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6: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燕尾服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其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用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底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到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中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存在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金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篇2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在“一、五”期间约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一些城市按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⑴如何确定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⑵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⑶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⑷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发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代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既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既城市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⑴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⑵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

⑶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既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篇3

Abstract: The future city planning is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existing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but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an,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view our, care about all the sanctity of life and the future generations of welfare, have come from nature, return to nature experience. City development problems, such as population, employ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need to solve city itself, therefore,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to consider the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to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s.

Keywords: city planning;c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的规划问题和挑战

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脱节,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和带来城市严重的环境问题;

2)高度混合的住宅与就业平衡发展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增加了社会交通成本,加剧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外部效应;

3)房地产商主导的城市发展一方面降低了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增加了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实现规划的目标的规划策略是:让市场决定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准备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因而,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不同,市场经济下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已发生根本变化。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其次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通常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问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三、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就有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就不仅是建设规划,而是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为城市开发、建设、发展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方案。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保证今天的开发、建设的决策不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是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和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决于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城市规划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拓展了城市规划的责任,特别对城市总体规划而言,迫使我们将目光由规划期所界定的时限,投向更远的未来,由规划边界所界定的城市建设区投向更广阔的区域生态远景,由相对单纯的物质空间投向更复杂的社会空间。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规划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质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形象质量、城市文化质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结束语

新世纪的城市发展,应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高效、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坏境。如果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09-8631(2010)02-0036-02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一词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规划工作者们多少年前就想说的一种观念。“可持续”概念表述为“为后代留下充足的资源,使他们能享有同我们类似的生活质量”。八十年代后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一步表达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改变原有环境和资源条件,创造一个人为的、为人们聚居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新环境。为了保证这个新环境是高质量的,让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能得到合理的、有限度的利用,而不是搞掠夺性的“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光去看待和研究城市、开发区和旅游风景区的诸多问题,如水资源、土地、森林、水域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人文资源、文化古迹、民居的保护;燃料结构的选择,污水、垃圾的处理,等等。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首先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

在做一些有关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市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我们必须付出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去尊重和关注这样一些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富含地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然后进一步应用于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一、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像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二、要考虑资源的消耗速度,更要考虑某些资源的再生利用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我国已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大多数城市都属于缺水城市,水源不足常常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种远距离调水的方式一般城市是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因此,应该研究节水措施和水资源再生利用的可能性。又如,当前的垃圾处理主要采取最廉价的填埋消纳的消极办法,它固然节省投资,但浪费了很多可再利用资源,而且形成对土地和地下水源的二次污染。此外,不断扩大填埋场所实际上在很多城市也是不易解决的难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把环境保护的投资看成是额外的负担、多余的累赘,而应看作开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个世纪,能否保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将是开发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寻求更积极的解决途径,要考虑重新调整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比重。

篇5

2如何实现城市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1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筑也得不断发展,业内也形成可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市场,因此有许多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能过更好的是自己获利,通常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同时为了施工进度,通常还会放宽相关标准,因此就会出现许多不达标建筑,他们无法长期稳定使用,过不了多久就成为了危房,因此就不得不将其拆除,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渣和粉尘,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空气质量,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建筑质量监督单位,严格把关质量关,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建筑,就应当勒令其进行整改。2.2建设符合本城市文化的标志建筑来各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标志性建筑的浪潮,有许多城市便开始盲目建造,其建筑完全不符合本城市的文化背景,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应当认真仔细考虑该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旅游观光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本城市的形象,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为该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相关政府就可将这些资本用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3坚持使用建筑节能相关设备当前,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问题。我国现如今正处在工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居民要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同时也扩大了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建筑设备上多下工夫,大量采用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其中可在生能源应用技术尚未成熟,开发潜力大。而目前生能源能用在建筑物上的有太阳能和浅层地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能使人类继续生活下去,并且缓解日益突出的矛盾。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2.4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划的建筑设计中,相关建筑设计人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需要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要具备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求其在对相关建筑设计时就应当充分了解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将城市设计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城市。同时相关政府人员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本城市的相关建筑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某些建筑不符合相关的节能要求就应当要求进行改造,直到符合了相关标准才能让其继续使用。最后,生态建筑的实现并非建筑设计人员和政府的努力能实现的,还需要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全面掌握专业建筑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充实自我。

篇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9XJL020);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7GXQ4D181);广西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桂科软0799001);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编号:桂科自0991050)。

(1.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器,集中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北海市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在经历了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1992年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冲击之后,继而调整发展战略,到目前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建立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选取AHP方法和德尔菲法,运用CSD线性组合模型和协调度α模型对北海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北海市2004年到2008年5年内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和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协调性明显下降,总体来说,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协调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提升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和有关对策建议,即明确北海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北海市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北海市;可持续发展能力;AHP;CSD模型

中图分类号 X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6-003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07

城市作为各种资源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环境和资源也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随着人口密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弊病的出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器,集中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1]。这种能力使得城市既能满足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构成威胁,是城市系统内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和评价,有助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有助于衡量和监测城市是否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北海市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在经历了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1992年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冲击之后,继而调整发展战略,到目前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其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国内外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提出了很多模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概念模型和线性组合模型。概念模型主要基于从不同角度如资源存量、资本存量、可持续收入、国家财富水平、真实储蓄、资源对人口消费的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等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构造评价指标进而综合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线性组合模型则是从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出发,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线性组合来构造评价指标体系[2]。线性组合一般基于如下模型:SD∑iWiXi。其中SD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Xi表示第i分指标,Wi表示第i分指标的权重。该模型应用比较广泛。

考虑到北海市研究资料缺乏,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参考2000年凌亢提出的模型[3],本文拟从线性组合模型来对北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包括三个步骤:①指标体系与权重设计;②指标赋值与处理;③评价分析。

1.1 指标体系与权重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坚持系统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导向与稳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可以通过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来选取[4]。本文根据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解认识和北海市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依据城市可持续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建立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后。

考虑到北海市城市系统的多目标性、高阶性等特点,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来进行指标的权重设计。

1.2 指标赋值

指标赋值是对选取的指标赋以数值。但由于指标体系涉及指标较多,且量纲不统一,因而通常都应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来统一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无量纲化的方法很多,1992 年胡秉民等研究了5 种数据转换方案[5],本文根据纵向评价的目的,选用第二种xi 用(xi- x)/x 转换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一般在应用此方法时应将各类数据划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6]。正向指标表示指标数值越大,反映的事物越积极,而逆向指标代表的意义正好相反。在这里用效益型指标代表正向指标标准化后所得数据,用成本型指标代表逆向指标标准化后所得数据。计算过程如下:

效益型指标 (R评-R基)/ R基

成本型指标 (R基-R评)/ R评

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可直接加权求和,计算综合值。

1.3 评价模型

首先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进行分析。该分析采用如下线性组合模型:

CSD∑ni1WiRi

CSD模型是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R、空间S、时间T的复合函数[7],如下:

CSDf(R1,R2,R3,S,T)(1)

S.T R1+R2+R3≤C2(2)

此模型中:CSD(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表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该模型不同于牛文元教授提出的建立在 “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基础上的CSD模型[8],即CSDF(Q, M, T))。CSD是经济R1、社会R2、环境R3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是R1、R2、R3的综合加权求和,W表示指标的权重,N在此处为3。

一般而言,CSD是0-1之间的数。我们把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分为五个等级,{很差,较差,中等,较好,很好},按CSD的数值作如下界定,见表1。

表1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级表[7]

Tab.1 Evalua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其次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度α进行分析。

如果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值越接近,说明城市发展过程越协调。为此定义城市发展协调度α为[9]

α1-S

x-为三类指标(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值的平均值;S为相应的标准差。协调度α以0.7为分界点,以上为协调,以下为不协调。

2 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1 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赋值

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赋值(原始数据)见表2。其中,一产占GDP比重、城镇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刑事案件立案数、人口、人口密度、万元能耗吨标煤均为负效指标,用*标出。对以上原始数据进行直线型无量纲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见表3。

2.2 各指标层次总排序

运用AHP法和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D―A的权重见表4。

2.3 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把各子系统的权重与相应的标准化后的数值加权迭加,得到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值,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北海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增长较快,体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总量指标和人均利用外资、境外游客旅游收入等经济外向性指标值的增长很快,这也是北海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适应当前经济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表现。北海市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和人口指数、人民生活质量、教育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因素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北海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05年呈现较大下滑,这和资源利用不充分、污染排放加大而环境控制却没得到相应加强的状况呈现明显的一致性。2006年随着污染排放控制力度的增强和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又有所上升。

对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协调性分析见表6。

表6 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CSD)和协调度(α)

Tab.6 Beiha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CSD)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α)

从表6、图1中可以看出,北海市从2004年到2008年5年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协调度也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协调性明显下降,主要在于2005年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下降。五年内,北海的经济发展较快,然而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总体来说,北海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协调度较低。

3 提高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3.1 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定位、产业定位、基本功能定位和综合定位,其中产业定位是基础,资源环境定位是保障,功能定位是核心,综合定位是灵魂。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趋深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在200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的北海,其发展必须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方能不辱历史使命。此外,北海较南宁、防城港、钦州在核心优势方面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丰富的滨海资源、旅游知名度形象资源等等,并且经济基础较好。

因此,北海市城市定位[10]应为:

(1)综合定位: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休闲度假滨海旅游城市。

(2)产业定位:南部休闲之都与北部湾硅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北海市具备发展休闲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北海旅游资源丰富,有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滩”――银滩、国家地质公园――涠洲岛、国家森林公园――冠头岭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等等,并处于“中国―东盟黄金旅游休闲圈”的枢纽位置,周边旅游休闲资源比较丰富,交通便利,具备成为南部休闲之都的优势。而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长城电子、银河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实力较强。2008年北海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65%,随着中国电子、恒基伟业、日本三洋、台湾仁宝、广东永昶集团等项目的进入和投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据悉,北海市将用13年时间打造2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值。二是基于保护北海市资源环境的考虑。优良的环境资源是北海市的一张王牌,也是北海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应当充分利用和保护。休闲产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污染较小,对于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相对较低,是北海市产业发展的首选。

(3)资源环境定位:宜居乐园。北海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有“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之美誉,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充分利用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滨海宜居乐园,不仅是对北海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也符合城市的综合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功能定位: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北海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最具潜力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成为中国走向东盟和东盟各国进入中国大陆的门户。我们要借国际东南亚旅游线以及每年一度的泛北部湾论坛、北海国际旅游节,并借在临近城市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之机,着力打响这一品牌。

3.2 加强区域合作[11-12]

当前北海市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从2004年开始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了包括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在内的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风生水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处在这三大区域经济的结合部。北海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多重合作优势,更应当抓住机遇,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充分实现开放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加强北海城市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首先,要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强与区域内兄弟城市的合作。北海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其发展和区域整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北海市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兄弟城市的合作,把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宣传,特别注意几个领域的合作:产业方面分工合作,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1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区域内共建和共享;城市生态和海洋环境方面实现共同保护和治理;人才和信息方面实现区域无障碍流动和共享;政府层面要突破行政壁垒,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在遵循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指导下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

其次,要着眼于打造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城市,对内加强与西南云贵川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对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北海市要抓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北海举办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着眼于打造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城市,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的合作,主动谨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联合开发铁山港东岸地区及其相邻边界区域;加强与云贵川湘等相邻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便捷的西南出海通道,为大西南地区走向世界、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提供良好的通道、平台和桥梁服务;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扩大开放、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重点加强商贸、物流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北海作为中国通往东盟的海上通道重要门户的优势。

3.3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从北海城市2004年―2008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α可以看出,近年北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整体趋势呈上升趋势,但是2005年的发展协调度很低,并且近几年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绝对值都不高,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协调度表,属于不协调状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仅要提高北海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北海市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根据城市定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北海市要根据城市定位,以产业结构轻型化和高端化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坚决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工业,大力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围绕打造北部湾硅谷的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生产服务型和生活服务型产业,特别是要围绕南部休闲之都的目标积极发展旅游度假等休闲产业;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二是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使北海真正成为宜居乐园。北海市的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科教文卫各项事业还比较落后,离真正的宜居乐园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北海市要充分筹措资金,在保障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科教文卫领域的资金投入,有重点、分阶段改善城市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使北海真正成为吸引人们来此投资创业、安家落户的宜居乐园。

三是要切实保护北海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要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健全和发展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城市环境;要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环境;要重点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如水源、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保护区。这些生态系统是保护北海市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基纯.珠港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J]. 经济问题探索,2006,(8):58-61.[Chen Jichun. Evaluation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uhai, Hongkong and Macau[J]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6,(8):58-61.]

[2]吴涛,李姗姗,熊娜.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回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4-76.[Wu Tao, Li Shanshan, Xiong Na. Review of China’s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3): 74-76.]

[3]凌亢.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5-56. [Ling Ka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Beijing: Chine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ress, 2000:55-56.]

[4]张远,李芬,郑丙辉,等. 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2):53-56. [ Zhang Yuan, Li Fen, Zheng Binghui, et al. Coastal Zone Urban Environment: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ystems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A Case Stud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2): 53 -56.]

[5]李小乔, 霍修顺, 钟文晟. 茂名市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 (3):7-9. [5]LI Xiaoqiao,Huo Xiushun,Zhong Wensheng. Investigation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oming[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07, (3):7-9.]

[6]刘力,丁四保. 吉林省区域核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8):59-62. [Liu Li, Ding Siba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t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J]. Human Geography, 2002(8):59-62

[7]周骏. 西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11-23. [Zhou Jun.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n[D]. 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007:11-23.]

[8]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7-13. [Niu Wenyua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Sustainability in China[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1) :7-13.]

[9]陈玉成,吴晓芳,梁菁.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重庆环境科学,1999(10):1-6. [Chen Yucheng, Wu Xiaofang, Liang Jing. Evaluating the Condi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ities in China[J]. Chongqing Environment Science, 1999,(10):1-6.]

[10]肖训军.打造北海城市品牌迫在眉睫[EB/OL].省略/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ID157465&sPage1. [Xiao Xunjun.To Build City-brand of Beihai is a Matter of Great Urgent[N]. 省略/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ID157465&sPage1]

[11]张协奎.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Zhang Xiekui. The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Urban Agglomeration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M]. Beijing: Chine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ress, 2009.]

[12]朱坚真.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方向与建议[J].创新,2008,(4):51-57. [Zhu Jianzhe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Beibu Gulf Rim:Pattern,Direction and Suggestion[J]. Innovation, 2008,(4):51-57.]

[1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R].gx.省略/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 [Gulf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Plan gx.省略/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

Empirical Analysis for Beihai’s Capac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ie-kui1 AN Xiao-ming2

(1. College of Busines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China;

篇7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将重点放在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并且强调要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对城市规划范围内(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控制区及城市郊区)的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城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前提,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结合城市防洪、城市水资源保护和郊区生产基地建设,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生态城市建设提出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编制合理的规划。从二者关系可以看出,编制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城市水土保持不仅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而且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轻水旱的自然灾害;二是对水资源的保护;三是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1、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不仅是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而且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搞好城市水土保持不仅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还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减轻水旱灾害

水土保持工程有利于城市减少湿地、湖泊、水库以及河道等的淤积,这对于河流中下游的一些城市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河流上游城市的建设,没有着重保护水土,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到河流下游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泥沙淤积河道现象,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安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有利于减少淤积现象,同时还可以预防城市的水旱灾害。

3、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发展,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造成城市用地十分紧缺。在城市的改建,重建和扩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正确的认识,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搞好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才能使生态系统内的各因素间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合理规划,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来维护水土保持。一份合理规范的、有效的水土保持规划,不仅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未落实水土保持规划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迄今为止,一些城市尚未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有的城市尽管做了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却未经过技术审查和政府审批,总体进展比较迟缓。

2、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存在的均衡性问题

目前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往往更侧重于对植被防护措施的规划设计,而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规划却探讨的不够深入。此外,由于没有完全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编制设计文件,各类水土保持“规划”的技术深度不够统一。有时,有关部门索要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而我们上报的文件有的已达到初步设计深度;有的要求做到设计阶段,但部分措施只做到了规划或可研究深度。

3、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存在易混淆的问题

在过去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无论城市的发展规划、区域或流域的专项工程,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治沟骨干工程等,都存在着以“规划”名义编制的报告,长期以往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做法。但却与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程序不对应,除在水土保持系统内部基本认同外,其它部门和单位难以分清项目所处的阶段,特别是发改、财政、国土等管理部门,容易混淆水土保持工作者所报项目是规划、项目建议书,还是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由于水土保持项目文件均冠以“规划”之名,上报的许多项目被堂而皇之的放入今后的长期规划中,使项目近期立项受阻。

4、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图纸存在的问题

图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各类规划设计中所附图件不统一,无论是大面积的规划、还是小流域设计,所附图件大多由各设计单位自行决定,没有按规定和标准编制相应的图件;二是图件中应标注的内容不统一,有许多规划图件中没有实质内容的标注,多属示意图;三是图示和图例不统一,图纸的大小、标示的位置、基本图例等不够规范。

四、如何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将规划设计细致化

根据规划中存在混淆现象,可以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细致化,做到各个阶段有设计、有报告、有建议。例如在水土保持设计的不同阶段,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等,将总体规划独立出来,以防止再次出现混淆情况,施工阶段分不清的问题。

2、科学规划设计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型的城市,第一应当要科学地划分重点治理区、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规划设计要有针对性,以便实施治理。在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工作重点是依法严格监督管理,落实“三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三同时”,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要求程序,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开发建设单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重点治理区多在城乡结合部,规划时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局部与全面、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和覆盖治理,应用物质循环技术、清洁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造林绿化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当中。通过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三要利用水生态系统本生的生态功能含蓄水源,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对于预防保护区,其规划目标是建立以人为景观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如建立生态示范园区,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等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由现代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

3、规划中要加强植被建设

规划中要从城市景观生态学、耗水量小、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总之,要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规范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配置防治措施,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加快城市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城市化水平也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体现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上也通常以城市化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促进中国城市健康、科学发展,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建国61年来,城市化水平由建国初期的12.5%增加到1978年的17.9%用了30年,而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到2009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6%,在这3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但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在78%左右的城市化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按国际惯例,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属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时期,显然中国目前步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未来5-15年将是中国城市化迅速扩张期。如果按照1995年以来的平均进度,到2020年时将达到64%。依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情况看,我认为是可能的。因为未来10年将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的增长、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技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信息化的实现,中国城市快速扩展和城市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也必将保持强劲势头。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将加快,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速度也会加快。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如:在应对这次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从容应对,积极与世界各国加强沟通与深化合作,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率先实现企稳向好,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颂。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在全国城市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我国城市发展中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要素过度向城市转移、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城市实际上是在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在城市化中陷入了一定“误区”,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很值得深思与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不少城市依然延续着征地扩张模式,未跳出“摊大饼”怪圈,通过上项目发展本地经济搞成了“圈地运动”,造成了基本农田的逐年减少、居住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

二是城市建设失控,城市生活的环境品质下降,加之对大城市管理的明显滞后,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病”,目前开始集中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病灶”,严重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盲目规划造成城市特色危机,一些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遭到破坏,减弱了人们对城市的识别感,致使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同时,城市建设随意性大,城市规划形同虚设,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可以说,这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四是目前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系较为混乱,土地相关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城市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财政投融资和其他投融资在市政建设中虽有稳定比例,商业银行贷款已成为市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使得银行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关联和风险因素。

五是城市建设与城镇发展对土地的低效率开发和滥用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既影响到我国现有耕地的保护,也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全国耕地数的增量没有表现出一种严格的比例关系,但是,我国耕地面积的年度增量为负,这已反映出全国耕地的变化涉及的因素,除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之外,还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

同时,目前我国的各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样,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还很艰巨。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板块型的强势城市群;中部地区正在形成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大都市经济圈和安徽皖江城市带等;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正在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经济、社会中心,资源、人才优势刚刚显现,多项国债项目正在有力推动这些地区发展,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地区实施振兴规划和设立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当前要推进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我们用城市化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国家将为城市化水平提高付出巨大的城市化成本,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也将受到巨大影响。因为要在2050年前使中国城市化率提高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平均约增加近1个百分点,即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生活。同时,还要迎接人口的三大高峰(人口、劳动就业人口和老龄人口总量)的相继来临,以及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化的压力,还要实现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这是一项相当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这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唯有积极应对,才能有效地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为此,立足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现实,要科学推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在以下5个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第一,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思路、科学合理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早已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不仅强调了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也强调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大中小城市都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生态城市,努力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中,各城市应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继续重点淡化行政区划色彩,打破部门、地域界限,努力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府的职能,全力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和企业间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携手走共同繁荣路子应该成为下一步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第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增强人民幸福感为目标。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城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放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不仅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切实保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要在城镇建设中落到实处。要处处为群众着想,在搞好城市、城镇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既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休闲等生存需求,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生产和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三,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是自然环境中能被人类用作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和枯竭。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要保护、节约和利用资源、能源。而城市化能节约资源,仅居民小区和工业园区就能节约大量建设用地。循环经济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最佳模式,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而城市化以产业集群的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空间和载体,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共生关系、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应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选。

篇9

引言:旧城改造的过程非常繁琐,不但存在共同性的矛盾,也具备各自城市的特征。旧城区作为城市历程的脉络,也同时成为了传统与现代功能共存以及矛盾的集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因为城市固有的构造依旧维持稳定性的趋势,很多历史累计下来的旧问题较难恢复,并且持续在新的状况上再次显现。主要体现在土地配置低效率逐渐明显、住宅紧缺、房屋破损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中,历史景观破损现象逐渐加重。于此同时,对于中小城市执行的总体构造改变过程以及传统城市的过程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新的状况。

一、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超强度的房地产开发使得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

当前,我国对于旧城改造逐渐趋于超强度开发,如此才可以让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设并出售商品房时获得一些利润。对于我国的中小城市旧城改造来讲,此种现象尤为普遍,却也非常严重。为了让开发收支保持平衡,适时加大建筑密度显得非常必要,可是如果仅仅追寻经济效益,就会令人口密度、容积率乃至建筑密度超标,会令城市环境急剧恶化。

2、超强度的房地产开发造成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

因为房地产开发商太过注重经济效益,使得政府的管理出现失调,表面提升容积率以及建筑密度,使得当前的基础设施容量以及交通容量都无法符合高强度的开发,令基础设施在高强度的运转下进行,从而形成了负效应。

3、工厂迁移不当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土地有偿使用,使得工厂不得已从中心区域迁走,进而也令环境获得了改善,而且也加快了工厂从事技术改造乃至研发新生产线的力度。工厂搬迁至生态系统薄弱或者灌溉等区域,就会令周围的空气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危害要比处在城市时的危害更大。而企业搬迁至郊区,会令工人的上下班距离延长,对于生活十分不便。

4、旧城改造中房地产开发体现出统一的规划

当前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大多是在对城市中心区的旧区进行再次开发,许多仅仅是零星开发,达不到规模。相对较大的厂区也被其他开发商所分割,通过各自的方式进行开发,这并没有实现房地产综合开发的目的。

5、居住搬迁不当造成的社区解体

产业构造协调、用地构造转变、人口构造变迁、城市面对的物质空间以及人文空间出现了较大的变动。社区是用来聚集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组织以及生活共同体,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备,并且社区的成员都对所在社区具有归属感及认同感。旧的居住文化圈被打破,新的居住文化圈以及文化氛围又较难在短期内创建起来,所以会造成文化心理无法协调,社区构造倒退的现象。

6、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历史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形成建设性的损坏,使得城市的历史面貌乃至特征都已遗失。当今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阶段,因为依旧有些人过于片面的认定想要维护历史文化只有阻碍城市经济进程,也有些人时常急于转变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发展经济,从而忽略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演变为破坏性建设行为。

7、中小城市中的城中村成为了旧城改造的难点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让企业得到最大化的利益,而放弃城中村这样的土地进行开发,所以具有城中村土地成本较高、利益较低、所需的精力也较多、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量较大、投资也相对较多。政治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城中村的改造非常棘手。

二、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通过功能与空间进行互动,为旧城空间的发展给予动力

旧城功能的再生无法单一的透过外部资金,执行房地产开发以及通过一种和当前功能毫无瓜葛的产业取代已有的产业来实现,而一定要创建对旧城当前的资源、地方文化乃至本土知识进行了解和研究,透过当地居民以及企业进行参与,渐渐对已有的产业进行再次升级,建立一个关联度较高的本土化产业。

2、寻求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平衡

通过经济学角度来讲,旧城再生属于维持旧城价值以及附加的历程。城市使用价值指的是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游乐的场地而所含的价值。而交换价值指的是城市土地以及房屋当做一个资本进行出售或者出租的价值。通常竞争力较为集中在舒适的小城市当中,而很多小城市也是由此而吸引了更多人居住或游玩。

3、将社区发展作为基础加快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社区、空间、功能的互动,社区成为了基础。这是由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属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所以,目前对于中小城市的旧城改造应当通过具体的计划进行,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契机,对于规划模式来讲,一定要转变目前以物质建设作为核心的旧城改革形势,而把重心放在社区能力培养方面。对于制度的设计,要加快参与渠道的建设。在法律方面要提升对居民利益乃至社区资源的维护。

结束语:我国政府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十分谨慎,这样的做法非常有必要,如果要提升土地的盘活以及产业升级,中小城市应当通过协调,对改造土地性质给予关注,通过城市功能的布局,逐渐进行改造,努力创造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10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过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4.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篇11

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背景下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从而进行不断的创新。城市集成创新是高层次的创新形式,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熊彼特在提出创新的初始定义时就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但是一般的创新理论认为,更高层次的集成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趋势,这是在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提出创新进化论后出现的观点。纳尔逊和温特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机理研究,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又开始向熊彼特的初始定义回归,即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它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这种整合性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定义回复,而是分析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此后,许多学者如弗里曼(Freeman)、多西等在更广的范围开展了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在创新管理领域中,完整的集成概念被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Iansiti教授1998年在《Technology Integ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集成创新的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目前对集成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上,而城市角度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本文根据集成创新理论和城市系统的特点对城市集成创新进行扩展研究。

城市集成创新概述

城市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的中间环节,它的集成创新形式和企业集成创新不同,本文从城市层次对集成实现机制、集成内容和集成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集成创新的实现机制

创新机制理论主要是针对技术创新的产生过程,主要有希克斯诱导创新论、罗森堡瓶颈诱导论、“需要-资源”假说等,这些理论认为技术创新的产生源于某种不协调。我国学者赵黎明等(2002)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中各种创新也来自于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但这种不协调不再是产生要素的不协调,而是创新系统内技术、知识、制度、服务等因素发展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来自竞争,从城市层次来看,创新的动力来自个体(团体)追逐利益的竞争行为,包括城市间的竞争和城市内部的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导致城市间的不协调,形成城市的挤压效应,同时在城市内部由于竞争的存在也形成内部的挤压效应,形成创新的推动力。而实现城市集成创新的机制是集群学习。集群学习概念是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 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本意是产业区(集群) 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而魏江等(2002)认为,集群学习的关键特征有三点:一是学习主体的多元性,二是实施中的协调性,三是利益上的互惠性。协调性是集成创新的重要条件,没有协调就不能实现集群学习,集成创新就没有基础。利益上的互惠性是城市集成创新可以持续的重要条件,城市集成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挤压效应”,而“挤压效应”来源于人们追逐利益的竞争行为,没有利益上的互惠就没有持续的集群学习,也就没有集成创新的持续性。集群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纵向学习,以某种价值链连接的前后环节之间的学习;二是同一价值环节横向的学习,即同行之间的学习。集群学习不但可以确定集成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各个创新组织知识资源的准备,可为集成创新提供协调与合作的基础。集群学习需要企业外的其它组织、政府的参与,形成城市集成创新组织基础。

(二)城市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在研究企业集成创新时江辉和陈劲(2000)认为,集成创新是技术集成加知识集成加组织集成,陈劲则认为集成创新包括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三个层次。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本文认为城市集成创新包括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制度集成三方面。城市战略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环境战略,每个战略体系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产业群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等。战略集成创新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前提和其它集成创新的评价标准。城市集成创新首先应进行纵向战略集成创新和横向集成创新,例如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既要在经济系统内进行一体化集成,又要考虑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发展战略,进行横向集成。城市集成创新的结果评价应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评价标准。集群学习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实现机制,知识集成是城市集成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通过知识创新来完成,通过知识的创新来表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集成创新被认为是第二代知识管理。张保明认为(2002)集成创新中的“集成”,应当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即它不仅是指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集成,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集成”,也就是说,它应当是一种集“研究开发、人才教育、知识转移”为一体的“集成”。城市创新系统的制度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的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的制度以提高效率,安排和协调经济主体利益间的关系,有效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有效地创造、改进、扩散知识和技术,保证城市创新系统取得更好的绩效,进而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分析中,宋栋认为制度创新是一个由政策层次、组织层次和操作层次的互动构架而成的过程。在政策层次上,主要是形成对经济体制转换的一般认识及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方针。在组织层次上,主要是确定实现上述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措施。在操作层次上,主要是实施经济体制转换的创新活动 。制度集成创新是城市集成创新的保证,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人们为减少交易成本而建立的制度,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将技术创新引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制度是约束人们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必须进行集成,其它集成才能顺利进行。

(三)城市集成创新平台

集成平台就是为集成创新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行基础的软硬环境,是进行集成运作的载体。集成创新是建立在一定的平台上,从城市层次看这些平台包括:

1.网络平台。网络既是城市集成创新的结果也是城市集成的支撑平台。城市集成创新的结果是个体组织联系网络化,网络化可以使集成创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反应更敏捷、发挥的潜力更大。同时,网络化使城市动态集成创新成为可能,网络是城市集成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网络化意味着个体组织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使个体组织不再依赖于自身内部的资源,而是更多的利用个体组织之外,蕴含于有形和无形的网络之中的资源,它们共享资源、相互学习、交流和模仿。

2.城市产业群。产业群是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制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产生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产生链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它是城市的重要经济基础和竞争优势。集聚在城市区域的产业群集成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基础。从城市层次来看,城市的各个个体组织的集成创新都应建立在特定的产业群组织的基础上,以增加产业群系统价值为目标,以特定的产业群为集成创新支撑平台。

3.文化平台。城市集成创新是在特定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城市集成创新文化平台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无论是从哪一层面上看,城市文化决定城市集成创新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集成创新的资源条件,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层次。城市制度文化是集成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保证,是城市集成创新能发生和持续的重要条件。城市精神决定集成创新精神、活力和效率,是城市创新文化的内核。

总之,这三个支撑平台反映了城市的三大结构形态,即城市空间形态、生产形态、文化结构形态。

集成创新促进城市系统整合

从系统论角度看,集成是指相对于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进行汇总或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群聚效应。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这种集合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即按照某一(些) 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系统的整体功能。集成创新的过程是各种资源要素尤其是知识资源要素的综合运用过程,更是创造性的融合过程。而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经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城市集成创新包括城市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制度集成。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城市的集成创新,进行战略、知识、制度的集成,促进城市系统的整合。图1表示城市集成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整合关系。

战略集成既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和环境发展战略的整合,才可能实现城市各系统的协调发展。集群学习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实现机制,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以集群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制度集成是城市集成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保证,也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

集成创新对推动城市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作用

城市的集成创新实现城市各系统的整合,同时城市各子系统也由城市的集成创新来推动,通过集成创新促进城市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整合,激活各子系统的要素,增加系统的动力。

(一) 集成创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集成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和集成过程提高城市产业群的竞争优势和应变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竞争的核心是城市产业群,通过城市集成创新产生集聚经济效益,提高城市产业群的竞争优势。聚集经济效应显然是一种集成效应,因为聚集本身就是集成行为的一种表现。各项元素的聚集通常是集成现象的外在表征。因此,聚集经济的产生根源于集成行为。城市集成创新首先可以实现要素匹配、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果。众多业务相关联的企业聚集在―起,其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一体化,即价值链各阶段内化在同一个空间区域内,从而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联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由此使得各项生产要素能够达到最佳配置状态、相互之间形成支持协调的关系,各自的优势也能够充分发挥,并协同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而使城市产业群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的交易关系通常包括面对面的接触、生产技术的相互了解、战略信息的详细交流、长期或短期的转包合同、原材料的投入产出联系等,通过集成方式使创新各方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当代城市产业群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变化加快、竞争加剧。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市场需求越来越复杂和动荡,变化频率加快,企业竞争的格局瞬息万变,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城市竞争的焦点日益集中在速度上,以更快的速度应付变化。集成创新首先是通过组织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群的应变能力。随着技术日益向极限逼近,技术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创新风险也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往往无法承担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即使有实力承担,R&D周期也较长,导致丧失市场良机。组织集成可以将各企业的优势综合集成起来,以加速创新的频率和提高创新成功度。城市集成创新通过制造系统集成使企业的应变能力大大加强。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多品种、多变化的批量消费需求,企业必须具备高度柔性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生产制造流程结合紧密,并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城市集成创新形成的知识共享系统、网络平台是企业快速反应的有力支撑。

(二)集成创新促进社会系统的发展

城市集成创新首先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社会物质文化发展。集成创新的结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集成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美化、优化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改变城市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而城市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决定整个社会面貌和社会意识。其次是城市集成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制度发展。城市集成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制度的创新,城市制度要和技术创新集成,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保证,使技术创新能够持续进行。城市集成创新将引起社会劳动分工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制度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再次是城市集成创新促进城市社会精神文化发展。城市精神是城市市民所认同和信守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它经过内部孕育、外部影响、长期实践、反复锤炼而成。城市精神对城市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张鸿雁(2002)认为,城市市民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因”,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永续动力。城市集成创新将引起城市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催生新的城市精神,促进城市社会的发展。

(三)城市集成创新与环境系统发展

从战略层次看,城市战略的集成使环境发展战略、与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协调发展。从知识和制度集成角度看,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制度安排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使城市系统最小化使用社会资源,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集成创新过程也是资源聚集的过程,而环境的质量对资源的聚集具有重要意义。从创新结果看,城市集成创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它不仅决定了资源的利用结构,也决定了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有明显地理环境特征。城市集成创新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的发展。

城市集成创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实现城市集成创新的机制是集群学习。战略集成是集成创新的前提,知识集成是城市集成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集成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基本保证。城市集成创新必须在特定的网络、产业群和文化平台上进行。城市集成创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合、推动城市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山等.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