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6: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标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4--002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优质教学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人们通常也把“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评价要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设计却存在一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误区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上的误区――忽视或误读教学目标
首先是,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味强调“学生自主”,讲什么学什么一切由学生来定。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这种做法导致教学的随意性。
其次是,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或其他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显示有l,3的教师的目标设计几乎照抄教学参考书。
再次是,把课程目标误读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确实存在着相似性和联系,但二者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见表1)。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顾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把原本属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教条地直接挪作课时教学目标;把课程目标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当作课时教学目标等,这些都是混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
案例1: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3节第二课时“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
2,掌握硫酸的主要性质。
[过程和方法]
3,学会不同价态的硫元素间的转化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5,培养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评析]上述案例中采用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分项目设计模式”,从形式上看体现了新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是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照搬到课堂教学目标中,这种人为将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割裂的做法,是对课时教学目标错误、片面的理解。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种目标,三个目标维度只是目标维度的要素,不一定是显性的目标维度,也不等同于每节课的目标维度。又如目标5“培养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显然,这样的描述缺少了与知识载体的融合,也不适宜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目标。
1.2设计上的误区――片面理解教学目标
首先是,过分关注知识体系,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现象,甚至直接把《考试大纲》中的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这样的设计势必会导致目标f通常主要是知识1设计过高,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失去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其次是。过分关注预设性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预设性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构成教学活动的“下限”;而生成性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交流而激发出来的,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反映了教师高水平的教学素养,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目标不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条。只关注预设性目标的做法是缺乏教学机智的反映,也是对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
其三是,过分关注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待,学生的发展变化既包括易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些显性成分;也包涵与学生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心理变化,即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隐性成分。
案例2: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了解烷烃性质的递变规律。
4.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碳原子数在5以内)。
[评析]上述案例中的四个子目标虽然很具体,几乎涵盖了该节所有的知识内容,但显然只是对教材中显现出来的,能用语言、文字和符号表达的目标进行了设计,而对过程、方法、情感等隐性目标未予以关注,没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也就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不妨在“甲烷”教学目标中加入“在学习甲烷结构与性质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烷烃”的教学目标中加入“通过烷烃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感受有机物的多样性和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样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预设性目标,还渗透了生成性目标:不仅指向明确而直接的教学结果(包括考试成绩),还指向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包括主动学习的兴趣、习惯、愿望、态度、方法、经历、体验等能长远影响学生发展的基础。
1.3表述上――错误陈述教学目标
首先是行为主体混乱。很多老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仍未能摆脱旧教学目标的束缚,教学目标中出现“培养学生……”、“使学生掌握……”、“帮助学生……”等以教师为教学目标行为主体的现象还较普遍。
案例3: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第二课时“乙酸”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捕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质疑和亲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评析]上述案例,虽然较全面地表达了对学生通过乙酸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等方面的目标,甚至为生成性目标留有一定的空间(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但从目标表述的方式看行为主体较混乱,有的目标主体是学生,有的是教师。如其中目标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目标2和4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陈述的是学生行为(会不会,如何经历、体验)而目标1中“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和目标3的主体又变成教师,陈述的是教师行为(做没做,怎么做)。显然用教师的行为表述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
其次是该描述过于笼统。一些教师仍采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
案例4:人教版化学第二册(理科)“化学平衡”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
4.通过平衡的建立及平衡特征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评析]该案例不仅在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上使用错误(只表明了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且阐述目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较笼统,如“理解化学平衡的特性”是指“能说明化学平衡的特点”、还是“能根据平衡特点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又如,对“常识性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是定位在“知道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还是定位在“能举例说明平衡常数”,或者“认识平衡常数的意义”等?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理解”?还有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这些表述都模糊不清、难以测量。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几个策略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首先应了解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建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再对目标进行分类整合,并按一定的标准(先后左右顺序或重要程度等)进行排列;最后根据学生和实际教学环境确定目标存在的价值并进行调整。其中,建立目标和再次提炼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环节,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2.1依据课标和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优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首先确定哪些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学科的核心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起点能力、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状态。
首先是,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化学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挖掘课程和教材各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因素。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如在必修2的“乙醇”一节教学目标中出现“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乙醇与钠的反应、取代、催化氧化、消去等方面的化学性质”,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因为课程标准在必修部分对乙醇的学习只要求“知道其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上述设计若放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有关“醇”的教学目标中就较为合理了。
其次是,进行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控制难易程度。只有难易适度的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有人把“学情”全面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的缺陷,并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是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的重要条件。
案例5:选修3《物质结构模块》“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教学目标设计
[学情调查]经过必修模块化学2的学习,对于“怎样认识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大多数学生认为:氢原子核外有一条明确的轨道,电子在轨道上高速运动:也有少数学生能用电子云来描述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对于“有多个电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如何运动?若以碳原子为例,怎样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碳原子核外的电子在明确的轨道上分层运动,第一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四个电子高速运动。可见,学生对原子轨道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卢瑟福模型和玻尔轨道模型之间。少部分学生能用电子云来描述氢原子的运动特点,但不能解释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这与学生以往的经验是建立在氢原子的电子云上有关,处于仅是记忆而非理解的水平。由以上对学情的了解可设计以下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从氢原子光谱出发。认识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学习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要点,了解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
3.从更为复杂的光谱事实出发,认识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不足,从能级的视角较为本质地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子轨道。
4.通过以上学习。认识到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物体。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知道“电子云”是对电子在空间内出现概率大小的形象描述。
5.通过了解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建立的历史,感受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
2.2以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现行高中化学课程中明确规定的学习内容是以化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实验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线,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且知识类结果性目标更具体、易于测量,而过程和情意类体验性学习目标绝大多数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只有借助于知识的载体才有实践意义。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不能仅仅是对三维目标简单的分类罗列,而应首先确立知识的主线,充分挖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方法目标和可能引起的情感体验,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案例6: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
1.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认识盐桥的作用。
2.能借助对Cu-Zn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激发学习动机。
3.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应用中感悟知识的价值。
4.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探究和推理归纳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并根据课堂实验条件进行简单原电池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感受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
[设计思路]首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在必修2学习过有关原电池的已有认知水平,确立各知识点及目标要求,再挖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以生成的目标,并确定适宜的要求层次。如“原电池电极反应”知识点的目标设计,可要求在教材提供的Cu-Zn原电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原理的理解,能书写陌生情境中简单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如已知电池总反应书写电极反应),达到应用层次的较高要求:同时,在分析和书写过程中形成一般的方法(如根据总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确定电极反应的反应物微粒、产物微粒和电子转移关系),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也能解决陌生情境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方法目标和情意方面的目标。
2.3规范叙写方式,准确表述目标内容
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师主观认识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现象常见于教学设计中,甚至在一些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中也不乏行为主体不明确或行为动词不具体等问题。如何使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准确体现在教案中?一是应注意目标结构,即采用“整合模式”,而不是“分项模式”,融合式陈述方式更能表达三维目标的整体特性。因为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知识、认知和态度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知识是认知的目的,认知是知识学习的手段,态度是认知的动力。二是对于结果性目标应关注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具体)、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即通常所说的ABCD模式,特别是行为动词的选择,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也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如说出……,判断……,设计……等)。而对于体验性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数时候是以隐性状态出现,难以直接观察、无形的、不易测量,一般用一些“过程性”动词来表述结果(如体验……,学会欣赏……等),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且主要用于陈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
案例7:“脱酸素剂成分的检验”的教学目标设计
1.所有学生能应用铁的还原性、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解释“脱酸素剂”的作用原理;掌握铁等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并能设计方案解决“脱酸素剂”的成分检验问题。
2.正确完成“脱酸素剂”中各成分检验的操作并得出结论,总结检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认识食品保鲜的意义;通过对“脱氧素剂”名称的认知形成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索桂芳,冯秀军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天津教,2007,(7)
[2]陈永良提高课时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化学教学,2009(8):50
[3]邱细荣,刘家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辩,教育导刊,2008(7):30-32
[4]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商报,2007,4-20(6)
[5]吴刚平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意义,教育科学论坛,2009(2):1
[6]苏仁标,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化学教育,2008(9):23
[7]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6
[8]汤国平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8(9):71
优质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前提,课时化学学习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新手型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思想的影响,在入职初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和设计上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也制约了新手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自身在学习目标设计上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对策。
一、课时学习目标设计反思
1.学习目标认知误区。
(1)学习目标无用。在入职初期,笔者以传统教学理念为指导,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是剧场,讲台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是观众。至于教师怎么完成一节课是教师的主观行为,是以教科书内容为基本载体的直感发挥,不需要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
(2)学习目标是形式。在常规化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进行常规检查,迫于形势要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照抄优秀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直接代替学习目标。照抄来的学习目标形式上是按照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的三个维度来设计的,但是对笔者实际的教学过程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
(3)学习目标是知识点的罗列。受教师为本的思想束缚,笔者曾一度认为所谓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规定学习内容,上课前教师通过对教科书上的内容稍作分析,找出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呈现顺序依次讲解,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的知识点,就实现了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化学课程目标代替学习目标。在《分子》的教学中,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直接拿来用。这样的目标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对学生学习没有指导意义。
2.学习目标设计误区.
(1)过分注重知识体系。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评价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笔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尤其面对中考。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过分关注教科书中具体知识内容的落实。
(2)忽视隐性目标,强调显性目标。学生的发展不但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锻炼,而且包括过程的体会、方法的学习、情感的培养、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前者是可以观察的具体行为变化,后者是不可测量的心理变化。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忽视后者,强调前者。
3.学习目标陈述误区。
(1)行为主体颠倒。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在做学习目标陈述时,使用“让学生知道溶解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等语句。这样描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错误的,而应该清楚地描述出目标达成的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陈述应该具体。笔者倾向选择“了解”、“解释”、“理解”等模糊、笼统的行为动词,这样的行为动词是无从检测评价的。
(3)行为条件范围不明确。行为条件主要说明学生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境中获得学习体验。笔者使用这样的陈述语句“会查找出常见元素的符号”,这种描述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条件。应该指出“会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二、课时学习目标设计的对策
1.建立对学习目标正确认知。
学习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是对“学生学什么”的具体化阐述,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评价依据。
课时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维目标形式,根据马杰提出的ABCD行为目标陈述法进行陈述。
2.建立对学习目标设计的正确认知观。
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进行如下的教学认知活动。
(1)研读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主要是研读课程内容标准部分。内容标准太抽象、不直观,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应该将内容标准进一步细化,表达成学生显而易见的,通俗易懂的学习目标。
(2)进行教科书分析。首先,进行教科书内容的具体化分析,先研读教科书内容,在教科书中逐一找到教材内容的具体化,即找要点内容,具体化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要记住的,在教科书中通常以例子、实验,以及“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三种形式体现。
其次,进行教科书内容的进一步分析,从内容的知识性质和内容的回归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化学知识有四种不同类型,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在内容的知识性质分析时,最主要确定知识类型,进而确定学生学习方式的产生方式,为行为动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内容的回归性分析就是回归到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这个基本主题上。
(3)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分析是建立在对教科书内容的第二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依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原理。教师通过第二轮教科书分析、课后习题分析,以及练习册习题分析,确定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当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可以设计出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设计。
①基本学习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以教科书内容的分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指导依据,精心设计行为动词。
②发展性学习目标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的。
③进一步的发展性目标是对课程标准的挖掘,是基于理解科学本质的目标。
关联理论认为,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话语理解涉及语言解码与推理过程。前者指语言结构的逻辑形式,后者指逻辑形式转换成话语命题之后推导出的隐含意义,即说话人意义。话语理解始于确定字面意义的信息解码过程,但接下来的消除歧义,确定指称及补全话语等都必须依靠语用推理,而且语用推理涉及对说话人意图的推断。说话人以尽可能的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来达到交际成功,听话人以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认知能力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构成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信息处理中,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
二、话语标记语在话语推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作为一种常见的话语组织手段,话语标记语最常见的作用是连接前述话语与后续话语,保证话语的连贯,提示话语之间的递进,因果,转折,让步等逻辑关系。
例如:(1)Tom bought a new car;moreover,he bought a Hew apartment.
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不产生影响,而是促进话语的推理过程,一方面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减少误解的产生。可见,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表明话语理解的方向,对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性起促进或引导作用,即Blakemore所言“对关联性进行语义制约”。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体现在对话语推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例如下面的一段对话(冉永平,1995):
(2)Jeanne:Oh,come,Mathilde,surely you tell an old friend.
Mathilde:Well…well,it was because of that necklace.
“well….well”这个话语标记语在这个对话里起着很重要的推理引导作用。Mathilde因丢失了Jeanne的一条项链而含辛茹苦地工作了十年。十年的辛酸与当时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用“well….well”来引导话语,以掩盖自己不好意思提及往事而又犹豫不决。如果不用“well……well”这话语标记语,就难以正确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能对听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加以引导,以促进听话人走向最佳关联。话语标记语连接的不是话语单元,而是语境或语境假设,从而引导推理过程。(3)中的话语标记语“so”和(4)中的标记语“after all”很好地证实了话语标记语的这一引导作用。
(3)Tom is not stupid;so he can find his way home.
(4)Tom is not stupid;after all he can find his way home.
在(3)中,话语标记语“so”所连接的是得出某一结论的推理过程。没有话语标记语“so”,尽管也许能推导出话语的意义,但是根据关联理论原则,以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寻求最佳关联性,那付出的代价不是尽可能小。有了标记语“so”引导,从而使推理过程简单明了,话语意思也更易明确化,恰好符合关联理论所要求的原则。(4)中的话语标记语“after all”所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和(3)中的语境不相同,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话语标记语在推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总之,话语标记语通过自身所标记的明示(explicit)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对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起引导作用。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是经过常规检查、生化检验以及血液培养等方法,将采集回来的血液标本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1]。血液检验工作为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血液采集工作中如果发生采血时间不对、采血方法不正确以及标本容器不达标等问题时,就会对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不利于疾病的诊治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血液标本共有400份,均为2012年2月――2013年5月我院采集回来的血液标本。均是通过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并将血液放置在专用的标本容器中,放置在室温环境下。
1.2方法对400份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仪采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化分析仪,根据不同标本溶血、采血时间、送检时间、采血部位等来分析、总结其对于生化指标检验结果的影响。
1.3数据统计本组研究获得的数据均输入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数据选用x2方法检验,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标本送检时间不同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血液标本的不同送检时间对于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发现随着血液标本送检时间的推迟,更容易是生化检验结果产生误差,从而对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产生不良影响。这可能和血液标本中的PH值改变、化学成分变化、酶活性下降以及细菌污染等其他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
2.2比较正常标本和溶血标结果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比较,其中正常标本中检测得出r-转肽酶为231.03U/L,尿酸为214.63④mol/L,钾离子为3.85mol/L,磷酸肌酸激酶为326.72U/L,氯为102.57mol/L,钠为139.28mol/L。而溶血标本检测结果显示:r-转肽酶22.35U/L,尿酸为105.22④mol/L,钾离子是9.14mol/L,磷酸肌酸激酶162.24U/L,氯为110.41mol/L,钠为108.03mol/L。通过对比发现两者检测所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和血液血清中存在的一些浓度远低于红细胞浓度的物质有着一定的关系。
2.3采集部位不同对生化检验的影响输液同一侧进行血液采集对尿酸、尿素氮、钠、氯以及血糖等的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其中正常值:尿酸为212.04、尿素氮为4.35、钠为143.08、氯为97.06、葡萄糖正常值为10.24。而通过输液同一侧进行采血,所得检查结果为:尿酸为296.54、尿素氮为2.65、钠为155.58、氯为169.37、葡萄糖正常值为25.10。可以发现钠、血糖以及氯的检测值较高于正常值,而尿酸、尿素氮、钾的检测结果稍微低于正常值。
3讨论
3.1分析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作用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影响其检测结果的一个比较多见的干扰因素就是标本溶血。其中溶血只对一部分检验项目产生影响作用,溶血之后检测结果偏高的有ALB(白蛋白)、AST(天冬氨酸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TP(总蛋白)。溶血之后检验结果偏低的有:GLU(葡萄糖)、CrEA(肌酐)等。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溶血之后存在红细胞中的AST酶等被释放在血液血清中,对血清中的部分酶活性产生影响。
3.2分析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生化检验中采血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改变后会造成一些生理变化,其中也包括了机体血液成分的变化。从原先的卧位变换为直立位,可使采血样本中的测定值出现升高。这是因为直立状态下,静脉压上升,有一部分水分进入到间质中,相对于卧位情况血浆总量减少了大约12%,而血液中直径>4nm的成分无法进入到间质中,从而使血浆中这一部分成分浓度增加,其可增加约6%-16%,进而导致血浆浓度上升[2]。
3.3采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中若针对一个患者进行多次检验,尽可能确保每一次采血都控制在同一个时间,方便比较检验结果,避免机体内血液中各检验指标因昼夜时间不同而发生改变。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标本最佳采集时间为早上7:00-8:00,并使患者最后一次饮食、饮水时间控制在前一天下午6:00-7:00。防止因进餐后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生化检验指标,也应注意人体在处于饥饿时采血,检测结果中发现部分检验值偏低。若需要测定血肌酐,尤其是检测内生肌酐清除率时,患者应禁止使用肉类食物3天,禁止引用茶、咖啡等。如果是检测尿羟类固醇时,患者在进行采血前3d停止服用有色药物、激素药物,若是检测尿儿茶酚胺,在采血前3d患者不仅需要禁止使用巧克力、咖啡以及相交等,还应停止口服香草扁桃酸药。
4结语
总之,采血过程中标本溶血、采血、采血时间等因素的差异都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采血过程中应使患者采取正确的,并在最佳采血时间进行采血。血液标本采集好后应及时进行送检,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对血液标本中的一些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化检验指标的正确性。
1.1教学过程小学化。近几年来,幼儿园教学采用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幼儿园学生吃不消该教学方法。例如:汉语学习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授课程序为:出示字卡或者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认字,给幼儿讲解组词以及字义,进行造句训练。同时,教师还会给幼儿书写顺序规范指导,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书写练习,这个教学过程和小学生汉子学习过程比较相似。幼儿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会从而获得知识过程比较缺乏,而且幼儿教学中借助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活动也相对较少。教师比较强化纪律,比较重视纪律性,幼儿自逐渐被剥夺。
1.2课程设置小学化。有些幼儿园已经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这些课程包含拼音、计算、汉字以及古诗等等。还有的幼儿园开始增设了英语、珠心算等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将少部分的时间用于游戏、绘画以及舞蹈。幼儿从小便处于忙碌的学习环境中,这容易导致幼儿天性丢失,容易使得幼儿出现学习疲劳。
1.3教育目标小学化。有些幼儿园不将过多的力度放置在幼儿身心健康规律研究上,而是强调培养幼儿教育,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导教功能难以发挥,却过重的强调教学目的。幼儿和小学衔接比较强,很多的幼儿在学习中都开始被要求珠算、识字以及拼音等等,给幼儿布置过多的作业,会使得幼儿学习出现不良后果。
2.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2.1加强课程设置的生活性。幼儿园教学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情况确定,需要将幼儿心理需求作为课程布置出发点。选择一些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内容。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内部结构组建,还应该考虑到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顺序。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幼儿兴趣、幼儿发展特点以及需求,选择一些生活化比较强的课程内容,使得幼儿在情境中去学习,从而体验到学习乐趣。幼儿园课程设置应该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并且可以逐渐形成五类活动,这五类活动可以是语文活动、艺术活动、科学活动、健康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一些日常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例如:早操、睡眠、游戏以及种植物饲养种植等。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具备幼儿园设置特色,应该不断突破传统的课程内容,将局限摒弃。遵循幼儿生活逻辑,满足幼儿心理世界为基础上开设课程,使得个性化设置更加符合需求。
2.2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幼儿教学应该实现"玩"中"学",游戏是幼儿学习重要方式。因此,幼儿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于幼儿参与性教学,将体验性、游行性以及活动性融合为一体。教师可以综合使用游戏形式、小组谈论形式以及操作形式进行多项教学。逐渐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从而形成积极、乐观学习心态。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有效手段。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该使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教师可以组织起多种活动,例如常见的数学发现活动、写字活动以及电脑游戏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学习乐趣。这些活动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需求,还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学习,该教学过程更好避免"小学化"倾向出现。孩子拥有基本的读、写、算能力,还可以在游戏中感受游戏乐趣,这是一种自由式学习方式,更好避免倾向化教学出现。
2.3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幼儿行为规范一般需要建立在自我管理基础上,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启发工作,逐渐引导幼儿,使得幼儿有更好的约束力,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应该选择愉快的教育方式,将教学融入活动中。在对幼儿进行规范性训练过程中,应该基于正面去引导,进行反复的强化正确行为,可以给幼儿合适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应该明确这个度的把握,不能伤害的孩子自尊,也不能使得孩子出现高傲心理。教师本身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孩子参与其中,逐渐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在该教学过程中,将幼儿主体地位展现出来。基于该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孩子在该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
3.结束语
当前幼儿教学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在教学中出现小学化问题比较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方法,避免小学化问题出现,这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才能让幼儿基于欢乐的氛围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参考文献:
[1]王廷廷."镣铐下的孩子"--多重视角下的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J].西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
[2]安惠敏,孙丽花.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认识的现状调查--以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27期
1河北省考生得分情况
此题是有关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是一道流程题,与当前倡导的环保要求一致。题目要求考生对文字、反应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河北省考生答题得分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对试题背景知识的的分析及试题解答的策略
2.1试题及解答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3。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 + 2OH- + 6H2O = 2Al(OH)-4 +3H2。
(3)“酸浸”一般在80 ℃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LiCoO2 + 3H2SO4 + H2O2=Li2SO4 + 2CoSO4 + O2+ 4H2O,2H2O2=2H2O + O2;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2NH4HCO3= CoCO3+ (NH4)2SO4 +CO2+ H2O。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6C。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 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CoCO3、Li2SO4(填化学式)。
该题学生的得分率偏低,一方面说明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锂离子电池的类似的知识是很陌生的。根据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学生能否获取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所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背景知识对试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2.2对试题背景知识的的分析
2.2.1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机理的分析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非水电解质和隔膜4个部分组成,两个能可逆脱嵌的锂离子化合物构成正负极,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主要采用材料LiCoO2,负极采用材料炭,将负极和正极隔开的隔膜,LiPF6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或碳酸二甲酯(DMC)溶液为电解液,具体电池反应可表示为:
电池表示: (-)Cu,LixCn|l mol·L-1LiPF6-EC+DEC|LiCoO2,Al(+)
负极反应:LixCn-xe-nC+xLi+
正极反应: Li1-xCoC2+xLi++xe-LiCoO2
电池反应:Li1-xCoO2+LixCnLiCoO2+nC,
0≤ x≤0.5(x>0.5,Li1- xCoO2脱氧,晶体不稳定)
锂离子电池也称为“摇椅式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在正极中,Li+和Co3+各自位于立方紧密堆积氧层中交替的八面置。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这种嵌入或脱嵌很复杂,一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1)在正常充放电情况下,Li+在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层间嵌入和脱出,一般只引起层面间距变化,不破坏晶体结构;从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看,锂离子电池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可逆反应。
(2)在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嵌入负极的Li+采取“层——边端——表面”储锂机理,锂在碳层中既非原子也非完全离子化,同时碳材料中的氢参与了电子的储存。有研究认为,锂这时呈“锂亚原子”状态,这种状态的锂既有原子的性质也有离子的性质。此时的能带理论计算表明,LixC6的主要形式LiC6的电荷转移式可写作Li+C6-,对于正极LiCoO2而言,同时也有Co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
(3)在放电时,对于正极而言,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采取“在两个O-Co-O层之间嵌入了一个锂夹层”储锂机理。锂嵌入LiCoO2体系后不是以原子态存在,也不是典型的+1价离子形式存在。有研究认为,锂这时呈“锂亚原子”状态。这种状态的锂既有原子的性质也有离子的性质,同时有正极Li1- xCoO2中钴的化合价+4价降到+3价。对于负极LixC6而言,研究的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在充电的过程中,随注入负极的电子数增多,“锂亚原子”的电荷基本保持不变,碳负电荷增加,氢的负电荷显著增加。因此,如果忽略碳材料中的氢参与了电子的储存,则很显然,负极的放电反应主要是LixC6中的碳失电子。
2.2.2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的分析
2.2.2.1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成
一般而言,将正极活性材料LiCoO2、导电剂碳粉、粘结剂PVDF溶解在有机溶剂甲基吡咯盐中,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地涂在铝箔两侧,在氮气流下干燥除去有机分散剂甲基吡咯盐,再按尺寸剪切成极片。由于钴属于战备物资,资源有限,价格较贵,且对环境有污染,因此在实际的处理上,对LiCoO2正极材料进行改进,引入一些其他元素,以提高其性能。废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里含有的元素见表1。
2.2.2.2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几百次至1 000次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重视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非常多,特别是Co和Li的回收研究更是重中之重。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27提供的回收Co和Li的方法体现了“碱煮—酸溶—萃取—反萃取”的特点,分析如下。
该方法的特点是:先用碱浸方法处理经深度放电并拆开后得到的作为正极集流体的铝箔,这时极片里的A1与NaOH发生反应:
2A1+2NaOH+2H2O=2NaA1O2+3H2
由于LiCoO2不溶于碱液,因此LiCoO2和剩余的少量铝以及其余的金属、乙炔黑、一些粘结剂(PVDF)通过过滤即可和滤液分离,分离后得到的不溶物被酸溶解进入溶液中,其中炭粉和一些粘结剂则留在渣中,这时发生的有关方程式有:
2LiCoO2+3H2SO4+H2O2=2CoSO4+Li2SO4+4H2O+O2
2Al+3H2SO4=Al2(SO4)3+3H2
Fe+H2SO4=FeSO4+H2
Fe2O3+3H2SO4=Fe2(SO4)3+3H2O
NiO+H2SO4=NiSO4+H2O
CuO+H2SO4=CuSO4+H2O
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
2LiNiO2+3H2SO4+H2O2=Li2SO4+
2NiSO4+4H2O+O2
经过酸浸处理后,溶液里面还含有很多杂质离子,这些杂质离子必须予以除去。经过分析还可以得出酸浸处理后溶液里面杂质离子浓度以及种类,见表2。
根据溶度积原理,通过调节溶液的pH,这些离子中的杂质Fe3+、Al3+就可以完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余下的离子可通过萃取而达到除杂,得到的萃取液在经过反萃取就可以实现Li+、Co2+的分离。
萃取关键环节是萃取剂的选择。研究表明,对硫酸体系而言P204、P507主要用于硫酸盐体系中,萃取剂P204、萃取剂P507属于酸性萃取剂,其对各种金属阳离子的萃取平衡pH值都不同。根据此特性,实验可通过控制水相中不同的pH值来实现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首先使用P204在pH=2.6时使杂质离子进入有机相,Li+、Co2+留在水相,接着对水相中的Li+、Co2+用P507在pH=5.5时进行萃取,使Li+留在水相而Co2+进入有机相,最后对有机相中的Co2+用2 mol/L的盐酸溶液反萃取得到CoSO4溶液,对该溶液再用沉淀剂就可以得到CoCO3。
2.3试题解答的策略
通过试题背景知识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试题背景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概念有一定差距,试题的陌生度较高,因此把试题所给的每一步都弄清楚再解题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通过分析该题的重要知识节点,再分析该题重要知识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因果关系的信息整合方式,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应该是解决该题的最佳策略。
(1)审题获取尽可能多的解题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屏弃无用信息。例如:酸浸前后钴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沉钴形成的CoCO3存在的环境、充放电电极反应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等,屏弃该题中萃取——反萃取等对解题意义不大的信息。
(2)对所获得的解题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进行辐射整合。例如向化学主干知识的辐射整合,可获得该题[(1)、(2)]的解决方案,向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辐射整合,可获得[(3)]的解决方案,向充放电电极反应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辐射整合,可获得[(5)、(6)]的解决方案,向自己积累的类似问题的知识系统辐射整合,可获得该题某些问题更优化的解题方案。
当然在辐射整合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该题的[(4)、(5)],这些问题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4)可能受到CoCO3本身的性质和环境酸碱性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解题人对这种因果关系关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5)可能受到该锂离子电池的反应机理、Li1- xCoO2或LixC6放电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价态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因素在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是困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过程的优劣也全方位的体现了一个应试者的素养,从高考选拔优秀人才的角度看,[(4)、(5)]也给更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以下就[(4)、(5)]分析处理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对于(4)的分析处理:从该题的流程看,CoCO3是难溶的,而难溶碳酸盐一般情况下在强酸性溶液中是不存在的,而(4)的要求是完成CoSO4和NH4HCO3的反应,并且生成物中必有CoCO3,因此可以按如下两步实现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化:
CoSO4+NH4HCO3CoCO3+NH4HSO4
NH4HSO4+NH4HCO3(NH4)2SO4+CO2+H2O
NH4HSO4的水溶液具有强酸性,NH4HSO4可以和碱性溶液中的NH4HCO3反应,因此可以使第一个化学反应平衡向右移动,进而趋于完成,把两者相加即可以得如下化学反应:
CoSO4+2NH4HCO3= CoCO3+(NH4)2SO4 +CO2+ H2O
对于(5)的分析处理:从2.2的分析看,电池反应的机理是很复杂的,如果还是按照一些老的方法去处理该处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可以用电荷守恒的方法回避一些不清楚的机理问题,但又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对此可以解读成对负极注入xe-电子,为了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必然有xLi+进入负极,进而得到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反应,而同时正极必然有xe-电子出来。为了保证正极的电荷平衡必然有xLi+进入电解液。而作为正极电极主要物质必然有LiCoO2- xe-- xLi+= Li1-xCoO2,把两者相加就可以得到充电时的电池反应,进而得到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6C。如果得到了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则(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的原因自然就会清楚。
(3)利用对信息进行辐射整合处理的结果,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再推敲,进一步优化完善解题结果。
3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启示
高考过后的考题研究应该是教师提高日常化学教学质量以及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的重要工作。通过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分析如下。
3.1对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高考化学27题的评价
2013全国新课标(Ⅰ)高考化学27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质量水准很高的试题之一。尽管很多人对该题的命题质量存在微词,但从试题的背景知识以及解题策略分析看,该题具有命题起点高(密切联系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问题)、落点低(试题的解决方法都指向化学基本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为各种能力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化学素养的空间)、试题各问之间存在隐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为试题的正向分析和逆向分析建立了隐性的桥梁,为有能力认识到这一桥梁的人提供了解题方便)等特点。
3.2对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的启示
从该题的命题角度看,该题考核了化工流程、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以及思维容量比较大,从知识背景看该题密切联系实际,反映了当前的热点问题,试题的解答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面对复杂的试题环境应试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说该题对抑制题海战术等低效率的复习备考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中重视构建学生系统有序的知识技能体系,形成并完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应有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搞好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重要工作,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工作,也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3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3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成为主角,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被放在第一位。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上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1. 高三化学复习课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许多学校和老师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时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课堂,陷于该“怪圈”十几年不能自拔。新课标下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学生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复习课效率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与创新素质,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人认为:高三复习强调的是效率,不必像新授课那样创设问题情景,没有必要进行化学科学实验探究,于是“教师详细知识归纳+大量习题训练”成为高三复习常见模式。很多学生也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的重复,听课兴趣不高。确实,高三复习课(习题课)本身的课型特点及所讲题目难度的提高和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使教学手段显得单调,教学模式呆板,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模式若长期恶性循环,只能导致学生厌倦课堂,对知识点掌握甚少,解题技能无法提升。其实如何进行有效的“重复”,如何在“重复”中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高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有老师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很好、学生情绪很高、回答问题很积极等。但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大多的活跃气氛只是体现在简单的问题和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一种本能的活泼好动上,根本不能够将学生潜能发掘出来。
2. 成因
(1)高三复习课特点
高三复习课(习题课)本身的课型特点及所讲题目难度的提高和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使教学手段显得单调,教学模式呆板,使得师生之间较难进行互动,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角度
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教学进度,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上课时尽量避开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来“表演”,主要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思考、交流、反思时间少之又少,使得学生上课被动,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想放弃学习。
②教师的误区:总以为老师多讲,学生就会多懂,从而明白解题原理,掌握解题步骤。
其实这纯粹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想法,完全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忽略了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技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使学生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3)学生角度
由于学习过程中大量难题、新题的出现,且对旧知识的遗忘和混淆,及备考过程中的紧张心理,使得学生上课时很被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三类人:一类是有心无力型,二类是有力无心型,三类是无心无力型,这样的学生很难融入课堂,主体地位很难被体现。学生的松懈也导致了教师的消极,影响了课堂的质量,从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挑战。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复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应再是教师单纯地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等的不良教法模式去传授知识,而应是实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机会,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意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激发创新潜能,以适应高三化学复习课要求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时立于不败之地。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行动来实现。教师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总之,只有承认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观点的转化,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高三化学复习课上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对策
1. 从教师角度,应做到“三转变”
(1)转变观念
我们许多老师总认为:复习课上,教师多讲,学生就会多懂。其实不然,多讲不一定多懂,多接受。我们应该精讲、精练,多授之以渔,不能因为赶上了教学进度,而落下了学生能力水平,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师要通过精选习题来提高练习的效率。学生通过练习,知识得以巩固掌握,解题思路、程序得以消化,进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讲题时:要注意变式的训练,既要多题一解,也要一题多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思维的灵活性,避免定式思维,既掌握一定的程序又不固守某一种程序,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2)转变方式
主要指备课、上课及课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有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一些教学情景。例如:讲实验题时可展示些实验仪器,让学生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不自觉的融入于课堂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也必须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堂设计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从教材和教参的要求出发。只有立足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才成为可能。
授课时,积极应对,多发问、多引导、多鼓励,少独唱、少主宰、少埋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在讲题时应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
课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化学才能,让他们有所作为,构建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方式。
(3)转变角色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上一位化学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上他的化学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化学知识,因此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学生们的作业,认真批阅,及时为后进生补缺。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
教师也不应把自己放在高处俯视学生,一味的命令、服从、威胁与惩罚,这样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发挥。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孩子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开放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我们应当放下教师的架子,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并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使化学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 从学生角度,应做到“四会”
(1)让学生会想
这里的“想”即“思考”。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学习必须学会思考,离不开思考。化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多想。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尽可能地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参与,变成思想交锋的过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又能灵活地变化和融通知识,还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师的“引思”和学生的“发思”,使得师生关系尽现于课堂之中,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让学生会记
“记”即“做笔记”。课堂善于记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加强了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当然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做笔记,既保证写得完,又促使学生在写的同时能够去思维,去理解,避免学生只顾写不动脑思考。可以相信,学生重视做笔记了,善于做笔记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必然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提高。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形成了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学会了学习。
(3)让学生会说
有这种现象:当学生集体回答时都很会说,但个别提问时就哑巴了。分析原因发现:第一,是生怕说错了,受到老师批评,受到同学笑话。第二,就是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那么他就干脆不说了。我们应鼓励学生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首先让学生敢说,老师首先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管学生说的对不对,都给予表扬,同时让其他同学认真听,都参与进去。对发言的同学不取笑,说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告诉他们,你如果发言了,其他同学也会给你表扬鼓励的。让学生从心理上去除怕说的阴影。让他们知道其实老师很喜欢听他们的发言,同学也很喜欢听他的发言。另外,在其他同学回答完后,老师可以继续追问,促使学生想,积极动脑发言。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解题思路、方法,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问和学生的说,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中,享受参与的乐趣。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也得到了操练。
(4)让学生会做
这里的“做”即课堂上的即兴解题和板书。高三复习课离不开大量的习题,这些习题有的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完成,但有的(典型的代表题)必须要求学生当堂解决(或让学生板书)。这样做的目的: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解题,培养了一种能力也使之体会到解题的艰辛和乐趣,使其放松的状态一下子紧张起来,发散的心思收敛于课堂之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享受解题的快乐的同时,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其主体作用被体现,主体地位被巩固。
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老师的声音少了,学生的声音多了;老师的机械灌输少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多了。学生不再仅仅是听众、记录者,另外还要承担起更多的角色。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生动的、洋溢生命光辉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必将更加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并且还要听好、说好、读好、写好!
总之,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理念渗透在和谐、宽松、民主而又活跃的教学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意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高三化学备考复习成为真正高效的复习。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白血病;HL-60细胞;K562细胞;NB4细胞;细胞凋亡;Fas
Key words:PUVA therapy;leukemia;HL-60 cells;K562 cells;NB4 cells;apoptosis;Fas
补骨脂素(psoralen,PSO)具有光敏性质与抗肿瘤活性。本实验以不同浓度加波长为360 nm,不同照射时间的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光照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HL-60、K562、NB4,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在光化学疗法(PUVA)后的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荧光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as在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以探讨PUVA法对人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及部分作用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AB-M2)HL-60细胞、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由大连医科大学惠赠;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AB- M3)NB4细胞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竺院士惠赠。
1.2 药物及主要试剂
PSO由大连理工大学及本院共同从补骨脂中提取和制备。二甲基亚砜(DMSO)购自北京化工厂,RPMI1640培养液、胎牛血清为Gibco产品,小牛血清系杭州四季青生物材料工程公司产品,Trizol为美国GIBCOBRL产品,Fas基因表达试剂盒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鼠抗人Fas(CD95)单克隆抗体为美国CALTAG实验室产品。
1.3 仪器和设备
流式细胞仪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GLY-10型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仪由徐州华卫医疗设备公司研制,荧光定量PCR仪(DA7600型)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1.4 细胞培养
HL-60、K562、NB4细胞分别常规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及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含硫酸庆大霉素0.025 U/mL)中,于37 ℃、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进行连续培养。
1.5 分组
依据紫外线照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下列2组:长波紫外线照射0 min组;长波紫外线照射5 min组。
1.6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收集浓度为5.0×105/mL,经PUVA处理的白血病细胞10 mL,用PBS清洗2次,转入2.0 mL离心管,离心(2 000 r/min)3 min,弃上清,缓缓加入2.5%戊二醛2 mL,4 ℃冰箱静置2 h以上。磷酸缓冲液冲洗,锇酸固定,水洗、脱水,浸透、包埋,制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
1.7 光化学疗法24 h后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
取浓度为4.0×105/mL、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白血病细胞株5 mL,分别加入0、5、10、20、40 μL的PSO,使其在反应体系中的终浓度分别为0、10、20、40、80 μg/mL,放入石英比色皿中,在GLY-10型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仪(λ=360 nm)上以1 J/m2辐射量边照射边震荡,照射时间分别为0、5 min。处理后各实验组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5.0×105/mL细胞,用PBS洗2次,弃上清,加入100 μL碘化丙啶(PI)染液,避光反应30 min,加入PBS 400 μL,上机检测,并用Multicycle软件分析得出相应的细胞凋亡百分率。
1.8 光化学疗法24 h后白血病细胞Fas基因表达情况
①总RNA提取,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mRN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②cDNA合成,反应体系包括:5×反转录buffer 4 μL(含Mg2+=4 mmol/L),反转录酶(200 U/μL)1 μL,dNTPs (10 mmol/L)0.5 μL,上游引物0.4 μL,下游引物0.4 μL,DEPC水9.7 μL,RNA模板4 μL,总体积20 μL;反应条件:37 ℃ 1 h, 95 ℃ 3 min。③将cDNA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包括:5×定量PCR buffer 10 μL(含Mg2+=2 mmol/L),Taq酶(3 U/μL)1 μL,Fas上游引物1.0 μL,下游引物1.0 μL,各自的荧光探针1.0 μL(注:上、下游引物,探针的终浓度均为10 pmol/L),dNTP 1 μL,ddH2O 30 μL,cDNA模板5 μL,总体积50 μL;同时,将制备的定量模板按照2×108/mL、2×107/mL、2×106/mL、2×105/mL、2×104/mL梯度稀释,加入不同反应管中,在DA7600型荧光PCR仪进行扩增;反应条件:93 ℃ 2 min,93 ℃ 1 min, 55 ℃ 1 min,共40个循环。④反应结束后用由计算机计算定量结果,再通过换算得出每微克总RNA中Fas的mRNA拷贝数。上、下游引物及探针序列:Forward Primer:5’-GGGCAT CTGGACCCTCCTA-3’;Reverse Primer:5’-GGCATTAACACTTTTGGA CGATAA-3’;Probe:5’-FAM-CTCTGGTTCTTACGTCTGTTGCTAG- TAMRA-3’。
1.9 光化学疗法24 h后白血病细胞Fas蛋白表达情况
收集白血病细胞1×106个,PBS洗涤1次后弃上清液,加入FITC-Fas抗体10 μL,避光孵育20 min,加500 μL PBS上机检测Fas蛋白表达,以FITC-IgG1做对照。
1.10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结果均来自至少3组平行或3次重复实验。各种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所有统计计算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P
转贴于 2 结果
2.1 光化学疗法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白血病细胞HL-60、K562、NB4均出现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胞核体积减小,可裂解成一个或数个致密体,可见核小体碎裂,核染色质聚集或边集,部分染色质致密成斑块状或沿核膜收缩成新月体状,整个细胞可裂解成大小不一凋亡小体。
2.2 光化学疗法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见表1~表3)表1 PUVA后24 h HL-60细胞凋亡率(略)注:与0 min组 0 μg/mL比较,*P
2.3 光化学疗法24 h后白血病细胞Fas基因表达情况
(见表4~表6)表4 PUVA后24 h HL-60细胞Fas mRNA的表达(略)表5 PUVA后24 h K562细胞Fas mRNA的表达(略)表6 PUVA后24 h NB4细胞Fas mRNA的表达(略)
2.4 光化学疗法24 h后白血病细胞Fas蛋白表达情况
(见表7~表9)表7 PUVA后24 h HL-60细胞Fas蛋白表达(略)表8 PUVA后24 h K562细胞Fas蛋白表达(略)表9 PUVA后24 h NB4细胞Fas蛋白表达(略)
3 讨论
PSO的抗肿瘤、抗白血病作用,以及其具有的光敏活性已被人们所认识[1-5]。本院开展了PUVA体外净化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各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本实验采用紫外波长为360 nm的GLY-10型光量子血液平衡治疗仪和/或补骨脂中提取的PSO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K562、NB4进行处理,结果从电镜下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凋亡率两个方面证实了PUVA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
Fas/FasL系统在传递细胞凋亡信号中起着重要作用[6]。结果显示HL-60、K562、NB4细胞Fas的表达下降。当Fas水平下调至低于Fas/FasL途径诱导凋亡的阈值时,凋亡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在体内无限增殖。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PUVA上调Fas基因的表达,经PUVA作用后,HL-60细胞Fas基因表达拷贝数的数量级由对照组的103上升至106,K562细胞Fas基因表达拷贝数的数量级由对照组的104上升至107,NB4细胞Fas基因表达拷贝数的数量级由对照组的105上升至108,均上调了3个数量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Fas蛋白质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由此我们认为,PUVA诱导人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途径之一是对Fas/FasL系统的调控,通过上调Fas基因而诱导细胞凋亡。
另外,实验结果显示,PSO、UVA及PUVA均有诱导细胞凋亡及上调Fas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但无论从直观角度还是从统计分析结果上看,PUVA的作用要显著强于前两者,再一次证明PSO光敏活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中药成分PSO的光敏活性在PUVA对白血病治疗作用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楠楠,黄世林,张德杰.等.补骨脂素加长波紫外线对人白血病细胞株NB4、HL-60、K562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44-446.
[2] 吴少华,张仲海,赵建斌.补骨脂素体内外抗癌活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303-305.
[3] Garneiro LV, Ferreira SR, Chen CL, et al. Psoralen derivatives and longwave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are active in vitro against human melanoma cell line[J]. J Photochem Photobiol B,2004, 76(1/3):49-53.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2-02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推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一些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这都给排课工作在量和质双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排课是高校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高校相关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开始运用教务管理软件进行课表编排工作,然而,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排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的情况都不同,要靠一个算法或一套软件排出高质量的课表是不可能的。于是,各高校近年来又开始走软件辅助编排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二 课表编排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跨校区上课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完成了多校合并历程,合并后高校进行了资源重组、学科优化,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有些高校又建了新校区,很多高校都存在多校区问题,有的校区之间甚至距离很远。石河子大学目前就有中区、南区、北区、东区和五家渠校区五个校区。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我们在课表编排时,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尽量避免学生课间因上课地点变更长距离的跑动,然后尽量满足老师的需求,缩短老师因上课地点变更的跑动距离。然而,由于师资或教学资源的约束,一些跨校区上课的情况还是在所难免,尤其是我校地处西部,冬天漫长而又寒冷,考虑到广大师生的安全,避免耽误上课,学校充分研究教学规律、借鉴兄弟高校的做法,提出了大课间的解决方案:即把原来的一小节课50分钟压缩为了45分钟,两大节课课间改为30分钟,这样既提高了上课效率,又提高了课表满意度。
2.师资不足及课表稳定性的问题
由于扩招和教师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因素,高校部分专业某学期就会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果缺乏合理的计划安排,到时候就会出现调课多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石河子大学目前还鼓励小班上课,个别课程师资紧张,一个教师一学期要带十几个教学班,这时若再有教师外出,课程的安排就会出现问题,要么其他教师临时代上,要么让任务很重的教师再加新的担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先是采用学期全学程教学任务计划表(主要包含以下字段:课程或环节代码及名称,总学时或总周数,学时分布,任课教师,周学时安排),让学院、系部、教研室、课程组、教师有个大概的计划,在不违反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样课表相对比较平稳,也有利于督导,同时也便于后期的工作量核算;鼓励小班上课,相当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我们在落实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公共课交叉落实,专业课按顺序落实,以便给行政班级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合班上课。对于调课,我校采用领导逐层审批制度(教研室学院教务处),严格控制调课率,发现随意调课后则追记为教学事故。执行此方案后,我校调课率比以前同期降低了50%左右。
3.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新开了不少专业,由于是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新开专业普遍存在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学生课程多、自由时间少等情况。我校根据实践经验,发现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上述不足,结合市场需求,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多开课,压缩课时,开短课程,精讲课程,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自学、多实践。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课表编排工作人员借鉴其他高校四学期制的做法,摸索出上半学期—下半学期的排课方法。即:学时多的课程全学期上,短课程半学期上完,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把这些短课程均匀地分布在上下半学期,或者根据专业需要全部安排到某一个半学期,另一个半学期学生集中实践。这样老师也可以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时间。
4.英语分级教学、体育选项选课上课问题
多年来,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和体育选项上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随着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问题和困难也不断显现。其中大学英语分级和体育分选项上课与排课之间矛盾最为突出。我校新生入学后英语即展开分级教学,体育选项更是多达10项。为了给其他课程让出尽量多的时间,我校采用了分组分级法进行这两类课程的课表编排,排课前,把这两门课程的负责老师召集到一起,根据教学规律,进行统一调度、协调,避免冲突,并且优先排这两类课程。考虑到理工科的学生实验比较多且多是每次3~4学时,下午尽量不安排体育与英语课,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实验。
5.公共选修课、辅修、二学位及艺术类小课课表的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觉得公共选修课不重要,就是混学分,所以不少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也不好好教。为了改变这种传统观念,我校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课程过程管理之外,在排课时,一改原来公共选修课全排到晚上的做法,重视选修课,采用交叉排法,淡化选修课的概念。例如:我校把周三的7~8节、周五7~8节等时间设置为公共课选修课时间,同时周三的晚上、周五的晚上也允许安排必修课。我校艺术类小课采用一对N(N通常为1~8)的方式上课,课头特别多,时间点不够,以前都是手工排,比较混乱,调整也困难。目前,结合教师意愿,我们采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在课表中设置11~12节,排在11~12节的小课中午上,提高了课表的精准度。另外为方便管理,我们把辅修和二学位的课表统一放到周末,避免了课表杂乱,提高了管理效率。
6.节假日的问题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针对节假日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现行政策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民族生和汉族生统一休息),且要精确化排课的需求,我们的做法是:空排法,具体示例如下:若五一劳动节是第五教学周要调休三天,我们就将第五周先空出来不排课,这样第五周还有四天可以安排课程,等课表排完后,再把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假日的课程整体调整到第五周空闲的时间,由于第五周原先没有安排课程,就避免了冲突,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课表的精准度。
7.教室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教学场所普遍紧张。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我校采用了容量接近原则与学生就近原则。容量接近原则,就是如果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接近某个教室的容量,就把这个教学班安排在这个教室上课;就近原则是同一上课班级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时间上课不一定非要在同一地点上,而是相邻的两大节课尽量安排在一个上课地点,或者邻近,这就缩短了学生课间的跑动距离。
三 总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19
血液检测标本溶血是在采集、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红细胞破裂, 血红蛋白释放至血清/血浆中而导致的溶血现象。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血液标本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动态监测、预后评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因而实验室检测指标能否及时、有效及准确反映患者机体状况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溶血标本对实验室部分生化检测项目的影响, 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6月于本院健康体检者110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1~40岁, 男57例, 女53例。检测方案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完成。
1. 2 方法 分别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于2支试管, 1支行人工溶血处理(溶血组), 另一支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检测(未溶血组)。采用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ALT、TP、LDH、CK、AST、GLU、Cr、UA、BUN、TG、K+等指标, 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溶血组血清ALT、TP、LDH、CK、AST、K+水平高于未溶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实验室检测标本溶血是生化检验过程中常见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检测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因标本不合格而导致的误诊时有发生。标本溶血常发生在血液的采集、转运、保存及分离等环节。引起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为:①血液采集中因真空管压力过大, 使红细胞破裂, 或采血人员剧烈震荡混匀血样导致红细胞破裂;②采血用试管质量欠佳, 试管内壁粗糙, 易引起红细胞破裂;③因血样采集后自然凝固所需时间较长, 为缩短凝固时间添加的促凝剂使红细胞破裂加速;④标本处理过程中离心力过大也易引起红细胞破裂;⑤血液采集中止血带扎的太紧或扎的时间过长、重复进针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并产生气泡等可引起红细胞破裂[2]。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主要包括:血红素的红色可干扰比色分析;在血清总蛋白测定中, 血红蛋白可对蛋白质分析产生正干扰;红细胞破裂后, 其内高浓度ALT、AST、LDH、K+等物质释放入血清, 使相应检测指标浓度升高;红细胞内较高浓度的非糖还原物质、有机磷酸酯等, 随红细胞溶血使血清浓度升高[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溶血组血清ALT、TP、LDH、CK、AST、K+水平高于未溶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为预防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采血时止血带松紧应适度, 避免过紧致标本缺氧而发生溶血;②采血时应使血液缓慢注入试管内, 避免快速注入致红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③标本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清/血浆, 离心时应控制好离心机转速, 避免离心力过大导致红细胞破裂而致溶血;④血液标本应避免与消毒液、化学试剂接触;⑤在发现标本溶血后, 应及时重新留取, 如不能再次采集, 可通过设置样本空白等措施加以纠正。
综上所述, 标本溶血可对部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规范血液采集、检测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对减少溶血发生,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洁, 张全华.生化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2):253-255.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在儿童白血病中发病率较高,B-A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80%~85%[1],临床预后比其他急性白血病较好。但在B-ALL中有一种变异高表达CD13的急性白血病,我们称之为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这种疾病临床预后较差,化疗时副作用大,并发症严重,因此,采取合适的护理对策,不但可减轻患儿的痛苦,还能达到满意的化疗效果。近年来我科共收治13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的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3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5岁4例,6~12岁9例。均通过骨髓穿刺确诊为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其主要诊断依据为符合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且具有典型异常高表达髓系标志CD13的特点,在流式细胞技术检验中主要表达的抗体有CD19,CD34,CD38,HLA-DR,CD20,CD22,TdT及CD13,其形态学特点有细胞胞体大小不等,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1~2个,胞质多数不整齐,边缘易见突出,部分浆中有可疑细小颗粒。本组13例患儿中对初治的4例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左旋门冬酰胺酶(CODPL)方案,虽然并发症较少但临床缓解率较低,预后较差,化疗效果不满意;后治的9例患儿改用CODPL加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临床缓解率比采用CODPL方案较高,但缺点是化疗周期长,化疗副作用大,并发症严重,其中并发支气管肺炎4例,重度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口腔溃疡1例,化疗药静脉炎1例。
2 护 理
2.1 心理疏导及干预 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国内治疗的疗程要求达到5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效稳定患儿及家长的情绪,使其自觉接受治疗是保证医疗效果的关键,还可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对于6岁左右的幼小患儿,因本身的知识所限,其负性情绪如焦虑等反应就较少,这类患儿要尽量让家长陪伴,提供有趣的书籍和玩具等,分散其对穿刺所致的疼痛、化疗所致各种反应的注意力,还应更多地关注家长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心理指导[2],因为家长的情绪变化与患儿的心理和治疗效果呈直接关系,要让家长树立信心,积极配和治疗,并告之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让家长了解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副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出血、 血尿、脱发等),并讲解定期化验(血象,骨髓、肝、肾功能,脑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儿所处的治疗阶段。对于11岁左右的患儿,虽然对白血病的危害性还未感到恐惧,但却很容易受住院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后自我形象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告诉患儿及其家长,脱发只是暂时现象,待化疗结束后,头发会慢慢长出来[3]。我们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13例患儿全部积极接受治疗,保证了治疗方案的有效进行。
2.2 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白血病患儿本来自身抵抗力低,再加上使用化疗药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就会明显降低,当粒细胞<0.5×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增高,而粒细胞<0.1×109/L时,败血症及其他严重感染更易出现。本组患儿中有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4例支气管肺炎,2例重度感染,1例口腔溃疡,以上感染的患儿除应用广谱抗生素外,重度感染的患儿还加用了万古霉素联合治疗,万古霉素虽抗菌力强但毒副作用也大,使用时注意严格控制滴速在1 h以上,严密观察有无血尿等肾毒性表现,定期监测听力,发现耳鸣、眩晕等症状及时处理。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病室空气流通,地面及床头桌椅均用84消毒液擦拭,做好保护性隔离。对于高热患儿要进行体温监测,给予适当的降温处理,多饮水,保证水分的摄入。对于合并支气管肺炎患儿可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盐酸氨溴索,进行消炎、镇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对于发生口腔溃疡的患儿我们用生理盐水棉球做口腔护理,每天2~3次,在溃疡面涂冰硼散,每天3~4次,漱口液可选用碳酸氢钠与呋喃西林漱口液交替漱口,如疼痛严重,可用1%普鲁卡因2 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2 mg+生理盐水100 ml溶液含漱,以减轻疼痛[4]。皮肤护理时要注意大小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处及肛周皮肤以防感染。以上感染病例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消失。
2.3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要密切观察患儿口腔、鼻腔、皮肤黏膜、颅内及胃肠道有无出血现象。定期监测血常规,一般2~3 d 检测1次,如血小板低于80×109/L,容易出现出血倾向,此时要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温水擦浴、热敷,注意观察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穿刺要准确无误,注射治疗后要延长穿刺点按压时间,一般在5 min以上。发热的患儿应用药物退热时,要避免使用复方氨 基 比林、水 杨 酸 类 药 物,以免加重出血。颅内出血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应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儿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则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配合医师抢救。本组有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经给予清淡、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严禁辛辣、坚硬及过热的食物,并配合应用止血药物,出血3 d后停止。
2.4 化疗药物应用时的静脉护理 有些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多次注射或药液渗漏都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炎症或坏死,所以应用时要注意:(1)血管的选择,要尽量有计划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并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静脉穿刺技巧,避免反复穿刺血管。若药物剂量过大,刺激性过强,应首先选择双上肢粗直的血管注射。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若需要长期注射化疗药物,最好使用PICC置管或静脉港[5]。(2)静脉注射前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静脉注射时要边抽回血边注药;药物输注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10~20 ml冲洗后方可拔出针头[6],拔针后局部按压数分钟,以防药物外渗或发生血肿。(3)输注时疑有或已经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注入,不宜立即拔针,应由原部位抽取3~5 ml血液以除去部分药液,拔除注射针,局部冷敷后再用25%硫酸镁湿敷,也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4)本组中有1例已发生静脉炎的患儿,我们采用患肢抬高制动,矾冰液湿敷,紫外线灯照射,每日1次,每次30 min,28 d后症状基本消失。
3 小 结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的患儿在做化疗时,副作用和并发症虽然比其他白血病化疗时重,但只要我们通过提前预防、注意观察、积极处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患儿的痛苦就会降低到最小化,从而达到满意的化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桂兰,张乐萍,陆爱东,等.短疗程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标危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5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948-949.
[2] 陈红艳.临终白血病患者家属心理反应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27-28.
[3] 韩 静,刘均娥,马岳红,等.白血病患儿对护士的期望[J].护理研究,2011,25(6C):1623-1624.
[4] 范壮先.正确的漱口方法对白血病病人口腔感染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9B):2458.
[5] 梅俊辉,赵婷媛,刘 霞,等.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时机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