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0 15:06: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

篇1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可以概括为“7R”:要把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正确的产品与服务(Right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内(RightTim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和准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以及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达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7R”,而它的目标就是要让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最小,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二)以客户为主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动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任何的物流供应链它最终只有唯一的一个利润来源——客户。因此为了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客户为导向,按时按质量将客户所需求的产品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客户是否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意成为了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双赢”的内涵

在物流供应链各个节点中的企业,它们双方虽然处于供和需的状态,但是在进行供应链的管理时,必须要把这种供需状态转变为双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各个节点中的企业必须要结成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的内涵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单单是要注重自身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还必须注重建立供应链管理的组织中的协作关系。协同合作是优化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自身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合作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必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合作理念的关键所在。

(五)“资源共享”的内涵

处于物流供应链之中的企业必须要积极的与自己的合作伙伴开放内部资源,要勇于授权给他们,同时通过企业双方的协调管理来达到双方的资源共享,来促进供应链的长期稳定运作。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

在供应链管理中通常追求整体的最优化,因此必须依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臃肿,各个部门仅仅考虑自己部门的利益而不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这就导致了供应链管理遭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的阻碍。它们把客户看成是第一对手,供应商当成第二对手,公司内部的其他机构则成为它们的第三对手;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没有合作精神,都希望利用其他部门来让自身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样的思想与供应链的核心内涵是完全相背离的。在供应链的管理者,上下游的成员必须要具备积极的团队合作观念与整体价值观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用户的需求,就必须依靠上下游成员拥有较高的物流要素的集成度,从而达到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当然这是和上下游的供需衔接分不开的,但是过去的企业物流管理观念总是认为自身企业的利益才是第一目标,它们将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当成对手,不能达到无缝衔接。

(二)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

要科学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必须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管理的手段都是以全面系统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撑的。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还是有极少数地区并没有得以普及,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样就给异地组织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调查,当前我国涉及到制造业、商业等SCM重点行业的企业中,真正建立了完整的SCM的企业并不占多数,上海光明乳业与雅戈尔集团等公司已经开始建设并完善这一系统,而很多企业也纷纷表示已将此计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但是目前看来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极大的削减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中非常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内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就是企业核心产品及其竞争力,让其在供应链上定位,同时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但是因为企业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企业想要在所有的行业中都占据一席之地也是基本上没有可能性的,所以企业应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放到自身竞争力较高的核心产品上。这样一来才能成为供应链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就这让企业自身难以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三、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产业链之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就好像市场的完全竞争,传统的企业和它在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往往是对立的关系,部分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恶性竞争,将合作方作为经济效益的来源,利用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来获取自身利润的目的。这种与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进行成本转换的手段具有短视效益,根本无法为企业带来现实的竞争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单单靠自己的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依靠供应链整体才能够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

(二)要直接面向用户需求

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和它的运行模式必须是将客户的满意视为最终目标的,对于客户所需产品服务的变化情况要第一时间的作出反映,以最低的经营成本来达到产品和服务的最高经济效益,让产品与服务在企业之间,供应商到客户之间最高效的流动。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需求,让企业的管理理念从过去的推动式向现在的拉式所转变。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形势之下,市场主要以买方为核心,企业必须要注重客户的服务,将满足客户的需求当成是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要直面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供应链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突出企业优势与特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客户的消费水平也日益增强,从而导致了市场需求不稳定性的大大提高,我国企业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又不能准确预测的市场。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为自身生产规模较小反而更加具有灵活性,能够第一时间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这是很多大型企业没有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逐渐被产业界所注重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一些优势与特色,充分的对其进行挖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现代供应链管理让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必须努力开发具有自身特性的核心业务,同时让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都能够获益。

(四)提升信息管理的水平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依靠信息共享来开展的,它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视,这样才能让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资源封锁现象和把有益信息占为己有的现象,最终常常造成信息失真而出现的“长鞭效应”以及为了搜索更多信息而付出的不必要的成本。企业必须要以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作为基础,努力建设发展自己的信息化体系,提升本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

四、案例分析

篇2

配送系统是快速提高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在进行配送活动时,配送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降低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确保供应;配送的有效性和集中性可以将程序简单化,减少营销的渠道,提高营销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配送的通畅性和科学性可以缩短物流时间,降低营销过程中的成本。配送系统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小型物流系统,它涉及搜集、储存、分类、加工、装运、配送等各个环节,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对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客户对商品的满意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配送的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准确、快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营销过程的核心,当前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竞争。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解决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加快物流企业目标的实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第一,优化物流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信息系统在管理购买、销售、消费者分析等方面应用广泛。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分析和汇总功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优化物流程序,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第二,及时做出反应,缩短物流运行时间。信息系统庞大的汇总功能将各种有用的数据信息集中在物流的中心,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再传播出去。庞大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共享,并且对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可以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大大缩短物流运行时间。第三,不断完善物流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在供应链管理下,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沟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物流功能,提高了运行效率。

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一种以供应链为基础,通过客户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消费者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保持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各部门的所有工作程序进行整合,并很好地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出来。该管理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前台服务系统,主要与消费者进行接触,并搜集和消费者有关的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整合储存;另一部分是对后台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的系统。

2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企业的特点

物流行业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流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并且基于供应链的管理,物流企业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1物流企业两极化发展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得到飞速发展。“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些中小型的物流企业由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缺乏探索创新精神、对消费者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导致公司退出物流舞台。在中小型物流企业衰败的同时,大型物流企业由于自身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较高的管理能力等优势而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成功达到世界发展水平。中小型物流企业衰败,大型物流企业逐渐强大,物流企业两极分化严重是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企业出现的一大新特点。

2.2信息技术现代化成为衡量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物流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实现企业最优化为目的。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企业更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企业才会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EOS系统、POS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企业中,这就表明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3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得以迅速发展,这也是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企业的一大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对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并通过相关规定来保障整个物流的运行过程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得到飞速发展,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变。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没有对供应链管理下的营销策略进行探索,而一部分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虽然对新的营销策略有所探索和尝试,但是企业对新的营销策略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将新营销策略的作用发挥出来。

3.1物流企业营销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创新物流营销策略的意识并不强烈,只是停留在现有的发展阶段,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物流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3.2缺乏现代管理意识

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信息、技术等的现代化,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一些私营的中小型物流公司没有现代化的意识,管理观念落后,企业的管理水平低,没有必要的相关管理制度,这都使物流公司很难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不利于物流公司参与竞争,不利于公司以后的发展。

3.3物流企业的宣传方式落后

宣传方式对物流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宣传方式先进,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就会提升,从而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相反,宣传方式落后,公司的知名度就不会提升,也就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都选用发传单、制作广告等这样传统、单一的方式对公司进行宣传,缺乏系统性和新颖性。同时,公司往往以自身为中心,没有将公司和消费者有效结合,这样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3.4缺乏营销人才和相关法律规范

人才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多数物流公司里,营销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销知识培训,专业素养不高,不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物流行业相关的法律规范是物流公司健康发展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和物流相关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竞争,不利于物流公司的健康发展。

4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4.1培养企业的营销意识,加大对公司的宣传力度

为了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公司要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营销意识,并且创新对企业的宣传方式,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客户对公司的了解度和企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物流公司要有效利用公共关系、网络等来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尽量满足客户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消费者对物流公司的支持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基础,所以物流公司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要确立以满足客户需要为中心的目标,提高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满意度,这样会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等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制定和自己品牌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使品牌与商品相符合,从而提高自己品牌在物流行业的知名度,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4.3拓宽企业的营销渠道,使公司服务多样化

营销渠道在物流公司的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渠道进行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商品和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同时,在物流运行过程中要为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和设计方案,为物流公司树立良好的口碑,使物流公司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这样会为公司走向国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首先明确每位员工的职务和权力。对每个员工、部门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并且明确每个员工、部门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使其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工作合理、清晰的进行。并且把重要的权利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切勿使重要的权利集中于一人。在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更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做到对实际权利的合理分配,明确每个员工的职责,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建立责任、监管体系,把工作的责任明确到每个人、每个部门,让职工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业务风险,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完善的监督体系也会让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建立完整的处罚制度,当出现职员违规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公司的处罚制度对其进行严格处理。

4.5保证会计信息的品质和良好的流通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强,这就需要信息能很好地流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信息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信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服务的好坏,只有良好的信息才能使物流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物流企业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良好流通。首先要保证网络技术的安全、先进、合理;其次要加强对公司业务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并对其进行整理、总结;第三统一财务和相关业务,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使财务部门能时刻了解业务的进行情况,并且建立高能力的“指挥中心”对平台进行合理指导;第四要对各个操作点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和整理,对操作点都要进行网络优化,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为管理者正确指引公司发展提供了基础。总之,只有高质量的信息和良好的信息流通,才能使物流企业高效运作和快速发展。

4.6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在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专业的营销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针对目前营销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这一情况来说,物流公司要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为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

篇3

二、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目标及预期作用

笔者认为,构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与数据可得性三个原则,科学性是指在构建过程中,指标的选取、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要科学,合理性是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要符合经济业务往来的实际情况,数据可得性是指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要能够准确地获取。而构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的目标在于解决好当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三大问题,科学准确地评价供应链资金管理的成果,发现问题,以便提出解决方案。而构建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的作用有三点,第一点是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运行效果做出评价,第二点在于对供应链节点上的各成员资金管理效果做出评价,第三点是对各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效果作出评价。

(二)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在分析资金管理时不能机械地只将经济指标包含在内,同时需要包括一些其他指标。基于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预期作用,所以指标选取方面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评价,二是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三是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是指以供应链所包含的业务为视角,分析资金在业务流程中的管理效果,一般包括产销率指标、产需率指标、产品生产周期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4个方面。二是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包括准时交货率指标、成本利润率指标、售后服务满意率、质量合格率指标等4个方面。三是供应链整体经济效益评价,是指对资金在整条供应链中运行所产生的整体收益进行评价,这也是对整个供应链资金管理效果的最直观的评价,包括销售利润率指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总产值增长率指标、利润增长率指标6个方面。

(三)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的最终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借助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构建出供应链资金管理评价财务体系模型。

篇4

二、石油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物资计划管理

首先,加强物资供应部门和物资需求部门的合作和协调,物资供应部门的工作人员每个季度都需要在生产现场进行办公,依据现场办公所得的数据和信息,准确掌握需求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需求变动情况。其次,加强物资需求信息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物资消耗数据库,逐渐形成一个由需求计划引导采购和物资供应的库存管理机制。第三,让物资供应部门参与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中,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设计两个阶段,不断优化和完善需求建议,提高对采购风险的预见性,以规避和降低风险,减少采购成本。最后,物资供应部门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的管理。编制科学的统筹采购计划,并以此作为项目采购的依据。

(二)加强物资储备定额研究

物资储备定额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以金额和品种为依据将物资进行分类,并根据物资的特定进行专用和通分类。如果某种物资属于通用型物资,则可将该物资作为物资储备定额的物质。其次,总结物资消耗的情况。建立储备定额物资的消耗规律模型或消耗定额,统计通用性物质在不同年份或月份的实际消耗量,并选取订货模型。

(三)提高积压物资处理力度

积压物质是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提高积压物资处理能力,缓解库存物资积压问题是绝大所数石油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石油企业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缓解库存积压。例如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设计、施工和勘探等物资需求部门在选择物质时首选库存物资,尤其是积压时间较长的物资。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加强其它企业的联系,将积压的物资调剂给其它单位,实现物资互通有无。如果物资由于技术更新或产品换代造成积压,企业可以加大技术研究力度,积极改造再利用积压物资,保证积压的物资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利用。

篇5

二、层次分析法理论

用层次分析法做系统分分析,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在根据各个因素的属性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照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者相对优渥次序的排序问题。

1.建立层次分析法基本模型

第一层为目标层,即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第二层为准测层,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需要考虑的四个方面的准测;第三层为指标层,即将准则层的指标进一步细化。

2.构造判断矩阵

我们将目标层Am作为准测层,对其下一层的元素B1,B2,…,Bn有支配权。因此,要在准测Am下,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赋予指标层的相对权重。在确定权重时,一般选取两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以确定其重要程度[4]。如果有n个指标,则选取每一个指标分别与其他指标进行逐一比较,可形成n×n的方阵,这就是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的元素aij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判断矩阵元素aij的标度方法注:表示要素aij与要素i相对重要度之比,且有下述关系:aij=1/aij;aij=1;i,j=1,2,…,n显然,比值越大,则要素的重要度就越高。3.计算权重权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根法和和积法。本文将采用方根法计算各个层次的权重。第一,计算判断矩阵每行元素乘积Mi,Mi=∏nj=1bij,i=1,2,…,n第二,计算Mi的n次方根Wi,Wi=√nMi第三对向量W=[W1,W2,…Wn]T正规化,即Wi=WiΣi=1Win;则W=[W1,W2,…Wn]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第四,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Σni=1(AW)inWi。式中(AW)i表示AW的第i个元素。4.一致性检验在对因素进行评价时,由于评价主体的人,因此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同时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要求每一个判断都具有完全一致性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保证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这就要求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评价一致性的指标为CI,CI=λmax-nn-1,显然,当CI=0时,判断矩阵完全一致;与之相反,如果CI越大,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我们现在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检验指标(RI),将CI与RI进行比较。一般而言,1、2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总是完全一致的。当阶数大于2时,要计算出CR的数值,即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RI之比。当CR=CIRI<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改变判断矩阵,直至CR=<0.1。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之后,需要对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的隶属度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考核的评价步骤如下:第1步:我们假设将绩效考核分为m个等级,即V={V1,V2,…Vm},现对一级指标对应的n个二级指标进行专家考核。可得到n个二级指标对应m个等级的模糊矩阵:Ri=R11……R1n┆芩┆Rm1……Rmn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芩Ri表示一级指标i下二级指标对应的模糊矩阵,n代表i对应的二级指标个数,m为绩效考核等级数,其中Rkj(k=1,2,…n;j=1,2,…m)表示对第k个二级评价指标做出的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通过专家打分,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第k个指标有p个Vj级评语,则Rij=p/q,其中q为评审专家个数。第2步:hi=Wkj,•Rkj=(hk1,…hkm),其中“•”为模糊算子,Wkj为i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即Wkj=(Wk1,…Wknj),n代表i对应的二级指标个数,k代表第k个二级指标。第3步:将模糊评价向量hi归一化处理为hi,则一级综合评价向量H2=(h1',…,hn)'T,n表示一级指标个数。第4步:同理,求出一级指标模糊评价向量:H1=W2•H2,W2是二级指标权重矩阵。第5步: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Z=W1•H1,W1是一级指标权重矩阵。第6步:绩效考核等级集合V={V1,V2,…,Vm},则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的评价成绩U为:U=Z×VT。

四、算例应用

A公司成立于1984年,地处山东烟台,拥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年销售额约5千万元左右。现有库存控制模式为:在获得销售预测数据时,大量采购制衣所需的面辅料,并进行一次性生产和销售。库存现状为:库存量比较大,安全库存占比较高,大约占企业总库存的20%,公司每年大约会有20一30%的成品在当季不能售出,造成库存挤压比较严重,最高时库存挤压会达到40%。为了减少库存,公司不得不经常通过各种促销手段销售产品。高库存必然会导致库存费用的居高不下。据悉该公司的库存费用占公司总费用高达30%,库存资金占用严重,库存问题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

五、结论

通过对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研究,针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形成供应链整体观念

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但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作为独立单元,有其独立的目标和规划。在某些情况下,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和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绝对一一对应的,有时甚至是相悖的。这必然会导致各节点企业间为追求自身利益忽略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要想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绩效,必须形成供应链的整体观念,把各个节点企业的分目标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

(2)考虑产品及流程设计对供应链的影响

随着产品的设计理念趋于多样化以及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视,由于生产效率提高所节省下的成本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抵消。与此同时,在引进新产品时,如果不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的规划,也会产生如运输时间长、库存成本高等原因而无法获得成功。服装企业根据市场预测的需求进行生产,但是从生产到销售有一定的时间差,当产品被生产出销往各地时,需求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分销商没有办法来应付需求的变化,这必然会造成产品积压,导致高库存。因此在对供应链进行整合时必须考虑产品及流程设计,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

篇6

1.1采购管理模块

该功能模块主要是提供企业内部库存的实时数据,以及与供应商相关的具体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付款折扣和付款期限等。使企业能根据采购预算范围做出合理决策。具体而言,应设立“供应商信息”和“产品信息”子模块。前者是通过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量化标准对供应商进行企业环境评估,并了解其资金运营情况。后者则详细记录各供应商的产品价格种类等信息,以保证最大程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该模块的设置,采购员提交的每一笔订单都会在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有所体现,从订单审核到仓库验货的整个过程都由财务部门进行监控。

1.2库存和存货管理模块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库存管理,存货也是构成营运资金的一大组成部分,库存量过高会占用过多的资源,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运作的成本,而库存过少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比如制约生产,错过交货期,使购货方不满。故该模块必须能及时更新在产品、产成品的数量,以及物料的入库、出库、结存、报废、盘点等方面信息,并合理利用这些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此外,供应链中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牛鞭效应”的产生,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充分合作,实现信息的共享,消除存货上的浪费。

1.3销售管理模块

该功能模块应提供相关市场需求信息,以及具体客户的信用期限、付款期限。相对于采购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应设立“客户选择”以及“产品售价信息”子模块。在“客户选择”子模块中,对买家的选择应关注其资产总额、现金流量以及偿债能力指标等财务指标。在“产品售价”子模块中,要实时反映产品的需求数量、市场价以及价格走向趋势,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财务供应链管理还要以加快资金回笼的速度为目标,对供应链的投入产出和现金流进行分析与控制。

1.4财务管理模块

该模块应包括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三大子功能模块。成本会计子模块的作用通过成本动因的控制准则、价差控制准则、量差控制准则对每道工序上的料工费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实时动态的获取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的相关信息,应用费用中心控制标准、利润中心控制标准、资金预算等标准以及部门费用和总额费用控制准则、个人借款限额准则等,对费用与资金的去向进行监控,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各种费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动态财务能力。

1.5动态财务业务一体化平台

该平台为上述四大模块的载体,与企业供应链与生产制造系统无缝集成,采购、入库、付款、生产、销售、出库、收款等信息都能在平台上有所体现,进而将有关的财务信息反映在相应的账簿和报表上,整个流程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相互合作。另一方面,该平台也是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信息共享的窗口,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够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良好合作关系。总之,动态业务一体化平台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一种高效整合。

2财务指标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指标可以系统全面地揭示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利于管理者了解企业各部门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经营战略与方案。因此,一些财务指标对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1运营能力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收回应收账款的快慢,如果较多的资金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形成坏账,将影响流动资金的周转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过短则意味着该企业对下游合作商的信用水平要求苛刻。(2)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库存管理水平,管理学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然而零库存会带来诸如生产断档等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转而寻求较高的存货周转率。高的存货周转率意味着库存能够更快的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使企业拥有更强的变现能力和存短期偿债能力。协同式供应链管理可以对存货周转率中反映的问题进一步追溯其动因。(3)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天数。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该数值越高,说明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通过对资产运用效率的分析,管理层可以发现并处置闲置资产以及利用不充分的资产来改善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生产外包的方式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2.2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而速动比率是指除去存货等非速动资产后的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偿债能力指标越高,企业的信用度越好,在与上下游合作商签订购销合同时以及企业融资时更具谈判优势。

2.3获利能力指标

在获利能力指标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指标反映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过低,则企业管理者应反思生产经营中的无效耗费,完善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加大成本审核工作的力度。

篇7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

纪作哲(2002)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范歆(2006)认为,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的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形成产品并送达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 。丁庭选、郭玲玲(2007)认为,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其功能在于获取材料、生产产品,并把产品送达最终顾客 。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将供应链的定义简要描述为:由一个核心企业以及许多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成本

纪作哲(2001)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 。刘刚(2004)认为,在供应链上生产和提供有关服务,开展各项活动等所占用和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就是供应链成本,也称供应链费用 。桂良军(2006)则认为,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网链中,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整个供应链上发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既包括有形的成本也包括无形的成本 。

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供应链设计和构建成本、运输和配送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丁庭选、郭玲玲,2007)。供应链成本管理注重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合作,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协同合作的整体。供应链成本管理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而且,多数员工都还存在着错误观念,认为成本仅仅是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没有对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足够重视。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已经成功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案例进行参考,所以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没有对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文化的培训和教育,让员工认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导致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改进等。可见,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企业才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之路,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尚未形成协同合作的一体化机制

为了使供应链的总成本趋于下降,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资源配送是实行共享的,但是,企业间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完全整合,未达到资源共享,也没有专门的机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公平、公正的协调与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供应链成本管理有序的良性运行。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信任,就会导致信息失真,它们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合理的绩效与激励措施,利润分配不均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但是,利润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目前的供应链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

三、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成本控制的文化意识

首先,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并向已经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汲取失败的教训。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文化意识,要将成本控制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成本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做到自觉控制供应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只是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要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

(二)建立横向一体化机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实力日益壮大,企业的纵向扩展能力不再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反而使企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企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横向一体化要求企业:

1. 资源整合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对各节点企业实行资源共享,能使供应链总成本趋于下降。实现资源整合,需要从顾客反馈以及市场调研开始,一直到开发生产产品服务并接至顾客手中,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将自有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整合,从生产流通环节上降低成本。

2. 组织构建必须匹配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关系管理,只有处理好成员间的关系,对各节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各节点企业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的,只是各企业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核心企业要承担主要管理工作,并组织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从属企业则是参与管理,承担其份内的成本管理活动。而要管理好核心企业与其从属企业如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关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供应链中,专门设置一个与链上成员企业进行联系的组织机构已成为必要。这种与供应链匹配的机构必须履行以下职能:(1)维护成员间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2)获取信息,同时进行信息交换,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业务开支。

3. 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运用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横向一体化机制不但要求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各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还要求对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整合。不能只是单独在某个节点企业或者某个生产环节使用某种成本管理方法,而是将所有能运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三)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的本质是将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所以,合作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换句话说,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减少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提高它快速反应的能力。但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供应链中参与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合作的难度超过了单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所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 。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法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另外,通过信息的获取,能使企业对已经获得的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五)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流程重组之后,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

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 。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参考文献】

[1] 纪作哲.供应链成本管理:利润增长的新源泉[J] . 商业研究, 2002, (1). P72.

[2] 范歆. 论供应链成本管理[J]. 成人高等教育学刊, 2006,(1). P33-36.

[3] 丁庭选, 郭玲玲.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P14.

[4] 纪作哲. 浅议供应链成本管理[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4) . P44.

[5] 刘刚. 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0). P262.

篇8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1)寻找价格的费用;(2)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考核费用;(4)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Cost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篇9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独立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篇10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篇11

    管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真正开始发展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且很快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开发了许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首先在财务软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其他模块的开发,为我国的管理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信息系统专业,致力在研究生层次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就更多了。到20世纪90年代初,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达到了顶峰,称为像现在“Internet”这样的高频词,大有“言必称希腊”的气势。

    如今,充斥我们眼球的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B)等时髦词汇,已经越来越少地听到“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昔日的高频词了。上网输入“管理信息系统”关键词进行一下咨询,就会发现,以往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主流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多见,更多的是国土、法院、水利、医院、学校等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于1995年创刊的《管理信息系统》杂志也于2002年3月正式更名为《教育现代化》,成为“在教育行业是唯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杂志”。可以说《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生不逢时,在IT领域,1995年的一个最大新闻是Windows 95的推出,随后不久铺天盖地出现Internet大潮更是给了《管理信息系统》致命的一击。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分析

    Internet的出现,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创新,更深层次上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它从潜意识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且使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得以进入实际应用。此外,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必须进行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必须为管理服务。而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多管理论文,,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ERP是在传统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企业管理软件的高级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经历了从简单、局部应用到高级、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的一段比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程,管理的侧重点也从原先的侧重于物流(原料、产品)扩展到物流与资金流相结合,进而扩展到再与信息流结合在一起;范围也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方面。ERP集成了全员质量控制、准时制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实验室管理、电子数据交换、项目管理、运输管理、设备维护、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ISO论证、业务流程重组等丰富内容。ERP首先体现了一种全新管理思想,将这种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就形成了ERP的具体解决方案。

    企业资源计划和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最多的。ERP首先应该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管理服务,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述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现代管理思想+信息技术手段;而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服务于企业管理的一套计算机信息系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管理体制,其深度和广度已经不能和ERP相提并论了。

    (2)客户关系管理融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Internet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思想。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CRM是围绕客户关系的整个业务和信息系统的集成。CRM是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是管理思想、业务、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像建立呼叫中心这样的新生事物,其范围已经超越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不能把客户关系管理笼统地称为管理信息系统。

    (3)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商品与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是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诚然,电子商务包含了很多信息,但是,从本质上讲,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条件下的一种新型商务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本身,当然也不能说电子商务是某个管理信息系统。

    (4)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主5将客户、研发中心、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达到对客户需求,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和产品服务各环节供应链资源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供应链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信息系统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内容融合了业务活动,因此,也不能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某个子系统来简单概括供应链管理。

    (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把制造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和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工作通过计算机连成一体,成为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最优化的集成制造系统。CIMS需要和CAD、CAM有机集成,而CAD、CAM本质上讲,可以说与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差距就更大了。

    此外,在许多学术着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将MIS、ERP、CRM等并列情况,更是不妥。如果我们把管理信息系统比喻为一个旧瓶,它已装不下信息化领域出现的这么多新酒,为了解决管理信息系统[如发现本文内容有缺失,请联系本站管理论文编辑组。谢谢您的支持。 与以上解决方案之间的冲突和概念模糊不清状况,必须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分析。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扬弃与发展

    为了给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我们先看一下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为了解决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细分如下:

    1.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开发的方法、实施的步骤等,这些理论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且仍然在指导着信息化的实践,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精华部分。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囊括了企业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间,我国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所以习惯上我们也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称为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这种提法是相对的。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我们仍然将ERP、CRM、EB等统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将MIS和ERP、CRM等并列,就会犯概念上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抛弃“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种提法,而代之以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商务等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3.非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对于绝大部分非企业单位而言,我们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法院管理信息系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单位的特点是非工业企业,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因此,可以继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个概念。

    4.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