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钳工基础知识

钳工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4 06:40: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钳工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钳工基础知识

篇1

(1)建筑物轴线测设的主要技术要求。建筑物桩基础定位测量,一般是根据建筑设计或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或基准线与新建筑物的相关数据,首先测设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进行建筑物定位测量,然后根据建筑物的定位矩形控制网,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最后再根据桩位轴线来测设承台桩位。

(2)对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桩基础施工测量的高程应以设计或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水准点作为基准进行引测。在高程引测前,应对原水准点高程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才能使用,在拟建区附近设置水准点,其位置不应受施工影响,便于使用和保存,数量一般不得少于2~3个,一般应埋设水准点,或选用附近永久性的建筑物作为水准点。高程测量可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和要求进行,其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不应大于±20Lmm,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为单位。桩位点高程测量一般用普通水准仪散点法施测,高程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cm.

2、建筑物定位测量

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将建筑物四周外廓主轴线的交点(简称角桩),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的依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建筑物定位测量。由于在桩基础施工时,所有的角桩均要因施工而被破坏无法保存,为了满足桩基础竣工后续工序恢复建筑物桩位轴线和测设建筑物开间轴线的需要,所以,在建筑物定位测量时,不是直接测设建筑物外廓主轴线交点的角桩,而是在距建筑物四周外廓5~10m,并平行建筑物处,首先测设一个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作为建筑物定位基础,然后,测出桩位轴线在此定位矩形控制网上的交点桩,称之为轴线控制桩(或叫引桩)。

2.1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及说明书

为便于桩基础施工测量,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在作业前需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及说明书。

(1)确定定位轴线。为便于施测放线,对于平面成矩形,外形整齐的建筑物一般以外廓墙体中心线作为建筑物定位主轴线,对于平面成弧行,外形不规则的复杂建筑物是以十字轴线和圆心轴线作为定位主轴线。以桩位轴线作为承台桩的定位轴线。

(2)根据桩位平面图所标定的尺寸,建立与建筑物定位主轴线相互平行的施工坐标系统,一般应以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西南角的控制点作为坐标系的起算点,其坐标应假设成整数。

(3)为避免桩点测设时的混乱,应根据桩位平面布置图对所有桩点进行统一编号,桩点编号应由建筑物的西南角开始,从左到右,从下而上的顺序编号。

(4)根据设计资料计算建筑物定位矩形网、主轴线、桩位轴线和承台桩位测设数据,并把有关数据标注在桩位测量放线图上。

(5)根据设计所提供的水准点(或标高基点),拟定高程测量方案。

2.2建筑物的定位

根据设计所给定的定位条件不同,建筑物的定位主要有5种不同形式:一是根据原建筑物定位。二是根据道路中心线(或路沿)定位。三是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红线定位。四是根据建筑物施工方格网定位。五是根据三角点或导线点定位。

在建筑物定位测量时,可根据设计所给的定位形式选用直角坐标法、内分法、极坐标法、角度或距离交会法、等腰三角形与勾股弦等测量方法,为确保建筑物的定位精度,对角度的测设均要按经纬仪的正倒镜位置测定,距离丈量必须按精密测量方法进行。

2.3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量

对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量,根据工程大小、复杂程度不同,一般采用下列方法:

(1)定位桩法。若需要测设A、B、C、D建筑物时,要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首先测设出A'和B'两点,然后根据A'、B'测设出C'、D'两点,最后,以A'、B'、C'、D'定位矩形网为基础测设ABCD建筑物所有的桩位轴线进行建筑物定位。此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和精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厂房的定位测量。

转贴于

(2)主轴线法。大型厂房或复杂的建筑物,因对定位精度要求高,采用定位桩法不易保证建筑物定位要求。由于主轴线法测设要求严格,误差分配均匀,精度高,但工作量大,主要适用于大型工业厂房或复杂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如要测设ABCD厂房时,应根据设计所给的条件首先测设出长轴线EOW,然后,再以长轴线为基线,用测直角形方法测设出短轴线SON、进行精密丈量和归化。最后根据长轴线点和短轴线点按直角形法,测设A'、B'、C'、D'各点。经检查满足要求后,才测设ABCD建筑物的桩位轴线进行建筑物定位测量。

2.4测量质量控制

(1)建筑物定位矩形网点需要埋设直径8cm,长35cm的大木桩,桩位既要便于作业,又要便于保存,并在木桩上钉小铁钉作为中心标志,对木桩要用水泥加固保护,在施工中要注意保护、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对于大型或较复杂、工期较长的工程应埋设顶部为10cm×10cm,底部为12cm×12cm,长为80cm的水泥桩为长期控制点。

(2)必须加强检查工作,对桩位测量放线图的所有计算数据。必须经第二个人进行百分之一百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到现场测设。在建筑物定位测量成果经检查满足要求后,才能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3、建筑物桩位轴线及承台桩位测设

3.1桩位轴线测设的质量控制

建筑物桩位轴线测设是在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设完成后进行的,是以建筑物定位矩形网为基础,采用内分法用经纬仪定线精密量距法进行桩位轴线引桩的测设。对复杂建筑物圆心点的测设一般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对所测设的桩位轴线的引桩均要打入小木桩,木桩顶上应钉小铁钉作为桩位轴线引桩的中心点位。为了便于保存和使用,要求桩顶与地面齐平,并在引桩周围撒上白灰。

在桩位轴线测设完成后,应及时对桩位轴线间长度和桩位轴线的长度进行检测,要求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对单排桩位不应超过±1cm,对群桩不超过±2cm.在桩位轴线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承台桩位的测设。

3.2建筑物承台桩位测设的质量控制

建筑物承台桩位的测设是以桩位轴线的引桩为基础进行测设的,桩基础设计根据地上建筑物的需要分群桩和单排桩。规范规定3~20根桩为一组的称为群桩。1~2根为一组的称为单排桩。群桩的平面几何图形分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和椭圆形等。测设时,可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承台桩位与轴线的相互关系,选用直角坐标法、线交会法、极坐标法等进行测设。对于复杂建筑物承台桩位的测设,往往设计所提供的数据不能直接利用,而是需要经过换算后才能进行测设。在承台桩位测设后,应打入小木桩作为桩位标志,并撒上白灰,便于桩基础施工。在承台桩位测设后,应及时检测,对本承台桩位间的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不应大于±2cm,对相邻承台桩位间的实量距离与设计长度之差不应大于±3cm.在桩点位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才能移交给桩基础施工单位进行桩基础施工。

4、桩基础竣工测量质量控制

桩基础竣工测量成果图是桩基础竣工验收重要资料之一,其主要内容:测出地面开挖后的桩位偏移量、桩顶标高、桩的垂直度等,有时还要协助测试单位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

(1)恢复桩位轴线。在桩基础施工中由于确定桩位轴线的引桩,往往因施工被破坏,不能满足竣工测量要求,所以首先应根据建筑物定位矩形网点恢复有关桩位轴线的引桩点,以满足重新恢复建筑物纵、横桩位轴线的要求。恢复引桩点的精度要求应与建筑物定位测量时的作业方法和要求相同。

(2)单桩垂直静载实验。在整个桩基础工程完成后,测量工作需要配合岩土工程测试单位进行荷载沉降测量,对桩的荷载沉降量的测量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当不宜采用百分表测量时,可采用S05或S1精密水准仪和铟瓦尺施测。

(3)桩位偏移量测定。桩位偏移量是指桩顶中心点在设计纵、横桩位轴线上的偏移量。对桩位偏移量的允许值,不同类型的桩有不同要求。当所有桩顶标高差别不大时,桩位偏移量的测定方法可采用拉线法,即在原有或恢复后的纵、横桩位轴线的引桩点间分别拉细尼纶绳各一条,然后用角尺分别量取每个桩顶中心点至细尼纶绳的垂直距离,即偏移量,并要标明偏移方向;当桩顶标高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经纬仪法。把纵、横桩位轴线投影到桩顶上,然后再量取桩位偏移量,或采用极坐标法测定每个桩顶中心点坐标与理论坐标之差计算其偏移量。

(4)桩顶标高测量。采用普通水准仪,以散点法施测每个桩顶标高,施测时应对所用水准点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才进行施测,桩顶标高测量精度应满足±1cm要求。

篇2

1.前言

基础工程作为房屋建筑的根基,故必须控制好其施工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进行探讨,通过PDCA循环与因果分析图法相结合,运用于实例,以期保证质量,并为技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较实用技术借鉴。

2.PDCA循环与因果分析图法

2.1 PDCA循环

PDCA循环即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PDCA循环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其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每个PDCA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新的提高。

2.2因果分析图法

又称为鱼刺图、树枝图,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主干线表示要解决的质量问题,如操作者、机器、原材料、方法和环境表示造成质量问题的五大要素(称为大原因)。每个大原因可能包括若干个中原因,中原因下还可能有小原因或更小原因等。可以看出,利用因果图可以分门别类地将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全部找出来,并在图上一目了然地表示出来。

3.基础工程实例施工质量控制探析

3.1项目基础概况

本工程基础设计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基础,桩数为1700根,桩径为600mm,有效桩长38-40m。采用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和因果分析图法,进行严格质量的控制。

3.2第一次PDCA循环

1)调查30组成桩,其中25组合格,5组不合格,对不合格的主要问题进行排列如表1。

从表可以看出钢筋笼制作、清孔不到位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质量检查是次要因素,其原因分析如下。

2)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影响清孔不到位、钢筋笼制作及质量检查的原因如下。

①新工人操作不熟练,不按施工规程操作;

②质量检查不认真,抽样检查做法不当;

③钢筋笼制作不规范,调放钢筋笼不及时;

④钻孔桩位偏移,倾斜;

⑤地面杂填土过厚,清理不够;

⑥清孔不到位

3)对策的制定,表2所示

4)具体的实施

①组织技术骨干及施工人员学习图纸,熟悉工艺流程,掌握施工规程、操作方法及验收规程;组织施工班组进行现场口头与书面交流,统一施工方法,熟悉操作过程。建立监理报验制度,严格控制每个技术环节。

②针对各地层,采用不同档位钻进,避免硬地层中出现卡钻、断钻现象,选择相适宜的机械,严格遵守成孔工艺,施工过程保证桩位正确。

③将影响钻进的地面50cm左右厚度的杂填土以及建筑垃圾用挖掘机清除。

④钻孔偏斜,可提起钻头,上下反复钻几次,如无效应在孔中局部回填黏土至偏孔处0.5m以上,重新钻孔。

5)阶段检查

通过以上对策实施,对五天内完成的桩进行轻便触探检查,成孔质量及桩身强度等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以上工艺及对策是可行的。而使整个地基工程施工质量达到整体工程施工目标的要求,施工方法、工艺等还不太完善,还应进一步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3.3第二次PDCA循环

1)现场调查

通过上一轮的循环,虽单桩质量有所保证,但对整体地基工程的最终验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桩位偏差、桩孔缩颈、桩孔塌陷过大,振捣效果不够,均匀性差等。

2)原因分析如图2

从人、机械、环境、工艺四个方面原因进行要因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①质量责任制没落实,缺乏细致认真的技术交底和质量检查;

②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黏土紧密填封及护筒内水位不高;

③桩位控制方法不当,槽内作业桩位控制不能保证;

④桩深,增加浇筑振捣的难度;

⑤设备陈旧、钻头磨损大,桩径不能满足要求。

3)具体措施,表3所示。

4)具体的实施

①加强职工的业务培训,作好技术、质量交底,强化岗位素质,严把质量关。制定较完善的操作规程,明确各个环节的施工要点和操作步骤,明确分工,实行定人、定位、定岗责任制,制定奖罚制度,加强教育,提高操作人员责任心。

②对于陈旧、性能不满足工艺要求的设备,及时由设备管理员组织更换。

③对各钻机就位轴线及桩位进行复核,有问题及时与专职测量人员联一系。开钻前,由专职测量人员校对桩位,合格后方可开钻,确保成桩位移小于5cm。监督钻机操作人员操作工艺,尤其检查钻头转速,以慢速为宜。对场地地坪及时组织抄平,并对每承台下桩深度进行现场控制。

④组织班组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对当天施工的桩认真检查施工记录,并于每晚进行回收,交资料人员整编。

⑤必须遵守泥浆护必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5)效果检查

①对于龄期7天的桩,任抽取2%进行了轻便触探,结果证明桩身土的均匀程度,密实度及桩直径均达到设计要求。

②对龄期15天的桩进行了开挖,发现土桩桩身及桩头全部密实,桩径≥600mm,满足设计要求。

③对每桩桩位进行复核验收,合格率95%。

4.结束语

通过两次PDCA循环和因果分析法要因分析,制定了科学的操作工艺,保证了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地基工程按期完工,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充分时间。同时通过施工中两次PDCA循环,健全了企业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实行定人、定机、定岗责任制度,更加完善了施工工艺标准化,提高操作人员责任心,为下一步的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基础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是整个建筑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建筑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验收质量,其中施工质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建筑基础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因素包括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两种。偶然因素是指随机性因素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少。异常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不合格、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施工作业人员操作不规范、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不合规范等,这些异常因素对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较大。

一、基础工程旌工质量控制概述

1、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09000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09004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1、建立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前提和保障,首先要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在施工开始前要对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处理和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安全,是否按照经过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没有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等。然后要建立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监理单位要对预制建筑构件、原材料、混凝土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最后要建立工程质量检测制度,受委托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不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影响,对地基基础工程中的桩的承载力、锚杆锁定力、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和桩身完整性实施检测,检测结构完成检测业务后,出具检测报告。

2、严格原材料控制与施工控制

首先要查验钢材的质保书和质检报告,凡不合格和不符合设计规定的钢筋不能使用,表面有粒状和片状老锈的钢筋要除锈测验后方可使用。钢筋焊接接头,按规定取样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查安装好的钢筋,核对钢筋的直径、根数、位置、形状、锚固长度、搭接接头的长度和位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中的规定。绑扎必须牢固,钢筋表面须洁净、无泥污、油污,按厚度垫好保护层。填写好隐蔽工程验收单。查模板的轴线、标高、起拱和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都要符合规定。堵塞漏浆的孔洞,拼装缝隙要2mm。要监督混凝土搅拌工艺,严格按配合比规定的材料、品种计量。加水量中要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混凝土要随拌随用,一般从搅拌机出料到浇注完毕的时间不超过90min。同时有关人员在现场按规定随机取样做试块。标养28d 的抗压强度,大于设计抗压强度为合格。混凝土浇筑竖向构件时,必须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50mm。基础混凝土面要求平整。浇水湿润不少于7d,可在终凝时喷涂养护液;冬期要保暖防冻。控制好杯基的杯底标高,只允许有负公差,如有负公差,可用高标号砂浆垫平。

3、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

由于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因此要保证最终建筑基础的施工质量,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对于建筑基础工程而言,基坑尺寸、标高、基础垫层标高,预留孔洞,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基础墙皮数杆、标高、杯底弹线等都应设置成质量控制点。例如对工程定位和标高基准的检查,该项检查是施工中进行事前主动控制的一项基础内容,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工程测量定位和标高的引测依据,建立工程测量基准点,自行做好原始的基准点、基准线和标高等测量控制点的技术复核,通过抽检水准点、标桩埋设位置和建筑方格网等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检。并报项目监理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施工单位要对进行复核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措施进行及时处理,对处理后的效果还要从新进行质量检查,直到满足质量标准。

4、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基础桩竣工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测出地面开挖后的桩位偏移量、桩顶标高等,有时还要协助测试单位进行单桩垂直静载实验。桩位偏移量是指桩顶中心点在设计纵、横桩位轴线上的偏移量。对桩位偏移量的允许值,不同类型的桩有不同要求。当所有桩顶标高差别不大时,桩位偏移量的测定方法可采用拉线法,即在原有或恢复后的纵、横桩位轴线的引桩点间分别拉细尼纶绳各一条,然后用角尺分别量取每个桩顶中心点至细尼纶绳的垂直距离,即偏移量,并要标明偏移方向;当桩顶标高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经纬仪法。在桩顶标高测量中建议采用普通水准仪,以散点法施测每个桩顶标高,施测时应对所用水准点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才进行施测,桩顶标高测量精度应满足±1cm 要求。在单桩垂直静载实验中,在整个桩基础工程完成后,测量工作需要配合岩土工程测试单位进行荷载沉降测量,对桩的荷载沉降量的测量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当不宜采用百分表测量时,可采用S05精密水准仪。

总结

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若要从根本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应做到如下几点: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炳良。建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 科技资讯. 2008(12)

[2] 江壁湧。建筑工程屋面防水质量控制[J]. 科技风. 2010(16)

[3] 李子光。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 科技资讯. 2008(23)

篇4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建筑基础位于建筑物下,承受其上的全部荷载,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筑基础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石,没有地基基础工程可靠的质量保证,基于其上的建筑物就失去了立根之本,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工程安全更无从谈起。地基基础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构筑物整体结构的破坏,引起重大的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保证地基基础的质量,有必要研究和分析引起建筑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1 建筑基础引发的工程事故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轻的引起主体结构局部破坏或裂缝,重的使主体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工程报废,甚至倒塌。而建筑物一旦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此带来的损失远比基础工程建设本身投入要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地基基础问题导致的房屋倒塌屡有发生,例如南方某地8层酒店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在结顶后坍塌,浙江某地两起在建基础发生基坑坍塌,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造成基础事故的原因有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失误,环境气候的变化,乃至使用的不当,有时这些原因可能同时存在。著名例子有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挪威5000立方米油罐地基失稳、巴西里约热内卢高层大楼因桩基破坏而倒塌等。

2 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病害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管桩桩基础施工产生的质量问题有桩位及桩身倾斜超过规范要求,桩身(包括桩尖和接头)破损断裂,桩端达不到设计持力层,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坑开挖不当引起大面积群桩倾斜;桩身上浮等。振动灌注桩容易发生桩身缩颈,孔口土坍入桩孔顶等。钻孔灌注桩常见的质量问题有孔底积存虚土超出标准,成型孔垂直度不符合要求等。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施工单位没有严谨的制度,或者有些施工单位空有制度,却形同虚设,施工管理随意性大,对工程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施工质量的控制侧重于感性的认同,或者只对数据个体进行分析,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应用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3)影响施工质量因素主要包括人、材、机、法和环境五大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

3 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偶然性因素通常是在突发的随机情况下产生的,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异常性因素是指凭借一定手段或者经验就可以发现或消除的因素。例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等问题。异常性因素对于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对于工程质量的实施的稳定性有很大干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人是施工活动进行的主体,人的因素与技术能力、水平的发挥程度与行为特征等等都属于人为因素。

(2)施工器具的因素。施工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否达到保质书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稳定程度与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等等。

(3)构建配件的因素

材料构件的质量指标是否达到规定指标,材料的验收、入库、发放现场以及材料存储日期是否正确,对材料的处理是否达到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等。

(4)施工工艺的因素。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制定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施工手段与施工器具的制定和选用是否合适,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够得当,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流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防措施是否完善等。

(5)环境的因素。所处环境是否有利,是否有环境障碍,是否对操作者的工作状态有影响,是否有强光震动与噪音大等问题,是否利于检查与监督等。

4 基础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及方法

对桩基础的施工过程应进行随时随地的监督管理,认真检查施工现场的人员上岗情况,施工机械情况、建筑材料的准备情况、是否执行正确的施工方案以及基础工程建设以及混凝土的搅拌、配比和浇注质量等,对于灌注桩导管的检查一定要进行水密、承压及接头抗拉的试验。灌注施工前应检查孔内的泥浆性能指标及孔底沉渣的厚度。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保持良好的抗离析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桩身混凝土的质量,才能防止在桩基础施工时的断桩等问题。混凝土在运至浇筑地点后,应认真检查其均匀性记坍落度是否能满足规范的要求,若不符合应该进行二次拌和。但是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禁止使用。

施工过程中对于钢筋笼上浮现象的预防:为防止钢筋笼的上浮,当导管口低于钢筋笼的底部2m至3m,且混凝土的表面在钢筋笼下1m左右的时候,应该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应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钢筋笼底部2m以上,然后再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除上述的方法外还应该从钢筋笼自身的方面加以考虑,将钢筋笼骨架中的4根主筋伸长至桩的底部,根据实践的证明,这些方法都是有效的。混凝土桩基础当桩身局部夹泥,灌注施工当中遇到不良地质,应立刻改变施工工艺,连续快速地浇筑,并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以防止夹泥情况的发生。根据事实分析断桩是由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中断时间太长造成桩孔局部坍孔所致的,通过采取预防措施,类似的情况是可以防止发生的。在灌注即将结束时要预防短桩情况发生,可采取加大侧锤的重量的方法;加水稀释泥浆,使其达到泥浆参数规定的上限,以防止坍孔现象的发生;通过以上的几种方法可有效避免短桩事故的发生。桩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的质量。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并做好现场取样,预留试块,还要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和监理日记,保存旁站监理原始资料。

5 结论

建筑施工中桩基础是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重点,其对于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桩基础施工中要充分的考虑建筑施工中的工程结构特征,设计与施工状况,地方特征等情况,将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进去,以保障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房屋建筑的基础施工必须以尊重科学、尊重设计为原则,要真正做到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工程项目目标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在《后资本社会主义》中指出,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代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就产生于这一环境中。知识管理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而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核心,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组织绩效的重要途径,对于组织提升竞争力、提高绩效水平至关重要。“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高水平的创新和提高组织绩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通用方法是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因其能够客观、直接、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避免因个人经验造成的误差而成为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选择研究方向、辅助科技决策的重要工具。词频分析是一种透过词频现象看内容本质的科学方法,也是目前内容分析法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工具。国外学者Small等认为文献共被引的频次代表了文献的价值,并引入文献共被引分析网络来研究科学领域的结构,是最早从词频的角度研究学科领域问题的学者;Garfield等通过HistCite分析文献中的高频词来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及演变趋势。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词频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机构、SCI论文的选题、科学学研究、专利研究、科学计量学、生物科技、国内产业共生等问题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鉴于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肯定将词频分析法应用于团队知识共享研究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关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总结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文献梳理、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方面,这些方法都存在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而影响结论的科学性等不足。本文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团队知识共享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其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分析与解读,展现团队知识共享重点研究方向,可帮助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选择科研课题,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SCI数据库收录了当今国际上的重要期刊,主要包括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科学技术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社科与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SH)等数据,其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数据,以“team*”为检索词检索主题,检索到1991-2011年的数据72443条数据,再分别以“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transfer*”为检索词精炼,最后得到1156条数据。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题目(Title)、作者(Authors)、摘要(Abstract)、作者单位(Institufion)、期刊(Paper)、文献发表时间(Term)和参考文献(Descriptors and Identifiers)等信息。检索时间为2011年8月23日。本文的分析对象,团队知识共享前沿与知识基础的分析基于1156条文献以及其中41713条参考文献数据进行。

本文使用的引文分析可视化工具是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应用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具有监测科学文献中出现的研究前沿和研究演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目前已更新到版本CiteSpace II。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可视化网络基于两个基本的概念,一是“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定义为基于研究问题的突现的概念群组,是由某一科学领域中最近最多被引文献形成的过渡性聚类组成,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另一个是“知识基础”(Intellective Base),定义为学科研究前沿的引文形成的共被引网络。CiteSpace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共引网络。由连续的等距离时间段序列得出一系列单独的共引网络,再将这些以时间为标记的共引网络组合成一幅整合图谱,重要的知识文献可以基于其在图谱上的突出特征而得以辨识。

篇6

关键词: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y building, building if no reliable foundation and foundation will affect the normal use of buildings and safety, even cause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even collapsed.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points, puts forward several common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quality control.

Keywords: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致关重要,如不认真设计、施工,将会留下安全隐患,以至影响住宅使用寿命,严重时将导致建筑物倒塌。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机具设备、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1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施工过程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质量的关键。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地基基础工程的影响。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工程施工情况并不乐观:建筑施工企业出于对工期的要求,在天气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工程施工常常照常进行,并且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加强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管理,建设优质工程,地基基础质量控制是核心。

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基槽开挖与检验

2.1.1基槽开挖。在平整完的场地上根据图纸放好线后,就可以进行基槽开挖。目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一般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整边、局部挖土。开挖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走杂土,可用土在附近堆放,以便回填使用。基槽开挖接近底时,要及时测量槽底标高,在达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应及早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基槽暴露时间过长和雨水浸泡,以免降低承载能力。

2.1.2基槽检验。基槽挖好后,需要检查基槽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地基验槽是保证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检验: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墙角、承重墙下、柱基或其他受力的部位。检查槽底是否挖到土,是否需要下挖或处理。检查槽底土层有没有局部含水量异常现象,是否出现“橡皮士”现象。根据槽壁上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判断槽底是否已挖到设计要求的土层。

2.1.3基槽的钎探。基槽挖好后,根据图纸要求和布置进行钎探。判断下部是否与表面土质不同,是否均匀,有无软弱土层和人工活动遗迹,并详细记录墓坑、古井、管网、人工构筑物的具置,以便分析处理。

2.2地基局部处理与加固

对探明局部异常的地基,应探明原因和范围,进行加固处理。如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住宅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的开裂。具体方法可根据地基情况、现场施工条件来确定。

2.2.1松土坑的处理。当基槽中有松软土、淤泥等类土时,应全部挖除.直至挖到老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底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地下水位较高,或坑内有积水难以夯实时,可在防潮层下设置钢筋砖圈梁或混凝土圈梁,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2.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在基槽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应采用与井底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井内已填好士,且较为密实,则需要将井的砖阁拆除至槽底1.0m以下,并用3:7灰土分层夯实至槽底。

2.2.3局部范围的硬土处理。在基槽中,如发现有过硬的土质或硬物,例如有旧墙基、大树根时,都要进行挖除,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予以处理,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2.4“橡皮土”的处理。 “橡皮土”是施工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人踩在地基上有一种柔软颤动的感觉。用夯实机具夯打,不仅夯不实,而且越夯越柔软。这是因为粘性土中含水量过大,且趋于饱和的原故。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全部挖除,用积配砂石回填夯实。

3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3.1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以采用小夯锤击为佳。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3.2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首先,现场钻孔情况应安排专人如实地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层以上应保留l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层;再次,灌注浆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终)范围内;如相邻涂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再次,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顺序、注浆孔位、孔径、孔深以及注浆过程的压力值是否满足要求,并将自己的检查结果与现在记录人员的记录相核对(可通过量测注浆管的长度的方法来检查注浆孔的孔深):再次,及时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进行标记并注明钻孔日期。避免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如出现地面或附近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注浆,分析原因,调整注浆参数。

结束语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需通过多方面的控制来确保其施工质量。通过现场质量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对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此外,通过积极建设企业自身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施工部门的质量培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与其工作责任心,切实有效的实施施工质量工作,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洪彬.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质量[J].工程监理,2006,7.

[2].仇欣.建筑施工中施工材料重要性分析[M].北京:建筑工程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use at home and abroad, results, with a tunnel project entity, the study analyzed the weak rock tunnel construction of large deform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its surrounding rock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large deform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reatment measures for weak rock tunne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oft wall rock tunne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交通工程(特别是地下工程)迅猛发展,其中大量的长大、深埋隧道工程纷纷上马,穿越高地应力区以及遇到软弱围岩体,常导致软弱围岩大变形等相关地质灾害。本文将结合某实体工程,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处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今后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的处治提供新的技术资料。

一、 工程概况

本文隧道起讫里程为D2K23+739~D2Κ24+812,全长1073m,为单线公路隧道。全隧道采用带仰拱的曲墙复合式衬砌、喷锚支护。隧道地层主要以变质砂岩夹板、泥岩为主,具有薄层状夹中厚层、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质软、层间结合差、易剥落掉块、局部夹有破碎夹层等特点。

二、 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原因

该隧道围岩变形破坏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围岩变形量大

Ⅴ级变质砂岩夹板岩施工过程中30d水平收敛总量为300~400mm,拱顶下沉总值为150~200mm。V级炭质片岩个别地段碳质含量高、地下水丰富,变形远远超出正常水平,局部水平收敛变形总量达1260mm。

(2) 变形快且变形速率高

隧道开挖后,围岩正常日水平收敛达30~50mm。一般随隧道的掘进,变形也随之加快,局部10d水平收敛超过920mm,20d累计变形量超过1560m,累计变彤达2250mm。

(3) 变形持续时间长

围岩变形持续时间较长,一旦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变形往往达数月不止,个别地段二次衬砌施工之后依然存在变形。

(4) 变形分布不均匀和不对称

隧道普遍存在左右侧变形不均匀和不对称现象,初期支护完成后不同段落左右侧变形量不同。前期水平收敛的速度和累计变形值均明显大于拱顶下沉。后期出现拱顶下沉明显增大现象,下沉达500~600mm,每天达20~30mm。

(5) 蠕变加突变

初期支护封闭后,开始虽然变形较为平稳缓慢,但由于各后续工序对围岩的扰动加速了围岩的变形,如爆破震动、阶及下台阶落底、仰拱开挖时岩体产生突变,造成初期支护突然失稳,发生垮塌。

(6) 围岩遇水软化,变肜加剧

碳质片岩遇水软化,施工时呈泥浆状,强度极低,且有地下水渗流处变形较大。其原因主要是:碳质片岩具有变形长时间发展的流变性质,抗剪强度低且对震动影响很敏感;在区域地质构造作用下,地层强烈扭曲揉皱,产生大量密集的节理和顺层摩擦镜面,岩体的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根据测试及分析,最大主应力σ1基本上沿铅垂方向,σ2和σ3为近水平应力,隧道洞身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7MPa,隧道横截面内的最大初始应力σmax约为15.93MPa;根据国标《GB5021-9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该区属极高应力区;加上围岩顺层偏压、局部围岩节理裂隙切割破碎等因素,最终引发隧道支护变形、侵限、掉块、坍塌及开裂等严重大变形现象,并且变形分布不均、不对称。

三、施工方法

通过对大变形的特征和原因的研究分析,最后确定的施工方法为:

(1) 隧道大变形段施工中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快衬砌、勤量测”的原则。

(2) Ⅳ、Ⅴ级围岩碳质片岩小范围分布段落,变形控制采用超短三台阶法施工,二次衬砌距掌子面距离严格控制在35m范围内。

(3) V级围岩碳质片岩大范围分布段落,大变形控制采用上、阶加临时仰拱的方法。

(4) 在充分考虑碳质片岩变形特性的基础上,尤其应重视快速封闭成环、衬砌紧跟的思路,这是控制碳质片岩大变形的根本。

(5) 具体施工时还应按照“石变我变”的思路,动态调整施工方法。

四、实际施工中开挖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加密小导管超前支护。具体施工措施如下:

(1) 适度的变形

隧道地质构造及碳质片岩的岩性决定了初期支护的变形必然性。施工中必须遵循“先放后抗”的原则,根据监控量测资料,分析二次衬砌施作前的变形总量,加上一定的富余量作为变形预留量,控制初期支护不侵入二次衬砌。

(2) 尽早封闭成环,快速衬砌

碳质片岩掌子面易滑坍,应及早封闭。隧道采用单线铁路双层集装箱断面设计,高跨比大,不能有效发挥其结构受力的优点。在初期支护未完全失去围岩支撑力和保证二次衬砌净空的同时,尽早施作二次衬砌。

(3) 临时仰拱的设置

临时仰拱设置有利于结构受力,相比较阶设置临时仰拱,上台阶设置临时仰拱封闭成环断面小、刚度更大、变形更易控制;临时仰拱设置在阶处日变形量为11~24mm,而设置在上台阶处日变形量为5~13mm,变形量远比阶设置临时仰拱小;上台阶设置临时仰拱适用于变形量大、工期长的地段;阶设置临时仰拱适合变形量适中、工期紧的地段,施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4) 排水措施

洞内上台阶采取初期支护背后埋设钢管引排和壁后注浆,设小型集水坑,拱脚用喷混凝土回弹料抹简易的排水沟排水。

(5) 拱脚处理

原设计拱部未有锁脚措施,变更后设锁脚小导管。但碳质片岩的成孔极易坍塌,小导管很难按设计长度打设。将Ø42小导管改为Ø25自进式中空锚杆后,锁脚锚杆不仅能施作全长,且施作循环时间比原循环时间节约了20min。

(6) 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是指导施工的重要手段,二次衬砌施作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趋于稳定后进行。但是,该隧道碳质片岩变形与一般围岩变形不同,量测数据的收敛形态接近直线,日变形量大部分在11~24mm之间,部分围岩段落在一定时间收敛后二次变形,常规的数据分析不能正常指导施工。对工序干扰、爆破等施工应加强监控量测,防止突变产生塌方,结合量测情况控制二次衬砌施工前的变形总量不超过预留变形量。

五、处治措施探讨

(1) 该隧道施工中尽管采取很强的支护和加固措施,但是超过20天后仍然无法杜绝变形侵限的发生,根据国内外类似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经验,初期支护几乎都采取长时间释放变形的办法。而目前国内铁路建设工期紧,限制了该办法的使用,但施工中仍必须遵循“先放后抗”的原则,否则可能给二次衬砌带来质量隐患。

(2) 隧道设计时宜采用圆形断面,这种断面结构可更有效地抵抗水平收敛,增大作业空间。

(3) 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后,钢架扭曲,混凝土开裂,失去了原有设计的强大支护结构,随时可能会发生危险。施工中可按照在支护约束下尽量释放变形的原则,当初期支护变形量达到此限值时,应尽快施作二次衬砌,以防止变形过大发生隧道塌方。

(4) 单线隧道组织快速机械化施工受断面制约,可采用铣挖法预留核心土、非爆破的方式施工;或采用盾构法、圆形断面钢筋混凝土管片支护法施工,内部施作二次衬砌,同时具有铣挖的非爆优势、又有及时支护成环的优点。

(5) 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变形与隧道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等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的岩石与工程力学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at riverside both basic underwater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es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excavation costs, axis, landslides, underwater residue cleaning, control methods of underwater concrete casting and so 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ach note.

Keywords: steel guide; Underwater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工程概况

滨河晓月项目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城南路,整个地块呈半岛形,三面环水,一面临城市干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谓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居住风水宝地。地块西北侧紧临石柱县母亲河——龙河,河水潺潺,清澈见底;河的对面便是著名的旗山山脉,山脉峰峦林立,云雾缭绕;在地块与龙河之间,是一条已经修建好的滨河街,约10M宽,供市民休闲、娱乐;地块西南侧是石柱县的城市主要干道城南路,在与城南路之间还有一条潺潺的小溪,小溪上架着一座约20M宽的石板桥连接着城市和本地块。地块东北侧紧临石柱县烟厂家属院。周边交通便利,景观资源丰富。具有打造为高档生活休闲社区的品质。场地地形高差较小,约为6m,原为四方集团的厂区。地块内厂房已拆迁,无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设。

二、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可能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1、孔隙水

受场地西北侧龙河(场地西北侧的龙河为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场地基岩面均在龙河水位以下)和大气降雨影响,场地孔隙水较发育。龙河水横向补充场地地下水,大气降水向地表深处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卵石土层内,素填土未经碾压,固结较差,孔隙相对发育,卵石孔隙大,为孔隙水下渗提供了通道;泥岩为隔水底板,限制了下渗水流的运移,形成上层滞水。

2、基岩裂隙水

基岩构造裂隙接受西北侧龙河和大气降雨补给,通过上覆土体垂直入渗或直接沿基岩裂隙径流,形成基岩裂隙水,由于场地基岩主要为相对隔水层泥岩组成,场地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或小。

图1 抽水试验结果

从以上抽水试验结果(图1)看,试验孔内水位基本能恢复,通过对各孔的终孔水位测量,均有地下水,结合场地地形分析,现状地形较平坦,地表径流条件差,不利于场区地表水向场区外排泄。覆盖层多以强透水的素填土和卵石土为主,底面较平缓,下伏地层以相对隔水的泥岩组成,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人工素填土、卵石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水位、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径流、龙河水位影响,场区地形、地层结构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在勘察期间,大气降水量少,地下水较丰富,在桩基施工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地下水渗漏,开挖过程中要做好隔水、降水及排水的有效措施。综上所述场地地下水较丰富,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针对这样的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施工具体条件,下面主要指出水下施工控制过程中的各个注意项和各项控制工艺的运用。

旋挖方案选择

1、护壁类型的选择

根据地勘资料显示,整个现场地下先是4-5米的回填土,然后是5米左右的砂卵石层,下面是强风化砂岩,在最早与基础旋挖施工单位商议施工方案时,其建议采用泥浆护壁,采用粘性较好的膨胀土外加轻基纤维素(CMC),然我们了解项目周围同样地址情况的基础也曾采用过旋转泥浆护壁工艺,但未成功。经组织设计、地勘、旋挖单位相关技术人员研讨,鉴于本项目回填土空隙大,下面砂卵石层的砂的含泥量较低,泥浆护壁工艺难度较大,最终决定采用钢导筒护壁的工艺。

选择钢导筒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拔管,通过我们对其他区县类似地质状况的考察,了解到钢导筒在9米内完全能够用50T的吊车拔出,要求是浇筑时边浇筑边拔管,事实证明,完全是可行的。

2、开挖先后顺序的选择

该项目除了1号楼及幼儿园外,其他均有地下车库,该部分总计1375根桩。在制定该部分开挖及旋转方案时,究竟是先整体开挖还是先旋钻桩基我们反复斟酌。先整体开挖再旋转基础,将节约7000米桩基旋挖成本(该部分约1375根桩,每根桩按多钻5米、均按1.2米桩径计算,可节约成本约500万元);但是,先整体开挖后,将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旋挖机具须在地下水临界面且是流动性非常大的砂卵石层上作业,根本无法施工。通常这种旋挖机具在砂卵石层且有地下水状况下施工,工作面需大体积的片石回填,回填厚度至少1.5米厚,我们估算了一下,地下车库约2万平方米,石回填成本就要接近300万元。在制定基础施工方案时,我们多次和基础旋挖施工单位讨论,由于可以借用现场约5万立方的厂房拆迁时遗留的建筑垃圾作为回填材料,完全能满足旋挖机具作业要求。因此,我们选择了先开挖到地梁下口(按框肢锚固的深度作为最低控制点)下1.5米处,然后再回填的方案。事实证明,我们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即节约成本约500万元,又解决了旋挖机具在地下水临界面作业的难题。

施工工艺控制

桩基轴线控制

无地下车库

该项目1号楼及幼儿园未设计地下车库,该部分共计192根桩。大多位于原厂房位置,厂房拆除后,砼地坪保存完好,原砼地坪厚度20-25cm,旋挖等大型机具对其破坏不大,因此,选择将每个桩的控制点做在比桩径大2米的圆的十字轴上,用水泥钉完整钉入砼中,外以红油漆标示位置。

有地下车库

我们选择采用直径20的钢筋,按孔径大小制作成比桩直径大2米的钢筋定位圈,并在圆型钢筋上同样用直径20钢筋均分垂直焊接4只脚,上部高3CM,以固定拉线校正桩中心;下部高1米,嵌入地下,以便整体固定,若该桩周围无法固定,采用混凝土浇筑4只脚以固定,机具旋转过程中尽量保护钢筋定位圈,随时校对中心线。

旋挖塌方控制

钢导筒制作

钢导筒用2cm厚的钢板焊成,通长9米(按地勘资料显示,本项目强风化层上面约为9米的回填土和砂卵石层,先旋挖无地下车库部分,然后再旋挖有地下车库的,有地下车库的将9米的导筒平均分割成2个使用),护筒的内径应比设计桩径大20cm,桩径100cm的导筒内径设置为120cm,桩径120cm的护筒内径设置为140cm,导筒尾端采用20cm宽同等厚度的钢板加厚,然后在烧结2个钢丝套环。

钢导筒的安装

旋挖机迅速旋挖至强风化层吊车下钢导筒旋挖机继续旋挖至满足嵌岩深度要求清孔制作钢筋笼安装声测管浇筑前提出钢筋笼灌再清孔再安装钢筋笼灌砼拔钢导筒

塌方及流沙控制

在开挖上部9米(无地下车库)或者5米(有地下车库的)时,多半处于砂卵石层,且完全于地下水下,在旋挖过程中,四周几乎形成流沙,往基坑中涌,只有采取快挖,在短时间内挖至强风化层,立马下导筒的,然后再回填导筒外的空隙的施工工艺,结果证明也是可行的。

水下残渣控制

浇筑前控制

当旋挖至设计深度,经钻心取样试压达到设计强度后,驻地监理工程师对孔深、孔径、孔位和孔形等进行检查,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旋转机具换专业的清孔桩头进行初次清孔,待制作完钢筋笼,联系好混泥土供应,确定浇筑时间后,再将钢筋笼调出,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空完成后半小时内必须浇筑,否则,再按上述流程重新清孔。

浇筑时控制

为了保证浇筑时能将残存的残渣挤出来,我们采用了特制的料斗和导管出口,首先是料斗容量,我们根据不同的桩径配备了大小两个料斗,严格计算料斗的容量,保证一整料斗砼能浇筑桩深度在1米以上,通过砼的重力下滑产生的冲击力,从桩底向上涌,把残渣挤到砼的表面,超出桩顶标高后剔除;其次控制料斗导管的管径,我们采用的直径300的导管,能保证一整料斗砼在瞬间就能下滑;三是我们在导管下口做了45度的剖口,也是为了防止导管口于桩底距离太小,影响了下砼滑速度,从而不能保证砼不能瞬间封闭且挤出底部残渣

水下混泥土浇筑控制

水下砼浇筑是最后一道关键性的工序,施工质量将严重影响灌注桩的质量,所以在施工中必须注意。

灌注前首先检查清洁漏斗,检查料斗开关是否顺畅,导管底部45度剖口完整光滑,测试仪器、量具等各项器械的完好情况。

联系商品砼供应单位,按图纸设计要求书面告知强度等级及特别要求,明确浇筑时间及体量,要求商品砼供应单位作出针对性方案,包括运输车辆、泵车等应急预案。

建筑前检查声测管上下是否完全封闭,接头是否完好。

水下砼封底和挤出沉底残渣。

、首先要计算好导管的长度,安装时保证与桩底间隙不得大于10cm;

、根据桩直径,选择体量合适的料斗,待砼装完料斗后,迅速完全打开料斗开关,所有砼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下滑,瞬间封闭料斗出口并挤出沉底残渣,确保新加砼不与水接触。

导管埋深:设专职人员测量导管内外砼高差,保持导管埋深2-6m,严禁导管提出砼面。

篇9

关键词: 考试制度;教考分离;实行原则

Key words: examination system;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principle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66-02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是大学生的必须得重要基础课,重要性此处不再赘述,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手段,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逐渐转变为网络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等(即题库系统的教考分离),本文就考察两种主流考试制度优缺点,是不是能够促进教学。

首先分析考试目的与作用:

定义1:考试由主试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的场所,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对应试者的德、学、才、识、体多方面或某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地测度或甄别活动。

定义2:高校课程考试是指高校内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高校教育目标的具体规定,自行主持实施的考试活动,包括平时测评和学期考试。其基本任务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督促学生学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掌握高校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督促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定义3: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则是以高校课程考试为对象,以提高考试活动效率,通过严密的考试规程,考试结果的客观评价和公正使用,检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高校重要的课程考试科目。除了期末考试,还有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结合前面高校课程考试的定义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归纳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功能,分五个方面:

①测评功能:它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它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内容两个方面。

②知识点整合功能:它对提高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悟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期末考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归纳与总结。任何课程学的时候都是积少成多,知识点都是零碎的,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基本上都是参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大纲制定标准。

④激励功能:一方面考试结果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考试结果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包括:教师的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总体教学水平等方面。

⑤鉴定功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后,颁发相应证书,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鉴定。

1 考试制度与分析

1.1 教考合一

定义4:教考合一是指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估由任课教师一人承担。

优点: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教考合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启动师生的创造性,如: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强等,体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展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

缺点:教考合一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规范因素,它主要存在于教者同时作为考者在组织教学到实施考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教考合一情况下,出现个别教师评卷送“人情分”现象,或者考前学生集体要求教师复习、划定范围或降低考题难度的现象,而大部分学生平时听课不用功,抄袭作业,此处就失去了考试的鉴定和激励功能。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有一些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最后的突击过关,使得考试成绩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严肃性。

②失去了教学和考试的科学性。在教考合一的情况下,整个过程是教师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命题、自己评卷、自我评价,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就算有,教师的授课行为很少受教学大纲约束),可能导致教师随意增减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很难得到落实,有些教师避开难点,甚至自行删去重要章节;同时命题时往往随兴而发,全然不依教学大纲和命题原则,致使命题的结构不科学、不合理,考试的信度很差,试题的难度、效度、区分度,随意性很大,题量、题型、知识的覆盖面窄,教学大纲难于贯彻,教学质量难于保证。此处失去了考试的测评和知识点整合功能。

③失去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性。行为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教考合一制度下滋生的送人情分等现象,有失公平性,使学生感到课堂内外不一,学校言行不一,从而滋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处就失去了考试的测评、导向、激励和鉴定功能。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使考分难以测出学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在命制试题和批阅试卷时,带有很大的主观倾向性。

④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在“教考合一”情况下,考试成绩的优劣难以反映教学的质量,这很容易使教师滋长惰性,使得教师上课时重数量不重质量,约束教师工作行为的条件是教师本人的自觉性,监督机制显得软弱无力。最终出现:阅卷时重人情不重原则,命题时重分数不重能力,讲课时重兴趣不重大纲的现象。学生则“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中作弊,考后求情”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教风、学风、考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此处就失去了考试所有功能。

1.2 教考分离

定义5:教考分离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将过去某一课程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依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

优点:实行教考分离基本上能够解决上述教考合一的缺点。主要体现在:

①有利于教学大纲的执行。教考分离后加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学评估的统一性、标准化、规范性和客观性,减少了在教考合一情况下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减少考试内容、降低考试难度,从而人为降低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②有利于考试公平性与客观性。教考分离使得教学与考试两条线分开管理,这种制度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能够提高试卷的保密性,使考试能够真正起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有利于规范教学秩序,有利于学风与教风的养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③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考分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学;又能促进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避免以往考试过程中存在的漏题和人情分等现象,促进教师的教。既能又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良好学风的建设。

缺点:教考分离虽然克服了教考合一的缺陷,根本上解决教考合一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也存在问题,如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等。

2 教考分离实施几个关键点

总体上看,教考分离利大于弊。教考分离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考试的分离,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给学生成绩带来误差,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保证教育质量,同时采取措施克服其负面影响,使其不断得到完善提高。

2.1 不能一刀切对待教考分离 并非每门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都有利。某些课程考试(如动画设计)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从学生创新意识角度多一些的课程就不能教考分离。文科类的一些课程,本身要求学生涉猎广泛,如果把试题局限于课堂内的几本书,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后续课程,学校常常只有一两个老师熟悉课程内容,推行教考分离也不太切合实际。所以,我们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师多,学生多,教学大纲统一等都便于实施教考分离。

2.2 制度保障,分工合作 教考分离首先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考分离建立前提条件,学校从上到下重视,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2.3 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 要能发挥教考分离的优点,克服缺点,使其更科学化实行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科学的题库。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采用试题库的形式,随机抽题后自组试卷,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杜绝了授课教师在考试环节中参与作弊的现象。建设科学的题库可提高考试的质量与权威性。这也是教考分离最大优势也是最大工程,需要所有本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廖平胜,何雄智,梁其健著.考试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6页.

[2]胡敏芳.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李兴富.“教考分离”制度:回溯与反思――以英国考试制度为例[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4]朱军,杨万清,代晶.教考分离――高校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20.

篇10

一、工程概况

奥林匹克中心项目由2~4层整合馆、网球馆、羽毛球馆、商业馆及室外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活动广场等组成,总用地面积65700m2,总建筑面积130510 m2。

该中心场地位于山区沟谷斜坡地段,地形坡度变化较大,北面为高大边坡,整体由北向南倾斜。地层构造自上而下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地层(Q4dl+el),3、早三叠世花岗岩T1(γ)。

设计桩基为人工挖孔桩和机械旋挖桩,共计486颗桩。设计桩径0.8 m—1.5m,扩大头直径1.4 m—1.8m,桩身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岩,桩端进入强风化层1.5倍桩直径,其桩端阻力特征值3000Kpa,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初略预计桩长度32m不等。

二、桩基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在桩基施工过程中,监理现场检查发现,施工存在以下问题:

a.孔桩基底存在40㎝~70㎜厚的淤泥,在砼浇筑之前未彻底清理;

b.孔桩施工浇筑之前未使用串筒,无泥浆护壁、无钢护筒;

c.孔桩施工成孔深度未达设计要求深度,最多与设计差1.6 m;

d.孔桩验收时,发现其中22颗桩基底有约4m深地下水不等,不具备直接进行砼浇灌条件,甲方和监理要求施工方按照已审批的《水下砼浇筑方案》进行砼浇灌,但施工方不听甲方、监理的意见,不服从管理,直接强行进行砼浇灌隐蔽。

三、出现桩基问题监理采取的措施

针对桩基施工存在的问题,监理及时指令,连续下发多份《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并发出《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方对该部分问题桩基及相近流水段的后续工程实施暂停施工,立即进行整改,具体做法如下:

⒈对于上述a-c项工程问题,指令施工方立即限期整改,加强孔桩质量管理,并严格按设计、规范组织要求施工,且经监理、建设方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⒉对d项有地下水的22颗桩基,由于无法检查其桩基施工质量,经建设、监理、设计、地勘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对该部分桩进行钻芯检测。通过 “钻芯检测”,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旋挖桩桩底沉渣厚度,桩身砼密实性、完整性及桩端进入持力层的岩石状况,以鉴定(22颗桩)桩基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四、问题桩基的钻芯检测

监理和建设方共同委托具备建筑工程检测资质的专业检测公司进行钻芯检测,在实施钻芯检测工作时,监理进行全程旁站。

砼桩身完整性判定标准:

类别 特征

Ⅰ砼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呈长柱状、断口吻合,芯样表面仅见少量气孔。

Ⅱ砼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基本均匀、呈柱状、断口基本吻合,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

Ⅲ大部分砼芯样胶结较好,无松散,夹泥或分层现象,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芯样局部破碎,长度不大于10㎝;芯样骨料分布不均匀;芯样多呈短柱状或块状;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连续。

Ⅳ有下列情况之一:钻进困难;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大于10㎝。

成桩质量评定应按单桩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判定该受检桩不满足设计要求:

⒈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

⒉受检桩砼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强度等级的桩;

⒊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⒋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强度)或厚度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根据《桩身完整性判定标准》、成桩质量评定要求和钻芯检测记录,专业检测公司出具的《桩基钻芯取样报告》,判定:22颗中,Ⅱ类桩6颗、Ⅲ类桩3颗、Ⅳ类桩13颗;其中Ⅲ类、Ⅳ类16颗桩为工程质量不合格桩。

五、对桩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⒈施工方未按照设计、规范、工艺、程序要求组织施工,野蛮施工,造成部分桩基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⒉地质勘察失真,地质情况复杂,未查清地下水分布状况。

六、对桩基质量问题的处理

(一)召开桩基问题的专家咨询会

针对桩基质量问题,业主和监理召开由专家、建设、设计、地勘、施工等参加的专家咨询会。首先组织专家调查、踏勘施工现场,在查阅地勘报告、设计图纸后,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专家咨询报告》,对已钻芯取样22棵桩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Ⅲ类、Ⅳ类桩需经过特殊处理(补强)才能满足桩基承载力的要求。其中:⒈桩身中间出现离析、夹泥等Ⅲ、Ⅳ类桩,采取“高压注浆补强法”进行处理;⒉沉渣过厚、未进入持力层的Ⅳ类桩采取“高压注浆补强”和“钢管桩”相结合的补强措施进行处理。

(二)施工方提交《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要求施工方根据施工设计图、《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桩基钻芯取样报告》、《地勘报告》等编制《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三)召开《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

监理和业主组织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根据调查、蹋勘情况、地勘报告及设计图纸,对施工单位编制的《问题桩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全面、客观、充分讨论后,形成《专家论证报告》意见:该《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完整、针对性强、方案可行;符合有关校准规范,同意按《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并在《专家论证报告》上签字认可。

(四)桩基处理专项施工

专家论证后,施工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报告》意见修改,进一步完善《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并经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行桩基处理的施工。

施工方对22颗问题桩基进行了以下处理:

⒈对6颗Ⅱ类桩不需要特殊处理,将钻芯孔清理干净,原位注浆封闭即可。

⒉对3颗Ⅲ类、13颗Ⅳ类桩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补强处理:

(1)9颗桩基采用高压注浆方法进行桩基加固,注浆完毕之后,再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该桩是否能够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

(2)6颗桩基采用原桩两侧补桩的方式进行桩基加固,此方案严格按照设计单位进行承载力设计验算出具的补桩施工图进行施工;

(3)1颗桩基采用原位破桩开挖变更为独立基础方式进行处理,先用挖掘机将桩侧土石方进行大开挖,至地面深度8m,,然后用破碎机对外露的桩身进行机械破除,剩余部分的桩身采用人工风镐进行破碎清除,最后采用C20混凝土换填,换填尺寸按照独立基础J-6(3.5m×3.5m)成型。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经论证、审批的《问题桩基处理专项施工方案》组织实施,监理进行了全程旁站。

七、桩基处理工程的检查验收

(一)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桩基处理的自检、专检工作

桩基处理现场钻芯、高压灌浆、静载记录及验收资料的收集;桩基处理专项施工完成后,施工方委托了专业检测公司对桩基进行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报告》结论:试验过程无异常情况发生,经处理后的16根工程试验桩的Q~S曲线均为平缓的光滑曲线,故其最大试验荷载均未达到极限荷载。

(二)监理实施了全程旁站,结合巡视、平行检验工作实施监理;

(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单位对问题桩基进行综合检查验收。

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监项目负责人根据桩基处理专项施工后,施工方自检、专检及《桩基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报告》等资料,结合监理旁站,及巡视、平行检验记录,作出综合评定:经处理的问题桩基全部符合《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完整,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评定质量验收合格。各单位项目负责人在桩基处理工程质量验收检查记录上予以签字认可。

八、对该桩基处理的验收结论

该22颗问题桩基经特殊(补强)方式处理,其工程质量问题已解决、隐患已消除,结构安全有保证,能够满足场馆中心的使用要求,可以继续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

借此次桩基质量问题的处理,监理和建设方对施工方提出以下要求和处罚决定:

⒈加强项目部内部组织和管理,加强质量控制,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⒉针对施工方项目部多次出现不按程序、规范组织施工,不服从管理,野蛮施工的行为,经建设、监理协商,决定对施工方项目部罚款50000元人民币;

⒊由于该问题桩基系施工方原因引起,由施工方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全国监理工程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设监理协会;

篇11

桥梁基础通常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施工条件困难且要比一般房屋的基础规模大。桥梁基础大多修建在流水之中,被水流冲刷。所以桥梁的基础要承担着桥上的可变荷载、桥跨结构以及桥墩的全部重量。

1 明挖基础

1.1 坑壁加固的基坑

基坑开挖后,坡度不易保持,就会出现含水量过大、基坑地质松软等现象,同时开挖场地受到限制,也会产生土方数量较大、基坑较深等问题,这是就要采用混凝土围圈护壁以及档板支撑护壁等加固方法进行施工。

1.2 坑壁不加固的基坑

均匀的结构、正常的土质湿度以及不超过2m的基坑深度就是垂直开挖坑壁的条件,还可以采用放坡开挖的方法进行施工,达到设计高程后砌筑基础,基坑分层夯实并及时回填。

1.3 井点降水法

桥梁墩台的基础底面离河底并不深,它通常都在海峡、湖泊以及河流之中,为了修筑较好的开挖基坑的基础,在其周围通常先修筑一道挡水的围堰然后将水排开,在基坑的周围,为了通到抽水系统并打入带有过滤管头的井点管,要将集水总管与地面连接起来,为了暂时降低基坑底下的地下水位,就要用真空泵将地下水吸进水箱后再使用水泵将其排出。

1.4 汇水井排水

汇水井排水法的费用较低而且使用的设备比较简单,若地基为透水性较小的细砂以及粉砂这些土层时极易发生涌砂现象,为避免发生坑壁坍塌、下陷或者破坏地基的现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改为水下施工或者是井点法降水。在基坑的基础范围外挖出排水沟和集水坑,这样便于将水流引入汇水井,将水面降至坑底以下后用水泵来抽水。

2 沉井基础

在施工时,形如井筒状的并在基础开挖的围堰就是沉井,同时它也是一种依靠自身重量、无底无盖式的并在桥梁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基础结构物。为使井孔填充后成为墩台的基础部分,就要经过混凝土的封底并克服井壁模上的阻力使其逐渐下沉,达到设计位置即可。

2.1 沉井分为浮式沉井和地下沉沉井

浮式沉井是当人工筑岛遇到困难时使用的一种方法。采用一些措施在岸边做成后并滑入水中,使其漂浮在水中并将沉井做成空体结构,分段制造较高处的沉井,用水或者混凝土灌入空体中,在悬浮状态下拖运到设计墩位并逐步提高至沉入河底。在底层较硬以及水流较大的河流大多使用钢板桩围堰筑岛,修筑地下沉沉井时要先将场地整平并填砂筑岛,这样便要求岛面以及地面要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2.2 从原理上讲压气沉箱工法是实现人工无水挖掘、防止地水涌入的最有效的方法

近些年来,大深度基础施工最有前途的工法就是无人沉箱工法,与此同时变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沉箱技术方法。开挖的作业要在在干涸状态下方可进行,为阻止地下水渗入到作业室就要向沉箱底节密闭的工作室压送与地下水压力相应的压缩空气,但由于开挖深度逐渐加深,箱内的气压就会逐渐增大,这样极易使作业人员患上沉箱病。

3 桩基础

常用正循环回转法和反循环回转法来完成因成孔机械不同的灌注桩施工,桩基础有灌注桩和沉入桩这两种,可用振动法、静力压桩法以及锤击法来沉入。

3.1 将装有活瓣桩尖以及底部套有钢筋混凝土桩尖的钢管称为沉管灌注桩,它是用振动下或使用沉锤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并将钢筋笼以及灌注混凝土安装放置在管内,从而拔出钢管来形成。锤击沉桩通常依靠桩锤的冲击能量将桩打入黏性土或密砂类土中,所以一般它的入土深度要小于或等于50m,桩径不能小于或等于0.6m。钻孔的主要方法有冲抓法和旋转法以及冲击法这三种,在这其中旋转钻孔又分为正、反循环旋转钻和螺旋钻这三种,同时钻孔桩施工的主要工序分别有:埋设护筒准备场地、清孔钻孔、制备泥浆和浇筑水下混凝土以及钢筋笼入孔这几点。

3.2 泥浆以高压泥浆泵从泥浆池内腔经过钻头的出浆出来称为正循环旋转钻孔。它的井孔壁要靠泥浆和水头来保护,同时在旋转时,底部的钻头搅松土层并使其成为钻渣后悬浮在泥浆上,然后随着泥浆的上升逐渐溢出,最后要泥旋挖浆以及经过沉浆池沉淀净化再进行循环的使用。

3.3 混合物通过真空泵抽吸力的作用下进入到钻头的进渣口,泥浆钻与渣混合,使泥浆池流入钻孔内称为反循环旋转钻孔。在成孔中,桥梁钻孔桩处于主导的地位,钻杆内泥水上升的速度要比正循环快5倍的原因是钻杆内径与井孔直径相比要小很多,故它经过钻杆内腔后,出浆控制筏以及泥石泵要排泄到沉淀池中,净化后再使用。

3.4 爆扩桩应采用浅眼爆破,待其成孔后,就应立即向桩身浇筑混凝土。适用于在有少量地下水或者无地下水的风化软质岩层及土层的地方通常用挖孔桩基础进行施工。挖孔时必须要采取孔壁支护进行保护,同时它的孔深要小于15 m。挖孔无论是圆形或者方形,它的直径或者边长一般都要在1到4m之间。

3.5 在地质较为单一的,没有大卵石或岩石的亚砂土层、沙土层以及亚粘土层等地方,一般适用近几年来新兴的旋挖钻施工的方法。它有施工进度快以及设备成本高的特点,所以在一天内通常会完成50米以内的桩,它的桩长不应超过85米,桩径也要在2.5米以内。

4 施工实例

4.1 主墩冲刷的防护一般分为护坦区、永久防护区以及核心区这三个区域,同时要对3个区域选用不同的尺度以及防护结构类型。1为了确保永久防护区的稳定,护坦区就要保护永久防护区的床面并为永久防护区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能力,2核心区的周围,桩同作用所需要的平面尺度就是永久防护区,护坦区以及永久防护区的施工要安排在钢护筒沉设一部分后再进行,并直接采用级配石料块石护面和反滤层;3为使河床面免遭冲刷并满足钢护筒陈设的要求,河床防护核心区要建立在施工平台周边的20 m范围内,因此要先进行预防护理以及装砂,同时在钢护筒沉设完成后,进行块石护面以及级配石料反滤。

4.2 平台钢管桩的施工要分为以下几点,用起重船放置首排钢护筒并分为两截,并在初始平台上安装大刚度的悬臂式定位导向架;逐排从上游向下游推进并下沉钢护筒,最后形成钻孔施工平台;在陈设完的钢护筒上搁置定位导向架并焊接牛腿,单根护筒下沉到位后要连接相邻钢护筒以及初始平台,然后下沉另排钢护筒;辅助钻孔平台桩的是大直径钢管桩,使定位船以及起重船相互配合,成为永久钢护筒陈放初始平台并振动锤来辅助平台的钢管桩。

4.3 使用反循环钻进的施工工艺对主塔基础钻孔进行施工,同时采用优质的泥浆护壁。主要的步骤如下:用船只将在车间加工制作的施工钢筋运至现场,要在笼内设置超声波检测管以及压浆管,使龙门吊以及桅杆吊相互配合,这样在成孔检验的试验合格后将钢筋笼分成四截下放。将钻机吊装在固定的位置并钻成孔,待监理确认后使钻机钻至设计孔并反复循环的进行清理,根据钻机的性能以及地质情况调整施工参数并将钻机移开,检测孔底沉渣的厚度并将导管下放,看是否满足要求,然后对水下混凝土进行浇筑。

4.4 在桩基承台施工中,采用大体积混凝土分层分块浇筑施工以及双壁钢吊箱的技术,高桩承台式结构被主墩设计所使用,它的工艺流程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a.拼装分配梁以及钢吊箱底板桁梁,牛腿要焊接在平台下层的平联上同时要铺设底板钢板;b.底板要加强桁架拼装装置,先将第一节的钢吊箱壁体拼装并在现场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c.对千斤顶系统及支架进行安装,缓慢的将临时吊杆提升起来并割除牛腿然后放下首节钢吊箱,接下来安装第二节钢吊以及竖向支撑桁架,向夹壁内注水使其下沉至一定的高度,第三节钢吊箱同第二节的做法相同;d.焊制被反压的牛腿并调整钢吊箱的标高和平面位置,及时安装水下混凝土的浇筑设施并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逐一割除凿桩头和钢护筒,安装钢筋冷却水管并在吊箱内抽水。

5 结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为了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以及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并做好基础施工,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