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6: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75-03

台湾技职教育(台湾的职业教育通称技职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发展以来,形成了一套体系较为完整、机制较为成熟的教育制度。可以说,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笔者有幸于2011年暑期随团赴台交流考察台湾技职教育的情况,重点参观和访问了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以下拟就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示作一些探讨。

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

(一)完备的学制培养多层次人才

与内地的职业教育不同,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及博士教育等五个层次,对应的教育载体分别为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附属研究所(各层次技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台湾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普通学术教育体系或技职教育体系。前者可以升入高级中学(即我们熟知的普通高中)、学术型大学或独立学院,与内地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术类高等教育类似;后者则可进入高级职业学校或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同时提供学术类课程和技能专门课程),学生可依据其成绩升入四年制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简称四技二技)接受高级技术培养或进入专科学校(简称二专五专)接受中级技术培养,其中,四技二技的毕业生还可报考职业技术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由此可见,台湾的技职教育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双轨并行的机制,上下衔接,体系完整,且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灵活性选择,如图1所示。与内地的高职教育相比,台湾的技职教育不仅定位明确,以培养各层次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而且学程的设置兼顾个人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其科学的定位和完备的学制使职业教育成为与学术型教育并重并立的另一教育体系,逐渐打破了传统的“重学历,轻学力”、“重理论教育、轻应用教育”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多层次人才。

(二)重视教学质量,提升技职人才素质

台湾的技职教育特别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其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是以构建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目标,以建立完备的教学品质保障制度为保证,覆盖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过程,涉及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课程层面及设备层面的完整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将提升技职人才素质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建立合理的机制,多渠道、多角度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

首先,在教师层面,通过严格的遴选制度,选择兼具丰富实务经验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担任教师,同时构建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建立优秀教师选拔制度。其次,在学生层面,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外语能力,通过一学期(年)的专题制作提升学生在专业上的创造力,通过非正式课程如社团活动、课外实习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参访企业、了解产业结构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使学生具备适应职场的能力。再次,在课程层面,制定严格的教学品质保障制度,在学校、院系制定的教学目标及能力目标的基础上,使各门课程从规划、执行、评估到反馈修订都有严格的步骤及方法,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完整而严谨的课程规划,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就能为四年后毕业就业树立明确的目标,始终以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为宗旨。最后,在设备层面,根据各门专业课程的需要,充分保证实训设施的配备,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方式使学生能充分应用所学技能,同时配备相关仪器及多媒体设施,协助教师进行多媒体教材及网络视频的制作,通过信息化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辅助资料,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空间。

(三)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育与技术研发

产学研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更新产业资讯,从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培育适应最新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填补产业界人力资源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专题制作项目获取相关科研成果,协助企业转型和升级。据统计,在2003~2008年间,台湾的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合作金额超过147亿新台币,学生参与人数累计达9380人,技术创新成果累计达2342件,技术转移成果累计达1851件。

以景文科技大学为例,在2009~2010年度,该校的产学合作教学绩效名列全台私立高校首位。学校以高薪吸引优秀的产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力图将最先进、最务实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相关产业界人士给予指导,并在教学评估时提供意见,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校内教师与产业界专家共同授课的方式,使校内资源与产业资源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从育人角度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与内地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一样,台湾的技职教育也重视学生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上的培养。但与内地不同的是,台湾的技职教育并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是要求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社会责任,培养优良品质。如景文科技大学校长讲述的一个例子:学校要求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参与某个社区的义工活动,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亲身实践,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从原本的不修边幅、不懂得分享成长为懂得珍惜生活、乐于奉献的青年。学校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项目纳入学生品行考核范畴,同时也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考核内容,通过双向的考核制度保证在具体实践中开展的通识教育的强制性和连续性,有助于从育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潜在课程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所谓潜在课程并非通过实质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而是一种间接的影响,通过学校的环境、设施、学习环境的改善等缓慢长效地影响学生的心智和处理事务的态度。

例如,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在生活区中增加学生讨论区,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注重美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废水回收系统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理念;校园内配备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的胸怀;提倡师生间的关怀与尊重,同事间的和睦团结,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校园伦理风尚。可以说,潜在课程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良好案例,台湾的技职教育中潜在课程研究内容之细致、理论之完备确实有内地教育值得学习的地方。

台湾技职教育对内地高职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内地的高职教育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但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高职教育仍发展较慢。然而,从最近互动频繁的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局面来看,内地的高职教育,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的先进经验,利用地缘优势,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

(一)构建多层次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内地的高职教育应借鉴台湾技职教育在学制设计、人才培养上的宝贵经验,完备和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内地的高职教育之发展受限,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受教育者认为接受高职教育属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有这样的偏见,根源在于内地的职业教育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满足感和成就感,专科层次的职业技能培养使受教育者在看重学历的社会舆论面前备受压力。缺乏完整教育学制和培养机制的职业教育使学生不能获取通畅的上升渠道,职业教育难以形成合理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与学术型高等教育相形见绌。

笔者认为,内地的高职教育应尽可能地为高职学生构建完整和通畅的上升渠道,尽可能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构成高职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的培养体系,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尝试建立与台湾技职教育对接的试点,鼓励有条件的闽籍专科高职毕业生到台湾的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深造,获取本科以上的职业文凭,允许两岸的学历互相承认,即借用台湾技职教育的完备体系培养内地高层次创新型技职人才,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台湾就学率较低的状态。

(二)明确教育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内地高职教育在定位上应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在学生培养上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为最终目标,从而构建起保障教学质量的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应在充分进行行业调查、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收集准确数据,并定期追踪和更新,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相关核心课程,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就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应通过建立和执行评估机制保证教师的教学目标始终与设定的教学规划一致。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除了教务处的作用以外,还应整合各院系、各专业的资源,不仅要单一地监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应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多层面地综合设计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学生职业探索方案,甚至是学生的生活规划方案、基本道德观方案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提升方案,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树立教学特色,培养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内地的高职教育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合作,主要还应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制度上的改进。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立法或立项,出资或补助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和学校的负担,引导企业参与到产学合作项目中来。同时还可以设立奖励制度,对成果绩效优秀的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奖励或税收上的减免等,吸引企业界人士和学校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项目。

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应用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宝贵价值及校企合作的共赢性。一方面,应鼓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员或研究员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和扩展,允许学生和教师充分参与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

再次,学校的师资结构应注重具有实务经验教师的比重。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定期脱产到企业学习深造,提高其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应以高薪吸引企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及培养计划的制定等,将先进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还可以效仿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做法,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专题制作”结合起来。内地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实习平台的作用,学校应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项目中,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关专题的制作。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潜在教育的作用

台湾的技职教育对潜在教育的研究和应用有很多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借鉴的地方。虽然我们在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软件建设上,或者说在人文情境上仍缺乏明显的特色,从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潜在教育中的作用。学生社团建设应加强活动质量,除了关注校内的活动以外,也应增加对校外公益性活动的关注,可以延长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社团建设成为潜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开展具有校园专属特色的文化活动,如环保宣传、健康教育、社区困难家庭辅助、幼儿学前哺育服务等,可以充分利用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技能。另外,可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等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校外专业辅导等活动纳入通识课程的考勤考核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推动闽台高职教育互访交流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特殊的地缘优势使福建的高职教育在对台交流上处于前沿。闽台之间的高职教育互动交流可以从合作办学、学术互动进一步升级为资源互补、教学质量认定、学分学历通用、灵活就学等。例如,可增加福建的高职院校师生赴台进修的比例;允许闽籍高职学生获得台湾本科以上职业型学历,且两岸学历互认;允许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闽创立分校或培训点,使学生直接享受台湾技职教育资源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台湾在闽的产业转移特点,使两岸的产业界、学术界联合起来,让台湾的技职院校和企业成为产业研发的智能库,让福建的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具备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人才库,使在闽的相关台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成为产业链延伸升级及技能型人才配给的受益者。这样,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两岸产业布局相配合,不仅可使学生在毕业就业上有对接的可能,同时也可使福建的高职院校建设更具特色。

台湾的技职教育无论在宏观的学制设置还是微观的具体课程管理上,都有很多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及其主管部门学习借鉴的地方。交流互访有利于增进两岸高职院校间的互信与合作,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办学思路,构建独立完整的学制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两岸高职教育资源互补,将是今后内地高职教育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政策与人力培育发展[Z].新北:台湾景文科技大学,2011.

[2]刘春生,谢勇旗.台湾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28-31.

[3]周肖兴.赴台教育考察的思考[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10):1-4.

[4]韩娟.关于闽台技职院校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37-39.

[5]张志华.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学生教育培养的启发[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25-27.

[6]王炜波.台湾技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82-85.

[7]民建中央考察团.台湾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6):60-65.

[8]林东.我国台湾地区与内地职业教育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7(36):33-35.

篇2

1.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乏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待遇、地位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工作不稳定,频繁更换;在人员的选定上存在随意性,导致一些政治素质不高,也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岗位,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与专职辅导员、学生管理等学生工作各司一职,各管一方,没能统一协调。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人员懂理论但缺少工作实践,理论教学与研究脱离实际,脱离教学和研究的对象,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从体制改革创新的高度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稳定队伍,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不当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所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指定的教材,与本科院校所用教材相同。这套教材侧重于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联系不多,没有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也未贴近社会和生活;未能体现学生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向学生灌输的几乎全是“正面”的东西,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消极现象相冲突,学生对教材的认同度较低,学生对教师灌输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极大的怀疑,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导致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政治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实性,而简单化为政治教条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

3.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相冲突。一些庸俗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滋长,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甚至道德沦丧等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极大冲击。各种文化意识泛滥,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都对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影响,部分高职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观念越来越淡薄,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倾向越来越突出。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育人功能的策略

总书记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说服和灌输为主,忽视了人的个性化差异,同时缺失服务理念,这些都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瓶颈。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优先的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应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中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被学生接受,得到学生的欢迎,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全校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队伍建设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日常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严守道德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学院党委牵头,组成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队伍,互相配合、师生互动的局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等人员的实践教育相结合,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按照学校领导部门的部署,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的实践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将后勤管理和服务也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来,后勤部门要确保必要的后勤服务保障,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进一步鼓励后勤部门吸收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加强专门的大学生帮扶机制和贫困助学岗位提供服务中心的建设,在解决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3.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时数,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施行

首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逐步精简理论课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实践上,合理适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态度,也可以与专业课的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实习或锻炼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提高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和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明确自己日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4.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更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的困惑和难题,让他们迅速走出阴影和谜团,重新以一种昂扬的斗志和客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组成的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培养他们良好的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5.创办以人为本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世界巨大的变革,也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积极开展包括党建信息、精神文明建设、心理咨询、勤工俭学、就业信息等内容的互动网站建设,并辅之以相应的形势政策、法律法规、道德建设等内容;联系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6.建立专家型学生管理师资队伍

在课堂外打造一支专家型、职业化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队伍。可从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中选取、培养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作风扎实的学生管理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也可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来帮助实施。

篇3

近期,全国范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职级制改革对新型教育体制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校长职级制打破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坚冰,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能够去除行政化管理办校的弊端,以实现让真正懂教育的教育专家、教育家按教育规律来管理学校的最终目标。同时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能够赋予校长办学用人权、事权、财权,初步建立起以“体现现代学校制度特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促进校长专业化建设”为指向的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机制。1

一、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山东地区的开展情况

1.山东省最早于2012年在昌邑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完成校长职级认定。昌邑市教育机关积极组织校长绩效考核,认真落实校长绩效工资,扎实推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13年青岛市实行校长职级制促进教育家办学,按照“简政放权,加强监督”的思路进行管理。2015年校长职级制在烟台、威海、菏泽进行试点工作,2016年潍坊、日照、莱芜等市也陆续实行了校长职级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山东省将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抓住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校关系,实现自主办学;建立校长职级制,选好用好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完善学校党建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保障办学方向。2

2.山东省校长职级制改革无疑是对旧制度的一种冲击,这种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山东省原有的校长人事管理的制度,符合当代教育思想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体制的解放。于师生,可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意;于校长,可达到刺激教学积极性打造更强大教学团队之意;于教育,可达到推动教育崛起,创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体制之意。其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二、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全国的开展情况及分析

1.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是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在静安、卢湾等区进行试点,并在静安、卢湾两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范围。2000年上半年在黄浦、杨浦、闸北、徐汇、嘉定等区扩大试点,并完成了静安、卢湾区与扩大试点区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认定的并轨工作。截至2001年8月底,虹口、闵行等12个区(县)完成了上海市中小学一级和特级校长申报和认定工作,这标志着上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已全部到位。3与此同时,高密市也开始了改革,而后潍坊市吸取以及上海高密的改革经验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较而言,潍坊使改革更具创新意义,其不仅在中小学、职业学院全面开展改革行动,而且开创了具有潍坊特色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将校长职级制进行延伸,拓展出了院长职级制并取得卓越成效。

2016年3月,深圳市为深化公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制定了《深圳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在深圳市各大院校实施为期5年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大力推行职级制制度,在方方面面落实到实处。深圳实施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总体原则是“分级聘用、统一评级”,即在不改变现行干部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校长由任免机关选拔产生后纳入职级管理,由独立的职级评定委员会对深圳市区中小学校长进行职级评定。在制度设计上,既着眼于制度重构也兼顾于现有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4

2.职级制从初生之时的羸弱、改革步伐缓慢、谨慎摸索前行,到现在大刀阔斧地实施、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足以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校长职级制是对旧制度的一种改革,是一种符合当代教育思想的制度,这种制度摒弃了陈旧的校长人事管理制度,采用更为有效的制度推行,增进了校长团体的积极性,是一种划时代的制度改革。因为这种创新的制度符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一经推行,便席卷全国,取得良好的效应。在各个省、市之间,开展符合自己的校长职级制,有力地推进了各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校长职级制不断得到拓展,内涵不断加深,并且延伸出了各个方面,对于其他体制改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对校长选任制度在国外开展情况的分析

1.校长许可三级制度5:典型代表地区是美国(弗罗里达州)。在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的背景下,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教育,各州分治。在校长选任制度上采取聘任制,采取对校长开设“领导教育与管理”课程的措施,通过考试取得一级资格。一级是担任实习校长和副校长的必须资格;二级是担任正校长的必须资格;三级是对在校长职位上做出突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这样保证学校在自身管理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学校对教学活动切实负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局限性在于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评级体系。

2.基础教育校长制改革6:典型代表地区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教育管理体制封闭僵化,学校辅决策机构存在缺陷,校长决策权难以真正实施。此外,校长任期短,无法形成特色管理,学校封闭,在校长选任制度上采用年功序列选任机制。在此背景下,日本梳理政府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扩大校长自主办学权(如课程管理权、财务预算权、意见提出权)改革校长任职标准。由政府主导强制、直接管理转变为辅助建议型领导,助力“学校生力计划”,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形成。

3.校长专业考核计划制度7:典型代表地区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制度在高度集权和高度分权间不断寻找均衡点,中小学教育权限在各州有效贯彻,需要一个全国通用的政策支持。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澳大利亚在校长任职时制定主政计划,主管教育局长对校长在行政领导能力、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三年考核周期结束后将对校长任职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价。专业考核计划有利于掌握各州教育发展情况,有利于督促校长实现既定目标,提高教育水平,但局限性在该计划由联邦政府强势推行,遭受社会各界争议,改革没有解决校长职位本身责任重大,负荷超长的问题。

4.世界各地不同的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对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有很多启示。校长管理制度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我国的改革方式,恰当的校长管理制度既可以规范和约束校长行为,又可以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对于校长角色的转变应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为改革打下社会基础;采取校长培训计划来适应职级制改革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跨区域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校长综合能力;做好校长评价工作,拟定合理的中小学校长评级标准,从任职经历、学术水平、领导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级规范;保证校长工作条件,健全制度,校长管理制度的选择应与校长选任制度相协调配合;校长职级制作为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应立足于我国国情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其他上层建筑相匹配。

四、对校长职级制模式的分析

1.校长职级制的实施使得校长的薪金与职级直接挂钩。职级制工资70%的薪金按月发放,30%通过考核发放,这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亮点。通过考核判定校长的级别,从而发放不同等级的薪金,有利于不同级别校长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促进校长治学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在校长考核评价制度方面,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评审制度将依据职级评审难度系数和权重比例科学的制定。此外,本次改革更加注重校长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确保职级制改革能够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地评判考核校长。

3.校长职级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优秀校长于教育薄弱地区任职。针对威海地区的特点,特设立特级校长。由于名额等原因没有评选上特级校长的优秀校长,在自愿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期间,第一个聘期内年度考核优秀等次达到2次以上且聘期期满考核达到合格等次以上者可直接认定为特级校长。8此模式有利于将优秀的校长引入教育力量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有利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4.校长的培养培训制度也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将校长的培训与教师的培训分离,针对不同级别的校长进行不同的培训,实现校长的“因材施教”。这将有效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校长的培养培训情况将作为校长日后各项评审的重要依据。

5.校长以及教师的管理体制在全很多地区也发生了变化。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校长和教师的调度、交流、配置等工作。在正实行职级制改革的山东荣成地区,校长以及教师的管理体制一直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此次的职级制改革事实上是对此做法的沿袭。

6.总结校长职级制改革不难发现:此次改革将教育事业置于阳光之下,进一步贯彻中央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事业的专业化水平,使得有才能的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校长划分为四级九等,不同级别校长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激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地区传播优秀的思想、专业的办学方法,促进不同地区均衡发展,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模式分析,推行职级制改革会使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五、对校长职级制的前景预测

1.首先,校长职级制将会带来教育局面的大变革。它打破了原来校长职位的行政化,校长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更多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拉近了校长和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更加融洽地进行。其次,校长职级制改革赋予了校长更大的办学自,有利于校长将更多更好的教育理念加以实践,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当校长拥有更多的自时,校长的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创造出更好的教育理念。此外,在我们最初的设想中,职级制改革中的薪金改革和职位晋升可能会使优秀的校长更多集中在一流学校。校长这个称号带来的责任感是他们真正的前进动力,薪金方面的外在条件影响较小,起主要影响作用的还是责任感与上进心。

2.从校长职级制的本质来看,其本意是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把校长分为不同的级别,在校长办学自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校长走专业化的道路。9对于校长本身来说,校长职级制能够使校长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且清楚自己在全市校长中的位置,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激发校长向更高级别努力发展的动力。对于校长管理工作来说,校长职级制能够使校长自主办学权力增大,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推动教育的进程。毫无疑问,从这些方面来看,实施校长职级制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校长职级制的起点是正确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各地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校长职级制已受到广泛的认可。职级制一经推行,便席卷全国,取得良好的效应。各个地区实行了不同特色的校长职级制,在方方面面落到实处。山东潍坊等地区将其延伸,拓展出了院长职级制并取得卓越成效。校长职级制不仅解放了校长,还解放了教育,让教育更具创造力,并且其自身内涵也在不断加深,对于其他体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预见,校长职级制将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模式分析,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的制约措施来保证校长职级制的顺利实行。例如,校长的薪金将会和职级相挂钩,此措施有利于不同级别校长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促进校长治学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职级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优秀校长于薄弱地区学校任职,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将有专业知识的校长和偏远地区结合,利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还有等等一系列措施,不仅贯彻了中央精神,还提高了教育教学事业的专业化,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校长职级制的改革与推动。

从目前面临的社会现状来看,在推行校长职级制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阻碍。首先,健全完备的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例如行政制度、保障制度,奖惩制度等尚处于缺失状态,影响了校长人事管理工作的效果。其次是目前人们对校长职级制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使校长定位模糊,忽视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与本质,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校长职级制的实施。

六、校长职级制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1.虽然去行政化被认为是本次改革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但是去行政化也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将很难进入行政系统(如教育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育工作者在更为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职级制改革引入了校长职级评价机制,业绩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不禁担心:应试教育是否会抬头?校长是否会更注重个人绩效薪金?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是否会更加沉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否会再次出现?

2.相P机构可以在职级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岗位与行政岗位之间的有效连接。在保证校长自的情况下,更多除校长之外的基层优秀人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加快校长职级评定和聘任、薪酬兑现等工作,发挥专家治校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完善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评价。要多方兼顾,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情况。比如可以引入多因素比例测评考察机制,从而使校长职级制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大趋势。

最后,我们相信一项改革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改革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只有经过不断完善,改革才能达到惠及群众的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

沙林斌(1982.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任课教师。

王建波(1970.1-),男,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中学校长,主要从事中小学学校管理。

王晓寒(1996.12-),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本科在校学生。

石子豪(1997.5-),男,汉族,山东威海人,本科在校学生。

参考文献:

[1]齐鲁晚报 山东将综分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改革中小学校去行政化

[2]我省对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作出部署

[3][亮点之三:实施校长职级制

[4]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

[5]中美中小学校长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6]学术杂志网 日本基础教育校长制革新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