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5: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篇1

一、行政管理的原理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活动。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它的活动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都被乡镇政府对地方事务实施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甚至成为阻力和障碍了。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第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1.财政状况恶化,负债严重,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支撑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支出远高于财政收入,财政缺乏充足稳定来源,支出压力巨大,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靠“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主要靠农业税及其附加,少量零星工商企业税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乡镇,其财政收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就全国绝大多数乡镇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上面有一定量财政转移支付,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

2.乡镇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更加凸显了出来,急切要求我们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有一个深入的推进。税费改革后,原乡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事不分、机构重叠、办事推诿、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全面的暴露了出来,迫切要求我国改革相应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随着中央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旧的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群众意见大。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做文章,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旧的行政管理体质工作效率低,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机关内设多个机构,职责得不到有效统一,指挥不得力,决策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旧立新,彻底改革原有乡镇管理体制。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1)在乡镇政府去留上这个问题上,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者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在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但其终极目标必将实现乡镇自治.(2)在乡镇规模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撤并,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在乡镇政权职能上,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提升基层民主的建设。(5)关于政权运行机制,我们需要监督乡镇政权的运行。(6)在乡镇各站所改革上,引入市场机制,分清职能,理顺关系,进行彻底重建并不断扩大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将政府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七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宗旨并且能够承担相关服务责任的政府。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第二、政企彻底分开,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由政府交给市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应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的管理,但是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三、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明确各服务专区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第四、完善组织立法,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第五、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第六、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第七、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全国各地精乡扩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对乡一级办事处或乡公所的设立,使其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其次,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根据各地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撤乡并镇。

三、总结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志在必行,但在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在改革中要不断修正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方法,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积极稳妥的推进。强化权力下放建立起乡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责体系,从而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体制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作者:王修达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3]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5期。

篇2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既担负着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又直接从事着生产经营活动。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范围有所缩减,政府直接经营企事业单位的状况也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继续不同程度地直接干预着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事务。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要的是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基于政府的性质、地位,并结合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调节,即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市场监管,即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三是社会管理,即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公共服务,即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或归位,就是要使政府从宏观微观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转移到主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真正承担起对这些工作的责任,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向为所必为的责任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承担的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应该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必须从理顺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直接地看,有两项改革至关重要:

第一,是实现政资分开,直接或间接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与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政资不分,极易形成政府部门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进而使政府部门借出资人身份将作为公共管理者实施的经济社会管理变为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绝对控股的企业,还应通过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会或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等途径,使政府的出资人职能通过合理的制度构架规范行使。必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把国有投资的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

第二,加快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监管。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规范到正确履行职能的轨道上来。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必须积极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除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发展和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强化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外,还要着力推进两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清理各类行政绩效考核指标,凡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导致或有利于各级政府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的,一律取消。二是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另一方面,建立正常的行政资金供给机制,保障政府工作人员从事公务活动的合理支付,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的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二、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

1.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

鉴于行政命令式管理或指令性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制削减为重点的市场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直接与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仍处于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为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政府的调节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或者说,应立足于服务实施调节,并立足于此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二是要正确认识行政管理方式本身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调节,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的新型管理调节方式。而这种新型管理调节方式的形成,不仅要立足于在一些重要领域与方面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而且要努力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调节和运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那些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

第二,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责相同或相近的部门,确需党委政府共同承担的职能,尽量采取合署办公的形式。明确职责分工,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必要的政府职能整合到同一部门,确需几个部门参与的,要明确分工、分清职责、确定牵头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第三,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划分,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以及工商、质检、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调整一些领域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赋予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权责。在相关职能落实的前提下,允许地方从实际出发,设置和归并相关机构。

第四,减少行政层级。政府层级过多,不仅大大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效率,也抑制了各层级政府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统一市场的逐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有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适当减少行政的层次。

3.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第一,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对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应以充分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决策前应有一个比较宽松的时期,深入基层,搜集第一手材料,并以适当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缺乏实践调查基础的事项不得纳入决策程序。

第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一律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同时,相应明确责任主体,划清责任界限。

第三,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用事业拓展、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设立、重大行政处罚事项实施等,都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同时,以法规形式明确社会公示的范围、原则和方式,保障听证活动参与者的代表性,有效建立听证意见的反馈机制。

第四,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同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专家学者的政策咨询行为,保障咨询意见的客观公正。

篇3

我国乡镇刑侦管理体制建国之后几经变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病不断凸显,并给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值之下,经济发达镇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到先行先试,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来释放出来更多的市场活力。

一、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这一工作推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做到循序渐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遭遇到各个方面的阻力,这些阻力既包括利益层面的阻力,也包括观念层面的阻力,对于经济发达镇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客观评估各种阻力,在明确阻力的情况下来进行的改革方案的制定,避免改革方案过于冒进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情况出现。

2.依法推进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视法律,依法推进这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法推进要求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来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措施不能够过于激进,更不能够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违背。

3.不断调整原则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做到不断的调整,因为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各项改革措施是否比较合适,难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需要根据实际效果以及环境要求变化来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保证改革方向的正确与改革措施的有效。

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诸多突出的问题,例如权责失衡、职能扭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损害到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同时更是给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1.权责关系不够对等

从目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情况来看,权责关系不对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权责关系的不对等充分的体现出来了目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发达镇在权力层面比较小,另外一方面则是承担了比较多的职责,二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权责失衡导致经济发达镇在发展方面左右制肘,难以释放发展活力以及动力,从而拖累了地区发展的步伐。

2.政府职能转变落后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的推进,但是依然存在职能转变落后的突出问题,即政府职能没有做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乡镇发展的需要做到不断调整,具体来说,经济发达镇依然存在的职能缺位、错位以及越位的具体问题,本来政府承担的职能政府没有承担,同时不需要政府做的事情,政府有干预太多。经济发达镇依然没有构建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全能型的乡镇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这大大损害到乡镇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3.监督评价没有到位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缺少监督评价,在乡镇行政机构工作开展中因为没有监督机构而容易走向一条不受约束的道路,这也是目前基层乡镇机构公信力不断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经济发达镇乡镇管理方面监督评价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本级政府部门中没有专门监督机构,对于乡镇不同机构工作的开展没有监督评价;另外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公众、媒体的监督缺失,这导致了对于政府机构的工作不能做到客观评价。

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有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地解决,导致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弊病四现,针对这种问题,需要重点做好一些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完善权责对应关系

权责对应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有多大的权力,就要给予多大的责任,经济发达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授予更多的权利,另外就是要将本该上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交给上级。通过理顺权责关系,才能够让乡镇政府去集中人力、物力做好份内的工作,推动乡镇的更好发展。当然完善权责对应关系方面,也需要注意度的一个把握,在加大经济发达镇权力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应监督机制调整,确保权力不会失控。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这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全能政府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有着内在的冲突,因此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既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政府将职能集中在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方面,专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秩序的维护,同时还要将职能重心从单纯的经济发展方面,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层面进行转变。

3.加强监督评价建设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重点做好监督评价工作,监督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约束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行为,让其在监督下能够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法律法规来开展工作,用好手中的权力来为人民服务。监督评价方面,一方面要注意本级政府内部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同时主动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评价,另一方面接受群众、媒体的监督评价。对于监督评价反馈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的解决,确保各项工作的更好开展。

四、结束语

总之,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不断推进,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实现乡镇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存毅,杨勇.新型城镇化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2期

篇4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都较为迅猛,在此现状下,企业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当前发展中必经的路途。我国政府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于此背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期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经贸文化等方面发展都较为良好,其中政治体制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民众对于参政议政的热度也逐渐提升。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具体涉及的分析方向为: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政治理念落实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1.1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团体的形成,乃至最终国家的形成。其中政治体制则为主要的核心问题,政治体制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行政体制的改革需求也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政党对国家的治理,并且能够提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众对行政体制发展的认知。

1.2有助于政治理念落实

政治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若干政治团体组成。行政管理体制则是政治体制发展的具体表现,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现状,对于政治体制的发展影响重大。当前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稳定。政府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有助于政治团体政治理念的落实。促进民众对于政治团体执政理念的明确,加强政治团体在后期发展中的基层力量。并且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治团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快速了解民众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并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改善。

1.3提升政府公信力

当前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根本原因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滞后性,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国家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民众的稳定性,对于国家的发展以及政党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前在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有效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明确政府执政中对于问题的反馈。

2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国各政治团体的发展现状较为稳定。国家整体的经济各领域发展也较为良好,当前政府部门为了保障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进行,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在此过程中整体的改革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人治大于法治”现象严重、行政管理内容较多、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等。

2.1“人治大于法治”现象严重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治管理诞生较早。例如皇权制度,皇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时期,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统治有着良好的保障作用。究其根本,可以看作人治管理现状。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治管理已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现状。因此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以法治推进社会的管理以及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主要的治理背景也为法治管理。但由于国情历史发展背景,以及我国当前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行政管理内容较多

行政管理体制的推行,主要目的是确保基层社会发展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统一性。在此背景下,当前我国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为行政管理内容较多。行政管理内容较多,造成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行政管理的要求极高。一旦出现策略性问题,即可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当前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部分行政管理内容较为广泛,执行准则与法律规定出现冲突,具体体现为地方政府规定与法律规定冲突等现象。此类现状的出现,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3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

我国当前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整体的改革现状较为良好。但在市场化经济的改革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当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和政社不分的现象还较为严重。此类现状下,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并且相继出现了更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并且使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较多的风险问题。此类问题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在对外竞争中,以及市场扩张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与重点

当前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改革效果,以及改革手段都较为良好。为我国后期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此类现状,针对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重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其中具体分析方向为: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管理体系、积极落实权力下放、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明确法治管理的权威性、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和注重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公开化。

3.1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信息全球化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各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政治信息则是主要的信息类型之一。因此民众对于政治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政治体制发展现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分辨能力。基于此背景,政府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由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以此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增强民众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感受,转变政府形象,促进国民实力的整体提升。

3.2优化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凸显的问题之一是行政管理体制管理内容较多,并且审批程序复杂。此类现状下,虽保障了政府部门管理的权威性,但对于经济发展的效率性,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类现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行政管理体系的优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行政管理内容,针对部分管理内容,以行业约束的方式,替代行政管理模式。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3.3积极落实权力下放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其核心与重点的改革内容之一为行政权力的下放。行政权力的下放能够一定程度促进市场发展的进程。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政策推行进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权力下放现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上级政府机构应定期针对基层政府部门的执行状况,进行抽查巡检。严肃处理基层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违规现象,以此确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3.4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在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基层政治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重点问题之一为民主政治发展现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落实改革效果,发挥改革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更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强调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此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良好发展。

3.5明确法治管理的权威性

“人治大于法治”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此类问题的出现,使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具体事物的执行落实程度较好,但在权力下放和优化行政结构的发展中,还存在了较多的问题。针对此类现状,政府纪检部门应严格进行审查和管理,严肃处理政府干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的违规现象,明确依法治国的决心,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明确依法治国的权威性。

3.6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腐败问题

为政党发展中主要凸显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执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腐败现象也大量出现,此类现象也成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阻碍因素。针对此类现象我国政府也开展了大量的反腐倡廉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为了良好地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以此提升政党的外在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3.7注重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公开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务公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当前在落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应注重政务公开现状的落实。针对重大事项的处理结果,以及公开性政策的执行准则等内容,进行公开化、透明化。以此提升政府执政过程中的廉洁性,改善政府外在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4结语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整体落实的效果较为良好。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朝着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管理体系、积极落实权力下放、注重深化民主政治的发展、明确法治管理的权威性、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和注重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公开化等方向进行发展,以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丽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5(4):114-115.

[2]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219.

篇5

二、建设服务型的节目中心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大众接触到优秀的电影文化,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因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必须要以建设服务型的节目中心为目标。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电影服务体系,使体系的构建更具层次,更有针对性。在大众对艺术追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电影频道的节目设置必须要进行调整与优化,力求能够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落实下来,不仅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也要为文化需求的增长服务。通过向大众提供高效的服务,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也进一步优化,使其与大众需求相契合,最终建成服务型的节目中心。

三、构建法治单位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中的典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以遵纪守法为先导,在单位内部形成严肃的改革风气。在新形势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要妥善处理好部门运转、人员安排、节目设置等问题,采取措施来推进单位的整体进步。对于电影频道具体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纠纷,要做好提前预防,提升节目中心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机制。避免不和谐因素对单位内部造成恶劣影响,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正常秩序得以维护。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要始终把握行政刚要,确保其依法落实。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之下,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工作得以改善,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解决事业单位内部不作为的情况。通过法治单位的构建,加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内省,使其行政工作的安排更加到位,消除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问题,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

四、建立全面运行机制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行政改革必须的全面而扎实的,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要形成改革的态势,向着共同的行政改革目标前进。首先要保证中心内部各个部门能够协调运转,使电影节目的策划、安排、管理、播出的各参与部门都能以打造优秀频道为中心,通过有效沟通来使工作顺利推进;其次要确保单位成员的行事作风符合规范,不可有影响国家事业单位形象的行为出现,形成一个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要确保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运行是公正透明的,相关负责人员要加强自律,为行政改革的切实开展提供榜样力量,使改革更加高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在工作中要坚持防微杜渐,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建设频道、为大众提供优质电影服务上。在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运行机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贡献力量。

五、强化节目中心组织体系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组织较为复杂,为了保证频道的正常运转,需要对节目中心的组织体系进行强化。确保每个部门都能履行职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还能够应对单位的组织需求,承担起组织分配的定额任务。作为向大众传递电影文化的权威单位,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较多且较为繁杂,只有系统的组织体系才能适应要求。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组织成分的职能进一步落实下来,形成具有强制性的机制。确保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内部决策,同时也有负责执行的部门,使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组织体系得以强化,以饱满的姿态来应对社会大众的电影文化需求,通过协调有序的组织来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篇6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44-02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即酝酿、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为外商、企业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提出了加强服务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个阶段重点是管理方式创新,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至今。即大力推进、全面创新阶段。进入新世纪,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从转变职能到完善体制,从管理方式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线性”改革到“复合”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适应并起到引领助推作用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全面规划,抓住重点,强力推进,逐步实施。

一是扎实推进中长期改革规划的实施。《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今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样,就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是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要通过改革,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再根据政府职能的需要来确定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机构权力的配置和各个政府机构应该管理的事项。要依据行政环境的发展实际,进一步突出政府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三是加快机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部门,探索职能整合的大部门体制,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向精简统一效能的根本转变。简化行政程序,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四是建立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有权就有责、失职要追究、权责边界清晰的要求,逐步使政府及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决策,直属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执行,监督机构相对独立行使权力,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促进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四项重点指标衡量政府经济工作,以改善民生为主线,科学合理评估政府公共服务绩效,探索建立绩效预算制度。要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廉政建设和行政业务建设。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方式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五是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要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在完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逐步使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要创新公共管理和服务方式,形成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互动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姜凌雯.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推进政府转型――对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行政管理改革,2009,(2).

篇7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有: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啦。同时加上外因的作用,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其改革的原因。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明确,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政府权力划分更细化,政府行为准则更规范,政府运行成本更合理,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的、管理科学的、廉洁高效的、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立法进程,完善行政法律机制;要着力完善群众诉求和利益维护保障机制。

3、调整和精简行政组织,完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能

按职能设置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在改革中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优化政府结构,将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科学、明确地配置到政府部门。

4、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战略目标和任务,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和归宿,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治模式的根本转变,即从以统治人民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转向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政治模式。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能够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应当落到实处。

5、落实基层工作,注重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关注基层民众,注重社会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6、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

要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由原来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式向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方式转变。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我们坚信:行政体制的改革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将会和谐共生、共同进步,为未来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描绘一幅光辉绚烂的蓝图。

参考文献:

[1]谢明.新世纪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初探[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深化行政改革课题组.学术界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观点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06)

[3]王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行政论坛,2003(04)

篇8

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概述

1.1 理性决策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策科学在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在政治和行政决策领域中产生最大影响的是理性决策理论。理性决策模型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决策者知道所有与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信息,能辨别并有意义地评估所有选择,继而从所有可行方案中挑选出最好的一种。”[1]

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它遭许多学者特别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的强烈批评。“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2]

1.2 渐进决策模型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为了跳出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弥补其中的不足,美国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了渐进决策理论。林德布洛姆在1953年所著的《政治、经济及福利》中提出了“渐进主义”概念;在1959年发表与《公共行政评论》春季号的《“渐进调适”的科学》论文中,他又提出了“渐进调适的科学”的概念;1963年,林德布洛姆在《决策的策略》中讲其政策分析模型称为“断续渐进主义”;至此,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基本形成。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是过去政策的调整,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渐进模型有其自身的特点: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2.从渐进决策理论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1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必然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选择的是渐进决策模式,首先取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各地政府的行政水平发展极不平衡,行政观念差距大,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采取渐进模式,通过不断尝试来得到行政管理改革的最终成功。其次,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选择渐进决策模式。再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每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都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为主要目的,适应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也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也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能选择渐进决策模式。

2.2 渐进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中的运用解析

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乃至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急剧变化,因而对政府结构与运行模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对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这次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最终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转变政府职能。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这次改革的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但是这种机构改革仍然是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机构必须进一步改革。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中国政府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着重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并明确提出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4)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1998年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为29个,政府机构和人员得到大幅度的精简,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3]

(5)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从进一步转变职能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这次改革主要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另外以改革重点为突破口,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也是这次改革重要内容。

(6)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从大部制改革到注重民生的服务型政府角色的构建。改革中对渐进决策模式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政府机构改革方法步骤的选择方面。其次是在转变政府职能这一改革重点上,思路逐渐明朗化。

2.3 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整体上继续推进渐进式改革,注意改革的连续性,适当拉大改革的周期,同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衔接。以“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行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指导,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篇9

1.现状

我国现存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有3种模式。第1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该种模式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多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错管理的模式。纵观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沿革,该模式仍处于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变化的最初阶段,即大体上沿袭了传统条块分割、垂直领导的分散管理模式,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第2种是对城乡道路由交通部门执行运输实施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目前处于国家城市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中间时期。第3种是综合交通管理模式,即“一城一交”。这是目前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演变的一大进展,为构建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方通过多种方法致力于我国交通行政管理机制的改善,但是交通运输行政机制依然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对于交通运输不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低效率的行政管理以及分工过细、机构重叠、与其他有关部门沟通机制不完善等都是造成交通行政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首先,体制不顺是我国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机构上的缺陷主要是不符合行政法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审批权和监督权相分离。一方面存在3种名称互异的体制模式,另一方面隶属关系不一。以出租车的管理为例,存在交通、建设、公安3家共管和一家独管的多种管理模式。正因为这种模式互异、体系紊乱的状态,导致交通管理的区域和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建成有效的管理体系。这是体制关系不顺的根本原因。其次,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合理安排其职能配置,降低了行政效率。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管理部门职能界定模糊,分工不清晰,出现政出多门、重复执法、多方执法等不合理现象,直接影响了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以公路超载行为为例,存在公路路政部门、道路运政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以不同执法目的为由都能进行处罚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损害交通运输部门的执法形象,也会造成交通行政管理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此外,分工过细、机构重叠也是目前交通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弊端。这种现象造成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能交叉,会造成这两大部门之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矛盾,同时也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目前,大部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延续,“以管理为中心”是其设立的最主要目的。交通和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不完善,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相互之间沟通不足,导致机制不协调,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交通规划不协调,例如没有合理规划城市公交和城市地铁的连接。二是交通建设不协调,交通相关部门和城建相关部门因为缺乏沟通导致由其分别负责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之间出现衔接的问题。三是运输管理不协调,客运班线和城市公交之间因为管理不协调导致影响交通秩序等问题出现。

二、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目前不合理、不成熟的分散式交通行政管理机制已经不能为我国交通行业的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依据。改革与创新交通管理体制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者开始探索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针对目前交通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交通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着手点包括5个层面。

1.整合资源,构建大部制

首先立足于交通运输业自身的特征,从我国实际现状出发,探索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根据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规律,大部门体制是交通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散式管理是旧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分散式向集中化发展是交通运输业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交通行政管理已经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随着“大部制”改革在我国深入发展,交通部门的“大部制”改革也势在必行。根据“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和综合执法改革的要求,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对公路和城市道路、道路运输和城市交通、水路交通、航空、铁路、邮政、物流进行管理,主要解决宏观决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综合协调能力。建立综合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是改进旧有分散式体制的缺陷、实现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步骤。具体思路如下:任何改革创新都要基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出可行性高的创新体制。同时,改革必须考虑交通运输业自身的特征。只有既遵循基本国情又符合交通运输行业基本特征的体制改革才能真正为我国交通行政管理提供有效的体制依据。

2.转变职能,优化职能结构

“大部制”改革之后,各级交通部门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明确交通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在交通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及分工就变得非常重要。各相关机构之间的合理分工,才能保证在交通行政管理中更好的配合。合理划分交通部门的工作职能是改革的重要步骤。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可以将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分为4个方面。第一,宏观决策。主要是制定和调整交通发展的战略计划,起草或者制定地方交通法规、规章、政策和交通地方标准。第二,公共服务。主要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运输服务产品、公共信息、公共安全的供给和管理,交通应急和交通战备的保障。第三,市场监管。主要是监管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的准入和行为。第四,综合协调。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财政、融资和票制票价的协调和管理,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环保的协调,交通建设与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协调,突发交通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通过清晰合理地划分职能,能解决交通行业效率较低的问题,提高交通行业的服务水平。

3.政企分开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之前,铁道部还没有归于交通运输部,自身是一个政企合一的庞大的组织机构。在邮政和民航划归于交通运输部之后,铁道部划入交通运输部并由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是必然趋势。但是铁道部划于交通运输部存在很大困难,合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铁道部政企合一的模式。如果将政企合一且企业部分属于垄断的铁道部直接并入交通运输部,会导致交通运输部的运行更加臃肿复杂。因此,《方案》将铁道部的行政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中国铁路公司,负责铁道部的企业职能。这一改革更切合实际,使得我国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健康、科学。因此,在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企分开是一项重要原则,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中应该得到充分保证。

4.健全制度,严格行政

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可能仅限于理论改革,在实际中严格执行才是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步骤。为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完善的制度能为交通行政管理提供制度保证,在完善的制度保证下,严格按照制度依法行政,保证交通行政管理的顺利实施。第二,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违反纪律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大监督力度。监督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聘请监督员,设置监督电话、邮箱、微博等各种方式的举报途径。

篇10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

篇11

【摘要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正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等项内容。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个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来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行政改革的一个目标选择,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把行政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引向深入。在实践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着手改革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管理方式。上海、南京、珠海等地政府纷纷提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在创新服务、社会评议、减少管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中央、省级政府的主要功能要于决策和宏观调控,在管理上具有宏观性、调控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同时在决策和管理上也要体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省以下地方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应有所不同,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作为以宏观管理为主的“决策——服务型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应为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

(二)建立面向市场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场、亲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或能做的事,都应当由市场来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论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进作用,而不是“划桨”作用、大包大揽作用;也有助于将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强宏观调控上,放在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围绕市场行使好调节、培育、监管和服务职能。

(三)建立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在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行使权力而忽视承担责任,注重虚置监督形式而忽视追究责任。

现阶段推行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使权力的责任挂钩,建立责任政府。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应力争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二是健全政府责任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等追究责任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与政府外部评议制度相挂钩;四是加大执法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

(四)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管理理念,核心涵义在于公共性,突出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导向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新的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有较大的差别。

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开始运用这一理论,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推进改革。例如,财政部门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人事部门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职能从无限到有限、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等项改革目标,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