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3: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华中师范大学专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担负着为基础语文教育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但今天高校师范专业在教学上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对基础教育的漠视。笔者在近两年指导中学教育实习中发现大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等方面都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直接的反映就是毕业生在教育实习阶段进入中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实习单位提出毕业生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都有待提高,否则难以适应中学语文课改的进程。这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深化高等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的改革都明显地更为强调对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扩大了古代作品在课文中的比例,然而笔者在中学指导实习期间,通过和学生交流、课堂听课等方式对银川几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古代作品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相关了解,从采集的信息看,古代作品的教学存在较多的困难。部分教师自身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欠缺、对诗词歌赋的鉴赏停留在一般的、表层的知识讲授上,而对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作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等挖掘很少,这就导致学生对古诗文认识不深入、不到位,无法真正领悟其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情怀,同时由于古代作品时代久远,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有距离感,觉得难学甚至学不懂,长期下来,学生失去学习古代作品的兴趣和信心。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测验卷面上涉及古代知识的题型失分较多。这种情况一定程度表明了担负着中学语文教师职前培养使命的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在整体上与中学教育是脱节的,培养的语文师资还远未达到基础教育方兴未艾的课改的新要求。因此,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应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宁夏语文基础教育的现状很好的结合,都将成为古代文学教研室课程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讲授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大学师范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在改革中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针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高师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从知识层面、素质层面、审美层面及理论层面都做相应的调整。以宁夏大学为例,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分为四段:即先秦两汉段、魏晋隋唐段、宋元段、明清段,在教学中把《中国文学史》与《历代文学作品选》结合起来,但该课程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就是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让学生把握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如何让学生理解众多的经典名作,实是一件捉襟见肘的事情。以至于长久以来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加作品分析的“文学史模式”,忽略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讲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把重点用于讲清文学发展的脉络、形制特点、作家贡献、文学主张、文学现象上。而对学生的鉴赏评介,审美和领悟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其阅读范围、知识的整体储备等等的检查较为忽略,这就使得毕业生走入中学岗位后自身的文化底蕴薄弱,在实践教学中困难重重。就此,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根据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把教学重点做适当调整,例如先秦两汉文学把重点倾向于对学生古汉语基本功底,原典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魏晋隋唐文学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侧重学生对文学自觉地阐释和理解;宋元文学更多的强调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审美能力;明清文学倾向于较广的阅读面,加强学生作品形象分析能力。与此相对应,教师可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形成文史结合,严谨扎实,重视史料的教学风格;在诗词歌赋文学中形成审美、吟咏讲解的教学风格;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形成知人论世、人物分析的教学风格等等,这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时数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上的不利影响,缓解了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其走入中学工作实践后和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作家、作品、世界、读者是构成文学的四要素。传统的大学教学还是中学教学只侧重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以及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在涉及读者时,则仅仅注意到作品对读者的教育作用,而对读者(学生)是否接受作品或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和理解作品,是不够重视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的阅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这一理论已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中学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说的“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教学建议”说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主要体现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这一教育理念也符合文学活动的本质,所以完全适用于大学及中学的教学。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在整体教学改革上提出“四环节”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中贯穿“讲授—讨论—论文—阅读”四个环节,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式,把教学主体转移到学生上,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获得专业的知识,通过课堂讨论锻炼自身的表达、理解能力,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加强其书面写作水平,通过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目拓宽知识层面、提升其对文学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希望通过这种改革,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显然也完全符合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具有的创造性作用这一文学命题,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更应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让各类体裁所承载的有效知识交互使用,相互辅助和映衬,促使学生分析知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知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边缘性和内涵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思索、感悟、再造的空间,从而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提倡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文学的教学面向基础教育,绝不意味着将大学教育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甚至需要警惕中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对大学教育的干扰,拒绝教学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面向基础教育的同时,始终保持大学课程应该具有的开放、多元、学术、个性等特色。
“项目孵化”是最早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高等学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模拟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交流总结自身指导中学生开展科技项目研究的实践,强化高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观念,使其初步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辅导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对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与使命的理解。
培训内容:由教育观念、学科发展动态、科研能力训练等3部分组成。其中科研能力训练是重点,占2/3的培训课时,包括科技项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科技论文、论文答辩与评价4个模块。
培训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民主参与、重在实践;所有学员按学科分班、班内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广泛采用个人作业、小组讨论、大组交流、集体报告、教师点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个人总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一般设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动物和植物)、计算机、地球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等7个科目;时间分短期(1周集中面授)和长期(2年3轮,面授+网络跟踪指导)2种;每年暑假由科教中心与相关省市科协和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举办。
“聚焦课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执教能力培训
“聚焦课堂”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培训项目,聘请上海市各学科优秀特级教师、参与国家课标研制的专家、社科专家、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等为指导专家。
培训目标:旨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解决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具体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培训内容:突出和教师日常工作的相关度,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整个培训周期设计为2年3轮。其中首轮为1周左右的集中培训,主要解决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问题;第2轮为定期的分片区研讨,主要通过听随堂课和课后的交流研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个别化的诊断和点拨;第3轮则是在一所具体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由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同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相互切磋。
培训方法:整个设计依据教师学习成长、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的规律,一方面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具体、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设置,帮助学员有层次地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种相对比较长期的跟踪指导,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培训学科:面向高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各学科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提出申请,每学期由科教中心统一安排培训计划。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能力培训
“通用技术”是课题组针对普通高中增设通用技术课后学校相关师资和设备严重匮乏等问题而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帮助学员充分认识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其对通用技术课本质、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了解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方法,强化教学实务训练,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促进学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教学视野,为其进一步交流搭建平台。
培训内容:针对困扰学校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主要设计了技术教育的本质与内容、产品设计流程和原则、技术课的评价与考核、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实地考察等5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培训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引领、实践操作、学员互动、教学观摩、自制教具、参观访问等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对象主要是在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次培训为期1周;由省市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与科教中心合作举办。
培训特点
和教育系统常规的高中教师培训相比,科教中心组织的教师培训项目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专家团队层次高、阵容强
秉持“科教合作”的理念,借助华东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优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科技专家资源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先行起步的经验基础,科教中心把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热心科学教育事业的教授、专家、特级教师等组织起来。他们中有科技专家30多人、中学特级教师近40人、教育科学工作者20多人、人文社科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10多人。这些专家不仅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很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合作中,逐步熟悉了教师培训工作,了解了培训规律和方法技巧(如培训环节设计、课堂气氛调动、培训节奏把握、现场控制、即兴点评等),成为目前国内难觅的高层次、多学科的优秀指导专家团队。
特别强调培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培训项目的生命,它从3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所有的培训项目在内容设计上都非常强调针对性,事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求和困惑,在培训课程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有的培训都以工作坊(workshops)为主要形式,大量采取案例分析、模拟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术报告或讲座等方法,重在创设情境,强调教师的参与和投入,以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三是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涉及个人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系统的艰苦转换过程,要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断学习和持续改革的动力,必须有外部指导力量的持续跟进支持,一些培训项目都逐步发展为2年3轮的设计周期。对培训有效性的强调,使科教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累,但值”的共同评价,每次培训结束时学员评价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注意发挥培训学员的辐射作用
摘 要: 财经门户网站是人们获取财经资讯、了解股票行情、投资理财、证劵投资分析的重要渠道。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财经门户网站的生存之道,而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信息需求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了解本网站用户的属性,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有利于财经门户网站实现精准的定位,内容的差异化,确定网站风格,对网站栏目进行合理组织及调整等。
关键词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信息需求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12
2014年中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良好的个人投资理财环境使投资理财用户对财经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其比例占到41%。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主要通过财经门户网站获取财经资讯、股票行情进行理财和证劵投资分析。但目前财经门户网站信息存在同质化严重、定位不明确、信息更新速度慢等问题,用户的信息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了解财经门户网站用户及其信息需求是当前财经门户网站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1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需求
1.1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
财经门户网站,是指通向财经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财经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中国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主要是个人投资理财用户,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用户基数庞大,其中股民占的比重最大。2014年8月,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17.37万户,其中新增A股账户17.33万户,新增B股账户405户。截至2014年8月21日,两市A股账户数1.76亿户。据悉开立股票账户的用户在年龄结构上,多数是40岁以下的人群,还有一些刚满18岁的青年。
1.2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需求调查
对财经门户网站进行构建,首先需要了解财经门户网站用户需求及信息行为特点,对用户的情况加以分析。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随机调查了100名网民的基本属性、用户行为特点和信息需求,样本例数100名,通过QQ群、微信等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时长1个月。共回收95份问卷,剔除了5份异常问卷,有效问卷90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财经门户网站用户包括了不同属性(性别、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上网习惯的用户。
(1)从用户性别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4%和46%。性别比差别不大。
(2)从用户年龄看财经门户网站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网上调查显示30-49岁的用户占76%,而2014年CNNIC的统计表明,在全体网民中,20-29岁网民所占比重最大。
(3)从用户学历看,高中及高中以下用户占24%,大学专科以上占76%。而同期全部网民中,大学专科以上占20%。这表明财经门户网站的用户以高学历人员为主,有较高的文化背景。因而他们要求获取较高质量的财经信息。
(4)从用户职业看,企业职员及其他占61%,而同期全部网民中,学生占25.1%所占比重最大。这表明财经门户网站的用户以非学生用户为主。
(5)从上网工具看,电脑用户占52%,手机用户占48%。
(6)从行为上看,经常访问财经门户网站的用户占42%;访问频率每天1次以上的用户占25%;访问财经门户网站每次时长30~60min的用户占35%;对财经网站进行回访的时间间隔30天的用户占23%。
(7)从信息需求上看,若网站加载速度慢,40%用户选择放弃访问;41%用户认为网站应提供其所关注的信息;53%用户认为网站应提供最新的消息;38%用户希望每次都能较快地寻找所需的信息;33%的用户认为良好的页面布局能提高效率;当用户操作失误31%的用户能得到网站及时提示;40%的用户认为导航系统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30%用户不希望通过大量链接搜索到信息;28%的用户认为良好的网站形象能吸引再次访问;35%的用户希望加强网络互动;35%用户希望网站能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38%的用户希望在网站上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1.3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信息需求特点
(1)信息用户多元化。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主要是非学生群体、年龄在20-49岁之间,受教育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他们的信息需求具有专业化、个性化、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新颖性、前沿性;知识性、权威性。
(2)信息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财经门户网站用户登陆财经网站的目的主要是学习、投资和理财。对财经门户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要求更专业化和综合化。因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只有最全面、最专业化、最权威的财经信息才能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极大满足财经理财用户的信息需求。
(3)信息需求的集中性和分散性。由于我国财经网站受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大,用户群体对于财经门户网站信息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例如股市行情大好时,网民们集中关注的信息如大盘股指的变化,买盘及卖盘的变动,自选股的波动,政府对股市调控的信息等。随着经济纵向深入发展,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集中性对象也会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网民投资理财趋于理性化,投资转向多元化和组合投资。网民会转而关注基金、债券、保险、期货等方面的资讯,呈现一种分散性。
(4)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和层次化。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浏览习惯和兴趣爱好,希望网络服务商能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不同文化程度和专业背景的用户对财经信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如金融专业背景的用户对股市信息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希望网站能提供更详尽的资料做投资的技术分析,并提供专业的证券分析工具;普通用户则只关注股票价格的涨跌,并不关心股票价格为什么波动,也不会去探究更层次的问题。
(5)信息需求求新求快。财经信息需求对时效性和效率性要求比较高,因为投资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只有即时掌握经济动向,高效率的网站功能,才能实现用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最终获得收益。
2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需求分析和行为分析
2.1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需求分析
根据财经门户网站定位目标,并且综合多个财经门户网站调查和网站实地统计,总结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主要信息需求如下:
(1)财经门户网站动态信息。包括财经门户网站的各类全面的、即时更新的、权威的、有独特观点、用户所关注的新闻报道。
(2)社会化共享信息。即通过网站的信息共享功能,在博客、QQ空间、微信、社交网络、WIKI等能进行创作发表、转发、收藏、转载。使其由网站信息的“浏览者”变为“信息的制造者”,实现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3)便携式信息。用户希望通过任何媒体终端都能实现有效访问,智能手机的普及带给用户对便携式信息的巨大需求。
(4)个性化信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证明需求是有层次的,用户在传统的信息化需求满足之后,更期望网站进一步细分市场,对各类型的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这也是用户需求差异性决定的。
(5)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单一的信息服务很难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服务、财经软件下载服务、收费资讯服务、在线投资咨询服务、网站培训学习服务等都是用户当前最渴望获得的。
2.2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行为分析
财经门户网站用户行为影响着网站的流量和黏性,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用户的行为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用户访问网站的目的。根据调查财经门户网站的用户访问网站的主要目的依次为查询股票、看财经新闻、阅读财经专栏、更新博客、投资交流。
(2)用户在网站的访问频率较高、访问时间延长、回访周期缩短。
(3)用户在终端的选择上。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调查用户行为时发现,使用手机用户增长快速,使用电脑PC终端的用户数逐渐下降。但财经门户网站用户仍然以使用电脑上网为主,其主要原因有手机终端功能有限,屏幕较小,有些功能操作无法完成,还有上网安全问题等。
3 结语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67-04
1引言
肯德基已在我国260多个城市开设了1200多家连锁餐厅,在中国的员工总数已超过7万人。肯德基的餐厅队伍追求年轻化,会招收大量的在校学生员工,在校学生员工是餐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学生员工虽然是兼职人员,但也要向全职员工一样直接面向顾客,他们的服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服务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顾客的感受和餐厅的形象,所以说学生员工的满意度也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本研究旨在了解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的现状,探讨不同背景的员工对工作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肯德基学生满意度的对策。
2肯德基学生员工管理现状
肯德基中国现拥有各阶层职工约7万人,主要划分为一般员工、基层管理组、中层管理组及高层管理组四个层次。每个餐厅视规模而定有50~150名一般员工,文化层次普遍在大学专科以上,在校学生占了相当部分比例,肯德基每年暑期都会举行校园招聘,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服务员和大三大四学生的储备经理。对餐厅而言,招收学生兼职人员一方面可以在雇用政策方面用工更富有弹性,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餐厅可以降低用工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在肯德基兼职首先是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另外就是可以锻炼自己增加工作经验。对学生员工而言,自己是兼职而已,但对肯德基餐厅来说,他们已经构成了餐厅的主力军。肯德基学生服务组的组织构架如下图所示。
3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评价指标设计
3.1员工满意度理论
Locke(1969)是最早研究员工满意度的学者,他指出员工满意度是员工评价个人工作价值而带来的愉快情绪状态。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工资、提升、认可、工作条件、福利、自我、上级、同事以及组织外成员等方面[1]。此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对员工满意度定义为:员工满意是指一个员工通过对企业感觉到的效果与他的期望效果相比较后的心理。即员工满意度=实际感受/期望值[2]。
3.2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层次与内容
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工作回报、工作本身、人际关系、企业整体、工作条件五个主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是从这五个基本维度出发,兼顾快餐行业的特点和学生员工的视角来设计问题。
3.2.1对工作回报的满意
工作回报满意度,是员工对所在企业的薪酬、考核、激励、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活动的评价[3]。让员工满意的工作回报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包括:①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②福利待遇的满意程度。③培训机会。④晋升机会。⑤薪酬制度。
3.2.2对工作本身的满意
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具体包括:①工作内容。②工作适合度。③工作成就感。④承担的工作量。⑤岗位的胜任情况。
3.2.3对工作人际关系的满意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员工愉快工作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①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②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③同事之间工作配合与协作。④下级的沟通。⑤上级的信任和支持。
3.2.4对餐厅整体的满意
对餐厅整体满意程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管理体制的满意。②各种制度的实施效果。③餐厅的发展前景。④对餐厅形象的满意。⑤对领导的管理能力的满意。
3.2.5对工作条件的满意
员工对工作条件的满意方面有:①工作场所的满意。②工作休息场所的满意。③工作时间制度的满意。
4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统计
4.1调查问卷的相关说明
4.1.1问卷的设计方法
本次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是借鉴南京师范大学蒋丽娜的论文饭店“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修改而成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背景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工龄、职位和主要工作(站)。第二部分是问卷题目,共23小题。回答问题采取五等级的Likert量表,规定各选项的评分标准为:A.非常不满意,1分;B.不满意,2分;C.一般,3分;D.满意,4分;E.很满意,5分。
4.1.2问卷的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肯德基餐厅的QQ,和直接前往肯德基江滨餐厅发放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
4.2问卷可靠性分析
利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可靠性检验(如表1所示):CronbachS Alpha可靠系数为0.852,表示该问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4.3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4.4调查结果统计
4.4.1学生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
员工满意度的计算方法为:满意度得分=(频数×分值)/有效样本数。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大项分类结果见表3。
从满意度得分情况来看,得分在3分以上的有4个,分别是工作回报、工作本身、人际关系、餐厅整体,满意度得分在3分以下的有1个,是工作条件。五个大项按满意度得分高低排列情况是人际关系>工作本身>工作回报>餐厅整体>工作条件。人际关系是这五大项中满意度最高的一项,说明肯德基学生员工在餐厅中还是比较和谐的。满意度最低的一项是工作条件。
在调查的23项中,满意度排名前五的是同事间人际关系状况、同事间沟通与交流、配合与协作、工作胜任度、工作时间安排。肯德基餐厅年轻人居多,学生员工和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状况很好。客人的一次良好用餐的享受,一定少不了厨房的煎炸蒸煮、总配的制作包装、前台的迅速呈递以及大厅员工的热情招待和主动帮助。这样从厨房到大厅每一步都是每一个工作站的全体员工积极配合的成果,因此同事间的配合与协作的满意度也是较高的。工作胜任度的满意度排名第四,说明学生员工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没有特别困难之处。工作时间安排排名第五,满意度也较高。这主要缘于肯德基餐厅提供比较灵活的工作时间。
在调查的23项中,满意度排名后五的是休息场所、工作量、福利待遇、上下级沟通、制度的实施效果。餐厅只提供1间小房间供员工换工作服、吃饭休息。上班时间员工经常会遇到排队换工作服的情况,午饭时间又得轮流用微波炉,轮流使用仅有的一张餐桌。放置衣物的柜子也得两三人共用一个,时常出现水杯、帽子混乱现象。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二的是工作量。员工虽然都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但普遍对自己的工作量感到不满。有一位员工曾说“肯德基就是没事找事做”,管理组要求每一位员工任何时候都不能闲着无所事事。满意度倒数第三的是福利待遇。肯德基学生员工宣称的对员工提供的体检福利,大多数员工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项福利待遇,反而当成任务一样对待。员工可以用餐时以优惠券的价格这项福利对学生员工也不具备诱惑力。另外,学生员工因为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公司完全没有提供医保社保等反面的福利,另外也没有节假日的补贴等。所以学生员工对肯德基的福利待遇并不满意。排名倒数第四的是上下级的沟通,这个方面管理层需要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意见,当然员工也要主动找管理层反映加强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只会有害无利。排名倒数第五的是制度的实施效果。肯德基经常会颁布各管理制度,但大多数学生员工认为其管理成效并不好。
4.4.2各类型学生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
不同类型学生员工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如表4所示。
(1)不同性别员工的满意度得分情况。男学生员工与女学生员工的满意度水平是不同的。在工作回报、工作本身、餐厅整体、工作条件这四个项目上,女学生员工的满意度水平略高于男学生员工。而在人际关系上,女性员工的满意度水平稍低于男性员工。Herzberg(1957)认为,关于性别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没有一个简单的结论[7]。这次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2)不同年级员工的满意度得分情况。不同年级员工的满意度水平是不同的。大一学生员工在各个指标上的满意度都比其他年级高。可能原因是刚出来兼职,对自己和工作要求不高,获得收入和取得成绩时更容易满足。大四学生在工作回报、工作本身、工作条件三个方面满意度都是最低的,可能是肯德基餐厅提供的每小时不到10元的工资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而重复的基础的近乎体力劳动的本身也不能打动他们。四年级学生员工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又明显高于对其他几项的满意,四年级学生相对而言会更加成熟一些,对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事情更有经验。
(3)不同工龄员工的满意度得分情况。不同服务年限员工的满意度不同。工作3个月以下的员工对工作回报和餐厅整体的满意度最高,员工在刚进入企业时,对工作回报和餐厅整体方面的要求不高,容易满足。但是人际关系满意度最低,应该是刚进入肯德基同事间不是很熟悉,无法快速融入环境。工作1~2年的员工除了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最高,其他各方面满意度都最低。因为在肯德基工作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人际关系方面显然会更加融洽。Gruneberg(1979)提出工作时间与员工满意感之间的相关性是不明确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员工满意度可能是降低的[8]。
(4)不同职位员工的满意度得分情况。不同职位员工的满意度不同,但并不呈现特别的规律。总体来看,接待员各方面满意度相对较高。餐厅仅有的2位学生值班经理在各个方面满意度都最低,职位越高,对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5)不同工作站员工的满意度得分情况。不同工作站员工的满意度不同。大厅和总配的学生员工对工作回报、工作本身、人际关系、餐厅整体满意度较高。管理组学生员工各项满意度都很低,这也可能是学生服务组长人数有限,不能如实反映情况。前台和送餐学生员工各项满意度不是很高。
5提高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的对策
从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肯德基学生员工最不满意的五个项目分别是“休息场所”、“福利制度”、“工作量”、“上下级沟通”、“制度的实施效果”,肯德基餐厅有必要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提出提高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的相关对策。
5.1改进薪酬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是肯德基学生员工中满意度很低的一项。对于这些在校学生,肯德基虽不用提供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但还是可以在很多方面让员工感受到餐厅的福利政策的。一是餐补。目前肯德基员工用餐都是自带饭菜或者就近用餐。肯德基可以对于每天工作时间安排在8小时以上的员工提供餐补。二是娱乐活动。学生员工选择在此工作除了要获得物质报酬,也希望广结好友。所以餐厅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娱乐、文体、郊游、聚餐活动。
5.2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餐厅在安排员工的工作时,要注意工作性质与员工个性的匹配,将员工安排在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是餐厅在招聘环节时就明确提出要什么样的员工,具体工作站是在前台还是厨房。二是对员工实行工作站轮岗。通过训练学习成长,让员工获得工作轮调机会,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肯德基餐厅这里除了顾客,没有人是闲着的,就算是值班经理和店长也要帮工。所以肯德基学生员工多数人表示对自己承担的工作量不满意。这方面肯德基管理组可以做个调查,适当的话可以每次排班的时候增加人数,不能让员工一直感觉因为工作量过大而太累。
5.3优化工作条件
鉴于肯德基餐厅的房屋设计已经定型,确实无法改变狭小的休息室环境,要对员工做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尽量把小房间中收拾得整洁,不要放置其他物品。
5.4加强上下级的交流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员工对上下级的交流与沟通的满意度也是很低的。实际上肯德基有很多的沟通交流渠道,只是可能是管理层重视不够,而学生员工也不主动和管理层交流。所以管理层可以经常主动找学生员工交流。
6结论
肯德基学生员工是肯德基餐厅中日益壮大的群体,学生员工的满意度也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肯德基学生员工的调查,了解了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的现状,并且探讨了学生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类型之间的关系,并找出薄弱环节和需要改进的部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肯德基学生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当然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及调查对象人数有限,在结论推广上有一定的限制性,对调查问卷的设计还有些不足,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使研究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李欣.郑州YT公司员工满意度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冉斌编.员工满意度测量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张凯,周劲波.e-HRM背景下的工作满意度多维度构思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59-62.
[4]李金山.企业中人际关系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5]赵菊.人际关系满意感的结构与测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引言
农民工即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地域特征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数量、从事的行业、及工作的情况。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集中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区域自身,如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收入差距、制度等因素的研究较多。例如,佟文英(2003)指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差别是人力资源区域流动的主要动力,劳动者一般倾向于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我国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中西部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流动。陆慧、李东(2008)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对苏北地区劳动力区域流动的影响,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人均收入对该地区劳动力区域流动有反向作用,即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人均收入越高,对该地区劳动力流入的阻碍就越大。蔡(2000)研究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的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安排限制了潜在的转移行为,制度障碍对劳动力区域流动的阻碍依然存在。蔡、都阳、王美艳(2003)指出,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是阻碍城乡劳动力区域流动的重要制度性因素。肖严华(2007)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指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模式和保障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阻碍人口的跨城乡区域流动,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各区域的负担不公平,加剧了地区差距,进而阻碍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并指出,我国城乡及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导致我国大规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而使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的特征。
也有学者从微观角度对劳动力区域流动进行了分析,例如赵耀辉(1997)利用四川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发现农村外出劳动力多为年轻、未婚、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作用非常显著。刘金海(2005)基于湖北山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认为,区域差距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业和经济收入,乡村农民的非农就业格局可以反映我国经济格局、行业布局和发展重点。赵力涛(2006)研究认为,教育促进了农民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教育收益率升高的重要机制归因于从低收入的农业部门向高收入的非农业部门流动,教育程度高的人在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方面有明显优势。丁孟春、李泓欣(2009)从吉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吉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创业方式、资金短缺和自身素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王春超(2010)基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四座典型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个人经济特征、家庭人口特征、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中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变量、个体经济特征中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水平、储蓄比等变量,家庭人口因素中向家庭汇款数额、子女是否随迁等变量多种因素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倾向具有显著影响。罗琼(2013)在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形势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地区政策环境、地区经济环境等创业影响因素,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以江西省为例,从农民工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角度分析江西省两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10月江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选取了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12个县,每个县150份样本数据,共得到样本1800份。参照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本文把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视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在全部1800份有效问卷中,老生代农民工有815人,占样本总数的45.28%,新生代农民工有985份,占样本总数的54.72%。
(二)江西省农民工就业区域总体分析
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区域选择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省内的人数为186人,所占比例达到22.8%;选择在江西省外的人数为629人,所占比例达77.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江西省内的人数为256人,所占比例为26.0%,选择在省外的人数为729人,所占比例达74.0%。
(三)不同特征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的代际差异分析
1.性别与就业区域的交互分析。如表2所示,对老生代农民工而言,男性就业选择省外的比重为61.7%,比女性的38.3%高出23.4个百分点。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有56.4%的男性选择省外就业,女性这一比例为43.6%。从上可知,就男性而言,老生代农民工选择省外就业的比例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
2.文化程度与就业区域的交互分析。两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上出现了较大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老生代农民工,其中,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重显著高于老生代农民工。就就业区域选择省内而言,老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大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其比例为94.2%,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比例仅为1%,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则多为初中及高中文化,其比例到达75.7%,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5.6%;就就业区域选择省外而言,两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省内趋势相似(见表3)。
3.婚姻状况与就业区域的交互分析。就就业区域选择省内而言,多数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省内就业,其比例为62.5%,而这一比例对老生代而言只有3.8%;就就业区域选择省外而言,未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省外就业的比例为57.3%,而老生代的未婚比例仅为6.8%,两者差异也很大(见表4)。
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计量分析
(一)变量说明及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是一种对因变量数据假设要求不高,并可以用来预测具有二分类因变量的统计方法。农民工就业区域分为省内和省外两个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pi 为因变量为1的概率,β0、β1、β2…βi为自变量x的系数。因变量设置为二元选择变量,就业区域选择在江西省内的为0,在江西省外的为1;自变量是两代农民工个体特征和社会特征相关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社会特征变量包括户籍人口数、户籍19岁及以下人数和住房间数(见表5)。
(二)实证分析
考虑到两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因此将老生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分别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并进行对比,其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根据模型结果可以看出:
1.年龄。年龄对老生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分别在10%和1%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具有负向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具有正向影响。老生代农民工经历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下降,同时对家庭的归属感,使得他们倾向于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因此,年龄越大的老生代农民工选择在省内就业的可能性越大。而新生代农民工年纪轻,精力旺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充满向往,正处于事业创造期,他们更多倾向于到省外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增加实践经验,增长见识,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且省外就业机会多、选择多、工资相对省内高,因此,年龄越大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省外就业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2.性别。性别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5%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省外就业的可能性更大。较于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男性的抱负更大、责任更重,因此,男性农民工在选择更多的省外就业的意愿更大,而女性由于个人自身因素或心理因素,更倾向于在省内就业。
3.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1%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老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单一,多是集中于小学和初中水平,对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不明显。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更为多元化,虽然初中水平的较多,但以逐渐向高中发展,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人数也逐步增加,文化程度的多样化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的选择,文化程度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省内就业的可能性越大。可能的原因是,文化程度不同,他们就业选择的方向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机会越多,可能越是倾向于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对于省外就业较高的竞争压力,他们更愿意在就业竞争压力较小的省内就业,且他们多是在省内学校读书,人力资源或社会网络更为丰富,具有生源地的优势,更有思想觉悟高、抱负大的人,要留在自己家乡,回报社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总之,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机会和资源更多的省内就业。
4.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10%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5%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老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显示,有配偶者达到90%以上,相对于无配偶老生代农民工来说,婚后子女多,家庭责任重。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显示,有60%左右未婚,40%左右已婚,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省外的可能性越大,已婚的则选择在省内就业的可能性大。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婚龄时间不长,孩子年龄尚且年幼,为了照顾家庭,并顾及孩子抚养和上学的问题,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就近工作。而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自由,负担较轻,需要顾虑的问题少。
5.户籍人口数。户籍人口数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1%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不显著。户籍人口数越多的老生代农民工选择在省内就业的可能性更大。户籍人口数多的老生代农民,意味着家庭责任重,不管是要赡养老人还是抚育孩子,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省内就业,工作的同时以便于照顾家庭。
6.户籍19岁及以下人数。户籍19岁及以下人数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10%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没有显著影响。老生代农民工户籍19岁及以下人数多为1人或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3.7%和37.8%,总计高达81.5%,老生代农民工年龄偏大,相应子女年龄较大,加之兄弟姐妹多,可以相互照看,父母外出可以较为放心。此外,子女年龄19岁及以下意味着成长和教育支出最多的阶段,老生代需要争取更多收入来支付这些费用,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工资更高的省外,选择在省外就业的可能性更大。
7.住房间数。住房间数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在5%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不显著。住房间数反映了家庭生活水平,住房间数越多,说明生活水平较高,有闲置的资金来改善家庭居住状况、提高生活水平。老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多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等重体力行业,而女性从事于餐饮、零售等服务业的体力劳动,就江西省而言,省份不发达,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省内的就业领域较窄,选择较少且工资不高,而在省外发达地区,工资普遍比省内高,老生代农民工将多年在外打工的工资带回家中,改善居住条件。同时,这也激励他们更愿意在省外就业获得高工资,因此,住房间数越多,老生代农民工选择在省外就业的可能性越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因为年纪轻,缺乏资本积累,还没有挣足够的钱来改善居住状况,住房也多是由父母出资建造,因此,家庭住房间数不能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状况。
结论
本文在2010年10月江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回归方法分析了两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模型的变量值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对于老生代来说,年龄越大、户籍人口数越多选择省内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户籍19岁及以下人数越多、住房间数越多选择省外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性别、文化程度对老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省内就业的可能性越大,男性、年龄越大、未婚的选择省外就业的可能性更大,户籍人口数、住房间数等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不显著。
无论是老生代还是新生代,有配偶者比无配偶者省内就业可能性大。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区域选择,年龄、户籍人口数、婚姻状况和家庭生活状况影响着老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区域选择。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一些政策启示,如对倾向于省内就业的两代农民工提供多渠道就业创业机会,进一步为文化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省内创业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例如浙江省安吉县投入数百万元,创办了“淘宝网”农村创业基地,以此引领农村劳动力走网络创业之路。又如针对年龄大、已婚的老生代农民工进行实用技能培训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农民工就业指导部门要开发多种方式方法来促进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过本文只是简单的讨论了农民工个体因素及其家庭因素对其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没有涉及到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劳动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具有影响,进而影响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
参考文献:
1.佟文英.人力资源区域流动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S1)
2.陆慧,李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08(1)
3.蔡.拆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J].中国人口科学,1999(4)
4.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肖严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7(5)
6.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7(2)
7.刘金海.农民非农就业的区域与行业特征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8.赵力涛.中国农村的教育收益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