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管学习计划

高管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6: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管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管学习计划

篇1

一、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系统规划,是通过细化规则,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的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现代工业化中的精细化管理最早是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其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将精细化管理运作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现代精细化管理理论,并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本世纪的海尔等一批企业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优秀典范。

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在通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的精确定位,把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责任进行具体化、明确化,再对目标市场、工作内容、工作对策、考核指标和保障制度等进行细化。通过运用定量化、标准化等手段,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实行刚性的制度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好实效反馈,强化责任落实,从而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概括,精指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要把产品做精做好,更要把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做到极致,挑战完美极限;准指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指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步骤要求细化;严指严格控制、严格落实,严格执行制定的标准、规范和制度等。

二、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制定的有关实施细则,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的动态数据的管理。学籍管理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新生学籍注册;其次是对在校生学年注册和异动处理,学籍异动主要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转专业、转学等;最后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完成学历注册。也就是说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在校过程。学籍信息的有误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的有效性。学籍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管理质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成千上万条学籍数据中,只要有一条数据出现问题,就可能对某位学生后续工作、学习造成巨大的问题。

因为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背景越来越复杂,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籍管理难度和复杂度不断加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由于部分师生对学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出现学生修改基本自然信息后未及时提交学籍信息修改,如更改姓名等现象,导致学籍信息不准确。

2.由于部分师生不了解学籍异动的相关流程,出现学生未办理学籍异动手续就已离校的现象,从而出现实际在校生数与在籍人数出现误差,导致学籍数据不准确。

3.由于各部门系统的独立性,出现个别部门因未及时维护相关异动信息,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学籍信息不一致。

三、学籍管理需要精细化管理

鉴于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学籍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实现精细化管理一般需要通过细节化、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严格化等方法步骤。

1.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前提,指将一项工作或任务,按合理的逻辑结构,细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或者按工作时间顺序,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单元。有利于建立和改进工作流程,有利于对工作时间的控制和各环节执行时限的确定,同时包括对各岗位和部门之间、各个工作单元的具体责任进行细化及相互衔接管理的细化。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学籍管理工作并不只涉及学籍管理部门,而是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学院系部对学生的所有材料进行初审;医务室对医院证明等材料进行审核(因身体原因申请学籍异动的);教务处对所有材料进行复审;院办负责学籍发文及相关材料存档。而异动后的学生需要离校,还需涉及宿管办、学生处、图书馆、财务处、卡中心等部门。

2.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基础,是细节化工作的深入。把管理内容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衡量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好标准是让数据说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数学引入后才能成为科学。”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研究,确定如何进行具体的精确操作。它把管理上的执行细节、工作内容、效率反馈尽可能地数据定量化,使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籍管理涉及最多的是学生数据,而学生数据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籍管理中数据化是非常必要的。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在每学期其中,均会对每个院系部手中掌握的学生数据和异动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并与教务处掌握的学生数据进行进一步比对、核实,避免出现上述学籍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同时,我院实行数字化校园,实现各部门系统数据的对接,这样只要学籍管理部门对异动学生进行操作,相关部门中的学生数据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避免各部门数据不一致现象出现。

3.流程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是在把工作或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工作单元的基础上,对各个工作步骤或环节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使各个工作岗位、工作步骤和工作内容更好地衔接配合、协同动作,从而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我院在学籍管理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及相关规定和学院学籍规定对不同类型的学籍操作制定详尽的流程,并对所有师生公布,以便师生了解学习。以退学为例,其基本流程如下:学生本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学籍异动申请表》学生所在院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务会讨论学院发文院系部通知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教务处在教务管理系统和学信网上进行学籍异动处理。

4.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指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需要,合理地制定并固化相关工作规程、基本制度及各类工作任务或事务管理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要求在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工作规程、制度和流程实施,实现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鉴于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的复杂性,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工作带来不小的问题。例如未按照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进行转专业操作,则学信网上省教育厅无法审核通过,从而导致学生电子学历与纸质毕业证书不一致,社会上将不承认其毕业证书的有效性。

5.严格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抓好管理工作的落实。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细致的管理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再伟大的目标和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我院对学籍管理非常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例如学籍异动必须经过指定的部门进行审核处理,教务系统和学信网上的异动操作必须对照学籍发文进行等。由于在学籍管理中规定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应予退学,各院系部每月均需如实向教务处提交《(自动离校)连续两周及以上未到校学生上报表》,由此教务处就能只能有针对性的追踪相关学生异动办理情况。

我院在学籍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办结学籍异动,高质量地完成学籍、学年和学历注册。当然,学籍管理需要不断地“精、准、细、严”,从而使得管理更有效,准确度更高。

参考文献:

篇2

化学实验中心是高校从事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中心承担着各个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实验及科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化学试剂是化学实验中心最基础必备的消耗性物品,其种类繁多,用量大,且大部分具有毒害性和危险性[1]。化学试剂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平安绿色校园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及科研发展,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实验项目增多,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实行开放式教学,对化学试剂的需求越来越大,化学试剂的管理难度加大,国内各个高校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普遍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中毒,投毒以及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化学试剂,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成为实验中心一直研究的课题[2]。

1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现状

1.1化学试剂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很多高校从主观上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订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化学试剂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化学试剂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要求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1.2化学试剂储存不规范为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能正常顺利开展,各个实验室除了满足化学试剂的日常供应外,还需储存一定量的化学试剂以备不时之需,这就要求实验中心专门设置化学试剂库房。通过走访调查,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人专管化学试剂库房,但是在库房建设和化学试剂登记及存放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因素。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与普通化学试剂混合存放,给实验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化学试剂申购及领用不合理

各实验室剩余试剂多造成资源浪费化学试剂的申购一般是实验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实验项目内容计划药品种类和数量,由于每年学生人数的不固定以及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的调整,经常出现化学试剂的多领、错领现象,导致某些剩余试剂逐年增加又没有及时归还库房而被堆积在各个实验室,有些试剂甚至标签被腐蚀脱落无法识别,由此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以及污染实验室环境。

1.4化学试剂缺乏信息化管理

各个实验室相对独立试剂共享不畅通化学实验中心设有化学平台基础实验室,各个专业实验室以及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室数量多且各自独立,开展的实验项目不同,所用化学试剂分别独自领用,有的试剂只用其中少量就被闲置。由于缺乏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实验室之间沟通少,化学试剂的信息和数据得不到共享,造成很多共用试剂的重复购买和浪费。

2高校化学试剂管理对策

2.1化学试剂存储管理规范化

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确保化学试剂储存条件安全,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得基础设施应按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建设,科学考虑各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设有专业化的药品仓库,仓库必须适宜药品的分类保管和储存的要求,保持避光、通风、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视频监控以及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并由相应专业资质的专人管理。各实验分室的实验场所和设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规划,每个实验室有预备室和药品室以及三废处理装置,药品室根据实验所需药品试剂设有相应的药品柜[3]。对于化学试剂进行分类存放,不管是仓库还是各实验分室,化学试剂要根据药品特性分类存放,注意“四防”,即防挥发、防变质、防毒害、防潮解。区别对待一般普通试剂与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与管理,无机试剂与有机试剂分开,无机试剂分类储存时要强调酸碱分开,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分开,有机试剂大多易燃,注意经常保持阴凉通风,远离火源,降低库存量。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化学实验中心依托高校网络信息平台,对化学试剂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化学试剂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1)化学试剂采购信息化,设立采购平台,随时了解化学试剂供应商有关信息,确保计划内购置的化学试剂来源明确,保质保量。(2)库房管理信息化,实现化学试剂台账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化学试剂的出入库情况以及库存信息,特别有利于追踪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化学品的流向,从而进一步规范科学管理。(3)各个实验分室建立化学试剂调剂平台,有利于互通有无,互相随时查询化学试剂的使用剩余情况,减少浪费,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效率。

2.3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

[4]化学实验中心承担我校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工程等6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各类课程实习和科研,学生实验开出率高,化学试剂使用量大,实验中心引入环保理念,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实验,实现化学试剂绿色化改进和使用。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实验引入微型实验,尽量少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以安全无毒或低毒试剂代替有毒剧毒试剂,如有机溶剂中常用甲苯替代苯,二氯甲苯替代四氯化碳和氯仿等[5]。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实验方案,减少试剂用量,减少三废的产生量,本着合理够用原则,避免试剂越纯越好,越贵越好的思想[6]。例如,一般无机实验中的定性和制备实验可用实验级别或化学纯级别代替分析纯试剂。强调循环利用试剂,通过使用自制试剂或试剂的再生回收来替代其他实验中所需试剂。如在物理化学实验的有关皂化反应动力学测定实验中就可用有机实验合成出的产品(酯)进行测定。

2.4废弃化学试剂的安全处理

化学实验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化学试剂,包括“三废”,用剩、过期以及标签脱落得化学试剂。用剩化学试剂可以通过试剂调剂平台进行调剂,过期或标签脱落化学试剂找有专门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处理,产生的“三废”要严格执行“三废”处理方案,在各实验分室分别配备回收废液废渣的容器,无机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可先通过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等进行处理,然后合理排放。有机实验产生的废液应根据不同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处理,禁止互相混合而发生危险;对于危险废弃物进行详细登记,记录其来源、数量、种类等。

3结束语

化学试剂的管理关系到高校的平安和谐、绿色生态,只有通过对化学试剂科学规范化管理,建立环境友好的实验体系,才能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平安绿色校园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强.高校化学试剂的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5-187.

[2]黄胜.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3(2):166-168.

[3]段晓霞,刘博,段武彪.本科生实验课化学试剂分类标签规范化及信息化管理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236-239.

[4]林谦.化学试剂的绿色化使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82(5):50-53.

篇3

高校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按照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后练习、期末考试的流程来进行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且传统的考试方式也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近年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加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总是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应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自主学习。

网络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保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1],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兴趣和特长,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不仅能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也能够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因此,网络化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网络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网络化学习不仅成为现代远距离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学校教学中也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目前,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型模式、个别指导模式、讨论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以及探究学习模式等六种。其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处于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网络化自主学习的特点

1. 打破时空限制。网络化自主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学生不仅能随时随地获得教学信息进行学习,而且能在需要时进行重复学习,从而保证学习效果。

2. 利于师生互动。通过电子公告栏BBS、电子邮件、网络答疑、QQ群等网络交流方式,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实时、非实时的双向交流,使教和学互相促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于个别化学习。网络化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更好的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4. 利于协作学习。通过网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经常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讨论交流,协作竞争,在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有效的学习。

(二)网络化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的自律性不强。调查表明,学生在对自己学习特点的认识方面和学习反馈监控方面水平不高,大多数自修时间太少,每天少于1小时的占66.7%,每天自修2小时的只占31.3%,复习方式是有空才复习,三分之一被调查者不注意学习计划和及时梳理所学的内容。[3]由于网络教学管理的自由与松散,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2. 学习的孤独感。网络学习中的师生、生生分离导致学习者缺乏教师的直接关注和反馈,或者得不到其他学习者的参照信息。

3. 缺乏及时的学习指导。网络环境下,缺乏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使得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难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从而产生畏难心理,严重时会造成学生厌学。

4. 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网络化自主学习具有时空分离的特点,虽然网络课程有提供自测部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能知道存在的问题,却不能及时得到具体的反馈信息。因此,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

二、目前网络化自主学习管理的主要措施

齐莫曼(Zimmerman)认为自主学习可以分为计划阶段、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和自我反思三个阶段。受到来自个人、行为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影响,学习者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出主动的控制与调节,另一方面要根据外部反馈对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学习环境作出主动的监控和调节。[4][5]也就是说自主学习的管理应从学习前的计划、安排和准备,学习过程中的监察,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反馈和调节三方面进行。

目前网络化自主学习的管理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

1. 网络课程的管理。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资料管理、教学组织的管理、教学文件的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在网络课程管理方面,多数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都具有比较全面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够保证网络化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2. 在线学习管理。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电子学档案、在线笔记、单元测试和论坛讨论等。其中电子学档案因能够发挥过程性评价的监控作用以及加强同伴之间的相互监控作用[6],故其在学习监控方面的应用受到比较多的关注;但电子学档案对学前的管理及学习反馈涉及的较少。

实际上,网络化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因此,网络化自主学习的管理和监控应包括学前的计划准备、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和反馈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馈。

三、网络化自主学习的绩效管理措施

对于绩效的含义,一直以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实际上,绩效既包括工作结果,也应包括工作行为。[7][8]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绩效不但包括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也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自主学习多数采用的是任务驱动的模式,将绩效管理思想与任务驱动相结合,整个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从绩效的思想来看,绩效管理一般包括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因此,学习绩效的管理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习计划管理与监控

网络化自主学习因为没有教师的监督,需要学习者有制定计划的能力,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9]多数网络课程在学习开始前都会提供教学日历供学生了解、参考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但并未严格要求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也没有相应的机制进行检查。而且,这个教学进度是统一进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社会性软件Google日历(Google Calendar),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日历。由于Google日历支持多个日程安排以及不同的浏览权限,学生不但可以制定不同课程的学习日历,而且也可邀请其他同学浏览参考,邀请教师进行监督指导。

除了制定学习日历外,订立学习契约(learning contract)也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工具。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认为:学习契约包括学习者与帮促者(专家、指导教师或学友)、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及评价)、实现学习的方法(包括学习资源和策略)、学习活动预定的日期、学习者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判断/验证依据的标准、得分标准和等级评定等方面达成的书面协议。[10][11]学习契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订立的,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且能促进学生制定计划和管理时间的能力。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学生应学会结合自身的需求,量身定做相应的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

(二)沟通与辅导管理

网络化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孤独感、学习指导的缺乏和反馈机制的滞后都是造成学习效果欠佳的原因。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沟通与学习辅导能够激发并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1. 构建学习共同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利用BBS、QQ群、博客、维基Wiki等虚拟网络社区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消除学习的孤独感。调查发现,学生不但渴望教师在其能力和方法上提供建议,还非常希望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将自主学习坚持下去。[12]因此,教师应利用学习共同体随时随地实现对学习者的监控和管理,并对他们的学习给予组织、引导和帮助,以此增强教师的参与度。对学生而言,可以和同伴一起开展讨论;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可以寻求同伴帮助;可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等。作为学习共同体,要能够为学习者创造一种集体归属感,要让学习者有一种随时可以得到教师及同伴关注的感觉,以此来消除学习者的孤立状态。

2. 完善智能答疑系统,及时解答常见问题。传统答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BBS、聊天室、QQ等即时交流手段进行;一是网络平台提供常见问题库供学生查询,学生可通过搜索问题库查找问题的答案。随着数据挖掘和智能Agent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可以逐步构建包括直接答疑、问题推荐和请教专家的多层次智能答疑系统,并结合传统的即时答疑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答疑服务,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3. 采用多种沟通和反馈方式进行学习辅导。多数网络平台都提供实时或非实时的学习辅导方式,例如讨论区、留言板、QQ群、电子邮件等。辅导过程经常存在讨论主题偏离学习内容、讨论冷场、检索问题解答困难、重复问题过多、辅导工作量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设置专职管理员引导学习者进行讨论,避免讨论偏题或出现冷场;制作每周电子简报,对问题进行整理并归类,既方便学习者查阅,又相应减轻辅导工作量。

(三)绩效评价管理

传统的评价方法――考试和测验注重的是学习结果的评价,容易导致给学生“排队”、“贴标签”等。学习绩效评价的结果和重点不是停留在分数或成绩的简单呈现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能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有所了解。学习绩效评价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种评价主体和多维度的评价。多种评价方式指的是可采用工作日志、小组报告、自我总结报告、小论文、电子作品和电子档案袋等方式。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即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自身应该参与评估的过程,因为这种参与实际上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13]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形成成就感、明确目标,学习者由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可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利用小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协作精神方面的表现。教师评价可以达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四)绩效反馈管理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用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时,学生获得成绩反馈通常是单向的,即仅仅获知分数是多少。由于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不知道具体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而且这种成绩的单向反馈不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绩效反馈应该贯穿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阶段让学生明确学习计划的可行性和考核要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知道自己学习的不足和优势;在评价阶段,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为学生制定学习改进计划提供相应的依据。

总之,绩效反馈应该是及时、连续、明确的,有效的绩效反馈对绩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在实际应用中,自主学习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任务驱动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位学习者积极参与,成员间的行为是互动的。整个任务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最终任务完成时必须有一定的成果。

任务型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任务引入、任务循环和任务完成的分析评价。即首先由教师引入任务,然后由学生执行任务,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最后学生通过任务成果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受到教师的欢迎和推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时,也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在任务设计方面难易把握度,任务的设计缺乏层次,结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任务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难以收到预期成效。(2)小组协作方面存在虚假性。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分组形同虚设。或者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帮小组其余成员或其他的小组完成任务。(3)评价方面只重视对结果或作品本身的评价,忽视对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 评价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4)师生沟通方面,在任务执行期间,缺乏持续的沟通。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评价结果反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做好结果反馈。

利用绩效管理不仅可以加强教学方面的管理,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首先是教师设计任务,之后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学习者与指导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共同进行协商和约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这种约定计划可以不断修正,从而为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一种基本框架。可以说绩效计划规定了学习者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怎样完成任务以及如何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绩效计划是重要的前馈控制手段,是任务驱动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绩效计划的制定需要师生的相互沟通,并应进行相应的信息记录,作为后续绩效评价的依据,而绩效评价网络平台能够为绩效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沟通平台。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绩效计划和目标,进行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实施与辅导指的是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持续的沟通,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与技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收集和记录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关键行为信息,这种信息是进行学习绩效评价时的重要依据。利用绩效评价网络平台进行绩效实施与辅导,既能够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又能够收集并保存相关的信息,方便下一阶段学习绩效评价的实施。

任务完成后,要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任务执行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绩效进行评价。

由于基于绩效管理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管理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双方的互动,同时需收集大量的信息。因此,为了方便教学管理,笔者设计了教学绩效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针对“任务驱动”式教学进行管理,同时也可应用于传统教学管理。

自主学习绩效评价网络平台包含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其中教师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具有五个功能:(1)管理功能:该功能主要完成对学生的认证管理、浏览学生情况、查看任务资料以及奖惩管理四个部分。(2)设计任务:任务说明部分用于师生共同确定任务目的及要求;资料查删改部分实现对任务资料的查找、增加、删除和修改;分组管理部分既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成员。(3)绩效计划:该模块包括讨论区和确认绩效计划。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区共同讨论并确定任务的具体计划。讨论区是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也记录了学生参与的具体过程。(4)绩效实施与辅导:小组成员可在小组园地就学习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辅导答疑子模块方便学生有疑问时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5)学习绩效评价:该模块主要实现电子作品的展示、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和反馈,以及评价结果的查看。

学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包括五个部分:(1)学生情况:该功能可进行学生个人文件夹的管理、查看授课教师情况以及查看自身奖惩情况。(2)学习任务:可实现查看学习任务、下载相关任务资料以及参加自由分组等功能。(3)绩效计划:主要用于学生参与任务的讨论、绩效计划的确认和评价指标的查看。(4)小组园地:是小组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了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以及教师辅导答疑等功能。(5)学习绩效评价:该模块主要实现学生电子作品的展示,实现作品的自评,互评以及评价结果的查看。

“任务驱动”式学习绩效评价网络平台,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里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情况及完成过程,结合其他学生的民主评价,对某一个学生进行打分,然后将这些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给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四、结束语

网络化学习是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绩效管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计划和学习要求;明确学习过程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明确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发现今后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进一步学习的改进计划。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推行“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多方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绩效评价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能加强自主学习的管理,而且有利于绩效评价的实施。基于绩效管理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管理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绩效监控体系的作用,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2]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彭薇.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1(4):40-43.

[4]朱祖德,王静琼,张卫等.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60-65.

[5]Zimmerman B.J.Self-Efficacy:An Essential Motive to Learn[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1):82-91.

[6]孙鸿飞,刘洪沛,上官右黎.电子学档在在线学习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2):57-60.

[7]王怀明.绩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8]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董艳.不同网络教学模式下的学与教策略分析[C]//第十二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08)会议论文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2008.

[10]邓海波.学习契约是支持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J].教育与职业,2006(24):145-147.

篇4

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 “雪灾”,期间“融雪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融雪剂种类

国内外使用的融雪剂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醋酸钾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该类融雪剂融雪效果好,没有什么腐蚀损害,但它的价格太高,一般用于机场等重要场所;另一类则是以“氯盐”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融雪剂,如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钾等,通称作‘化冰盐’。其优点是价格便宜,仅相当于有机类融雪剂的1/10,但它对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腐蚀是很严重的。我们常见的融雪剂就属于这类,用得最多的是氯化钠。

1.2 融雪剂融雪原理

“氯盐类”融雪剂的融雪原理是:当“氯盐类”溶于水(雪)后, 其冰点在零度以下,如,氯化钠溶于水后冰点可达-10℃,氯化钙在-20℃左右,醋酸类可达-30℃左右。盐类的溶解需要吸热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盐水的凝固点较低,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盐之后就难以再形成冰块。此外,雪融剂溶于水后,水中离子浓度上升,使水的液相蒸气压下降,但冰的固态蒸气压不变。为达到冰水混和物固液蒸气压等衡的状态,冰就会溶化。这一原理很好地解释了盐水不易结冰的道理。我们知道,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即结冰后密度变小(一般物质固态下的密度大于液态下的密度),因此,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常常见到,车轮碾过的地方雪往往易于融化就是这个道理。积雪的路面上洒上融雪剂后,再经车辆的碾压就更易使雪融化。综上可见,洒上融雪剂后就有利于除雪。

1.3融雪剂对环境的危害

“氯盐类”融雪剂虽然便于融雪、除雪,价格也便宜。融化后的雪或冰变成液体,就流入下水设施、农田等,其危害极大。

⑴给道路两旁的农田、绿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使用融雪剂后的积雪常常堆积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或农田,开春后其盐类残留物全部堆积在农田和绿化带里,农作物和树木怕盐,将会造成绿化植物大量死亡,甚至是毁灭性的。即使重新补植,也要全部换土才行,农田就更在劫难逃,其损失不言而喻。由于北方土地一般含盐,因此北方植物本身就能抗盐、抗碱,即使这样也难承受融雪剂带来的危害,更何况南方喜酸土壤植物,根本承受不了盐碱带来的危害。

⑵缩短道路寿命。

尤其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盐类物质与沥青会产生化学反应,将大大折减沥青材料与砂石料的握裹能力,造成沥青表面脱落,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进而大面积路面破损。盐类遇水以后,会发生盐涨现象,又会造成道路路基破坏,给后期道路维护大大加大难度。盐类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同样也带来危害,道理很简单,城市道路的水泥混凝土一般不会选用造价高昂的抗盐水泥。NaCl等融雪剂和路基上的铁等金属形成原电池,更加快路面破损。

⑶污染环境

常用融雪剂以盐类为主,现在市面上所说的环保融雪剂都是骗人的。盐类物质进入地下以后,势必会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食用被融雪剂污染的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2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1)涉及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从STSE的角度进行命题。

(2)由盐类对植物的危害迁移到分散系、渗析和胶体等。

(3)由醋酸盐迁移到盐类水解和甲烷的制取等。

(4)由钢铁腐蚀迁移到原电池等方面。

(5)由各种类别的盐迁移到物质的检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的知识。

3 原创命题及其分析

根据背景材料提供的信息和信息所涉及的知识点,从选择题、问答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题型来命题。

(1)在2008年南方雪灾中,融雪剂的使用加快了冰雪的融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融雪剂的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危害。用有机盐和缓蚀剂,还添加了尿素的环保型融雪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以下对环保型融雪剂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B.可减缓对路面和桥梁中钢筋的腐蚀

C.不会造成土壤硬化贫瘠

D.可给植物补充养分

解析:本题从化学STSE的角度命题,考查学生对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以及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A、B可以直接从信息材料里得到判断,而C要联系胶体的凝聚,D要联系氮肥的类型。

答案:C

(2)下列就融雪剂使用的有关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会加快冰雪的融化”是因为提高了冰点

B、“会造成绿化植物大量死亡”是与盐析有关

C、“会造成土壤硬化贫瘠”是与胶体电泳有关

D、“会加快路基上铁的腐蚀”是与形成原电池有关

解析:本题从化学现象原理分析的角度命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渗析、胶体凝聚和原电池原理等方面的知识。A直接可以在信息里得到判断,B故意混淆渗析和盐析的概念,C故意混淆胶体电泳和凝聚的两种性质,D要联系原电池的原理进行判断。

答案:D

(3)为了区别“以醋酸钾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和“以氯盐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融雪剂”,可以选择的试剂有( )

A、硝酸钡溶液 B、酚酞试液

C、硝酸银溶液 D、品红试液

解析:本题从物质鉴别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学生盐类水解和Cl的性质等相关知识。作为物质鉴别,一定要抓住物质之间性质的不同点,通过观察反应的现象进行判断。这两类融雪剂中的盐类,一是弱酸盐,另一是氯盐,分别从这两个角度都可以进行鉴别,所以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BC

(4)①以醋酸钾为主要成分的有机融雪剂溶于水后呈____性,理由是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判断醋酸钾溶液中有关微粒浓度的关系,正确的在横线上打“√”,错误的记“×”。

Ⅰ[K+]=[CH3COO-]__________

Ⅱ[K+]=[CH3COO-]+[OH-]__________

Ⅲ[H+]+[K+]=[CH3COO-]+[OH-]__________

Ⅳ[K+]=[CH3COO-]+[CH3COOH]__________

Ⅴ[OH-]>[H+]__________

Ⅵ[CH3COO-]

③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__________。

【实验操作】在装有__________溶液的试管里滴加适量的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了___的酸性比____强。

④无水醋酸钾可以发生下列反应:CH3COOK+KOHK2CO3+CH4。现取12g含醋酸钾的无水融雪剂,与一定量固体KOH和CaO混合,利用上述反应来测量融雪剂中醋酸钾的含量(注:融雪剂中其它的成分不反应),请根据下表记录的固体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析:本题包括了简答、判断、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多种题型,内容涉及到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甲烷的制取反应等多方面的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化学综合能力:⑴考查学生对盐类性质的分析和理解;⑵考查盐类水解中各种离子浓度间关系的分析;⑶考查利用化学反应发生的机理,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⑷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炼、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化学计算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答案:⑴碱CH3COO-+H2OCH3COOH+OH-⑵①×②× ③√ ④√ ⑤√ ⑥×⑶【实验目的】验证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实验操作】Na2CO3溶液乙酸溶液【实验现象】试管中有气体放出【实验结论】乙酸碳酸⑷81.7%

(5)钢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长时间不易腐蚀,但在潮湿的空气里却很快就会腐蚀,这是因为水、O2、CO2形成了电解质溶液,组成了原电池。NaCl等融雪剂的使用能使钢材更快地腐蚀,以至加快路面的破损。

发现问题:钢铁生锈的快慢跟电解质溶液有什么关系?

【提出猜想】

⑴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钢铁生锈的速率越快;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对钢铁生锈的速率没有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结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钢铁生锈的速率越____。原因是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钢铁生锈是发生了原电池反应,其中:____ 作负极,_____作正极;负极反应是_____;正极反应是__________。

⑵为了防止钢铁生锈,可以在钢铁设备上联结一种更为活泼的金属,它的原理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科学探究题,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环节,常从这些环节中来设计问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探究的目的形成整个活动的方案。在设计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实验操作中的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加工和整理的基础上,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涉及构成原电池三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理解“电解质溶液在原电池中承载电子转移以至对原电池反应的影响”将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而“从背景材料里发掘科学探究需要的信息”是解科学探究题的重要方法。

篇5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篇6

1 人员管理 

1.1 信息化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学籍数据将不再以纸质卡片、文本存档这种简单的方式存在。学籍数据基本实现电子化在各个部门中流转,只要操作得当,其将给管理者带来准确、高速的理想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管理工作者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转变,特别是当前高校有经验的管理者,基本都是经历过纸质文档时代的洗礼,但不得不说部分人员在新的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因此,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就要对管理者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主动提高信息技术实操能力,特别是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相关管理软件也越来越多,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使用,才能掌握这些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及技巧。这将有利于系统管理信息化操作进程的推进,更有效地提高办公效率。 

第二,总结经验,加强交流。高校里面大量的二级学籍管理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十分相近,有经验或者有技术的管理者在工作之余经常把自己的工作技巧总结记录下来,院校一级的管理负责部门定时、定期的组织交流活动,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家交流沟通,同时做好记录。上级学籍管理部分还可以通过建立交流群的方式,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交流,有经验的老师提供方法,在交流中相互提高。如果学籍管理队伍一旦发生人员变动,这些总结工作将让新接手人员更好、更快地上手。另外,计算机技术较强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开发的实用小软件、小命令分享出来,帮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建设一个稳定的二级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学籍管理是一个重复、繁琐的工作,有经验的管理者往往比有技术的新管理者更有价值。学籍工作涉及大量的规章制度和常规内容,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相似的问题并积累了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高校领导者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应有待遇稳定人员,最好能够做到梯度培养。 

1.2 做好数据准确入口把关 

学籍管理将分为两大块:基础数据和变动数据。对于基础数据,院校级管理者应该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后,从招生部门录取数据中提取必要字段。因为涉及数据后续操作,必须保证数据与教育部学信网上学生的数据保持一致。对于涉及变动的数据如学籍异动、学院警示等数据,应该由院系管理者核查后由学生本人确定提交院校管理者处理,院校处理后应立即反馈给学生,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确认。 

1.3 学籍管理与其他业务部门协调合作 

学籍数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涉及高校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保证学籍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学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学籍管理工作者就必须做好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更重要的是与教学管理其他科室的联系,学籍数据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数据,很多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此数据为基础展开,如学生选课、成绩录入、奖学金评定等。同时,其他教学数据也影响着学籍数据的变化,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申请休、退学,学生因违纪处分导致不能获得学位授予资格等,只有及时沟通才能做到实时更新学生学籍数据,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此外,现有高校基本都是学工和教务分开办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双方协调不足而导致学生信息收集不完整,特别是涉及学生学籍异动时,双方职责不清导致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动态,等到发现学生成绩异常时就会耗费管理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追查。因此,学籍管理者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旦遇到多部门交叉的问题,应主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错误出现。 

人员管理是学籍信息化管理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即使引进再好的管理系统也没有用。反之,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了,信息化的推进将事半功倍。 

篇7

一、复习内容的繁杂需要全局观

高中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这块内容,涉及到的物质加在一起大约上百种,能发生的反应多达几百个,覆盖面广,知识点繁多,高一新授知识点时所用课时不少于30课,约两个多月.高三复习时,绝对不能像高一时那样,按部就班详细讲解,必须要有全局观,让学生对众多物质的性质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教会学生抓住物质的特点,给物质“扣帽子”.一看到物质的名称,脑海中就要有相应的关键形容词.

以金属单质为例,将钠镁铝铁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找出各物质化学性质上最大的特点.相当活泼的钠:有酸酸优先、无酸水优先;酸碱“通吃”的铝:与强酸强碱溶液都会释放出氢气;“多变”的铁:遇强则高,遇弱则低,即遇到强氧化剂显示+3价,遇到弱氧化剂显示+2价;不活泼的铜:不溶于稀盐酸稀硫酸,在浓稀硝酸、热浓硫酸中均可溶解.

这样一来,对于常见的物质,就有了一个深刻印象,在性质复习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方向.

二、学生认知的水平需要全局观

高三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各门功课都有无数的知识点要复习,无数的题目要完成,学生很容易产生烦躁感.我们带领学生进入元素化合物这片“大森林”时,若直接看每一棵“树木”,一棵接着一棵的介绍、对比、学习,学生会觉得厌倦、疲惫、烦躁不安.待到我们看完所有“树木”,想回头完整介绍这片“森林”有多么繁茂多么壮观、“树木”之间的联系多么紧密时,学生可能早已经失去耐心.结果就是,最重要的物质间的联系与对比未曾真正掌握,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所以复习某种元素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先画出知识网络,或者由教师给出一张思维导图,学生首先从全局去回忆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哪些物质,它们之间可以通过怎样的步骤进行转化,这些性质对用途、制取等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在这种全局考虑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会主动的思考、总结、归纳,也很容易找出自己在高一新授课学习时的漏洞和缺陷,能增强复习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的方式需要全局观

每一位教师都会希望自己的课堂有出彩之处,若然枯燥无味,教师自己也会十分难过.在高三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上,按部就班、逐一书写、讲解某物质发生反应的方程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没有兴趣的.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能写对几乎所有的方程式,说全该物质所有的性质,这样的课堂对于他们,就是在炒冷饭.如果高一时笔记写的清楚认真的话,就相当于读了一遍老笔记.而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同学,课堂上老师快速的说一遍该物质的性质,他们依旧记不住,这样的课堂既无趣又无效.所以旧知识绝对不能用旧方法,要从全局角度进行对比、归纳,要让学生感觉到有新意.

比如,氧化钠与过氧化钠这一组,学生可以从颜色这一物理性质、与水的反应、热稳定性、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化学性质上加以区别.

即使默写方程式这样的训练,也要有新的做法.如,将能与水反应的总结在一起进行训练:钠与冷水、镁与热水、铁与水蒸气、氧化钠、过氧化钠、氯气、溴单质、氟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与水.从不同角度书写记忆方程式,既是对物质化学性质的总结归纳,又是对物质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和归纳,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四、试题考察的特点需要全局观

元素化合物部分绝对不是仅仅复习物质的化学性质,默写几个方程就完事.在综合模拟卷、高考卷中,元素化合物通常是作为一种载体,用来考察其他很多方面的知识点.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电子得失守恒、物质的量的计算等.在复习过程中,要融入这些内容,从全局上让学生明白最终的考察方式,同时使复习内容饱满、课堂生动丰富、有一定的思考力度,

篇8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1 序论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从形式上来看是由原来的纸质化办公向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从内容上来讲信息化管理为各高校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有效的公共资源平台。

1.1 研究背景

今年来,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已被各高校广泛接纳并使用,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甚至在提高高校录取学生时的透明性,公平性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深入探索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阐述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理论,为各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档案提供基础参考理论。

2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了解学生各类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学籍档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促进沟通的信息中枢站,做好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推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1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学生身份的公共资源平台

高校通过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一个依靠网络传输的公共资源平台,与以往纸质档案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纸质化办公时代,教师要查阅某一个学生的档案,需要到档案室在众多档案中寻找自己要查阅的学生档案,而通过信息化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输入相关密码,利用一个搜索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增强了工作透明性

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该电子档案一直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比如在考试中得多少分数,学生积了多少学分,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情况均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反应出来,电子档案查阅方便,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到各学生的情况,在高校录取学生、为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增强了透明性。

2.3 学籍档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依据

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有学生的爱好、特长、品德、身体情况等众多元素,可以说学籍档案是学生的一个“身份证“和“明信片“,学生在就业时学籍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就业单位参考的重要依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学籍记录。

3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如果不能规范操作和使用同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问题,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建设初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3.1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

众多高校重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建设工作,但是对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在某一方面产生混乱现象。

3.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电脑、网络知识,而众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网络、电脑等知识,不能胜任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3.3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不完善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的网络软件和相关技术支持,部分高校不具备软件开发技术,导致高校采用的信息管理技术出现漏洞,使学生档案信息泄露,或者有黑客进入系统篡改学生档案信息,这也是成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难点。

4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高校要想进一步发挥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作用,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增强软实力,就要加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技术公关,确保电子学籍档案稳定可靠。

4.1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建设

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电子学籍体系制度建设,制度中应包括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保密措施等内容,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建立有章可寻,并在规章制度下完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真实有效,而且使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安全可靠。

4.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网络等技术时可以采取岗位交流和加强培训等形式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对年龄较大,确实不易重新学习电脑网络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采取岗位交流的方法,使其到别的岗位上工作,更换年轻有为的新人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注入新鲜血液。对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其职业技能,为开展好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4加强技术升级,确保安全

篇9

一、合作制定计划

搞好中考前的化学复习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因此,今年我改变以往一人制定复习计划的习惯,发动学生参与本班复习计划的制定。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初三一年中化学学习的薄弱点。我进行汇总后再全盘加以考虑和学生共同制定出本班复习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对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样,学生参与了进来,改变了以往他们课堂上被动听从老师复习安排的局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他们都想让老师根据自己的薄弱点进行计划复习,他们同时也关注他人的薄弱点,教学中我很好地利用了这点,让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结合组成合作小组,课下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帮互助。这样,在老师顾全大局的情况下,也兼顾到了每个学生,使他们通过复习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合作实验创新

初三化学复习课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于涉及实验的内容,都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进行纸上谈兵,有时学生们由于知识遗忘或混淆往往一脸茫然。对此,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做法,课堂上遇到此类情况时,不再简单地口述。而是在原有实验基础上结合复习内容引领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并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沉闷的复习课堂气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他们利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好地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

三、合作参与命题

复习过程中,老师命题,学生考试,似乎已经是天经地义,事实上,现在很多老师连命题的环节都已省略,各式各样市面上所售的模拟试卷折腾得学生叫苦连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学中按照中考模拟试卷的格式,我让学生以4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根据对方学习情况,合作参与命题,然后互考、互改、互评,每次还评出优胜小组。当然,根据复习进度,命题范围可以不同。这样就改变了老师一统天下的格局,也使得命题更有针对性,学生不但对同伴的命题认真对待,在自己给对方的命题过程中也巩固掌握了相关知识,一举两得。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督促、指导作用,任务也轻了不少。

篇10

一、当前高校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下,我国高校教育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受内在体制、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籍管理问题仍然存在,这对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良好建设环境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总体而言,目前高校教育学籍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先进的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体制缺失,大多数高校在现阶段仍是沿用过去落后的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学籍档案遗失、混乱等情况时有发生。(2)高校疏于对教育学籍管理网络系统的建设,为安全隐患的发生提供了机会。一旦包含学生个人信息的教育学籍被不法分子获得,将会对学生的个人财产、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3)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水平有待提升。目前高校多是将教育学籍管理直接归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一般的档案管理人员亦或是负责行政的教师予以直接管理。这些人并不具备专业化的学籍管理能力,不了解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不会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学籍展开创新式的管理。

二、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学籍是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对在校生活、学习等一系列事件的综合记录,不仅详细记录了学生各种获优、得奖、各阶段学习成绩等情况,更记录了其在校期间各种违纪事件,有助于高校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教育学籍基于其自身特性,能够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一个良好的管理关系,为高校统一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由于教育学籍几乎记录了学生学习生涯以来的全部学习经历,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学习经历,通过对学籍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自身今后学习、人生的科学规划,使学生从中汲取失败的教训。对学校而言,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在综合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学籍管理部门的教学服务意识,帮助其走出传统学籍管理的老路,实现新时期现代化、信息化学籍管理建设目标。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学籍管理是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测评的一个重要依据,有助于其对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工作情况作出深入的了解。

三、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转换思想,提升认识

思想意识的转变对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首先需要转换思想,提升对学籍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具体来讲,首先,高校领导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加强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学习领会先进的学籍管理指导思想,并完善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其次,高校要面向广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籍管理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配合学籍管理人员相应的工作。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现代化学籍管理工作技能、策略、知识等的再培训,更应当结合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管理者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为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中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人员保障。

(二)引进技术,优化建设

高校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引入,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此,作为高校:(1)要大力引进社会先进的档案学籍管理技术,使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籍管理人员不足与繁重工作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如,结合当前二维码技术、条码技术等,高校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合高校教育学籍管理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大力开发。(2)要加大对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制定专门的开发基金,组织教育学籍管理人员、系统平台构建维护人员以及相关领导以听证会的形式,对学籍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设定、窗口设计、后期维护、主题思想等进行综合商讨,力求信息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篇11

学报编辑部的“三审”工作头绪多,又很繁杂琐碎,所以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出差错。用计算机网络站点对编辑部“三审”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其高效、便捷的程度是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做到的。学报编辑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建立起符合本学报工作特点的网站管理系统。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编辑管理,从稿件的登记、初审,专家的复审、修改、审定记录,稿件的终审、录用,到退稿、排版、校对等,都可利用相应站点来完成,从而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使编辑人员从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编辑出版整个过程中,无论对原有信息资源的存储、检查与利用,还是处于动态信息资源的掌握、搜集与分析,网站管理系统都能够提供极大便利,保证编辑工作的有条理性。网站的设置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建立论文作者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一个来稿作者的数据库,使编审人员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包括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在单位、联系地址、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论著等信息。建立这一数据库一是便于编辑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加深对稿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为编辑物色作者提供信息。数据库要不断补充新作者,注意作者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运用这一系统,可以扩大作者队伍。目前学报编辑一般在编稿、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只选择向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问题。而通过网站的建设,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比如可以在网站的主页上进行有关学报内容、研究领域的情况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报,有针对性地投稿,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建立稿件管理系统。稿件是编辑的源泉。目前作者多是通过电子邮件、信件或直接到编辑部的方式投稿,由于作者对编辑部投稿要求不清楚,这种方式容易使稿件在编辑部和作者之间多次往返,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路上,而且还容易使稿件丢失。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的归档也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尤其要进行全程计算机管理,还需要将文题、作者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借助网站,编辑部可在自己的主页上投稿要求,让作者在投稿前按编辑部的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在网站上设定存放作者稿件的目录,作者要投稿时,只需要将自己的文档上传即可。编辑可以通过编程等手段实现文稿自动记录,主要记录来稿情况,包括来稿的编号、题目、作者、字数、日期、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责任编辑、处理情况、发稿刊期、转载摘录情况等,自动生成数据库。要查询某个文稿情况时,只需输入几个指令就可以很快查出,并可为统计编辑工作量提供可靠数据。也为以后的编辑管理流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比如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利用编辑部管理软件,对稿件进行登记分类,先由责任编辑初审,认为可用,然后调出审稿专家数据库,查询作者对口专业的审者,选准审稿专家,有关专家可以直接进入网站点击相应内容进行复审。有些专家当天或隔日就可将审稿意见发给编辑部。经主编终审后,责任编辑通过网站将处理意见告诉作者。这一切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通过网站的系统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时间,如果出现审者耽搁的情况,也可迅速作出调整,改送其他审稿人。

建立审稿人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审”中审稿人的姓名、专业、单位或地址、邮编、职称、专长、年龄、审稿费等。以及详细记录专家具体从事的研究领域、专业特长、代表成果、近期研究方向及获奖情况等。学报编辑遇到交叉学科或不熟悉的专业稿件时,可以送有关专家审稿。编辑部建立审稿人数据库,既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又能了解不同领域有建树的专家情况。审稿人管理系统应是动态变化的,要做到推陈出新,以便找到最适合的审稿者,从而保证审稿质量。

建立选题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与本学报有关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信息及其他课题信息,详细记录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信息、项目来源、负责单位、已有成果等。这些科研项目都是经过专家评估、科学论证后设立的,涉及内容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相关学科的重点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研究成果也代表着该领域的先进水平。了解这些最新的学术动态,有利于正确制定和规划本学报的选题方向,确定一定时期内刊出论文的专业方向,为及时反映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提供条件。

建立刊物质量、管理的系统。主要包括各级单位、学报界等下发的文件及本学报编辑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分类存入学报历年历期的论文数据及其转载、摘录、获奖、引用情况,编辑人员的工作业绩,包括完成年度工作的数量、质量、奖惩的记录及考核情况,读者、作者对本刊的反馈意见等。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建立互动交流系统,随时就某一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请教或与作者进行探讨。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编辑自身专业、信息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增加网络意识,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以开放性、动态性为特点的网络环境下,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应把增强网络意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紧跟信息网络化的步伐,运用当前最新最快的网络技术,采用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手段,学会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时代性。

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创建新的编辑信息管理模式。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编辑掌握好现代化编辑手段。按照传统模式,作者的一份稿件送专家审阅返回后,由编辑在稿纸上对稿件进行修改,再由排版人员进行排版。这样修改稿件实际上经过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性劳动,暴露出稿件处理速度缓慢,效率低,信息利用率差等弊病。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学报编辑直接参与计算机编辑、排版、绘图等工作,真正做到学报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从而可大大提高学报的编排质量。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编辑人员只有在机编辑兼排版,才可避免上述工作的重复和因此而造成的误差,做到简便又准确。尤其在复杂的图、表、公式的编辑加工上,由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粘贴、绘制,实际上减少了图稿校改次数,既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处理稿件的速度。在线编辑,更有利于网络上返修稿件,做到版面设计更加合理化,真正做到编排一体化,这是网络背景下编辑的必然模式。

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多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信息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日益普及,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报进行编辑加工已成为一种趋势,应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给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革。以纸型文稿为主的编稿、校稿方式将逐步减少,作者投稿将以通过网站上传为主要方式,而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将通过网络技术直接进行。除此之外,传统的编辑加工、文稿校对、清样审读、装帧设计、出版速度等都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信息传播者的高校学报编辑除要进行常规的阅读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还要经常上网捕捉各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动态,新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资源,开阔视野,提高学报的新颖性。信息时代对编辑的要求目前已出现综合化的趋势,即由过去主要担负稿件加工工作转变为一个人同时兼任稿件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输入排版、校对、版式设计。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因特网等工具,重视先进和完善的编辑信息管理软件的作用,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对各种信息应做到快速处理,及时反馈,以处理编辑过程中的大量信息,缩短稿件处理时间。

提高自身网络信息的保护能力。除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安全保障外,编辑应掌握更多计算机知识,以保证学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比如密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病毒检测技术等,从而保证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对提升学报水平的意义

随着各种网络硬件设施的改善,编辑人员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有效地解决了网络传播这一瓶颈问题,这对高校学报而言,无论是从加快科技信息传播速度,为读者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和优质服务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争取优质稿件,争取首发权、增强刊物竞争力的角度考虑,都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有助于提高编辑的质量。按照传统的方法,作者在投稿时附一份文稿送编辑审阅后,编辑在稿纸上进行修改,修改包括文字上的和格式上的内容,定稿后,再进行排版,这样修改稿件实际上经过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的程序。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让编辑人员在机编辑兼排版,就可避免这个没必要的重复,并减少误差,准确又简便。尤其是对复杂的科技图表、公式的处理上,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绘制、粘贴,就减少了图稿校改的次数,一方面提高了质量,另一方面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

使用在线投稿、审稿的方式,提高审稿针对性,缩短稿件流程。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更快地有针对性地审读稿件,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和稿件审核的质量,以保证学报的质量,以吸引更多好的作者前来投稿,形成一个良性的持续的循环。

使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可快速检索。计算机情报联网检索将以其快、新、准的特点成为今后文献检索的主要手段之一。编辑可以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文献检索系统,了解研究课题的进展,选择审稿专家,查询及核对文献。通过检索,编辑可以了解所用文稿的内容在理论界是否先进、独创,网络文献的检索为编辑核对参考文献提供了方便,也保证了学报办刊的质量。

使用网络约稿,扩大稿源。制作好网站,利用网络宣传学报,向通过网上查阅到的专家发出约稿函,范围可扩大到国外同行,约稿更广,针对性更强,反馈时间快,成功率也较高。

使用电脑校对更显示优势。电脑校对的效率高,电脑校对适用中英文。在电脑校对过程中,还可以扩大校对的范围和提高校对的准确性,可以增加专业词汇,使用自定义库,把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对各类词库的不断扩充,电脑校对的准确性将越来越高。编辑部内部进行联网后,不同编辑加工后的论文不必打印就可传至另一编辑的电脑内进行互相核对。

使用网络发行学报的电子期刊。提高学报的知名度,电子刊物的特点是时效性高,由于省去了印刷、发行等种种环节,可以更快地把最新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并能按不同读者的口味改变其显示方式,有助于扩大发行量。

结束语

学报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对传统的编辑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的学报编辑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代表着学报发展的方向。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及时地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感,锐意改革,积极探索高校学报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汪道友、王涛:《科技期刊现代化探讨》,《编辑学刊》,2001(4)。

2.陈辉:《论作者队伍建设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编辑学报》,1999(4)。

3.培:《创新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编辑学刊》,2001(4)。

4.王利群、赵军平:《中国科技期刊上网的形式与思考》,《编辑学报》,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