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6: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言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要,适合学习者的认识风格。事实上,当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工作方式,他们就会开始构建或重新建构他们个人关于所学语言的各种假设。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语言教学具有许多启示意义。Boers & Lindstromberg(刘正光,2010)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在掌握其理据过程中更加关注其内涵意义并激活其语义网络。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绝境)这个习语来源于拳击比赛。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说明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学习者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并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后,可以对同样来源的词语的意义作出预测,如corner(步步紧逼)作动词用的意义。将新词语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
第二,加深记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思考意义与意义之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在语言习得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扩展的过程。扩展分为语义扩展和结构扩展。语义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意义的心理活动,结构扩展指关于词或构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动。由于扩展是在比较深的层面上处理信息,因而能增加信息在记忆中永驻的可能性,促进学习。
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必定影响着概念化的内容与方式。因而,理解目标语文化中所隐含的个性化内容、价值系统和态度也就成为了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作为增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工具,语言也就不仅仅是交际的媒介。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本身就是认知和情感的财富,能扩展学习者的百科知识和跨文化能力。了解语言的运行机制、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目标语和目标文化,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语与母语文化,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当语言学习者了解了语言的运行方式、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解读目标语及其文化,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文化通过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对经验世界(概念)的范畴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别的,如色谱。英语和德语中焦点颜色有十一种,而汉语中往往认为是七种。颜色词的文化引申意义也差别很大。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体会到范畴化边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边界性和不可译性。学习者逐渐明白母语和外语无论是在语义关系还是在结构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或对等,更不用说文化内涵与联系了。发现差异的过程就是培养语言与文化意识的过程。(刘正光,2010)
认知语言学认为,文化不是外在于语言的某个方面,而是存在于语言本身的各个层面,就在每一个词中、每一个语法构式中,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和语言分析发现,不断地由语言来交流。在对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构式,对不同语体和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基础的认识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发现概念隐喻的操控功能,从而意识到语言是灵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时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知识。概念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第一,概念隐喻指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一个隐喻结构,这个结构潜在地影响甚至建构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以空间表达时间,以旅行表达人生,以建筑物表达理论。
第二,学习者逐渐掌握这样的概念隐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个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过程,一个建立概念结构或概念域的过程。
第三,由于隐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学习者理解隐喻的过程也是逐渐扩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促进思维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刘正光,2010)
隐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习语的理解与记忆。习语曾被认为是语言中的“死喻”,因为它们已经变得非常稳定和广为接受,使用者对它们的隐喻性特征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有两种方法能够重新激活习语背后生动的意象,一是发现其中的概念隐喻,二是追溯其产生的原有语境和本义。如果学习者能够根据概念隐喻原理去理解习语产生的直义基础,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理解和记忆习语的效果也会更好。
隐喻的学习能增强对多义性的理解能力。语言中多义性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同的意义形成一个语义网络。语言是一个由意义、词、语音等符号单位组成的认知网络。如果把一些高频词的不同意义分别处理为单义词、同音异议词等,对语言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这就把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切割掉了。以介词为例。介词所表达的时空意义与人类的空间经验紧密相关,并形成一个网络。它们之间联系的一个基本机制就是概念隐喻。大量证据表明学习者如果知道从中心意义到扩展意义中概念隐喻所起的作用,学习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性,语言构式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单位;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知识是语义、语音和符号特征的统一知识。
语言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器官,各种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协同发展。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认识及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都为整体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微观的视角看,语言是由形义配对构成的符号单位组成,词汇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这表明语言学习必须是形义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学会。
从宏观的视角看,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使用事件中逐渐抽象出来的,这表明,语言知识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等语境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事件的识解。这就是说,在语言使用中,认知的、情感的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认为,语言知识是逐渐从初级图式到高级图式抽象出来的。(刘正光,2010)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义具有中心地位;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刘宇红,2006)。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原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普遍规则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学(包括交际、社会的文化语境)必须贯穿于语言教学。
之所以说普遍规则作用有限,是因为完全具有普遍意义的构式在约定性型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语言规则也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流利性。事实上,要实现语言习得的流利性,学习者必须掌握大量的固定表达式和具体场合下遣词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其他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词汇、语法必须教,但绝对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语言不仅仅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它还包含着大量的各种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不是掌握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而是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参与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
究,2010,(1).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
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1.C语言的特点
C语言是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中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它使用灵活、功能丰富、表达力强、生成目标程序质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语法简洁精妙,很便于描述算法,同时还可以方便直接地控制计算机的底层硬件,使我们能够深入系统底层进行编程,既可用来编写系统软件,也可用来编写应用软件,应用范围很广。其由于功能强大、效率高、简洁灵活和可移植性强的特点,在软件开发领域深受编程人员的喜爱。
C语言由于是理想的结构化语言,同样适合于程序设计教学,所以成为计算机语言教学的主流语言。通过对C语言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为学习其他编程语言奠定基础。C语言掌握的程度,不仅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同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主要考试科目。大部分学校采用C语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语言课程。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C语言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实际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由于C语言涉及的概念多、规则广、使用灵活,初学者很难掌握,容易出错。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C语言灵活的语法结构使他们望而生畏,繁琐的细节使他们头晕脑张。同时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结构的全面了解,缺乏对计算机硬件尤其是内存结合很紧密的一些概念,学生基本上很难理解和掌握C语言。
(1)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语言本身的特色。C语言作为一门高级计算机语言,和其他计算机语言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对于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和其他语言的人,就不能再重复这些知识。一些教师对C语言本身的一些特有的概念,尤其指针、链表的应用,强调不够,既浪费了学生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又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理解不深。
(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教师不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难点和问题所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语言,但目前的实践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不清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考核中上机没有一定的比例。这样,语言课就成了单一为了考试的一门课,其结果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实践操作也不会做。
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学习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革传统的语法学习内容,将算法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通过实例由浅入深,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算法的精髓[2]。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对《C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首先,对书上的主要内容――I/O格式、控制结构、指针等内容,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精华部分,对结构体、公用体、文件等内容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答疑为辅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其次,针对学生对语言课程学习的单调性和枯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辅以大量的课内习题课和课外练习方式,让学生牢牢掌握基本内容。再次,让学生做针对性很强的练习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集中解决、个别问题单独解决,以此来弥补个体差异,同时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所谓结构化程序设计,是组织人的思维,以便在合理的时间里,将计算任务用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求解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因此,在学生初学程序设计时,这一方法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强调这样的几点:第一,程序质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程序模块结构的清晰度,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原则、一定的风格设计。第二,结构化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分支、循环,它们是构成程序的基本单位。如果在程序中,所有的模块都只使用这三种单入口、单出口的基本控制结构,那么,不论程序包括多少模块,也不论一个模块包含多少个基本控制结构,整个程序仍然能够显示清晰的流程,这就实现了程序语言的“结构化”。第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码。逐步细化总是和自顶向下结合使用,一般也把逐步细化看作自顶向下的具体表现。
4.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计算机上用程序设计反映出来,必须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强化实验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3]。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讲义,注重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
(2)每一堂实验课前,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本次实验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实验课结束前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3)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及合作精神,绝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看”这种“放羊式”现象出现。学生在做完实验后都由教师检查其结果,打分后方可离开,凡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必须补做或提供条件让其重做,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对于部分综合型的实验尤其强调分工合作,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争取小组成员一起协调配合完成。
5.改进考核方式
采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计算机语言课的实践性决定了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规则和语句格式,而是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计算机语言课的考核宜采用书面考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辅之以对课程设计情况的考查。书面考试可以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方面,编程题目的涉及面可以较宽,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考核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给定的程序设计题目编出程序,并在机上调试通过,题目可以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快速编程能力。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可以结合实验课,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布置一个稍大的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程序设计题目,组内分工各人完成一部分,再由其中一个人负责完成联合调试任务。通过对课程设计情况的考查,了解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编程的能力。
6.结语
以上是本人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现总结出来,谨供各位同行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为C语言课程建设积累经验,促进计算机语言教学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C语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编程语言,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上机课的实践操作,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编程能力,为今后的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做好准备。同其他计算机语言类一样,C语言语法规则多,知识点琐碎且枯燥,往往在课程开始,学生还有些学习兴趣,但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使用方法随之灵活多变,使得学生变得摸不清头脑,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受到影响。因此如何上好C语言课,是目前老师和学生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对这门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很多人认为该门课程就是介绍C语言的一些概念、语法规则等基础知识,另有一些学生则认为跟其他的程序开发语言,如,Java、C#等相比,C语言已经过时,用处不大。其次,我们的教师在C语言的课堂讲授上大多数还停留传统的基础上,没有创新,授课还是以基础语法的讲授和掌握为主,虽然这使得学生系统和完整地学习了理论知识,但却忽略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因此他们积极性并不高,学习兴趣不强。在上机课过程中有的学生过分依赖书本,每次上机,学生就拿着书本上已有的代码来验证算法,因而对知识的运用上缺乏灵活多变的能力。第三,虽然课后我们布置了一些题目让学生们去巩固课堂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缺乏对过程的监督,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完成的,而是抄袭网络或者一些教材上的案例,因此教师根本无法真正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所讲授内容。
二、可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下措施来进行改进。
1.重视第一次课,让学生对C语言产生的良好印象
学生们以前从未接触过C语言,对此既好奇又有所畏惧。第一次课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课时讲解一些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比如:给学生展示一些C语言编出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展示C语言的重要性。给学生讲解C语言的编译环境,了解程序执行过程等。
2.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
也就是先整体规划设计,再确定具体方案,最后进行各部分的设计。用这种方法便于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在向下一层展开之前仔细检查本设计是否正确,正确后再向下一步细化。如果每一层的设计都没有问题,那么整个算法就是正确的。如果在调试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也方便查找原因。另外,在程序比较复杂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根据程序的功能将其划分为若干的子功能模块,如果子模块还太大,那么就继续划分成二级子模块。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这样的话每一个子任务完成起来就要简单多了。
3.多次讲解,反复练习,熟练掌握
由于C语言程序书写很自由,它的运算符又多样化,这使得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经常犯一些小的错误,比如,书写符号不规范,变量的类型搞不清,缺少句末符号,丢三落四的的情况经常出现。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让学生彻底改掉这些小的毛病,直至规范。
4.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的数学底子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对于C语言这类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课题上,我们除了要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训练上以外,还要讲解一些数学知识及逻辑知识。比如,我们在向学生讲解一道等差数列的程序算法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重新回顾一下中学时代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公式,然后再运用到我们的程序上,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才容易接受。对那些带有复杂的数学公式的算法要大胆取舍,看清哪些适合于学生。这样虽然学生少学了一些复杂深奥的东西,但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这样自然也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5.重视上机实践
要想学好C语言,上机实践课非常重要。学生上机操作做好了,才能树立编程的信心,才能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上机实践课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布置好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为此做准备,教师可采用引导的方法给学生一些提示,比如要用到哪些算法,函数,整个程序的结构设计包括哪些模块等等。在上机过程中,也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多多鼓励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要引导学他们向创新思维飞跃。上机课结束后,要及时查看学生的实训效果,而不能不管不问,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对他们所做的及时给予认可,要让学生知道,编程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肯动手动脑,就能做到。
三、结束语
我们知道,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方法。C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不但让学生充分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以提高他们的编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学的理念,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正式授课时间一星期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完成两个任务:(1)自学课文,从理论上初步了解有关营销语言的特征、作用及基本要求和运用原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2)学生按教师事前分好的各组进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以案例为主,最好是亲身经历,也可以通过传媒收集。每组负责关于营销语言原则的一项内容,共分五个组,各负责一个话题:话合礼仪、话由旨遣、话因人异、话随语境和话贵巧善。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只有亲自收集整理材料、思索问题、准备发言内容,才能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才能促进实际运用。所以教师必须切实做好指导、督促工作,经常通过每组的负责人及时了解收集进展情况。
二、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式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讲述案例(最少两个),介绍语言要求,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学生们经过充分准备,派代表选择本组典型性较强的资料到讲台讲述。他们或者讲述案例,或者把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提问,教师只起引导和控制时间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营销语言原则的要点,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的思路。因为内容是学生们较感兴趣的,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课堂气氛往往比较热烈,教学效果一般不错。这一过程在加深学生们对营销语言理解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口才能力得到训练。
(二)营销语言原则内容简介
经过课堂归纳总结,概括营销语言表达原则主要内容如下:
1.话合礼仪。学生举例:一次某某同学到商场购物,一位年轻女售货员打招呼:“大姐想要点什么?”某某同学随即白她一眼离开柜台,原本要买的东西也放弃了,心想“我比你还老吗,你以为你很年轻吗!”愤愤然发誓以后再不买她的东西。年轻售货员并不知自己犯了称呼大忌。师生讨论归纳:在经营场合说话要合乎礼仪,首先要善用敬语,显示谦虚、尊重,如见人问候“您好、先生您好、小姐您早”;迎送时说“欢迎光临、欢迎再来”;求请时用“对不起,请稍等”、“你好,请问需要什么”、“搞错了,真不好意思,请多多包涵”。其次要合乎礼仪规则,如称呼要注意语言习惯和职业特点,对初次交往或陌生人一般以国际通用的“先生、小姐”相称,了解职业或职位则以职业、职位相称,如“经理、老师”等,总之称呼分清对象、场合,尽量就高不就低。礼貌用语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善心才有善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敬人一尺,人才会敬你一丈。只有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人们才会更好地和睦相处,经营活动才可能成功。
2.话由旨遣。学生举例:两位朋友同时选购衣服,服务员对刚试衣出来的瘦高个说:“你没有这么胖,这衣服很适合你。”,另一位稍胖的顾客面露不悦,失去了试衣的热情,瘦高个见自己的朋友不悦,也不好意思再试穿下去。服务员的目的是希望两位顾客都喜欢自己的商品,说出话来却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师生讨论归纳:语言要服从行为的目的、需要,从沟通、宣传或说服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开口说话之前要自问“我应该说些什么”、“我应该怎样去说”,应该设想一下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而接受说话主旨的调遣,获得较好的说话效果,一切以对方信服、喜悦为目的。
3.话因人异。学生举例:一次误闯入高档时装店,问衣服价钱,服务员说:“这些衣服风格成熟,价位又比较高,像你这样年轻时尚的女孩子,不太适合,你应该去找些价格适宜,不喜欢丢了也不心疼的。”我知趣地很有面子地走了。这位售货员懂得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怎么说才有效而不伤我们的自尊,不像很多势利眼:“摸什么摸,买得起吗你?”师生讨论归纳:谈话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话因人异,根据谈话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知识水平及思想状况区别对待。话讲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话语是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还要看谈话内容是不是符合谈话对象的需要,对方是否乐于接受。俗话说“对着先生就谈书,对着屠夫就讲猪”。如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这就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总之,要在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说出合适、有礼、让对方喜欢的话,人喜则语言易入。
4.话随语境。学生举例:在和客户约好签定交易合同的时间、地点到达时,发现客户正为家庭变故而满脸愁容,无心交易,聪明者尽管心急火燎也应及时控制自己的签单欲望,表示善解人意地顺客户话题与之分愁解忧,使客户易于因你的理解而接受你,最终接受合同。师生讨论归纳:说话人须注意随着语境的需要来选择话题,随着语境的变化选择语言方式。轻松的、严肃的、喜庆的、悲伤的、热烈的、冷静的、详尽的、简略的……如果说话内容或方式不合时宜,必遭众人“侧目”,也将妨碍营销目的。良好的情境有助于社交口语轻松明快,说话人心情愉悦,也有助于听者接受信息,激发共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5.话贵巧善。学生举例:暑假做推销实习时,我的业绩比同伴好,我自认为原因是懂得对顾客说好话。只要你真诚地认为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长处,就易于找到别人的优点而发自内心称赞他(她),获得他(她)的认可,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比如我虽然推销的是脸部化妆品,对脸部有缺陷的小姐实事求是说:“你的头发真柔顺,脸部再滋润点就完美多了。”她会因我的具体称赞而乐意接受我的建议,买上一点化妆品。师生讨论归纳:在注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通过具体的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如采用委婉、幽默、称赞、模糊和暗示等等巧妙而善意的方法,将会更加出色。这种语言的巧善,并非玩轻浮的花言巧语,而是庄重的语言技巧。巧在能巧妙地打开对话的大门,让对方愿意和你交流。巧在能巧妙地接受和拒绝对方的意见,不论是接受或拒绝,对方都能认为是通情达理的。还巧在能通过巧妙的语言化解双方的分歧。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课程英语新教学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明确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多年,它在语言教学的许多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子”和“高分低能”都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成效不大。
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语言习惯。然而,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有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充分发挥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媒介作用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要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才能开口说,才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步伐。
三、克服传统语言教学存在的弊端,搞好语言教学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这些研究极其重要,因为他们认为语言学习者不应只是学习文化环境(即“语言和文化”),还应该注意到二者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文化”)。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一是由宏观或理论语言学转向社会中的语言研究;二是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概念扩展到交际能力的概念,这是从研究抽象的语言形式转向具体的语言运用的结果;三是将社会语言学从社会学中分离出来。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始于语言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且语言社团中存在着言语变体的假设。
对语言教师来说,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理想的“标准”环境会使教学操作起来简单一些,但是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却发现与课堂上所学到的不尽一致,因此他们对真实社会语境中的变化就不够敏感。换个角度说,社会语境中的语言更贴近真实生活,但其中的变化却会使语言教学更为复杂和困难。社会语言学的第二个发展趋向是社会背景下个体交际行为的研究,被称为“交际人类学(ethnographycommunication)”(Sherzer,1977)。交际行为不再被看作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而是社会中有意义的情节,交际双方都是在社会规则下运用语言。这里的“交际双方”并非单指说话人与听话人,还包括作者与读者、施事者与受事者等,因此这里提及的“信息”也包括文字等无声信息。
在19世纪,语言是学习文学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侧重的是语言形式,尤其是书写形式;即使是在19世纪末,语言的口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的教学方法。语言学和心理学也只是在脱离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情况下为语言教学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支撑。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与它的人民,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学习。直到二战时期,语言教学理论家才开始意识到人类学与社会学能够为文化和社会的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他们深受Sapir和Whorf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依赖于语境的语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并且缺乏不同语言社团的材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语言教学就会得到前进。
在19世纪,语言是学习文学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侧重的是语言形式,尤其是书写形式;即使是在19世纪末,语言的口头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的教学方法。语言学和心理学也只是在脱离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情况下为语言教学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支撑。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与它的人民,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学习。直到二战时期,语言教学理论家才开始意识到人类学与社会学能够为文化和社会的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他们深受Sapir和Whorf思想的影响,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依赖于语境的语言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并且缺乏不同语言社团的材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语言教学就会得到前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11-01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具有学习语言的巨大潜能。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必须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且有个性化的语言教育,全面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下面是我对语言教学方面的几点见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1.幼儿语言教育――开启幼儿智力发展
语言是一种表意性符号,它通过一定规律的音律与书写规则来表达世界万事万物。幼儿语言能力的掌握是从零开始的,从最早发出的单音节开始,然后通过幼儿的语言教育扩展到词汇和句子。幼儿最初的语言反射只是一种生理性的回馈,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理解整句话直至掌握。同时,语言教育也是一种习得性教育,长期的积累,潜移默化的理解最终才能取得语言教育的突破。使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使语言教育扩大了幼儿的眼界与知识面,相应也提高了幼儿的联想能力与表达能力。幼儿时期的幼儿处于一生中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般来说,具备一定语言素质就可以正确运用语言。
2.幼儿语言教育――创建相应氛围及环境、选择相应内容
2.1 心理氛围的创建。就幼儿教育而言,越是宽松的教育氛围越能放松幼儿的心情,幼儿才能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时,不要怕幼儿说错话,更不要给幼儿制订讲话的规矩,如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要知道,幼儿时期的孩子还不知道规则为何物,讲错话是常事,童真童趣也来源于此。很多时候幼儿教师一听幼儿说错了话,马上就打断甚至喝止,不让幼儿把话说完。实际上,这样的方法非常不可取,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完整地把话说完,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之后再表态。之后再教幼儿怎么样把话说对,怎么样说话才适合。这样教育才能让幼儿保持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师的倾听才能让幼儿感觉到尊重与平等。轻松而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在交流时要明白幼儿间的差异性,一视同仁的同时因材施教,让师生间、幼杭淠芷降冉涣鳎各有发展。特别是对于特殊情况的幼儿,还要给予特定的帮助,以达到幼儿语言教育的平等性。
2.2 教室环境的创建。幼儿的心理自有其特点,爱鲜艳色彩,喜欢卡通漫画人物,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喜欢探索。这些都是幼儿语言教育应关注的地方,做好教室环境的创建就在于关注幼儿此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园在进行创建时,对于幼儿常处的空间,教室设施等地方应进行精心的设定,吸引幼儿主动去看,主动去发现,进而引起幼儿提问与对话的兴趣。传统幼儿教育,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墙壁会布置得很高,各类动画环境与人物也离幼儿很远,以幼儿的身高来说,不仅要仰视,甚至只能看清其轮廓。实际上,幼儿教室的周边环境是引导幼儿语言交流的最佳场所,要利用多彩的壁画,各类小评分框,卡通人物小对话来引起幼儿说话的兴趣,让它们与幼儿视线平齐,让幼儿与墙壁达成互动关系。
2.3 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幼儿语言教育并不是什么都说,什么都聊。语言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头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一般来说,幼儿语言教育内容都来自于幼儿学习生活,选择的范围要广泛,内容深度则要保持浅显易懂。
3.幼儿语言教育――游戏与创新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语言教学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将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联系在一起,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而三岁到六岁的学龄前期又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那么,如何利用这个关键期使幼儿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加正确地应用语言,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幼儿应用语言,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由于语言是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语言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语言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误区一:幼儿园幼儿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文字知识,还是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误区二: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儿歌、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是幼儿所应掌握的根本内容?误区三: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导者还是引导者?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改正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走出误区,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能从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呢?今天,我结合新《纲要》精神,就幼儿园语言教育涵义的理解、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等进行讨论和反思,使我们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什么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倾听、表述、欣赏、阅读等语言经验,促进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倾听、表述、欣赏、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家庭中,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成人与儿童的语言交流,都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模仿和语言学习的环境。游戏中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孩子提供了语言交流实践的环境。还有各种影视节目的出现,更是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环境,但是要促使儿童的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就要通过组织正规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语言教育,可以这样说,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获得语言经验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通过在日常的语言习得和有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获得的语言经验实现的。生长在不同环境的幼儿,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与周围人们进行语言交往时所模仿和使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不同,所获得的语用技能有差异,因此他们所获得的关于语言方面的经验也不同。这些不同的语言经验也就导致了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幼儿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情景,使他们在与这些条件和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并借助这些经验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述语言的能力。
三、语言教育活动是整合的教育过程
语言教育活动整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3个方面。教育方式的整合是指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时,以多种形式来构建。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善于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凡是他们感兴趣的,觉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孩子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孩子的兴趣与否,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
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有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 随后,我让孩子们猜测,大家议论纷纷,说自己有看法的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欲望,最后,让小孩自己谈谈看法,这节课是小朋友最感兴趣的一节,我发现,孩子的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重要啊。
四、在课堂上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与口语训练之间架设一座平台,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在课堂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进入说话乐园。
1.以图激趣,想象语言。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是培养幼儿想象说话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融入生活,延伸语言。生活中有很多优美的事物,为进行说话的口语训练延伸了广阔的空间。如我让孩子说说春天来了,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孩子们通过自己平时在春天看到的点点滴滴积极发言:小草绿了,桃花开了,温度高了,等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融入平时生活的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畅所欲言。
3.让主题活动成为自然的语言环境。幼儿的行为常受情绪的主导,因此,可以利用他们的情绪和兴趣顺势展开活动,营造一个幼儿可以自主的语言环境。如听了《小老鼠造房子》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造房子失败的小老鼠深表同情,迫切想为小老鼠造一所高级的现代化住宅,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愿望:“我给它造两层楼的楼房,有漂亮的屋顶、好看的门窗,像洋房一样。”我们搬新家了,小老鼠可以住我们的房子。”“小老鼠可以住高层看风景,我可以给它设计电梯。”既然孩子在这个话题上有这么多的想法要表达,于是我顺势建议孩子探索主题活动有趣的房子,接下来的探索过程无疑成了幼儿积累经验、丰富语言的过程。而最后的总结性谈话又成了幼儿自主表达的环节,激发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我深为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所折服,更为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感到欣慰。
基于幼儿兴趣基础上的主题活动是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诱导幼儿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自然地提高语言水平。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无论是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还是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于婴幼儿而言,发展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语言的能力是他们幼年时期必须要获得的能力。在目前的幼儿语言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实践中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不重视语言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语言教育活动单一,缺乏创造性等。
一、幼儿语言教育遵循五大原则是教学的前提
在幼儿认知语言发展的规律上,如何提高幼儿语言的教学效率,贯彻五大原则是教学的前提。
1.轻松愉快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至少要做到教得自然。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幼儿一天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吃饭时让幼儿说一下饭菜的名称;在做游戏上,教师出示游戏的名称和主要的关键词等,不必要像小学生那样完全以正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多表扬和鼓励幼儿。凡是可以使幼儿产生快乐的刺激物或活动都可以作为幼儿成功认识某一生字的强化物。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幼儿尤其合适。如何让语言教学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呢?首先,应采取游戏法,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贯彻这一原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其次,善于捕捉和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教学的内容与此密切挂钩,如幼儿喜欢看卡通片,那么就可将卡通片的人物、情节等文字利用恰当的时机出示给幼儿。再次,要为幼儿选择趣味性强的语言图书来阅读。
3.直观性原则。由于幼儿早期是以具体的动作和形象进行思维的,因此语言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事物、动作、形象、情境等,如结合跑的动作认识“跑”字,结合钱币认识“钱”字。对稍微抽象的形容词可以结合图片或故事进行学习,如认识“勇敢”二字,可出示勇敢者的图片或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4.活动性原则。幼儿喜欢各种自主性活动,如探索活动、操作活动、身体运动性活动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只有将语言教学寓于幼儿的上述活动中,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如进行一个捉迷藏的活动,去认识“捉迷藏”三个字。切忌像小学生那样静静的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地去认识生字,这样就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5.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此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因为实验发现,越是幼儿熟悉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文字,幼儿越喜欢认识,也容易认识。所以,提出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就是要从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语言教起。
二、幼儿语言活动内容设计的多元化是教学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幼儿全面的语言能力,要保障幼儿的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发展,幼儿语言活动设计的多元化是教学的基础。
1.语言活动类型要全。要发展幼儿全面的语言能力,必须提供全面的语言活动,好比是要获得全面平衡的营养就必须提供全面而丰富的饮食一样。因此,幼儿园实施语言教育至少应包括文学活动、字词句活动、谈话类活动、识字阅读活动、语言游戏活动等丰富多样的类型。
2.活动组织形式要多样。为了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应多元化地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各种类型的语言活动。首先,应组织好正规的教学活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利用好非正规的教学活动形式,随机教育,做到随人、随地、随时的认识字、词等。
3.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进行语言活动的内容要全面,如文学活动应包括各类故事、诗歌、散文;而故事教学不能仅仅选童话故事,还应选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明间传说等;诗歌教学也不能仅仅选儿歌,还应包含儿童诗等;散文教学应包括重点写人、重点写景等体裁的作品。
三、幼儿语言内容设计的渗透性是教学的关键
新《幼儿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联系,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现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在设计上应重视与各领域间的有机渗透,把语言内容:①渗透到游戏中。②渗透到生活环节中。③渗透到环境布置中。④渗透到家庭中。⑤渗透到各领域的课程中。如让幼儿园小班欣赏古诗《悯农》。诗的语言简实,符合小班的认知水平,但意蕴深远,告诉幼儿要珍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渗透了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又如“爱吃水果的牛”,是在“秋天”主题活动下设计和开展的。故事中牛吃下各种水果,身体强壮,帮助生病的人,使得欣赏秋天、感受秋天是收获季节不再显得老套。同时,设计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相渗透:数数牛吃了多少种水果,将这些水果分类(数学渗透),动手画画你能画出几种水果(美工渗透)?每天你会吃哪几种水果,吃水果有什么好处(科学领域渗透)?引导幼儿在操作观察中议论、想象,并及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认知、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方法是丰富多样并互相配合使用的。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完整的教育对象,因此应本着正确的教育观念,依照幼儿的发展特点、个人的学习风格、实践经验等,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对教育有明确的认识,并具体实施良好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幼儿更主动并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