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5: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儒家文化重义理,轻艺事,奉天法古。长期以来人们追求德行的修养,而忽视对科学技术的获取,会计职业更是被误解为简单的算账计数,从而导致了会计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低下,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比欧美国家缓慢。在会计职业化程度高的英美等国,会计职业界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准则的制定与修订比较及时,与业界结合得比较紧密。而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受财政部领导,不是独立的社会机构,会计制度改革也往往是为了配合财政改革。在高校,会计工作中往往行政命令代替了规章制度,会计人员养成了因袭惯例、遵循规定的习惯,不愿为自己的职业判断承担责任和风险。儒家文化中尊圣法古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会计的革新与发展。在科技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会计人员要吸收儒家提倡的积极面对人生、面对社会、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敢于对旧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质疑,大胆创新,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效能。突破旧思想的藩篱必然要面对诸多阻力,提出质疑和创新观念的会计人员可能遇到来自客观或主观方面的压力。如果会计人员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因循守旧,那么会计职业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高校开展会计文化建设,要在学校和财务部门层面分别形成相应制度,鼓励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经济业务大胆创新,独立地发挥职业判断,而不是对上级言听计从,不敢向违规人员问责。对敢于合理质疑违规决策和行为的会计人员,高校和财务部门内部要有相应的保护机制,以免其后顾之忧。

2.深化会计工作法制化建设,实现德治与法治统一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以礼治国,讲求道德和人伦,历来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礼既是社会等级制度,又是人们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调整社会关系最高的道德范畴和政治范畴。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了维护群体中的和谐关系,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遵循上述伦理,人们对于伦理关系造成的等级制度或权力分配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容忍程度较高。这种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观念表现在会计工作中,就是下属较少有机会和渠道质疑上级行为,有时迫于压力还要掩盖上级的不合理行为。儒家思想中崇尚道德的观念是我们会计工作中应该继承的优秀文化,但过度强调伦理道德又易导致人治。在会计法律法规建设中,对因受上级压力而采取不合理会计处理的行为要明确法律责任,以引导财务人员遵法守法。尽管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推进,会计工作法制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有些会计行为并非靠法律规章的强制实施就能得以规范,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一个具有高度职业道德修养的会计人员,也应该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中国公民。当发现值得质疑的事项时,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该首先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立场。

3.推广和谐社会建设理念,提倡新时代的中庸之道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荣耀与耻辱与集体休戚相关。这种集体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重视家庭伦理和宗法制度,强调社会秩序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平衡,提倡中庸之道。但在会计工作中,这种集体主义往往表现出小团体主义的特点。当小团体的利益与大集体的利益冲突时,会计人员往往选择使小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式。为了维持小团体内表面和气,会计人员还会放弃与他人不一致的判断和观点。中庸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但不少人将和谐曲解为一团和气,面对矛盾采取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赏罚不明的态度。其实中庸在儒家学说中有很深刻的哲理。中指万事万物按一定规律运行,和谐相处。庸指要顺应、适应天地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高校会计文化建设要将和谐社会理念的推广当作重点工作,在提高一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提倡新时代的中庸之道。

二、儒家哲学理想导向的高校会计文化建设实施框架

儒家经典将实现内圣外王的最高人生理想的路径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儒家哲学理想为导向的高校会计文化建设,可以以修身、齐家、治国作为三维实施框架。

1.修身掌握专业胜任能力,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财务人员修身的第一步是格物致知,即理解业务原理,掌握专业胜任能力。首先,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高校要坚持组织财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财务部门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使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经法律法规,帮助财务人员更新知识储备。其次,高校要形成相应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财务人员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考试和进修,如各级各类职称考试、学历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及时更新补充专业知识。再次,财务部门要积极实施轮岗制度,通过换位工作,促进财务人员换位思考、查漏补缺,避免由于长期操作固定业务导致创新意识薄弱、思维僵化。财务人员修身的第二步是正心诚意,即端正工作作风,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财务部门要通过制度约束、宣传教育和奖励处罚等各种渠道和形式,将诚信、专业、境界、创新的精神根植于财务人员的思维之中,外化为财务人员立身处世的自信和自觉之本。诚信要求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在涉及财务行为时,切实履行自己的道德和职责,避免产生信任危机和财务冲突。专业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专业胜任能力,还要形成爱岗敬业的内在情感,以自信有为的整体气质赢得服务对象及业务伙伴的尊重。境界要求会计人员树立强烈的职业使命感,自觉抵制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创新要求会计人员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管理行为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摆脱因循守旧的思想藩篱,在财务制度的设计和具体业务的操作上实现大胆突破。

2.齐家业务流程标准化,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人员的齐家,体现为全体财务人员工作质量标准一致,流程一致。这里的家指的是财务部门内部。高校财务部门要明确各项财务工作的质量标准,使每个岗位工作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主观随意性。随着国家相关财务管理政策、制度的变化,财务部门还要对业务质量标准进行修改,针对每个工作环节都明确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项财务工作都有章可循。在强调一致性的同时,要避免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集体主义带来的同而不和的不良局面。如果会计人员发现值得质疑的事项,但选择保持与小团体一致,而放弃维护大集体和公众利益,那么一致性就被曲解了。财务部门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起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让质疑上级行为的会计人员有机会越级反映问题。财务部门还要建立对合理质疑上级行为的会计人员的保护机制和奖励制度,确保其切身利益。

3.治国参与管理

财务人员的治国,体现在参与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强大支持下,会计人员要实现从做账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首先,会计人员要培养经济业务敏感性,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点,协助学校制定或修订各项财务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使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其次,要确保各项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多,不同来源的资金接受不同的管理方法约束。财务人员必须引导资金使用严格遵守管理办法。最后,财务人员要拓宽视野,能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财务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及时准确地为政府或学校各部门提供相关的财务数据,保证发展决策科学有效。

篇2

(二)会计精神。会计精神是会计从业人员的精神准绳,它是衡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些会计精神中诚信是其主要的精神原则,特没有特定的法律规定,但是却真实的存在与会计从业的各个环节之中,没有诚信那么会计人员的工作可信度就会遭到质疑。

(三)有形的会计物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进步,现在科学技术在人们的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保密技术等等这些有形的、看得见的物质都是现代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为了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二、高职会计教学融入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会计教学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会计从业人员的重要教育组织,文化是其教育的基石,若是没有先进的高科技文化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方向,就不能够为社会培养诚信合格的优秀人才,总的来说将高职会计教学融入会计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现代的高职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为本,就业为主”,目的就是能够使高职学生尽快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有效的投入实践工作之中,以提高会计工作标准。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就能够在会计教学之中向广大的学生渗透、熏陶行业文化教育,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文化,成长成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

(二)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人员从业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诚信为本,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高职会计教学之中融入诚信文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今后的工作之中不被外在的利益所诱惑,真正的做到诚信工作,努力的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

(三)有利于提高学校就业率,促使毕业生适应企业。通过长期的会计文化的熏陶,让每一个学员都牢记从业的准则和从业的标准,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之中努力的按照文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争做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这样在今后的就业之中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促进毕业生适应企业要求。

三、加强高职会计教学融入会计文建设的主要措施

会计文化建设在高职会计教学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会计文化的作用,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会计教学融入会计文建设之中:

(一)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彰显会计文化。高职院校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校园建设水平及建设内容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标准,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文化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需要在学院建设中不断的对会计文化进行宣传,积极的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会计教学环境,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不断的彰显会计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在高职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会计文化。高职会计教学分为了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两个方面,专业知识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会计知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课程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标准,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把会计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教学之中就必须要加强这两方面课程的文化教育,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操守,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篇3

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资金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高等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高等院校,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质,在会计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注重组织性和纪律性。因为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质以及公办高校自身的“事业单位”角色,大部分高校对于其会计人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与其他服务性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相比,高校会计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日程安排和制度安排,确保本校财务的正常运作以及顺利通过各类各级审计,这对高校会计人员的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相应,高校财务部门大多会通过正式培训或非正式交流强化会计人员的组织性与及纪律性。第二,注重业务素养。高校财务部门在招聘人员时,通常会考察拟聘用人员的业务素养。由于高校浓厚的理论氛围,高校财务部门在聘用会计人员时,不但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也会将其理论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部分已入职的高校会计人员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为更多的会计人员提供参考。也因此,专业人士对高校会计人员的评价相对较高。第三,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高校财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正常运行关系密切,会计人员既要为本校师生提供会计服务,又需要理清本校与政府部门、其他事业单位以及各有关企业的账务;既要办理低至几十元甚至几元的学生账务,又要经手数额巨大的基础建设费用。在收款与结账的高峰期,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通常高校财务部门会向其员工灌输服务意识,以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尽管存在上述显著特征,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仍然亟待提升。当前的高校会计文化虽然强调会计的服务职能,但是,却忽视了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财务部门对高校的有效运作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未出台专门措施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提法更是鲜见。高校通常会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活动,例如,学术讲座、典型事迹报告会、教学设计大赛、讲课基本功比赛、师德建设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但是,绝大多数活动的参加者均为一线教师和学生;高校行政人员大多具有学术背景,因此,通常也有机会参与校方组织的大部分活动;而会计人员却扮演了“默默无闻”的角色。“几个会计管几万人的帐、却从不参加校级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显然不利于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也使高校会计文化趋于单调。

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有鉴于高校会计文化存在的上述问题,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其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第一,培养会计人员的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事业单位,高校更应认识到拥有一支长期服务于本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实践也已证明,在特定行业、单位内部,提炼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局部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训是最为常见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途径,通过一系列宣讲活动,可以使高校会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对本校财务部门的宗旨、理念、行事风格、执行效率等形成大概的认知。除培训这种方式以外,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与凝练还可以通过多种其他形式。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会计技能竞赛、会计知识竞赛的方式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促进其适时更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组织一系列集体活动,提升会计人员团队精神,从而促进财务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第二,促进会计人员发挥其能动性。高校在择优聘任会计人员和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同时,也应积极发掘其会计人员的优点,对会计操作领域的创新性做法进行适当宣传,充分发挥优秀会计人员的示范效应。一方面,应鼓励优秀会计人员通过传、帮、带提升整个会计团队的水平;另一方面,应鼓励全体会计人员赶超先进,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高校财务部门应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掘全体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享受到工作的乐趣。除对先进操作方法的推广之外,对低效率操作方法的及时识别和改正同样能够促使高校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应鼓励会计人员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进行充分沟通,对某些思路或者操作实践进行甄别,寻求实现会计操作最优化的路径。与此同时,高校应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促使高校会计人员乃至全体师生形成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风气。第三,收集和整理相关物品,并适时举办专题展览。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即为全面反映本校财务工作历程及取得的各项成绩。高校财务部门应注重收集和整理其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能够充分反映财务工作进程的各类软件和硬件设备。例如,不同会计期间,特别是具体高校组织、结构和制度变革时期,的内部审批表格各类会计凭证档案,各级各类部门历年颁发给财务部门及其会计人员的奖章、奖状、奖杯、证书,财务部门伴随学校发展而变化的证明文件、财务工作岗位人员变动情况等材料。在收集和整理上述材料的基础上,高校财务部门可以举办相关的专题展览,展示本校会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争取全体员工对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第四,注重宣传财务基础知识。“人文会计”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应通过财务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本单位财务工作的科学发展。高校开展财务基础知识教育的方式包括编写财务工作手册、讲解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及各项财务规划制度等。高校应逐步将财会知识列入全员常规培训的日程,特别应重点介绍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规定,在普及财务常识的同时,强化教职员工对会计文化的认知,形成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本文作者:刘恩峰工作单位:德州学院

篇4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问题。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要有统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合理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难看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借鉴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大陆体系。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相应地,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在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较为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为此,我国现实的选择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但又不简单地照抄国际会计准则,要从中国现实的会计发展实际出发,主动地协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过程中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不仅考察其技术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不仅要重视现在环境下的适应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国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会计国际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

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各国的会计国际化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现成的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环境,研究各国存在的特殊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完善国际准则,使之适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环境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不一致之处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将会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协调。。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会计国际化协同进程的方式方法,抓紧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动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会计国际化的具体步骤和处理方式,将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颇有助益。首先,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基本的是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会计术语和内容都相当准确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标和基础之上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进程,单从会计的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协调中的磨合,加速协调的进程,为中国会计准则最终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开端。其次,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制定进程,以适应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进程表,深入分析国际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着手进行准则间的详细分析和差异对比,使我们会计国际化走上系统性,实质性议事日程。再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外。如何尽快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实现会计实务操作的国际接轨是会计国际化的又一项重大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构架下发挥我们的作用。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等,另一方面,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同时,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地在国际协调方面施加我们的影响,以便在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影响力。此时,我国更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会计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化会计准则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使之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并确立我国在亚洲国家会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行会计改革,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国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会计改革和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做好会计的培训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仅财会人员需要学习,单位负责人也应当能够了解一些会计知识,还有监督、检查等部门也需要接受新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会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的会计人员不有只重视国内,而要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将自身的知识与国际化的会计潮流相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加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篇5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科学。主要体现在:(1)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规范、不齐全。原始凭证填写字迹不清晰、不工整,金额数字填写不规范;入账发票不能及时入账,经常出现跨年或超期限票据;记账凭证的缺少填制日期、凭证编号、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签名盖章等基本要素;已报销的发票未加盖现金、银行收讫、付讫章以及已报销字样章。部分票据无相关领导审批;因对方遗失需补制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不履行登记手续;原始票据丢失的,经办人没有办理原开票单位盖有公章的说明。(2)账务处理较为随意,未按要求编写摘要。记账凭证的摘要编写随意,表述不准确,无法满足查账要求;会计科目的入账较为随意,存在胡塞乱放的现象;附件张数不填或填写不准,漏盖相关人员的名章。凭证装订不符合要求,凭证封面、侧面相关信息填写不完整,缺少装订人、保管人等名章。现金日记账未能日清月结、定期盘库,盘库记录没有或不完整;银行日记账不能做到日清月结,对账工作不及时,支票签发人与银行对账工作是同一人;资产账目不能做到“账实相符”;电脑生成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格式不符合相关要求。

(三)会计监督流于形式。随着高校经费来源趋于多面性,以及整个教育行业“去行政化”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指导作用,外部监管作用正在逐渐弱化;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由于其所处地位限制,无法独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于抵制一些程序合法而内容不合法的事项,例如:部门购买的购物卡发票换开成“办公用品”发票在办公费中列支,不附带购物清单;私人的电话费、汽车油费等发票在科研课题经费中列支等,使这些不符合报销要求的发票得以报销。

(四)会计制度不够健全。目前,大多高校的会计制度都是零散的、独立的文件形式存在的,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会计管理体系,因此一种情况是存在一些管理真空地带,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例如因为没有明确的会计工作程序,因此在账务处理及工作传递程序就会存在原始凭证丢失、会计资料传递无法衔接等问题。另一种情况是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无法严格执行,流于形式。例如财务专用章管理不严格、现金管理不严、财务信息化服务器及数据库管理不严格等等问题。

2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存在,对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是很直观,所发挥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出来。因此,学校领导及财务处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认识不足,认为能够满足日常业务需要就行,对于业务培训不是很重视,即便培训也多数是走走过场,参加培训时并不认真学习,流于形式。这样会导致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不甚了解,思想上麻痹大意。

(二)工作重点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在进行工作安排时,工作重点只放在资金管理上,不重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资金使用绩效分析等工作,各部门重编制、轻执行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经费使用缺少监督,支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项目执行缺乏跟踪、分析、评价。

(三)抓建设不抓落实,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在进行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时,仅仅将工作做在表面,抱着应付检查的目的,虽然看起来各项基础规范规章制度都面面俱到,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并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工作较为随意,无法使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缺乏有效监管,即使出现不规范行为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改正。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工作还一直遵循最基础的工作流程,仅仅将业务局限在“算账﹑记账﹑报账”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忽视了有效地监督职能,缺乏有效的绩效分析。缺乏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3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改进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首先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取得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然选择,是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更高阶段的重要前提,是依法理财,提高会计精细化管理有力抓手,是建设现代大学财务制度、适应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从领导层面加强对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日常工作,才能取得真实、有效的原始凭证,并完整的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

(二)加强培训,提高水平

建立起正常的、科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新的财经法规以及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还要及时更新财务信息化相关新知识,成为适应新业务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会计人员之间也要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经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考核,健全机制

建议各高校应尽快建立预算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加强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检查监督,让预算绩效制度落到实处,产生效果。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得所有事项有人负责。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篇6

保定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担负着保定市3区22县(市)的供电和22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规划、建设、维护等任务。多年来,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多项业绩指标名列河北省电力公司系统前茅。

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管理目标,资产优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改进资产管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多年来,我公司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司固定资产的特点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性资产,随着使用和磨损,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内容。

作为典型的电网企业,我公司固定资产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固定资产价值量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特别大比重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存货较少,因而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高,一般大于70%。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资产优良”目标能否实现。

(二)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表,固定资产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等十六大类。其中每大类中又区分为若干小类,每一类资产都有多种设备,庞大的资产种类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固定资产分布特别分散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布广泛,从地域上看,从繁华市区到边远山村,从现代化工厂到农家大院,电力设备遍及每一角落。从管理权限上看,涉及多个资产管理部门,包括总部资产、农电资产及托管资产等。由此造成管理难度很大,不易掌握和管理。

(四)固定资产更新比较快

电网企业要超前发展,就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电网企业必然要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8%左右,接近本地GDP增长速度的2倍。

(五)固定资产核算受政策变更影响大

电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很大,固定资产目录调整、折旧政策的变化与调整都会对企业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特点,传统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公司高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固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亟待转换思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尚待理顺

目前实行的仍是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分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价值管理,生技部门负责技术管理,保管使用单位负责实物管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各部门之间难以理清分工合作的责任、权利,不利于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如有的保管使用单位不清楚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尚可使用年限,盲目报废固定资产等。此外有些单位在实物管理中,不能保持完成统一的固定资产卡片数据,管理混乱。

(二)价值、技术与实物管理结合不够密切,管理缺位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立项建设到完工,再到实物管理牵涉到多个部门,只有密切配合和经常沟通才能做好此项工作。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卡片有48000多张,如果要求财务人员每一张卡片都一一核对到实物的话,明显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加强配合,需要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密切配合。

(三)农电资产管理不到位

到2006年底,我公司农网改造已形成固定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总额的44%,这部分资产散布于各县级供电企业,我公司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基本上限于账务核算部分,账面核算准确性也较差,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长期脱节,并且对这部分资产的维护和保养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做到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实际意义上的管理,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人们已越来越借助电脑和网络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多年来,我公司致力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一)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收入、调出、保管、使用以及清理报废等情况,采集、建立和维护相关资料,主要体现为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客观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实有数额和增减变动历史数据。

2.根据有关规定,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以便正确计算成本,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资金的需要。

(二)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建成后的固定资产信息子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数据量大,数据在计算机内保存时间长。由于固定资产卡片较多,而且反映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信息项目也比较多,为了便于企业各部门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详细情况,系统内需要保留每一固定资产的详细资料。为了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保留必要的审计线索,即使是已淘汰的固定资产的资料也必须保留。

2.数据处理的频率比较低,数据处理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系统初始设置时需要输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详细数据外,在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中一般只需要输入少量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每月计提折旧以及必要时输出报表和统计分析数据,数据处理的频率明显小于其他会计信息子系统。虽然计提折旧的工作量较大,但计提折旧的算法比较简单,数据处理比较容易。

3.数据综合查询要求较强,数据输出主要以报表形式提供。为了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多方面需要,建成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查询和分类统计功能。

(三)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领导重视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有企业领导的参与、支持。我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市公司、省公司财务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有关领导都做出专门指示,以保证系统应用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科教兴国”是本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那么“科技兴企”就是保定供电公司的企业管理精髓。现在将信息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已经在保定供电公司形成风气。

我公司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末,从1999年开始,我们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基础资料基本备齐。在省公司财务部的高度重视下,公司财务部设立了专职电算化岗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制定了《保定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定供电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为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准备和制度建设。从2000年起,我们将所有资料数据录入,做成完整的数据库,并运用远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同时与远光账务核算系统建立链接,使得固定资产卡片变动与账务变动同步,有效地保证了固定资产账卡一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于2002年正式投入运行。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1.规范了固定资产卡片等基础资料,使得固定资产数据查询快捷方便。我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卡片为纸质卡片,且资料不全,账卡不符。经过信息化建设规范,固定资产账卡相符,卡片数据从开始的800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48000多张。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统计查询方案,在数据库里可以从保管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构成分类及资产性质等方面查询到各种信息,使得固定资产的数据查询成为举手之劳。固定资产的任何变动包括新增、调入调出、报废及出售等都与账务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保证固定资产的账卡同步变化。

2.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确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来说,信息化建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按单张卡片提取折旧,从而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备性。我公司原来按固定资产类别分类提取折旧(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单位分类提取折旧),由于卡片量大,无法区分某一类别中是否有超期服役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化建设以后,对于超过计提折旧年限的卡片,系统会自动过滤掉,不再参与折旧计算。

3.信息化建设节约了大量活劳动,使得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电网企业每年的电网建设都会很大,都会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一个基建项目少则几百张卡片,多则上千张卡片,仅手工制作卡片就是一项十分耗费时间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后仅需数据转换就会完成卡片形成过程。通过固定资产卡片计算所取得的数据能够很快完成,既省略了手工状态下的复杂计算,也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

四、后续工作设想

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上,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但由于自身的限制,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在适应现代企业要求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继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我公司目前采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是远光会计软件,由于该软件的固定资产系统应用不是很广泛,软件本身的功能不太完善,我们将与软件公司长期合作,持续完善和提升软件功能,优化软件程序,在固定资产卡片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提高运算效率。

拓展软件管理功能,使得软件在给定条件下,能够自动预警和提醒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完善数据接口,使得软件在卡片数据导入导出方面更加便捷。加强数据库安全,避免数据库遭受意外破坏。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数据网,实现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能根据授权使用同一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与管理。

(二)进一步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篇7

一、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会计文化是指在会计实践中形成的,被会计人员普遍认可的一系列物质产品、规章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会计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这四个层次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企业会计活动中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会计制度文化指企业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会计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会计人员的意识、思想、理念、价值观,也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核心。会计行为文化是企业会计人员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折射出的动态人文文化观念。

由此可见,会计文化渗透在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推动或制约着会计工作的发展。在航天事业“推进二次创业,谋求跨越发展”的今天,会计文化建设更具有深远意义。

二、航天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航天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会计物质投入、制度建设、会计信息化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等。这使得会计工作环境、财务管控能力、会计人员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会计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制度系统性、人才综合性、会计信息化系统性、推动企业发展、提供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从制度文化来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到位;成本控制制度单一,缺乏系统性,基本无奖惩手段,执行性差;各个部门分别建立制度,缺乏全局观念,会计制度建设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人才队伍建设单一,专业知识较强,但知识面狭窄,缺乏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相融合的综合性人才。会计人员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参与意识不强,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会计工作的基础阶段,加之工作强度较大,无暇旁顾,分析应用能力较差。

(三)会计信息化缺乏系统性

近几年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但管理基础薄弱,跟不上软件的发展速度,软件在实际应用时问题较多,运行效率较低。更有几种软件同时使用,数据信息不能集成,反而造成工作效率低,需要加强系统性建设,更需要加强基础管理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四)缺乏成本意识

航天会计文化以科研生产任务为重的特殊性,造成航天企业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企业缺乏成本意识,企业职工更是缺乏成本意识。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通过下达成本考核指标来控制成本,但要真正做到成本控制还需时日。

(五)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缺乏融合

因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缺乏融合,造成会计文化基础不牢,缺乏发展动力。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的会计文化发展,反之亦然。如两种文化各行其道,必然会阻碍企业提升发展。

三、完善航天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框架,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实现会计文化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主要建设。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运作形式,在经过严密调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并建立会计制度,并做到严格执行。而针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可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责任到人,以保证会计制度落到实处。此外,企业还需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各项经济活动的保障。企业应按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五原则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说,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有效运行的保障,它不仅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各项指标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通过系统程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职工的行为,可以加强监督、监控。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是一系统工程,应统筹设计运行。

(二)建立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会计文化是靠优秀的会计人才建设完善的,因此应强化会计队伍的建设。企业随着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更需要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综合性人才。要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优秀的会计文化不仅可以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更能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源源不断地融入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还可以通过会计人的努力将其传递给其他职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随着国企改革,市场竞争逐渐引入企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受到高度重视。企业应以人员的管理、发展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应充分了解队伍现状,开拓会计人员视野,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制定建设规划,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合理的人才梯度,做到高、中、低搭配。正是优秀的会计文化推动了会计人员的发展,同时,会计人员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进会计文化的进步。

(三)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航天企业因一些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管理流程不通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造成一定阻碍。例如,库存材料基础信息不完善,给从源头上控制产品成本造成困难。又如,管理流程不通畅,监督管理难以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科研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应加强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管能力,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应该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会计管理信息化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企业信息系统成为有机整体,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时代中,航天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监控目标的执行情况,预测发展趋势,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并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四)推进成本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进成本控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是航天会计文化建设的重点。较长时间航天企业军品价格的主要政策依据是《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和《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军品利润为定价成本的5%,这导致成本越高,利润越高,造成企业从上到下成本意识淡薄。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装备部联合下发《进一步推进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要求项目立项时要有技术经济评价,研制过程中要有目标价格控制,最后产品批量生产定价时要参照目标价格定价。此时成本管理才被重视。因此,航天企业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这也体现了航天会计文化的特殊性。成本管理并不是单纯降低成本,而是为了保持企业发展创新、提高营运能力和竞争力、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该措施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平衡管理。目前航天军工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生产与科研交叉、型号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客观上给成本核算及控制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企业要统筹平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平衡内外部环境,不断提市场竞争力。

(五)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员工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等,都深刻融入和表现在会计文化中。企业文化往往以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宗旨、企业精神等。会计文化表现为会计行业的共同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会计文化的物质基础,脱离企业文化的会计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文化不仅仅会影响与会计文化具有直接关系的人和内部控制机制,也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会计文化建设应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互融合。

总之,航天企业的会计文化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会计文化在企业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支撑,应做到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航天会计文化建设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总体看,企业会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航天企业快速持久的发展不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创新,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航天会计文化也是其基础。会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优秀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与会计文化的融合。具有航天特色的会计文化与企业发展的融合,是促进航天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航天会计文化建设,将进一步提升航天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航天企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陆盘忠.论会计文化建设[J].会计之友,2011(11).

篇8

(一)有关成本信息不能做到全面的覆盖

目前,在林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一直沿用不符合林业企业发展特点的方法,这是因为对于林业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上还缺乏足够的意识。这样的核算方法基本上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审查和处理,而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审查力度明显不够。但是目前林业的发展形势上来看,环境成本核算在林业企业成本核算中占有了越来越大的地位,目前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知识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不能真正的做到成本信息的全面覆盖。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实力较差

在林业企业中,林业企业会计部门的人才严重不足,整体的工作实力太低,并且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很多高层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入的,缺乏专业知识,在没有会计资格证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在林业企业中很多会计人员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核算和审查,不能做到事先对经济业务的预算和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整体意识较差,不能充分的发挥监督作用在企业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企业高层的会计人员自制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自治意识较差,不能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腐败的现象时常存在,乱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不能得到信任。

二、加强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

林业公司企业要想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贯彻落实“人才兴企”的方针和策略,不断的对林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和健全一支有实力的企业会计工作队伍。林业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林业企业资产管理上的重要作用,清楚的认识自己应该具有的责任。会计工作时林业企业众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部分,林业企业会计工作制定的相关方案和做出的统计能够有效的帮助林业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不仅如此,林业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针对林业企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货币进行的,素以员工的培训工作要针对这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不断的更新员工的知识,增强林业企业会计工作队伍的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员工法律和法规意识的培训,定期开展相应的课程。不断的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

(二)加快会计核算的信息化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在会计的核算上实现信息化。在会计的核算信息化上,要充分的结合林业企业独有的核算特点,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技术等,取代传统的人工核算的方法,不断的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程度,在林业企业的核算上。生物资产的经济活动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所以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侧重这一方面的建设,针对林业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特点,实现成本信息管理上的信息化,这样会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能够有利于林业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

篇9

【关键词】

会计文化;内容;会计文化建设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

狭义的会计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与会计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主要包括:(1)政府和有关团体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制度与规章;(2)由政府或民间建立的会计机构或组织,院校开设的会计系科、会计专业、各种会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会、协会等),制造出来的各种从事会计工作的手段(如算盘、计算器、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等等。

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会计的物质财富除与会计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与实施外,还主要包括社会己培养和造就的、从事各种会计专业领域和从事会计教育与教学的会计人才,以及由会计管理本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计的精神财富包括广泛的会计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会计信念、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法律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人才观、会计经济观、会计社会观、会计美学观(或会汁艺术观)以及作为人类社会智慧结晶的会计科学、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等等。总之,会计文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二)会计文化的构成要素

1.广义企业会计文化的构成要素

广义的企业会计文化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其基本要素是企业会计物质文化、企业会计制度文化和企业会计精神文化。企业会计物质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表层;企业会计制度文化作为企业会计物质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中介,处于中层的位置;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本质所在。

企业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活动的物质需要为主的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文化,也是企业会计文化中的有形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环境、工作设施、生活娱乐环境和设施等硬件。

企业会计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制定者将企业中优秀的和倡导的企业会计精神文化通过以规范的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企业会计工作设施和方式进行强制和刚性的束缚,以达到整个企业会计体系都附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会计精神文化。

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指企业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工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是企业会计文化中的无形文化并具有内隐性,相对于其他要素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企业会计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对其他要素产生制约和影响。

2.狭义企业会计文化构成要素

狭义企业会计文化仅指企业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由企业会计价值观、企业会计精神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等要素构成。

(1)企业会计价值观

企业会计价值观就是企业会计部门及其职员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会计工作、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根本看法和评价,并通过潜移默化所共同拥有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即企业会计的共同价值观。当全体会计人员形成了共同价值观时,就意味着企业会计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会计部门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部门只要拥有了先进的并被大多数员工认可接受的价值观,那么企业内部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企业会计精神

企业会计精神描述的是一个企业会计全体或多数员工的精神状态,正确的企业会计价值选择是企业会计精神发挥作用的前提。企业会计精神在企业会计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随着这些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会计精神可以激发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会计部门的活力。

(3)企业会计职业道德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是企业会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无形力量,约束着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这种约束有别于企业会计制度文化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进行柔性约束,更主要的是依靠企业会计人员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某些法律法规较难约束或尚未进行约束的地方,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这种无形的规范发挥了更加合理和高效的约束作用,从而实现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与企业法律规范的统一。

二、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我国的文化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会计文化建设也必须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1.适应会计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会计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的发展能处于一种民主法治、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会计文化的建设。因为和谐会计文化环境的标准是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互为促进,同周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能够和谐共存。会计文化需要会计环境是在形成和发展,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是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会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实现会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会计人员价值观的不同,社会上才会出现屡禁不止的会计舞弊,会计文化的建设可以加强会计人员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可,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经济安全,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

2.促进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构建会计文化的最终目标提高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会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又涉及到会计的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这要求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要与会计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会计文化同其一定的文明程度相联系、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的同时也是对会计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会计工作是所有会计人员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会计人员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也是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需要

会计制度文化规范了会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如何做”。制度文化越详细,会计人员的行为越标准。监督制度在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会计法》中规定了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法律基本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防范监督作用,防范差错与舞弊,提高审计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制度文化的建设是防范会计风险必不可少的内容。会计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会计工具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成功的引入到会计领域,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会计数据的安全问题。在当今社会,“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完全取代“手工”办公。因而,对会计工具、会计资料的限制使用是防范会计风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二)会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1.理论上可行

会计文化建设一方面注重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和会计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使用先进的会计工具、规范的操作程序可以满足会计人员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另一方面会计精神文化的建设,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实现会计人员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人”假设强调会计人员的共同价值观,这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清理会计人员内心深处的旧文化积淀,突破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和局限性。会计文化建设是会计管理的“软件”,提倡并建设会计文化,不仅能提高“软件”的质量,增强其功能,而且可以把它同会计管理的“硬件”――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结合起来。

2.实践上可行

会计人员的行为受会计文化的影响,规范会计行为就需要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会计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限制会计工具的使用级别,规定会计软件的授权范围,内部会计牵制制度,岗位职责分离等,以避免会计资料的外泄。另一方面,会计文化的建设可以倡导协作、奉献、创新的会计精神和思想境界,先进精神的宣传教育,模范人物示范,会计领导以身等,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会计人员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体制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对企业会计管得过多过死,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使企业会计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显得左右为难。这与市场经济要求显然不符。当前我国不少省市开展了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解决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弊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会计派出机构权威性不够,缺乏有力的会计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法律依据和统一规定,推行中难度大、阻力大,委派制实施范围和委派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理论、会计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发不够

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必然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议事日程,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加紧建设,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必然带来企业会计体系的重组以及会计技术条件等方面的改善,但从现实看,企业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会计技术开发做得还不够。

(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当前突出方面是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内部法人结构不合理,代表投资者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同时还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已失去应有的效率,导致会计控制支持力量不足,造成内部监督失败。

(四)对会计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

会计文化重要性的宣传一方面是为了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对会计文化的重视,而会计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会计文化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内容,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作为一种一个行业,参与人员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会给一些非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会计管理工作就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会计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只是一个记账员,这就需要加强会计文化重要性宣传的广度,这里的广度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公司或企业组织,而是对于所与的社会参与人。

四、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

会计物质文化的体系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也就是说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一方面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相联系,另一方面与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物质文化的体系建设包括了会计物质文化的基础、核心、载体之间的联系,会计物质文化建设要结合组织的自身条件及办公的需要,它与组织的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善相适应。

(二)加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

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中介层,是会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它是与一定的物质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化的形式,又是塑造会计精神文化、强化会计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机制和载体。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的是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通过正式制度的他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相结合形成稳固的会计行为规范体系,防止正式制度刚性约束不足而出现的会计行业败德、失信行为。

(三)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

会计价值观就是指会计主体实施会计行为所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它是会计人员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体现。会计价值观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决定了会计行为的特征,约束会计行为,根源是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会计价值观建设包括了会计精神、会计意识、会计心理。计意识是指管理意识,经营意识,参与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正确反映意识,严格监督意识,讲求效益意识,竞争意识等。会计心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保持的一种内心的状态,包括会计人员的求知感,求同感,归属感,成就感等。

篇10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

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篇11

1.强调职业主义。

在不确定性回避度低、权力距离较小和个人主义度高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影响下,英美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强调自我管制能力,倾向于较少的政府干预,对大量的专业判断更容易容忍,注重平等的权利,更愿意信任人。强调专业导向,较少依赖法规,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高,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其他的独立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诚信意识,自我管制。

2.偏重灵活性。

在英美社会文化环境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对同一情况可以有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如美国的会计准则对会计方法选择一贯性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就应允许实行会计变更,它是从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能动性。会计人员对差异的容忍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喜欢一成不变,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3.倾向于激进主义。

英美国家强调个人成就和业绩,愿意承担风险,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较激进,大胆创新。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直面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而不确定性回避度低的国别大文化背景,为培育这种推崇创新的会计文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会计信息透明。

英美国家更倾向于透明,要求大量的信息披露,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同时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较高,会计信息披露偏向于透明公开,充分披露。

(二)日本会计文化的特征

日本的社会结构比较统一稳定,人们世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源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危机意识”下的集体主队精神、处于东方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族”观念和等级管理及对稳定生活追求的执着精神,使得日本民族善于相互依靠,崇尚集体主义,遵守集体规范,效忠集体利益,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很强,权力距离中等偏高,集体主义度较高且阳刚之气极高。这种文化特征影响下的日本会计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重视形式。

日本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是遵循正规簿记原则、明了性原则和单一性原则,会计处理要在相关原则指导下进行。这种侧重稳健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是不确定性回避度高的大文化背景在会计文化上的反映。

2.提倡服务和效忠。

崇尚集体主义,遵守集体规范,权力距离大,推崇大男子主义,强调团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这些价值观念反映在日本会计文化上就是教导会计人员注重职业道德,对组织或企业忠诚和竭尽全力的服务,效忠集体利益。

3.偏重法律控制。

日本的会计模式偏重法律法规的控制,由政府机关以法律为基础制定比较完备的会计法规体系,留给个人判断的空间很小。因为日本人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强、防范风险的愿望强烈,所以会计人员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侧重于稳健主义原则,保守程度相对较高,对报表信息披露作出严格的规定,任何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如果认为企业没有执行年度报表的有关要求,都有权提出诉讼。

(三)法德会计文化的特点

法德两国均属大陆法系、成文法法典化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经济政策法制化,商法、公司法和税法详细具体。与美国相比,法国和德国的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规避不确定性意识较强。法德会计均实行税法导向,财务会计面向纳税要求,两者几乎无差异,有关法律对会计有严格规范,没有系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目标,德国强调保护债权人权益,为国家税收服务,法国强调为客观经济服务。

在会计管理上,法国严格地由政府来管理,德国则强调立法管理,具体由政府和民间团体共同完成;在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上,两国均实行会计标准化,都强调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在会计职业上,两国会计团体规模相对较小,职业地位较低;在会计核算上,两国均采取保守的态度,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准则,“准备金”概念频频使用;在信息披露上,公司一般不超过法律和欧共体指令的最低要求,偏于保密。

二、我国社会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重视人性中的共性,而轻视个性,鼓励个人遵守集体规范,忠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具体表现为重视家庭伦理,强调社会秩序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并提倡中庸之道。

(二)权力距离大

在一个权力距离大的社会里,集权程度较高,等级结构严密,下级服从上级,管理理论的重心在管理者。在我国,下属对上司依赖性很强,强调下属应按上司的要求办事,下属一般不会直接去找上司并与上司发生冲突;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组织倾向于拥有更多的层级结构、高比例的监督人员以及更加集中的决策;地位和权力被作为激励因素,领导者将被作为权威来尊崇和服从。

(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高

在中国,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人们对风险、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消极,回避风险、怨天尤人的现象司空见惯,不鼓励创新、冒险和自我表现。在规避不确定性意识较强的社会里,其法律、规则往往比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弱的社会来得详细具体。

(四)阴柔胜于阳刚

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个人奋斗、成名成家,不鼓励竞争和优胜劣汰,强调关系和关怀,鼓励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崇尚关系融洽、为人谦恭、关心弱者和生活质量,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为乐。

三、我国会计文化的特点

(一)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

我国是一个以法律管制为导向的会计社会,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不重视个人的专业判断。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明显偏低,无论是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还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都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会计人员完全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据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

(二)强调统一性

统一性的会计价值倾向于用法律等强制手段详细规定每一个细节,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上,强调全国高度统一,包括会计科目、会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如前所述,我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反映到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中,就要求不同企业会计实务的统一和企业不同期间会计方法的一贯,较少给企业留下因地制宜进行会计处理的余地。

(三)偏好稳健

一般地,一个社会个人主义倾向越小,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越高,阳刚性越低,其稳健主义的会计价值越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信奉“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观念,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国人民偏好稳健的文化特征。会计准则在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时比较审慎,对不确定的收益持稳健态度,都与我国文化特征相呼应。

(四)保密甚于透明

美国文化被公认为是一个透明、开放的典范,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含蓄、神秘、束缚较多的样本。这种文化差异直接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美国要求披露的事项多且十分详细,而我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

四、会计文化对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改革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发挥行业监管的作用。

在构建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时,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由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的合理成份。为此,我国应在明确政府监管为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作用,使两者能够各司其责、发挥最大的效用而又不互相冲突,既能兼顾专业团体的自律需要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又能考虑到政府的有效监督。

(二)增加会计判断空间,培育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我国独特的会计目标应当是承认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只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对于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来讲,应在整个准则中适当增加一些可供会计人员自行选择的弹性空间,以此来培育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讲,应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参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实施,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精神和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