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历史课件

历史课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1 08:06: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历史课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历史课件

篇1

我认为历史教学课件的优劣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

有些课件,一张幻灯片上影视、图表、音频俱全,文字密密麻麻,字号还比较小,学生如雾里看花;有些课件,在幻灯片模板的选用上注重用底色、背景及大量图片渲染,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而课件的内容却暗淡无光,为“喧宾夺主”一词作了最好的诠释;有些课件的幻灯片多达好几十张,影视、图表、音频、文字等资料数量繁多,教师一刻不停地播放,无暇组织教学,展开讨论,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被各类资料狂轰滥炸得眼花缭乱、头昏脑涨,不能及时开展师生、生生互动,被牵着鼻子迷失在纷繁的信息资讯世界里。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去探究、去发现、去寻找学习的乐趣,岂不可悲!

课件应该是实用的,一是实实在在便于使用,二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课件“实用”呢?

首先,课件必须醒目、清晰,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文字一般不能小于30号,最好是34号,底色、背景与教学图表、文字等应该对比强烈,反差很大。最好黑底白字。不宜插入复杂的动画或喧宾夺主的按钮。总之,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

其次,课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而不能照搬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教材版本很多,而课程标准只有一个,历史考试大纲每年有所变动,而课程标准相对稳定。有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课程标准无关,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心大胆地舍弃。课件如果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也就符合了中考要求,这应该是课件最大的实用。

再次,补充资料要少而精。为了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补充一些资料,包括影视、图表、文字材料等,也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精选,切忌拼凑和堆砌,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能够以一当十。

篇2

课件的开发制作过程,就是课件设计者将自己对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用课件工具描述成可以运行程序的过程。其中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支采集制作历史课件所需要的素材。采集素材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字和图画的输入

课件中大量的图文信息大部分是经过文字和图画的输入而得到的。常见的汉字输入方法有智能ABC、五笔字型、搜狗等。一般只要熟练一种输入方法就可以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包括地图、景观图、人物像等,故图片的制作必不可少,比如在某些书籍中找到许多合适的历史图片,若要输入则要借助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所获图片再用Windows2008自带的笔程序或专用的制图软件如Photoshop5.0加工,这样的图片信息会更突出。获取的图片将以文件的格式储存在硬盘上,以便制作课件的随时调用。

第二,影像制品的剪辑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有的同历史教学直接相关,若能把这些剪辑和收集过来,放置在课件中,则会大大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如:电影、电视剧、中央教育台的《考前指导》,还有一些学习历史的教育VCD光盘,我们把其中的某些片段制成电脑文件格式用于不同内容的历史课件中,有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录制电视或电影节目片段,电脑必须要配置专门的视霸卡或带视频输入的显示卡,运行其自带的播放程序,就可制成所要的精彩镜头,觉见的软件是premiere5.0,在采集窗口中单击RECORD按钮,就开始采集,结束时按停止键。

第三,软件的考贝

目前,电脑多媒体光盘在市场上非常普遍,其重要的特色就是容量大、携带方便、价格低、易于保存,在名目繁多的软件中也不乏有大量与历史课堂教学有关的媒体资料,包括文字说明、配音讲解、教学图片,以及大量生动的三维动画和背景音乐,象山东画报出自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史》多媒体知识光盘,它收录了近300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大量影视资料和20多万字的信息,广泛、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抗争崛起、励精图治的历史变迁,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优秀知识光盘,也是制作历史课件不可缺少的素材光盘,还有象武大(武汉大学)华软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科利华教育软件、翰林汇多媒体家庭课堂教育软件、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光盘版历史部分等,这些软件都是制作历史课件很好的素材来源,教师只要熟悉Windows2008的文件操作功能,就可以轻而义举地把所需要的相关文件挎贝至自己的课件中。

第四,现在的录制

在多媒体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采集自己需要或喜欢的声音和景象,这方面的素材可以使用麦克风插在声霸卡MIC插口上,打开Windows2008录音机程序或场卡自带程序,按录音键,就可把想说的话录制成一个扩展名为.WAV格式的文件。还有在教学过程别在乡土历史教学中把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实景用数码录像机录制到课件中去,这些对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必起极大的帮助作用。

第五,上网下载

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五花八门,虽不能说应有尺有,但可以说极为丰富。在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分开出版的书籍或发表的文章,以及台湾、香港和国外的很多研究资料、动态和教学情况,使自己大开眼界。凡是网上的文件,只要有兴趣,马上就可以下载或打印出来,真是方便极了。如果不断地以网上的资源丰富自己,自己的历史知识就一定能很快地丰富起来。对教师来说,上网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于历史教师而言,经常支浏览一些历史教育联系密切的网站,下载有用信息,还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很多网站都有着于历史教育的内容,有些网站是专门登载图片的,有些网丫是专门登载图片的,还有现成的课件等内容。

再次,还可以利用光盘素材在电脑上教学。现在一般的中学也都设了电教室。有了电脑,就可以用光盘素材进行教学,而现在已经出版的关于历史的光盘很多。例如由西北大学编写、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制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大型多媒体光盘,就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张光盘,包含了7000多张珍贵的图片,20分钟影视片断,30分钟录音解说以及虚拟动画片断,并增加了近2000字的文字材料,引人了近400万字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涵盖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著述。

篇3

【作者简介】李世涛(1979- ),男,汉族,教学学科:高中历史,职称:中教一级,工作职务:教师,毕业学校:西北师范大学。

PowerPoint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演示设计工具,由于它的功能强大而又简单易学,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应用各种效果从不同的层次为知识的传播提供多种载体形式,所以很多教师都采用PowerPoint为工具制作课件。然而,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注重课件的设计对教学的影响,在制作课件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历史教学中课件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出现的问题

1.图片与文本的组织与教学目标脱节

制作PowerPoint 历史课件,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图片与文本,而这要在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目前,有的Power-Point 历史课件反映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图片和文本没有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通常表现为演示文稿中使用的图片与文本过多过滥,许多图片与文本在教学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图片与文本过于繁杂,教学过程中师生疲于观看,关注点太多,难以突出重点,反而使教学目标不清晰。

2.文本与图片配合不密切

历史课件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历史图片和资料,然而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重视历史图片而轻视文字资料,满足于课件精美而忽视对文字资料的组织和编辑,有些图片无任何解释的文字,有些图片虽配以文字资料,但比较随意,科学性经不起推敲。

3.结构和布局与内容不相符

PowerPoint 历史课件的形式和结构应以简洁大方、装饰适度、色彩和谐、文字醒目、操作便利为原则,特别是要服从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教师制作课件关注形式甚于关注内容。修饰美化上精力过多,或者版面装饰过度,削弱历史知识本身的吸引力。

4.课件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很多教师制作课件喜欢拿来主义直接引用他人课件,其实,这种课件是最不实用的,无法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比如,教师在使用别人制作好的课件时,往往会发生:课件没有跟上讲课的内容,老师发现后马上回过头去点课件,手忙脚乱的连跳几个章节,更有甚者,课都已经快讲完了,投影还在播放开始的内容。这样往往使学生注意力被打散,影响了教学效果。

5.课件的容量过大

教师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时,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教学内容,而且能省去写黑板和擦黑板的时间,因此有的教师就追求大容量的课件,比如:部分教师制的课件少则数十张,多则几十张,播放时间远远超出一节课所需的时间。这样会出现师生互动时间太少的问题,这就造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提问、板书、讨论等师生互动的内容随着课件内容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学生的反馈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被课件所湮没。

6.色彩搭配不合理

在制作历史课件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合理应用。我们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追求画面色彩丰富,把每一张幻灯片在制作时都用不同的模板,结果整堂课下来,课件演示的内容并没有被学生们掌握,学生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看“五颜六色”去了。有的教师在课件设计时不注意色彩的搭配,如蓝色背景配了绿色甚至深蓝色字体,白色背静配上黄色的字体,或者自己设计了多种色彩搭配的图案或相片作为背景,这样也会给学生阅读课件造成了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以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筛选演示文稿的图片

根据教学内容的几个层面,把采用的图片分为若干个板块( 组图) ,并根据教学思路来排列顺序。必要时可根据同一单元不同课时的重点,分别组织若干个课件。要分析所选的每张图片是否起到阐述某知识点的作用。同时,一幅图片应该富有“看点”,或者是某种实例或佐证,或者是直观形象地传授某种技法,等等。不要把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图片随意编辑到课件中,果断删去某些价值不大或者雷同的图片。尽量少用鲜艳的色彩和富有动感的图片。这些闪烁而跳跃的装饰性小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和思考。

2.要用确切的关键词来点明画面的内容重点或者含义

有些关键词可以与图片同步出现,有些则可以分先后,视需要而定; 若需要把用于课堂提问的问题写在幻灯片的画面上,那么问题必须明确、针对性强,且文字简练。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概念、史实、原理、练习要领等,应以简短的文本形式展示在幻灯片上。

3.演示文稿画面的装饰风格要符合教学内容

画面风格是采用典雅的历史感还是采用浪漫的现代感,要视教学内容而定,要与之相协调。此外,应根据受众的年龄而采用相应的画面风格。受众的年龄小,风格可以活泼,受众的年龄略大,风格宜趋向稳重。假如没有特别的需要,尽量少设置“动画效果”,以免浪费教学时间。切换的声音对教学会有干扰,因此切换的声响设置也要慎用。

4.课件时,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

借鉴他人编辑的历史PowerPoint 课件时,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重新编辑或者进行整合,删去某些不适合的东西,或者添加更有效的内容。比如对原课件文本中有关提问的句子要反复推敲,布置作业要再三斟酌,要根据教学目标重新调整练习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学科的PowerPoint 课件中吸取好的编辑技巧与运用经验。比如学习语文课的朗读法,学习自然科学的提问法和标识提示法,等等。

5.内容设计要有正对性

在POWERPOINT历史课件制作中,应注意内容的直观性和简洁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课件的内容一般只包括本节的教学重点,切忌大容量,随意堆砌大量的并不重要的事实,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产生厌课情绪。

6.色彩设计要从审美角度出发

我们在进行背景色彩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色彩的象征意义与主体信息内容内在关联的协调从而增加感染力。其次,在PPT历史课件中呈现信息的主要元素就是文字符号,所以,在PPT课件设计制作中要注意背景色彩与文字符号色彩的对比,以保证文字符号的突出醒目。文字符号和背景颜色搭配要做到对比强烈,醒目易读,长时间看了以后不易产生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优秀的PowerPoint 课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极其有效,我们应用PowerPoint 课件进行历史教学,要勤于反思,不断修改和调整。只有经过反复锤炼,制作的课件才能逐步完善,制作者的技能才能逐步成熟,同时,教学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使用时能根据自己的课型、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定的取舍,真正做到适度、适量、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迪新、程宇红.PowerPoint教学应用的探讨[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篇4

本课共讲述三部分内容:一、科举制的创立;二、科举制的完善;三、科举制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均涉及到大量背景内容,如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概况等。有些问题还需要参考现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如科举制创立的时间、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等。所以学习容量较大。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和兴趣的不同,他们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需要互动模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在制作本课课件时,我设计了两套学习模式:预设模式和互动模式。预设模式下,将科举制的概念、隋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略要等内容有机的融入课文主体内容之中,再按课本顺序进行排列,学习时将按照预设进度演示。此模式下学习方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仅为课本基础内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

互动模式下,首先设置一个类似“首页”的幻灯片,输入三个子目,并在其之前加入“什么是科举制?”的超级链接。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了解学术界对科举制最新的定义,还可以通过新的链接返回或者继续了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科举选拔人才的具体方法和程序等详细内容。其次,在三个子目录右侧,分别添加“学习”和“测试”按扭,也做成超级链接。通过这些超级链接,学习者不仅可以了解预设模式下的全部基础内容,还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如科举制创立的背景,详细的介绍隋以前的人才选择制度及其弊端;唐代举人们进行曲江晏并在大雁塔题诗的活动;学术界关于科举制的特点、影响和作用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的研究成果;“范进中举”和中国古代“白发考生”的故事等。同时,可以使用“学习”按扭进行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复学习,按“测试”链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在每部分内容中设置了“返回”和“继续”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终止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或继续新内容的学习。最后,我在“首页”中设置了“本课小结”“综合测试”和“结束”的超级链接按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的综合测试,或者结束全部学习过程。

精心设计的作品新鲜出炉,我带着学生进入了电脑室进行学习。在作了课件使用说明后,学生们马上兴高采烈地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开始了各自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对学习效果继续进行随机检查,结果令人满意:抽查者全部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互动模式,对课本上没有的科举故事和科举知识和故事有很大兴趣并有全面的了解;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愉快,非常乐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

课件学习能收到如此效果,我也非常欣慰。成功之余,我也对本课教学和历史课件制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在此次学习中,学生全面掌握了课文基础知识,并且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并了解了课本以外的延伸内容,对科举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课件的操作和综合测试的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二、互动性是此次课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课堂结构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常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实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良好。

篇5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推广和应用,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集声、色、光、形、动、静于一体,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它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以独特的魅力,将全新的教学意境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得到更大化,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要先进行指导,提出要求

在讲解“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商鞅出逃但没有成功,最后被五马分尸的录像。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讨论热烈,进而解决了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等。尤其是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的名字记得特别好。原因是秦孝公的死和商鞅的死有直接关系,秦孝公不死商鞅也不会死。还为以后的埋下了伏笔,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制度的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这样教学设计精心定位了学生的思维点,通过形象的课件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形象的感知与视觉有效地结合起来,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件体现的材料要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形成定势。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讲“”这节课时,学生对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失败,说是旧制度的维护者,理解不了,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时,谭嗣同去找时的录像和光绪帝被软禁时的录像。学生看到和谭嗣同交谈时的慷慨激昂,光绪帝被囚禁时的无动于衷,不施援手,从而使两面派和封建制度维护者的嘴脸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使学生理解了不是真心拥护共和,而是妄图寻机复辟的真实目的。帮助学生感知体验,转换角度、视角转变思维定式,使思维具体化、多元化,消除疑难困惑心理,有效地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寻找最佳的播放时机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不是整节课都在播放课件,老师闲置一旁。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件展现的时机很重要,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学生需要释疑解难时教师要捕捉最好的播放时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兴趣。如在讲解“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这个知识点时,学生都是零零后对战争的残酷性,根本没有概念。我适时地播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片段。无辜的犹太人被法西斯用火车押到这里,在月台上,他们被分成两部分,干活的留下,老弱病残的被骗去洗澡,然后送到毒气室毒死。最大的毒气室,一次可以毒死2000人。这样就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法西斯痛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再联想到日本全面时对中国的。自然增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利用课件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做到大量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料,必须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眼光吸引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从而使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秦始皇这个人物时,教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设计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1)请你客观地评价秦始皇这个人物?(2)历史有这样的说法“秦皇汉武”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依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教材和老师给的资料,比较容易得出了结论,给秦始皇以客观的评价。第二个问题出现困难,教材给的资料比较少,不好下结论,这时我及时指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资料搜集,同学们一起协作整理资料,互相补充资料,最后得出结论性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知识奥秘的精神。

篇6

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教学软件就是把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软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笔者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谈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功用

1.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对于这些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软件中的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再配以动听的音乐和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这比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更能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目的。

2.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作用,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课前活动的开展,因为学生下课后一般都会到课室外活动,到上课时,学生兴奋的情绪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平复下来。这时,就需要课前活动,播放一些多媒体素材,如放一段歌曲、视频文件,或放一些与本节教学有关的片断,就能起到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

4.能做到当场测练,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

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新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讲练结合,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通过课堂测练也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耳等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的状态,再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引导,就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极佳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正处于初期阶段,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运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记忆效果,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加强课前活动,把学生的听课兴趣激发起来。

电教课的教学过程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备,如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两者决不能脱节,或互相排斥。

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如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多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篇7

不知不觉,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在新课程实施中,怎样上出一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无疑是每位教学一线教师都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一名较为年轻的历史教师,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疑惑,也在不断地思考摸索。下面我就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认识上仍存在着困惑,继而引发了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一部分人或因操之过急,或因方法不当,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体现在设计情境问题时材料选取和运用不恰当,容量过大,问题设置简单粗糙;在探究性活动中,有的学生趁机喧闹、聊天。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眼花缭乱,跟着老师忙活了一堂课,却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教师脱离了课件就不会上课了。

二、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精心选择材料,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教教材的传统做法,把教材作为学习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由老师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江苏地区而言,同一高考下就有两种版本的教材,所以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表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导向下,历史课堂教学中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成为主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学内容材料比比皆是,有的教学内容材料少之又少。如何恰当地选择材料并设计出高效的问题呢?我觉得关键是老师要做有心人,熟悉教学重难点,了解学情,平时注意积累,关注现实和生活,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下达到有效性的目的。下面以《》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上课开始先播放《东京审判》片段,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反思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对于日军的侵华罪行,我没有直接给出罪行的表现,而是先设置问题:“近年来日本特别是右翼势力极力否认侵华罪行,歪曲历史,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作为一名中国人,如果让你驳斥日本的这些做法,你将如何用事实说话呢?”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日军侵华的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形成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严谨治学态度,并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军的惨无人道,而不是靠教师去灌输情感。

历史的历时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性,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关注现实,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在讲授《》时正好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当时我把这一热点引进课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年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及核泄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在灾难面前,中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对此,网友看法不一:‘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些呢?为什么不早在1937年前到来呢?’‘给再多也是喂狼!看日本日后怎么‘报答’中国吧!它会把还给你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由此把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对中日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我们牢记历史但不延续仇恨,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次在校外听课,内容是《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中婚俗的演变,授课老师就引用了《非诚勿扰》节目中的一些观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的素材是很多的,关键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发现、多积累、多思考,恰当运用到教学中。

(二)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时效性。

当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似乎成了一种摆设,缺乏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老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使得探究“活而不乱”。有时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探究性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注意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花哨,实效性不强,花费时间过多;二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思考,学生等于和机器在交流,很少与老师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课堂效果不好。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越好。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多数教师会遇到。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随着课改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很多,当然也会一一解决。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讨论中来,指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更多新思路、新举措。

篇8

课改重在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就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因此,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那么,在具体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改理念,又能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在备课时,严格执行课标

课标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对于老师有一定约束力,是否认真领会课标精神,贯彻新课改理念,则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课标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融为一体。他们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的,事实上,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在备课时,我们心中要时刻有课标意识,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不能照搬教参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情的了解,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和更易操作,同时也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2.整合挖掘课程资源,设计出创新教学内容

课标指出,“凡对于实现课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并不是新名词,它就存在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在过去和现在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传统的教材、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现代的网络和新的科技成果。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设计中同样要体现开发和发掘课程资源并落实到教学中。

2.1 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尽管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应该首先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基础。

新课程的理念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

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老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创新。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并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我们教学创新的责任。

新课标理念下,教材不再是以往的“教本”,只能视为教学资源。它只是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载体,是教和学的一个依托。只有正确认识课标和教材,突破束缚,勇于创新,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2.2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等,因此,历史教学一定要重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很多老师存在了误区,以为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替代常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提高。其实不然。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博、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演绎课件,就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多媒体展示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的思考时间都被挤掉了,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只有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教具,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堂好课。

2.3 运用学生已有知识。

社会调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强化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这样的实践调查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

要慎重使用社会调查,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突出老师的引导作用。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比课堂教学方式要耗时,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搞调查,也无需实践。

3. 改进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篇9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性,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高中历史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上,教师要注重开放性,不仅要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还要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只要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就要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突出自主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儿,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只有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了,才有可能创建高效课堂。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引导学生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学习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详细地搜集相关的资料,还要在课堂上开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探索,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力,进而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合作性

我们不能否认,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较差,教师要想达到高效课堂,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共同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但是教师的讲解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层次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突出教学的合作性,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上线。首先,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要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让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在每个合作小组中,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总人数创建合作学习小组,以每组4-6人为宜。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要照顾到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共性特征以及个性特征,安排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质的提升的目的。在课堂的交流环节,教师更要考虑到学生优势互补的程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都很多探究、交流、讨论活动,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合作性,让每一个组员都有管理别人的责任和接受同伴管理和监督的义务。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英国的制度创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首先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前置性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搜集《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并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的相关资料。此时,对组内电脑操作好的,可以布置他搜集资料,对组内概括能力强的,可以布置他将已经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概括提升,对口才好的,可以安排他组织组内同学练习如何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如果本组内有幻灯片做的好的,还可以让他们制成幻灯片展示。对不同的合作小组,教师可以布置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性,还训练了多种能力。而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思考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篇10

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主动掌握历史知识。同时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如果按传统的方式讲授,学生对的历史事件不感兴趣,对途中的重要地点印象不深。而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的过程加以演示,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再附上重要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为什么会转败为胜?为什么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这样一些疑点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课件教学,能增进学生的记忆

中学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内容面广量大,且较枯燥。在教学中引入课件直观教学,可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以及动觉记忆等。如讲“”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拒毒的教育。

三、运用课件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11

过与画面主题相关问"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自古以来被奉为劝学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观。似乎只有苦学才是解决教育的唯一出路。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育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几成共识。"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革故鼎新,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法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向。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但其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仍使不少教师乐此不彼。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注重历史本身的社会性,即历史人物或事件带给今天社会的思考。理性认识是它的突出表现。但理性认识是源自感性认识的,所以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势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史学的理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多媒体手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一、创设历史情境,建构形象课堂。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主体积极的参与。历史课堂要想获取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诱导学生的历史兴趣,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例如讲授《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我一改过去文化课"圈圈点点"(即只划出重点难点)的习惯做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鉴赏。分析性鉴赏,是指以鉴赏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导引出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认识为目的的史学分析手段。通过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热烈讨论,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来补充和扩大作品的形象,经过画面形象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以轻快的心态融入历史学习,于潜移默化里认识历史的真实。

1、历史的具象美是创设情境的前提。

人类发展的历史十分漫长,而中国又是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财富,除了翔实的文字记载外,更多的是可观可感可触的历史实物,如古代墓群建筑,古代石窟艺术,战国编钟,古代钱币等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些历史实物,正是我们了解历史、回味历史的宝贵资料。

2、创设情境,以美育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生动的历史情景,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关心历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通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诸如包拯的铁面无私,文天祥的碧血丹心,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不畏列强。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的情操,足可成为学生们人生追求的榜样。

不可否认,知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历史课进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一味突出历史的知识性,而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德育、智育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

历史不单是教科书上那一行行抽象的文字,更是一幅幅血火交融的历史形象,爱恨情仇寓于其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做的不只是传授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和已成定局的历史评价,更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健全和发展学生高尚人格上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导入无意注意,开发历史思维。

历史记录具有过去性,它既无法观察,更无法体验。众多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只能依靠历史教师单薄的语言来描绘、解说,自然难以展现其全貌。因此形象化的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新奇刺激物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近代文化--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大卫塑像,蒙娜丽莎画像,夸张的"唐·吉柯德"头像,《小人国》插图等。先由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谁?它们的作者是谁?"学生借助积累的知识很容易的得出答案,接着再问:"他们是哪个文化时期的艺术家?"回答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引出导语:"文艺复兴,是14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矛盾冲突,而最终衍化成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即摒弃"神"中心论,强调"人"的发展。这里展示的一些作品突出的表现了这种进步倾向,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即将在欧洲孕育而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文艺复兴带给我们的新兴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至此完成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快的完成联想、记忆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利用无特定思维目标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让学生去随意转化,融合他们所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知识,是促使学生加速学习进程的好方法。这种认识活动充分调动了暗示功能,实质上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不自觉的转化过程。多媒体手段所具备的声、光、视、听等立体效果最易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令学生陶醉其中。在相同的学习时段里,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历史形象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场景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花、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诠释,变得自然通俗、形象有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历史氛围里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原本抽象难懂的问题时,自然由此引发历史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其历史成就感。

三、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历史教材虽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片资料,但其固化特点制约了历史的形象直观。而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

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课堂教学投入、发挥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此外,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张扬也能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如,讲授"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一章时,我们在借助画面、视频及声音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爱国情绪的基础上,把握时机,适时穿插叙述、分析,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情绪化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推波助澜,将爱国情感导引入历史思考。

把握多媒体教学中图示历史的"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其教学过程、节奏、容量也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上好多媒体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课堂的一些环节。

一、多媒体制作要突出重点、难点。

以"板书"的演示为例,图示要直观、简练,有较强的提示性、对比性、层递性。如将古代埃及这个金字塔国度的"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如讲到"殖民主义罪恶"时,用下面的三角图示表现"三角贸易"。通过图示将复杂的内容制成简要的提纲,直观又有条理,突出了重难点。

二、多媒体制作的目标要明确,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且有渐进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课本插图及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在迎合学生兴趣心理的前提下,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为避免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随意性,可通题的设置、讨论和反馈练习等来宏观调控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施形象课堂的目标化管理。

多媒体教学有形象化的优势,但学习主体的非理性心理,也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导方向,而淡化教材的知识属性。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适时地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条理化、目标化。通过目标化管理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导向历史逻辑思维。

此外,还要做好课后的反馈工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反馈工作尤其重要,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宁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