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5: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护理不良事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结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士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保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0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09-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 [1]。如何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导致其暂时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也会影响护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2]。儿科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欠缺,自我保护能力低,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工作,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更高 [3]。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74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儿科护理不良事件74例,其中坠床/跌倒15例,用药错误14例,遗漏治疗12例,液体外渗11例,化验标本器皿使用错误5例,未正确执行医嘱3例,观察病情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5例,护理记录不及时、超前记录或错误4例,采血错误3例,臀红2例。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儿科上报的不良事件74例从发生原因、护理人群、发生时间段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患儿损伤结局分级标准,按照中国医院协会建立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试行)”中的分级标准,内容如下:①隐患事件:指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②未造成后果事件:指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须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③不良事件: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④警告事件:指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的级别。隐患事件15例,占20.27%;未造成后果事件45例,占60.81%;不良事件13例,占17.57%;警告事件1例,占1.35%。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见表1。
表1 74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2.3 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学历、工作年限及发生时间分布。见表2。
表2
3 讨论
3.1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本组资料显示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为坠床/跌倒、用药错误、遗漏治疗、液体外渗,这与赵海玲、黄水清等的研究结果相似。由表1可见,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落实护理的相关制度、管理不到位、沟通不良,分别占43.24%、24.32%、20.27%。未落实护理的相关制度是因为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涉及最多的是在各种治疗、护理过程中进行查对。由于查对项目繁多且又是重复工作,所以护理人员易产生疲劳、厌倦甚至认为查对是无意义的消极情绪。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易简化或省掉自己认为是多余的反复查对程序。管理不到位包括: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合理、无安全警示标识、药品管理标识不醒目或无标识、护理人力分配不合理、陪护管理不严。沟通不良主要指护士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与患儿家长发生争执或口角;护士人力配备不足,护士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儿进行细致的评估和沟通。沟通不良已经成为医院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小儿坠床/跌倒、给药错误、液体外渗的发生率较高,与儿科病房的特殊性有关。再次,部分家长缺乏医学常识,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擅自给患儿服药或给药的依从性差。
3.2 护理不良事件当事人学历、工作年限及发生时间分布特点。由表2可见,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77.03%的护龄在5年以内,93.24%的学历为中专、大专,也就是说,发生不良事件的重点人群是年轻护士、低学历护士。年轻护士不完全具备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缺乏主动为患儿服务的意识,解答问题语言生硬,或不予解答,不能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与家长发生冲突。这与我院护理队伍学历结构有关。大中专学历护士占我院护士总数的73%,她们是护理工作的主力军,承担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这部分护士大多专业基础差,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工作繁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过失,同时由于护理风险的识别、预见能力不高,成为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
本研究发现8∶00-11∶59、12∶00-15∶59和4∶00-7∶59为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白班时间,这个时间段是收治患者、处理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最集中且最频繁的时间段。护理人员有限,护理工作又相对繁多、集中,忙中易出错,从而导致这个时间段易发生不良事件。4∶00-7∶59则是大夜班护士工作最繁忙的时段,此时护士开始为小患儿换尿布、喂奶、喂药;给大多数患儿发药、抽血、测量生命体征、书写护理记录等,大量的工作不能保证患儿的活动完全在护士的监控范围之内,而此时也是陪护的家长身体最疲劳的阶段,其注意力、精力都有所下降,因此易发生不良事件。
3.3 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对策。
3.3.1 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为此,护理管理者应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并督促护士严格执行;护士大多是在无监督下单独完成护理工作,因此,必须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加强护士的慎独精神培养,把护理工作的任务和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护士管理人员应坚持早晚查房制度,对于病区内的每位重症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安排上,做好弹性排班,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相互协作,促成护理人员关系的协调性,发挥互补性,以便提高护理群体质量。
[摘要] 目的 对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总结解决对策,减少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1—12月发生后上报的98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护理不良事件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98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包括:未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护理管理不够科学化、护士资历尚浅、评估患者存在偏差、临床带教工作不够严谨等。结论 为减少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部对现有制度进行了改良与完善,增强新护士培训的内容,提高护士的整体综合能力和水平。
[
关键词 ]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5-02
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即为护理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将会给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1]。该研究将该院在2013年1—12月期间的9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总结解决对策,尽量减少和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3年1—12月出现的98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9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范围为28~65岁,平均年龄(41.5±5,4)岁。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各科室向护理部门上交的不良事件进行研究。将不良事件按照发生的类型、护理人员工作的时间和护理人员的能级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不良事件的发生的时间、医护人员资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2]。
1.3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n和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
从表1中不难发现,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中,意外拔管最为常见,其次是给药错误与医嘱处理错误。经分析发现发生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患者本身肢体约束能力存在障碍;②管道固定不牢靠;③医护人员健康指导不到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适,故自行拔管。
给药错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临床医护人员简化核对环节或核对不到位,未认真核对床号、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药品剂量、用药方法等;②未向患者详细介绍该药物的使用剂量与方法,导致患者错误服药;③监管不当,核对制度形同虚设。
医嘱处理错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执行护士看错或理解错医嘱;②护理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③执行核心制度不到位,核对时遗漏和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发现用药错误[3]。
除上述常见护理不良事件,还有坠床、自杀等其他护理不良事件,这些大多是由于患者入院后,护士未充分了解到患者个人病情与个体差异,缺乏预见性,护士对病人所存在的高危因素评估和告知不到位。对患者异动未及时察觉,无法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对患者未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虽然有相关内容的评估单但执行过程仍然不到位,忽视了一些有价值的护理资料,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
2.2不同组别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分布
根据表2,分析发生事件段,发生不良事件最多是在夜间,我们护士的N班(00:00~08:00),此时间发生了47例,可能的原因是这个时间段,护士疲倦,上班人员少,家属和陪伴也同样如此,这个时间段一些科室还未排护士双岗。再看这些不良事件多发生N1级的护士,也是工作在3~5年之间的护士,这个级别的护士有一点经验,但专科能力也不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些自以为是,责任心也欠佳,个别护士上夜班白天也未休息好,这个年龄段的护士基本在谈恋爱,所以到夜班工作时间时精力不够,观察病情时不够细致,虽然按时间去病床旁巡视和观察了,但对一些管理病人的细节未观察到或忽略了,比如管道。还有在做病人和健康宣教时强调不够,鼓励病人参与安全的措施落实也不到位[4]。由于护士及护士长对不良事件上报的意识越来越强,所以不良事件的类型越来越多,一方面来说是好事,因为上报可以让管理者做到防患于未然,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或流程进行管理。通过访问护士和调病历丢失事件段的录像来看分析一科室的病历丢失就是因为工作流程执行不到位和手术病人的交接流程环节执行中的问题。
3对策
3.1完善管理流程
应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反思,从管理制度,尤其是核心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着手,尽量避免其他科室和同志犯同样的错误。该院对原有管理制度、查对制度进行的改良与完善,要求医护人员在执行给药等操作时,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并在用药方式与给药剂量方面,至少要确保经2人核对无误[5]。每位病人手腕上都配有腕带,腕带上标明了患者的姓名,床号、诊断和病案号等。对于高危人群更应增强巡视,帮助患者调整正确,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防止发生跌倒、坠床、压疮、烫伤等情况的发生,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有效沟通。要求护士熟记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并对其进行考核,定期的进行抽查。
3.2加强岗前培训
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对新进的护士进行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使护士更为熟练地掌握各项临床护理技能,更为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经考核后符合标准后方可正式上岗。
3.3合理安排人员
经研究发现,早间,午间与晚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更高,这是由于这些时间段内,值班护士多以新进护士为主,是护理安全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安排护士的夜班、白班、节假日值班是各个医院的难题[6]。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护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员明显不足,工作协调性不高。为此,可对缘由的护理人员工作安排进行调整,实行有弹性的排班制度,以资深护士搭配新进护士的组合为主,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加强对新进护士的指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风险的同时还能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确保临床护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很有必要。如果因沟通欠缺引起家属或患者的不满,医护人员一定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给予患者诚挚的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结合患者个人病情与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7]。端正工作态度,给予患者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同样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果已经发生或即将与病患发生纠纷应及时上报,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3.5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理部门应对此次事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登记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以及给双方造成的后果,并开展专门的座谈会,对本次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全面分析,针对相关的诱因、影响因素,对现有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改良与完善[8]。科室设置“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报告”文件夹,保存档案资料,规范整齐,方便日后查阅。各个科室要设置安全隐患和不良事件的电话,以便及时应对各种事件。
4体会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将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经过本次研究最终发现,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加强各部门监管力度,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开展工作会议进行深刻反思,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在此发生,定期评价效果,并不断的完善,提高护理安全性的大有裨益[9]。
[
参考文献]
[1]林珊瑚,刘巧珍,陈燕.54例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2012,13(9):79-80.
[2]李朝艳.妇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J].医学论坛,2014,18(3):377-378.
[3]左晓侠,荣加.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107-109.
[4]中国医院协会编.患者安全目标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81.
[5]李玲.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9-320.
[6]申茂玲,朱广云,申智慧,等.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J]. 2011,8(11):109-111.
[7]陈立华,李清华,陈美艳,等.32起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0(7):108-109.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归因就是寻找已经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通过分析过程来寻找可能归属的某一原因。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发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所在,进行干预,制定制度,修改流程,进行人员培训等,防止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护理系统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 49 例,按不良事件不同类别分类统计,进行资料整理。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49 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一般描述性统计及百分率。
2 结果
见表1。
3 归因分析
3.1制度执行方面 ①不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查对制度,如:护士接液体、肌注、皮试、发口服药、抽血标本、输血未核对床头卡,未严格遵循双人核对制度,将相邻两个床位液体挂错、打错针、发错药及抽错标本;错误执行侵入性导尿操作、误拔除引流管;②医嘱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如:执行治疗护士未认真查对医嘱的准确性,机械执行医嘱,药物剂量用法不符合常规不核查询问;医生漏开皮试医嘱,执行护士给药前未询问过敏史;③未认真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如:患者入院后未详细向患者讲解需配合和注意的事项,并按要求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使患者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及配合技巧,延误重要检查或手术。安全告知欠详细,患者入院后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如热水袋使用安全、防盗安全、防跌倒安全等,对老年、活动障碍、视力缺损、精神失常等患者未与家属沟通,告知潜在的风险并加强专人陪护,及早对该类患者采取特殊预防措施,从而导致高危患者烫伤、坠床、跌倒、失窃等事件发生;④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年轻护士只注重危重患者的床头交接班,而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皮肤未交接及观察;上下班护士未对高危患者进行皮肤交接,当班护士疏于翻身护理造成压疮。对意识障碍患者护士未对患者入院情况、意识状态进行交班并采取防护措施及加强巡视,导致患者坠床。对精神失常等高危患者无交接记录并加强巡视,患者走失数小时后才发现;⑤报告制度执行不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部分科室护士及护士长害怕承担责任,有瞒报现象。
3.2工作流程、规范执行方面 ①安全运送方面:患者外出检查前未充分评估病情,在运送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需吸氧患者外出检查,无携带氧气袋,在运送途中出现病情变化;多管道患者外出检查,责任护士不陪同由护工自行处理管道,搬运不当致管道脱落、反折堵塞或引流液反流感染;②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方面:无按规范挂患者安全警示标识,如静脉滴注化疗、高浓度药物无防外渗标识,滴注过程无巡视,液体外渗不及时发现;男性患者插尿管后,操作护士未将包皮复位,导致包皮嵌顿;患者插尿管时管道插入深度不够,导致尿管气囊卡在尿道膜部,患者无尿引出才发现;执行注射操作后直接将针头回套针帽致针刺伤;③特殊护理技术护理流程规范执行方面:对留置深静脉导管患者,未使用术后评估单评估置管术后导管的情况,无记录导管放置时间,超过正常放置时间导致感染;对导管固定不牢致导管脱出。
3.3环境安全管理方面 防盗安全、防跌倒安全告知欠详细,无评估存在高危因素,住院环境维护不当,卫生间无安全防护措施。
3.4仪器设备完备性方面 急救车内急救物品损坏,影响抢救效率,如备用喉镜灯泡不亮、负压吸引装置漏气、简易呼吸器单向阀失灵。手术器械缺失,术后未认真核对精密手术器械配件的完整性。
4 防范对策
4.1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 非惩罚呈报属安全文化范畴,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流程,达到从经验中学习和分析危险因素及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3],主动上报是实现改进的前提,需要护士转变理念,认识到上报是为了避免同类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对护理安全有预警作用,能有效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4.2增强护理核心工作制度执行力,保证护理安全 强化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细化护理工作指引,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因不严格遵守护理工作制度造成不良事件的有15例,占总数的30.6%,其中查对、告知、交接班制度的执行落实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制度。①通过层级管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管作用,由护理部-护士长-上级护士-责任护士逐级对核心制度的落实重点监控,各护理单元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细化每个制度流程指引,使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逐步规范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②改革护理排班模式,实行护理连续性工作排班制,通过护士层级管理模式,实行每班护理组长带班工作制,规范交接班程序,护理组长负责对病区特殊、危重、手术、潜在高危风险等患者的床边交接,通过上级护士预见性的指导,为年轻护士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③制定《入院告知书》,将物品保管、陪护探视、卫生、收费、膳食、设施使用、诊疗配合等住院注意事项作文字的介绍,对告知理解后患者及家属签名确认,而且在每层住院搂层走廊都制作《住院须知》温馨提示宣传版,使患者及家属能理解住院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确保医疗安全。
4.3流程再造,加强关键环节管理 ① 建立与完善各种专科护理单,如建立《输血安全护理单》、《压疮风险评估护理单》、《跌倒护理单》、《危重转运评估及防护落实单》、《药物外渗护理单》、《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后维护单》等,为日常观察病情、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评估,及早发现存在和潜在的问题,采取防范措施;②建立《手术安全核对单》、《术前准备单》,术前术后除常规核对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还要求手术医生及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手术器械的数目,查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并术前术后签名确认;③ 制作安全标识牌,根据病情需要在患者床尾放置不同的安全警示标识。
4.4注重住院环境设施的改建,在卫生间内加装冷热水标识;在全院各病区加装监控系统,强化保安职责,加强探视管理与安全巡视。
4.5加强支持中心的管理和培训,组织全院护工进行安全运送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规范安全运送流程,并每月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
4.6各科室根据存在的缺陷,注重实证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根据《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使用专科护理单,建立专科护理工作指引,重组工作程序。
4.7有研究提示,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护士层级为低年资护士。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是重点,各专科设计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内容,注重护士继续教育制度的落实。对新调入人员、通科培训新护士,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培训制[4],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导。
5 结论
核心制度和工作规范的落实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屏障,加强安全管理,重视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改进,建立专科技术指引,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5]。我院从2011年起根据不良事件原因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3起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11起,护士对不良事件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由2010年的92.3%上升到97.6%,护理质量上升。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2]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老年患者往往是各类疾病的高危人群。老年患者多病情复杂、自理能力缺失、反应迟钝,因此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更为复杂。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各类医嘱及治疗手段主要通过护士来完成,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规范、勤查、周到、细心,警惕各类风险事件。
1 临床资料
2010年2-11月,选择150名老年患者为护理对象,男89例(59.3%),女61例(40.6%),年龄60~69岁51例,70~79岁72例,80及80岁以上27例。
2 管理方法
2.1 患者安全管理
2.1.1 患者入院评估 (1)一般健康状况:如患者的基本信息、健康史、生活自理能力[1]。(2)心理状况:评定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3)护理安全状况:制定安全评估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状态、疾病诊断、治疗措施、既往史、精神状态、现存危机程度、潜在危机程度、陪护知识掌握情况等10个项目,危险指数分成3级,患者安全评分>9分为A级,4~9分为B级,
2.1.2 高危机程度患者床头悬挂跌倒风险警示标识,指导患者、家属、陪护预防跌倒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且向有跌倒危险的患者及家属进行防跌倒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不仅从思想上也要在行动上引起重视并提高防范意识。同时签署防跌倒双签同意书,同时列为交班的内容,班班交接。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沐浴、进餐、床上洗头及二便护理。加强肌肉功能锻炼,增加巡视次数,做好安全护理,协助患者床下活动。
2.1.3 构建安全住院环境 患者入院时介绍病区环境及病房安全设施,病房过道保持通畅,不可堆积杂物,病房内设施尽量避免对患者行走造成障碍,不得不使用接线板时,接线板放在适宜的地方,确保行人道通畅无障碍物,病室、浴室灯光需明亮,地板保持干燥,患者拖鞋必须防滑,走廊、浴室、坐便器旁安置扶手,每班检查床档是否稳定,患者座椅、床脚刹车是否完好,把患者需要的物品放置在方便取用的地方,给予患者合身的衣物,地面潮湿时有防滑倒的警示牌。
2.2 健全护理工作制度,规范护理职业行为
2.2.1 实行护理双核对制度 护理人员处理医嘱、加药、发药、治疗等,均由2名护士进行全程核对(即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2.2 实行护理责任制度 每名护士负责6~8例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全部由责任护士负责,优点是责任护士掌握患者的全部诊疗计划,增加诊疗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2.2.3 实行双人值班制 护士在工作中既相互配合,又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2.4 根据病房的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每天进行工作量统计,由专人负责,工作量增高超负荷时向护理部申请人员配备,在特殊时间段如晨间5~7时,晚间6~8时增加人员配备。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3]。
2.3 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与沟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有计划地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监查与指导。提高评估与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中使护理人员能把握时机进行交流、沟通、宣教,采取疏通、支持、安慰、帮助、鼓励等措施,充分体现个体化。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
2.4 加强护理安全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安全护理知识,从而规避护理风险,如糖尿病患者外出时要注意防止低血糖晕厥,空腹检查时不宜等待过长时间;高血压患者要注意防范因性低血压而造成的跌倒。发生便秘时及时处理,以免诱发心力衰竭甚至心跳骤停。
2.5 护理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成立质控小组,设置护理质控专员,每日按照既定的标准检查、监督各项护理工作的实施,定期点评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定期讨论,采取持续性改进措施。并将评测的结果列入科室工作的考核项目。
3 结果
实施护理管理后本组住院患者未发生坠床、导管脱落、烫伤等不良事件。9例院外带入压疮有2例治愈,7例好转。患者对遵医行为有良好的表现,能够按医嘱按时服药、进食及功能锻炼。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减轻,患者满意度呈明显上升。
4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并且常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加上免疫功能下降、自理能力降低或自理缺陷等因素,更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本病房护理不良事件以压疮、烫伤、坠床、跌倒、输液外渗及漏服药物多见,由此可见加强护理管理尤为重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高低从客观上也反映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及护理管理水平。因此健全护理工作制度,规范护理职业行为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屏障。正确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协助满足其需求,也是护理人员工作的重要职责[4]。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的住院环境,强化年轻护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整体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定期讨论分析并持续改进,实行双人核对,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真正按患者需求实行弹性排班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5]。
参考文献
[1] 于卫华,余梅戎,敏芝,等.151例无陪护住院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26-327.
[2] 肖爱萍.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预防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8(2):142-143.
[3] 丽进,黄营梅,力燕,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9-31.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我院为了贯彻落实卫生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的要求,妇科从2011年6月起成为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区之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还大大地降低了妇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回顾2011年6月~2012年5月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妇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妇科护士共26人,均为女性。年龄20~44岁。学历:中专10人,大专12人,本科4人。职称: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6人,护士15人。2010年6月~2011年5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的2009件护理事件中护理不良事件56件,2011年6月~2012年5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2353件护理事件中护理不良事件29件。
1.2方法
1.2.1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增加护士配比,依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实施弹性护士人力调配,了解护理人员的不足,确保高质量完成临床护理工作。
1.2.2建立前瞻性和患者安全为本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在科室建立质控网络,确保管床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和护长的“自控”与“监察”结合起来。通过三级护理查房、床边交接班,落实护理工作核心制度,高级责任护士评估高危患者、高危技术或操作、高危岗位。按临床护理规范标准,使用身份标识(手腕带),规范防坠床、烫伤、压疮、各种管道等护理服务标识,完善使用高危药物挂“防渗漏”警示标识和“非静脉”针剂等标识。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对护理人员起提醒警示作用,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设置标识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警惕性,从而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并对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加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护理管理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疗优质护理服务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案例分析及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及法制观念,对防范此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1]。
1.2.3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在省、院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妇科的具体情况,健全妇科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如:实施双人核对制度,护士摆药、加药、接液体等必须由2人进行核对, 要求护士在输血以及给药之前,至少使用2种以上的方法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减少因错误执行医嘱而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
1.2.4改革临床护理模式,实施床边包干责任制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改善护理服务。采用APN连续性排班方法,实行全程、连续、无缝隙护理,实施管床责任制,建立护患之间“我的患者、我的护士”责任关系,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减少因沟通不良而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2.5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提高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妇科对护士分层级进行理论和技术的培训,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
1.2.6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医院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要求不良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情况,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护理部每月在全院护士长例会进行讲评,科室每月在科务会上总结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减少针刺伤、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1.3评价方法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和护理服务满意情况。(1)将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比分析。(2)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住院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健康教育满意度,包括入院教育、疾病相关知识教育、检查及用药指导、围手术期教育、康复指导、出院指导6项;二是基础护理满意度,包括生活护理和疾病护理;三是护理技术操作满意度,包括肌内注射、抽血等技术操作;四是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每部分10个选项,每项10分,每份问卷满分100分,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每项予评价,得分>90分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每月抽取60例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一年各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问卷各72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表2)
3讨论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效地减少因人力不足引起的执行治疗、护理不及时而发生的纠纷及护理不良事件。建立前瞻性和病人安全为本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如通过实施双人核对制度后,用药错误得到有效控制。核心制度的严格落实和患者参与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2]。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是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标准和准则,更是防范不良事件的关键环节[3],对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建立健全相关核心制度和工作规范,有效约束护士护理行为,规避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表1显示,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临床护理模式,实施床边包干责任制,实行全程、连续、无缝隙护理,减少烫伤、跌倒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是主题,加强基础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做好健康教育,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对疾病和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5],随着患者健康知识的增加,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通过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护理安全管理,不但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也让患者亲身体会到自身的安全被重视,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6]。
总之,我们为患者提供“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以质量为核心,以管理为重心,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级管理者的检查督导,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地上报不良事件,查找引起不良事件的原因,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完善护理操作流程,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和护理不良事件,避免和减少纠纷、差错的发生,构建和谐、温馨的护患环境。
参考文献
[1]何丽贞,孔碧华,梁焕棠,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院,2011,11(7):117-118.
[2]司丽云.“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策略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0-881.
[3]储小红,康群.风险管理在护理不良事件干预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24-26.
[4]张金庆,张竞,胡建勋.基础护理服务落实情况与病房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815-1816.
[5]赵倩,曾建军,宋小玲.病房护士参与手术培训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64-65.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病人及职工安全,我院于2010年1月开始推行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是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二是了解了不良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建立有效的病人安全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和程序、不良事件通报系统是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改革的方向,2009年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考核标准明确提出:护理部要建立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对给药差错、跌倒、压疮管路滑脱、意外事件等重点安全指标有监测、分析及及反馈
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它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的现状:精神科临床护理是高风险职业[1],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意外发生的不可预测性[2],不良事件时常出现,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减少和控制不良事件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护理管理特别是精神科护理管理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医院护理质量、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医疗纠纷的重点,意外的发生使患者丧失了生命的健康权,给患者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灵痛苦,给医院和护士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给所有精神科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护理管理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为医院护理工作准确定位,保障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发生“缺位”和“越位”现象,发挥护士的工作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将护理差错和意外降至最低。
管理措施:
一、改革传统文化,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对个人的惩罚。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受批评处罚、害怕曝光等,只得报告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大部分的隐患被隐藏,就像一座座冰山隐藏在海水下面不易被发现,致使目前医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与实际发生数量相差甚远。有资料显示,约有75%以上的医疗伤害事故来自医院运作系统错误或制度的缺失,25%是来自医护人员个人不足所致。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即使是医护人员确实违反了法律法规、 部门规章和诊疗常规,造成病人人身伤害,也不应仅仅是对医护人员进行惩戒。而是应当更多的从制度上去分析、识别发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探讨深层次上存在的问题,要降低错误必须从系统的纠正入手,从而才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发生。
二、运用系统认识观处理护理不良事件。医疗护理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病人安全问题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有的安全问题是病人或家属的不遵医、不配合行为所致,如病人跌倒、绝对卧床的病人执意下床活动而发生的意外等,诸如这样的不良事件即使医护人员努力工作也不能防止全部的失误,有时培训也不能全部杜绝。病人参与也是预防错误的有效手段,要鼓励病人在有不寻常情况发生时提出问题,加强健康宣教。
三、建立自愿通报系统。美国某医院 在实施这种新的报告制度后,第一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1、护理部成立护理缺陷管理及不良事件鉴定小组。2、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3、定期进行讨论分析,即使仅有几例报告就可以组织小组成员及时讨论分析,及时反馈不良事件信息,共享错误,以引起所有医护人员的注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加强护理会诊,掌握多科知识;加强病人告知包括入院、安全等告知内容;强化护士培训,尤其是工作1―5年的人群,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应急处理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强不良事件的管理对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各级护理管理者要加强重视,对护理不良事件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早警示,虽然医疗机构不能把错误减少到零,但是应该努力达到对病人造成伤害的错误降低到零的目标。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医院还是社会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避免护理差错、杜绝不良事件是体现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结果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就把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那么在人员紧张、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如何避免护理不良事件,以及如何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认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工作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工作不细心、不仔细。如交接班不认真,用完的氧气瓶忘记挂空牌,给下一班使用时造成很多麻烦,增加了工作负担。
②凭印象行事,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
③工作时精力不集中,边工作边聊天,结果造成一些失误。
④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调节心理平衡能力,易造成工作中的小错误。
⑤工作能力差,业务水平低,只知道单纯执行医嘱,对一些常用药的作用及用法没有掌握,盲目执行,从而出现差错,巡视病房时有问题发现不了。
⑥其他原因:如设施不全,条件不具备等。
分析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接下来谈一下如何防范与处理。也就是说当事件发生以后,我们首先应当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把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而不是先去追究谁的责任,因为有很多时候不是人为因素,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各项设施、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原因也不少见,因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如实上报,以便管理者了解事情的缘由,做到心中有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①工作中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教育,让护理人员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意义,热爱本职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有院兴我荣的主人翁思想,爱岗敬业,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认真执行床头交接:交接班的时候,要认真交清接清,采取的治疗措施、注意事项都跟下一班交接清楚。
③完善本班工作:本班的各项工作全部完成,决不能推托,否则就会出现意外和纠纷。
④不忘书面交接:床头交接固然重要,但书面报告也必不可少,重点病人详细记录,特别危重病人、要记录清楚,不仅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留给下一班人员的重要信息。
⑤加强巡视病房:认真执行并查对医嘱,避免执行不正确以及漏执行的情况,巡视病房,对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及病情危重的病人出现异常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⑥平时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不能认为用药只是医生的事,我们护士只管执行好医嘱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医嘱的监督者,发现有疑问或不正确的医嘱有义务也有责任指出,所以只有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相应的熟悉药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⑦和谐的护患关系很重要,也是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相互间才能有效交流、沟通和理解,从而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⑧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护理人员大都是女同志,在单位要认真工作,而护理工作既繁忙又琐碎,在家还要担负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各方面压力较大,有时难免情绪急躁,影响到工作,令病人不满意,所以护理人员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乐观心态,才能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才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⑨建立不良事件讨论登记制度:
一旦发生了不良事件,应在积极补救处理完后,及时组织科内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警示大家,认真仔细工作,制定预防措施,预防类似事情发生。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共发生65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安全隐患类20例,差错类44例,事故类1例。2010年1~12月共发生32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安全隐患类12例,差错类20例,事故类0例。
常见原因
工作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不强是历年来差错发生率最高一类,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上班时松松垮垮,不负责任,观察巡视不到位,汇报不及时,查对不严密,是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
工作经验不足:护理缺陷往往发生年资低的护士、护生及新上岗人员。
工作安排不合理:护理缺陷往往发生在工作忙、人员少;交接班时、节假日、夜班时。
操作规程不规范:护理缺陷往往发生在简化操作流程,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能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操作原则及常规。
管理及防范措施
严格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成立护理缺陷鉴定小组,护理部主任为组长,负责全院护理不良事件定性及处理,各病区护士长为成员,参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鉴定小组制定出严密地制度,每护理单元都有护理不良事件登记簿,对护理不良事件做到及时登记,一式二份,一份报护理部,一份科室存留,每月统计一次,每季度进行分析、鉴定;并决定处理意见。两年来未有漏报现象。
加强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护理管理者除对日常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把好质量关外,更重要制定出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对一切可能引起差错的病房布局、护理用具、工作流程都要警觉性加以改革。如病室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床头牌要放在醒目地方,对特殊检查、治疗、护理要有特殊标志,对药物过敏者床头牌、病历都要有醒目标记;对使用约束带、热水袋、冰袋防护档,长期卧床者要在记事板上记录清楚,并使用巡视记录;对分级护理、饮食标志要明显可辨;对出入院流程、操作流程、各项护理常规、制度要制作卡片熟记、随身携带。
提高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意识:搞好医疗安全,归根到底是解决好对人的管理问题,是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人的医疗安全意识,我院护理部每季度进行安全教育一次,请外院专家来我院讲座,请法院专家来院进行案例分析,本院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并进行考试。应用实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让当事人讲缺陷经过,讲险些发生的事例,做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让护理人员人人知道缺陷的内容,不仅是打错针发错药,凡是涉及患者检查、治疗护理等全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视为不良事件。将不良事件进行分为安全隐患类、差错类、事故类。如医嘱处理未签字,观察记录不及时,治疗不及时,巡视不到位,空腹抽血未禁食等。通过反复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C93- 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伤害,即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压疮、坠床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共分四级。护理不良事件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具体表现为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充分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减少差错、事故此类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2]。PDCA为管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即依据计划、执行、检查以及处理四个阶段实施循环管理。有研究显示,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溧阳市中医医院自2016年1月开始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不良事件的管理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溧阳市中医医院上报的42例o理不良事件,应用PDCA管理模式,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科学精细管理和动态监管,统计比较实施前后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医院共有护士长17人,年龄24-41岁,平均(28.5±3.4)岁。开展PDCA管理模式期间,护士长人员未发生较大的变动,2016年总护理人次18768次,护理不良事件4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3‰。
1.2 方法
针对护理不良事件建立了以护理部、护士长、护士构成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体系,按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对不良事件实施PDCA管理模式。四个阶段分别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八个步骤为:充分了解事件经过;找出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列出各种主次因素;针对各种因素,逐一制定防范措施;执行制定的防范措施;检查防范措施落实的效果;对有效的措施标准化;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
1.2.1 计划
护理部针对不良事件组织召开护理讨论会,将护理不良事件经过还原,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针对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改进措施。经分析发现护士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慎独精神及责任心等基本素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护士基本素质的体现。然而护士的基本素质与护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相关。
1.2.2 实施
第一,改变以往“重形式、重结果,轻落实、轻过程”护理管理模式。第二,针对每个事件从节点、制度、流程等方面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并监管其具体实施。实施前与护士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改进措施落地有声。第三,组织全院护士对当月事件具体整改措施的学习、培训与考核,并按照计划完成改进内容。第四,制定应急预案,对于突发意外事件,按应急预案的流程实施,并定期组织演练,使临床护士熟练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1.2.3 检查
对实施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的效果进行重点检查:一是系统缺陷检查。每周对现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进行现场跟踪检查,及时发现现有制度在临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二是个体检查。重点督查对象为新入院三年内护士或转科三月内的护士,主要检查内容为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及临床专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2.4 处理
处理阶段是PDCA 循环的关键阶段,是对PDCA管理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轮的PDCA循环中,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当月护理部对各个病区上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对未整改的事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同时每季度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汇总、分析,并组织召开护理管理部门的会议,分析其原因,对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从实施、流程及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的关键并进行有效的处理[2]。
1.3 评价方法
采用医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护理不良事件表单,汇总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及分级情况,统计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1.资料来源
源自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印发的2012年、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类统计表,2012年~2013年各护理部累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3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方法,分类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计算百分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3.分类结果
(1)按类型分类:1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27例,占比17.65%;护患交流障碍,告知不足25例,占比16.34%;护理记录缺陷(缺项、漏项、与医疗记录不一致)21例,占比13.73%;交接班清点物品时只签字,不清点19例,占比12.42%;配液后无签名、日期、时间13例,占比8.5%;遗漏医嘱或执行医嘱不及时(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超过2小时者)12例,占比7.84%;给药对象识别错误(输或换错液)8例,占比5.23%;给药剂量或方式错误、镇静药服药到口6例,占比3.92%;跌倒6例,占比3.92%;坠床5例,占比3.27%;泄漏患者隐私4例,占比2.61%;配液时将配液时间写错,与实际时间不符4例,占比2.61%;静脉液体外渗外漏-多巴胺2例,占比1.31%;在急症抢救时发生设备问题为1例,占比0.65%。
(2)按时间分类:星期一发生16起,占比10.46%;星期二发生17起,占比11.11%;星期三发生33起,占比21.57%;星期四发生29起,占比18.95%;星期五发生21起,占比13.73%;星期六发生25起,占比16.34%;星期日发生12起,占比7.84%。
(3)按班次分类:上午班(8:00~15:00)24起,占比15.68%;下午班(15:00~20:00)42起,占比27.46%;夜班(20:00~8:00)87起,占比56.86%。
(4)按护理人员分类:涉及165名护士,其中,实习护士11名,占比6.67%,护士109名,占比66.06%,护师33名,占比20%;副主管护师12名,占比7.27%。除11名实习护士外,154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以下(含5年)有87名,占比56.49%;6年至10年有40名,占比25.97%;11年至15年有17名,占比11.04%;16年至20年有6名,占比3.9%;20年以上有4名,占比2.6%。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护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正确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属性,有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操作规范落实不到位,观察也不够仔细,对于医嘱未严格有效的执行。
(2)责任心有所缺失。个别护理人员存在值夜班睡觉的现象,有的巡视病房不及时,有的工作时思想不集中,不能做到爱岗敬业,影响到护理工作效果。
(3)存在消极倦怠心理。护理工作容不得有一丝松懈,长期的高压状态造成护士始终保持精神高度紧张,过分应激易引发崩溃心理,致使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
2.客观原因
(1)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新上岗护士对于护理业务掌握不精通,而科室因为人力紧张急于安排单独操作。一些年轻护士经验缺乏,对部分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能完全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加以判断并做出迅速反应,进而造成事故发生。
(2)人员短缺致使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士人手紧张,有的还承担着其他工作。护士单位时间内常规处置过多,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方面有一定难度,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监管存在盲区和死角。护理部定期督导力度不够。护士长精力主要用于日常事务工作,不能仔细检查环节质量,事前控制不到位,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医嘱“三查七对”制度,有疑问的必须问清查明后再行实施。实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别采取加防护栏、应用安全约束带或床档、悬挂安全警示卡等不同护理措施,提醒护理人员时刻保持警醒,避免意外发生。
2.加大护理安全教育力度。护理部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引导护士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护理过程中易疏忽的环节和药物,一定要逐个环节、逐个药物落实安全警示措施,形成人人重视护理安全,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良好氛围。
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而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了解ICU 护理不良事件的常见种类,分析发生的原因,对提高ICU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障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1例病人在ICU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81例ICU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出血148例,占52.66%;严重颅脑损伤83例,占29.53%;呼吸衰竭37例,占13.16%;脑梗塞8例,占2.84%, 脑血管畸形3例,占1.06%;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占0.71%。平均住ICU时间为4.35天。
2 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原因
2.1 窒息 ICU病人多为昏迷病人,无力咳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呕吐物误吸等均可能引起窒息[1]。在28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气管插管伴堵塞,经加强湿化及吸痰,未造成窒息。
2.2 院内感染 在281例患者中,2例出现颅内感染,8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尿路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98%。常见原因为: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
2.3 非计划性拔管 常见原因: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无约束措施;管道固定不妥,连接不紧密。本组281例患者中,有2例自拔气管插管,3例自拔胃管,1例自拔脑室引流管,3例自拔导尿管,非计划性拔管占3.20%。以气管导管滑脱的风险性最大[2],由于导管滑脱后情况紧急,大部分病人需要再次插管,并有缺氧烦躁表现,再次插管增加病人痛苦,增加医疗费用。。
2.4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执行错误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甚至擅自用药。
3 防范措施
3.1患者呕吐时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床边备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要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翻身时给予叩背,使痰液松动易吸出。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减少返流和误吸[3]。鼻饲后保持该30~60min,再恢复原以防意外。
3.2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出入ICU,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医院感染。
3.3向清醒患者讲明各导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约束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并做好交接班记录。脑室引流管除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带网罩。留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规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条细带子在鼻子前打结后固定于脑后。双腔尿管在膀胱冲洗时要避免刺破囊腔使囊液减少而致尿管脱出,定期检查及增添囊液。
3.4正确执行医嘱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2人核对,对有疑问的医嘱要询问医生确认无误后再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非抢救时不能执行口头医嘱。
3.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操作技能 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基础和保证。ICU护士要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充实和更新知识内容,扩展知识面。
3.6积极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在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