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7: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蒙药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教学方法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三、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
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二、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哮喘,咳嗽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尤其是夜间和凌晨。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可缓解咳嗽[1]发作,本文采用丙卡特罗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良好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4—13岁。
治疗方法:每日口服丙卡特罗1微克/公斤,日2次;孟鲁司特钠5毫克,日一次,疗程两周。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咳嗽症状显著缓解,仅晨起偶咳;有效:咳嗽减轻;无效
咳嗽减轻不明显。
2 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面部潮红及口干未影响治疗药学论文,显效41例(91.11%)有效(6.66%)无效(2.22%)
3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其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与典型的哮喘相似,均为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并以可逆性气流受阻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论文怎么写。盐酸丙卡特罗为β2受体激动剂,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2肾上腺素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从而起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和促进呼吸道纤毛运动作用。孟鲁司特钠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从而对抗炎症介质释放,抑制抗原激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支气管痉挛,长期服用还能减轻气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孟鲁司特能有效地预防白三烯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的气道水肿。由此可见他既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又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孟鲁司特钠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咳嗽症状及改善肺功能。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丙卡特罗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容易被患者接受,可以作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独立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蒙药来源于天然矿物、植物、动物。蒙医用药的特点是口服、外用等方法。蒙药应用以生药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原药的气、味、质和效能等。但对部分有毒性、气和腥味的药物必须进行必要的炮制后,才能应用,如草乌、寒水石、野猪粪、万年灰等必须采取有效的炮制方法。
在近30年的蒙医药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那生桑教授主编或参加高等统编教材4门,主编或参编专著近20部,承担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成果多项,发明专利4项。为此,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和“自治区科技标兵”称号。他始终致力于蒙医药学教学、科研工作,在蒙医药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为国家“321人才工程”对象,那生桑教授被选定为医药卫生“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参加工作以来,那生桑教授担任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降血脂蒙药的开发研究”,药典委员会下达的“草乌叶等四种蒙药材”药典标准研究起草,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亚甲二氧基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脂作用研究”等研究项目,以及“蒙药本草《识药学》整理研究”、“《内蒙古植物药志》的编著”等文献整理研究项目。其中,《识药学》(NK-99168)―蒙药本草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得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图分类号】 R2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05-01
Abstract:Mongolian medicin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bundant conten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raditional ways of making and special medical effect,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wisdom of Mongolian people's long-time struggle with the nature and illness. In addition, Mongolian medicine,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one the precious cultural legacy of the Mongolian ethnic group. Mongolian medicine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the widespread material-drawing, which embodies the abundance of the natural recourses of Mongolian medicin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provides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 forms, distribution, functions, identification, way of making, and added prescription of calcit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Key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Calcite, Effect, Brief discussion
习用矿物类蒙药壮西,又名朝鲁音•通拉格,汉名寒水石,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Calcite)的矿石。主产于内蒙古、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全年即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拣去杂石即得[1],是比较常用的矿物类蒙药材。本论文试述其研究情况,对今后的研究及应用提出一些建议,供蒙医药专家学者探讨。
1 形状
多呈不规则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状,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至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气微,味淡,以色白,透明,易碎者为佳[2]。
2 鉴别
用吹管焰烧时分解为氧化钙及二氧化碳气体,使火焰光亮增强,并染成橘红色,加盐酸则发生二氧化碳气泡。
3 化学成分
该药含有碳酸钙(CaCO3 )其中CaO 56%,CO244%,混入物有Mg,Fe,Mn以及微量的Zn、Sr等。
4 性味功能
4.1 性味 味辛,性平,糙[3]。
4.2 功能主治 清“巴达干”热①,止吐,止泻,消食,解毒,破痞,愈伤,接骨,调元。用于“巴达干”热,暖气泛酸,呃逆,消化不良,腹泻,喂脘“巴达干”②,“宝日”③痞,体虚衰弱,骨折损伤。多用于配方。蒙医一般常用于胃,食道癌疾病[3]。
5 炮制[4]
取原药材,洗净干燥,除去杂石,砸成碎块,根据需要可分别制成下列炮制方法。
5.1 营养制(奶制) 将煅透的药材取出,趁热喷奶液,灰白色,粉性,味淡。
5.2 凉制 将煅透的药材取出,趁热喷牛黄水,淡灰黄色,粉性,味淡,微苦。
5.3 热制 将煅透的药材取出,趁热喷白酒,灰色,粉性,有酒气。
5.4 平性制 将段透的药材取出,趁热喷酸奶液,灰白色,粉性,味微酸。
5.5 炮制作用: 质地松脆,易于吸收;其奶制者增强滋补作用,水制者增强破痞作用。
6 附方
6.1 额日壮西寒水石有清“巴达干热”止吐止泻等功能,所以额日壮西、苦参、土木香、红花、白豆叩、毕拨等配制成壮西―6味散。主治“胃巴达干热”④吐酸水等病症,疗效确切可靠,至今蒙医临床广泛应用[4]。
6.2 额日壮西有助消化等功能,所以壮西、诃子、胡黄连、五灵脂、苦参等配制成布特格勒其―5,主要治疗“灰质巴达干”⑤,消化不良等病症,此方疗效可靠,蒙医临床习用药物[4]。
6.3 额日壮西有“破痞”等功能,所以额日壮西、石决明灰、五灵脂、黑冰片、沙棘等配制成石决明五味散,主要治疗血痞、希日痞、食痞、消痞等痞症为破痞等点方[4]。
6.4 额日壮西有解毒的功效,所以豆蔻、肉豆蔻、草果、天竺黄、红花、麦冬、诃子、牛黄等配制成壮西凉剂。治疗与毒热、疫热、骚热等一切热痛[4]。
6.5 额日壮西有调元壮身体功效,所以五灵脂四滋补配制成寒水石大剂。用于治疗营养不良抗衰者,增食欲等疗效可靠[5]。
7 小结
壮西是蒙医常用的一种上等矿物类药物,蒙药配方比如壮西―6、壮西―21,壮西小炭散,壮西大剂等诸多药方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药物。因此我们蒙医药工作者为了更好的治病和防病学习和熟练掌握它的来源,产地,加工,性味,炮制,功能,主治用法并了解它的化学成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如-3由荜茇、诃子、草乌等三味药材组成,具有消“粘”,除“协日乌苏”,祛风,止痛,散寒功能,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腰腿冷痛[1]。是蒙医较常用的制剂之一,已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为该蒙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1传统应用
那如-3是蒙医传统药方,出自蒙医经典著作《至高要方》。蒙医百科全书[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2]、蒙药方剂学(统编教材)[3]均有记载。由草乌、诃子、荜茇组成,具有消“粘”、除“协日乌苏”、祛风、止痛、散寒功能;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腰腿冷痛、牙痛、白喉等症。本方性温,为寒性黄水病之良药。方中草乌杀粘、止痛、燥黄水为主;诃子调理体素、解毒,为辅;荜茇补胃火、祛巴达干赫依,为至佐使。三药合用,对寒性黄水病、白喉等粘病均有功效[1]。
2现代研究
2.1化学成分组成该方三味药的化学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研究报道。草乌可分为生物碱类和非生物碱类,生物碱类有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3-脱氧乌头碱,异乌头碱,素馨乌头碱,北草乌碱),滇乌碱,黄草乌碱甲,紫草乌头碱,紫乌生,还含胺醇类生物碱乌头胺,新乌碱[7],10-羟基乌头碱,14―苯甲酰乌头原碱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塔拉萨敏,费斯生,牛扁碱,氨茴酰牛扁碱。非生物碱类:草乌除含生物碱外,还含有糖类: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GC表明草乌多糖有鼠李糖、木糖、甘露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中甘露糖含量特别高,占总糖的78.27%;而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含量比较少[6]。有机酸类:乌头酸、衣康酸、和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5]。诃子的果实含鞣质23.60%-37.36%,内含:诃子酸,诃黎勒酸,鞣料云实精,诃子鞣质,2,3-O-连二没食子酰石榴皮鞣质,榄仁黄素A,原诃子酸,葡萄糖没食子鞣甙,1,3,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等[7]。又含三萜类成分:榄仁萜酸,阿江榄仁甙,阿江榄仁酸,诃五醇,还含诃子素等。荜茇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四氢胡椒酸,十一碳-1-烯-3,4-甲撑二氧苯,哌啶,挥发油,N-异丁基癸二烯-反2-反-4-酰胺,芝麻素,荜茇壬二烯哌啶,荜茇十一碳三烯哌啶,荜茇明宁碱,二氢荜茇明宁碱,胡椒酰胺,几内亚胡椒酰胺,N-异丁基十八碳-2,4-二烯酰胺,N-异丁基二十碳-2,4-二烯酰胺等。
2.2药理作用该方药的药理方面尚未见研究报道,但组成该方的三个单味药药理作用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报道。其中草乌的药理作用有:①抗炎作用。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是乌头类抗炎的有效成分。大鼠,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0.1-0.5mg/kg灌胃,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角叉菜胶性足肿胀,而乌头碱水解产物苯甲酰基乌头原碱的抗炎作用弱于乌头碱等[5]。灌胃乌头碱还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抑制组织胺和醋酸引起的大、小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受精鸡胚浆膜上肉芽组织形成。对巴豆油性小鼠耳肿胀,其ID50为0.07mg/kg,比消炎痛(ID50为375mg/kg)强得多。抗炎机制可能与中枢及组织中的前列腺素有关。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作用强度仅为乌头碱的1/5-1/8[6]。②镇痛作用。草乌主要用于镇痛,其镇痛效力较强,从中分离出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有明显镇痛麻醉作用。最早报道的用电刺激大鼠尾部法测得乌头碱最小镇痛有效量为25μg/kg,镇痛指数为11.8(吗啡为142),镇痛强度和维持时间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加。小鼠静脉注射1/4LD50,乌头碱和中乌头碱(60μg/kg)以及次乌头碱(60μ/kg)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中乌头碱镇痛效力比乌头碱强2倍,次乌头碱则比乌头碱弱[5]。乌头碱乙酰化可得到3-乙酰乌头碱,具有镇痛作用,而且久不成瘾[6]。用小鼠及大鼠经4种致痛方法测试3-乙酰乌头碱均有提高痛阈值的作用,脂碱类美沙乌头碱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7]。其镇痛机制可能是抑制兴奋在神经干中的传导或使神经干完全丧失兴奋和传导能力。日本学者认为乌头碱类生物碱的镇痛作用是中枢性的,因为小鼠脑内注射中乌头碱可呈现强的镇痛作用,多巴胺也使其作用增强,可能它们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多巴胺系统而发挥作用。③对心脏的影响。研究表明,北乌头总碱能增强肾上腺素对心肌的作用,对抗氯化钙所至T波倒置,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至ST段上升和继之发生的ST段下降。豚鼠实验还可见有增强毒毛旋花子甙G对心肌的毒性。多根乌头提出的总碱,10-20mg/kg静脉注射从麻醉犬及兔的心电图上可见心跳兴奋性及传导发生紊乱[5]。ThomasY.K.Chan等提到在1989-1991年,曾有31个人因草乌而中毒,这种包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的草乌的研究证明对心脏有危害,成心律不齐[6]。有人认为草乌去毒(乌头碱等水解)后强心作用依然存在或有利于强心作用的发挥。④其它作用。草乌还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胞菌的生长[8],提高免疫力[9],抗癌等作用[10]。诃子主要药理作用有:①抗氧化作用。诃子对活性氧有清除作用。醇提取物作用比水提取物强。诃子醇提取物10-20μg/ml,水提取物200-400μg/ml能显著抑制维生素C合并硫酸亚铁诱发的小鼠肝与肺匀浆及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诃子醇提取物25μg/ml,水提取物100μg/ml能明显清除核黄素加光产生的过氧阴离子和对抗H2O2引起的溶血。诃子醇提取物20μg/ml显著抑制十四酰基佛波醇乙酸酯(TPA)20mg/ml诱发的人白细胞化学发光,50μg/ml明显对抗100ng/ml和香烟烟雾凝集物400μg/ml引起的人白细胞DNA断链[8]。②其他作用:诃子、诃子肉煎剂在体外对疾病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白喉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志贺、福氏Ⅱa和Ⅲ以及宋内痢疾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诃子素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与罂粟碱类似。荜茇主要药理作用:①降血脂作用。荜茇挥发油非皂化物(OPUM)20mg/kg、30mg/kg、40mg/kg灌胃20d能显著降低外源性及内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胆固醇含量,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胡椒酸甲酯(methyl piperate MP)为OP-UM中的主要降胆固醇化合物,20mg/kg MP灌胃显著提高大鼠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有效地抑制Triton-WR-1339诱发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提示MP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作用与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的酯化和排泄有关[11]。②耐缺氧、抗心肌缺血作用。荜茇挥发油能对抗多种条件所致的缺氧及心肌缺血作用[12]。③抗心律失常作用。荜茇挥发油静脉注射能预防氯仿-肾上腺素所致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抗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延长乌头碱所致大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纤颤和心脏停搏时间[12]。④镇静、镇痛、解热作用。荜茇挥发油在增强乌头总碱镇痛作用的同时,还能降低其毒性,进一步研究证实,茇挥发油确有镇痛、镇静、解热作用[12]。⑤其他作用。荜茇果实的醋酸乙酯可溶部分,对冠状血管和肠管平滑肌有很强的松驰作用。荜茇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12]。
3小结
上述对那如-3的传统应用和现代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该蒙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传统蒙药制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往往具有工艺不够合理,设备不够先进,药效慢,使用和携带不便及质量不易控制等缺点,严重影响着蒙药的推广应用。对于常用蒙药进行合理的剂型改进,研制成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贮藏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的剂型,对于蒙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存在问题及展望
传统的那如-3是一种水丸。关于该蒙药的服用方法有文献记载[2-3]。在临床上那如-3的用法:日服,一日1次,一次3-5粒(每10粒2g),晚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该蒙药药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阐明。临床研究方面,观察病例及给药方法等多个环节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鉴于上述存在问题,蒙医药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①服用方法研究。②剂型改进研究。③药理作用及有效量的研究。④加强临床研究,并应提倡用现代方法进行每一项研究,为该蒙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50.
[2]巴根那主编.2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本科)专业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98.
[4]张宏.附子,草乌,草乌叶时间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学位论文》.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1.
[5]赵英永,崔秀明,戴云,王朝梁,等.草乌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6,(1):61.
[6]林文丰,张学兰,王苓,等.乌头炮制的现代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3(4):232-234.
[7]毛卫春,胡洁琳,等.草乌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活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心理护理,2005,4:50-51.
[8]陈信义,李峨,侯丽,等.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中国中药信息杂志,2004,11(10):922-923.
[9]黄园,侯世祥,谢瑞犀,等.草乌抗肝癌靶向制剂有效部位的浸出、纯化与确证[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1):667-671.
Standardized investigation on medicinal nature of ethnomedicine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 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 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 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 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 quality)、“药味”(medicinal flavor)、“药势”(medicinal tendency)、 “药属”(medicinal tropism)、“药力”(medicinal degree)、“药能”(medicinal 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 骆和生 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 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4):1798
[9] 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 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 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 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 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 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 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乔延江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思考;探索
制药工程是药学、医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工科类专业[1]。大连民族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设立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系,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仅有3届毕业生,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对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实践教学模块。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实验教学模块和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其中,实验教学模块又包括学科基础课实验(如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和专业教育课实验(如药剂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制药分离工程实验、制药工艺学实验等)。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分为实习类(认识实习1学分、金工实习1学分、生产实习2学分);设计类(化工原理课程设计2学分、毕业实习与车间设计8学分、制药工程综合实训与制药工程课程设计8学分)和毕业设计16学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制药工程专业将来进行工程认证的需要,增加了金工实习内容。毕业实习与车间设计、制药工程综合实训与制药工程课程设计,为二选一。(2)课外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块。比如,每年学生可以参加国家、省、市级的科技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大赛等各类竞赛中都有斩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学校每年都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太阳鸟”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并发表,这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学校设立了教师“创新工作室”,学生可以在创新工作室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
2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设计和构建
实践教育基地是是完成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载体,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实践教育基地需要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是高校根据专业特点,依照实践教学要求而投资建立的为学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践场所。具有专业对口、距离较近、实践成本较低等明显优势[2]。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依托于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师的创新工作室,基本保证了场地与硬件资源、实验室设备、科研项目等的要求[2]。(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平台的搭建。目前,本专业已与大连富生天然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大连大冢制药、大连汉信制药有限公司、大连天宇滨海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丹东药业集团、阜新蒙药研究所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另外,近期还将与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协作,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创新了技术,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现在我们正在探讨校企联合“学分替代”的培养模式,希望企业逐步实现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可行性。(3)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应用愈加广泛,可以通过开发或者购买相关的实践教学软件,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包括计划安排、任务落实、课表统筹、网络预约、成绩管理等。此外,还可以在平台中加入实践案例、实践技巧、实践项目、优秀论文等创新元素,使学生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多元化[2]。
3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建设,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目前主要的功能是接待学生的生产实习和见习实习,应该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等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还不够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第三,需要大力加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补充。总之,希望假以时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基地更加先进实用,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型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开放性实验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开放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教师所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到实验中运用和验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锻炼其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1.1 开放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开放性实验体现了本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其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其创造力。
1.2开放性实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住
采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部份实验从选题、设计到讨论、总结的全过程,经过一次科学研究素质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开放性实验教学重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高校实验室的利用和开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体,学生利用先进的实验教学共享资源,把来自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研究、比较。得出相关结论,从而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研究问题的能力。
1.4 开放性实验教学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在面临复杂的综合性实验课题时,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学会协作,制定并执行切实可行的合作研究方案。
2 如何引导本科生参与好开放性实验
首先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概述性讲解,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领略开放性实验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和科研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查阅和综合科学文献的能力。最后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索性实验,使本科学生在较早阶段接触科学研究,充分开发和训练其科研创新潜力。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以下的实践:
2.1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集体讨论使学生设计好开放性实验课题
我们在制定实验计划前,首先由教师提供开放性实验的范围或大体方向,同时给学生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自身设计实验课题的经验,当课题确定下来以后,我们要求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并撰写综述。在开放实验讨论中,学生没有任何压抑和强制感,也不受传统封闭式实验教学规定的方法所限制。在这种优越的气氛中,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过程的实施、报告的书写等程序,提出大量的假设,果断地做出自己的决策,与大家交流自己所写的综述,并开会集体讨论,各抒己见表明自己的看法。老师根据实验室条件以及经费的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使学生的想法更趋成熟,最后确定实验项目立题和设计。
2.2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其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科学思想
科学实验是探索性的工作,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设想甚至实验失败都是常有的事情。学生开展实验中遇到难题,通常都找老师来解决。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教学生怎么做,首先应该提醒他们仔细对比自己的实验记录和实验计划,看看有没有操作上的失误,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更重要的教给他们如何做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2.3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现在本科层次学生对基础医学实验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书本上,动手能力差。学生设计好课题后,我们要求学生首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预试,既可验证实验计划的可行性,又可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完成效率。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要使其理解科研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虚假。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力争不要放过每一个有价值的实验现象,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
3.1通过开放实验的探索,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科研课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七步,使其真正参与科研实验的全过程。包括① 立题:体现出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及项目特色或创新性。② 文献检索。③ 实验设计:明确实验对象、实验方法 观察指标、预期结果。④举行开放性实验的开题报告会,报告立题和实验设计的各项内容。⑤ 准备实验材料,进行预实验,正式实验操作,收录整理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⑥论文撰写:按规定格式撰写论文。⑦报告研究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
3.2通过开放性实验构建学生本科到研究生的桥梁
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科研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开放性实验指引学生从习惯性的本科教学思维模式跨越到研究生的科研教学模式中。
4 本科生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在选题、立项阶段,课题的制定要起到对所学到的知识有巩固和运用的作用,能充分做到活学活用,可涉及其他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培养科研能力的项目。
4.2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评价渗透于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课题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在整个活动中,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在评价中要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价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4.3高校应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以增强项目实施效果,调动大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比如学院学报可以开辟专栏为大学生了、开放性实验活动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基地,所有稿件一律提交院学术交流委员会,由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匿名审稿。学院对大学生发表文章提供支持,对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提供旅费支持,也积极组织学生之间的学术讲座和论文报告会。
综上所叙,随着当今医学的迅猛发展,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科医学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开放性实验教学从发展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精神素养的培养。较好地衔接了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过渡环节,顺应了医学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俊宜,骆晓枫, 颜少平,等.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3-4.
2 施跃健,张樵.浅谈开放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7,28(2): 23.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和地位
1.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经验(或医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蒙、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或自成体系,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专业的或政府的各种文件资料中。
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所述的民族医药为后者。我们不赞成以“中医学”的概念总括5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就现代民族医药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和医学创造的集合,显然不能包括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范畴之内。民族医药并非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分支、一种附属品,而是与中医药处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从学科角度而言,中医学与少数民族医学应当是姊妹学科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医药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医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列在中医之下,这就造成中医药对民族医药的长兄代父现象。
2.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附则”中申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应当有如下含义:
第一,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药同等的待遇。民族医药在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医药,但是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同属于中华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医药学有它独立的医学地位。民族医药并不从属于中医中药,在民族医药条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况下,民族医药的管理是参照中医药管理条例执行的。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显然不能包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性
尽管民族医学在概念上已体现了与中医学的明显区别,国家在政策上也赋予其与中医学平行的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少数民族医学发展比较滞后,缺乏统一、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归于中医学的范畴。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汉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主流是儒、道两家。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思想的体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则不同于中医学,它是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集合,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汉民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必然具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2)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3)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4)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5)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
相对于中医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当地的自然药物为资源,采用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行医方式,以本民族为服务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例如,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学理论体系是吸收了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西拉、巴干达的三根理论及七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维吾尔医学以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气质论为其理论基础,是以维吾尔族人民自身的医学经验并吸收了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理论形成的民族医学;傣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壮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阴阳为本、天地人散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水路)和巧坞主神理论;苗医学的理论是纲、经、诊、疾,即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诊、七十二疾。
3.医疗技法和用药特色
人们往往以神秘、猎奇的眼光探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其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无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积淀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着突出的疗效。例如,藏医学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医治的病种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用的药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产的植物、动物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脑血管病、风湿病,蒙医药对骨折、脑震荡、再生障碍性贫血,维医药对哮喘、白癜风,瑶医药对肿瘤、红斑狼疮都有很好的疗效。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医疗技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藏医学的尿诊、灌肠疗法、艾灸疗法,蒙医学的拔罐穿刺法、外伤和正骨疗法、震脑术,壮医学的目诊、耳诊、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等等。另外,各民族医学在诊疗的同时,多注重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协同作用,在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导意向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困境
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状况始终不及发达地区,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组织研究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民族医学的相关调研,调查覆盖了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状况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缺医少药、医疗设施简陋、医学人才队伍规模过小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和其他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摆脱了缺医少药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缺医少药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医疗设施不健全;边远贫困山区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受经济条件限制,负担不起药费及治疗费。
(2)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报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国,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总数的约2%,或者说,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张病床。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医疗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信赖和偏爱。一方面,现代医药服务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够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价高昂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用药简单、看病便宜、对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着较好的疗效等事实耳闻目睹,因此倚重民族医药、偏爱民族传统医药也就顺乎情理了。
2.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1)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起步较迟、起点低。(2)民族医药制药企业起步晚,人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其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薄弱。(3)民族医药原料质量不够稳定,成药产品质量控制不完善。(4)国外众多的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已开始仿制与精加工我国的民族传统成药,并进一步研发新药,从而对我国民族医药构成了威胁。(5)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耳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展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基本对策
1.高等教育要为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缺乏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未形成人事管理一体化的机制,教师脱离临床,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医、教分家现象突出;缺乏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师培训的教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实验课程;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此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还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从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缺乏相关的职业考试制度;缺乏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社会认同程度不够。这样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未来。
21世纪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能否迎头赶上,根本取决于高科技人才的补给,其中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适应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开发国内传统医学教育的合理成分,构建适合2l世纪长久发展、合理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2)总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3)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径,不能走“中医西化”导致资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对民族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立学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逻辑性、科学性不强,难以适应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使得民族医药创新后劲不足。
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必须在保持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研发工作。加强专业研发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即坚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学性,坚持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和科研;发挥优势,即发扬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医药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积累和遗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继承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问题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问题,而应当结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视角,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进行考查。既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医疗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濒临消亡的民族医药文化,又要重视医药的实际开发研制。民族医药科研的关键是“创新”,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匮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态势,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不断开发民族医药的新药产品,使民族医药的品种更多,档次更高。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应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格局,各科研机构既有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3.应用及产业化
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药品生产环节较薄弱,其产业处于自产自销、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基本没有现代化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自1995年以来,研制开发的新藏药就有80多种,其中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蒙药现已开发利用120多种,年产1.5万公斤,产值达575万元。目前开发利用的维药达140多种,自1993年以来,有17种维药通过新药评审,深得各界群众的赞誉。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98年,贵州省有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至1999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已达22家,产值3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占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为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