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5: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情景教学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了,学习效率才会不断提升。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因素,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效率不高。情境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英语的学习与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教材为依据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
教材是英语学习重要依据,但是教材内容是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主体是活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形式身临其境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会英语学习乐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2.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模拟对话、小品表演、话剧等形式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时积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形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设计一些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品、话剧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实现快乐学习的学习理念。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符合自己生活实际的具体语言情境中学习,能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情境设计
教材中许多内容的场景无法进行直观展示,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网络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把抽象的教材内容设计成形象化的语言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如,在学习人的器官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一组各种器官进行对话的动画片,通过这样的形式既丰富了英语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讨论
2.1打破传统,实施以“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教师“满堂灌”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师生课堂上双向互动,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BL结合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和评委,根据需要适当诱导与规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2.2提高学习主动性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课堂板书、讲授为主,在规定学时内,教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要点,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感到枯燥,而PBL结合情景教学法摆脱了“填鸭式”教学,根据临床实际,创设了“情景中的问题”,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根据临床实际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3]。
2.3教学手段多样、灵活
采用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等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剖析问题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4]。不仅如此,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护士的人生价值和护理专业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了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需要的重要性。
2)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法,同样按照教学大纲及试验大纲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及技能操作项目运用先进、复杂的情景带入等方式进行教学。a.情景模拟:将相关教学内容及技能操作项目融合到具体的相关情境中,引导学生按照教师假设或实体布置的相关案例思考问题,随着案例情境的逐渐发展,使学生连贯、有序、形象具体地掌握相关内容,且记忆深刻。如在教授《损伤患者的护理》此项目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假设有病人在马路中间发生车祸,进而需要紧急处理,从而引导学生从生命体征判断,急救复苏,现场包扎,现场转运等方面主动思考处理方法,条理清楚地掌握所学内容。b.分组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将相关案例布置后,学生利用模拟模型为载体,分组讨论相关操作要点,然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一人解说,一人操作,汇报结束后由其他组同学及教师进行点评,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优点供其他组同学借鉴,反复强化练习,从而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分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在教授过程中可取得良好效果。c.综合模拟训练:在学生将所有单项操作练习掌握完毕后,教师设计综合病案情景,将各单项练习游记联系起来,是学生将各项技能操作融合掌握,便于临床实际运用。如在模拟人员受伤的病案环境中,设计不同角色,让同学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各司其职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需手术处理可将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让同学分开扮演,从准备手术器械、刷手、穿手术衣、戴手套等方面系统地将所学护理技能展示出来,教师根据同学训练效果做针对性点评,纠正错误,并强化练习,加深记忆,使同学讲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为己所用。
(一)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调查,将教学效果评价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部分满意”和“不满意”,向两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并且在调查结束后将问卷回收,统计结果。
2)考核结果调查,将所有操作项目教学完毕后,制定统一标准进行考核,分为单项考核及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由多人配合完成,考核时分别记分,考核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并且将考核成绩进行统计。
(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5份,经整理和分析后,有效回收率为100%,实验组学生教学效果满意度为94%,对照组学生满意度为83%。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将书本内容更直观地展示出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此种方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自身学习主动性,加深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并且普遍认为自身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对照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在学习中师生交流较少,缺少互动,容易滋生厌学情绪,学生外科护理技能掌握熟练程度较低。2)两组学生技能考核结果。通过考核,实验组学生合格以上人数为50人,合格率为96%;对照组学生合格以上人数为41人,合格率为77%,结果表明实验组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
三、讨论
1)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外科护理学这门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性及操作性,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情景教学法恰恰通过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案例情境中,刺激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够多的相关知识,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极高自身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好成绩。
2)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将不同的单项操作融合起来,设计成综合的实验考核项目,在学习中需要多人配合,如果想获得好的考核成绩,就需要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明确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练习与磨合,可以大幅度提到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奠定基础。
3)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而学生需要发挥自身不同的能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完成相关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情景教学法的技巧
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了“教”与“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美术教学、学生的美术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仍处于摸索探究中,很多方面还不太成熟,很多教师在小学美术的授课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情景教学法在美术课堂中的使用技巧。
1.视觉技巧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经验: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展现可以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可以刺激大脑,从而增强对该事物的记忆力。同样的经验可以适用于小学美术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通过精美的PPT展现出来,比如色彩丰富的图片、鲜明活泼的动画等,还可以定期组织班里的学生去博物馆、展览会,并让其发表自己的欣赏想法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有一个直接的视觉冲击,使其感受到美术的美感,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听觉技巧
美术课堂的开展就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还有听觉上的欣赏。教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将音乐融入课堂中去,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或优美舒缓、或活泼愉悦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并加上图片、动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美术课堂的感染力,以促使他们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深入地进行交流沟通。
3.语言技巧
这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语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需要被教师肯定的心态,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美术作业的评定都可以选择“你很棒”“下次努力会做得更好”等具有鼓励性质的话语,以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4.合作、互动等技巧
教师可以将三到五个学生划分为一个美术小组,并在课堂上给他们分配任务,比如捏橡皮泥比赛,通过挑选出优秀的小组作品,对他们奖励;对进步大的小组进行精神上的鼓励,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彼此之间的友情。当然,教师还可以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通过模仿作品比赛、进行身份交换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程度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使学生体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不易。以上技巧都可以运用到情景教学法中去。
三、情景教学法导入美术课堂示例
笔者以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第八课《瓢虫的花衣裳》为例,来示范怎样将情景教学法科学合理恰当地导入到美术课堂中。
1.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明确《瓢虫的花衣裳》的教学要求:用多种教学材料,比如橡皮泥、水彩笔等制作一只瓢虫,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瓢虫生活习性与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培养其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品质。
2.具体示范
首先,教师以“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瓢虫吧,那么你们真正了解它吗?我们下面来看一组图片”作为话题导入,然后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PPT,这些PPT中插入了七星瓢虫、二十一星瓢虫、二星瓢虫等图片,可以是漫画版的,也可以是真实版的,放映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摩感想以及对瓢虫知识的讲解,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言语上的鼓励,接着就正式进入瓢虫的制作阶段,教师先熟练地制作一只瓢虫,然后划分学生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瓢虫的制作。在此期间,可以播放关于瓢虫的儿歌,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瓢虫帮助农民伯伯保护庄稼的小故事,通过在教室的走动,充分指导每一个小组在橡皮泥的颜色选择及头、触角等的制作手法等,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最后让每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选出优秀瓢虫代表,让其他小组共同欣赏,对表现好的小组发放奖品以示鼓励。整个美术课堂的进行都十分有趣愉快,学生也可以对瓢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
基于情景教学法是借助实物道具?多媒体演示和模拟表演等形式来进行情景创设的,因此就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再将非智力因素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有助于学生实践用语和交际能力的增强。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老师可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的情景向学生输入,并让学生有机地整合实际与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模拟学习,促进学生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例如为游客致辞?向游客讲解景点等都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常遇到的,因此,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方学生对工作环境更加熟悉,并将专业技能掌握,促进学生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将良好教学情境创建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升,进而使师生或者是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
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1.以多媒体课件创建真实情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基于多媒体技术是集声、图、文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应用情景创设,能够向学生展现生动、直观、真实的画面。以授课内容为依据,老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影像资料、电视节目、网络资源等作为教学资源展现,或者说将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制作,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结合影音情景与教材内容展开探讨和分析,以较强的画面感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并将英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
2.组织课堂,促进教学内容情景化的加强。
特定的场景多余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较多,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实际情景为学生创建,如购物、景点介绍、游客入住及其机场接团等,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而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体会和感知,同时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过室外布置、室内布置等,将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受增强,实现学生和教学内容情景的充分融合。例如讲道导游引领游客入住酒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酒店接待、游客、酒店门童、全陪、导游等角色,再将场景布置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进行情景的模拟,以此来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并学会和掌握衔接语境及其语言形式的方法,再将不同情景创建的情况下,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用语交际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且还能不断提升学生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直观道具或者是实物开展情景教学。
在直观道具及其实物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清楚,直接的联系句子?短语?单词等,并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增强。例如在进行住宿登记、登机牌、海关申报单等相关短语讲解的时候,老师可将相关的真实实物向学生一一展示,一次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并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场景道具和真实物品的制作,如导游证及其导游旗等,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并且还可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中,长久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现代教学原则有所悖逆,同时也是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传统教学只是重视对学生发生技巧和音质上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所忽略。要知道在声乐教学中,虽然技巧和方法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以及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声乐教学在这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单的专业人才,更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声乐情景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营造动态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对音乐当中所包含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对音乐文化感受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当节课中的文化内容来创设出相关的情景,例如对作者的人物背景和艺术风格等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来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氛围,除了在听和看上受到更多的启迪,同时在心灵上也更深刻的受到影响,这在日后的教学目标实现中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情感贯穿于音乐当中
歌曲创造的重要核心就是情感,只有创作者对音乐富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曲目,而声音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音乐没有情感,那么声乐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情感也会发生改变,这些情感都能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在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演唱的状态保持最佳,教师可以尽量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来表达出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与歌曲进行融合,做到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情感,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声乐情景,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三)创设多元化情境
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要对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把握。大学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对技能上进行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声。要让学生认识到发生的技能与情感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声乐能够完全的体现出内心的情感。此外,在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只重视曲目的作曲手法和技巧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声乐存在的本身特点,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结合各种不同的情景,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只有保证了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四)创设文化情境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应对声乐作品包含的内涵和艺术等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关注声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审美,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促进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大部分学校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老师流水账似的应付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往往选择浅尝辄止的知识。教师毫无生机的讲,学生无精打采的听,双方都在混时间。
1.2高职语文的教学观还停留在俗套里,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初高中都已经实施了语文教学的新课改,而高职院校却远远落后了。在教学上还没有实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条件来选择不同的课题,从而将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精神。高职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注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所学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想要获得成功,基本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创造一种教学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采取并合理的运用情景教学法是高职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造以影响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感彩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并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突破口、以美为手段、以思为核心、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创新思想为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3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也发展为网络化的教育,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网络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能够提供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集合而成的大容量信息,它们进入了课堂,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这就为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1进行情景教学的前提,关键在于如何创设所需要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直观、能够激感、可以转变角色等方式的高职语文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去合作,要去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在创设课文情境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当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情境时,会很快地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能够主动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高职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形象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在讲解《胡同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看课文,而是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边看边听京韵大鼓唱段《北京的胡同》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而这首唱段中的曲词,很多都是取自该篇课文,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一边听着京韵大鼓,一边欣赏配套的图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跟着唱起来,在韵律方面,因为这段京韵大鼓的调与歌曲《onenightinBeijing》有点相似。这个教学情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再加上展示的图片,更容易让他们产生新鲜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自觉的阅读课文,同时加深了印象。学生熟悉了课文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胡同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归纳胡同、北京市民的精神状态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3.2实施情景教学的途径
在实施情景教学时,要注重激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或者求知欲望不强,很难掌握一定的知识。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实施情景教学的关键。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在每堂课初,让学生自己设计,讲解导语,这在激起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讲解导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在平时成绩中要计入设计的结果,这种做法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因为谁也不想自己的平时成绩低于其他人的。于是学生们就会主动的去熟悉课文。当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完全文后,老师再详解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轻松解决这篇课文。
3.3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学生之间互批作业的氛围
在传统的批改作业中,是教师把学生的作业全部收起来然后再统一做批改,但在批改过后,发到个人手中,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作业质量在班里的具体情况,他们并不了解,特别是批改的作文,在评看文章的构思、立意等方面,教师需要花费许多的心思。但是,在拿到作文本后,学生往往看一眼分数就把作文本收进书桌里,他们一点也不会去关心老师增删的字眼以及修改方法。可见教师统一批改学生的作业,通常情况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一方面使学生直观的意识到自己作业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互相批改作业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组织学生统一行动,二要讨论确定具体评改的内容,三要强调评改的步骤和具体的操作。第三步是最关键的,要求学生一是要注意批改质量,二就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批改结束后批改人和作业的主人可交流意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2.多媒体情景教学的注意点
凡事讲究适可而止,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去教学而忘记了教学的传统。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仍然要回归课本,多媒体所提供的情景教学毕竟不能够代替书本,如果滥用或运用不当,反而会造成学生忘记了本来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多媒体课件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所以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书本和多媒体之间灵活转变而不忘记学习的本质。虽然多媒体帮助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但是老师不能一直控制着多媒体,教师的引导作用还是要发挥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教师对课件中的知识点关键部分做适当的点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老师动起来学生才会跟着动起来,并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主动地去学习。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情景教学法在商务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3.1商务接待口译中情景创设
在商务活动中,商务接待是比较容易的口译环节,主要有接送外宾;致辞等。教师在情景创设中要注意采用分组的方式,从而确保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扮演商务口译中的不同角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的是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口译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与必要的帮助,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商务场合礼貌用语及文化差异。
3.2商务陪同口译的情景创设
相比商务接待口译,商务陪同口译难度较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就地取材,以所在学校为参观地,或者某一景点作为商务陪同口译的情景教学场景。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一组,可以使用道具对教室进行布置,如使用大屏幕投影、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也可使用图片等传统教具来模拟真实商务陪同场景。在课前预习时要布置学生对本校所在地区的著名景点进行英语介绍,以便为进行商务陪同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口译准备。以沈阳为例,可选择沈阳世博园、沈阳故宫等景点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选择某一场景进行模拟口译,在口译过程中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翻译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解决困难,要让学生知道在口译过程中出现某一词汇不会翻译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处理这样的突发状况呢?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与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积极的投入到口译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讨论的过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直接向对方发问来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讨论锻炼其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以便在日后进行真正的口译活动中应对自如。
3.3商务会议口译情景创设
相对于其他情景中的口译,商务会议口译难度比较大,因为场合的正式性比较高,专业性也比较强,那么对于口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不同行业的商务知识,这样对于口译的教学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更多的讲解与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充实自己,目前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师一般都是英语专业教师,相关商务知识比较匮乏,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尤其对于在商务谈判中的合同、协议、条款等专业知识要了解清楚,以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4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4.1情景教学法提供的情景是模拟真实场景,学生的模拟口译练习
也不能代替真实的口译活动口译考验的是口译员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平时的口译练习中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紧张的感觉,因此这种模拟仿真的教学法针对口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达到和真实口译一样的效果。
4.2模拟情景体验效果因人而异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个体差异,因此在这种模拟仿真的情景中进行口译训练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
在高职口译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指导,通过创设不同的商务口译情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需要注意,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过多的语言指导,要尽量给学生留出空间来自己思考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熔铸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怎样将这些浓缩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诗文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拆解,过于注重单个字词的解释,却轻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赏;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应有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这一问题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晶.正解诵读法[J].中学语文,2008(9).
[2]李泓. 谈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语感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6(10).
论文摘要:作为和语文教育一起诞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诵读一直是古诗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为其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内涵及外延的不清晰让很多教师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试着从现代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诵读这一传统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出教师范读与配乐诵读这两种具体的营造情境的诵读方法,期许为教学实践带来些许的启示。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熔铸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怎样将这些浓缩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诗文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拆解,过于注重单个字词的解释,却轻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赏;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应有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这一问题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晶.正解诵读法[J].中学语文,2008(9).
[2]李泓. 谈语文情境教学中的语感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