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5: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管理实习自我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港航工程类专业项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高等院校港口工程类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港航工程施工实习地点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江较偏远地区,且项目部多处于流动状态,加大了实习管理的难度,目前实习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顶岗实习单位问题。港口施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能每年持续安排顶岗实习岗位的企业较少,能大批量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也不多,每年以企业来校招聘或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情况较多见。因相对固定的顶岗实习单位较少且比较分散,校企之间较难形成长效实习管理机制。
(2)顶岗实习内容问题。港口施工企业一般难以接受学生轮岗培训,而学校则要求学生在不同岗位均要进行学习,实习内容与培养方案差异较大,也增加了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的复杂性。
(3)顶岗实习师资问题。一方面实习学生多,实习单位分散,学校难以安排充足的指导教师到企业指导,而企业也难以抽调专门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校企指导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有的学生逃避顶岗实习或敷衍应付,师资不足导致对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管理。
另外还存在学生变更顶岗实习单位较频繁、顶岗实习考核不够全面和规范、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较薄弱等问题。
2港航工程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探讨
港航工程类专业顶岗实习地点以项目部为主,地点偏远且流动较大,实习管理应有一系列相应措施,以下以广州航海学院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专业为例进行探讨。
2.1做好顶岗实习管理顶层设计
2.1.1 强化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顶岗实习教学基地
按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方案校企共定、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监、基地运行校企共管、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若干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形成较长效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如广州航海学院和广东航达工程公司深化校企合作,每年有一批港工专业学生在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录用部分学生;近期与航达合作成功申报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使校企合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1.2 校企协商共同确定顶岗实习内容
顶岗实习内容由校企共同设计,如专业基础单元包括水运工程识图、测量、材料检测、土工试验等,专业技术单元包括港航工程施工等系列实习内容,如图纸会审、编制工程预算、制定施工方案、典型工种动手操作等,基地应尽量有上课场所和模拟各环节流程的模块化实训平台。
2.1.3 校企共建顶岗实习师资队伍
广州航海学院港工专业实行教学与生产并轨的管理模式,将青年教师工程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将双师型教师“产学研”工作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基地深度融合;由学校聘任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校外兼职教师,纳入学校兼职师资管理范围,双师型教师与技术人员互为融通,使基地每个实习小组能配备至少1名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
2.1.4 做好顶岗实习管理机制设计
(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建立以理论、实践、素质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三元”式教学质量考核体系;(2)创建以“学校―系部―教学团队―教师”“学校―系部―中队长―学生”“学校―系部―家长―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三条主线网络”;(3)落实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四层次”评教评学;(4)以“双证”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和平均薪酬等为评价标准的顶岗实习综合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2.2 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1)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规范化。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使管理规范化。
(2)按层级管理原则建立顶岗实习组织管理机构,实施全过程管理。
按层级管理原则,成立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由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教师、中队长等组成,顶岗实习单位须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实习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手段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利用QQ群、电子邮件、电话、手机信息等多种联系方式,学生们可随时与老师交流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用现代信息工具建立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包含岗前培训、学校规定、技术报告、公告管理等功能模块,对顶岗实习过程实行远程管理,要求学生每周通过网络提交一次小结,将实习内容、存在问题及建议等通过网络提交给校内教师;教师一周内须进行回复,对学生报告进行指导。
(4)开展顶岗实习巡回检查。
学校教师要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要求教师到学生实习区域较集中的地方进行巡回检查,发现并及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争取实习单位支持和帮助。
2.3规范顶岗实习鉴定与成绩评定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实行校企双方实习鉴定与成绩评定制度。
(1)制订相关评价与考核表。将评价指标划分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团队精神、劳动纪律、工作业绩等6项指标。
(2)学生顶岗实习单独作一门成绩计,由二部分组成,即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鉴定,占总成绩的40%;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占总成绩的60%。
(3)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鉴定与成绩评定要求在实习结束前完成,先由学生做好实结与自我鉴定,填写“顶岗实习鉴定表”,再由企业指导老师签署鉴定意见和成绩并盖实习单位公章。
(4)学生顶岗实习可以在同一单位不同部门或岗位进行,实习单位要综合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质量等情况做出客观鉴定。
(5)实习过程记录与阶段性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每日填写学生考勤登记表,每月按6项指标逐项打分,填写成绩评价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阶段性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每周填写与学生交流和指导情况;学生每日填写工作业绩登记表、每周填写实习周志、每月写一个顶岗实习工作小结。
(6)学生须按时完成实习任务并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等,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中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纪律表现、企业指导教师意见和出具的鉴定综合评定实习成绩。评定成绩后,全部资料由学校统一归档。
(7)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及格”才可获得相应学分并参加毕业答辩,否则须重新参加一段时间实习并重新评定成绩直至及格才可进行毕业答辩。
【参考文献】
[1]何 辉. 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 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2).
[2]祝登义,张纪生,陈蓓.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依托地方经济,进行市场调研,制订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机遇的到来,国家战略调整也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针。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二是信息网络建设受政策驱动影响明显;三是东部和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成都形成以成都高新区南区为核心的“一核两带多园”的发展空间格局,在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包括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八个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公司的不断增多,需要的相关人才也在日益增加。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虽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随着学院被确立为全国国家骨干建设高职院校,学院和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专业抓住机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紧贴企业需要,适应企业对专业的要求。通过对川内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和、行业专家和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实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院以市场调研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际工作中核心的技术,通过设置核心课程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度。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一起讨论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以培养区域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计算机网络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融入计算机行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主要为思政类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大一主要开设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二、三开设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
三、完善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多年的交流和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项目带动、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主要来源有: 课程中的试验、实习、案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项目结果应用到企业、竞赛、科研结论。“四双”融合即推行“双元、双师、双能、双证”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融“教、学、做”于一体。该方案的具体内涵是: 双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办学模式。面向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双师:采用企业一个指导教师和学院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双能: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双能”并施。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持续发展(专升本)等提供空间。双证: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行业内职业资格证书如: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库操作员、网页制作员、微机维修员等证书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职业门槛。
四、形成质量保障
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要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让教师深入企业,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专业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0处,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体化,可以完成综合布线系统实训、.NET技术实训、实用组网技术实训、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与安全实训、毕业设计等项目的校外实训。
2、形成双师教学团队
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4人,现有教师中硕士5人;副教授4人,讲师10名。有70%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的经历,98%以上教师为双师。同时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通过教学研讨会、讲座、参加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承担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实习指导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家带领专职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开发,提高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校利用实践基地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网络组建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按照实用性、仿真性、共享性的建设目标,建设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4、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实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包含该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标准、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课程动画、课程视频、生产案例、课程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课程校本教材。
5、完善规章和制度
[实习任务]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及利用所学管理和编辑公司网站,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时间]2010.03.03-2010.04.30
[实习地点]杭州
[实习内容]
按照老师的安排,我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注重在实习阶段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以期达到根据理论知识,指导日常的工作实践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实习情况报告如下:
不同的职位具有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职责范围。而作为一个专门做外贸的公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范围大,任务也比较繁杂。在实习阶段,我主要的工作是文秘工作及其公司的网络管理和编辑。
文秘工作是办公室的主体工作,领导要做到决策科学化,离不开秘书人员的协助。因为秘书人员一方面处理着大量的日常事务工作,另外,还能发挥他们了解全面情况,掌握多方面信息的优势,辅助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秘书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但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动做好领导之间、同事之间的协调工作,帮助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抓好各项工作,做到忙而不乱。并从过去偏重办文办事,转变到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
第二、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同事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第三、组织起草本单位产品的报价,报备,客户售后服务,合同等协议.
第四.由于实习期间公司有展会,负责跟客户与公司的良好,及时的沟通.解释相关产品的性能,规格几价格.
文秘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以上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有自己特殊的知识修养、技能修养、品德修养、作风修养。因此,做好文秘人员就要自觉、全面地加强这四个方面的修养,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德才兼备,既合格又称职的工作人员。并注重掌握以下原则。1、要有充分的政策依据和事实依据。2、要有准确性。3、要雷厉风行。4、严守纪律,保守机密。
同时我还负责公司的网站管理工作.
第一.运用photoshop处理公司的产品图片.我们公司产品的图片是用手机及数码照相机拍摄的,而我们公司的网站对上传的图片大小有要求,所以我要把它们处理成相应的大小并且保持图片不失真.
第二.完善公司的网站.由于公司最近新更新了一个网站,我负责把公司产品中缺少的上传.
第三.做好公司网络的加密工作.由于公司对手较多,为了避免公司信息的外漏,对公司电脑进行了加密工作,并加强管理公司的防火墙.
第四.客户信息的管理.实习期间正好遇到一个展会, 做各种电子表格,统计并完善了客户的信息.
这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所以自己在这方面格外侧重并作的很用功.希望能够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
[实习体会]
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过去两个月的实习,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及前进的方向。
1.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现在通过实感觉自己学的不够,要用到知识时总感觉脑袋是空白的。很后悔自己当时在学校为什么不多学一点,多练习一点。总在后悔也没有用,只能自己去努力学习。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工作,我利用自己空闲时间去附近的书店去看书,希望能弥补不足。
2.加强信心,坚持下去
虽然在这个公司自己可能是学历水平是最高的,但真的工作起来我的起点却很低。有时候遇到事情总会着急,慌张。平常信心不足,总感觉自己做不好。大家说我很内向,其实只是自己有点自卑,不敢去表达。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吧。只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在提升,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很勇敢的表现自己。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说,能珍惜现在的日子就好好珍惜。等工作了才真的领悟这句话。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做了第一天就想回到学校接着做学生。感觉学生时代真是最美好的时间。可是既然踏出来了就要继续走下去,因为这一天也终究要来到。
对给自己点信心,多给自己点赞赏,多给自己鼓鼓劲。相信总会走出一条宽敞大道的。
3、同事相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69-02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Exploration//Song Li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teaching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arket,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network training courses, the process of network training, network integrated training aspects of network technology etc., has a in-depth explora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network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Baot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Baotou, Inner Mongolia, China 01403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的高等生基本(入门)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掌握到各科知识和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校内的综合实训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两个环节,从综合实训开始到顶岗实习结束,既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能否顺利形成,关键就在于实习前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进行探索。
1 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训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去向和各地人才招聘信息的调查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建立了局域网,并接入Internet,建立了本企业的网站,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既能组建管理局域网,又能制作和维护网站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分成“网络组建与管理”和“网站开发与维护”两个基本模块。
2 科学和合理地管理实训课程
2.1 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
为保证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生产项目/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产或服务的程序,体会生产或服务中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中可以以“建设某商务网站”和“组建某网络”为实际任务,并设定网络、网站的具体需求,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方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预见到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项目要求为最终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独立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完成相关文档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考察生产实地、设计方案及调试设备等,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2 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完成工作
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
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网站项目或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在实训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整个团队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
2.3 课程综合实训应集中、连续地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应该有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小组的项目经理灵活安排。
2.4 课程综合实训的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综合实训的考核评价应采取与以往不同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项目小组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指导教师记载每一个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成果验收得分、批阅实训报告得分;在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由项目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指导教师也可从项目小组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其成绩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3 课程综合实训的功能
3.1 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中,都会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以此使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都安排在学生的实习期间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压力较大,缺乏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必要条件,而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更无法静下心来完成毕业设计,加上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从而造成目前的毕业设计对很多学生形同虚设,抄袭成风,不能实现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目标。
课程综合实训则通过岗位轮换、任务/项目的工作整体流程,将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分散掌握的能力贯串起来,让学生在到企业实习之前就能对工作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课程综合实训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学校独立完成,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会更加重视,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
3.2 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是针对岗位群所设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就应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初步方法,掌握基本职业能力。而以往的课程教学安排,比较强调课程中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这些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问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综合实训则针对这一问题,重点解决知识、技能在哪些工作环节、哪些工作岗位、哪些工作情景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
3.3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综合实训的灵魂在于按照就业岗位要求,采用综合知识技能的思路与方式训练学生,其实现的效果需要前期相关课程教学的积淀。因此,课程综合实训的开展,必然会引发对前期课程教学改革的“倒逼”态势,将推进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所有课程必须围绕课程综合实训这个中心展开。课程综合实训所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必将为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做出示范,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4 总结
计算机网络发展很快,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教师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归根到底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而由于目前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企业并不愿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因此学生要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关键就在于实习前校内的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已经设置“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综合实训”这一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5-01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相关行政工作开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保证学生管理模式的正确性,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是存在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效率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正确性、科学性,从而推动学校相关工作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第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转型而来,但是在教育观念方面,并没有切实结合学生特点及社会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转变,还只是一味地沿袭着中职学校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实际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也没有注重突出学生的主置,并且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正确的管理。这样的话,就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会降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二,管理手段滞后。时代在进步,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也同样在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做到学生管理手段的及时更新,就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老旧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在具体的管理手段方面,都会采取较为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但是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之后的管理手段,大大激发的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度。第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和管理方式单一,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都是沿用了中职学校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统一管理。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完全忽略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性,没有发挥出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的管理及指导作用。不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制不健全,就无法完全发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作用,无法真正保证学生的发展。
三、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措施
第一,优化运行体制,构建学生“三自”管理模式。“三自”管理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的模式,通过构建“三自”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及教师都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突出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全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为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出真正让学生满意、接受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自愿的配合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安排。另一方面,通过运行体制的优化以及学生“三自”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减小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缩小工作范围,这样就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相关工作当中,在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第二,构建成绩预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专业能力水平不高,自身素质不达标等情况的出现。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成绩预警管理模式,提高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要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考核之外,还应当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状态有一定的规范,明确提出相关规定,如缺课三分之一以上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不达标者进行一定警示等等。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也就是构建成绩预警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以及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都会直接到相关的岗位工作,在此之前,还有相关的实习工作安排。通过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在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联合相关的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专业辅导员等创建出相应的网络管理平台,要求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都要进行注册,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实习企业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做出评价,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做出不当的行为,学校会第一时间知道并且做出相应的处置,学生在实习之后也要提交相关的实习报告。这样更加便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状况的了解,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中专学生自评报告一
在学习上,强抓本专业,使我能熟悉各种网络和办公软件,曾获过二等奖。平时我还涉猎的很多网络编程。
网络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等知识。
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刻,所以我不断的寻找机会锻炼自己,领导者的能力是能观察入微的,成为学生干部,我是从低做起的,当时很不甘心,可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感激那是的经验,在低处做起,一步一步往上爬,而作为干部,感觉就像在自己的生命上添上了精彩的一幕,成为了另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我让我在修养方面能够有品德优良,正直诚恳,在性格方面为人谦虚有亲和力,能有很好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工作方面能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配合部长出色得完成了校团委的宣传活动和内部的各项宣传活动。
我结合自身的特长,曾在校团委举办的手工制作大赛获奖,由于工作积极努力,成绩突出,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无论工作多累,多繁琐,都不在是一种疲惫,而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最大的收获是心理的成熟,流百多个日子里曾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委屈过。而现在懂得擦干眼泪,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前面的荆棘算不了什么,路上的阻碍,我每攀越跨越过一次,便离云端更近了一步。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专生活不但教会了我知识,让我知道为人处事的方式,更磨练的我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的中专生活,踏上社会旅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鉴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跨越新的高峰。
中专学生自评报告二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珍贵三年中专生活将要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中专三年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方面改进不足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路,也更是为看清将来要走路。 一个人一生,每一步都要自己去走,人生需要自己去探索,不是靠父母;人生必须做出无数次选择,每次决定都会给我带来一份收获、一种尊严,使我懂得去爱惜这段过程,爱惜自己人生。
三年中专生活,使我增长知识,也培养我各方面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通过三年学习,我也发现自己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成绩能有较大幅度提高。
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有广阔胸襟和博怀。要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生活要有规律,要有远大理想和追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有信念,坚持信念就能活得更有意义。 人,总是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实习生活是检验在校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加强巩固和提高,我非常珍惜这段实习过程,它是我走向社会第一步,从零开始,虚心向前辈学习,任劳任怨,力求做好每一件事,逐渐在工件中学会做事首先要懂得做人道理。 工作上,勤勤恳恳,关心学生,服从学校安排,完成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以身作则,和学生和同事团结友爱。教学上,尝试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生活上自觉从严要求自己,艰苦朴素,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各方面表现良好。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因为自己中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未来目标。并且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良禽择木而栖,士为伯乐而荣,勤奋我将以不怕输韧劲融入社会。愿借您慧眼,开拓我人生旅程!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中专生,我深知两年中专生活所奠定只是走向社会基础,在未来我将面对着及在挑战。但我会以实力和热诚心面对这些挑战,从中吸取经验,丰富自我,从而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中专学生自评报告三
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学生时代的无知和迷茫,到现在即将成人的从容与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社会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我自认为无愧于中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专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我——一名中专毕业生,也一定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懂得了很多。三年前那个天真幼稚的我,经过了那些人生的挫折和坎坷,现如今已经变得成熟、稳重。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和困难,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大放光彩。
本人诚实,上进心强。在生活上,能严格要求自己、待人真诚、热情,在学习中努力刻苦,在校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和组织委员职务,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我还会更加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完美!
在这三年里我还曾获得学校的许多奖项。曾获得北京市电子商务员证书、北京市计算机操作员证书等等。在校还获得优秀团干部、尽责奖、才艺奖等等。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33-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网络相关的高技能技术人才,从事网络工程、维护、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行各业信息的发展进程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该专业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就业质量不高。例如在化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8%以上从事技术服务层面上的工作,有一部分只从事简单的网络数据录入工作,处于计算机技术人才层面的最低端,真正在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建设与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甚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1)专科层次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根据工作过程展开专业教育教学。
(2)化工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师资积累较少,技术积累较浅,没有足够的沉淀,难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教师水平。
(3)化工类院校化工类专业特色鲜明,适合人才市场需求,而信息技术类专业趋于弱势,社会需求和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不把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首选,造成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上述原因,在化工高职院校办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处于一种次要位置。因此,如何在化工高职院校化工特色鲜明、社会需求旺盛的环境下,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这是我们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长久以来一直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 依附学院特色改进专业方向
在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化工类专业群建设成就突出,被社会认可。近年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化工、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率高。
我们学院近邻就是内蒙古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如何与此学院合理划分人才规格和专业定位,办出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色?近三年来,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学院三届校企洽谈会,进行了调查问卷、座谈、定向访谈等活动,对于化工类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我们三年的调查中,对210余家化工建材类企业进行统计,得到的结论是:
(1)企业需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数在需求比例上约占企业毕业生需求总数的5%左右。
(2)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使用,熟悉办公自动化系统,熟练进行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网络建设。
(3)企业需要计算机控制技术人才:在调查的大中型企业中,DCS系统应用普遍,环境总线系统已有应用,对于此类技术,很多从业人员是由计算机专业改行从事控制技术工作,进入工作慢,学习实习过程长。
(4)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市场销售的定向及地理位置的扩展。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化工建材类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是综合性的,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现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划分及定位,正是缺少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的毕业生。
作为一所化工高职院校,开办计算机类专业正处于一种“窘迫”境地,我们既没有信息类学院专业定位明确,又没有化工建材类专业的显著特色。因此依附化工类专业特色,研究并探索具有化工职院特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是我们近几年的探索研究的课题,经过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3 主要改进措施
3,1合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双证毕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组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我们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培养能在中小型化工建材企业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高等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我院注重行业社会背景分析,进行了人才需求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设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组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项目管理与开发、网络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项目管理与开发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电子商务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
3,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组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组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管理及电子商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电子商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化工行业、建材行业,深度这些行业中涉及到的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组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3,3依据工作过程构建实训模式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 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采用“项目/任务训练”模式。
为保证综合实训的有效性,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的操作训练,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生产项目/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的要求,了解生产或服务的程序,体会生产或服务中环节的连接重点和各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中我们可以以“建设某商务网站”和“组建某网络”为实际任务,并设定网络、网站的具体需求,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方案的设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方案设计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要预见到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要以完成项目要求为最终目的,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独立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同时应完成相关文档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考察生产实地、设计方案及调试设备等,仅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检查、解决他们的一些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完成工作。
课程综合实训采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企业常见的劳动组织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
目前,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领域主要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经理的组织下共同完成网站项目或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在实训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整个团队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
(3)课程综合实训应集中、连续的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综合了各个技术环节的连续过程,其中会出现很多需要反复调试和处理的突发问题,因此综合实训的课程安排应该是连续的,甚至是没有课时概念的。整个过程应该有总体的时间要求,但是学生的具体工作时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小组的项目经理灵活安排。
一般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并具有连续的、充足的、安排灵活的课时(时间一般在两周以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多项操作程序的综合训练,达到就业岗位的最低要求。
(4)课程综合实训的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重作用。综合实训的考核评价应采取与以往不同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方位的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全面评价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程度。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学生的成绩由个人和项目小组两个方面的表现决定。指导教师记载每一个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表现、成果验收得分、批阅实训报告得分;在项目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由项目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答辩,指导教师也可从项目小组中随机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其成绩作为本组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3,4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3,5加强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科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指导委员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及规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专业指导委员会都参与,我们认真听取了校内外专家们对本地区企业发展的现状及行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使专业的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对地区、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方案。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也邀请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参与,把握好“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近一半左右的比重,相当一部分实训项目是在与学校签订了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专业特点的了解,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认真做好本专业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采取学生自找与教师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进行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学生在实习的同时,确定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与企业进行了实质性的双向选择,实现了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三位一体化。近几年由于校企结合得比较紧密,工学结合顺利,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与企业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比较满意,每年企业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都与本专业不少毕业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专业教师积极利用实验室、实训室的条件,开展校企合作,而其中工学结合是改革的主题和重点工作。
(1)完善企业参与教学改革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与职能。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并邀请他们定期讲座,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情况,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2)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为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全过程育人,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规定学生假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每学期交社会实践报告一份。
(3)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我院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共有7个,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两个,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
(4)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继续巩固与北京爱思爱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西部动力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奔腾计算机服务公司的合作,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解决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计网06-1班在北京爱思爱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顶岗毕业实习,实施效果良好。
3,6改革考试方式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锐捷,Cisco,华为等业内龙头企业IT认证的中级教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作考核平台,理论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17-2
1 定岗实习工作过程管理的要求
定岗实习是我院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之一,定岗实习的主体是学校的在籍学生,学校必然肩负着管理的责任。而在双元制背景下,学校学生同时又是承担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职责的学徒,定岗实习时期是学生从“学校人”向“企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相应的,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定岗实习管理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管理、工学结合教学的管理交汇点,必须要求高职院校对管理主体不断研究拓展,对管理方法锐意创新改革,对管理能力始终要求提升。
定岗实习过程管理涉及的项目总结归纳如下:定岗实习是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环节,同时也涉及到企业的岗位工作和实际生产,其过程管理的内容同时囊括学校教学行为和企业生产行为的内涵。
1.1 政策规定的管理
指从政府主管部门层面到学院和实习企业层面针对定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研究和制订,包括为高职定岗实习明确发展方向,谋划发展道路,创造发展条件,营造发展氛围,明确定岗实习重要性、明确定岗实习管理组织机构设定及相应职责、明确管理内容与管理程序及管理目标等等。目的是强调定岗实习对于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引导和鼓励学院全体教师和企业专业积极研究和组织定岗实习,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定岗实习学生和参与定岗实习管理,引导和鼓励行业、社会机构等积极关注和指导定岗实习,保证定岗实习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明确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水平。
1.2 定岗实习资源的管理
定岗实习的资源包括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两方面,更广泛的可以包含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对行业企业提供的定岗实习岗位、定岗实习的企业指导教师、定岗实习需求的企业全真实际生产工作环境、企业提供的定岗实习学生薪资等等的管理。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等不断调整和优化。
1.3 定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定岗实习的教学管理包括学校导师的教学管理和企业导师的生产实训管理。包括定岗实习时间、内容、体系、岗位职责、具体生产工作任务的设计,定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实习日志、周记、总结报告的要求设定,定岗实习教师评价和岗位考核评价等成绩评定的构成设计,实习待遇的预期等等。目的是对定岗实习的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的设计,统一要求,融合学校和企业文化,达到教学和岗位生产要求和目标。
1.4 安全生产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指定岗实习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和安全生产教育的管理,包括心理辅导、安全生产的相关常识和规则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购买实习意外保险、业余活动组织等等。目的是保证学生定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防止意外事情况导致的学生的身心伤害。
2 CRP系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推进定岗实习工作,推动校企融合和工学结合的互动活跃性,我院针对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国内中德合作的几所重点示范院校进行了深入考察和调研,并结合相关企业的需求,基于CRP系统开发了符合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定岗实习管理平台,加强了学校对学生定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和企业与学校的交流,还开阔了与企业进一步合作的思路。此平台将用户分为四种类型进行登录,分别为教务处、教学单位、定岗实习指导教师(分校内和校外)和实习学生。其主要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闻通知
学生在定岗实习企业工作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学校的情况,了解就业的动向,以及学校对学生各阶段的要求。此系统对如最新的就业信息,学生毕业前补考时间,学生集体返校时间等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告,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中查看这些信息,掌握学校相关的要求。此系统一站式的集成了学生需要了解的各方面信息,方便了定岗实习学生对必要信息的获取。
2.2 定岗实习企业信息管理
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期间,需要将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填报。学生将实习企业(包括更换企业后的企业)的名称、规模、营业范围、企业性质、企业指导老师等信息通过定岗实习系统提交给学校,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定岗实习岗位信息的分析,包括企业的性质、岗位冷热度、实习的地区地域性等。此系统的积累为校企合作和学生的自我分析评价提供良好的基础。
2.3 学生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互动交流
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在工作上和学习上,心理上和思想上,都会有问题需要辅导,此系统不仅有必须完成的学生实习日记周记和教师评价反馈环节,还可以提供学生与指导教师随时进行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对专业知识,学校相关规定、人际关系、劳动待遇、心理疑问等提问,指导老师通过网络进行回答,同时,指导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定期检查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更好的管理学生各方面的行为。通过此系统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的交流明显增多,通过实习日记和教师反馈,学校层面也可以更加有效的监控学生定岗实习状态。
2.4 学生定岗实习成绩管理系统
学生完成定岗实结,教师(包含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表现情况进行评定成绩,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成绩。
2.5 定岗实习信息综合查询和统计
系统中包含学生所有信息的查询,支持高级查询和模糊查询模式。这样,各部门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到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同时统计出定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定岗实习不仅对学生有要求,并且对教师也有要求。教师对学生管理和指导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定岗实习效果的好坏,所以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系统能够统计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情况,以及是否定期批阅了学生的实习小结等信息。经实践,此系统能有效提升定岗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效率。
3 综述
我院基于CRP系统开发的定岗实习管理系统在定岗实习过程管理中全面应用,经实践能够满足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定岗实习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和“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常态。定岗实习过程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基于CRP系统的定岗实习管理系统有助于高职院校定岗实习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在关键环节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全面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黄国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2010(03):292-293.
[2] 栾晨.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22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79-03
“能力本位”是针对传统的“学科本位”而言,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能力本位是指个体的一般素质和所属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各类一线实用型人才。所以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盛行于北美。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主要的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重新构建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引言
能力本位在高职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如何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将“能力本位”贯彻到高职的教学实践中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既是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扩展,又是路由、交换的基础,同时它的服务器配置是网络应用的重要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以技能为教学单元,以学生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情况分析
《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教材选择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下面具体说明。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是以开源操作系统――Linux作为教学媒体,讲授Linux的基本命令的应用和服务器的配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给学生讲授命令的使用格式,然后带领学生练习,最后布置作业。虽然做到了讲练结合、教师演示、案例教学法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因为教学案例不能反映行业、企业当前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案例不能整合所学知识,打破学科界限。教学内容从职业性和技术性角度而言都有待提高。
2.教材选择。当前Linux教材不是很多,大部分Linux书籍是面向应用而不是教学的。对现有的Linux教材,仔细考量下来有这样几个问题:教材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合适,理论多实践少;教材的案例代表性不强;不能将前后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密;Linux中“用户基础”、“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这三大部分知识的比例结构欠妥当。
3.人才培养定位。在课程改革之前,学校和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网络操作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而忽视了学生掌握该项技能后在社会上的岗位定位,学生不清楚学完以后能干什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教师认证。一门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老师,授课教师虽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高职教育呼唤“双师型”教师。目前能够胜任“双师型”的教师比例有待提高。
三、《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改革的措施
经过多方的调查与总结,《网络操作系统》的授课教师们按照“能力本位”的精神在以下方面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1.选择市场用途广、占有率高的技术资源。Linux的发行版本很多有美国的redhat,英国Ubuntu,德国的OpenSUSE,美国的Fedora,中国的Red Flag Linux。在Linux课程我们是和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使用Red Flag Asianux作为教学资源。选择Red Flag Asianux首先因为它是中科院软件所和韩国、日本共同开发,面向亚洲国家的Linux操作系统,它在服务器端领域市场占有率为23.4%,市场排名第一。其次该产品用户广泛分布在政府、邮政、教育、电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能源、物流、媒体和制造等各个行业。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该课程后,一旦在这些行业就业可以很快适应环境。最后,我们和中科红旗华南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我们可以将更多的企业资源引入课堂。
2.校企合作,精心设计案例。Linux课程的授课教师和中科红旗的工程师合作,结合企业应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例如在操作系统客户端中,Windows系统的用户群更为庞大,那么在企业计算机系统中既有Linux系统又有Windows系统,如何设计满足双方平台共同需求的解决方案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和企业合作,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通用性就很难做到位。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很好地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鉴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网络操作系统》的授课教师们在对中科红旗的职业认证体系和课程资源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着手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的网络操作系统教材。教材的特点是结合Linux知识结构和红旗公司的案例,满足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教材已经列入校级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Linux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的项目中。
4.人才培养与网络大赛。2006年红旗Linux被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和培训中,在全国普及推广。2010年12月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又与国家网络工程师实训基地在北京签定协议。可见Linux网络工程师在行业和企业有着很大的社会需求。基于此,《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以培养认证的Linux网络工程师为目标,将企业认证考试纳入该课程的考核之中。学生在学校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后,还可以参加“红旗Linux用户基础课程”、“红旗Linux系统管理”和“红旗Linux网络管理”认证考试,继而获得红旗RCE(红旗Linux认证工程师)。
2008和2009年度《网络操作系统》的授课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中科红旗公司与院校举办的全国“红旗杯”Linux技术大赛,两度取得全国二等奖。
5.授课教师通过行业认证,取得双师资格。“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是不但拥有教师资格证而且取得工程师等技术资格的老师。双师型教师的特点表现在既有全面、深入的相关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实践能力。承担Linux课程教学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学习,都考取了红旗Linux认证工程师(RCE)和红旗Linux认证讲师,保证了教学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6.建立Linux资源库,完成资源共享。我校有功能完善的校园网,我们与中科红旗公司合作共同完成Linux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并搭建在在校园网服务器上,供学生每天24小时学习使用。内容包括该课程的大纲、电子课件、项目指导书、电子教案、案例分享、屏幕录像、习题库等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的便利。
7.产学合作。由于我们和中科红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将中科红旗公司新开发的桌面操作系统的新版本的测试安排在教学实训环节,让学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并指导学生写出相应的测试报告。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就是操作系统开发的参与者,而不仅是使用者这样的身份。
8.顶岗实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中科红旗华南公司每年都在毕业班的学生中挑选一定数量的人员到中科红旗深圳下属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既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机会也是学生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时期,又是拓展学习的机会。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是以准员工来要求他们的,必须要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的懒惰、拖沓短时间内一扫而光,企业这所学校培养人的速度也是很快的。顶岗实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最后都留在了该公司,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通过以上的措施,我校学生如果选择Linux作为就业方向,从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进入相应角色。
四、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思考
1.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但是能力是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我们知道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实践起来首先思路不清,其次遇到问题不能很快找到原因,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能力也无从谈起。所以,高职教学中首先要把理论讲清楚。无论是从用的角度回推,还是从前期知识的延伸,是采用动画演示,还是用图片等手段,都要条分缕析地将原理、概念,方法、步骤给学生解释清楚。高职教育一方面解决实际运用能力,一方面要做到理论清楚,才能培养全面合格的技术人才。
2.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能力本位”不仅包含岗位能力的训练,还包括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团队精神、开拓与创新、协调与服从、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主动性与责任感等素质。[1]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和谐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高职的课堂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3.德艺双馨的双师型人才。教育的主导是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从技术层面上是有教学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可是教师的品行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卷长长的胶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上面‘感光’,留下永久的印记。”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老师的劳动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单单是教材和实验室设备,还要靠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行和高尚人格。[2]因此,作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我,做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教学工作落实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五、结语
高职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广大高职院校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教学中做到学练并重,在实践中做到校企结合。积极地实施课程改革,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向东,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杨伟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刘洪一.产学研用?摇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案例[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钱乃余,王家敏.基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职教论坛,2013,(2).
高师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凸显师范性,即教育观念要强化师范性,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培养模式要凸显师范性,活动开展要拓展师范性,校地合作要践行师范性,具体如下。
一、变革教育观念,强化师范性
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钟秉林先生说:“教育观念变革是我国高师院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对此,笔者深有同感。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要变革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高师院校要始终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目标,始终把强化“师范性”这一特色放在首位,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唯有如此,高师院校才能在服务和贡献中求得自身发展。因为高师院校从其成立始,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师资,“师范性”仍是新时期高师院校的重要特征,是其办学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及师资队伍都是体现在教师教育上。高师院校如要提升生存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教师为其办学目标,而不应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弱化“师范性”,始终凸显高师院校在办学上的“师范性”特色。二是教师方面。高师院校教师应树立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并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及从事基础教育所必需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品德优、素质高、基础实、能力强”的合格教师。(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要始终以“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在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使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因为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高师院校应结合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求,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压缩其学时,用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二是夯实通识教育课程。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如增设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工具类课程;增设人文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素质类课程。三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设置大比重的教育专业课程是使师范生走向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可增加诸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实践论、教学名师教学设计品读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可采取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为切实加强教师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师院校“师范性”之特色。下面笔者以我院为例,来谈谈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我院是一所专科院校,对师范类专业学生非常好地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年:优化基础课程,淡化专业课程,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院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机会,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
2.第一个“0.5”:实行“一、二、三”培养模式。一是培训。安排3个月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同时围绕着备课、上课、说课“三课”技能在校内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完成教育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课程安排如下:小学学科教材导读每周4节、小学学科课件制作每周4节、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每周2节、教师招考每周2节、教学技能训练(把学生每分成小班,进行微格教学)每周6节,合计18节。通过教学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写(编写教案)、二说(说课)、三讲(讲课)、四考(教师招考)”。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参与小学教学研究与校本教材开发,加强内涵建设。二是考核。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四项教学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参加后面的集中教育实习。三是实习。考核结束后,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教育实习,完成“三个一”:(1)上好一堂汇报课;(2)组织一堂主题班会课;(3)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第二个“0.5”: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突出了岗位的“全程性”,体现了技能的“锻炼性”,实现了服务的“双向性”。它很好地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同时,我院教务处设有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有效地促进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四、开展各项活动,拓展师范性
要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教育实习等的综合训练,特别是需要“课外”大量时间的训练与丰富的活动的参与和锻炼。因而,高师院校应围绕“师范性”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一是常规训练活动,如“每日一练”活动(指三字一话)、晨读时间的“主题会话”活动等。这样的活动训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训练内容;(2)规定训练时间;(3)提供训练场地;(4)落实指导教师;(5)规范考核标准;(6)及时兑现奖惩。二是技能竞赛活动。为了强化学生训练,高师院校可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情景剧大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通过技能展示和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发展。三是师范特色的主题活动。高师院校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中小学课堂的真实氛围,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又要请进来――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及时学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四是校外开展的活动。高师院校可以社会课堂为阵地,突出学生“做中学”,形成校地联动的社会育人平台。我们可启动“大学生义务支教行动计划”,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相关社区和村镇做志愿者,开展针对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城镇低保、双职工下岗家庭义务家教服务活动。这种家教服务活动可以说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以课内为基础向课外延伸,以校内为基础向校外延伸的大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加强校地合作,践行师范性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高师院校,应当进一步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注重教育科学创新,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高师院校应加强同地方合作,建立“校―地”、“校―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大学―地方―中小学”的合作机制,让合作学校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主要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典型教学案例资源、先进教学理念、科学教学管理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以及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等,使得高师院校的学生从入校起就经常到中、小学去教育实践,培养职业意识,锤炼职业技能,从而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高素质教师后备人才。而高师院校则可参与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为地方及其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如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支教实习,为合作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脱产研修的机会,高师院校则可每年组织他们来本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脱产学习,从而整体实现地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可组织并形成由高师院校学科教育专家和合作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团队与网络研修工作室,带动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参加网络工作室研修,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好务,以践行高师院校“师范性”之特色。另外,校地合作既有利于保证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当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水平,增强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效果,又有利于高师院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动态发展,全面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培养高师院校学生,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