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

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八年级上册总结

篇1

在古诗阅读或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说说某句话好在哪里,或试对某句话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该如何来做呢?我们一般分三步走。首先点出句中所用的写作手法,再对句子进行简要的分析,即本句话写了什么或表现了某意象的什么特点,最后再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如,要分析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中“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就可以按这三步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参考程式: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方式,(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要分析的话中并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这时我们可以尝试找找句中用得好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词语,同样以三步走的方法来进行答题。

例如,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中,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动词“割”字用得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又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题第7小题,简析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活用为名词,意思为“无眠的人”,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现了离人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忧伤,写出了作者怀念弟弟的深情。

篇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而应当是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与文章赏析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阅读真正起到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词汇、理清思路、激发灵感进而实现以读促写的作用。

1.注意在阅读前让学生积累词汇。教师应当将新词汇的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之前,以减少学生在阅读时的障碍,并在进行词汇教学的同时,还应当通过文本导入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以提前将学生带入阅读材料所设定的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2013版Go for it)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这一章节时,我就先将engineer,scientist,collge,education,physical,relationship等新词汇用学生所学过的句子和词汇串起来先行讲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文本导入和图片赏析的方式让学习猜测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扫清了学生阅读时的障碍,又提高了词汇学习的频率和效果。

2.注意在阅读时让学生掌握技巧。在词汇学习的基础上,就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模式的阅读,以切实把握文章内容。以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2013版Go for it)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中的sectionB为例,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通读以粗略掌握文章大意,然后再进行诵读以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了解,并让学生在诵读之后总结文章大意、基本架构和写作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精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掌握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技巧,从而在这样递进层次的阅读中增强语感、熟悉句式、积累有用的短语和句式,感悟英语文章的表达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口头复述,以让学生在口头复述中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二、以读促写——融会贯通,水到渠成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一个被动输入的方式,而在阅读之后指导学生写作就是让学生将被动输入的知识转变为主动输出了。所以,教师在进行完阅读教学之后就应该着手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仿写和创新写作,让学生将阅读输入的知识进行及时转化。

篇3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美,对话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对话展开有效的阅读教学。但是对话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简单的问答式对话,而是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对话与倾听,在对话中获取知识以及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下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创造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

在多去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关系并不平等,师生与文本的关系也并不平等。进一步来讲,师生不平等就是课堂上老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是知识传播的权威,而学生则缺乏创新性、个性化的理解;师生与文本不平等就是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均完全跟着教材走。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应先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创造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可以改变中规中矩的排座位方式,在不杂乱的前提下让学生面对讲台围成一个半圆,这样不仅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还可以增加课堂的和谐氛围,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在进行对话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每个学生也是平等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完课本还未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可以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阅读完课文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学生也可以互相进行交流。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化会逐渐地磨灭,只会被动、机械地学习。因此要有效地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老师要转变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改变老师“满堂灌”的现象,要留给学生阅读并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在对文本对话过程中体会文本的写作手法、优美语句以及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等。鼓励学生对思考过仍然没有弄清的疑问要及时地提出,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消除困惑。同时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善于发现话题,巧妙设置话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于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在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时老师应善于发现话题,巧妙设置话题。可以从文本的关键知识点入手设置话题,也可以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设置话题,并且设置的话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注意不能难度太大,难度应该控制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内,才有对话的意义。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文本内容的生活实用性很强,因此可以可以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这个角度设置话题,比如“文本中将了很多物候知识,大家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物候知识吗?”这个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不仅将学生的关注点放在“什么是物候”这一个重点上,也讲目光放在了日常生活中,与生活联系密切,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四、学会倾听,尊重差异在进行对话时,老师应该学会倾听,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发言时应该认真的听取学生的心声,并耐心地等待学生讲完,然后再开始进入评价、探讨分析的环节。而在对话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尊重差异,因为每位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还有因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也会使学生在越问学习中存在差异。老师要避免只重视成绩优秀、课堂表现好的学生,重视将对话的机会留给这部分学生,而忽略了语文成绩以及课堂表现都比较普通的学生。另一方面,在对话时不应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的观点,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理解的内容、看待问题的角度,给予学生肯定,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一话题的对话时,有的学生则认为克隆技术会造成家庭关系的混乱、而且会减少生物遗传变异,增大病毒感染的风险等,人为克隆技术有很大的弊端。这很显然与老师设置的话题观点是相悖的,但应该肯定该学生的观点,克隆技术的利弊确实很难分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型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时,应该将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给对话创造良好的环境;老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善于发现话题,巧妙设置话题;要认真地倾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老师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的经验,并积极地改进实施该教学方式使存在的不足,使教学能够保持顺利和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斌.构建对话教学框架搞好初中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

[2]李遐.汉语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昌吉师专学报.2000(03)

[3]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09)

篇4

有很多中学教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字词已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课前看一下就可以了,而不进行专门的讲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运用批注教学法批字、词、句义,重点放在课前预习时。如,学八年级上册《台阶》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愧怍”上面注上音,并在旁边批注:形声字,与心中想法有关,做了亏心事心中惭愧。

课上字、词、名义批注,首先让学生听写生字新词,发现有学生写错时,引导其他学生谈谈识记的好方法,或组词法或造句

法……总之,教师要共帮助字词识记不好的学生掌握字词,并作补充批注。这种字、词、句义批注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十分

明显。

课文思想内容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课前引导和示范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分句进行批注。主要批注该段、该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与课文其他句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上课时,教师分段或针对某一部分出示关键字词,让学生运用这些字词先进行提问,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和示范下进行批注。学生批注后期可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根据所提问题让学生展示批注成果并进行总结。

现在有许多教师,上课不注重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与讲解,认为这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其实不然,并不是学生不会对课文写作特色进行分析,而是平时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太少,如果语文教师从小学,一直能用批注法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批注和讲解,我想,我们的学生会有很强的文章分析能力。批写作特色,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初步的批注;课上教师运用投影片进行示范性批注,而后出示批注提示语让学生进行批注,最后交流、展示、小结。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50-02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受教育者一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它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从定义来看,参与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学习者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反思与总结,认为板书设计在提高课堂参与度方面,尤其是在提高英语课的课堂参与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的板书设计能恰到好处地体现讲述内容,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尤其是在初级英语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往往比老师讲解的效果还要好。如果说板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更具“纲”的特征,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则更具“路”或“桥梁”的特征。

一 板书设计在英语教学中具有的作用

1.从课堂的角度看,能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概括,为了体现一节课的精华,板书的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的认真准备和细心的筛选,将最具代表性的、最重要的和最难以理解的部分板书出来,让学生可以反复看反复琢磨,以达到不断强化、加深印象的目的。板书可以使一节课的讲解部分变得更高效,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合作练习。

2.从教师的角度看,能使授课更富层次感和逻辑性

板书是老师的“微型教案”,它体现了老师上课的思路,体现了课程的内在联系。如果板书设计合理,它就能够将课程内容有重点有先后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呈现出来,使课堂有连续性和层次感。老师能更轻松地把握课堂节奏,观察学生的反应,使得课堂张弛有度,符合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教师作为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

3.从学生的角度看,能引导思路,协助理解和记忆

板书是一座桥,若设计得好,学生就能顺利地通过它来理解难点、记忆重点,最后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知识构成的一部分,完成知识的正向迁移。掌握了基本知识,学生就能在后面的合作学习环节中主动参与,积极反应。如果板书的内在逻辑性很好,他们体会到的就会是一种思维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他们就能很快掌握老师的思维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自主地、能动地去学习。

二 中学英语教学中,板书设计体现的原则

1.分析教材,认真备课,高低有度

不同的课型就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就要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新目标》英语中,每一单元都由A、B、SELF CHECK三部分组成。A部分主要讲授本单元的主要词汇和句型;B部分主要是在A部分的基础上,将词汇和句型进行扩展和运用;最后一部分是对整个单元的复习和总结。其中前两部分各需两节课时,第三部分只需一节课时。这样一来,每节课时的重难点又不同。教师应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进行备课,分析单元的重难点,再分析每节课的重难点;然后确定每节课的目的和课型,最后进行板书设计。

2.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如果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词汇与句型,那么板书设计就应使二者互相搭配,相辅相成,便于学生学习并记忆词汇,然后进行句型练习;如果本课的重点是篇章理解,那么板书设计就应体现文章的文体或线索,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最后复述文章;如果本课是一节总结复习课,那么板书设计就应将整个单元的脉络反映出来,从词汇到句型再到重点的语法知识。

3.形式多样,书写适时,便于练习

有人说教词汇就把词汇罗列出来,教句型就把句型罗列。出来,很简单,难道还需其他形式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学有关人的五官和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句型是What is the matter?He has a toothache.一位老师先让一名学生到台前来作为模特给学生教有关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单词,然后再直接让学生扮演病人,引出句型。教单词时没有板书,只在教句型时将两句话写在了中间,随后便让学生自己练习;另一位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微笑的卡通熊,边画边将单词写在相应的部位,随后又将笑脸改成哭脸,此时引出句型的前一句并板书出来,接着又将某些部位改成曲线,引出句型的后一句并板书在旁边,这时再让学生两人练习。这两种板书方式哪一种更生动有趣,便于学习、记忆和练习呢?答案不言而喻。板书的形式多样,并随着课程的逐渐展开而应时出现,不提前也不滞后,使老师的教学如虎添翼。

4.字迹工整,布局合理,开放灵活

板书无论是何时书写,都应字迹工整,尤其是教学低年级学生时,不可随意连笔,大小写不分;重点的和容易出错的部分用彩色粉笔书写以示强调;根据黑板的长宽比例,尽量将板书写在中间位置,不可一边倒,并将右侧留出,作为机动部分。

三 英语教学板书设计的形式与方法

1.简笔画式

这种方式多用于以单词为主的课型,画面简洁,意思明了,适于联想,便于记忆和练习。如教国家的名称,有老师随手画了几面国旗,颜色鲜艳,一目了然,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老师顺势和学生一起写出单词。还有的老师在教关于天气的单词时,仅用几笔就将风、雨、雪、晴等天气状况画了出来,速度快,使用效率高。这种方式特点在于出其不意、生动活泼、方便快捷、抛砖引玉。

2.词句搭配式

这种方式多用于以句型练习为主的课型。句型呈现完整直接,便于练习。比如,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句型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morning? 向别人发出邀请,再用句型Sure, I’d love to. 表示接受,或用句型Sorry, I can’t. I have to do something. 表示拒绝并给出原因。板书书写时,将重点短语列在相应的位置,然后再引出句型并写在相应位置。这样的方式思路清晰,便于学习和掌握,几乎全班学生都能在10分钟内学会并脱口而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的效率也显著提高。如以下对话:

A: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unday morning?

B:Sure, I’d love to. / Sorry, I have a piano lesson.

I have to study for a test.

help my parents.

go to the doctor.

visit my aunt.

3.表格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篇章的学习(见下表)。特点在于文章脉络清楚,重点词汇突出,便于复述或背诵文章。比如,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3A的板书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讲解过程中逐渐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课文讲解完毕,大多数同学已经可以根据表格内容提示来复述了。这样一来就省去了课后大量的背诵时间,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利用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对比式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学习单词或学习句型的变形时,让学生对变形的规则和结果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变形的部分要用红笔写出,以示强调。比如,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学习形容的比较级。该课先用意义相反的两个形容词对人物进行描述,然后再进行比较,板书就可以设计为对比式。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三个形容词比较级变形的规则,老师的讲解也变得轻松很多。左边再将关键句型列出,学生学习完单词后,直接运用句型练习,难度降低,便于掌握。这样的效果比直接讲语法高效得多。

Tall-taller thin-thinner A is…than B

short-shorter heavy-heavier -Is A…than B?

long-longer funy-funnier -Yes, she/he is.

wild-wilder serious-more serious -No, she/he isn’t.

calm-calmer athletic-more athletic. She/He is…than B.

smart-smarter outgoing-more outgoing

5.逐次展开式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以句型练习为主的课型,多见于每单元的第二课或第三课。该课主要是对第一课的深入发展。老师可在复习时将前一天的主要句型列出来,然后逐步引导,展开当天的新句型,一般会有2~3个,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慢慢建立起对该课的整体认识。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上课时老师先复习句型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然后进一步引出两个新句型How long does it take?/How long is it from home to school? 板书设计就可以按照进程逐步展开,最后学生可将三个句型同时编进自己的对话中。这样学生在接触课文以前就学会了关键句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节约了随后讲解课文的时间,从而全面理解课文的同学也大大增加了对话内容。

―How long does it take ?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t takes about …minutes.

―I… to school. ―How long is it from home to school?

―I get to school by…. ― It’s about …miles/kilometers.

四 结束语

“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及其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学习的过程。它使我们认识到:课堂上必须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努力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先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每一节课入手,观察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并努力钻研和思考,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自己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我们的学生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彭观仞.浅谈板书设计的特点与要求[J].陕西教育,1999(8)

[2]蒲恩荣.参与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发展,2006(8)

篇6

所为高效课堂,具体指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知识,即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谈谈我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采用的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教师觉得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在讲课过程中也不与学生进行学习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要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没有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而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并讲述几件父亲为自己做过令自己感动的事,以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这样,在正式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课文中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认为,合理利用多媒体,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八年级上册13课《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如果仅靠我们口头语言的描述和学生自己的想象,学生还是不能真正感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张苏州园林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多媒体也对苏州园林的具体设计和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同时在观赏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激励性教学评价,使学生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伟大作家安德烈・莫罗洛亚曾说:“肯定性的语言评价,胜过千千万万的礼物。”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们也要进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相反,如果老师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任何形式的评价,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应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教学评价,比如,当他们回答完问题,我们就可以说:“回答得不错,可以当做标准答案了”“真棒,这想法老师都想不到,快,大家赶紧鼓鼓掌”“没关系,老师相信你可以的”等等,或者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并在自信心的促使下使自己的语文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篇7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能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接受教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等。通过生动灵活的画面代替传统的黑板书写,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实现了课本和课堂的延伸,通过网络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内容变得多样化、具体化。由于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能够让学生得到听觉与视觉上的刺激,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采用多媒体进行八年级上册《春》《苏州园林》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制作有关春天、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等,再配以文章朗读的音频,就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加深认识。

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单一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增加语言实践教训,如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另外,在教学的内容上需要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思想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课堂上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出语文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冬天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语言进行冬天景象的描绘等,通过实际生活达到语言应用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强课外的语文实践学习,例如,课外阅读、观察广告标语、记录生活日记、记录植物生长日记等。

三、加强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加强情境的创设,突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课文普遍都是精美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美感,能给学生带来启迪与思考。但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尚浅,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情感的创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进行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教学时,教师为突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进行描述,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进而深化文中父子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抓住中心思想和内涵。

四、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初中语文教学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尽量避免知识的全面无重点教学与应试化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互动,创造更多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而使课堂变得融洽活跃,提高教学效率。

五、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一)加强课前预习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其次,学生能够对新知识实现初步的认识,并找出疑问,这对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学生学习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通过这种课前思考能够锻炼学生的智力与自学能力。

(二)设置课堂疑问,留置悬念

篇8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何在?多文本阅读的益处是什么?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普通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一直都在进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在跟进。无论是单文本阅读,还是多文本阅读,阅读有几个鲜明的作用:提高修养,获取知识,传承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更热衷于多文本阅读教学这种形式呢?因为多文本阅读不同于单文本阅读的地方是:课堂容量大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放在学生的阅读上,老师的讲则必须是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是同时阅读几篇文章,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阅读形式更贴近“阅读”的本真意义,或者说更贴近“阅读”的本色;同时对于老师而言,相比于单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阅读也给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在教学设计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教学上则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个性与特色,语文课进而也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怎样的关键意义?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多老师花费不少精力来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寻找了很多课外的相关文章,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我们的教材在编纂时,已经是按照相同的主题进行了单元的编排,同一单元的文章为什么不能作为多文本阅读的素材呢?再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短文两篇》,在同一课之内的两篇文章《陋室铭》和《爱莲说》已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又为什么要寻找那么多课外的生僻古文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呢?这种做法是否有一些舍近求远呢?所以,我认为,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在进行多文本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必须明确的就是“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多文本阅读课,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从课内衍伸到课外,只是同一主题的深化,老师要做的基本就是筛选相关的素材,推荐给学生,稍作点拨总结即可。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读者的精神洗涤的过程,是读者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的。而教师的意义更多的应该体现在给学生方法和启迪,“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他依然手不释卷,依然热爱阅读,专注于阅读,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甚至能从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成功的。从这个层面,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

再次,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所谓“同中求异”即在主题与写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发现不同之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鲁迅的《藤野先生》和的《我的母亲》以及的《我的童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可以就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多文本阅读。但是如果进行“同中求异”的思考,就可以从写人叙事的方法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即通过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这是“同”,那么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是否还有个性化的“异”呢?通过这种方式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发现《藤野先生》在塑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是,运用了“正衬”和“反衬”这种表现手法,仙台人民是“正衬”,日本学生是“反衬”,而在《我的母亲》这一课,母亲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大嫂和二嫂也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但文中没有”正衬”。在《我的童年》中,衬托这种笔法就不明显。这种“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有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发现。

所谓“异中求同”即在主题与写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发现相同之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三个文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时候,是否可以发现其中隐约存在的共性呢?我认为,它们有共性,即三个文本背后都有一个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爱国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S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教学是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个思路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篇9

对于数学课本中出现的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知识点,由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严密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因此对这一类知识的阅读就需要咬文嚼字了,宜对它们的表达方式反复推敲,逐步弄清楚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对于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中课本提到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需抓住方程是“等式”且“含有未知数”这两个特点来理解这个概念。再如对于七年级下册《垂线》中的“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这一性质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规定“有且只有”呢?是什么意思?而“过一点”中的这一个点与“已知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个位置关系会不会影响这一性质呢?接下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认证,要让学生明白:“有且只有”是有的意思而且是具有唯一性的,“点”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不会影响这个性质,即不管这个点是在已知直线上还是在直线外,过这个点都有而且只有唯一的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此外还应提示学生对于课本中加框或者加彩字的内容,也应该细细推敲,因为这些内容也是重点,具有帮助理解、扩展知识等作用。

2. 数学课本的阅读材料的阅读

数学课本中出现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内容,它既富有挑战性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非常接近学生认识的发展区,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其内涵,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学习内容的探究。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出现的观察与猜想“x2■+p+qx+pq”,它可以作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素材。

教师:(引言)我们知道,在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中,从课本第148页的练习题2这里,可以知道x+px+p=x2■+p+qx+pq,而整式乘法相反方向的变形就是因式分解,故可知x2■+p+qx+pq为x2■+p+qx+pq=x+px+p。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在因式分解中各有什么特点。

最后师生归纳结论: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常数项为其某两个约数的乘积,而一次项系数恰好为这两个约数的和。

3. 例题的阅读

数学课本中的例题绝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的,隐含着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对下一节课的知识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例题的阅读至关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例题时先让学生仔细审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步骤并尝试解题;再让学生试着用其他方法解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以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对于例3和例4的内容,鉴于学生在物理学科上还没学到,对此较为陌生,教师通常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杠杆定理”,让学生记住,然后讲例题,这样学生都较难接受。所以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内容时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后再来完成教学任务。

师:同学们,大家都有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好玩吗?

生:好玩。

师:那我们回忆一下玩跷跷板的样子,好吗?

生:一高一低,一起一落。

师:暖羊羊和美羊羊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吗?

生:可以(不可以)。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分歧。

师:既然大家的意见不同,那我们来看看一个视频吧(暖羊羊和美羊羊在一起开心地玩跷跷板)。她们玩的跷跷板与我们玩的跷跷板有什么不同呀?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请大家翻开阅读课本51至53页的内容。

待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简单地将例3、例4的原理讲解一遍,并让学生解决两道例题所附带的的问题。

学生经过阅读课本,发现问题后开始进行组内交流。如果还存在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对它们加以引导和讲解。这样,学生便可以渐渐地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提示与说明的阅读

数学课本中相关知识或者练习题的后面附有小括号的提示语千万不可忽视,往往解题的关键正是在这里。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习题19.2”的练习题16,如果不看后面的提示语,对于这道题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这个提示语在这里起到关键的作用,从这里学生可以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线”这一性质来解决这一难题。

篇10

二、现代诗抒情角色的转换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分为第一人称角色、代言人角色和叙事者角色等类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比较古诗词与现代诗中的抒情角色,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总结的几种类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称抒情角色,诗经中的《氓》通过弃妇之口表情达意,即代言人角色,《孔雀东南飞》在讲述故事中抒情,即叙事者角色。现代诗的抒情角色与古诗词相比得到了丰富转变,可以从人转换到物象,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从鸟的视角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读起来眼前一亮。现代诗中这种从人转换到物的抒情角色不仅局限于一种物象。在有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几种物象承担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和干瘪的稻穗等物象担当并形成转换,层层递进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

篇11

初中语文课本中分为讲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文类型,讲读课与自读课各具特点,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由讲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学生在讲读课上学习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到自读课上去运用、去实践,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课进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自读课的效果。自读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又是对讲读课的检验,那么如何上好这两类课呢?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自读课与讲读课的区别

初中语文讲读课教学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培养,通过讲解的过程对课文的整体思路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讲读课在课本中所占的比例高于自读课,因为讲读课的作用在于“授人以渔”,通过教授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获取的能力,只有讲读课的效率提高,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才能保证学生有能力去进行“自读”,即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自读课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中所占的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说明自读课的重要性较高。自读课是在学生通过讲读课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思路能够独立完成的阅读任务,区别于讲读课的精讲模式。在自读课部分,教师通过对自读课文的类型或内容的判断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自读课实际上是对讲读课的一种巩固练习,通过自读课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巩固掌握的学习方法,完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自读课的教学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抒发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课堂主线――精讲讲读课

讲读课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的核心部分。进行讲读课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进行抒情题材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如何掌握课文整体脉络,若何分析人物情感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边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和文笔风格,一边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表达,通过别人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情感感知。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流程进行梳理。首先,介绍《背影》作者,朱自清,在七年级学习《春》时,已经了解过作者,通过课堂提问进行简单介绍;其次,让同学进行默读,找出生字词,通过讨论或查询字典解决这一问题;然后,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掌握文章整体思路,对故事内容和思想中心进行准确把握;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出《背影》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最感动你的是哪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与父亲之间深深的情感,是否也有“背影”一样的情感故事。通过教师的精讲教学,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整体流程顺序,准确把握人物情感的同时,抒发自身情感,提高感知能力。

三、完善课堂结构,加强自读课教学

自读课的选择性较强,容易出现精讲和不讲两种情况发生。正确对待自读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有利于课堂结构的完善,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进行自读课教学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自读课类型的判断,结合在讲读课堂学习的知识,对课文进行整体脉络的理顺和情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