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3: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域文化考察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那年上半年,有一位顶着“联合国开发署(UNDP)首席技术顾问”头衔的美国专家Dwight W.Allen博士“悄悄地”来到了中国,在对中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一次短期考察后,他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写了两篇考察报告,报告的名称有点吓人——《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和《对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再考察——一个警告》。由于这两篇考察报告没有在国内的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所以知者不多,但它提到的观点,却如同一条潜流,直到今天还笼罩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空。
让我们先重温一下考察报告中的观点。Dwight W.Allen首先明确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机教育:要么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要么把它看作教育工具。这有点像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学者Robert Taylor对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基本形式的概括,就是众所周知的3T模式,他认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要么是Tutor(辅导教师),要么是Tutee(学习者),要么是Tool(工具)。这里的Tool显然对应Allen的教育工具,而Tutee就对应着教育目标。它还有点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的划分。简言之,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就意味着直接学习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如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把计算机看作教育工具,就意味着计算机并非直接学习对象,而是要学会用计算机来学习,如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软件本身的学习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学会用软件来处理文字。
18年前的Allen是坚定的工具论者,他措辞激烈地认为计算机应该是工具而非目标。“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的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他从计算机教育的历史中寻求佐证:“在二十年前的七十年代,注重计算机语言学习的课程在美国的中小学校很是典型,但近十几年来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了。”“以BASIC语言为中心的课程是第一大危害者……如不彻底改变方向,一切证据表明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将面临最大的灾难。”
观点偏激?危言耸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介意具体的结论,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射到整个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那么,我们会看到,在一九九五年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考察后写下了两份考察报告,不过是计算机教育历史上的一个点。而在计算机教育的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你会发现计算机有时候是教育目标,有时候又成了教育工具,计算机课程正是这样左一脚、右一脚地向前行进着。
思绪又回到了18年后的今天,计算机课早就变成了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内容之丰富更远非当日所能想象。但奇怪的是,Allen所提出的“目标—工具”二元对立依然困扰着我们,今天的很多争论说到底还是“目标—工具”之争。不信我们就拿这种论调来分析一下当下的种种课程实践倾向,如强调硬件的(传感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学习、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强调算法思想,就大致是把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原理当作了学习的目标;而在动漫一类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仅仅是学习工具,而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创作才是课程真实的目标。
一、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新疆成为全国第三批参加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在2008年9月正式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主要按照课程标准中的5个系列9个模块在全疆范围内实施。伊犁位于新疆的西部,就目前而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内地城市,加之人才的匮乏,导致这里的美术教学相对落后,还处于缓慢提升的阶段,而地域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对于当地美术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对现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而言,灵活的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地域资源结合,现阶段难的是需要找到适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合适校本,并能适应学生们的需要。充分开发地域美术资源,并且将其运用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当下美术教育的特殊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伊犁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伊犁地区出土的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让世界人民惊叹,石人、彩陶、金属器皿、织物等数量多种类丰富。还有精细的民族手工艺,毡子、地毯、木雕工艺、铁艺、刺绣、花贴、都市等。美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比如沙粒画、羊绒画等。这些个丰富的美术资源足以构成一套系统的美术教材,运用在伊犁地区的美术课堂上。
二、地域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现状
伊犁的地域美术资源有如一个“矿”,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高中三年之后,对家乡的很多美术文化、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比如新疆出土的青铜器,出土的红宝石金面具等。哈萨克族的刺绣、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等民间工艺也很少有人知晓,大量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民居特色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这些珍贵的文化逐渐遗漏。血淋漓的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在高中就给学生埋下整理、传承的种子,弘扬对地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目前伊犁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课本开设课程,对于抵御资源的教学研究几乎为零,也有一些学校做了一定的尝试,但是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目前正对这一问题,在美术课程逐渐得到重视的今天,课程改革中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课程与美术教学研究。开发具有地域资源的基础美术教育鉴定较为突出,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选取具有开发意义的,利于增强美术课程的,较为贴近实际生活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热情的方面加以研究。面对种类繁多的美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考虑,由于美术发展的特殊性,在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门类中,选取有利于课堂的点来进行实施。考虑到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课时的内容含量和深度都要安排适当,在教学中选取合适高中知识水品的作品和可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并且必须做到图文并茂,作品图片清晰正确,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并且设置发散思维的“思考题”或“独特视角解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自我拓展和衍生。再者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发展要求的,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美术门类时都需要填充和完善教材,并且需要使用课件来展示大量的资料。让课堂成为一个视觉化的,强化视觉感受,通过课堂的“艺术考察与实践”与“课外寻找”题目培养学生在课外了解文化研究学习艺术的能力。
三、美术新课程中加强多种艺术形式的开发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撰写考察报告,教师给予相关的阅读书目和查阅的资料,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资料,完成考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考察报告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需要老师在后续讲课中解答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与以前不大一样,以新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直观的参考背景,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可以在教学时查缺补漏。目前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热情并不高,对于书本上的美术作品欣赏一直较为反感,这一点在伊犁地域的某些学生上尤为明显。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上课态度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以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学生们主动参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模糊,通过在课堂上等于地域美术资源的讲解,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更强的知道作用,通过美术课程更加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和文化,充分实现美术的德育功能。
四、思考地域资源美术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美术鉴赏、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系列。修完得到相应学分,在高中阶段我建议学校给予美术课程充足的课时量,按照课程的安排,把教材中的单元统一整体灌入鉴赏。把地域资源模块放在学习中,突出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解决美术课堂的特殊性问题。新疆目前的很多获奖油画、国画作品、以及设计作品内容可以放在绘画欣赏系列中学习,少数名族工艺、纹样和建筑等放在工艺美术系列中学习,与美术教材认识体系接轨。
五、结语
开发地域资源美术,并且推广到教学实践中。伊犁地区的自愈资源丰富,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丰富的出土文物等,目前需要对当地的美术资源进行筛选,更具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难度的把握,以适应当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做出多样性,富有弹性的地方教材,因材施教改善教学效果。使地域美术资源在新课改中实现可研发性和持续性的开发。
参考文献
朝鲜时代中国蓝田乡约的施行与本土化
19世纪安东与徽州的乡战和宗族矛盾
凌廷堪《燕乐考原》与词乐研究
从墨票看胡开文墨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徽商兴盛历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
《新安大阜吕氏宗谱》研究
明清徽州的人口结构与经济伦理
明清徽商与杭州崇文书院考述
论程大昌地理学研究特色与成就
安东与徽州地区古文书的概况
安东和徽州的木板印刷比较
儒学者的乡村学校和社会参与
王茂荫被马克思写进《资本论》史实考
清初总集《诗观》所收徽州诗家散论
基于考据学研究的戴震哲学思想探析
明代徽州进士的著述及其治学取向
遗存的宋代以降民问文书的发掘与整理
公籍与私籍:明代徽州人的诉讼书证观念
明清徽州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保证文书
礼教渗透下徽州家谱控制女性的模式
蜀马村的传统经济、宗族与民间佛教信仰
明朝徽州的合族过程——以岩镇吴氏为中心
少林武术与徽商及明清以还的徽州社会
朱熹理学体系及其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从清代契约文书看社会风貌和社会诚信度
戴震、二王著述善本十三种叙录
江永《春秋类例》的整理与研究
诉讼文书所见清代徽州状词格式的演变
徽州清代民间田野中戏曲碑刻文献调查与研究
明隆庆《汪氏统宗正脉》的历史文献价值
从诉讼文书来看清代妇女涉讼问题
台湾在日据时期新旧惯并存之卖子契约
宋明理学与明清四民观转换与建构的再探讨
乾嘉义理之别出:“戴氏之义理”及其反响
从《徽州会社综录》看清代徽州的祭品与食物
明清徽州商业人才辈出的原因——以放贷商人为例
现象描述与历史事实:“无徽不成镇”俗语学考证
试论先生的徽州情结——从徽州方言土语谈起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合同条约的控制功能
异姓承继及其上谱的争论与收族理念的转变
发展与困局:清末徽州新式教育运作实态论述
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及刊刻等相关问题研究
“唇齿相依”: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
固城李氏家族的近代政治动向与社会经济变化
从古文书上观察到的安东和徽州地区经济观及经济生活
“宁波商帮文化”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伦理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具备或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诚信、务实、协作的精神,并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和现代商业意识,故不以知识点的讲授和掌握为目标,而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全面实行体验式教学,达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使以“创业、务实、诚信、协作”为核心的宁波商帮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宁波商帮精神与人才培养、宁波商帮崛起的背景、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宁波商帮的典范人物、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进行有倾向性的讲授。
2.参观考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请资深讲解员随同讲解,播放相关资料片,以从多个方位体会、感悟宁波商帮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明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厘清自身的思想认识,对“宁波商帮精神”产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进程,共同探讨。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宁波帮”现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并结合其他商帮进行类比,贯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以真实的材料、生动的实例感染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老师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交流,开阔眼界,并加深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交流方便,打破课堂的局限,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同时,利用QQ空间等和学生加强沟通、联系,拓展教学时空。
(二)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观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参观宁波帮文化园区,并请博物馆提供导游和讲解,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印证教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从而对其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建立了固定的实践体验教学基地: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在导游、讲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证了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在宁波帮博物馆召开的“2011全国商帮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期下商帮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讨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联盟、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宁波帮博物馆执行承办。本次全国商帮研讨会有徽商、晋商、甬商、粤商、陕商、鲁商等全国各地商帮积极与会,是国内商帮最集中、探讨最深入的研讨会之一,也是国内级别最高的商帮研讨会。部分师生参加研讨会的讨论并作大会发言。
(三)课程教学与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现代商帮讲坛)有机结合
现代商帮讲坛以现代商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具体包括宁波商帮精神、商业经营之道、创新创业事迹、地域文化内涵等。主讲人包括本省(市)宁波商帮、浙江商帮等研究专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本省(市)经济研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每学年开设10次以上大型讲座,以达到进一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学生现代商业意识,营造出以现代商业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两年中,现代商帮讲坛开设了20多场,所开设讲座包括:宁波商帮在上海的崛起、保税港区建设与宁波经济发展、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帮成长的土壤、家电业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学生理财规划、宁波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宁波市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如何成为优秀的外贸业务员、甬商大讲堂—放飞心灵、甬商大讲堂—激情与理性、甬商大讲堂———职业精神、甬商企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创新设计、从甬商成功的秘诀谈大学生创业、高职学生走向职场融入社会之要领、宁波商帮文化与当代企业家价值、当代高职生如何适应民营企业文化等。讲座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有机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不同视角的体会与感悟。
(四)采用体验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查知识点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体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小团队考察报告加现场汇报)、学生体验与反思(参观心得等)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期中考试要求学生介绍、提炼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园区的情况进行介绍,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参观心得,也制作成PPT汇报,与全体同学共享。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从任教过的班级来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普遍参与热情很高,现场气氛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07、2008年石家庄和保定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后,动漫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蓬勃势头。动漫产业年产值、年制作能力、从业人数、动漫企业数量及规模等均有明显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省动漫企业218家,动漫制作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并接近世界水平;全省设置动漫及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51所,为本省及杭州、上海等地培养出一大批动漫人才。目前,河北省的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机遇,积极扶持动漫产业。在2011年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把动漫游戏业列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此外,业界和学界与港、澳、台、日、韩等地多次展开研讨和交流,为河北省的动漫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通过政策扶持、园区孵化、项目带动、展会交流、品牌创新等有效举措,河北省的动漫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2.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尽管动漫产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不小差距,但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显著。首先,河北省可以依托京、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发展动漫产业。其次,其相对低廉的经营成本、可以吸引动漫企业进驻,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无论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还是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经过策划和创意,完全可以活化为文化资本。《赵云和咔哒盒子》《赵州桥》等几部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动画片,就是取材于本土传统文化;以动漫作品演绎的西柏坡精神,在彰显地方特色外,对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可谓一石三鸟。
河北省的动漫消费人群数量可观。截至201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约为7千万人,其中0~14岁儿童1千多万,15-64岁人口约为5千万人。此外,河北省动漫院校在校生1,6000人左右、加上分散于其它院校的动漫爱好者,河北省动漫产业潜在的消费人群应该不低于4千万人。其中,儿童、青少年和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属于核心人群,其他为延伸人群。
总之,河北省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明确思路,科学谋划,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化。
二、河北省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动慢产业的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融资困难、高端复合型人才稀缺、营销策划乏力、产业链不健全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制约因素时,关键要从本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着眼,寻绎期间出现的弊病。
1.动漫文化培育机制不健全
动漫文化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动漫文化可以培养动漫消费意识和消费人群,有了消费需求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可以孕育出大批的爱好者、激发灵感和创意,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设计。总之,没有动漫文化的源头活水,动漫产业发展的长河势必枯竭。究其实质,动慢不仅是一项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因为长期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群众文化活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限;70、80后追逐时尚文化的欲望不够强烈,文化消费水平低靡。本已缺失动漫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在动漫产业移植本土且有初步发展后,却不见有建立动漫文化培育机制的动作。
2.发展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产业发展规划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制定出的关于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既要具备全局视野,又要关注微小细节。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时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跳过摸底排查中的大量功课,在缺少关键指标、数据的情况下草率从事,致使发展规划不但流于形式,而且遗害无穷。河北省就多多少少地存在这种情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现在基本上是重复发达省份前几年的做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自相残杀。所以,发展动漫产业一定要明确思路,以竞争优势,创产业特色。
3.动漫产业园区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借鉴国外和省外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的经验,河北省把动漫产业园区看作培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了: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保定动漫产业园(新一代动漫产业园)、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园区、石家庄动漫产业园(东方美院园区)、唐山国际动漫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影视动漫等七大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少则10多亿元,多则几十亿。对于这些能否成功运作,来自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考察报告已经表示了“担忧和疑虑”。从这些项目的创意策划上看,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首先,园区产业布局偏重战略规划,关注地区发展条件不足。政府以过度规划的方式调控文化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布局,忽视市场环境、企业、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园区即使有战略定位也难以促成集群形成。其次,园区内产业结构松散,未能充分发挥集聚的经济效应。综观园区的产业规划,不少园区提出引进相关企业,企图打造多层次的产业链,但园区内不少企业事实上都是各自为政,并不构成绵密的关联贸易。所以,集聚效应不明显。再次,园区向地产项目倾斜,支持产业整体发展的措施却嫌不足。
三、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策
1.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拉动社会动漫欣赏和消费需求
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省内业界、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是,培育动漫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需要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运作,需要建立制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的体制。现在,河北省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首先,全省动漫文化管理、教育、传播机构齐全,它们以不同的渠道和形式传播动漫知识,对受众实施教育。其次,河北省2006年成立了石家庄动漫协会,新近又组建了文广新局。我们可以考虑由其中一家单位牵头,协调和筹划上述管理、教育、传播部门的活动,形成联动机制,普及推广动漫文化,培育市场环境,增强动漫产业的发展后劲。
2.明确定位,形成区域特色
政府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政策法规制定、重大战略规划这些关乎宏观调控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共同解决。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善于把握时机,通过科学、严密地论证确立动漫产业发展思路,克服当前的盲目倾向。首先,政府应对本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予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其次,还要制定出详细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严格执行和落实。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竞争优势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高层次是“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经过4、5年的探索,到2011年,河北省动漫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优势渐露端倪,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等从动漫产业的链条上脱颖而出。所以,牢牢抓住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项目,打造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围绕集聚效应,建设和经营管理动漫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收益,可以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构价值。但是,正如波特所言:“国家环境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效果。应用得当,它会成为经济升级的动力,产业集群也会扩大和加深,应用不当的效果则刚好相反”。因此,政府应该确定动漫产业集聚的现实机会,发掘和凸显本省动漫产业的积聚和成长能力。
打破预设发展纲要的习惯做法,首先考察动漫产业园区的可发展条件,针对动漫产业的市场状况、市场结构和市场潜力,分析相关数据,制定产业和商业运营方案,采取谨慎态度审批设园的立项申请,使各种措施有利于评审公共资源的合理运用,减少错误配置投资的风险。
另外,园区应制定清晰的落户条件,并区分不同性质和状况的企业制定若干扶持政策。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具辐射效能的核心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及急需扶持的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纳入园区。并根据它们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支持。定期就园区整体效益和企业效益进行评估,借此评估园区产业布局的实效。
总之,动漫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一种孵化器,在区内提供有利于开发创意、有利于创新的技术和商业环境。同时,落户园区的企业经过发展后能够产生辐射效益和溢出效益,对全省动漫产业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在高等学校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活动”资助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何坦野.解读杭州动漫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冯文、孙立军编.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得天独厚、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其因十分稀缺而珍贵,因土地肥沃而宝贵,因物产丰饶而金贵。目前,在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一块位于中国东北松嫩平原之上,位于东经125°~127°、北纬44°~49°;北起黑龙江,南至辽宁盘锦市、西到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总面积101.8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佳寒地黑土核心区域[1]。专家考证,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形成的黑土土壤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黑土区就成为了我国优质粮食主产区。绥化市就处于几块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区,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区,绥化市用“寒地黑土”打造中国农业第一品牌,蕴含着无尽的财富。
绥化市作为典型黑土地的中心区,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文化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归属于一定的地域。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2]。“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方言、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信仰、民居、民间文化等[3]。寒地黑土区多年积淀形成了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其中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闻名全国,如海伦的剪纸、兰西的挂钱、绥棱农民画、庆安版画、海伦黑纸刻画、明水玻璃画,绥棱的黑陶制作技艺、望奎的皮影戏、肇东国画等。绥化市多个县市区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其中,海伦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兰西为中国民间挂钱艺术之乡,望奎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绥棱为中国黑陶和农民画艺术之乡,庆安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望奎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县”荣誉称号,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县”。海伦市东北二人转、望奎县皮影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伦剪纸、东北二人转、刘氏中医正骨、兰西挂钱、锡伯族清明节民俗、望奎皮影戏、绥棱二人转、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庆安花棍舞、源升河大米酿酒法、绥棱农民画、米醋酿造工艺、安达描金工艺、北林区东北二人转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德育的天然契合
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独特民俗风情,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的资源,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寒地黑土地域文化的德育教育的价值,使寒地黑土地域文化成为地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爱国情感的培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寒地黑土区具有优秀的爱国传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爱国人士和感人的爱国事迹。绥化市注重爱国情感的培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6处,基本形成了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以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肇东金代八里城遗址、安达日军731侵华罪证遗址、望奎林枫故居纪念馆已成为省、地级传统教育基地。寒地黑土区浓厚的爱国情感,让大学生生活在洋溢着爱国情感的氛围中,有助于培养和激励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熏陶感染功能
寒地黑土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大自然、黑土地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近年来绥化市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与提速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风调雨顺、黑土地的无私馈赠。多年来,寒地黑土人常常怀着一颗虔诚的感恩的心,感恩大自然、黑土地的无私赋予。高校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培育感恩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实践参与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校大学生接受了许多课堂传授的知识,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也乐于理性思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参与性。那么,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实践参与性,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单调的学习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题。寒地黑土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实践参与功能,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村的建设等等,满足大学生体验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参与性。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锤炼品质,培养能力。
三、融合与共享:基于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拓展高校德育实效性路径的探讨
(一)凝练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优秀基因,培育特色大学精神文化
绥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绥化精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是绥化精神之本。吃苦耐劳、豁达乐观是绥化精神之源。顾全大局、团结奋进是绥化精神之魂。绥化学院是一所土生土长的地方高校,坐落在中国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绥化市,正是绥化这块丰富宝贵的精神沃土孕育了它的成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绥化学院始终秉承绥化精神,将校训、校园精神与绥化精神文化结合起来,以“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凝练概括出了“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质朴校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绥化学院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确定了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接力式顶岗支教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水平偏低等实际问题。顶岗支教工作感动了龙江人民。绥化学院首批大学生顶岗支教队获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主办的“2008感动龙江人物(群体)”评选提名奖。绥化市政府授予绥化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贡献单位”。
(二)依托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形成富有寒地黑土特色的教学科研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法
作者简介:庄丹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60-03
根据2014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多年努力的方向。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分数线不断下调,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由此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而对于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的高职学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固定,要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难度也很高。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具备“高素质”,为他们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高职院校有必要专门开设适合学生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课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感染、影响学生,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如百年老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现代商帮人才”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此,该校特意开设了“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人文素养。为提高教学实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推广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法做了深入的阐释和演绎,经过几年实践,已取得明显成效。现以该课程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开设的目的与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教学内容
(一)开设目的
“宁波商帮文化”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伦理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具备或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诚信、务实、协作的精神,并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和现代商业意识,故不以知识点的讲授和掌握为目标,而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全面实行体验式教学,达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使以“创业、务实、诚信、协作”为核心的宁波商帮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宁波商帮精神与人才培养、宁波商帮崛起的背景、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宁波商帮的典范人物、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进行有倾向性的讲授。
2.参观考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请资深讲解员随同讲解,播放相关资料片,以从多个方位体会、感悟宁波商帮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明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厘清自身的思想认识,对“宁波商帮精神”产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进程,共同探讨。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宁波帮”现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并结合其他商帮进行类比,贯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以真实的材料、生动的实例感染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老师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交流,开阔眼界,并加深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交流方便,打破课堂的局限,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同时,利用QQ空间等和学生加强沟通、联系,拓展教学时空。
(二)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观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参观宁波帮文化园区,并请博物馆提供导游和讲解,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印证教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从而对其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建立了固定的实践体验教学基地: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在导游、讲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证了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在宁波帮博物馆召开的“2011全国商帮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期下商帮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讨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联盟、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宁波帮博物馆执行承办。本次全国商帮研讨会有徽商、晋商、甬商、粤商、陕商、鲁商等全国各地商帮积极与会,是国内商帮最集中、探讨最深入的研讨会之一,也是国内级别最高的商帮研讨会。部分师生参加研讨会的讨论并作大会发言。
(三)课程教学与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现代商帮讲坛)有机结合
现代商帮讲坛以现代商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具体包括宁波商帮精神、商业经营之道、创新创业事迹、地域文化内涵等。主讲人包括本省(市)宁波商帮、浙江商帮等研究专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本省(市)经济研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每学年开设10次以上大型讲座,以达到进一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学生现代商业意识,营造出以现代商业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目的。
在两年中,现代商帮讲坛开设了20多场,所开设讲座包括:宁波商帮在上海的崛起、保税港区建设与宁波经济发展、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帮成长的土壤、家电业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学生理财规划、宁波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宁波市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如何成为优秀的外贸业务员、甬商大讲堂—放飞心灵、甬商大讲堂—激情与理性、甬商大讲堂——职业精神、甬商企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创新设计、从甬商成功的秘诀谈大学生创业、高职学生走向职场融入社会之要领、宁波商帮文化与当代企业家价值、当代高职生如何适应民营企业文化等。讲座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有机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不同视角的体会与感悟。
(四)采用体验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查知识点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体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小团队考察报告加现场汇报)、学生体验与反思(参观心得等)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期中考试要求学生介绍、提炼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园区的情况进行介绍,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参观心得,也制作成PPT汇报,与全体同学共享。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从任教过的班级来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普遍参与热情很高,现场气氛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系公共必修课,计16学时,在模具、机电、电子、自动化、楼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应用英语、产品设计等10多个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5年来已开设百余个班级,学生数近五千人。就学评教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排名在前三分之一,而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这门课从一开始纯粹的传统课堂教学到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明显提高,有时甚至很热烈;从学生的心得来看,体会明显加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以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说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下面列举几位学生的参观心得。
“包玉刚,邵逸夫……那一个个伟大的宁波名人,用他们坚韧不拨、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很多的奇迹,并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前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这些宁波名人也确确实实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把自身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大学生的我,通过这次活动,更是受益匪浅,对于未来大学三年有了更准确的规划以及更明确的目标,说白了,人就这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实现自身的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在这次博物馆的参观中,我学到了许多,坚持、努力是他们的精神;公平竞争是他们从商的原则;永不放弃是他们固有的态度;而扶贫救济,更是他们内心的最真挚的表达。我们学习、生活,都应该不放弃,自信的面对一切。”
“通过这次宁波帮博物馆的参观,我认识到了从商的积极一面。我以前并不理解从商的真正含义。自从听了商帮文化研讨会后,我知道了,从商,就是把商人集结起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回馈社会,回馈消费者,努力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前上商帮课的时候,一直都感觉到宁波商业历史的魅力,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我更加感到宁波商业实力的雄厚,我要努力学习商业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生态与民艺的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些年来,对民艺各方面的思考从未间断过,民间的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印染、民间玩具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多是注重造型艺术的民间美术。而同时,隐藏在民艺作品背后的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不仅有着比艺术作品本身更深的内涵,而且更全面的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民艺作品的诸多意义,使我们真正了解到民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这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当然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就不只是艺术学的课题,还包括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是研究民艺学的重要参照和支持,与民艺学水融、不可分割。
民艺作为一种生活形态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切的意识到它在民间生活中的意义。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民艺的生存发展,或者演变传承,更深刻地受到了民间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民艺的消失、发展、衰落、严峻现状等都源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改变。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民艺的研究、保护、整理和拯救很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现今对传统文化状态下、传统生活状态下民艺的记录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作出的选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而产生的。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活空间,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民间,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与身体相依的服装饰品,是一种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明传统,我们不能要科学就忽视人文,要现代化就丢弃传统的愚昧做法,社会的发展也绝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残害传统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优秀文化在当代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那些传统手工技艺、审美情怀、营造法式、风水学说等,无不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始终关怀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不保护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物,也许再有半个世纪我们的国人将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或市井风情,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尽管传统手工艺已走过了几千年,它将不再有生存空间,成为一种遗失的文化。其实文化恰恰需要的是民族化,需要个性化,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课题的主要出发点。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方法探讨
文化生态的遗存是丰富的,许多是我们缺乏和无知的。那些一字不识的民间艺人能讲诉动听的民间故事,那些不懂艺术的老太太能用一把剪刀剪出绝妙的水浒戏曲人物,无论是铁匠的打造,木匠的木作还是妇女的纺花织布、穿针引线,无不透露出才艺和智慧,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文化精神所在。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而且搜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有多少消失甚至受到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惜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2.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3.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育对象归根结底要走向社会,要让他们关心社会的进步,参与社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把我们的学生引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去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
举例1根据我们赤峰地区的方言特点,比较其和普通话的差别,进行调查统计和比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观察和积累做出比较、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他们自己的收获。
举例2:收集、积累外界信息的活动。坚持看电视或报纸的新闻内容,每天把重要的或感人的新闻进行记录并积累,时间长了,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教师定期组织进行评比和鼓励。
举例3:开展家务劳动学习竞赛。作为地方劳动课程的补充课程,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当代"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中逐渐受到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的教育,如鼓励学生经常参加洗衣服、整理房间、做饭菜等家务劳动。
举例4:了解自己的周围生活环境。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采访工厂、矿山、农村、医院等单位,实际了解一些生产、资源、技术等情况,或者调查当地农业资源、种植结构、农作物产量等情况,让学生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多一些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主动认识和了解,这种方法胜于教师平时呆板的说教。
4.挖掘、整理地域文化方面的课程资源
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文化的发展。作为文化人,就应该研究文化,特别是本地区的乡土文化更值得去研究,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研究和发现,养成对事物主动探究的习惯。
举例1:地方风俗文化调查研究。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记录、调查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民间习俗,通过观察了解本地区民间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风俗习惯、挖掘整理民间故事等等,使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多一分了解、增一些热爱。
举例2:对当地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我们敖汉旗虽然地处塞外,但文化历史悠久。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遗迹遍布全境。我曾经带领学生对城子山遗址进行了考察,搜集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文物,然后组织学生写"考察报告",许多学生确实写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们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活动点燃了他们的探究未知事物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