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程管理硕士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 引言
首先阐明一点:《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设计的。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大核心能力分别是识图、算量、核价,在为这三大能力目标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开设了有关课程,包括《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完成相应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
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由谁来教、教得如何”。当我们站在学生角度,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对应于第一点教什么,我们的思考是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内容,解决的是课程教学内容问题;第二、三点怎么教、谁来教就表现为学生如何学,解决的是教法与师资问题;最终学得如何,则解决了学习效果问题。下面我们先阐述第一点内容:学什么,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在分析课程的性质作用下,结合市场调查,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以及最终确定教学设计内容。
二、学什么
(一)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算量、核价的三大核心能力。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识图、算量、核心”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技能培养课程,与工程造价专业最主要的主干专业课《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承上启下,互为补充。
每一门课程开设之初,我们需要明确学习该门课程之后能在工作中解决哪些问题,明确课程的实用性。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但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准确的市场分析。在满足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对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水总、水电八局长沙枢纽项目部等有代表性的10家单位的市场调查后,我们总结出实务中涉及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内容,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工程的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课程的应用体现在实务、应试两个方面。
1.实务。从投标文件中技术标的编制到初设文件报告的编写再到工程施工管理整个过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其中都承担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工程实务中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的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一,施工方案的编制,定额的查取与套用;其二,施工进度的编制,涉及流水横道图与施工网络图的绘制;其三,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涉及机械、投劳安排;其四,施工平面图的绘制,涉及CAD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与施工临时用地安排。
2.应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应试上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研究五年考试大纲我们发现,建造师历年实务考试这一考点主要集中在我们实务当中关注的4个点。施工管理这部分内容在工程合同管理部分体现,本门课程中该部分内容被弱化。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学情分析后发F,高职造价专业学生,大部分有学习需求,学习态度认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愿意主动配合。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不适当,对于纯理论教学方式,易感觉枯燥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设计能用、有效的学习单元,采用灵活教学策略,选择合适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与完结后通过过程、总结评价,反思教学设计优劣并为下一轮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修补的实践依据。
1.课程教学设计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内容遴选、序化问题。设计中遵循两大原则,其一,生长原则。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该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平台。我们给予学生的这个平台包括:职业行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二,职业原则。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均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而非学科知识结构。
最终本门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1基石;模块2栋梁(高山水库下游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块3大厦(高山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所有模块围绕高山水库工程前后串联。在教材增补上,原有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网络计划保留,第九章被提前放到一模块,另外在第一模块中增加实务中需要考核的流水施工内容。同时,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之初可增加工程师职业道德章节作为课程开篇之作,其余章节保留作为模块2、3的理论依据。整体上由于下个学期造价专业学生将开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所以本门课程中有关管理部分内容被弱化,只作概括介绍。
2.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上,所有教学资料选取均基于“课证结合”原则。如前面所言,教学资料上引进了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并将建造师考点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同时,受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最头疼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的理解,由于没有现场参观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以现场施工视频资料作为补充,比如利用流体软件所做的流体模型、大坝施工过程仿真模拟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课堂含金量。同时我们将工程实务中的工程现场设计资料带入课堂,并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现场人员以专题讲座形式,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这也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及时的工程资料,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完成了课程分析、设计过程后,我们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怎么教、谁来教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内容:怎么学。可从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的团队、课程实践条件。
三、怎么学
课程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以“高山水库工程”贯穿始终,以工作过程为线,采用“做中学,动中教”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一)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进行了考试改革,考核包括应知应会+课程设计+口头答辩三部分。其中课程设计为督促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按照学号一人一个独立项目,并按照要求抽查并进行现场答辩。
(二)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我们以模块2栋梁中项目2~4“施工平面图设计”举例说明课程教学程序,整个程序包括五个方面。教学实施过程就必须要谈到教学团队与实践条件。我们的教学团队中50%为双师教师,50%为工程一线人员,受上课时间限制,工程一线人员主要以专题讲座、实训环节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学生对来自工程一线人员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很浓。另一方面,工程一线人员进入课堂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一线工程资料,给予学生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效果非常好。实践条件上,主要是在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室下进行,能满足教学需要。
本项目2~4是模块2中最后一个任务,是对堤防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对学生AutoCAD的工程应用有要求。学生经过前面学习,学习兴趣浓,小组分工合作好。
教学主要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认知、技能、情感。体现在团队合作下,能读懂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陈述施工合理用地原则,用CAD熟练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均集中在两点,分别是合理安排施工用地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以及CAD的熟练使用。对于第二点CAD的熟练使用,应该说超出教学预期,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熟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全不会操作。因此在水利工程制图上,建议应该加强结合水利工程实盏幕嬷蒲盗贰
教学实施按照6步实施,资讯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决策阶段“谈论归纳,形成概念”;计划阶段“小组分工,递交计划”;实施阶段“及时训练,巩固新知”;检查阶段“小组互查,抽查答辩”;评价阶段“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任务后延”。(整个介绍过程引入教学课件PPT,并介绍板书设计,介绍教学实施思路。)
四、学得如何(教得如何)
(一)课程教学效果
从学生反馈上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由于带入大量工程实务到课堂,加之工程一线人员的参与,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自发、快乐地学习;其二,学生知道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先后顺序,能独立完成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和资源需求量的计算。
(二)课程特色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site quality management is a key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should be good raw materials, the progress and quality, tracking and post-check, safe production, personnel management of five key points. Keywords: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s; construction site;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现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同时也是企业产品的形成地.足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施工现场因其重要性.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审核、施工、竣丁验收、资料归档整个流程.环环相扣.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闪失.否则它所引起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其中.作为施工这一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一个将设计意图转换为实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设计中考察欠缺.或是同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都会一一凸现出来.甚至同以后使用维护相关的问题也会有所暴露。因此.对于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和投入.各级管理人员只有认真做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 在市场巾的竞争力。本人从多年工作的实践体会到.要做好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必须把好以下五关:
1 把好原材料关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项目开工前.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计划.作为供应备料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工 程的建筑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变更以及调整的施工预算.及时向施工企业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计划.从而保证材料按实际需求给予供应。在材料采购时.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影响丁程进度。进人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根据进料计划、供料凭证、产晶合格证.进行材料数量和质量的验收.并且严格按照验收规范和计量检测.发现不合格要立即予以处理.直至退货.验收完后要对材料作好详细的记录.并办理验收手续。
进场的材料需要验收入库.现场堆放的材料应做好防火、防潮、防变质等措施。材料的安全保管具体落实到个人,做到谁保管谁负责.准丢失准赔偿的原则。施工设施用料应根据工程定额用料计划领取材料.凡超限额用料领取需办理相应手续.在填制领料单时注明超耗原闪 供应人员对定额或超定额领料单进行保护、核算。现场管理负责者对施工过程材料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按规定进行用料交底和工程交接手续.是否按总平面图规定堆料等进行监督, 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这一环节严格控制。班组剩料必须回收.及时办理退料手续.材料管理部门需制表上报。
2 把好进度和质量关
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制定进度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丁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 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要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要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要采用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要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能最低限度的减少不合格工程的出现 施工现场质量监督应包括:指令文件控制,即监理通过书面形式对施工承包单位提出其所需完成的建筑任务.指出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驻地监督控制.在施工现场观察工程的变更过程.及时处理有质量隐患的事故.
对有危险苗头的项目予以重视并上报监理人员:实验控制.工程中的每道程序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等各项强度及拌料的配合比.通常需利用现场实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情况的:测量控制.施工 前监理人员对施工放线及高程控制进行检查.对质量建筑实体所能出现的容许误差作出严格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随时进行检查.对不合乎工程实体基本测量要求者.应及时指令施工单位处理:利用支付手段控制.施工单位未能全部按监理丁程师指令进行施工.当工程质量部分出现问题从而达不到要求的标准时.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支付工程款.显然这种控制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3 把好跟踪和事后检查关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
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7-02
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起步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当年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目前已涉及223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9千余人,在校生213575万人[1]。实践证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位类型和人才培养规格,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工程硕士培养管理过程中的非专业化现象
1.教育管理理念的非专业化。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在培养目标、人才评价的标准上,趋同于工学硕士,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应有的教育特色;在培养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未进行根本性变革;在质量评价手段上,存在片面、不健全等缺陷。
2.教育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低、年轻化且流动性强,能力不足、经验缺乏且对专业学位教育认识不够,这两点是目前工程硕士培养教育管理人员非专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和不足。
3.教育管理制度的非专业化。制度是实施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管理制度的缺失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高校和企业之间职权、任务不明晰;招生、教学、论文环节的管理规范和准则简单套用工学硕士的模式;各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够等,都是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制度非专业化的表现。
4.教育管理设备的非专业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采取在职学习、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时空上受到一定限制,有别于工学硕士的培养。开发管理网络系统,将工程硕士的入学登记、学期注册、成绩查询、答辩申请等工作纳入网络系统,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时空不变的先天困难,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强化校企合作,做到管理上真正的一体化。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种专业的教学管理网络尚未形成。
二、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1.加强针对性,明确工程硕士培养观念。工程硕士,概括说来就是“依托行业、部门”而开展的一种学位教育,它最早是从工学硕士中分离出来的,其核心特质在于强调必须带有工程师职业背景。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这样定义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知识面广、具有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后愿意到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单位,能较快适应环境、承担比较重要技术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要求“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应有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从该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很大的区别。鉴于上述特殊性,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加强针对性,明确工程硕士培养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①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完整性,工程硕士教育采取在职学习、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因此,从最合理、完整的队伍模式来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由三部分组成:工程硕士培养学校的管理者、领导层;工程硕士生培养基地的教育管理人员(在校企联合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当中,大多数企业均会建立起工程硕士培养基地,这部分人员是指在企业中的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主要承担的是工程硕士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中的管理工作,一般由企业的人事部门派出人员来兼任);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的负责工程硕士教育的管理人员。②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上述三类人员是从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组成来源上来说的。从广义上划分,这三类人员都可以分成领导者和一般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来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我们可以分别从领导层和具体工作层来探讨。领导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分管领导;高校中研究生院的分管领导;各院系中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领导层面是质量保障活动的发起者和决策者,也是质量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他们在质量保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鉴于此,为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我们认为,该项人才培养活动的领导层应至少具备以下素质:对方针政策的领悟性——能坚定又不乏创造创新性的贯彻落实全国教指委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教育政策和方针;较高的学术素养——掌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能够按照这些规律来出台政策、制定方针、解决问题;一定的管理素质——有较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妥善处理各类实际问题、合理调配具体管理人员。如何来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领导者素质,保障领导层具备上述能力呢?完善的选拔机制和完备的培训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如何提高具体工作层的管理水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重视、保证人员配置、形成管理队伍;加强选拔,重视培养。在具体教育管理人员的选配时,要注意选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的人员,同时最好具有所管理专业的知识背景,以便对培养方案的更好落实。③加强督导和咨询,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实现。根据我国的学位条例,目前国家层面上已经建立起“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由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全国专业学位教育。
3.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制度专业化。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各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健全来明确;各组织部门的任务、职责和权限,也需要通过管理制度的健全来明确。按照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思路,在制度专业化方面,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必须从招生环节入手,着重规范教学管理环节,严格把关实践和论文环节,从“进口到出口”,全过程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制度来规范的包括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弹性的学分制、规范的日常管理、严格的考勤纪律、优越的学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导师选拔制度等。在毕业环节,通过制度来规范工程硕士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出台明确的质量标准和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制度来要求企业为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场地、设备、人员配备等各项保障。
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殊性,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地域分布广泛、集中时间相对全日制硕士生少等特点,网络系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的规范化管理和便捷服务就显得尤为突出。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登记、缴纳学费、学籍管理、成绩查询、信息通告、学期注册、资格认定、答辩申请等工作纳入教学信息,服务于管理网络系统,不仅为工程硕士提供了方便,也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系统的管理手段,开辟了更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建设工程施工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些促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重视对建设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以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一、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危险源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和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风险和现场环境影响,预防事故,实现安全目标。而危险源与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因此危险源与环境因素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危险源的分类
1.按引起的事故类型分类
根据《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一86),将危险源及危险源造成的事故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碰伤等伤害,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覆等;
(3)机械伤害,包括绞、碾、碰、割、戳等;
(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伤害;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包括从脚手架、屋顶上坠落以及从平地坠入地坑等;
(10)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倒塌等;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
(15)瓦斯爆炸,包括煤尘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野兽咬伤等
2.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囚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等4类。
(1)物理性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异常;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五大伤害”事故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所附的“条文说明”中将建筑施工安全危害分为七大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坍塌倒塌、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根据全国伤亡事故统计,其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事故、机械伤害、坍塌事故等五种事故为建筑业最常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6.6%以上,称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五大伤害”。
(1)高处坠落
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发生坠落造成的伤害。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高处坠落的主要类型有:
1)因被踩踏材料材质强度不够,突然断裂;
2)高处作业时,由于站位不稳或操作失误被物体碰撞坠落等。
(2)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指“施工过程中的砖石块、工具、材料、零部件等在高空下落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以及崩块、锤击、滚石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的主要类型有:
1)高空作业中,由于工具、零件、砖瓦、木块等从高处掉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2)人为乱扔废物、杂物对人体的伤害;
3)起重吊装、拆装、拆模时,物料掉落对人体的伤害;
(3)触电事故
因触电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即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的主要类型有:
1)电线、电缆破损导致漏电造成的人体伤害;
2)电动设备漏电造成的人体伤害;
3)起重机部件等触碰高压电线造成的人体伤害;
(4)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做出强大的功能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机械伤害的主要类型有:
1)钢筋加工机械对人体的绞、挤压、拖带、灼伤等伤害;
2)木工加工机械对人体的刨、削、锯、钻等伤害;
3)卷扬机、搅拌机对人体的绞、挤压、拖带、碰撞等伤害
(5)坍塌
坍塌事故是指“物体在外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超过自身极限强度的破坏成因,结构稳定失衡造成物体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
坍塌事故的主要类型有:
1)土石方坍塌;
2)模板坍塌;
3)脚手架坍塌;
4)拆除工程的坍塌;
二、建设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一)建设工程施工实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工程项目管理者,要想成功地管理好建设项目,首先要应对好建设项目中的各类风险,分析、预测项目发展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
建筑施工安全是建设项目永恒的生命线。追溯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简述
1.施工前期
(1)确定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组建机构,落实职责。
(2)制定相应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等文件。
(3)明确危险源,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2.施工中期
(1)加强现场的监督、检查、勘测、测量、测试等工作。
(2)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3.施工后期及收尾工作
(1)组织员工进行工作总结,及时更正施工中所产生的错误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对施工当中造成的安全隐患予以修复,更新。
(四)施工风险防范
1.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施工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落实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实行风险事故责任制度,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2.优化施工方案
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制定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确保安全的目的。也可同时制定几个施工方案,相互比较,从中择优选择。
3.提高思想高度
通过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使施工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责任感、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源和各类风险,关系复杂。系统地对危险源进行认知,运用风险管理方法,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施工中常见的风险,提高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采用正确的风险预测、有效的风险防范,可以控制各种隐患、预测施工风险、降低经济损失。
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硕士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离校后两个方面。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不够,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毕业工作后的表现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缺乏直接上岗的能力[1]。本文主要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培养现状,分析造成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增强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期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下面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际,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这四个方面说明该专业培养现状。
1、课程学习方面
研究生所修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限选课、任选课,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如表1所示。学位课主要包括英语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共计12门,占课程数量的54%,大约590学时,占学时的76%。限选课主要包括实验、文献阅读、科研学术活动和体育等,共计6门,占课程数量的27%,约80学时,占学时的11%。任选课共计3至4门,占课程数量的19%,约106学时,占学时的13%。任选课数量根据课程所占学分不同而略有差异。导师可以根据方向指导研究生在全校范围选择适合的任选课课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限选课中,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专业文献阅读这3门没有硬性学时要求。为了避免数据失实,没有在学时比较中计算。
2、学术交流方面
学院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可以参加管理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外,还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国外大学的交流培养。
3、论文研究
主要是导师一人指导的专业式培养方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加以培养。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是其他学院教师或外聘导师。这部分研究生一般会在做论文之前更多的接触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领域,为今后工作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些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们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不一定对管理学科熟悉[2]。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对管理学科理解不深,失去了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意义。
4、实践活动
绝大多数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实践,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理论研究等活动。有少数研究生参与了企业实习,对于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有这种实践经历的机会并不多。在研究生期间能接触企业中的实务,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运转、人员层次结构、规章制度等诸多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信息。这对于管理类的研究生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培养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培养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都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基础。企业并不能完全提供这些途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企业中实习更多的是根据企业需要完成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过程往往和学校的培养过程存在差异,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不一定能学以致用,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学术氛围不强,很难提供学术交流的条件。而在企业实习一般要求按时上下班,研究生也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企业这种时间和任务的硬性规定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学院目前采取的是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进行盲审。以此来保证培养质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培养机制的问题。
二、造成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由于近年来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研究生毕业去向的变化而改进。针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毕业离校后操作实践能力的情况,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衡量科研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是情况。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性别、导师、学位成绩、本科专业、是否保研这些因素与论文成果可能有关。为了找出各种因素与情况的关系,作者将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4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做出分析。
论文成果评价是以核心期刊数和学文论文是否优秀来综合考虑的,具体评价方式为:核心期刊的发表篇数作为小论文的得分,此得分加上学位论文评分即为总得分。学位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为2分,学院优秀为1分。性别1表示男,2表示女。导师1表示本院导师,0表示外聘导师。学位成绩为学位成绩的平均值。本科专业1表示本课所学为相关专业,0表示所学为非相关专业。保研1表示保研,0表示考研。(具体统计数据表请参见文章最后的附表)
使用Minnitab15中的Logistic回归来分析数据,结果如表2:
其中,导师是否本院的系数-1.13233绝对值最大。这一系数表明其它协变量及因子保持恒定,当导师为本院(值为1)与导师非本院(值为0)相比时,累积论文水平概率的Logit变化的估计。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16<0.05,因此有足够证据可以断定导师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系数为负且优势比小于1,表明若导师为本院,其学生的论文水平低的概率就比较小。
性别的系数-0.869542相对其它因素的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说明这一因素可能对论文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61>0.05,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性别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其他因素系数绝对值较小,且p值较大,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这些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
G=11.116且p值为0.049<0.05,表明有足够证据断定至少有一个估计系数不等于零。
由以上分析表明导师对论文水平的影响最大,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这种影响:本院导师有更多精力来指导和督促学生;而外聘导师大多是兼职,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颇有造诣,但在指导和督促学生做论文的方面没有更多精力,倘若学生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科研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只是在上述因素中做出的判断,有可能因为其它不能量化的因素未加考虑而做出与实际有偏差的估计。
对于操作实践能力欠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中实践型的课程偏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偏多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主要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方式,课程中有实践活动的也不多。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位课在课程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共需要590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76%。在这些课程中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占到了45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8%;专业基础课只占138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这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来说补强专业知识还要花不少精力。而限选课和任选课的学时就更少。专门的实验课程只有一门,而且仅有40学时,仅有总学时的5%。所以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是导致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2.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运用的研究
在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时,采取的模式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上的多层次需求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有一定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做理论研究,大量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的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的运用,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导致理论研究与工作实际脱离[3]。下面结合近两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来做进一步说明和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届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占有很大比例,而在高校、研究所和读博继续深造的人数并不多。这种毕业生去向情况在近期很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依旧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一些企业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3.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具体实践活动难于操作
管理学是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加的学科门类,是现有学科设立最晚的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学科特点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4]。虽然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难。
首先,管理学作为偏重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实践的可操作性比起工科专业要差很多。实践的形式更多的是案例分析之类,而分析结果又不可能在实际中检验。因为即使企业有需求,也不会请没有相关行业背景且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做相关项目。
其次,学科研究的问题多涉及企业核心信息,如资源、组织结构等;研究生即使在企业进行实习也很难短时间了解,所以更不用谈把握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改进了。这也是造成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以往研究生去向来适度调整,结合专业需要加强应用软件学习。加强软件学习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软件使用方面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借助软件来增强本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譬如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中,使用Flexism软件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现场设施模拟,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里中,参与供应链设施规划与设计,从而产生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行的真实感觉,增进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借助软件平台,在接触不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能较大限度的令学生接触相关行业、参与相应流程。
在平时学习中研究生应多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专业性工具软件。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介绍些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应用软件,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能应用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教学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学术交流不应仅仅是讲座报告这样的信息单项传播形式,还要考虑增加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专业内部进行交流,可以集中起来,每人各自谈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其他人补充或提问。这样不仅有学术探讨,还能开阔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实习制度
在培养模式方面,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可以探索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2]。从而更好的处理外聘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的问题。有条件还可以请企业中的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这也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方面,关键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完善参加实习活动的制度,规范参加实习的研究生和实习企业的行为。实践活动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培养的实现方式,例如签订实习合同。明确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以便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群弟.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江钟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8(6).
[4]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
我国在职工程硕士教育已开展十多年,现代企业为培养员工成为具有应用性、工程性、专业性和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与专业对口高校联合培养在职工程硕士。高校经过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系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培养体系。但是企业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培养在职工程硕士,应加强合作的主动性,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深入地思考如何培养在职工程硕士。
一、基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培养在职工程硕士实质是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当属智力资本,对其科学投资是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充分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在职工程硕士是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资,是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的举措。高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企业是教育服务的投资者,培养工程硕士是高校对企业的有偿教育,培养数量越多,企业投入越大。企业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希望能达到“用才”、“育才”、“留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并进一步实现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战略目标。所以,企业要成功地获取校企联合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收益,必须科学地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避免盲目投资和无为管理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2.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依据和方法是企业科学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职工程硕士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关系属性的特点:第一身份为企业员工,第二身份为学生。第一身份决定他们与企业直线部门管理者保持上下级关系,第二身份决定他们与高校任课教师为师生关系,前者关系维系长久,后者关系维系短暂。双重身份使学员在面临工作任务与课程学习之间发生冲突与矛盾时的两难抉择。由于在职研究生处于业余时间学习的状态,高校对他们是否上课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过程管理易流于形式,学员在权衡自身短期和长期利益后,宁愿牺牲短暂的师生关系,也不愿影响他们在企业管理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毅然选择用更多时间完成工作,牺牲上课时间。所以,企业必须弥补高校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切实保证培养质量。否则将直接导致培养过程管理失控,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企业科学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培养
1.企业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原则,选拔合适人选作为培养对象
企业决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应根据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宏观上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战略制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培训评估与效果反馈等;微观上在按需培养的原则上,结合岗位工作分析及岗位需求,分析培养的必要性、选择培养专业、挑选培养高校、限制培养人数、确定培养对象,其中确定培养对象显得尤为重要。
“在21世纪,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有才能员工的投资。管理部门必须对适当的人员做出投资,这些人的能力也必须迎合公司所需。”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培训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在职工程硕士教育既提高员工自身学历层次,又因得到专业化教育培训增加了他们的价值,这种机会应该给予绩效良好且稳定性高的员工。所以引入人才竞争机制确定培养对象将使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使所有员工感受到学习机会的难得,激励全员工作积极性,而且极大地增加被选拔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形成并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相反,如仅依据高校工程硕士报考的基本条件或一味地追求培养人数,最大范围地确定培养对象,将使员工认为在职教育是企业给予员工无条件的“福利”,而与他们各自的工作绩效、工作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毫无关系,那么教育培训对员工的非薪酬激励作用可谓荡然无存,对企业也毫无意义。
2.企业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就越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求减少甚至规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投资的风险,企业有必要遵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建立起防御体系。一方面,采用契约关系制约。在培养费用、服务期限、违约责任等方面通过书面合同形式形成企业与学员的约定,通过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权;另一方面,采用学费共同承担的方法。正如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格里·贝克尔在对在职培训分析时提出让员工分享特殊培训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让员工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既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又降低企业人力投资风险。
3.企业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质量理念,为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为规避工程硕士双重身份产生的不良影响,提供良好培养环境。“要把质量放在中心的位置,实施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重视过程管理、实施动态控制,使领导者和相关人员高度重视培养质量的意义,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工程硕士是企业重大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工程,高层管理者给予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在培养过程中,中层管理者是否具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质量理念直接决定培养的质量高低。因此,企业提出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决策前,应积极听取中层管理者的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这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使他们充分地了解培养目的、培养过程要求、培养追求的质量等,树立他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质量理念,并有效地发挥他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执行力,重视过程管理,从细节上充分保证学员们的课程学习时间、给予课题研究支持等。
4.企业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加强培养的过程管理
鉴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工作与学习存在矛盾的特殊性,企业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需加强工程硕士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期间的管理,激发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充分把握他们员工的身份,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有效地落实过程管理。
第一,加强约束机制。首先,参照上班考勤制度,建立到课率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请假的流程、请假次数与到课率直接联系,对无故缺勤的学员做出相应惩罚,让学员意识到在职培训的纪律等同于工作纪律。其次,采取中期考核淘汰制度。打破高校单方面进行中期考核的现状,企业加入其中,制定出通过中期考核的硬性条件,明确课程学习合格成绩、论文价值等,不符合者坚决被淘汰并中止培养,且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建立激励制度。将学员的学习成绩与绩效工资结合,提出相应的奖惩标准。企业与高校沟通,要求每门课程的考试应当规范化、严格化,学习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习成绩不合格者酌情扣除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学员所做的课题研究应用到企业,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应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5.企业根据“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能动性
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实行的是双导师制,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进行毕业课题研究。因为“离校不离岗”的特点制约了他们与高校导师面对面的指导次数,企业导师一般都是企业内部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具有距离近、工程经验丰富的优越条件,对学员的指导更直接、具体,如何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对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尊重、理解、肯定企业导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首先,满足导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补贴;评选培训先进个人、晋升职称、评选专家等方面给予加分。其次,将培养工程硕士与导师自我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导师是知识型人才甚至核心技术人才,如果指导的课题研究结果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就完美地达到了企业、企业导师和学员“三赢”的效果。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企业应尽可能为导师和学员提供研究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价值,实现他们的工作成就感。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是企业重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应发挥有效、积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用,以切实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土木工程背景院校,在工程技术基础上,培养是具有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导致不同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知识结构缺乏统一性,一些土木类背景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技能课,而忽视了人文社科类和哲学类课程的设置,导致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够突出;在专业技能方面,重教学轻实践,从而导致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
(二)缺乏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是1992年基于“工业工程”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才得到我国学委员会的确定,并正式增加进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宄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在2010年以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生源仅限于在职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培养。2011年起,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院校缺乏对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经验,参照工学类硕士,管理类硕士和国外高校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缺乏培养经验。
(三)培养体制尚未理顺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主要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应得到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比较混乱,大部分学生对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目的的了解不足、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满意度不高。一些培养院校出于利益考虑,在未达标准时盲目增设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招生,导致工程管理硕士就业难和社会认同度底等问题。
(四)培养模式未突出工程管理专业性特点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够使用工程相关的技术手段和途径去解决管理相关问题的工程师,要求学生应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对企业、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有充足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工程相关的实践经验方面的内容。
二、提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
(一)提升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识
工程管理作为一门跨管理科学和技术技能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工程管理学科最显著的特点。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在工程技术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进行专业性教育和培养,以培养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具体细化的培养目标方案中有一定的差异。
(二)构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标准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是基于工程技术基础上,培养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和工程法律为基础,并且能够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技术创新,正确进行工程决策,有效地完成组织、管理、实施等工程项目活动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需掌握牢固的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并且能够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技术创新,并能进行有效地完成组织、管理、实施等工程项目活动,并培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监管机制
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综合指导对培养学员的质量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因此,工程管理硕士导师的整体品质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至关重要。因此,根据导师的职务、指导能力、科研方向以及对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对导师进行考核。实施“双导师”制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重视工程管理硕士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的知识,还能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整体的综合技能。在“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导师对学生具体的实践工作管理、工程项目的探索研究及论文选题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
(四)宽口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与普通的技术、管理人员有所不同,结合财经类高校专业优势和特点,体现出财经类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特色,以宽口径的方式进行课程和培养方案设置,掌握建筑领域相关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广范围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类和社科人文类的相关知识,促进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实践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科目设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全日制mem指的是工程管理硕士,这样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这样的一些学校都是可以考工程管理硕士的。
工程管理硕士(MasterofEngineeringManagement,简称MEM)是2010由中国工程院提议,委托清华大学进行学科论证,同年批复新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包括: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