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1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篇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认为如下“五味”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应具有的特征。

一、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因此,应打造具有“语文味”的课堂。什么是“语文味”?包括文学、构思、形象、哲学、意境、情趣等,也就是语文的文学韵味。要想让小学语文课有“语文味”,就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领会语言文字之美,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另外,小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围绕“语文本体”,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即“怎么写”,就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承载这些内容。

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如教学《金子》,我一开始就提问:彼得最后找到金子了吗?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思维说出彼得是怎样找到金子的。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总结“真金”是什么,创作小诗《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课学生学得很有滋味。

二、人情味

《新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因此,一节好的小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体验,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这样课堂就会充满“人情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有“人情味”,主要包含三层意味:一是要有情趣;二是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如教学《爱如茉莉》,文章语言很朴实,满含着父母之间深深的爱。我采用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方式,创设一种温馨的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与文本及作者产生情感的交汇。领会父母之间的关爱像茉莉一样,虽淡雅,却沁人肺腑,让人感动。在学完课文后,我和他们谈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更富有“人情味”,语文课才更有效率。

三、书卷味

小学语文课堂还要有点“书卷味”。语文学习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教师的文学修养和学生的文学素养都凸显了语文课堂的“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浸润心灵,启迪智慧;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光闪现、灵气勃发;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和宽阔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营造溢满书卷味的课堂氛围,让书香充溢学生的心田;要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积累、背诵优秀诗文、篇章,并养成圈点、批注、摘抄、给课文补白的读书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能力。

《安塞腰鼓》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设计了在耳畔前加上“响彻”一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学生讨论后认为这一句话是写腰鼓演奏停止之后,人们还沉浸在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表演中,久久未回过神来的情景。而“响彻”写出了声音的清晰响亮,破坏了作者精心设计的腰鼓表演停止后宁静悠远的意境。这样一添词,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散文简洁的语言下隐含的深厚内涵。

四、儿童味

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学习、运用母语的教育。要在小学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我们就必须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必须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在“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主要写了“我”去金华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双龙洞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喜爱双龙洞的心情,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时我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确定教学重点,理解“好奇”、“仰卧”、“稍微”时,让学生扮演游客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进入孔隙的滋味,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五、自主味

语文课的“自主味”,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并能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自主味”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凸显自身的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在教学中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努力做到: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出色的演员,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内容情境中。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小学语文课堂不是秀场,流光溢彩、满目繁花本不该属于它,让我们洗尽铅华,用小学语文课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儿童味、自主味”感染每个孩子,让孩子喜欢上小学语文课,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起自觉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不断发扬光大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9.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1-01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但好的学法总是伴随优秀的教法诞生,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设计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的关键和知识的重难点。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难度适宜,并能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藏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优化藏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上课开始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课端激疑,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课中持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上课结束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2.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

有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这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小养成学习藏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辅导的情况下,也能饶有兴趣地去读书、去学习。尤其是对于藏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保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并及时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们坐姿都能够做到头正、肩开、足安;遇到问题,学生主动去查找工具书,争取自己解决;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等。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习惯,家庭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老师和家长必须多沟通,使学生好的行为在课堂内外可以一以贯之,不好的行为可以利用家庭和学校双重的作用,加以克服。吕叔湘先生说过:"在藏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地练习和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将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加强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藏民族文化特别丰富,大学里有研究生班、博士班,学无止境,藏语文老师如果停留于现有的文化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就会在教学生涯中掉队、落伍,也就教不好学生,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相互补充,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学生才会对老师感兴趣,才会对小学藏语文加强学习,也才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探索和学习才会了解更多。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教学当然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在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当好服务员,和学生做朋友,不断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中,主动发言、主动提问,同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用心感受所学知识,教师也应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有选择性地接受藏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何将孩子培养成适合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工作者出了一道思考题。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正因为这样,所以要培养祖国的精英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开始。而作为开启国语的智慧钥匙――语文,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模式做出深刻探讨,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为此,笔者就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改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文学知识,那么我们收获的不可能是文学上的“巨人”,更可能收获的是呆滞的“矮子”。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核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育者传授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基础去自我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小学教学中来,由于儿童的好奇心重,更能接受图片、动画、朗读等所传达的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优势来优化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去接受理解课文内涵,在娱乐中去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例如当讲到《江南》这篇文章时,如果只采取传统的朗读授课,因小学时期孩子的思维逻辑以及想象的能力有限,因此,不利于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课文。如果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搜集很多关于江南的图片,做成幻灯片,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图文并茂,更好地吸收理解课文内容。

二、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授课方式多样化,是顺应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因此,改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模拟情景,深化课文内容

如当学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为学生准备课文中所用到的道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在仅有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的情况下,如何能喝到水?让学生自由讨论,并给出自己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自己操作看看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教师再讲解课文中小乌鸦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故事。并说明,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深意在于:当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丧气,要沉着冷静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境遇,并通过冷静敏锐的头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的人生态度。

(二)启发教学,诱发学生情感

如当学到《探母》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讲过文章之后,举办一个小型的情感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帮助,以及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母亲。通过每位学生的对母爱的感悟,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布置一次关爱母亲的作业。可以是一杯热茶,一个拥抱,一次给妈妈洗脚的行动……通过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对母亲的深切亲情,更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篇5

一、如何看待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审美的格调等,或认同,或发问,或陶醉,或见仁见智,批注评判,这都是生命的交流。学生从这些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生活的品位。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生命能量的肯定和调动都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对学生的做人、对学生的生活和品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起前者更加深远,更加直接。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学生具有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振兴民族文化的基础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于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二、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树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 以往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有失偏颇,只强调工具性与教育性,没有把语言文字看作是学生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工具,即学会做人的工具。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多为单纯抄写,机械记忆,没有把教育性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功能,教育内容多为空洞乏味的说教,于“微言”中强求“大义”,与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相去甚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篇6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过多偏重书本内容,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作业设计。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

(2)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电子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丰富、多样,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

(1)描一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让学生把燕子的外形及它们在电线杆上休息的形态画出来,感受这种小动物的可爱。

(2)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以用目标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自由练习”型。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这样,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篇7

二、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2.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关键在于兴趣,如果他们对于某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不用敦促他们,他们也会主动的学习。这也可以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的参考,在教学时多加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和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老师一般不注课前的引课行为,认为只要将课本知识教会就行,但是经过调查,这种教学方法是严重错误的,刻板的讲解只会消磨学生学习的意志,只会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跌。所以,要想有效的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要小学语文教师尽可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

数学等理工学科大多有固定的公式,明确的定理,但是语文学科就与它们不同,语文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不能单单只学习语文书本中提到的知识,所以要对课本外的知识加以学习,注重知识的外延和拓展。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语文老师可以教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参加观展,聆听历史故事,活动后可以让学生写写感想,练练写作能力。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

3.1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观

语文老师要在生活上,课堂上传播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地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以培养,对学生的价 值观、态度以及情感加以引导”这是义务教育全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老师要通过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生活和课堂完美联系起来,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变为开放自由的课堂,不但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要学生对社会产生一种责任心。

3.2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探究性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对已有知识的在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明确的基础上,总结学生出现的问题或者迷惑的知识,通过现有的条件,例如网络,进行有效的解决。并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4.1《?x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语文应当着重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现在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文章,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工具。现在的小学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几种,比如,关于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的《开国大典》《梅花魂》等;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荷花》《第一场雪》《西门豹之宴》等,关于亲情友情的《可贵的沉默》《他是我的朋友》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鸟的天堂》《马踏飞燕》《只有一个地球》等。所以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点,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学习理解不同的文章,,明白其中的情感点,不要弄混,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情感方向指引,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文章中的情感成分,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这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情感体验

篇8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能否提高。通过对小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同时由于写作经验有限,写作畏难情绪非常严重。为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非常有必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接下来,本文就针对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改革小学作文教学这一话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本身就非常有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他们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供调动,写出来的作文自然脱离实际、空洞无味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观察身边人、事、物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记录对万事万物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针对二年级学生开展作文教学时,学期开始之初,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回家之后买一颗种子或植物幼苗,将它种在花盆里,用笔记录下植物每天的细致变化。学生听见让他们养植物,一个个都兴致颇高,有学生买了含羞草,有的学生买了水仙,还有学生买了大蒜。笔者要求学生每周定期上交一次记录报告,并针对学生在报告中记录的内容进行细致批改。虽然这些文字只有短短几句话,但是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他们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训练效果非常不错。

何其芳说:生活是广阔的海洋,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生写作素材不足这一问题,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语文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长此以往,不仅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素养也能有效提升。

二、巧妙导入,激发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将写作当作一种兴趣,他们就不会认为作文是负担,反而可以从写作活动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自觉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

开展写作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巧妙的话题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有趣的导入方式,以引起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向往,激发写作激情。教学实践证明,图片、幻灯片、电视电影片段、实物教具、问题讨论、音乐渲染等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美妙的写作情景中。

例如,指导学生就“我最熟悉的人”这一话题开展写作训练时,笔者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内,为学生随机播放了几首《朋友》《伙伴》《世上只有妈妈好》《好爸爸》等歌曲,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正式上课时,笔者请学生根据刚才听到的几首歌曲,发挥想象力,谈一谈自己的所感所想。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不由自主地回想身边的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一张张可亲可爱的脸庞浮现在脑海当中,写作欲望何愁不被激发?

三、因人制宜,实施个性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前各小学普遍采取大班额授课,每个班级动辄二十多人,由于心理、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等差异,学生在兴趣爱好、思想感情、思维方式、语文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这些不同特征折射到作文训练当中,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将集体化写作逐渐向个性化写作转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情况,确立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题目,使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得到发展。

写作应当鼓励个性化表达,笔者认为,在四、五、六等高年级段开展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设置作文题目和评价方式,全命题作文要少写,假、大、空的内容不能鼓励。考虑到小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妨多设置一些半命题作文,例如:“我最难忘的 、我看见 、 真美”等题目,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同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评价标准应当区别对待,关键在于肯定学生作文当中的亮点和闪光点,以鼓励为主。

目前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畏惧情绪和厌烦心理,这的确造就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困难。为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改革是大势所趋。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樊笼,摒弃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堂,切实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发展。

篇9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教师只是关注于自己怎么教,并不重视学生是怎么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启发与协助。失去话语权的课堂往往让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新课标便应运而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打造的是一个自主性的、合作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并在共同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启蒙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填充,因而小学教育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其今后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政府对政策的推动以及人们思想的不断改变,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小孩,也就是所谓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虽然能够享受更多的爱护和家庭资源的培育,备受宠爱,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小孩以自我为中心,与同龄人缺乏交流与分享,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协助中成长,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承受能力、主动学习等方面不断进步,从而形成完善人格。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仅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句子等语文知识,而且在培养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想象以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更为有效。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1.更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方,要求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就不重要了,更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少说为妙。新课程标准所要倡导的是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一观念,小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自觉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都是学生之间的互促学习,但是这个合作的学习是需要教师从中“穿针引线”,才能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是每个教师需要明确的。

2.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即把学生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然后进行一些教学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组是每个教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关系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到学生在性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每个小组的男女生的比例应该尽量各半,小组是一半是男的,一半是女的;或者是每个小组男女比例相当,第一个小组女生3个,那么另外的小组也是尽量安排3个女生,又如每个小组里面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也有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有活泼好动的,也有安静的,总之,要让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基本相当,这样才便于开展教学任务。

除此之外,在各个合作小组中还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实实在在参与合作学习当中,不能为了分组而分组,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之间闲谈或者是互相推诿。

3.多种方式结合

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问题式、表演式以及讨论式等三种合作学习方式。

问题式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合作学习,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师生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可以是疑难解答,也可以是抢答竞赛,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讲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演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改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内容开展讨论,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4.运用多方面

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主要任务是预习,为新一门的教学做好“热身”。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文的默读,默读完后讨论新一课中要学习的生字有哪些,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萌发学习兴趣。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应用于生活的交流工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轮流朗读,这样既能够起到互相敦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多开口,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

篇10

文学作品想要成功、高质量,就必须借助一个个个性鲜明、动情的小细节来将语句、段落、整篇文字支撑起来。文学作品中最普遍的手法就是对细节的描述要形象化。细节在整个文学作品里面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如果细节足够高效,就能感染到每一位学生,进而打动到每个人,印刻到每个人的心坎里。

一、构建开放、自由的教学课堂氛围

自从实行新课程标准后,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去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如介绍到《黄果树瀑布》一文时,老师应构建出最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先简单地让学生阅读一下文章,然后在不断地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踊跃地发言。比如,我问:“有谁去过黄果树瀑布啊?”“去过的有什么感受呢?”让那些去过的学生简单介绍黄果树的美景,而让那些没去过的同学听完介绍后说一下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切实感受。最后可让学生对到底值不值得去“黄果树瀑布”进行热烈的讨论,结合实际认识状况来表述其想法。在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里,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达,高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强调导入课堂教学的过程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几项新建议,里面有一条就是必须时刻注重学生身心方面的总体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的情绪和爱好。学生要在各学科间学会“换频道”。由此可知,老师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设计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教学方式,在最开始就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给吸引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语文课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讲到《秦兵马俑》一文时,可以选择一段战争场面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沉浸在战争时代中。可提供古代的座驾、兵器等图片,还可以搜出一些详细描绘兵马俑脸庞的图片,让学生画成面具戴上,扮演相应的角色,模仿一些类似的电影细节“战斗”。这样抓住学生注意力之后,再跟学生介绍一下兵马俑的来历、历史。

三、用口语化形式大胆“讲”

老师在教学时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必须会讲课,要懂得利用语言去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部分老师经常在上课时读课本,一点变化都没有。举例来说,一位老师在讲《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整节课都是以散文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没有任何的灵动性。换句话讲,语言、句子听上去虽然很优美,连续介绍了星星、云以及鸟等自然景物,可是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了点缀的作用。由此可知,师生间的对话交流,特别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时候,更要自然、灵动、亲切、易懂。

四、加强师生间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发言时想到哪说到哪,没有事先组织好语言,结结巴巴,甚至容易发生卡壳现象。其他学生可能会有点嫌弃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必须参与其中,而且要有度地、有技巧性地指导。在讲《负荆请罪》一文的时候,在学生阅读过文章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更了解前因后果,老师直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按小组、分角色去扮演,再根据上课获取的知识去总结。待时机成熟后,老师直接问,各小组抢答,答对次数最多的小组,老师给予表扬。最后,老师让每个小组派个代表出来,表述自己小组的最终结论,说出自己对负荆请罪有何感想。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环节中,学生竞争地参与了学习。

篇11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彻底改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也不会自主学习,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动脑,开拓思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这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六、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习语文是一个猎取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读书交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下去,字、词、句、文章、诗词等积累就会增多,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