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5: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

篇1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酒店管理实习生;心理;对策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hotel management intern;psychology;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01-02

0 引言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习效果直接关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酒店业由于员工流动率高,而各大院校是酒店管理人才的储备库,因此酒店业也非常希望通过实习能使一部分实习生选择留在酒店。但是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因为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身份的转变,会在实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实习生心理问题的都是集中在负面的心理问题上比如刘秀珍(2007)年所分析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波动,处于极端心理的不在少数,表现为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 20世纪末全球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2000年,塞里格曼和米哈里・克森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塞里格曼和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它更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积极心理学关注三个层面的研究: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的主观体验,体现在对过去的满足和幸福感和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主义;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positive personality),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的组织系统(positive institutions),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进而提升组织的效能[3]。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而这个方向是积极向上的,是具有建设性力量的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帮助个体心理和思想健康的成长。”“发现每个人身上内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客服个体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帮助他们促进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完善”。[4]因此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研究发掘实习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实习生认识和客服实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克服这些障碍,使实习更加快乐、顺利和学有所获。

1 实习生的心理分析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会随着实习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也是多位专家学者研究后的共识。本文也按照实习过程分为实习准备期、实习开始期,实习中期和实习后期展开分析。

1.1 实习准备期好奇憧憬 实习准备期指学生落实了实习酒店还在学校学习等待实习开始的时期。实习准备期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习了酒店管理相关专业课后对酒店管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迫切希望能够在酒店业中一展身手。这个时期实习生心理大部分是憧憬的,虽然学校和以往在酒店实习的师兄师姐劝诫要有心理准备,但是好奇期盼占上风。调查中也发现接近95%的学生持有这种心理。

1.2 实习开始期角色转换适应期 实习开始一般要进行岗前培训和熟悉实习岗位的过程,由于准备期学校的辅导和铺垫,大部分学生认为从学生到实习生角色转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实习生在校期间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致使部分实习生在实习初期容易产生不自信和畏难心理,害怕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害怕遭到客人的刁难和投诉,害怕会被上司和同事指责。同时实习生也会存在心理波动、心理落差和迷茫。大部分心理调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酒店实习生这个角色。

1.3 实习中期适应稳定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适应和学习,实习中期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可以独立工作。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比较平稳,以积极向上居多。工作中保持高昂的工作状态,充满斗志,积极与指导老师和酒店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实习生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抱怨酒店实习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单调重复性强,和上司同事关系难以相处等等负面的情绪,甚至一部分实习生出现排斥、逃避心理找出种种理由想提前结束实习。

1.4 实习结束期五味杂陈 实习结束阶段指学生实习期接近尾声实习任务即将结束酒店实习。这段时间心理变化很微妙,矛盾,一部分实习生在实习中结识一帮朋友故一方面期待实习结束早日离开酒店,一方面又因为同事朋友的关系而对酒店变得更加留恋起来。一部分实习生因为明确自己的规划将来留在酒店工作,因此这部分实习生心态平稳。还有一部分实习生因为工作时间等等种种原因选择逃避离开酒店。因为心态不稳定不成熟,不难发现有部分实习生选择离开酒店,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选择回到酒店就业。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酒店实习生管理策略

基于前文的分析,整个实习期间实习生心理普遍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因此结合年轻人积极热情向上的特性,运用积极心理学“每个人都存在积极力量与美德”正面积极向上的眼光去对待实习生毕竟“年轻人犯错误上会原谅。”引导实习生应用积极力量去面对处理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调研中发现影响实习生心理的有酒店方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自我的心理调适等等。故实习生的心理引导需要学校、酒店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与努力。

2.1 引导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建立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密歇根大学的弗瑞德克森教授提出“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有助于个人的幸福,同时也会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塞里格曼主张将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官愉悦,另一类是心理愉悦。而心理愉悦是我们沉湎于所从事的活动中所带来的满意感和沉浸体验。”

酒店、学校和实习生都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从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到心理愉悦,提高实习生的心理承受力。酒店加强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硬件建设如工作环境、员工宿舍食堂的的舒适度等,内部环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人文关怀等等。调研中也发现相比较而言,实习生更侧重于企业的人文环境。“集中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或做能得心应手的事情,就会有这种体验。心理愉悦比感官愉悦持续时间更长”酒店管理实习生最渴望在实习中能够到不同的岗位上实习锻炼,但由于酒店业的实际要给所有的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也不太现实,但是酒店可从酒店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在大的部门内部给实习生提供轮岗的机会。已经有酒店尝试让实习生去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等二线部门实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学校而言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要慎之又慎,选择一些能够提供核心实习岗位,对实习生负责的实习单位。从源头上保证给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心理体验。实习生自己也要做好心理预期和心理调适,毕竟到实习酒店和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自己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尽最大可能喜欢自己的实习岗位,保持积极的情绪。

2.2 塑造实习生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有利于使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和主动的策略,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不幸。”积极人格特质具有两个独立的维度:一个是正向的利己特质,即接纳自己,拥有目标、感受到生活意义,有独立感或能掌控环境等;第二是积极人际关系,是指当自己需要帮助时能获得他人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愿意且能够提供帮助;个性即人格是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学校和酒店联手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教会实习生学会接纳自己,另外帮助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学会实习生感恩学会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和有关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和讲座。酒店在实习生入职后把心理调适和人际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并且结合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作为实习生要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积极人格,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为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积极酒店组织系统 积极组织系统,“是指能够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积极力量与美德,并且能够使个体获得幸福的环境系统。”积极心理学家将积极组织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第二类是积极的社区组织,它主要是指个体常年生活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环境,第三类是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本文主要针对性谈前两点。

目前酒店实习生不愿意选择留在酒店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酒店业从业人员有偏见。一些实习生的父母对酒店业也不是很了解,也不愿意自己孩子从事酒店业。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给予酒店业从业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快法治国家的进程和经济建设的步伐给人民带来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另一个积极社区组织针对酒店实习生而言就是酒店自身的社会环境。访谈中得知90%以上实习生注重实习酒店的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如酒店对实习生的认可与肯定,一些荣誉称号等等都可以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实习生的忠诚度。实习生同样关注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可以联手学校对实习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设计。针对实习生特点酒店营造宽松和谐,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

3 结语

实习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和实习生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实习生由于身份角色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注实习生负面的心理和情绪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实习生内在的积极活力与美德,挖掘其内在的固有的的积极品质来应对实习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实习酒店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来防范应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秀珍.从逃兵到精英――酒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7):54.

[2]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J]. 2001,56(3):2016-217.

[3][4]Selig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14.

篇2

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职业中学的共识。随着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机械专业学生的实习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实习中创新意识不强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在机械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安排实习时,往往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操作要领、工艺方案进行的,使学生在实习中成了“演员”和“道具”;过分重视实习成绩的优劣,评判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方案,答案是单一的和预设的,严重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念;另外学生对教师的盲目迷信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和“本分的演员”,学生一味服从、模仿,形成一种机械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要克服上述障碍,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参于、共同创新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氛围。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在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我在组织机械专业车工实习教学时,先明确本次实习所要训练的内容、范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和讨论后,由学生画出图纸并确定有关技术要求的侧重点,在选题确定后,指导学生进行工艺分析,提出加工和训练的实施方案,包括工艺流程、工序步骤,工量具的配备、测量手段和测量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二、榜样引领,在责任中强化创新意识

1.榜样引领,树立创新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习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这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人人都可以创新,应该告诉学生凡是其他人没有做过、想过的,如果我们做了、想了;或者自己以前没有做过、想过的事,现在自己做了;或者别人的创新内容加以改进,使之更具体、生动,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信心。如:从职校走出来的知识型工人楷模――邓建军,是1988年的中专毕业生,工作17年,参与技改400多项,从小改小革如手,不断破解纺织机械行业的全国性、世界性难题,攻克重大技术难题23个,终于成就了中国制造,破解了世界难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技术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等荣誉称号。邓建军在给职校生的回信中曾说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工人,希望你们能够与我一起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咱们中国工人了不起’”。

2.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激发创新动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对实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实习目标和内容,对实习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了不竭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不断采取多种形式、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在实习教学中,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引进外国设备中由于零配件的尺寸问题,加之技术力量的薄弱,坏了以后无法加工,而必须再花大量外汇找国外的生产厂家购买,这样以来,使大量外汇流失,甚至使设备无法再运转而变成一堆废铁,使国家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和耻辱,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练好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的精神,使学生意识到民族的强大与振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又如,2009年6月1号,具有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也意味着这个曾经作为美国梦象征的百年老店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到了凡间。这个创建于1908年的企业从1927年以来,通用汽车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全球汽车行业“老大”的地位。我决定抓住这一重大热点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通用在新能源方面的孤军突进,却踏空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变的关键点,在传统产品市场,尽管研发作出很大努力,然而却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落败是导致其破产的重要原因,也为我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学生听后若有所思,起到较好效果。

篇3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是时下最新的经济背景,公司和企业在互联网技术的扶持下,可以更好地完成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效益,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的方向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随之伴随着的是”就业难”问题也容易严重,开始凸显出来。下面我们将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例,来分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的意义和措施。

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由此来看,高校对于创业的指导十分必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创业意识得第一步,十分关键,学生能否进行创业主要得原因之一就是由学生的意识决定的,先有想法才能付诸实际,而想法得确立与使之坚定则需要老师教学得引导,因此,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这对高校得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得发展道路,乃至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建设需要创业型的人才,创新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业即是创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体现,他们而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创业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价值。

(一)提高就业率

随着高校扩招,源源不断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涌入社会,就业难越来越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面临的首要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将自己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可以增加创业的机会,以自主创业的形式解决就业问题,更具现实意义,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市场注入新鲜力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育

创业推动了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学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不再仅仅知填鸭式教育,它创新了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冲破传统落后老旧的理念的束缚,使人们接收新的理念,并把接收到的新理念在实践中应用,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自主创业是充分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践。

三、目前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成为我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像简单的传统教学,只是把相对固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业能力更抽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通过引导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然后学生在未来应用到社会自主创业。目前,学生缺乏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对创业了解比较浅薄,即使拥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意识,但总是被缺少创业资金,创业方向,创业项目等因素制约,或被其他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所影响,最终放弃自主创业。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的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点。

(一)缺乏创业相关的课程基础

学校教学中,涉及创业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开指导学生,对创业全来源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学生没有创业的想法,更不具有创业的能力。教师对于创业课程的教学只是应付了事,缺乏对创业能力培养的正确理解,没有真正做到引导和挖掘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职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就业”,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能够有个工作,却没有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出发的价值潜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另一条看起来更具有挑战,也更具有发展前景的道路——自主创业,严重忽视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二)缺乏专业的老师

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老师的参与,并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但目前面对的一个情况就是,学校缺乏专业的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很多教受创业这门课的老师,实际上并没有相关创业的经验,他们的教学的内容也仅仅是纸上谈兵,仅仅从相关书籍上看到的一些理论上的知识,然后传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首先老师本身就没有创业精神,也没有完全领会创业的真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教学难题,人们无法用课堂上的考试来衡量创业能力的大小,只有在真正的社会中通过考验,才能真正说明其具有创业能力,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需要更加注重创业实践,而指导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就没有过创业经验,本身就缺乏创业实践,对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老师教的无用,既浪费了学校资源,学生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学的目的更是完全达不到。除此之外,高校教授的很多创业的理论也早已落伍,不能很好的跟随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导致创业能力的教学常常事倍功半,耽误师资力量和个人发展,且与创业相关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早已不适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还有,教学时常常过于重视创业理论,学生似懂非懂,但没有实践机会,无法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无法真正让学生从中掌握创业能力。

(三)大环境制约

创业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和创业问题,必须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真正创业的实践中,才算真正得称得上创业。学生在有创业想法的开始,由于难以找到资金支持等一些困难,创业者没有能力处理,则创业以失败告终,创业的支持少,创业风险高,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不愿意创业的原因。学校、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与选择,很多学生前辈盲目创业的失败案例,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也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措施

(一)完善市场教学课程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学校课程要把握好重点,不能总是按照传统理念教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死板,要通过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失败案例,让学生反思,引以为戒。在课堂中以讲解剖析创业实例为主,多采用一些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探讨和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自主创业。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二)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创业教育教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得优劣。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或者实践活动等加强对于老师得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职业能力。再者,聘请相关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来进行教学,另外,鼓励老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创业,增加老师的实践经验的同时,更起到了以身作则的作用,学生身边自己老师创业比起遥远的名人,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而且老师再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包括创业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创业过程中的心态应对等进行探讨分析,使得将来在学生自己创业的同时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提高老师的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意义重大。

篇4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Nursing studentExercitation

心血管专科医院实施护生毕业实习是护理专业向专科化、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需要。护生实纲要求:“专科性医院应具备适应学生实习所必需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骨干”[1]。我院作为一所建院仅12年就已闻名华南地区的心血管专科医院,不但具备上述条件而且在心血管专科护生的培养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自2001年以来,我院接收护生毕业实习,并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护理能力为核心,以心血管专科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

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共接受护理学院、学校毕业实习护生57名。其中普通中专生48名,大专生2名,本科生7名。年龄18-23岁,均为女性。

2方法

2.1建立建全教学管理组织:2001年我院首次接收毕业护生实习心血管专科,并成为护理部本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医院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护理部教学负责人---病区护士长---病区带教小组长---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管理体系。对实习教学工作责任落实,层层负责。此外,护理部还专门指派一名临床一线的教学总负责人(主管护师,本科),及时协调管理层、带教老师、护生之间的沟通与反馈。

2.2临床带教老师的系统培训和管理: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从临床选拔医德医风优良、护理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操作技能过硬的优秀护士担任带教老师。然后,对她们进行系统培训。在首届护生实习开始之前及其后的整个过程,始终坚持不间断的培训学习。培训的内容有:实纲、实习质量评估办法、实习守则、带教老师工作职责的全部内容;护理教育学的部分章节;基础护理与心血管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强化练习与考核;PBL教学法,护生实习差错防范,护生心理等。除了本院的系统学习外,还定期选派优秀带教老师参加全国临床护理带教师资提高班。

对带教老师每年度进行2次综合考评。考评的主要直接指标:①对培训学习内容的考核;②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估;③带教护生的实习质量考核成绩。每年度评选优秀带教老师3名。

2.3制定心血管专业特色的实纲:根据护生实习目的的要求,结合心血管专科医院具有与综合性医院不同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实纲。在制定大纲时,轮转的科室应考虑到护理临床基础与心血管专科特点相结合,各科室的实纲要求应考虑到内、外、儿科的一般知识与心血管专科知识相结合。此外,由于专科医院分科比较细,我们在各科室的实纲中,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分工和侧重点。

例如,心血管内二科与心血管内五科实纲比较。两个科室实目标相同: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感情;能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病情,常用药物的疗效及反应进行观察;能独立完成心内科常用护理操作;能对危重病人配合抢救;能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两个科室具体目标各有侧重:心血管内五科要求护生以护士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强职业素质修养;掌握冠心病、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护理要点、健康评估及健康教育;能掌握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出科专科技术操作考核要求除颤器的使用,描记心电图。心血管内二科要求护生具备严谨蹋实的工作作风,正确运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掌握风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护理要点、健康评估及健康教育;能叙述肾脏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出科专科技术操作考核要求韦康呼吸机的使用、微量泵的使用。

2.4实习时间安排

2.4.1岗前教育时间1周。内容包括医院的环境和规章制度简介;医院的院史、服务理念;护士素质;护理安全;实习护士守则;护理伦理;基础护理操作强化练习;参观医院。

2.4.2岗位教育时间41周。心血管内一科、心血管内二科、心血管内五科、儿童心外科、成人心外科、手术室各4周;心内科监护室(CCU)、心外科监护室(ICU)各5周;急诊2周;心电图室2周;门诊、心导管室、供应室各1周。

2.5教学质量评估

2.5.1完善实习质量评估标准实习质量评估标准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方向和尺度,是教师实施临床教学的标杆[2]。我们以大纲的目标要求为依据,由护理品德、知识、技能构成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操作、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实习质量进行全面考核。

2.5.2评估形式每位护生的考核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平时表现占30%。② 各科出科考核占30%。其中知识目标考核又分临床提问10%,平时小测验(要求护理查房、个案讨论后进行)30%,出科理论考核60%;技能目标考核又分基础护理60%,专科护理40%。③阶段考评占20%。在实习第18周进行。由护理部、护士长及临床带教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对护生全面综合考核。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考核基础护理60%,专科护理40%。④结业考核占20%。 由考核小组在实习结束前一周完成。其中知识目标:专科医学、护理理论40%;技能目标:专科护理操作、基础护理操作60%。

3结果

3.1护生结业考核掌握心血管专科医学、护理理论;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情况总汇,见表1。数据经SPSS统计学处理P

3.22001至2003年度实习护生就业情况,见表2。

4讨论

由结果可以看出,我院的临床教学质量整体是比较优秀的,教学质量在逐年提高。实习心血管专科的毕业护理专业学生,不仅在就业安排上未受到专科实习的局限,而且能够在心血管专科护理方面,显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率100%。

4.1制定科学的实纲、详细具体的临床带教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我院实施护生临床毕业实习心血管专科带教仍处于摸索阶段,实纲和带教计划对临床教学经验比较缺乏的带教老师仍起到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带教老师按照实纲的要求实施目标教学和考核,具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性和目标性,保证了我院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要求各科室根据大纲拟订详细的带教计划,轮转时间3周以上的科室要求具体到周,3周以下的科室要求具体到天。护士长工作守则要求落实教学计划,在安排带教老师班次时要考虑到教学需要。此外,各科室的教学计划还有护理技能操作、临床提问、小测验、护理查房、讲座、读书报告、病历书写等量化指标。

4.2护生实习质量评估成绩是对护生与带教老师学与教双重的质量评价:科学、全面的护生实习质量评估为护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学习与竞争环境[2],提高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评估成绩,我院每年评选10%的优秀实习生,颁发荣誉证书。优秀实习生予以优先选择在我院就业的权利。同时,我们在对带教老师的年度考核中,也将带教的护生实习质量评估成绩作为重要指标(占30%)。考核成绩落后的带教科室和个人予以批评和淘汰。由护生直接投票选出优秀带教老师和科室,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护生进行实习质量的评价,同时也是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3]。

4.3坚持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素质教育是根本,是护理教育者工作的目标[4]。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情操,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身心整体护理。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教育,选拔和培训带教老师时就首先考核老师的医德医风,是否具有团体合作精神,踏实苦干精神。每月一次的全体护生会议,都要以个案讨论的形式开展不同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此外,我们还注重对护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如组织护生集体活动(去海边郊游),选派护生参加医院文艺演出,担任医院学术会议礼仪等。在临床学习中,注重对护生学习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如怎样观察病人,掌握沟通技巧,查找参考文献,培养思维方式。正因为我们坚持素质教育是根本,所以尽管是心血管专科医院培养的学生,护生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较快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工作的需要。

4.4走心血管专业特色培养的教学路线我院的带教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护理能力为核心,以心血管专科学习为特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5],我国人口死因构成中,心血管病占40%,位于第一位[6]。培养心血管专科护士,既能充分利用其心血管病的专业知识扩大护士的工作范围,又能胜任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独立的医疗保健,促进病人的康复[7]。在毕业实习阶段加强对心血管专科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强化教育,是否有利于培养心血管专科护士,是否能缩短心血管专科护士的培养时间,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广大护理教育者和我们共同关注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亚利,魏本友等主编. 实习护士手册[M]. 山东: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9:4.

2. 崔芙蓉,王玉香. 新形势下关于护理实习质量保证的思考[J].

护理研究,2004,18(6B):1122.

3. 马玉萍. 新形势下护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 护理研究,

2004,18(7B):1310.

4. 王孝玲. 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1-83.

5. 姚崇华. 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J]. 心肺血管杂志,1999,

18(4):241-244.

6.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将企业的新思想、新技术迅速的应用到实践中,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这些高校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弊病,严重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立即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快速就业,为自身创造切实的利益。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产生原因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高校自己摸索,这为高校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高校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设置,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良,但是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的实践能力仍然没有明显的进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和教师,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学生自身。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无法购买先进的实验仪器,使得现有的实验仪器较为落后,与教材内容严重不符。同时仪器的数量也不足,常常出现几个学生使用一台设备的现象,学生很难获得实践机会。此外,任课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留校的大学生,他们之前没有到企业中任职过,不了解企业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学生很难培养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比较难,与学生以往接受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实验课程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娇生惯养的九零后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对于他们来说完成这些实验项目是比较困难的。而且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到高中实验课程的影响,他们对于实验仪器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使得学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2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

2.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高校在设置教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所以高校要加大对实验器材的投入,购买先进的设备仪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在设计教学体系上应突出重点,切合实际,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并且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之中,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总结和分类,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将实验课程分为基本练习课、综合应用课和创新实践课,设置递进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巩固和提高。基本练习课是入门教育,需要学生认识并能够灵活操作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各种电路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为日后复杂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应用课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够自己设计电路和简单的电子系统,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意见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成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新实践课顾名思义,是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成长的机会,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例如在校内开设实训基地,举办各类电子竞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基本练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工具将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对高深复杂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2.3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就要求不但理论功底强,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功底。工科教师要熟悉企业,了解产品的工作流程,还是企业和学校沟通的桥梁。还能给学生了解企业现状,引领学生掌握一些企业研发与市场对接的技能。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双师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可以让青年教师既担任教学任务又在工程一线锻炼,使教师经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逐渐掌握本领域的有针对性的学生需要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聘请一线工程师加入教学单位,把丰富的行业实践背景带进教学,充实教师队伍,使学生真正受益。聘请工程一线工程师参与学校工作,与专业教师一起编写讲义,制作课件和实训教材。

2.4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为企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因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造互利互惠的共赢模式。企业可以在高校建立研究所,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研究先进的科研成果,用于企业的生产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高校也可以将优秀学生送往企业实习,让学生了解当今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态势,在工作岗位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快速提高实践水平。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管理者到校内演讲,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讲述企业文化和对人才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早日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3结论

实践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大实验课程的投入力度,分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有所收获。同时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团队,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设计和创新实验中,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我国对机械专业的人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当初的看懂机械零件图,手工绘制图纸等二维技术的操作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人性化发展,无论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还是专业技能培训学员的机械专业教学目标都要求以培养学生三维机械建模能力为主导。通过对机械专业学生的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情况,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各种机械零件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走入书本,又从书本中走出,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最终效果。

1 信息化建模能力教学现状

虽然目前有许多高等院校和技能院校的老师都开始认识到信息化建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存在,关于加强学生信息化建模能力的教学效果仍不是十分理想。如部分院校由于资金不足、专业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不能按照实际规划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对三维建模操作的相关软件了解不够熟悉,如对SOLIDWORKS、CAD等计算机软件界面操作不足,难以将心中的构思很好地用计算机软件表示出来;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对信息化建模课程的开设中,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和老师对信息化建模教学存有“疲态”反应。

2 机械专业学生进行信息化建模教学的步骤

针对国内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建模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只有通过发现问题,调节教学工作的中心,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2.1 由浅入深 长期以来,我国对机械专业的学生采取的是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掌握单个零件和关键器械的结构、功能及形状。再根据它们的基本信息去探讨各个零部件的适用范围和对整个机械的基本作用。最后,学生在对零件的性能具有成熟了解情况下,将其外部形态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个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二维机械图纸设计软件和手工绘制技术制图,只能基本满足教学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传授关于机械零件基本要点的教学需求。

2.2 专业能力的培养 机械专业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各个机械中的零部件的性能和构成,从而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设计出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机械图纸。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关于机械零部件的外观、形态、用途等基本特点的介绍。其中,采取让学生自行装卸和观察零件实体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全方位了解。

3 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建议

在对机械专业学生开展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论是刚开始重视建模教学,还是已经成功试点采取训练学生信息化建模水平来提高机械专业教学的教学机构,都应该有一整套成熟的备课方案,才能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全面培养。下面就一些关于如何增强学生信息化建模能力的教学理论进行总结和陈述。

3.1 提高机械专业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建模能力 在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进行制图建模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学工作者自身专业水平和清晰的建模教学目标。机械专业课程中,对零件等基础专业课教学中,需要老师对学生传输基本的理论知识,机械器件的组成,机械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老师个人的能力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将基本机械常识和原理生动的传授下去。然而,信息化建模更是建立在对机械基础有了一定了解之上的。只有学生深刻了解常用基本零部件以及它们的结构和运用,才能更好的地设计出一整套的机械产品。

3.2 加大对信息化建模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模教学的环境,校方应在对计算机等软硬件设施改善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如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的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购买、为学生配备一定比例的计算机使用设备、在专业课和上机课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上机巩固、创新相结合。同时,信息化建模技术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校方应加强与国外等具有成熟的采用信息化建模教学的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增加购买相关的建模等方面的书籍供广大师生参考和学习。

3.3 树立对建模机械制图方式改革的教学意识 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早在西方机械专业教学中,已经被列为机械教学的核心环节。如日本在其机械制图专业课程改革时,重点将设计与制图两个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认为学校不应只是教育学生学会绘图,还应教会学生用现代化手段生产图纸。他提出信息化建模制图是机械绘图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信息化建模能力的培养是今后广大机械专业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塑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在机械设计方面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机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传山.加强建模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2011(07).

篇7

历史学习从某种程度而言需要一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心境、一种直觉和一种领悟。历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种尴尬之境,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历史学,且有些人还认同它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只不过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远离了它,有的甚至敬而远之。其实当今社会的学习心态是扭曲的,功利主义日盛,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就是一种应迅速带来效益的活动。历史学习是无法满足这种功利需求的,《中国古代史》学习则更加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历史专业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中国古代史》学习时就应该养成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不为外界所干扰,平和又平静地学习历史知识,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时亦需要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是研究深化的指引,是达到某种成功的可能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直觉很可能让专业学生抓住研究的切入点,从而让研究性学习易于产生积极结果。历史学习需要一种领悟,要能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某种有意义的释读,通过历史学习把握和揭示隐含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后面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律。从历史中所得之规律既要能解释过去,又要能理解现在。这种对历史的领悟是把历史相联系,把古今相通,但绝不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工具,让历史服务于自己功利性的需要。研究性学习说到底是基于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历史专业学生要能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并不是随心所欲之问题,也不是无关痛痒之问题,要的是基于历史感基础之上的能深化思维和提升能力的问题。专业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比较扎实的史学功底,当然这种史学功底是需要慢慢养成的,但是是必须养成的。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能板凳要坐十年冷,要“天长地久”而非“一朝一夕”。如前所说,历史学习所遇的阻力是比较大。一方面,整个社会做事言必称效益,《中国古代史》学习很明显不可能带来我们这个社会所期望的效益,它的学习只是对人的一种思维养成,一种能力提升,一种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历史没前途,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毕业难找工作,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包括《中国古代史》在内的所有历史课程学习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要进一步开展历史研究则更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其次,史学功底的形成需要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不单纯只是历史知识的识记,需要更深、更透地对历史知识加以认知和理解。最后,必须培养较强的文字功力和整合能力。《中国古代史》学习过程中须查询大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文字表述采用的是文言文,其中有些生僻字,有些句子又不易读懂,有些句意难以理解和把握。这种情况往往容易使新时代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他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热情减少以致冰封。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过程中必须慢慢培养文字功力和整合能力,这也是日后要成为史学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二、深化知识的把握能力和提升问题的提出能力

进入大学后,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亦相比于中学阶段而言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也许是许多刚刚走入大学的历史专业学生困惑所在,中学学的东西似乎在大学仍旧在重复,难度没有陡然增加,层次没有截然不同。造成历史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知识把握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囿于时间限制,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以衡阳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为例,此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60个课时,每周4课时,共上15周;第二个学期54个课时,每周3课时,共上18周;第三个学期48个课时,每周3课时,共上16周。笔者承担第一个学期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任务,明显感觉时间上捉襟见肘,如果面面俱到的话,那所有问题都没有讲深讲透。没有教师深入的引导,学生也就无法更深入地把握知识。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一本讲义、一张嘴、一支粉笔写到尾。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满足。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影响到了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目前高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一般而言就是考试。《中国古代史》考试绝大多数都是笔试,考试一般都在期末进行。考试出题比较呆滞,某些试题在书上或笔记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通过记忆就能应付考试,甚至能得到高分,学生也就缺乏去追索的激情,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了。如何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把握能力,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教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做到以点带面,深化知识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相当丰富,从纵向来说,中国古代史要讲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容。从横向来看,各个社会形态和朝代的内容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从涉及的学科来说,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中国古代史》时间跨度又非常大,从远古到1840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中国古代史》学时相当的少,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教学体系,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当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有整体把握,抓住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要具有典型性,能把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串联起来;这些知识点要具有启发性,能带动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思考,探寻历史知识后面的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心挑选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把握能力。

其二,学生要能够拓展和延伸知识。《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单纯靠教师传授和阅读几本教材是无法取得进步和成绩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能主动去了解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动态,这样才能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知晓研究程度,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学生要能大量阅读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名家之作,要学习名家扎实的史学功底,学习名家的历史视野,学习名家的历史思维,学习名家的历史慧眼。学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原著,如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和简牍、帛书等考古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读出新意,才有可能独辟蹊径。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过程中,实质也是在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笔者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做笔记非常认真,但思考少,提出问题更少,这显然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了突出的位置。造成专业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其一,学生对历史学习本来就不感兴趣,更何况是离现代社会那么远的古代中国。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历史专业班学生在高考专业志愿填报中,历史作为第一志愿的班上只有一两个人,大多数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本来就没有选择你,叫我怎么爱上你,学历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应付。

其二,专业基础薄弱,无法提出问题。历史课在中学教学中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历史学习停留在一种单一的记忆层面,直接为考试为分数服务。另外虽然现在中学历史学习针对性更强了,但是历史学习的内容较之过去大为缩水,学生接触的历史知识少了,头脑中的素材少了,进入大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可以说多数人是处在补课状态,这也就无从提出问题了。

其三,目标简单,缺乏专业思考。怀着对历史迷茫和轻视的思想来学习历史,学习自然就缺乏动力,学习的目标也会相当简单,考试能过不挂科就行。进入大学后,很多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现实所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历史以外的功课上,平时根本就没有对专业课程有所思考。

其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上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一个人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没有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这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知识的掌握和扩充,问题的提出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把握能力基础之上的;二是思考能力,对所接触的东西要比较、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高度强调师生结合

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专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规律。但是我们在变革《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模式时,或者说我们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中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中国古代史》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活动是一种单向活动。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又容易产生一个新误区,即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作用。这种错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容易出现无内容、无目的的后果。专业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要避免这种错误,要高度强调师生结合、师生配合和师生合作。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也是师生结合、师生配合和师生合作比较好的诠释。

首先,《中国古代史》教师要擅于进行课堂设计。《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大,知识点难把握,这给学习者出了难题———学什么?教师要对《中国古代史》所有内容进行全盘的考虑,抓住一些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的精心设计,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精心设计下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演变成为了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篇8

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前些年很多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但是由于扩张过快,近几年该专业已成为就业较难的“黄牌”专业。笔者研究发现,这种就业难并不是因为需要信息人才的岗位绝对缺乏,产生了人才过剩,而是很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上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导致用人单位对现有招聘对象不满意而虚位以待。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信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并探讨了对如何在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信管专业人才的类型划分

信管专业是一个跨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新型学科。与传统的理工科、文科各专业不同的是,该专业除去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外,学生还要在上述两大学科中分别学习多门课程。各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随着培养目标侧重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而不同,大体可分为偏计算机开发的技术型和偏经济管理的管理型,还有一些学校是兼顾两者的中间平衡类型。

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体会,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技术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1)本来按技术型培养的毕业生不具备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毕业生在系统开发中不会应用课上所学的工具和方法,不能承担工作单位的实际开发任务。其原因可归纳为:技术性课程因为理论内容少,往往被列为考查课,不作为考试课。而学生从思想上往往误认为考查课不如考试课重要,所以在学习考查课时投入的精力往往不如在考试课上投入的多,对技术的掌握也就没有对理论的掌握那么好;另外,缺乏综合性技术开发训练也是开发能力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2)技术能力不足的另一表现是毕业生普遍缺乏ERP实施能力和维护能力。使用商品化软件进行ERP实施是现在多数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系统应用的主要方式。但是很多学校对这方面不够重视,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的ERP实施能力和维护能力。

2.管理能力不足、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往往涉及到应用单位各部门、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但是学校所学的管理知识与用人单位的管理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管理实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传授管理知识,从而造成了学生就业后管理能力的不足。

3.沟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缺少团队工作经验。有一定规模的信息系统开发都是由多名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的。这种团队的工作要求成员有很好的分工与协作,要求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恰恰缺少这种团队工作的训练。

(2)缺少人际交往经验。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工作性质都要求信息人员与各类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校门内读书,接触社会较少,而到工作单位后人际关系复杂,学生往往不适应,给开展专业工作带来困难。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学生各种能力不足,提出如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探索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改革。学校应从增强学生能力出发,探索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改革。

学校应根据本校历史传统、师资优势、科研优势等因素确定专业侧重,有IT技术优势的学校要向侧重技术开发方面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近年来就业情况看,有能力的技术型信管人才还是很好找工作的,而且薪酬也比较高。有信息管理优势的学校可向侧重信息管理方面发展,特别是原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方面有优势的学校开办的信管专业应向这方面侧重。

学校在确定专业侧重后,还要根据自己优势确定专业方向,体现本校的特色,发挥本校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通过教学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优势。

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一是要结合专业侧重、专业方向研究合理的课程设置,例如增加有关ERP实施和维护方面的课程;二是要在加强实践课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对高年级增加综合性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一位教师一门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课程群组”的教学模式。所谓“课程群组”就是把与形成学生某一能力关系密切的若干课程组成“课程群”,将教授该群所有课程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教学组织。他们从课程群整体上把握自己所教授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该目标不仅仅是从本课程达到最佳效果来衡量,而是要从整体效果最佳来衡量。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把在各门课程上获得的单项技术能力形成了更综合的技术能力。

3.与IT培训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学校应该与社会上的IT培训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请他们到学校为学生开办各种讲座;有些实践课程可以委托这些机构来讲授。从而使学生更多接触到实际应用的环境和技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41-03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了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重点是培养面向职业背景的具有实践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相比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数量慢慢趋近学术学位研究生[3](如表1所示)。然而,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重论文轻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快速适应相应的工作状态[4]。如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突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由于在课程设置环节、课程教学环节、校外实践环节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快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

1.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实验、现场实践和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尤其应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但是,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和管理人员是同一批人员,课程体系也基本相同,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同质化,缺乏区别对待。虽然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实践方式,然而每个方式的学时相对较少。信息类专业的技能(比如程序设计与编码、电路板制作和网络攻防等)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大量的工程项目锻炼才能有效掌握。课程的实践性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并真正解决实际工程和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不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适应今后的工作。

2.课程讲授缺乏实践性,实践案例陈旧。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会建立“双导师制”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校内导师就是本学校的专业导师,侧重于理论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是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侧重于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在校外实习的主要指导人员。一般学生第一年的时间是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导师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是同一批人员,他们是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且一直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学术导向的,缺乏专业学位相应领域的工程实践经验,对相应领域或行业的具体需求和前沿发展也不是很明确,不能有效把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实践,因此课程讲授以理论为主,辅以少量实验,而且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在课程案例分析时也无法提供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实验或案例给学生学习,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校外实践环节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应有半年的校外工程实践,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期间,研究生原则上应完整地参与不少于一个工程实践项目。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校外导师一般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一般平时工作都比较繁忙,没有充分的时间指导专业实践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把学生安排在某个项目中,让学生自己跟着学习。而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帮忙做一些辅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到实践经验,使学生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速、高效地掌握实践技能,迅速融入今后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工作。

1.课程设置环节增设开放性实验,提高实验比重。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运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增加实验和校内实践课时,尤其要提高综合性实验课时。同时,针对学生在综合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训练不够的现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5],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指导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随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开放性实验”是相对于封闭的传统实验而言的。在传统实验中,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操作手册或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实验步骤即可得到预期结果。而“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决定实验项目,教师只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时间、空间、内容、资源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可以是开放的,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际上,开放性实验项目可以来自学生对现有题目、课本内容的反思,或者来自学生参加的一些活动、比赛,即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于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在课程中加入灵活的开放性实验环节,整个课程体系就可以有效避免缺乏实验的问题,也有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2.课堂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内容,引入前沿技术。课程教学仍旧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需要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加快形成“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充分利用“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兼顾的特点,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加入面向工程实际的实验内容,尤其是综合性实验。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最新的前沿技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企业需要利用最新技术紧跟时代的发展,使自身具有市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背景,适合企业发展、具有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增加最新前沿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移动应用开发等)的讲授和相关的案例分析[6]。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其今后快速适应岗位和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基础。

3.校外实践环节加强管理,提高培养质量。校外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践,学生可以和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练就自身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校外专业实践环节实施得好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坚持一线实践,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确保校外专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聘请校外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到校内直接给学生授课,介绍企业或所在行业的具体需求、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让校外导师在课程设置时就参与进来,了解学校、校内导师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学生实践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注重培养过程管理,制定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实践训练的质量和培养的效果。校内导师也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或横向项目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去,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在理论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可以增加与职业背景相关的内容和实验,在论文的选题上更加契合企业需求。其次,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校外导师作为专业实践的带教主体,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基于导师的项目团队实行项目制模式为驱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导师的生产实践课题或项目,使得研究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导师完成了项目,最终完成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程设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者毕业论文。这样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此外,可以尝试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企业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视程度,进而借助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如晋升等)调动校外导师对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最大特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类研究生培养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以便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视野开阔、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 11号],2009.3.19.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w方案.学位[2010 49号],2010.9.18.

[3]2009-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硕与学硕人数趋近.中国教育在线[EB/OL].2015.05.07.http:///nne

ws/201505/t20150507――1256110.Shtml.

[4]张健,试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08):76-78.

[5]孙虹,开放式教学环境下综合化学实验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84-85.

[6]李学昌,构建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1-15.

[7]蔡建华,周宏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51-54.

[8]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8-12.

[9]魏文毅,牛广财,李士泽,俞龙浩,阮长青,翟爱华.浅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多样化创新型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6,(16):95-97.

[10]严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69-71.

Exploration of Acquir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e Ability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in Information Science

SHAO Ye-qin,SHI Quan

篇10

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是高职高专学院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程设计安排了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但是,实习将是学生角色的一个大转变,他们将从学生转变为员工,大学生不能很快的融入职场,很好地适应职场,他们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让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实习任务不能顺利的完成,这种情绪有可能还会影响到其它人,造成一系列不好的结果。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心理

(一)实习前期是指学生将踏上实习岗位前的这段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学生容易产生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本校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实习是大二期间进行实习,除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好比较薄弱,对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各种突况不能很好的处理,有些学生没有选到自己理想的酒店,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随时准备离开实习单位。

(二)初期不适应岗位

学生刚到工作岗位时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为环境的变化和角色的改变,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一些的心理问题。首先是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一直是学生的身份考虑事情,现在他们必须以员工的身份看待自己。而现在踏上工作岗位,学生们摆脱不了自己原来的角色,而且习惯以学生角色要求来衡量自己,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的酒店存在排外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学生对酒店的认同感大打折扣,包括酒店的管理人员对于实习生不关心,幼儿老员工还存在欺负新员工的现象,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从而出现对酒店的认同感降低,造成他们消极的工作态度,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工作。其次酒店是往往是以最终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所以会优先考虑学生的一些外在形象,如身高和外貌,这样的倾向性在岗位分配中会让学生更觉得不公平,而使得有些学生产生失落感。还有部分岗位根据员工人数、性别比例分配实习生,导致学生无法由自己选择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失落感;再次,有些酒店往往会给实习的学生安排一些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的活,这对刚进入工作角色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有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采取逃避的消极的态度。从而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

(三)实习中期的不适应

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要扮演员工、服务者、成人的角色,不少学生依然把自己当成“100%学生”的角色,而在酒店实习就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员工。所以,有些学生实际上是由于没有认清楚自己的角色,没能应新环境,产生了角色障碍。

二、根据调查学生在不同的实习阶段会产生出种不同现象的消极心理,我认为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一)上岗前的心理预防在学生上岗前,开设有关岗前知识的班会课。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对于不同的建议和看法进行分析和归类,对于好的想法,要加以肯定,对一些不好的意见,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引导和修正,让学生对实习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报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实习工作。

(二)组织专题讲座由本专业的任课老师向学生详细的分析实习的具体流程和步棸,讲明白顶岗实习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讲明白顶岗实习的目的及意义,讲明白顶岗实习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且在实习结束时他们需要提交的实习成果,分析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他们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讲清楚学校对于顶岗实习的管理规定。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集中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辅导。要随时倾听学生的想法,或者利用学生返校的时间多和学生进行沟通。

作者:黄燕萍 曹柯杰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医学院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比其他学科繁重,而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临床医学和相关知识外,还要求掌握检验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各种检测项目的检测原理要有深入的了解,能熟练操作各项检测技术。因此,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希望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实际操作技术有明显提高,其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就导致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与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现总结报道如下。

1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1学习压力大,挫折感强:检验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和巩固自己几年来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以使自己真正拥有一技之长,而检验医学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学科,要想在短时间内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并非易事。有些在书本上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比如很多经典的但又是必须掌握的手工检验方法,就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操作、练习、体会,才能对其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样,就会出现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导致有些学生心情烦躁、苦恼、郁闷,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1.2就业与考研: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同时面临着找工作的巨大压力,为了应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花去很多宝贵的实习时间;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这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本来不太充裕的实习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焦虑不安。

2对检验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存在以上几个主要方面的压力,导致一部分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心理矛盾持续时间过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容易产生挫折、浮躁心理,缺乏务实精神,责任心不强,克制力较差,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使自己变得心力交瘁,结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处理不好,还可能会患得患失,出现精神方面的疾患。因此,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对提高检验医学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3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心理调适

3.1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一个善于制定合理目标、思维缜密的个体与一个不善于制定目标的个体相比,产生挫折心理的可能性要更小一些。同时,把行动结果归因于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个体也更容易产生挫折。

挫折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往往与人们对挫折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有关。若以平常的心态接受挫折,视挫折为促进个人发展的良机,则能够减轻挫折压力,并进而战胜挫折;反之,如果过分夸大挫折的不良后果,往往会使自己深陷困扰。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是战胜挫折心理的根本,承认矛盾、正视挫折是有效解决冲突的前提条件,此外,积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开阔性,也为避免和战胜挫折心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抱负水平越高,遭受挫折的可能性就越大。综合考虑社会客观条件、自己的主观条件,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对有效防止和消除挫折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时,要区分大目标和小目标,近目标和远目标。通过把大目标或远目标化解成许多个子目标或近目标,并通过对子目标或近目标的逐一实现,达到实现远大理想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真正引起大学生强烈挫折感的,与其说是那些挫折、应激和冲突本身,还不如说是来自他们自身的认知以及所应付的态度。因此,正确认识挫折源,对挫折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勇于实践,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才能应对自如,不轻易被挫折击垮。另外,培养自信乐观、宽容豁达、自强自立、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战胜挫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挫折和冲突是造成心理紧张和心理障碍的两个主要原因。挫折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后,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用人才学的语言讲,挫折就是一种逆境;冲突是一种选择的困境,一种面临多个目标时难以选择的矛盾和焦虑。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就是一个能够忍受挫折、超越挫折和具有明智选择能力的人。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目标确立到事业有成,成才和成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矛盾和挫折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否则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早就指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也就是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自信心强、富有进取心、做事谨慎、具有坚忍不拔毅力的人一定会成为祖国优秀的栋梁之才,也一定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