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学生尽管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其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教学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便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能够概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描述心脏的结构组成及特点;说出心脏的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辨认心脏的各结构组成,区别与心脏相连的不同血管,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说出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讨论、质疑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进师生间交流。在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中认识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通过学习理解心脏的结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心脏健康的积极意义。
4.延伸拓展:教师提出若干与心脏有关的话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心跳的声音,让学生听完之后说说是什么声音,借此引发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明确教学目标。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心脏:说出心脏的位置,描述心脏的形态,区分心脏的方位,推测心脏的功能。通过现场做运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强化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心脏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师出示5道思考题,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探讨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疑:为什么骨骼肌也由肌肉为主构成,却不能输送血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心脏,了解到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并根据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温故而知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根据心脏的结构特点推断功能,促进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勾画心脏结构模式简图
指导学生观察“心脏解剖图”,进一步探索心脏的结构奥秘,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并结合动静脉中血流的方向,推断心脏内血流方向的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描述四个腔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明确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的规律。
教师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使其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自主构建心脏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要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进行知识迁移。
鼓励学生运用心脏的结构知识,画出心脏结构模式简图。学生画心脏结构模式图,学习小组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引导学生推测和讨论
引导学生推测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就其推测是否准确展开讨论。首先利用完整的猪的心脏和烧杯中的清水演示心脏灌流实验。其次提出问题:心脏压送出的血液总能沿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这是为什么呢?再次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作用、工作方式等。
学生提出检验方法: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验证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学生述说自己的发现: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观察、描述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并猜测其作用。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师以友好、平和的态度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实现创新:设计并实施“心脏灌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验证血液在心脏的流动途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5.认识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师展示心脏工作高效且持久的数据,设问导学;利用心脏工作动态课件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s,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s、0.3s、0.4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学生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进而解释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算一算,了解心脏不倦地跳动的原因,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记忆和提取,树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意识。
师生一起总结心脏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表现:(1)心脏由心肌组成,围成四个腔,能产生有规律的收缩。(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将血液泵至全身。(3)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电能的输送”是学生学习了电、磁规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它是电磁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影响高效输电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输电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教学难点:
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1)、铁架台(2)、小灯泡(2)、带灯座、长导线(2)、短导线若干、变压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发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182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30万千瓦;新疆达坂坡风力发电站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功率可达12.5万千瓦.这些发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送到城市、乡村,使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展示每个发电站,展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录像.)
进行新课:
实验: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来做一个小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第一次:给一个额定电压为6V的小灯泡供电,让其正常发光.
第二次:电源电压不变,教师把小灯泡拿到距离电源尽可能远处,让学生连接输电电路.(教师可以将两个带铁夹的铁架台并排连接两根导线,模拟两根电线杆的输电).学生会发现两次小灯泡的亮度有明显的不同.(用计算机出示电路图.)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分析输电线上有电能损失,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减少或输电线上有电压损失.)
师:电能的输送需要解决问题是减少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题.(分析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展示例题:
本校发电机的功率为110KW,输出电压为220V.用横截面积为120mm2的铜线给相距120m的教室供电,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1)计算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在黑板的左上角画输电电路图).
U损=IR=500×3.4×10-2=17V.
(2)若发电机与教室的距离为1200m时,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又为多少?
P损=I2R=5002×0.34=85KW.
U损=IR=500×0.34=170V.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师:通过两次计算,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对比两次计算结果, 发现距离为1200m时, 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太大,无法使用户正常工作.
师:该怎么办?
探究问题一: 如何减少输电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两次计算,得出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计算的一般数学表达式,并对该式进行分析,发现解决方法.
P损= I2R.U损=IR(P=IU).
(1)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长度不变)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和选电阻率小的导线.
(2)减少输电线路的电流提高输送电压.
教师布置学生分成两组,对得到的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论证解决发电机与教室的距离为1200m时,如何减少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若P损=10%P).
第一种: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
第二种:提高输送电压.
(用投影仪同时展示学生的两次计算过程.)
师:通过计算,对于距离为1200m的输送过程,采取哪种方式更好?
引导学生分析,应采取高压输电.(采取S=9.27cm2, 导线太粗,耗原材料太多,不经济,会使输电导线太重.给架线带来很大困难,这种应采用高压输电.)
师:是否都必须采取高压输电?
探究问题二:采用哪种方式输送电能更合理?
学生分析讨论:
距离为120m时,用横截面积为120mm2的铜导线是可行的,即经济,又不会损失太多的电能.
距离为1200m时用S=120 mm2的铜导线时,电能损失太多,电压损失太大,教室内的灯几乎不亮,通过计算发现,若让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势为10%,则铜导线太粗(通过计算结果,结合实物模型说明).即耗原材料太多,不经济,再有导线过长、过重.对于架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远距离应采用高压输电.
(1)近距离输电可适当增加输电线的横截面积.
(2)远距离输电应提高输送电压(高压送电).
让学生对刚上课时做的第2个小实验进行改进,怎样才能更合理?给出器材:变压器2个,导线(细、粗),变阻器.通过实验,学生归纳远距离输电模型,先采用升压再降压的方法.
师:把远距离输电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的右上角,并对此输电过程进行分析:
师:是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可以无限制提高电压.
学生讨论回答:电压太高危险;设备要花更多的钱……
教师总结:电压越高,对输电线路绝缘的要求越高,线路修建费用就会增加,输电电压越高,变压器上的电压越高,制造变压器时在绝缘、结构等方面要求也要相应提高.再有在输送交流电时,感抗、 容抗对输电线路的电压也会造成损失.
小结:电能输送时,要综合考点各种因素,如输送的功率大小,距离的远近、技术、经济的要求等.依照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输电电压、输电导线,以达到电能输送的最佳效果.输电电压 (110KW 220KV 330KV),数少地区以达到550KV.目前世界上正在试验的最高输电电压是1150KV.你知道我国一般的输电线路吗?大型发电机发出的电压等级为10.5KV,13.8KV,15.7KV,18.0KV,都不符合远距离送电.如果输电电压是220KV或330KV,到了用电区,先在一次高压变电所降到110KV,再由二次高压变电降到10KV,其中一部分送往需要高电压的工厂,另一部分送到低压变电所降到220/380V,送给一般用户.(展示图片或录像.)
课堂练习:
1.在电能输送过程中,若输送的电功率一定,则在输电线上损耗的功率():
A. 随输电线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B. 和输送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C. 和输送电线上电压降的平方成正比
D. 和输电线上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
E. 和输送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2.一电站向某地输送一定功率的电能,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100kW,若把输送电压提高为原来的10倍,同时将输电线的直径减为原来的一半,则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 瓦.
3.某变电站用220V的电压送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输出功率的20%, 若要使导线损失电功率是输出功率的5%,则输出的电压应为 伏特.
课堂小结:
1.输送电能的两种方式.
(1)近距离输电可适当增加横截面积;
(2)远距离输电应提高输送电压(高压送电).
2.掌握远距离输电模型.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力争体现出新课改精神,重在过程,重在发现,而不是只重结论.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
3.本节课前设计的实验,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关系;本节课的实验环节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更使学生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开发.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学生很有个性地回答。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学生稍作停顿,还补充说,我喂过的,松鼠爱吃花生。
师:森林里有花生吗?
生甲:可以种的。
师:谁种呢?
生甲:农民伯伯呀。
师:那农民伯伯吃什么?
生甲无言。
接着我又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学生再创造性地回答。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我有点不高兴,说:苹果,松鼠爱吃吗?
生乙嘟起小嘴嘀咕:爱吃。
我再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
生再创奇迹:吃鸟蛋。
课堂内学生哄堂大笑。
我尴尬地笑着说:小松鼠可不爱吃。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当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此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低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预设中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说,松鼠可以吃花生,可以吃苹果,可以吃鸟蛋……可那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啊,学生的回答并未错误,。然而我也未进行及时积极的引导,只是一味地重复提问,希望孩子的回答能回到我的预设中来。可惜三次提问后,我并未如愿以偿。
二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桃子。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
师:你们的想像真丰富,小松鼠爱吃吗?他们会怎么办呢?
生: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它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它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松鼠吃完的。
第二次我提问“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时,我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孩子们说,松鼠可以吃桃子,可以吃苹果,可以吃核桃,我没有否认学生的想法,相反,他们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和激励。但遗憾的是没有引导孩子到正确的价值上来。课文重点并非引导孩子讨论松鼠爱吃什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三磨:
师:没有了松果,它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它们可以吃花生。
师引读:没有了花生。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乙:它们可以吃苹果。
师引读:没有了苹果。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生丙:它们可以吃核桃。
师引读:没有了核桃。生接读: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它们吃什么呢?
师:是呀,松果会吃完,花生会吃完,苹果也会吃完 ,你们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19-02
一、运用独特的人格魅力,营造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衡量一个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否尊敬老师。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感受不到愉悦,不尊敬老师,那一切所谓的素质,创新的成功都是自欺欺人。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卢梭在《爱弥儿》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如果没有吸引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只是被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可能是主体,而只能是“填鸭子”式的教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在首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经常会记起在求学时代曾喜欢并崇拜的某些老师,他们特立独行,高风亮节,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其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折服。“尊其师,信其道”,学生崇拜老师并不是坏事。相反,这说明你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老师的个性魅力、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培养,三者是一体的,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方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个性化并不是指教师的衣着、行为要标新立异,扮酷。相反,“学高为师,自正为范。”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首先要具备的是真诚的爱心和良好的品德。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但现在独生子女较为任性,对老师有时依赖,有时却耍赖,不尊重。“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衣着教态必须端庄、端正,让他们认识到老师气质高雅、学识渊博,使他们会产生老师充满爱心,是值得尊敬、值得爱戴的。开始获得成功,听其言则信其道,下面就是坦途。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微笑,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二、运用独特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使其有效融入课堂
“德艺双馨”,一个有个性的教师除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独特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解和适时的点拨。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重,但新鲜度、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教师知识面过窄,孩子就容易对语文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这就决定了对老师个人的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而个性化的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把天文、地理、物理、哲学、美术、音乐等引入教学,在宏观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其能力。具体说来,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独特的引导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分析联系上下册的教材,我发现两篇关于小松鼠的故事,即第一册《小松鼠找花生》及第二册的《松鼠和松果》。考虑到教材的前后连贯,以及低年级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特点,我决定开学伊始就将小松鼠这一形象融入到教学中来,让以后的拼音、课文教学达到顺水推舟的效果。
过程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感情性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件,生字树。
2、学生课前搜集小松鼠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猜谜是大家最喜欢的,今天我来让大家猜一个迷语:头像小老鼠,尾像降落伞,常在树上住,忙着摘果子。
生:这是松鼠。
师板书:松鼠。
师:你对它了解吗?
生甲:松鼠生活在树林里。
生乙:松鼠喜欢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帮助它跳跃,它的尾巴又能当被子。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刚才有小朋友说松鼠喜欢吃松果(板书: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请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甲领读。
生乙领读。
师:请同桌之间互读互纠读音。
生开始活动。
师:你能用巧妙的办法记住生字宝宝吗?
生甲:我记住了“聪”,耳朵灵,口会说,心灵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师:你就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乙:我记住了“泼”,头发在洗澡。
……
师:其余的生字,我们小组合作来学习。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扶差。
师:下面我们开始“一看二想三读”的环节,将生字宝宝放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师指导,生记字)
师:下面我们来做“摘松果的游戏”
大屏幕后面出现一棵挂满松果的松树,学生上台摘松果,并将松果背面的生字读准,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写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写漂亮。我们先观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观察并轻声地说。
生先描红并分别各写一个。
生把已写好的字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书写较差的同学。
师:小朋友通过努力写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大声说:有!
师:这篇课文应请几位小朋友读课文?为什么?
生:应请6个小朋友读,因为课文有6个自然段。
师: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生甲: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因为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生乙:这是一只喜欢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这是聪明的小松鼠。因为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就要想办法了。
生乙:这是一只保护环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树越来越少,很着急。
师:你们看,一只聪明活泼的小松鼠走来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现课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怀着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聪明的小松鼠兴高采烈地挎着篮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幅画的?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自然段。
生甲:这个小朋友读得还可以,可是还不够高兴。我能读得比他高兴。
师:他读得很高兴,脸上笑嘻嘻的,多高兴哪,谁能读得像他一样高兴?
生丙、生丁读,齐读。
师: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着吃着,忽然到了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划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第2、3自然段。(课件出示这2自然段的文字。)
师:他们会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们吃果园里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苹果、桃子等水果,再说那是果农种出来的不让他们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头缝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头缝里会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让他吃的。
生:他们可以到别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树林里的松果。
生:别的松林里的松果也会被住在那儿的松鼠吃完。他们去了,那儿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了。
师:小松鼠的心情怎样?
生甲:他很担心,担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
生乙:他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们都会死去。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种担心、着急、害怕的心情读一读其中一两句。
生自由读。
同桌配合读。
师生配合读。
师:小松鼠多着急,他会想什么办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教学反思
我的这则教学设计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和情感体验。这节课在识字教学环节中,让孩子自愿当小老师,教识字方法。朗读时,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朗读。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3.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住在森林里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它是谁啊?(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生:你好,小松鼠!(齐答)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松鼠的谜语,学生猜,教师板书:花生。
师: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板书“找”,强调“找”的读音。)
二、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请一名同学朗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研讨
师:学习目标已经明确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书,采用自学中的独学方式读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认识生字
师:如果我们在读课文时遇到困难,老师有一个办法,在这个字或这句话旁边画个记号,然后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前后的句子想一想,你就会慢慢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2)检查生字 整体读文
师: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呀,我看见同学们读完了一遍又读一遍,脸上都读出笑容了。生字宝宝也来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生字最喜欢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它们现在都跳进你们的课文里了,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出示自学提示二:再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找得真对,每行开头空两格的就是一个自然段。请五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当一当“聪明的小耳朵”,听听他们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把课文读准确,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出示自学提示三:表演读这个故事,体会小松鼠多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
师:大森林里的小花都笑了,她在夸我们班小朋友读得好呢。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黄黄的,金黄的,鲜艳的……
师范读: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师:学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这美丽的小花吧!(生读)
师:是啊,多美的花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鲜艳地开放。把小松鼠也吸引来了!可它从没见过,脑子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教师板书“?”,并指导学生用问的语气来读。)
师:小鼹鼠来了,他是怎样告诉小松鼠的呢?(出示小鼹鼠的资料)
师:看,小鼹鼠多好玩呀,那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说了什么?来,自己读读他们的对话。读故事时,如果把你自己当成小松鼠、小鼹鼠,你一定会读得更棒。大家可以戴上头饰,加上表情和动作表演着读。
学生自读,师生合作读文,同桌两人合作读,师生同读。
师:花生这么好吃,小松鼠可高兴了!(大屏幕出示)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小松鼠可想吃花生了,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他等啊,等啊,等了很长时间,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师:你没有看到花生,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失望、难过、奇怪……
师:小松鼠的脑子里又打了个问号。(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4.自学提示四:解决小松鼠的疑问,是谁摘走了花生呢?
师:小松鼠的问题“是谁摘走了我的花生呢?”请大家当一当小侦探,帮小松鼠想一想,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希望大家说的时候要注意说出理由。
师: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生:在泥土里。
师: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还是让我们的小花生自己说说吧。
教师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资料。
师:原来花生没有丢,全在泥土里!真是虚惊一场!我们快来告诉小松鼠吧。
师: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什么呢?
生:啊!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的!
四、拓展延伸,展示自我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和花生一样,果实长在土里呢?
五、作业布置
师:小松鼠以后会怎么做?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把你续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孩子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小松鼠很感激你们帮它找到了花生,它们要回到树林里了,让我们共同和它们说再见吧!
一、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源泉。语文服务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是不可估量的。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源于生活,学习于生活。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课文上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以教本为圆心,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归生活,在情境中呼唤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的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观念,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我在教《阳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先讨论一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因为这是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因此学生们的反应也很积极。有的说:“阳光能帮我们晒湿东西(衣服)、晒做饭用的草,还能使我们屋里很明亮。”有的说:“天冷的时候,在阳光下,会让我们觉得很暖和。”有的说:“有了太阳,我们就能玩踩影子的游戏。”有的说:“阳光照着太阳能,能让我们希到热水澡。”还有的说:“前面老师讲过,阳光能使植物生长、开花”……所有这些答案是多么单纯,多么朴实啊!就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学生就有话讲,还能激发学生收集知识、观察问题的积极性。课后延伸部分我设计时,我采取形式多样,以有利于激发想象,发展思维,便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如《阳光》这一课,我设计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太阳,失去了阳光,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孩子们有的联系阴雨天的情况,有的询问家长,有的查阅资料,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甚至是我们成人都想不到的。由此可见,只要接近于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爆发出惊人的效果。又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课文读到最后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我设计了“谁能帮小松鼠解决这个疑问呢?因为我们深处农村,对农业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这是城市的儿童所没有的经验财富,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小松鼠找不到花生的原因。紧接着我又设计了续编故事:想一想小松鼠又会干些什么呢?有的同学根据自己遇到困难时的生活体验,想到小松鼠可能会去问鼹鼠,问明白之后再去找花生,找到后非常高兴;有的想:松鼠一看气极了,把花生都拔了,结果发现了花生原来在地里;有的想:松鼠回去问妈妈,问明白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太少了,得向大家好好学习;还有的想,松鼠没发现花生,可他认为鼹鼠不会骗它,就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花生……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我又设计了:“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或蔬菜是在地里生长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很快说出地瓜、土豆、藕等少数食物,我又根据学生爱表现、好求知的特点,发动学生回家查阅、询问,看谁知道得多,结果又发现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非常高兴。这样学生不再把作业看作一种负担,反而变成了一种享受,成了快乐的源泉,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学生作为教师的附庸,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扬民主,放飞学生的想象。因此学生必须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
如在初读课文时,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读书的形式,有的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共同读,共同指错,共同纠正,然后单独检测;有的学生与同桌互读、互查、互改;还有的自己边读边划出生字、难记字、读不好的地方,然后找同伴或老师请教。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自主的快乐。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加之天玩、好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精力不够集中,经常会做一些学习无关的事情: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同桌之间随便交谈等。如果儿童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势必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趣中出示例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顺利地把学生引入与课题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进行研究、讨论、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6、7的加法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所有的数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它们是为了比一比谁的本领大,兄弟6说:‘两个数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是7的算式要多。’哥哥7说:‘不对,不对,两个数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较多。’弟弟6说:‘我多,我多……’哥哥7说:‘我多,我多,就是我多……’兄弟俩争得不可开交,小朋友请你们做裁判:想一想谁说得对呢?”学生置身于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中,都被6和7这对兄弟的争吵吸引住了,很自然地想到如何对它们的说法进行评判,于是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二、学科联系,增强吸引力
所有的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是不可以把它截然分开的,它们彼此相互关联着。数学也不例外,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于是我就经常采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练习内容,这样既可以改变单一的练习形式,又可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在愉悦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如:一年级教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为了增加练习的吸引力,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的课件:先出现一个学生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机器人,每个图形上都有一道计算题,然后让学生算出它们的得数,每算对一题就改变一个图形的颜色,等学生算对所有的题目时,机器人发出声音: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练习,不但巩固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
三、动脑和动手,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操作和思维是不可分开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既要动手做又要动脑想,学生的操作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操作,操作的结果又为思维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比如:教学一年级“森林运动会”比较多与少时,可先让学生摆动物图形松鼠5只,小熊3只,学生首先要动脑思考,想如何动手操作,拿出操作方案,然后再动手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解题的方法:松鼠比小熊多2只,是松鼠多,小熊少,松鼠的只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熊同样多的3只,另一部分是比小熊多的2只。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掌握了比较多与少的解题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动脑、动手的活动中,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游戏竞赛,调动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辅以游戏、竞赛活动,不但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又能开发学习潜能。如教学了第一册教材第86页十几减8、7的内容后,我设计一个游戏形式的练习竞赛: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贴了许多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计算题,竞赛前教师首先激励学生:“下面,我们做摘苹果的游戏,怎么摘呢?谁能正确算出苹果上算式的得数,这个苹果就摘给他,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摘到的苹果多。”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谁也不甘落后。这样,将枯燥的计算机寓于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使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不仅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计算速度,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比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对好朋友,“3”和“6”是一对好朋友。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
五、利用儿歌,提高记忆的兴奋点
儿歌以其朗朗上口、简短易记的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将数学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数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对十个阿拉伯数学的书写感到困难,我就把它们与生活中事物的形状进行联系,并编成儿歌形式让学生传唱:1像粉笔,2像小鸭,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钩,6像口哨,7像锄头,8像麻花,9像烟斗。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十个阿拉伯数字的书写。
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使其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快乐的心情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增强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好。
参考文献:
2.能力目标: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意参与表演,大胆进行角色对话;
3.情感目标:学习小松鼠有同情心,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孩子们做事能替别人着想,互相关心。
教学准备:
1.FLASH多媒体课件;
2.相机,小松鼠图片和装饰用小贴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活动,在出示小松鼠画面的同时教师以提问引入:今天小松鼠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吗?
二、分段欣赏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1.故事:“今天晚上,森林里要开个音乐会。小松鼠要到台上去表演唱歌。小松鼠想:上台表演,一定要打扮得很美才行呀,我怎么打扮才好呢?”小松鼠来到了花园里,它看到了绿绿的小草。小松鼠想:我用小草编顶帽子,戴在头上一定很美。小松鼠刚要去摘小草,小草说:“别摘我,别摘我,我会痛的呀!”小松鼠没有摘小草,走开了。小松鼠又看到了一朵红红的玫瑰花,它想:我用玫瑰花的花瓣,把嘴唇涂得红红的,一定也很美。小松鼠刚要去采玫瑰花,玫瑰花说:“别采我,别采我,我会痛的呀!”小松鼠还是没有采玫瑰花,又走开了。
师:小松鼠来到了花园里,先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想的?那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小草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
师:小松鼠没有摘小草,它走开了,这时候它看见了什么?它是怎么想的?你们说玫瑰花会愿意吗?这时候玫瑰花的心情会变得怎么样?玫瑰花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松鼠为什么不去摘草也不去采花?(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小松鼠不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伤害他人,它真是一只善良的小松鼠。)
3.故事:这时候,躲在一片树叶底下的两只萤火虫,看到了这一切。它们说:“绿绿的小草,是我们玩的地方;红红的玫瑰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小松鼠不摘草,也不采花,它真好。”小松鼠回到了家,心里很难过。它想:我什么也没打扮,去参加音乐会,一定不会显得漂亮了。
师:这件事,被谁看见了?它们是怎么说的?那你觉得小松鼠好吗?为什么?小松鼠不摘草也不采花,回家了,小松鼠这个时候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4.故事:晚上,月亮出来了。小松鼠去参加音乐会,要路过花园。小松鼠走过小草的身旁,又走过了玫瑰花的身旁。这时候,两只萤火虫轻轻地飞了起来,悄悄地跟着小松鼠。
师:萤火虫悄悄地跟着小松鼠干什么呢?它们会帮助小松鼠吗?如果你是萤火虫儿你会怎么帮呢?
5.故事:森林音乐会开始了。第一个节目,就是小松鼠唱歌。小松鼠轻盈地跳上舞台。台下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啊,小松鼠从来没有这么漂亮过!它的两只尖尖的小耳朵上,有两颗绿色的小星星。小松鼠的歌唱得美妙极了,把满天的星星都唱出来了,眨着眼睛静静地听。可是,天上的星星再美,也美不过小松鼠耳上的两颗绿色的小星星。谁也没有看出来,小松鼠耳朵上的绿星,就是两只萤火虫扮的,连小松鼠自己也不知道呢!
师:晚上,小松鼠去参加音乐会了吗?它打扮自己了吗?
师:是呀!为了不让小花和小草疼,小松鼠一点也没打扮自己,可是小松鼠一上台,台下的观众都惊呆了,它们看到了什么?小松鼠耳朵上闪亮的绿星是什么?为什么萤火虫要帮助小松鼠,把它打扮的这么漂亮呢?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小松鼠不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伤害他人,它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萤火虫,同时,小松鼠不摘花草,为萤火虫保留了玩耍和睡觉的地方,使萤火虫产生要帮助它感谢它的愿望。它们悄悄飞上小松鼠的耳尖,使上台演出的小松鼠外表和它的心灵一样美丽。因为小松鼠善良,所以得到了萤火虫的回报。)
三、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使幼儿懂得做事要替它人着想。
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这个故事,听的时候,要动脑筋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师:1.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
师小结:是呀,你看,小松鼠并没有只想着自己,它还想到了别人。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小松鼠是一个有同情心、爱护花草树木的“乖娃娃”。所以,我们要向小松鼠学习,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孩子。那我们小朋友在花园或者在学校里,会不会去摘小草或者去采花呢?
3.听了这个故事后,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四、用各种贴纸来打扮小松鼠
师:我们都喜欢小松鼠,那你愿意把小松鼠打扮的更漂亮吗?我为大家准备了各种漂亮的贴纸,请大家去打扮小松鼠吧!(幼儿动手操作,教师用相机把幼儿的作品拍下来。)
五、用电脑展示刚刚拍的幼儿作品,并简单点评。
六、让孩子们和自己装饰的漂亮小松鼠一起去外面做游戏直至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回教室后到表演区自选角色进行表演,体验角色。
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多形式探寻萤火虫的奥秘。(如:上网等)
活动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略读篇目编排比例呈不断递增趋势。教师们大都认识到略读课文是学生得以有效进地行课外自由阅读的拐杖。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什么策略来实现用教材教略读课文?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一)围绕导读提示设计学习流程,引领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前的导读提示提炼阅读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万年牢》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一处导读提示紧扣本组课文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世有什么启示”,且文本语言质朴、意思明白,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不妨就采用“拿来主义”,请学生围绕导读提示来设计学习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
3.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请你画出关键的语句,标上序号。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提及的三处“万年牢”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导读提示的“三读一悟”中开展的。学生根据提示,了解了三次阅读不同的速度要求,明确了三次阅读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展开自读、同伴共读。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训练,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培养。
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阅读本领之地,导读提示则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像教材中《乌塔》《七月的天山》《全神贯注》等课文,导读提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相对易于操作,因此也可围绕导读提示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细化导读提示突出学习重点,指导文本赏析
略读课文中也安排了许多名篇名段,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具有隽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都是可供临摹的典范。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如果粗枝大叶地读,“语文”方面的习得就会微乎其微。那么如何从导读提示入手细化目标,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来学呢?
1.设计旁注,品味语言表达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提示中要求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光凭这样“大而空洞”的提示,学生很难品读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对这一处提示进行了精细的二次加工,采用对重点语段进行旁批评点的形式指导学生突破自读自悟中出现的难点。
2.由表及里,关注谋篇布局
如《灯光》一文在导读提示中这样提到: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算什么难事。但阅读就止步于此吗?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是作者构思上的文脉,与文眼“灯光”相衬。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与英雄壮举,结尾又回到写灯光,照应开头,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心愿。
如上所述,教材中选编的略读课文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训练点,我们不妨“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的着力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导读提示重构学习要点,关注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1.过渡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的重点设定为:聚焦“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也为学习下一课“老汉的形象”在学法上作了铺垫。
2.比较性阅读,感知表达异同
我们引领学生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借助提示,我们可充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将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入手,然后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异处。
(四)补充导读提示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
1.拓展阅读,树立原著意识
教材中有较多的略读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或片段,如《景阳冈》选自《水浒》,《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金钱的魔力》出自《百万英镑》,等等。在学习了这样的经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略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琦君的《桂花雨》、冯骥才的《珍珠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从文本出发,巧用导读提示,使学生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构建起学生阅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板块推进因文而异
“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也传递这些信息: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不同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化结构,板块推进。
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形式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交流点拨-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学习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才能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二)因文而异,选择教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上的《松鼠》《假如没有灰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揣摩说文章的知识理趣、感悟其修辞表达手法表现的浓浓语文味并迁移练笔,不能上成科学课。
1.比较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四上《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丰子恺)和《白公鹅》(俄国叶・诺索夫)同写鹅,各写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教材呈现)阅读提示来设计(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教学目标,按略读课文导学提示语学习要求和方法,选好切入口,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
五上《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前者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还想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命运的重要方式。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教得太实、太全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设计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形和语言的语句,注重语言形象去想象感受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在生活的困苦中母亲的辛劳、深情、对我的支持;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形式。后者是逆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表现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鼓励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的母亲?”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几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无私的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
1.拓展阅读
香港学生在历次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围绕课文,拓展一组阅读材料,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这足以证明:大量略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关于科学研究发现,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设计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震撼人心的资料;课后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再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2.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空间的环节,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阅读毕淑敏讲述亲子关系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试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将叙述和心里活动交织进行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积累语言
纵观人教新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利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这就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这让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教学是一个多元化行为,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课标》、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法,运用教材,使略读课文教学预约精彩、“别有洞天”。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在自主、有益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阅读技能、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升,享受到课内外阅读带来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是,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笔者发现,总是逾越不了这样一个阶段:让学生敢问。这个阶段中,有的时候,教师不得不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酝酿自己的问题。此时,“谁还有问题?”似乎成为教师的口头禅。
教无定法,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若要归纳出适用于某类学生的几项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实属困难。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核心要素有两条:
一、启之悟
方法的教学,核心要义之一,便是学生能够对方法的价值及使用范围有所理解。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单单靠呈现一个事例,或是教师分析讲解和说明,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在执教《石榴》一课前,“拟人”手法笔者已不止一次向学生进行了介绍。然而,每每举例,再套之以“拟人”一词的方法总结,似乎学生对此概念只有了些许模糊的认识。真正让笔者欣喜不已的,还是在《石榴》这篇课文学习之时,学生的发现及朴实的表述。
生:课文第三小节主要写石榴果。我发现,它用了许多用来描写人的动作的词,像“笑得咧开嘴”“笑破肚皮”“扒开”“向外张望”“报告喜讯”。石榴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感觉很亲切。
师: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把物品当作人来写,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拟人。
由此,笔者获得了这样的启发:方法的价值及使用范围已经浸润到了学生的心中,可能在外部行为表现方面,他们无法用十分规范的话语来加以描述。但是,遇到相类似的情形时,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尝试加以说明,来准确地表述出与规范话语相类似的意义。
因此,教师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启发、促进学生体悟、感受,使其理解方法的内涵及功效,这比帮助学生学会用明确、规范的语言说出方法的名称更为重要。
二、促之变
除了鼓励学生“悟”之外,在方法的教学中,“变”字也是格外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变”,强调的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方法,体会不同方法在具体情境下的不同效度,明白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恰当与否”的道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依托语境,巧妙地运用课堂导语也极为重要。
1.充分依托语境
方法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知识,而具体知识的呈现,往往依托一个具体的语境。充分依托语境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感悟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方法的保障之一。《松鼠的尾巴》一课主要介绍了松鼠尾巴的用处,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注意到了松鼠妈妈说的几句话中感叹号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扫帚就在你身上啊。”松鼠妈妈说完,就出去了。
“张开尾巴,往树下跳!”松鼠妈妈在远处喊。
“乖乖,盖上你的被子!”松鼠妈妈说。
笔者问学生:“这三处句子为什么有两句用上了感叹号呢?”在课堂中,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读文,希望以教师的提问为突破口,让学生体悟标点符号的妙用。通过反复的阅读,果然,学生有了如下的发现:第一句,松鼠妈妈第一次指导孩子认识自己尾巴的功能,但是她又不想直接告诉孩子,所以就用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指点孩子。一个“啊”字轻松俏皮,在此处并不起感叹的作用。第三句,这里的感叹号并不是表示松鼠妈妈说话时声音响亮,这是与第二句最大的区别。然而,母亲爱孩子的强烈情感溢于言表,用个感叹号原因就在于此。两处文本内容讨论完毕,学生已经完全明白了此时松鼠妈妈说话时有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再补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便水到渠成了。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