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11:49: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气象服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截止到目前,农业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了100多年。现今,农业气象保险发展繁盛,已有100多个种类。19世纪中叶,国外开始出现农业保险。法国是最初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时隔大约半个世纪,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才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的推广工作。农业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对世界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国外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成熟,国内的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初步推行农业保险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
因素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法规尚不健全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明确规定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配套的气象无偿服务前提下,可以开展气象有偿服务,但对于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法规还几乎为一片空白,还未对气象有偿服务管理及商业性气象服务管理等进行单项法规制定,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出现一些行为不规范或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出现,阻碍着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顺利发展。气象科技服务投入相对不足气象科技服务的开展,为气象部门作出的经济贡献呈逐年增长,但同时,要求气象部门对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大,技术装备设备、业务体系建设、人员队伍技能提高、组织管理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气象科技服务自身发展需要,使很多气象服务业务的开展过程受到严重瓶颈制约,不利于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健康成长。气象科技服务效益和科技含量不高近些年,循化县气象科技服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从整体效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效益空间未开发,一些气象科技成果尚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各行业,而且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不能切实依据用户需求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一些以公益气象服务产品替代商用服务产品的气象科技服务缺乏发展后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2P2P协议P2P技术发展至今,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件共享协议,根据拓扑结构的关系可分为4种形式。(1)以Napster为代表的中心化拓扑,所有节点的位置关系依然需要中心节点的参与,可扩展性差。(2)以Gnutella为代表的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是一种纯粹的P2P网络,网络节点可以随意扩展,但可靠性较差。(3)以KaZaA为代表的半分布式拓扑,具备一组超级节点提供服务,支持复杂查询但是可维护性不高。(4)以BitTorrent为代表的全分布式结构化拓扑,自适应节点的变化,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好。气象宽带网是一个结构稳定的网络,为了在减小中心节点压力的同时保证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最适合采用BitTorrent协议。另外,BitTorrent协议采用数据块传输机制,支持断点续传,这种方式能够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1.3P2P技术的优缺点P2P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气象宽带网MPLS-VPN的网状结构,将中心节点分发压力分摊到各个节点上,利用所有节点的参与实现数据从单数据源到多目标节点的共享,如图3所示,针对国家级节点A需要向若干省级节点(至少大于1)共享数据,国家级节点会将数据拆分成若干数据包,分别传输给广东、湖北、河北3个省级节点,然后这3个节点再分别进行交换传输直到数据包接收完整。然而,在气象通信业务中直接使用现有的互联网P2P软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节点的可控性、可管理性差,网络中各个节点随时可能退出系统,共享交换的信息随时可能被删除或者被终止共享;二是节点间传输不可控,容易造成骨干网拥塞、网络流量风暴等问题。
1.4解决方案(1)内容可靠性。为了解决传统P2P传输中内容可靠性的问题,需要融合CDN网络[8]的思想,CDN的全称是ContentDelivery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网络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中心节点的内容到最接近用户且服务能力最好的节点(即超级节点),使用户可以从超级节点取得所需的内容,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提高用户访问节点的响应速度。为了将P2P和CDN有机融合,设计了一种基于节点-服务器的模型(P2SP):在一个共享网络环境中,保证有足够的服务能力较好的超级节点已经具备初始数据源能力,然后与所有节点进行共享。如图4所示,当国家级节点A需要向各省提供共享数据时,首先选择向国家级节点B和服务能力较好的北京节点进行数据拷贝,生成BitTorrent协议中的数据源,然后由这3个数据源节点同时向其他省级节点服务,各省级节点会根据实际网络状态选择优先连接的节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解决传统Bit-Torrent协议可靠性差的问题。(2)传输控制。为了解决P2P技术中节点间传输不可控的问题,需要在BitTorrent协议基础上,在软件中合理设置和调整节点间传输的最大上行和下行速率,避免网络流量风暴和拥塞问题。
2应用实现
2.1功能组成基于P2P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主要目标是实现从单一资料源节点以BitTorrent协议将资料共享给网络中所有的节点。从逻辑上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数据服务器,保存需要共享气象数据的一份原始拷贝,又称为种子。该数据服务器和业务系统存在接口,实时获取并更新种子,气象数据可以按照指定的目录进行存储。每一组共享传输试用特定的P2P通信端口。(2)torrent文件,即种子文件,记载BitTorrent协议的相关信息。BitTorrent软件负责制作和生成种子文件,逻辑上把将要共享的数据文件重新编排,然后按照议约定的256KB大小进行切割,最后将编排和切割后的索引信息存放入torrent文件中。(3)Web服务器,用于存放和分发种子文件。(4)Tracker服务器,保存整个P2P网络信息的中心服务器。(5)节点客户端,负责定时或根据需要从Web服务器下载并解析torrent文件,实现P2P方式数据的共享传输。节点客户端通过与Tracker服务器以HTTP协议进行交互,能够得知网络中已下载完成的节点数以及正在下载的节点数,每个节点的IP地址和端口号等。节点客户端(A)与另一个节点客户端(B)建立TCP连接过程如下:A首先向B发送握手消息,等待B返回相同格式的握手反馈信息,达到完全握手状态。与此同时每个节点客户端都需要维护一张所有与自己连接节点的链表。
2.2应用流程基于P2SP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流程如下。(1)中心节点源数据制作并:中心节点从逻辑上包括数据服务器、Tracker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中心节点需要将所有需要共享的数据组织成torrent文件并到Web服务器上,如图5中流程①②③。(2)超级节点获取torrent文件并获得原始拷贝:中心节点临近的超级节点会首先获得种子文件和完整的共享数据从而成为超级节点。如图5中流程④⑤。(3)所有节点参与共享:各节点客户端会实时下载torrent文件并进行解析,然后从中心节点或超级节点下载数据片段并从其他节点获取余下的片段,如图5中流程⑥⑦⑧。
3业务试验和比较
考虑到实时气象业务的不可中断性,不可能在全国31个省级节点实际业务环境开展大规模的试验。针对P2SP技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性能评估,采用网络仿真和小规模的比较试验成了最佳可供选择的测试和验证方法。
3.1可行性模拟验证PeerSim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开发的基于生物启发技术的P2P模拟器[16]。PeerSim由配置管理器、网络拓扑对象、结点对象、协议对象、动态对象、观察对象以及模拟引擎对象等组成。PeerSim是一个模拟P2P覆盖网络的软件,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P2P网络模拟。通过BitTorrent协议的修改和部署,实现了基于P2P的仿真试验。使用PeerSim模拟BitTorrent协议从1个中心节点向固定的30个节点共享100000KB数据的表现情况。100000KB的文件将被拆分成391块(390×256KB+160KB=100000KB),限制上传、下载速率不超过100KB/s。在试验的时候,为了模拟P2SP场景,随机选取了部分节点作为超级节点。试验结果表明,在1800s内这些数据完成了全部节点的共享拷贝。经过10次的模拟,所获得的试验结果相似。
3.2性能比较试验为了评估该应用在实际业务中效率以及稳定性,搭建了一个利用中国气象局局域网环境的试验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试验。由于P2P需要多节点的参与,因此在试验中除中心节点外至少选择2个节点参与。现在国内通信传输业务比较多的使用AFD,它是一个自动的支持多协议的本地和远程数据收发软件,在气象通信系统中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AFD的FTP协议。AFD支持并发传输,因此在进行单数据源多目标节点分发时,会通过消耗中心节点的资源获得传输效率。为了使两种应用具备可比性,通过软件功能限制中心节点平均速率,并且AFD的传输并发数设置为1,P2SP传输应用也设置为1个TCP连接。(1)数据总量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在测试中选择文件大小为1MB至300MB的数据文件。当子节点个数为4时,两种应用传输效率结果如图6,测试次数为3次,结果取平均值。当数据量逐步增大时,在中心节点同等网络流量条件(不超过1MB)下,当数据文件大于10MB时,P2P应用传输效率优于AFD应用。从理论上分析,P2P应用通过子节点之间的网络流量消耗换取了效率的提高。在数据总量较小时,由于P2P应用还存在节点相互握手和与Tracker服务的交互访问导致效率低于AFD应用,而当传输大文件时,P2P应用对提升多节点互传的效率起到明显的作用。(2)节点个数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为了与实际业务场景更接近,进行大量小文件在不同节点数条件下的传输测试,选择单个文件大小在50B~150KB的总大小约28MB的1000个小文件,这些文件被打散分布在至少3级层次的目录中。子节点个数分别设定为2~6个,将3次测试的平均结果记录在图7中,可以看出:当节点个数逐步增大时,在中心节点相同网络流量条件下(不超过30KB),AFD应用的传输时间成线性增长,而P2P应用随节点增多产生了明显的加速效应。
3.3小规模业务试用通过可行性模拟验证和性能比较试验,基于P2P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可以满足单数据源多目标节点的气象数据共享需求,并且在不增加中心节点资源消耗的情况下随着数据量和目标节点增加,P2P的传输效率也随之提高。考虑实际业务应用效果,我们将该应用部署在气象宽带网的部分省级节点上开展小规模业务试用。选取北京、四川、河北、广东、湖北、内蒙等省级节点,在MPLS-VPN网络中使用PC服务器进行试验,操作系统为SUSELinux,选择实时卫星资料进行传输,各节点传输速率控制在1MB/s内,试验结果表明,全部数据在150s内完成了176MB文件在所有省级节点的传输。此外,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还进行了气候模式数据文件的传输试验,模式数据量为2GB,在各节点传输速率控制在1MB/s内时,P2P用时20min完成了全部数据在6个省级节点的共享传输。而对于AFD应用,采用单线程方式,即使不限制中心节点传输速率,全部共享完所有数据耗时也超过了1h。利用P2P技术的一个附加好处是:不需要对共享的目录结构进行传输配置,因为P2P应用将所有目录信息都记录在torrent文件中,接收端的目录结构和发送端的目录结构在默认情况下会保持一致。而AFD应用必须逐一配置指定路径来保证资料传输到目标节点的对应目录,当目录数过大时容易导致中心节点配置错误。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气象服务的职业内容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防灾减灾预警、开展气候资源的评估与科学利用等工作的开展都对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层次要求。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发挥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指引效果,才能使气象服务向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化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1.2顺应时展的需要
201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3分,其中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再创新高,高达92.8分。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满意度为76.8分,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为81.4分,79.6%的公众愿意了解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常识。由此也可以看出,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促使社会公众生活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敏感性也在持续增长。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的科研态度,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增强公众对气象服务和产品的信任。
2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由于气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气象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讲它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情感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
2.1道德意识修养
道德意识的修养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从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这一战略思想确定了气象服务概念的落脚点是“服务”,也就是说气象服务必须以公共利益的整体作为其出发点才能符合这一气象行为的根本宗旨。当今社会“物质主义”盛行,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要想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做到“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做到有节制、不贪婪、不妄为。具有这样的道德意识,才能实现心志的“宁静”和“淡泊”即“心理和谐”,也就是达到了常说的“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才能在感情上“爱民”和明辨善恶,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钻研业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奉献精神。
2.2道德情感修养
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其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不是自然好恶以及个人本能的冲动,而是在具体意识支配下的理性情感。康德指出:道德情感必须是个体看到那个神圣的道德律令耸然高出于自己和自己的天然情感之上,产生一种惊叹赞羡的情感,同时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抑制利己心、自私、自爱、自负而服从道德律令,因而感到“自己也同样高出表层”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气象行业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从小处看关乎人们生产、生活,从大处讲影响国家长治久安。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角色,岗位性质对其应有的行为已经做出规定和要求,只有契合这种权责规定、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角色道德情感的培养,坚持角色道德责任的优先性,明确认知和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应当遵循的角色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主动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使命与重任。
3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3.1职业责任建设
职业道德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理性和体验的基础上的,最核心的要求是认识到职业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气象工作创造的成果是气象信息,公众对这类信息的要求是及时、准确、科学。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涉及的内容很多,由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两个方面来确定,包括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范畴。在行业内,要大力开展基础性公益服务、决策、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公益服务上,即使开展有偿服务也应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不能被经济利益绑架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同时,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还需要具有历史发展的眼光,要综合考虑国际、代际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等各方面因素,要充分利用好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等各种气象可再生资源,为国家应对节能减排,调整能源发展结构贡献力量。要以科学、认真、扎实的态度,提升认知水平,把握气候及变化规律,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加强职业作风建设
作风是意识的外部体现,从业人员如果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宗旨,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面对着复杂的、大量的数据符号、图表资料,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如实反映、忠实记录、迅速报告、及时传递,决不允许有半点虚夸歪曲,更不能弄虚作假。气候复杂多变的现实下,要求气象从业人员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上刻苦钻研、增长才干,力争掌握更多、更新、更精的专业知识。
一转型时期乡镇公务员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自我意识、自我效能、人格因素、价值观等,而外部因素则主要包括生活状况(收入状况、居住状况、医疗保障等)、工作状况(权力资源、福利待遇、晋升考核制度、工作环境等)和社会关系(婚姻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乡镇公务员主观幸福感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好的预报成绩是每一名预报员精益求精、努力钻研的结果,预报员们为了把预报报准,开展了"温度预报方法"、"海上大风预报方法"、"雾霾天气预报方法"等多个预报方法研究;预报工作经常进入一种"忘我"的地步,每一个实况资料、每一条预报数据,预报员们反复分析、对比、思考,甚至中午都不休息,把女性的坚韧和耐力充分的体现在预报工作上,也正是因为如此,营口市气象台的预报员们硕果累累,多次获得了"中国气象局优秀预报员"、"辽宁省气象部门优秀预报员"等荣誉称号。
在常规预报预警工作的同时,决策气象服务也是营口市气象台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春运、母亲节、中高考、海蜇保护和捕捞、秋菜上市、海上搜救等重要活动,营口市气象台都会提前制作相应的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及时、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多次获得市领导的认可。在2013年的海蜇捕捞工作中,营口市气象台准确把握天气趋势,出色的完成了预报工作任务,时任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曲广明对海蜇捕捞气象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气象报》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
"创新"是用科研工作提升气象精神的精髓。创新既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气象综合实力的支撑,是气象工作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营口市气象台非常注重业务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营口市气象台承担了辽宁省气象局和营口市气象局《营口城镇气温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研究》、《营口地区乡镇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营口市气象台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营口市气象台WRF实时预报系统》等10余个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各项科研成果均应用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大大提高了预报员的预报技术能力和气象服务工作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科技论文的撰写,近几年营口市气象台在《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科技》和《资源科学》等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并多次参加环渤海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沈阳雨雪冰冻论坛、松辽流域预报技术等论文交流活动。
营口市气象台虽然女性工作者较多,各项工作却绝不落后,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气象二级期刊有哪些?对于现在的很多专业学者来说,应该都是会需要撰写论文并且发表的吧,特别是需要评定职称的,更是会规定期刊发表,就比如说二级期刊,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本气象方向的二级刊物,大家可以作为投稿选择。
《气象科技进展》(双月刊)是气象科学领域综合性期刊,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进展将及时通过多个栏目阐释气象及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在气象科技进展期刊成功发表的论文有:像素扭曲与有效对流观测范围,5—8月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统计特征及其降水特征对比研究,沙尘天气及沙尘气溶胶影响的研究进展等等。
气象学报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学会,旨在反映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最新科研成果,为大气科学研究提供学术交流阵地,以推动我国大气科学基础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服务于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事业。被气象学报成功收录的论文题目有:南京雷达中气旋产品特征值统计分析,不同形状冰晶权重假定对冰云光学和辐射特性的影响,中国探空观测与第3代再分析大气湿度资料的对比研究等等。
《大气科学》主要报道大气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刊登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气象学等论文,在大气科学期刊成功标题有: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北方极端低温相关性的年代际变化,近30年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蒸散变化特征,黄山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不同高度的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位涡倾向在Muifa台风路径转折中的应用等等。
以上这三本气象类刊物都是成功评职人员反馈回来的单位认可的期刊,您可以根据小编介绍的期刊简介及已发表的论文来准备自己的论文,或者直接咨询本网站在线编辑老师,让他们帮助您,使投稿过程更加顺利。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06-1
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特别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气象服务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气象服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对我国新农村的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不能满足农村需求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方面仅仅停留在对天气的预报,并且这种预报有时还不是特别准确,这就限制了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很多气象服务不但没有,而且很多气象部门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例如农业需要的气象服务,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气象服务必须能够跟的上这些服务。尽可能地为农业提供及时、准确、时效性的气象信息服务。
1.2 气象科普的匮乏
由于气象部门资金的匮乏,很多气象科普不能直接选到农村,很多农民不能了解到比较科学的气象知识,只能是通过电视等一些媒体得到有限的气象知识,这就限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气象服务,又何谈去利用好这些服务呢。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留守的一般都是老人、小孩,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再就是富余的人们直接搬到城市居住,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气象的普及起着消极的影响。再就是很多气象服务人员对农村的了解不多,这导致了很多气象服务不符合农村的现状,这样就浪费了财力,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3 防雷知识的空白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已经能够认识到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对于雷电的避防还是处于空白阶段。很多农民还是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这就会出现雷击而遭雷击伤亡事件。农村绝大部分的民房没有防雷装置。
2 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 体制改革和人才建设
随着农村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这就要求气象部门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思想,不能把传统的服务一成不变地强压给农民,气象部门一定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这样的话就对气象部门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要求,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队伍的建设。
2.2 建立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加强对农村的气象监测网络的建设,这对农村减少天气及地质灾害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国家气象卫星和地方监测的数据为农村提供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各项服务,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这样就可以为农村提供服务,也可以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立和完善气象监测预报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2.3 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针对农村存在的问题,气象部门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出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科普知识,能够让农村的农民非常容易的接受这些科学知识。气象信息的提供一定打破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手段来进行传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要利用好现代工具和传统工具,气象部门还要定期给农民培训一些科普知识,通过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2.4 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
雷电知识的普及对于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好的帮助,通过科普知识进行宣传,让农村人们认识到雷击的危害,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日常工作规范管理中,建立完善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参考文献
[1] 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周文韬.我国气象信息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4,(04).
主管单位:陕西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4354
国内刊号:61-128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6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1.教学内容《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开设于第6学期(即第三学年下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24学时,实践课时8学时。在大气科学概论、程序设计基础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概述、气象信息、气象信息系统概述、气象资料编码、气象数据压缩和气象通信网络,共6章。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利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去处理气象数据。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南信大计软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气象部门的需求,实施“专业+行业”复合模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手段,在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将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应用到气象信息处理中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行业归属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到第6学期为止,计算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全部开设并学习完毕,因此在本课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能把以前学习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气象处理上。为了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环节在本课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向学生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以及课程考核的规定。以2009级软件工程专业《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为例。⑴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地面气候报文的译制”。⑵提供课程设计的概要设计:因为题目是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给定的,鉴于学生对于地面报文格式和译制的流程还不熟悉,因此概要设计由教师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课程设计阶段。下图(图一)为地面报文译码流程图。⑶明确课程设计要求: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对概要设计中的流程图进行实现(具体采用什么计算机高级语言不限),能够任意地译出地面报文中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次的某站点的各气象要素值。要求根据概要设计中的流程图给出译码的详细设计并画出相应的地面报文译码功能流程图以及关键代码。最后运行与测试,主要针对每旬的第一天进行旬报译码和每月的第一天进行月报译码,并显示结果。
3.考核体制综合考虑《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课程设计主要安排在实践学时内完成,如若完不成,可以由学生自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设计完成后需要书写课程论文,最后考核得分分为两个部分:系统演示和课程论文。以上一小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例给出评分标准:查看源程序代码,根据要求应在课程设计论文中给出关键代码,以最为简单的C语言编程为例,源程序中应该要看到以下几个功能:地面报文文件名生成、判断是否是地面报文文件、读取报文中某一行、读取各气象要素⑤。若功能代码完整,并程序运行正确,最终成绩评定为“及格”档。代码示例如图二。系统运行并测试:给出至少3组不同的测试数据,用于测试系统的逻辑性是否正确。若测试大部分正确,最终成绩评定为“良好”档。查看课程设计论文,查阅“详细设计”和“运行与测试”部分,若基本阐述清楚,也有运行结果的截图(如图三所示),最终成绩评定为“优秀”档。
二、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1.课程建设成效以南信大2009级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为例,已经有300多学生上过《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课程建设目前取得了以下两点成效:(1)通过学校丰富的气象行业活动。比如学校定期举办的气象日活动、参观气象台等,激发了学生对气象行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气象业务相关运作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到气象行业中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气象行业的归属感和服务意识。(2)通过课程设计(论文)环节。结合具体的实践实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做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气象业务处理的问题,实现了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