生要求能完成饼图的创建;操作熟练类学生要求充分发挥所学。制作的图表能更精确具体的反应表格数据,更符合美学。又如在文件属性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理解只读和隐藏的含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探索将隐藏的文件找出来的方法和要修改只读文件的做法,触类旁通,探索逆向操作。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心得到成功的快乐。

四、作业的分层

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或某几个模块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可以给出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做。比如,在学完Word后,可以针对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以下三种类型的作业摘要:

操作技能不熟练的组摘要: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张及样张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拟着做出样张的内容。

操作技能一般的组摘要: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再提供几个样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的样张,完成自己的作品。

操作技能熟练组摘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出一份班级学习园地的彩报,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如要有分栏、艺术字、插图、三种及以上的字形、字体等,并让学生根据任务独立收集素材,编辑出版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

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在把握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尽量完成高一层次的作业,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五、教学评价的分层

篇3

第一个原因就是计算机已由神秘事物变成一件“家用电器”,学生对计算机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总的来说,在二十一世纪之前,计算机通常还是昂贵的代名词,往往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学科以前几乎没使用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令他们陌生,感到神秘的新鲜事物,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那时的计算机课成为学生神往的一门课,条件虽差但学得很认真,课堂纪律好。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走下“神坛”,在社会和家庭日益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的新鲜感逐渐降低,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之前已经玩了多年电脑,电脑用的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按照人的认知原理,在计算机日渐普及的年代,“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头脑中的新鲜事物,因此也不再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脑神经刺激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中消失了,不少学生几乎不听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论课,而去做其它学科作业、看课外书、听MP3、做小动作等,只是等到上机课的时候才会向机房 “发起冲锋”,但其主观上是还去玩游戏、聊天、上网等等,信息技术课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感到很是无奈。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比较一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材,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几乎是重复单一,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还在重复地学习: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Window98、“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更名、建立文件夹”、Word97或Word 2000等,软件版本和知识体例远远不能反映近一、两年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教材再怎么不好也比没有教材好,老师不能不用,但往往照本宣科,无奈地按教材内容授课,学生学得乏味。可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最是无奈的一件事了。现在试作如下比较: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强调动手、淡化理论,小学生未知的东西较多,所以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都有要求,由于学生年龄不大,比较听话,课堂纪律也不错,也比较好按教材教学,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校机房设备落后,教学效果其实是难以保证的。对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来说,高一新生的现状基本上是这样的:学生大多是见过或用过计算机,较多学生有上网或用电脑的经历,计算机已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新鲜事物,到了高一再来重复学习过去基本上学过、听过的信息技术内容就比较反感,他们自认为只要能到机房上网就可以了,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没有多大的意思了。但事实上,往往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知半解,也有很多误解和无知,但却自以为是,并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机操作习惯。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新颖性、时效性,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被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东西,因而理论课也就成了 “没有意思”的课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死守教材,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和时代性。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妨进行如下自我反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这样的一个现状:教师常常对可引入教学的时代元素缺少挖掘,对教材内容缺乏推陈出新和全局安排,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你所教的东西到底对学生有什么用处,对于所教学生的总体情况和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教学就是被动地授课,课堂语言没有诱导性设计,所讲内容没有发散性、延展性和反映计算机最新发展成果的时效性,甚至连教师自己授课的精力都不充沛。试想,这么枯燥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四个原因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一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和业绩激励机制及科研创新奖励机制。学校未能出资鼓励他们对学生开展兴趣培养,未能支助他们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水平或技能的培训、竞赛,未能开展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平竞技比赛,未能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长向校园网提供为其他学科制作的公用课件和便于拿来就播的理化生实验动画元件和人文学科的音视频合成动画元素,未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竞争机制去激励信息技术教师对业务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二是不重视硬件投入,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设备维护和硬件升级。不少学校机房的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够,配置落后(计算机机房设施往往比主流配置平均晚五年左右),计算机运行又慢又卡,硬件的投入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现在频频出现上机课学生逃课的现象,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意思,上机课机子(计算机)又不够,就算有机子又不能流畅运行,操作快一点话就卡了。一些学生就干脆不去机房,呆在教室里干别的事,对信息技术课很是失望,觉得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

信息技术学科应如何走出死胡同,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焕然一新?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件大事,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学科及教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采用什么方法呢?我们不妨尝试作如下设想。

第一、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有发展性、整体性、时效性,是经过总体

规划形成的激发科学创新的认知体系。建议出版社至少每两年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作一些新的增补和必要的删除及勘误。信息技术学科大致分为记忆理解类和手动操作类两类知识。教材应对记忆理解类知识建立单独的学习框题,但不同阶段的教材的用语要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力求准确无误。比如:计算机应用?发展?组成、文件扩展名与文件类型、文件名通配符、同名文件相关知识、剪贴板作用与特点、算法设计、各个编程语句和函数的用法等,是理解认识类;有的直接记,有的要理解,教材的讲解就不能含糊不周,应作到科学准确。手动操作类知识,如:键盘指法、鼠标操作、Windows窗口操作、文件操作、制作Word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编辑程序上机调试等,教材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完成同一任务,并对各项任务的基本的、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行必要的小结。电脑操作中常有一些没写入教材中的小技巧,教材也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电脑报刊杂志或上网搜索,开展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第二、学校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注意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作用,保障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投入。学校不应只抓升学科目,而要实施素质教育,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散性、时代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并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技能培训/竞赛和信息教师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软件/课件制作水平竞赛,或给信息技术教研组一些有偿的项目去做,如:维护校内计算机,开发一些校内实用软件,帮助其它学科制作课件和动画元件,建立校本资源库等等,奖励对学校有贡献、创新有实绩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应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主观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勇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本人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如下三个要求:

1、精研专业,通备教材。这就是要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水平要与时俱进,不吃老本,要对教材拉通备课,抓住教材知识体系,看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对教材讲述的不完善、落后和疏漏进行合理地修订和增补。

2、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根据情况设计教学。搞清楚什么是学生普遍知道的?什么是一知半解的?什么是第一次接触的?等等。教师只需问一问,学生普遍知道的就由学生完整地讲出来,教师用重复学生的话来表示知识点通过,比如鼠标的操作。学生一知半解但认识不清的,一种就是多让学生来谈,也许将多个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归纳起来就完整了,比如改变窗口大小的操作,复制文件的操作。另一种就是学生经多次还言而不清、言而不尽的由教师就把这个“秘密”公布出来,提醒学生要搞清楚,比如,文件扩展名有关知识及重要性(Windows系统为什么要默认隐藏已知类型文件扩展名等)。对于学生第一次要接触的知识,教师要学会从其它学科或生活中发现学习素材或知识基础。比如: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为什么要学它,有什么好处,可从数学中找一些指数函数、数列等经典习题来引入,并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解决它。如:高斯的神算、病毒的繁殖、印度国王的棋盘、趣味作图等等。

3、丰富教学语言,创建情境教学,打造“活”的信息课堂。“情境教学”本是英语情境会话教学的简称,但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也必须借鉴英语的情境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信息技术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全力打造灵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下面以事例对比说明我的这个思想。

比如,以文件复制的教学为例,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区别。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是文件的复制,这是必考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去学哈,那么什么是文件的复制呢?或者文件复制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教材上这样说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文件复制的方法,文件复制的方法大致有菜单法、工具按钮法、鼠标右键快捷菜单法、快捷键法和鼠标拖动法(还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操作方法分类),我们将分别学习。现在先来学习菜单法,请大家认真听,作好笔记……”——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看似没有什么错误,内容到位,态度也很认真,但其实是有问题的,该教学没有创设教学情境,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

篇4

1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军事医学卫生勤务的战(现)场急救技术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野外现场教学模式。教员边讲授理论、边操作示范,学员边听讲、边练习,在组织练习过程中,教员及时纠正学员不规范的操作与手法,并围绕教练要点加以归纳与小结,最终达到教与练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与练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教与练一体化教学需要安排在野外战术综合训练场进行,教学环境的设置与准备,对提高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做好教与练的教具、模具、器材、背景等教学准备工作;要精心设计教与练的程序;准备好教与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案;预先对带教教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加强沟通;预先对学员进行分组,每组不宜超过30人,以15~20人为宜。

3教与练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战(现)场急救技术课程的教与练一体化教学,通常按照下列方法和程序进行:①分组与配发器材。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组配发一套练习装备,或每人配发一套练习器材;②教与练的组织与实施。教员按照“四会”教练员的教学标准,边理论讲解、边操作示范,学员边听讲、边动手操作;③练习与指导。组织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教员巡回辅导、指导,并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作补充讲解;④综合教练与考核。为保证教学效果,开课前应制订课程考核评分标准,并给学员解释清楚。课程总成绩由操作考核和现场理论问答两部分成绩综合而成,其中操作考核成绩占80%,理论考核占20%,或结合实兵综合卫勤演练评定成绩。

4讨论

4.1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优势①适应了士官学员的现状。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军事医学专业课时,往往是一堂课从头至尾灌输理论,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士官学员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一体化教学加强了形象思维教学,给学员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将学员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2]。②学用结合,效果显著。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彼此分离,而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的一种教学法,是教与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每次教学活动,学员都能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与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模拟战(现)场环境,真实形象。如传统教学法讲授止血带止血方法、木制夹板使用方法以及三角巾急救包扎方法,即使将器材带到课堂进行示范,也会由于操作空间小,队形不便调整等原因,使学员看不到多个角度的操作,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一体化教学将教员和学员置于战场或军事行动环境下的模拟现场,场景真实,充分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④节约课时,缓解矛盾。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增加了学员实训的机会,也缓解了学时紧张的矛盾。

4.2实施一体化教学应把握的要点①处理好一体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战(现)场急救与防护技术课程仅用一体化教学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与传统教学法配合使用。对直观性强且需要特定教学场景的教学内容,宜选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与接近伤员等内容。而战救技术概述、核化生新武器杀伤因素等教学内容则适合采用讲授法。②教员素质要高。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医学知识、军事技战术动作、身心综合素质和各项技术操作技能,要“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教员还要及时追踪学科发展趋势,能够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教学中。③严格要求学员。实训过程中,教员必须跟班作业,必须按照“四会”教练员的标准实施教学,随时纠正学员的错误操作,及时解决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员的实训效果要当场进行评定,培养学员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更好地适应部队的标准与要求。④分组教练。一体化教学最多30人为一个教练组,15~20人为宜。每组或每个学员配备—套教练器材,以方便练习与指导。超级秘书网:

篇5

二、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要注重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继而通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想方设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来画虫》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计算机收集相关虫的图片与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这些虫虫的绘画方法,并收集相应的资料,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分组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通过协作来完成虫的绘制,并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

篇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术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自作练习来掌握技能,要求学生不但能够从理论层面上知晓信息技术,更要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1.2中小学生学习特点

当前的中小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又叫数字土著,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数字原住民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从小便习惯了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的中小学生崇尚自主学习,他们习惯于迅速地获取信息,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等。

1.3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发现当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不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增加了教师辅导的难度;课下也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动手操作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仍按照传统观念教信息技术课,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仅体现在可以上网和玩电脑。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的信息技术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考试内容陈旧,考试模式机械呆板,对操作技能的考核依旧是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

2微课概念及创新性

2.1微课概念

在国内,“微课”概念最早是由胡铁生老师率先使用的。黎加厚老师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老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结合上述定义,笔者将微课定义为:围绕某个知识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2微课的创新性

根据微课定义,归纳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它突破了乏味冗长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静态课件的弊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特别适合网络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组织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创新。其优越性体现在:1)微课一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主题突出,既有利于替代教师的多次讲解,也可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与学;2)微课播放时间短,一般5~15分钟,符合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特点;3)微课综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越性,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4)具有强大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技术微课,能够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尤其是测验类微课能够极大改善当前操作技能评价的弊端。

3信息技术微课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基础知识类、操作技能类、综合作品类等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类型多样的微课,配合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3.1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材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等主课,它以操作为主,课时少,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很难跟上进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以微课的形式,给出每节课的学习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来学习,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作为教师课堂中重难点讲解的帮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操作中的重难点录制下来,做成微课,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或是其他平台分发给学生。通过微课开展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重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微课,或请教老师和同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吃不饱”和“吃撑了”的弊端。

3.3作为学生课后巩固提升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课每周一次,即使学生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没有复习巩固,间隔一周,很容易遗忘。信息技术练习型微课可以起到对所学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操作技能考核一直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难题。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微型考核题,尤其是带有反馈机制的信息技术练习型和测验型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生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达到巩固其操作技能并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目的。

篇7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更确切的说是一门“技术”课,而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轻松快乐的学到技术呢?这也正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发现与探索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这些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对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灵活、自由,但是,这种灵活与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任学生我行我素,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寻快乐。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爱动,爱问个为什么,爱探究个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住,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灵活性也正是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原因所在。喜欢这门课的同时,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呢?这也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追求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了,是很难让他做好这件事情的。同样,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兴趣之上。我在讲授flash“逐帧动画”这一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了一个小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来了,开始询问是如何做出来的,很迫切的希望自己也动手去做,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做好引导,虽然学生刚一接触会感觉比较吃力,但是,决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既然有了学习兴趣,再大的困难也要让学生想办法去克服。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这种乐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可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整个结果的呈现却体现在学生的“学”上。信息技术这门课,更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信息技术课素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美誉,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也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至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复习“图文的混合编排”这一章的时候,我让学生为二十年后的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此话一出,学生积极性突增,马上开始动手设计了起来,一节课下来,我看到了学生的作品有公司经理,有房地产老板,有演员,有IT总裁……而设计的版面更是丰富多彩。我设计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一下图像的插入、艺术字的插入以及文字的编排与修饰。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复习了本章的相关知识点。这就比教师一直强调,学生反复练习效果要好的多,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这样的设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乐趣。而在整节课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学生所做设计中的不足和建议,当然,仅仅是建议而已,更大的自由性还在于学生自己。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了学生的潜能是如此之大,一些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制作的名片相当漂亮,而学生这些能力的挖掘与呈现是其它课程所难以发现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了名片,并在小组内互相做了交流、展示与学习,最后我们评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实用奖”等多个奖项,不仅鼓励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为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规划。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更多体现的是一门“技术”,既然是技术,一个问题就有多种方法解决。在讲授word中改变字体的时候,学生滔滔不绝,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字体”对话框来完成;一种是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相关按钮来完成;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快捷键,选择“字体”命令。正是由于计算机的灵活性、计算机的特点,才使学生善于探索与研究,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并且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也正是计算机的神奇之处。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技术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让学生牢记知识点,有利于这门技术课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思索、探究、实验、证明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使这门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的基础上,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强大性与趣味性。

四以形象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的去操作,去练习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可是,这样下去,会使信息技术课变得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能够穿一些实际的内容,就比单纯的讲授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更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我在讲授如何完成文件夹中文件的移动与复制的时候,我以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学生说:“问大家一个问题: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学生一边笑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学生可能都看过赵本山曾经演的这个小品,所以,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于是,我赶紧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然后又问学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步骤,那大家一定也知道如何在文件夹中移动与复制文件的步骤,请大家先想一下,然后试着做一下!”于是,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开始在小组内探讨,如何打开“冰箱门”,如何把“大象”放进去或是拿走……不一会儿,已经有学生成功的完成了“大象”的转移,在学生的互相帮助下,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最后,我只是对本节的知识点做了个总结与强调。看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高兴劲儿,我也体会到了本节课的乐趣。信息技术课本身也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如果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就能使学生很容易的接受,更加形象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五以竞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之一,因为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一种活动课,把微机室当成了活动室,这种放松方式学生固然喜欢,那又如何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呢?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以至于每个同学之间的竞争。在讲授photoshop中“图像的合成”这一节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就被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了一起所深深吸引,迫切的想知道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时候,我充分利用了学生急于求成的这一特点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余地,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与实验、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小组内带动其他的学生,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力量。竞争激励制度也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意识,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竞争激励、优胜劣态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此变化多端的社会,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生活。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范成英 单位: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参考文献

[1]彭扬.信息技术课中如何进行思想行为教育的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8(Z1):73-74.

[2]卢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之分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90-91.

篇8

二、流媒体技术概述

流媒体是基于流式传输技术进行传输的一种连续实时媒体数据流,主要包含音频及视频数据流等内容,流式传输技术是流媒体得以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以往的网络应用中,多媒体文件需要先下载然后进行播放,这属于非实时的播放,也就是说播放与下载是分开进行的,两者所要求的速率也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系;文件传输与播放在时间上也是不相等的,如果网速慢,下载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加长,而播放的时间则取决于文件自身的大小,这种网络传输方式,需要用户在文件下载完成之后在进行播放,对音频或视频的直播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流媒体技术就与这种传统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可以实现文件的边下载边播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使网络文件的传输效率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中职网络教学中应用流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在教学中上传到网络的视频或者音频能够进行直播,也可以进行点播,这样使教学在时间上更加自由,学生在学习时如果遇到没有掌握的部分也可以进行重复的观看或收听,对自身需要巩固的知识也可以再次进行点播,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单播、组播以及广播等形式的自由切换,促进网络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网络教学的多样性。在以往的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显得比较单调,通常所呈现的模式就是文本资料与部分静态图片的搭配组合,这种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缺少吸引力,长期单一的学习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存在体积大的特点,这就阻碍了其在网络上进行流畅的传输,使教学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一部分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下载播放,但在实际的交互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能被动地获得其中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是不利的,也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上述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将原有的多媒体资料转变为流媒体文件,而且利用相关的采集设备还能够实现音频、视频的现场采集,在存储到流媒体服务器上之后,就能够进行随时的点播或者广播了,不会占用很大的缓存区就能够对多媒体进行播放了。(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的交互是比较贫乏的,仅有的交互方式也已经变得比较落后。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教师手中已经掌握了较多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而网络传输的不通畅阻碍了这些优秀资源的传播与推广,使这些资源难以发挥其自身真正的价值,师生之间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信息的交互。现代学校教学中发展起来的教育网络也已经比较完善,带宽也符合信息传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具备的网络教学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相应服务器与播放器之间能够实现双向的交流,能够接收数据,也能实时收到相关的反馈,这样在网络教学中,师生之间就能够进行第一时间的交互沟通,在相关的文件播放过程中,还可以对其播放的流程进行操控,对已经掌握的部分快进或者直接跳过,对理解较为困难的部分则可以选择后退进行重复播放学习。

四、流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特点分析

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特点:(1)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实时性,通过网络能够实现教学视、音频教学信息的实时直播。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获取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上进行教学资源的点播,满足学习中的各种需要。(2)教学信息具有了更强的交互性特点。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相关信息的点播与广播,对服务器上传输的音、视频进行随意的进退选择,也能够暂停或者重复,包含的交互性操作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这些方面的功能,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层面互动,对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3)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教学中包含的相关资源更加多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其具备的直播或者点播的功能,在终端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更好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4)教学系统会变得更加开放,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与学习不再受时空的约束,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时间安排去选择学习段,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学生就能够打破地点的限制,而且教学内容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这样学习过程更加自由,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五、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流媒体系统的实现技术。网络教学的发展是对构建主义理论的体现,也是现代学习体系得以构筑的支撑,它能够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流媒体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缓存置换功能的支持,服务器的缓存所具备的空间是有限的,在空间装满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新内容的缓存,而通过缓存置换则可以及时将原有的缓存清除或者移走,实现对资源更合理的应用,优秀的置换策略能够实现对网络流量的节省,实现服务器效率的提升。在流媒体技术应用中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需要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技术上的要求对原有的算法进行改进或者综合。最后就是前缀缓存技术的应用,一般的多媒体文件所占的内存都比较大,而磁盘所具备的容量又是有限的,将一些不必要的文件保存下来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分段缓存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对媒体文件进行切割,对其中的部分片段进行缓存,就能够留出很多的磁盘空间了,对文件分割后前面的连续片段进行缓存就是所谓的前缀缓存,在实际的资源播放中能够显著地减少启动过程中的延时。(二)实现网络教学的同步性。通过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教学的实时性,它属于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对现场的授课进行实时的上传,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正在进行的教学进行收听或者观看,就像身临现场一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而在一些热门的课程教学中,这一方法能够带来更大的便利,热门课程往往师资比较紧缺,通过网络实时授课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流媒体技术就能够接收到优秀师资传授的专业课程了。另外,在这一授课体系中主要包含有双向交互及单向广播这两种形式的系统,双向交互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能够在现场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听到、看到学生的声音及表情、动作,这种模式获得的效果会更好,而单向的广播则具有比较广的涉及范围,但是交互性不足,所以在教学效果上比双向系统要差。(三)形成交互的协作学习环境。在流媒体技术中应用其具备的音、视频交互功能,处于不同位置的师生能够利用摄像头与麦克风实现直接的探讨与沟通,进而完成协作学习。流媒体技术所具备的这种文件信息的交互性,为师生创造了一种交互协作学习的可能,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集体探讨,还能够就自身的学习体会进行互相交流,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地进行求助,学生之间实现了对知识的探求与分享,达到了互相学习的效果,每一位学生也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及传播者,更是知识的享受者,在整个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重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达到不断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六、结束语

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学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为网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已经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中也应该认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将流媒体技术应用其中,使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快、更好地获得更加先进的知识,成为优秀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源.浅谈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114-115.

[2]马健.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0-41.

[3]何昭青.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8(2):104-106.

篇9

在教学要求上,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宏观,把握起来更加困难。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非常重视,很多教师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这就造成了新课改“新瓶装旧酒”的情况,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明显,仅仅做了表面功夫,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

这就要求学校配备专业的实验室及设备、实验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很多学校都缺乏足够的物理教学资源,对开放性设施的建设比较滞后。教学资源的匮乏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造成掣肘,严重影响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紧张,难以建立电子阅览室、图书资料室和完备的物理实验室,即使建立了各种实验室,也不能提供学生完全的自由探究,使用率不高,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也没有建立起来。

二、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

1.高中物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推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主体,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还要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具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文献探究、调查活动、实验探索等,教师要能够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对实践教学的方向予以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高中物理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能够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2.将网络技术引进高中物理教学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高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技术引进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了解更多的物理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前沿物理动态,与学生就物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能量守恒定律与学生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伪科学,让学生进行破解。这样一来,高中物理课堂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

篇10

二、解决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问题的办法

1.明确整合的意义,确立正确方向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枯燥、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地呈递出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以确立正确的整合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将整合落实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教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的学习指导,把这些教学理论融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结合生物学特点,进行科学整合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比如“细胞器”“遗传的分子基础”“生态系统”等用实物或投影演示,效果会很好。因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科学合理,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篇11

二、依托信息能力建设项目,提高课堂整合能力

近年来,教师参加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培训项目、2014年吉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各个层面对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信息素养,而且学会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在网络或移动学习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提高了技术解决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这些都为以后的学科整合打下坚实理论与技术基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涉及现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教学表现出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以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