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2: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考诗歌鉴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34-01
中国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中的必考部分,诗歌的重要性已不必过多赘述。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部分的逐渐重视,教师急需调整教学方法改变现状。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属于所有题型中的最高级别,主要考查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及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不断发展,题型及考查内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仍以主观题为主。题材方面,作品的朝代涉及范围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作者也不仅限于人们所知晓的著名诗人。题目的难度变化较大,更注重对诗歌的深度挖掘,包括艺术风格、诗句含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对题型的创新度还不够,仍以主观题为主,缺少选择、填空等其他形式,考题的内容也较单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仍不够。
二、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功利化。古诗教学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不应只为应付高考而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而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只注重讲授解题方法、答题模式,而忽略了让学生感受古典美的过程,使诗歌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
2.教学模式单一。如今的诗歌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填鸭教学为主,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做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没有机会交流,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十分阻碍学生的发展,无法使学生自主地进行鉴赏学习。
3.古典色彩缺失。在当下的古诗鉴赏教学中,教学内容仍偏重于对解题技巧的讲解,如诗歌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而忽略了对诗歌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甚至许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就很匮乏,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更多的文学知识,造成了教学的古典色彩缺失。
三、古诗鉴赏教学的方法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古诗蕴含着我国大量的传统文化,随着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诗鉴赏教学也应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适当讲授诗词韵律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规律,理解押韵等知识,这样便能逐渐理解诗歌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创作环节,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诗歌外,让学生尝试着创作诗歌,对经典诗歌进行仿写,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同时能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此外,教师要增加诗歌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理解诗歌的停顿与重读,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还要有意识地增加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能够加大文化储备,拓展视野,这样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实际的诗歌课堂教学大多较死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聊,导致古诗鉴赏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地进行鉴赏学习。教师不能一味以高考为出发点,功利地进行教学,要充分重视诗歌的古典美,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歌朗诵及诗歌创作的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其更主动地学习诗歌。
在高考中,语文科目满分150分,古诗鉴赏只有10分,分值是试卷总分的1/15。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古诗鉴赏试题虽分值小,但学生得分普遍不高,难度系数极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呢?在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我们综观历年语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覆盖考点多,基本涵盖了诗歌鉴赏的所有能力点。重点在内容、感情两个方面,其次是语言和手法,再次是形象和风格。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其想像力和审美力”《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当然,复习仍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且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合理选用复习例题
对于复习,一定也要选好例题,这小则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大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深远地影响。首先,我觉得能作为范例的诗歌应该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内容健康、思想积极,还要有艺术特色。其次,“范畴教育论”的奠基人,德国著名的克莱夫基教授在论述教学内容时提出了基础性、基本性、范例性原则。“所谓基本性就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础性就是强调教学内容应当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基本经验以及业已达到的某一智力发展水平出发的内容。范例性就是实现基础性与基本性之间的桥梁”。我们有了这一理论依据,那么在选例时一定要遵循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的原则。再次,我认为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是最好的例子,不妨我们选之以教。
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3、 文体知识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7―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学习诗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答好诗歌鉴赏题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吃透《考纲》,理清常见题材,归纳思想感情
《考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面:一是篇幅短小。二是语言内容浅显。吃透这几点,便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因此我们就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另外,还可以选择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这些诗歌的主要作手法普遍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用典等,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只要理清诗歌题材类型,记住每一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在答卷时就很容易得分了。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
1. 文学知识储备。如果要鉴赏的诗歌的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的是他立志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 史学知识储备。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些不同之处。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 诗歌知识储备。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勤于归纳、勤于总结、勤于积累记忆。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自;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借诗读诗法
1. 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留心诗歌的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2. 看作者。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一些作者的风格。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分析技巧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分析语言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炼字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一词领全诗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乃至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一、以景衬情
景情相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情为主,景为辅,以景衬情。它有四种表现方式:乐景哀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乐景乐情。
1.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伤心行
李 贺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赏析:窗内,灯焰发青,灯油将尽,飞蛾在残光中起舞,墙壁上布满了灰尘;窗外,落叶飘坠,风雨如啼,如此凄凉悲苦落寞的景衬托出羁旅人失落的情怀。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满溪的花,灿烂绚丽地盛开着,蝴蝶翩翩起舞,黄莺婉转轻鸣,如此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2.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过去,春光融融,繁花似锦,随从前呼后拥,仪仗车水马龙,好不气派;现在,身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残酷现实令词人倍感悲怆,他怎能不产生无限的悲恨呢!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诗中用“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的景象衬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反衬)的手法。
二、以物衬物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片段)
李 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赏析:用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三、以景衬人
用景物的特点来衬托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等。例如,以豪壮之景衬托人物的豪情壮志,以宁静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宁静淡泊等。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赏析:“雨洗东坡月色清”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清明幽静,映衬出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以景衬物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写出白梅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忍风骨。
五、动静相衬
它是指“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突出青山、春涧的“静”。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诗中的“凉月、柳湾、山色、桃花、溪水”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的静态画面。末句的“半夜鲤鱼来上滩”,生动活泼,富有动感,与前三句渲染的“静”相互映衬。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赏析:从全诗来看,作者写泉响、鸟鸣采用了以静衬动(反衬)的手法。
六、情情相衬
它是指两种情感(喜、悲)的衬托,主要表现为“以喜衬悲”。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诗中佳人的“笑”反衬了诗人的“恼”,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第一,就整体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或只有三个景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全方位“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二、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率的策略
1.要紧扣诗句,注意词句之间的联系,切忌望文生义,笼统孤立作答
虽然古代诗歌素材广泛,语序和现在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诗歌语句并不孤立,而是前后相互联系, 常常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融入写景句中,以景映情。这就要求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看清相互之间的联系, 弄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例如2011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第一小问是: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情趣高雅,珍爱友情,安贫乐道,风流飘逸。
解析:首先要弄清此题是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就要求考生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句首“今年二月冻初融”是说诗人在早春二月冰雪初融之际去探望天经和智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突出其有爱的形象特点;“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表达出诗人的高雅情趣;末句“纶巾鹤试春风”,则表现出诗人风流飘逸的特点。
第二小问是:请对这首诗的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聆听雨声。
解析:在这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是苦还是乐,是愁还是喜,而是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出平淡闲适之情。这就考查了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既要注意诗句的字面意义,又要把上下文结合起来全面地理解, 抓住写作的意境,不要孤立笼统地作答。
2.要重视诗句中的小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在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忽视了小注, 认为小注没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这是一大忌,因为一方面小注往往解释了诗句中艰深难懂的生词的意义,有助于梳理上下文语句,大体掌握诗歌含义,方便做题;另一方面小注常常对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诗人作出注释,方便考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总之,小注可以给考生提供解答试题的角度和线索,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
例如2008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第二小问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用末句中“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1.分析意象的特点
一般问题:诗中意象表现出什么内涵?
变式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首什么诗?请结合诗歌说明。
答题对策:了解古诗常见意象的特点
例1.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抒写的是征人的戍边生活。
2.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答题步骤:(1)描绘画面(2)氛围特点(3)思想感情;二要掌握基本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2.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2) 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3.分析形象
一般问题:简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变式问题: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何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形象(品质)?
答题对策:一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2)分析基本含义(3)指出作用或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江苏高考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这个类型,因此,要予以特别关注并注意强化训练。
二.鉴赏内容和情感类
1.分析层次内容
一般问题: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析之。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概括出层次的内容。
例3.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合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分析主旨情感
一般问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变式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对策:一要掌握答题步骤:(1)表述观点(2)原诗证明;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例4.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心情。
三.鉴赏语言类
1.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一般问题:诗中某词或某句是什么意思?表达出什么情感?
答题对策:知道基本答题步骤:(1)字面意义(2)景象或情感。
例5.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炼字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题: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歌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知道答题步骤:(1)字面意思(2)句中景象(3)情感作用;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例6.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3.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问题: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变式问题:诗以某词开头,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内容上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2)形式上在结构、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例7.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2)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4.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变式问题:诗中有一联写得很感人,请作分析。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点明特色(2)结合分析(3)表现情感;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情感。
例8.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6)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激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鉴赏表达技巧类
一般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熟悉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这三大类表现手法;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手法(2)具体阐释(3)分析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9.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诗见例6)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五、对比鉴赏类
一般问题: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问题: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诗歌鉴赏因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从应试的角度讲,让学生具备一些操作性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势在必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种鉴赏方法:
1 借诗读诗法
借诗读诗法,是利用诗歌自身的信息——题目、注释、作者、内容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鉴赏题目的一种方法。
1.1 利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问的关系。
例如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题目可知,两首词均为怀古词。怀古的作品往往是落笔于古人古事,着眼于今人今事,从而达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通过分析题目我们把握了诗歌的体式,在进一步的鉴赏时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再如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诗标题中的“愤”字和“喜”字,鲜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1.2 利用注释
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注释,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苏轼的《h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篇是苏轼于元丰5年(1082)12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3年(1080)2月至黄州,到元丰7年6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4年多。
这首词后面有这样一道鉴赏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结合注释我们很容易回答出来:本词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孤独凄凉的心境。
词的注释交代了诗歌的诞生背景,它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1.3 利用作者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
1.4 利用内容
诗歌内容主要指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描绘的场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张辑的《月上瓜洲》: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新秋”和“塞草连天”表明诗歌描绘的是秋景,古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的笔调,这一内容提示对我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很有帮助。
总之,诗歌的所有信息都会给鉴赏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作内涵,有效地完成鉴赏题目。
2 调动储备法
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2.1 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2 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2.3 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54-02
诗言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也有一个中心思想。除少数哲理诗外,一般来说诗歌都以抒情为目的。所以诗歌鉴赏首先要搞懂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诗歌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诗歌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可以说诗歌鉴赏的所有问题都是由这两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的前提是理解,如果连诗歌内容都不理解,那么所有的鉴赏都成了空话。研究近几年来的各地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的题目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真正深入的、专业化的鉴赏题目少之又少,这是诗歌鉴赏必须由基本的诗句理解入手的这一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当然也是由当前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决定的。以江苏的高考题为例,自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江苏高考题一半以上的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对诗句的理解。如2004年的《征人怨》第一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二题要求解说每一句话里的怨情。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要求具体说明微风是如何贯穿全篇的。2007年《鹧鸪天?送人》的第二题要求说出诗歌最后两句蕴含的新意等等。说到底都是理解的问题,理解了就不难回答。此类题目看上去不难,但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怎么问怎么答,但也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理解诗句有几个基本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理解偏离诗歌本身的内容,诗人的本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一首诗句简单明了,可以说理解上没有一点的障碍,但是如果不抓住题目,我们就很容易只是将诗歌内容理解成新婚女子入洞房第二天见公公婆婆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扣住了题目,我们就知道作者其实是以新妇自比,向朋友讲述自己考试前的紧张心情。再比如2010年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抓住了题目中“送”,我们就知道谁去谁留,就不会将诗歌感情误解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题目常被他们忽略,不少学生提起诗句来还能跟在后面吟诵,可是真正问他出自哪首诗,他们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来的。可见学生对诗歌的题目还不太注意,缺少必要的敏感度,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理解诗句第二点要关注诗歌作者,做到知人论世。不少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有自己喜爱的侧重的创作题材,有时抓住了作者就抓住了诗歌内容的大致情感,如陆游、辛弃疾、岳飞写的爱国诗词,或表达豪情壮志、或渴望收复失地、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等。再比如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李白的卓然飘逸的浪漫主义内容诗歌,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再比如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等等。我们知道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都在名家当中选题,而这些名家、名诗人词人,一般我们在高中阶段都有涉及,所以做诗歌鉴赏题时不可将作者忽略,看一下作者,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些名家作品,不难对所选诗歌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理解诗歌的第三点是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解,要知道高考试卷的长度关系到学生的阅读量,一般都有严格的控制,可以说高考试卷上是没有废话的,诗歌鉴赏同样也不例外,所以说诗歌鉴赏下面只要有注释就一定是有用的,我们千万不可忽略。一般来说注释关系到词语的理解,写作背景等,不仅有助于理解,还牵涉到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可忽视。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下面附了详细的注解: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这三个注释对理解诗歌内容与后面的题目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二个注释,如不加注意分析,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题就没法回答。只有注意了这个注解,我们才能知道“渭北春天树”写的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色,是实写,“江东日暮云”写的李白所处之地的景象,是通过想象进行描写,是一种虚写,弄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有可能回答出这一联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知道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理解诗歌的第四点是要注意调整语序,灵活理解,并通过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补充,切忌生硬死译。我们知道诗歌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所以诗人在写诗时为了做到押韵与平仄,为了追求音韵上的美,常常调整语序。比如,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里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所以说“慨而慷”,而不说“慷慨”,就是为了和前面的“过大江”押韵。尤其是词,每一个词牌对词上下片的长度,全词有几个句子,每个句子里有几个字,每个字是什么声,都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说的就是这个规矩。词人们只能严格的按照格律来填写,因此写词也叫填词,不少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诗歌的特点而生硬地理解诗句,导致对诗歌的错误理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高中选修语文课本《古代诗歌读本》中选录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其颈联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不少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说,么能开出泪水呢,孤舟又何以一下子系住故园心呢?我引导他们结合注释,再对语序进行调整,很快他们就理解了诗句:想当初(他日)我系舟登岸(孤舟一系),到如今已两年了(丛菊两开),每每想到故园,我总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一调整,诗歌内容与情感也就把握了。有时学生们不大会调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到诗歌当中去找出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这些信息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以及那些流露情感的词语,然后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