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4: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政府的本分》由秋风先生所著,收录他部分的政经时评文章,对于他在书内表达的观点,有些笔者很赞同,但有些观点觉得他在论证的逻辑上具有跳跃性,在案例的选择上也有偏向性,有商榷的余地。但用政府的本分作为书名,笔者觉得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厘清政府责任,划定权力边界,使政府、企业、第三部门(涵盖NGO、NPO等在内的新社会组织)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互相协作,窃以为这应该是我们当下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努力的方向。
我们当前的政府是一个全能型的政府,在基层工作的同志都深有体会,政府包办万事,最终就表现为财政供养人员激增,政府不堪重负;政府干预微观和中观经济活动过多,权力寻租,企业活力不足;政府深入介入各种纠纷,上访依然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主渠道,干群矛盾凸显,法治难以真正确立;新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等等。但究其原因,这是我们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设计所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政府越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该说找到了解决当前政府治理困境的关键所在,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时为地方政府先行先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什么是政府的本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其经典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并进而在不断的理论发展中提炼出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与纯粹公共产品相对的是私人产品,介于纯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国防、法律秩序等是典型的纯粹公共产品,毫无疑问应是政府的本分;而教育、卫生、高速公路等则带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应该由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来共同实施,促进多元投资;大量的由企业提供的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则是私人产品。笔者认为公共产品的理论为政府界定自身的工作职责提供了经济学的工具,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制度环境,避免简单化。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笔者的理解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就涵盖了完全提供纯粹公共产品和以政府为主导,多元提供准公共产品。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勇于改革,坚守政府本分,充分发挥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活力,现有矛盾将得到有效解决,改革的红利必将极大释放,中国梦也必将实现。
“国家提出让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减少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干预。这种深化改革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对于整个纺织行业肯定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但是改革红利的释放,并不一定会在短期内显现,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化纤行业和企业还是在心理上提前做好过困难日子的准备。”端小平说。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2014~2015年,对于我国的化纤行业来说,是改革大于发展、创新大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整个化纤行业要在六大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要大力推进行业的技术进步。2013年6月,化纤行业设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用于奖励对于行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各种学术论文,行业现在对于恒逸基金非常认可,反响不错。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鼓励行业加大新技术开发。
二是要注重各种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的市场推广。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的研发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受到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成功,起支撑作用的正是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
三是要围绕着节能减排做工作。美丽中国需要绿水青山,化纤行业也需要为循环经济做些事情,废旧纺织品的再利用、再生纤维的出现,都是例子。
四是要继续强化生物基纤维的理念。生物基纤维可用秸秆获得,使得化纤行业开始渐渐脱离石化资源的限制,而生物基纤维不仅仅在性能方面不错,而且无污染,未来一旦做到规模化生产,会为整个行业带来非常大的益处。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1、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直管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凝聚力和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人教育应该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鉴别能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有所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2、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机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2、理顺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从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都应该有明显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尤其重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应该全面提升。
文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即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要确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单位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主动脉,只有调动一下积极因素来做好思想教育动作,才能为其它工作打牢坚固的思想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事业单位员工思想价值观也发展了明显的变化,这些一系列的变化,都要求事业单位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新时期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过程中,人起着主导的作用,人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事业单位有可能推入市场中,想要在市场中更好的适应市场规律,就必须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建一支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职工队伍,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为人民群众更好的服务。
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它为事业单位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1]。事业单位想要维持运转正常,想要健康发展,就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协调单位内部的关系,解决单位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面对当前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如何改进与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的方法,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职工素质已发生的明显变化,是当今事业单位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当代职工的面对缤纷杂乱的大千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有着自己做事的方法与原则,所以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不能去被动的适应,而应该主动出击,推陈出新,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而进行改变。所以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职工为中心,为他们之所想,对它们进行关心与理解,并且尊重他们。只有这样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职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新时期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的措施
1、政治教育要与家庭、社会、单位融为一体
在以前的职工思想教育中,基本上都是单位按照上级的指示与要求进行的,只知道按流程进行宣传教育,而没有根据本单位职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实际的思想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去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过去老的教育传播方法已经被速度传播更快的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所替代。所以单位只要经常组织职工收听收看,就能起来政治工作宣传覆盖面扩大的作用。所以单位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如何解决职工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单位的统一问题上。加强宣传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针对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了解职工的思想变化与心理需求,动员广大职工力量,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把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最新方针政策,宣传到职工群众当中。在宣传教育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宣传方式,采用具体化的教育,生动活泼的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
2、针对职工敏感问题,坚持讲求实效
对于职工最为关切的问题,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思想教育方法。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单位的每项重大行政决定还有人事管理安排,都对职工有着切身的影响,这必然会对职工的思想产生波动。所以在政策实施之前,不定期的对职工采取协商与对话,就是对职工思想教育的最好方式,这样不但能加深了单位对职工的了解,也有利于职工对单位决定的支持,起到了双面的积极作用[2]。在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上,我们要一视同仁,并自觉接受职工的监督。加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方式都能促进事业单位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思想教育与感情沟通相结合
每个人都是存在着感情的,在职工的思想教育当中,我们要融入真情在里面,用真情去感染职工群众。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把广大职工的利益放到首位,设身处地的为职工着想,帮助职工解决家庭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职工才不会有后顾之忧,才能把单位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
4、结合典型加强思想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在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在职工中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模范代表去感染和带动职工,充分的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事业单位工作中与职工同甘共苦,从而在单位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典范的热潮。
5、推陈出新,不断适应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碰撞中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3]。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处处可见,所以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对一些问题在网上进行传达和讨论,这样就能使职工真正的参与到思想教育活动当中的来。
结束语:
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新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单位与职工的自身实际,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把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当作单位的头等大事,在单位的工作和职工生活中处处体现,只有这样事业单位职工的综合素质才会提升,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会适应国家深化改革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领导重视
我院历任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院长、书记经常过问研究生培养情况,并指定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分管副院长,职能部门放在医学教育科,有专人负责。每学期医院领导班子都要在院办公会议上讨论研究生培养工作,并结合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和干部会议,强调和布置研究生培养的有关工作。研究生招生和毕业工作更是得到医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均经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分管院长每年都亲自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把好研究生毕业质量关。
2 经费使用
加强研究生处下拨的研究生教学、科研经费管理,每个导师建立一个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本,规定经费使用范围,严格审批制度,防止挪用和浪费,保证专款专用。为了研究生培养有充足的经费,我院导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同时,挂靠我院的研究所(室)经费也是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另一来源。
3 加强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1 加强复试、录取工作 为做好我院研究生的复试、录取工作,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提高研究生新生入学的质量,每年各学位点都成立一个以导师为主不少于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医师组成的复试小组。复试小组根据有关研究生招生复试的政策、法规,保证复试过程中严格执行复试程序和复试标准,全面考核考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考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等。不但提高了复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保证我院招收研究生的质量。
3.2 充分发挥导师负责制 学生从复试录取到课程设置,授课安排,临床实践,科研课题的设计、开题、实施和论文撰写等一系列专业性培养环节,都主要由导师负责或由导师组的相关教师负责。实行导师负责制,也能坚持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原则。入学前,研究生来自不同的毕业院校或工作单位。每个人的能力和基础不一样,如动手能力差则重点加强临床技能培训,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全面贝。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等。
3.3 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 各研究生培养专业,根据学校的布置,不断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真正使研究生在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最新知识,增加交叉学科知识学习,同时增设选修课的开课种类和数量,既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又增强全面素质的培养。
3.4 研究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 研究生根据所处学科特色、所学专业要求、自身研究能力、学习兴趣和拟研究方向等,在入学时同导师一起制订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选择研究课题,并自主开展学习研究恬动。研究生也可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的不同程度,在导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临床和科研工作时间的分配。
3.5 鼓励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上安排的讲座内容多以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向为主。因此,在上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前提下,尽量让研究生们多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这不仅对拓展他们的学科视野很有好处,而且对他们按时完成课题和提高课题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3.6 开展读书报告会 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全面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能力、知识结构的新要求,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我院多个专业学科定期开展研究生读书报告会。会上,研究生围绕在读期间阅读的相关文献,完成报告内容,用幻灯的形式作现场报告。这个活动不仅要求报告人认真学习文献,并能培养表达、回答问题等能力,为论文答辩打下基础。
3.7 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方案”来培养临床型研究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方案”在我院应用已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且该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方案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能确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在我院培养的临床型研究生,首先由导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临床实际能力和专业定向制定轮转科室和培养方案。进入临床科室后,同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人员一起参与临床学习、工作和考核。
4 改革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培养
4.1 深化改革,规范培养模式 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经历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特别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进入我院的研究生数量增长较快。如何深化改革,规范培养模式,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研究课题。
4.2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也需要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培养出具有相当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
4.3 加强导师管理能力培训 在管理上加强导师的培训,让他们熟悉研究生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导师的工作职责,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更好地落实导师负责制。另外,导师多数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和管理科学,有必要请相关的专家来补上这些科目的理论学习,提高他们沟通和管理能力。
管理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梳理管理制度,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适当整合,形成我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划分二级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推进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教务系统和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二、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停调课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检查,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突出“三期”检点,强化督导和评估;继续开展试卷、论文检查,规范试卷、论文工作,确保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育和帮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较快提升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设置研究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改造,打造优势专业,形成专业特色。XX年,拟申报新设本科专业2-3个;加强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对新办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继续加大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增强新办专业的综合实力;加强对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进行品牌建设。
继续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开展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组织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争取本年度再获批2-3门;加强课程网站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现代化水平,为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启动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广泛调研,积极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实验室搬迁工作,组织试点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实验教学效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准备。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眼作者简介?演龙安华(1981―),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涂春花(196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江西南昌 330013)
项目来源: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研究生培养定位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一、引言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选拔制度现阶段是采用国家统考与学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整个选拔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网报、现场确认、初试、复试和录取,其中又包含各个不同的环节?眼1?演。由于招生工作中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重初试、轻复试的现象,导致一些有创造力和科研潜力的学生无法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深造,也使得一些学生入校后不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初试中专业基础课试题是由各个招生单位的专业老师自行命题和阅卷,试题的难易程度、评卷者和评分标准都难以统一,自然缺乏可比性。但除了统考成绩外,初试分数线中的专业课成绩也由国家统一划定,上了分数线的学生可根据需求在全国各大学间进行调剂,使得录取缺乏公平公正性。而作为选拔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复试无疑已成为整个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最能体现选拔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现代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时断时续。根据王战军等一些学者的观点?眼2?演,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图2所示):1990-1949年,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创制与试行;1950-1979年,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建与恢复;1980-1998年,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和调整发展时期;1999-2007年,面向新世纪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积极发展时期;2008-2013年,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发展期。
(一)研究生教育创制与试行期
1900-194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概念酝酿――实践探索――初步法制化的推进过程,其思想萌芽于清末,探索、实践于民国。不过基本上是移植和模仿西方研究生教育,把“三级设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主要由社会与学界精英倡行?眼3?演。但由于尚处在摸索阶段,当时招生规模较小,全国人数也只有几百人,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招生政策。
(二)研究生教育重建与恢复期
1950-1979年,受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开始规模化招生的实践招生,并改变招生方式,统一制定招生计划,规范考试科目和内容?眼4?演。1966-1976年中国十年“”时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受到严重摧残的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受到破坏,期间招生规模为零。1978年恢复招生,实行较为严格的国家统一组织考试、选拔制度。
(三)研究生教育建立和调整发展期
1980-199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方式发生转变?眼5?演。1980-198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公共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招生单位自行考试,择优录取。1990年,改为由高等学校推荐与招生单位组织考试的办法选拔。1995年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基本固定下来,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阶段进行。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积极发展期
1999-200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进行了深度改革?眼6?演,招生规模最高达到了360590人。一是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决策机制发生了改变;二是科目设置的变化;三是考试内容的调整;四是报名程序的简化;五是报名程序的变革;六是复试选拔权重的增加;七是免试推荐的比例增加;八是考试法规的逐步完善。
(五)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期
2008-201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继续深化改革,实行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政策?眼7?演。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年,也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一年。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2013年招生总规模达到了539000人。
三、国内外研究选拔方式发展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大了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2006年教育部首次出台了专项文件《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眼12?演。这份文件被认为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着眼于新形势下研究生招生制度建设,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地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一是强化了复试的制度性建设;二是形成了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三是强化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四是强化了程序公平,管理严格;五是加强监督保障。
复试制度的提出,受到热议的同时,也被部分人质疑。首先,复试权重的扩大意味着招生单位和复试小组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主观判定学生优劣的权力增大,而权力扩大往往意味着寻租空间的扩展,舞弊行为会有更多的进行方式。其次,如果超越现实的私人利益和复杂关系,贸然将招生中现有的程序和规则肢解殆尽,代之以新兴的导师好恶评判,一切惟导师自是瞻,难保不丧失公允。再者,有些招生中所发生的黑幕提醒我们,监督约束机制现在变得更加重要。如果一项改革是以得不偿失为代价,倒不如“退而结网”的好。而作为一项带有主观性的考试,复试制度改革必须配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措施。
复试制度改革经历了近八年的实际招生,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招生单位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制度的深化改革应尽可能地将“主观复试客观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健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为我国硕士生招生复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我们应在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经验上,继续探寻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二)国外研究生选拔主要方式
在国外,尽管不同专业或院校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标准化入学考试如GRE、本科阶段成绩(GPA)、面试、推荐信以及个人陈述在大多数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Walpole等?眼13?演对美国研究生招生机构中不同学科的参与研究生录取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研究生招生机构对申请人的考察方式是GPA、GRE、面试、推荐信以及个人陈述。Puryear等?眼14?演对美国107所医学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GPA被89所医学院列为最为重要的或第二重要的研究生选拔方式,随后依次是面试、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MCAT)和推荐信。Norcross等?眼15?演对美国和加拿大的1970个心理学研究生教育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最为重要的考察方式是GPA,随后是推荐信、个人陈述、GRE/MAT(米勒类推测验)以及面试等。
除上述主要的评价方式外,还有一些应用较少或正在探索的测评方式,如情境判断测验、客观人格测验、传记式数据和条件推理测验等?眼16?演。而与我国研究生选拔方式较为相近的日本,其选拔方式实行的是自主录取,主要由各大学各学部所属的研究科委员会负责,选拔标准注重全面衡量,对考生的选拔注重面试环节和考生的推荐信?眼17?演。除了考试成绩外,日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录取标准就是考生的论文水平,即要求考生在报考时提交一份“研究计划书”,用以了解考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机,考查考生的思维清晰度、研究计划可行性和研究潜能等。此外,考生本科阶段的成绩表、报名调查表、入学志愿表和健康诊断书等也相应作为选拔参考材料。
综上所述,除了标准化入学考试外,本科GPA、面试和推荐信这三种考察方式是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研究较为深入的研究生选拔方式,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研究生复试实践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四、我国研究生招生复试改革展望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有研究能力和创造潜能的人才,而不仅仅是选拔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才。因此,我国应向国外先进选拔方式学习,注重考生的复试环节而非笔试成绩,加大复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的比重。笔试科目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考生质量要求的降低,而是对复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18?演。招生单位可根据招生计划调整初试分数线,保证初试上线考生的比例,只有充足的生源可供选择,才能选拔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真正实现“择优录取”,也就打破了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只重初试不重复试的现象。另外,必须本着复试组织方式合理、复试程序规范、复试内容科学、复试形式多样和复试评判标准的原则,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复试程序和科学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复试不仅是对学生的一个考核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过程。通过一次科学规范的复试,既让学生了解到所报学科专业概况、发展趋势和招生单位的特色与优势,也激发考生的研究兴趣,并同时给考生压力,使考生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东西要学,其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做更充分的准备。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押//.cn.
?眼2?演廖湘阳, 王战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眼J?演.高等教育研究,2004,?穴6?雪.
?眼3?演张二初. 中国研究生教育史略?眼M?演.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眼4?演游玉华. 近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轨迹?眼J?演.大学教育科学,2005,?穴2?雪.
?眼5?演周洪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眼M?演.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眼6?演侯晶,顾丽娜. 我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发展轨迹及现状分析?眼J?演.理论界. 2008, ?穴7?雪.
?眼7?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押//cdgdc.
/.
?眼8?演李煌果, 王秀卿. 研究生教育概论?眼M?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眼9?演?眼10?演?眼11?演中国教育年鉴部编. 中国教育年鉴2004-2009?眼M?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眼12?演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加强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眼R?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熏2006.
?眼13?演Walpole M.B., Burton N.W., Kamau K., Altamese J.. Selecting Successful Graduate Students?押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GRE Users?眼J?演.Princeton, NJ?押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002.
?眼14?演Puryear J.B.,Lewis L.A..Description of the interview process in selecting students for admission to U.S.medical schools?眼J?演.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1981, 56?穴11?雪?押 881-885.
?眼15?演Norcross J.C.Kohout J.L.Graduate Admissions in Psy?鄄
chology IN?押The Application Progress?眼J?演.Eye on Psi.Chi. 2006, 10?穴2?雪?押 28-29.
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适当整合,管理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梳理管理制度。形成我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划分二级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推进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教务系统和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二、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停调课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检查,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突出“三期”检点,强化督导和评估;继续开展试卷、论文检查,规范试卷、论文工作,确保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育和帮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较快提升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
并以此为契机,深入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设置研究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加强内涵改造,继续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专业,形成专业特色。2009年,拟申报新设本科专业2-3个;加强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对新办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继续加大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增强新办专业的综合实力;加强对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进行品牌建设。
规范课程管理。开展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组织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争取本年度再获批2-3门;加强课程网站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现代化水平,为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实验室建设。启动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广泛调研,继续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积极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实验室搬迁工作,组织试点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实验教学效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准备。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1956年创办,有教工120多人,学生1700多人,初中30个班。近50年, 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宁波享有较高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校创新理念,全 面树立“校风一流,全面发展”良好形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为 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校的发展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3年秋,该校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动下,已融入浙江省课改实验行 列,他们本着在课改实验中“学习、摸索、完善、提高”的思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 化改革,认真实施。
为学生发展奠基。学校始终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终身受益”构画育人蓝图 ,使学生明确“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真正涵义和具体做法,通过教师循序渐进 严格训练,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特别着眼于:自主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策略和途径,合作学习――团队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有思考的习惯、探索的意识、 创造思维的训练。面向全体,分层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弘扬个性,激活潜力,全面发展。学校初中毕业生考入宁波重点高中 的比例有30%左右,位列宁波市前列。
为教师发展铺路。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组织教师和部分非实验 骨干教师参加通识培训等多种训练,以新课改为契机、转变观念,以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 革,请市教育学院、华师大等名校专家、教授开办讲座,提高理论及教学水平。同时运用现 代教育技术等手段,让教师更贴近教学第一线,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做到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每学期 有课改小节,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教师读一本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 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是当前国家治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执政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纲领,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相关论述是新时期党对领导干部国家治理能力的的基本要求,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法治能力的新期望,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它不仅对领导干部的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意义重大。
一、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内涵
按照党的十报告的基本精神,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包括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强调的是对法治的理念态度,在思想观念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法治方式是行为准则,在操场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为实现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法治思维就是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的逻辑分析法律问题和处理法律事务的思维方式。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就是强调领导干部要具有用法治的要求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应该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法治理念,没有对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以及法律逻辑的综合思考与分析,是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的。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法律事务的处理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对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有清楚的理解,为准确适用法律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有认识和解决相应问题的法律精神。只有有了认识和解决相应问题的具体法律规范、法律原则,确定它们是否与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一致,进而才能决定是否应将之作为认识和解决相应问题的依据。
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将对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从海外的发展经验看,金融自由化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点和必不可少的条件。长期以来,受制于人民币的非全面可兑换性、利率的非市场化、金融机构的设立壁垒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直进展缓慢。现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后,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自贸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金融服务业将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等。这些措施显然会将金融自由化水平大大提升,进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二)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将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
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看,有利于创新但又不失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政府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金融中心的稳定,另一方面要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创新,保证金融中心的活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允许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这无疑会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活跃金融市场,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契机。
(三)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将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部经济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公司的总部要管理庞大的财务往来和资金流,对金融产品有强大的需求,也常常需要通过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对冲机制来控制、管理其生产经营风险。大公司总部的集聚不仅有助于形成资金中心,也有助于活跃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将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这将推动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在上海,进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四)金融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国际化。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多项方案措施无疑会提高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在金融制度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方面,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如果能充分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及与之相关的有利政策,必将有利于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方面,有很多优势和较为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此应有客观、清醒的认识。
(一)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单一,交易规模不足
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较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而上海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上海股票主板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市场不够活跃,日成交金额常常低于深圳的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另一方面,金融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单一,交易规模不足。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的交易品种只有沪深300指数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表1为沪深300指数(HS300)与沪深300指数期货(IF)4月份以来的日成交金额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沪深300指数期货的日成交金额大体为沪深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金额的10倍以下。股指期货的成交金额数倍于股票现货交易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而我国金融期货的交易品种单一,交易规模也远不及成熟市场,难以发挥金融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无论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金融活动的交易规模都相对比较小,制约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度。
(二)金融机构的集聚度不够
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活动的集中地,从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来看,国际金融中心都聚集着相当数量的、高质量的金融机构。然而无论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国内一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的总部并不在上海,譬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保险等总部都分布在北京、深圳等地。金融监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总部也都不在上海。实际上,没有一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作支撑,上海是很难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
(三)非政治中心带来信息劣势
与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同时也是所在国的政治中心不同,上海不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因此在享受政治中心的许多经济辐射效应和信息溢出效应方面,上海不占优势。金融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运行并对信息非常敏感的行业,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能够大量、及时、客观的反映市场、机构、产品变化的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各种信息。非政治中心所带来的信息短板制约着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四)金融市场体系不完整
目前,上海金融中心在各个金融子市场上与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股票市场大而不强,截止2012年年底,上交所股票成交额位列全球主要交易所 第四位,亚洲第二位,但上海股票市场大而不强,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同步性较差;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单一,政策性银行债、国债和中期票据三者的发行量超过发行总量的70%,缺少创新品种;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金融子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不完整,市场的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功能未能很好发挥,限制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三、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的契机,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上海应该抓住契机,大力实施金融产品创新,吸引金融机构汇集,完善信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一)大力实施金融产品创新,活跃金融市场
相对于目前沪深两市的2300多只股票而言,沪深300指数期货这一单一的期货交易品种明显不足。无论是从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的角度,还是从活跃股指期货市场交易的角度,都应该提供更多的期货交易品种。上海应该抓住当前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有利时机,着力发展金融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活跃股票指数期货市场,更好地发挥金融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这也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集聚
国际金融中心是以大量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的集聚为基础的,上海应该利用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的制度和政策环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境吸引功能性金融机构、全国性金融机构、国际性金融机构及其他影响力较大的金融机构不断落户上海,既要注重金融机构集聚的数量,更要注重金融机构集聚的质量,把上海建设成为金融机构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
(三)打造完善的金融资讯信息平台
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能让市场主体以最快速度、最小成本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做出正确判断。上海应借助自贸区成立和金融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的契机,打造一批符合国际语境、有全球影响力的财经传媒和金融资讯信息平台,弥补非政治中心带来的信息方面的劣势,进一步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交易主体,提升上海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
(四)不断开拓金融市场的新领域,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借助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契机,上海应积极拓展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内涵和边界也在发生变化,譬如,碳金融市场正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金额将达到3.5万亿美元。不断开拓金融市场的新领域,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13-09-18.
[2]叶德磊,顾京.我国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效应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叶德磊.抓住金融创新的新契机[N].解放日报,2013-10-09.
[4]严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