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6: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站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Internet作为信息双向交流和通讯的工具,已经成为商家青睐的传播媒介,被称之为继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后的第五种媒体——数字媒体。传统媒介的价格昂贵,又受到时间、地区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定,效果令人不能满意。相比起其它几种媒体,网络宣传的费用是低廉的,而回报却丝毫不见逊色,能帮您把握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和众多潜在的商业伙伴,让您的企业有无限的发展和生机!放眼中国,不少公司、企业、单位都已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站点,并以此为窗口向全国、全世界介绍自己,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
二、企业网站的策划很重要
企业网站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开通网站就万事大吉了,其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的网站的维护,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网站的维护意识与当初域名申请和网站开通时的超前意识相比却显得十分不足。许多公司建立起网站后就在那里守株待兔了,不去管理网站也不更新。这是错的,绝对的错误!网站不及时更新,就不能正确反应公司的信息,这样宣传的效果不能达到反而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次一个好的企业网站应具备以下几个内容:
①企业的网站架构应该是以企业为核心的主题层次、内容分类、页面顺序等所组成。由于每一个浏览者都可能成为企业的客户,网站的主题应突出对企业所想或所可以提供给客户的利益性产品或服务的详尽说明和体贴客户设计,而企业规模、实力等方面的描述则只是对主题的烘托,由此决定了在内容分类上应加大主题内容的渲染,在页面顺序上应优先考虑主题内容的排列。
②企业网站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体现出企业精神、理念以及企业文化,这些是企业的CIS理念中的组成部分,在网站的建设中该部分也应该得到延伸和渗透。
创意到底是什么,如何产生创意呢?
创意是引人入胜,精彩万分,出奇不意的;创意是捕捉出来的点子,是创作出来的奇招……。这些讲法都说出了创意的一些特点,实质上,创意是传达信息的一种特别方式。
比如Webdesigner(网页设计师),我们将其中的E字母大写一下:wEbdEsigEr,感觉怎么样,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意!
创意并不是天才者的灵感,而是思考的结果。根据美国广告学教授詹姆斯的研究,创意思考的过程分五阶段:
1.准备期--研究所搜集的资料,根据旧经验,启发新创意;
2.孵化期--将资料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任意结合;
3.启示期--意识发展并结合,产生创意;
4.验证期--将产生的创意讨论修正;
5.形成期--设计制作网页,将创意具体化。
创意是将现有的要素重新组合。
比如,网络与电话结合,产生IP电话。从这一点上出发,任何人,包括你和我,都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创意。而且,资料越丰富,越容易产生创意。就好比万花筒,筒内的玻璃片越多,所呈现的图案越多。你如果有心可以发现,网络上的最多的创意来自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或者虚拟现实),例如在线书店,电子社区,在线拍卖。你是否想到了一种更好的创意呢?
创意思考的途径最常用的是联想,这里提供了网站创意的25种联想线索:
1.把它颠倒
2.把它缩小
3.把颜色换一下
4.使它更长
5.使它闪动
6.把它放进音乐里
7.结合文字音乐图画
8.使它成为年轻的
9.使它重复
10.使它变成立体
11.参加竞赛
12.参加打赌
13.变更一部分
14.分裂它
15.使它罗曼蒂克
16.使它速度加快
17.增加香味
18.使它看起来流行
19.使它对称
20.将它向儿童诉求
21.价格更低
22.给它起个绰号
23.把它打包
新闻网站的首页要做到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冲击力"的问题,即色彩的冲击力、布局的冲击力和logo的冲击力。如果在这三方面都能给网友以全新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就达到了一个较高境界的首页设计理念。
一、关于色彩的冲击力
省级新闻网站,实际上也兼作政府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其首页的风格,应当是沉稳、简明、大方。与商业性网站的色彩斑澜和个人网站的简洁淡雅相比,新闻网站宜采用对比鲜明、冲击强烈的色彩作为首页的主色调。即以一两种基色的搭配的为主色,来显示新闻网站整肃而富有竞争力的特性。由于主色构成相对单一,所以宜通过较浓烈的色彩来强化人们的视觉,如果色彩过淡,感觉上会趋向于个人主页,也容易有失轻漂,压不住阵。
千龙网作为首家开通的省级重点新闻网,2000年3月8日首次亮相时采用了黑与白为主的基色,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两个多月后开通的东方网,其首页以淡黄色为基调,过份强调了"高雅",却未能形成"色彩冲击"方面的后发优势,这不能不说是东方网在推出三个月后就进行改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方网(当年8月)改版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胆地一扫众多网站"轻描淡写"的首页风格,以红与黑相间的主色调,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为之击节叫好。其后,东方网由于种种原因,于2001年元旦进行了第二次改版,但依然保留了这色彩个性极其鲜明的主色调。
2001年5月25日,千龙在正式运行一年后首次改版,断然放弃了开网之初的黑白之色,代之以"京城故宫围墙赭红与皇宫金黄色调的搭配"①,色彩对比依然鲜明,但又成功地体现了千龙地处首都地域的风格定位,并给其它新闻网站提供了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方面寻找首页主色调的设计理念,深化了人们在首页基色定位方面的思路。相形之下,东方网则很难回答其"红与黑"与上海这个城市或"东方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更多是纯美术层面的选择--"红与黑"历来是很抢眼的色调。上海人捷足先登了,其它省市也只有妒忌的份。
目前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已有十多家,但千龙、东方首页仍然以其鲜明而强烈的个性色彩鹤立鸡群。
二、关于布局的冲击力
相对于主色调的选择余地并不很大,首页的内容布局翻新却可以多作些文章。内容布局尽管也受到诸种限制,只能在网页固有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但有束缚才有创造,才会显示出创造的魅力,才会具有突破原有框架的新鲜感。根据这两年新闻网站首页在设计、改版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变化,可以总结出在内容布局方面的三个重要特征。
1、服务至上。内容布局的第一个突破,是新浪网在1999的改版中,首次将banner广告(468X60ps)移到了频道导航栏的下方,突出了频道入口,强调了在首页整体布局?quot;频道导航"的纲领性作用。东方网的第一次改版,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把导航条置于banner之上,并进而把"用户登录"区做成一长条,也置于banner之上,这样又第一次通过内容布,体现出为网友"服务"的思想。这与当时各大网站经营理念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王"的转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安网的首页虽无多少特色,但其"用户服务"功能甚至比东方网还要方便,即将网友最常登录的"邮箱"与"厶?quot;两个点击按钮直接并列在首页频道导航栏下(东方网采用的下拉框选择形式,进"论坛"要多点击一次),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网友进入。
2、一步提优。如何在首页上把网站的全部精彩内容直接作上链接,使网友不需进入二、三级页面就能"长驱直入"到网站里最优内容最佳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首页上成为现实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东方网2000年8月改版后的首页,还有两处引人瞩目,一是把中区下部的"网站导航"横向压缩了一半,省出的另一半布置为"频道精选",即衙扛銎档赖淖罹实哪谌莞餮∫桓錾鲜滓场R蛭?quot;网站导航"里的各个一级栏目全部展示确无必要,不可能这些栏目都很精彩,倒不如将这宝贵的空间直接展示各频道的一条最优稿,使网友不必进入各频道的首页,就可预知其精彩内容并一步点入。同年11月28日开网的北方网,几乎原样照搬了东方网的这一手法。东方网的另一?quot;突破"是在首页右区中部,设置了一个栏目叫"BBS精华",把论坛里的"精彩妙贴"也直接链上首页,既体现了新闻网站的强大编辑力量(为网友去芜取菁),也反映了对直接来自网友的观点和看法的尊重。新闻网站首页的内容布局,在突破上应当永无止境。可以吸取传统平面媒体的经验。对logo的位置、banner的位置及新闻图片的位置,作出更加大胆的设计。如logo为什么只能放在右上角并水平放置呢,能不有竖起来放到左上角、象某些报纸的名称那样呢?又如,新闻标题为什么非要全部横排呢,能否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别,划出部分标题实行竖排呢?在改版后的千龙首页右区,"千龙互动"和"首都导航"两个栏目下的标题就已实行了竖排方式。
[page_break]
3、"寸土寸金"。人们登录新闻网站,主要是获取各种新闻性信息。故新闻网站的首页理应显示出紧凑的布局,在单位面积里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而不能象许多大型企业的网站首页那样,以空间换"潇洒"。首页一般在两屏至两屏半的幅长,这里缺省的上半幅里内容的安排尤其重要,因为忙的人都不会往下拉,很可能只看个缺省的一幅,所以需要将网站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服务都安排下,在安排内容时具有"寸土寸金"的意识。一般来说,导读和新闻图片放进缺省一幅并在主要位置并无异议,毕竟是新闻网站嘛!但对将邮箱、BBS、ChatRoom、搜索引擎、手机短信、股市查询等基本服务项目也基本纳入缺省一幅,就不是所有新闻网站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如果发邮件或搜索新闻还要用鼠标下拉一下,对网友是很不方便的。东方网在缺省的一幅里,信息量是相当大的,仅看它的中区,不仅安排了导读性新闻要目及图片,还安排了反映百姓呼声的"东方直通车"、热门专题集锦"东方热点",以及包括"股市查询"、"天气预报"、"求医问药"在内的"生活锦囊",甚至"英语新闻"要目也上了缺省这一屏,显示其国际大都市风貌。东方网中区上部这一块看起来有点乱,实质精心安排也!千龙网也把它?quot;拳头产品""千龙黄金耳"(音频新闻)、"环球见闻"(视频新闻)、"Flash7日"(新闻故事)和"48小时精彩回放"(新闻回顾),悉数纳入缺省一幅。相比之下,云南新闻网、金黔在线、新疆天山网等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的信息量就难以与东方、千龙相提并论。
值得指出,首页内容布局之创新,不是单纯地把有关重点栏目、深层优秀内容或banner的位置在页面框架内移来移去、重作调整,而是本着创新的理念,将网站的内容重心和基本服务,在特定的网页框架内积极调谴,推陈出新。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网站从业人员对互联网认识在不断加深,如对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等强势特质的进一步认同。
三、关于logo的冲击力
在首页设计过程中,即便具有了上述两种冲击力,如果缺少一个别具一格、特征鲜明的logo,仍然会功败垂成。Logo是首页的"网眼",是整体艺术创作的画龙点睛之笔。一个绝妙的logo不但会使首页蓦然生辉,而且会成为整个网站的"形象大使",成为员工的胸牌,成为宣传品上的标志,对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功用。
近两年大型网站在logo设计方面有崇尚简单明了的审美倾向,往往越是知名的网站,logo设计越简单,但那是一种高明的简单,是一种认识论上循环往复、删繁就简后的简单。通常的做法是取消了独立的标志图案,而在英文域名上做文章,说得更确切点,是将英文域名中的某个特定字母拿出来,进行图象化或夸张性的变形、变色处理。
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浪网的logo。设计者仅在黑色字体的sina中,将小写字母"i"上的那一点作"空心"处理,然后套上了一个红色"帽子",象眼睛,也象火炬;顿时就妙不可言,很抽象,也很现代。新浪的logo太简单了,却击败了许多花上许多功夫精雕细琢的logo,个中道理值得玩味。另一个老牌新闻网站大洋网的logo设计,亦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洋的域名是dayoo,最后两个oo引起了设计者的兴趣,结果演变成一双眼帘不断翻动的眼睛,使人过目难忘。
2001年9月12日开通的西部网(),其logo是一个"西"字,这个"西"字经过拟人化变形械?quot;臂挽臂"的味道,形象地表明了这是一个联合型的超级媒体"航母"(西部网由中国西部12家省、市、区联合主办)。东北网的logo设计,则是一个有着抗联军旗风格的"东"字,地方特征鲜明。但也有一些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看不出有进行logo设计的意识,或者干脆就没有logo,如河南网和桂龙新闻网就是如此。
发达国家的一些新闻网站,首页的logo设计通常都比较简单,但显得很大方。如USAToday的logo只在名称前加了个模糊的地球;Foxnews的logo只在英文域名上打上两道光束,继承似浼易錐ox电影公司的片头特征。
另外还有两点,值得首页设计者注意。一是首页的页面设计必须与内容紧密配合,不能脱开内容来谈形式及一切美术应用。是内容决定色彩、布局,而不是相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对首页的内容安排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每一区域的设计都以明确本区的内容概念为基础,由此引向独到而深刻的美术创意。二是不要轻视首页设计过程中一些局部的打磨和处理,如对一个栏目bar条的图案、栏目内标题的字体等,都应当精心设计、选择;一个成功的首页给人的总体感觉,正是由每一个局部叠加而来。
2.构建三种设计技术的运行环境
2.1构建ASP的运行环境:NT5.0Server,IIS5.0,ASP3.0。安装Windows2000Server(NT5.0Server)时选择IIS5.0有关选项。安装完后ASP3.0便内嵌于IIS5.0中。测试ASP:启动浏览器,在地址栏处输入127.0.0.1:80/default.asp,若浏览到IIS服务器的ASP欢迎页面,说明安装成功
2.2构建PHP4的运行环境:NT5.0Server,Apache1.3.12php4.0安装支持PHP的web服务器Apache1.3.12,将Apache服务器压缩文件解压缩,根据提示进行整个安装过程,自己选择安装到目录d:\apache下。安装PHP4,将PHP4压缩文件解压缩到d:\php4即可,同时将其中的php.ini-dist文件拷贝到winnt目录中,将文件更名为php.ini,打开该文件将其中extension_dir设置为:d:/php4,并加载扩展模块:将文件中含有;extention=*.dll的各项前面的";"号去掉即可;修改设置Aphache服务器,用文本编辑器编辑目录d:\aphache目录下的子目录conf下名为httpd.conf的文本文件,首先将"#ServerName*"这一行下加入"ServerName127.0.0.1/",其次将"Port80"改为"Port81(或其他与IIS5.0不冲突的端口)",再其次设置更改Apache虚拟目录,将"Documentroot"d:/Apache/htdocs""改为Documentroot"d:/trade"(该目录即是电子商务网站目录,可用任意方法建立目录trade),最后加入支持php4的如下语句:ScriptAlias/php4/"d:/php4/"AddTypeapplication/x-httpd-php.phpAddTypeapplication/x-httpd-php.phtmlActionapplication/x-httpd-php4"/php4/php.exe";测试php:完成上述步骤后,在d:\trade目录下,用如何文本编辑器,生成扩展名为.php(或phtml)的文件test.php,在文件中输入如下php代码,存盘后,启动Apache,接着你在浏览器中输入:127.0.0.1:81/test.php,若看到php的版本和扩展模块等信息,说明环境安装设置成功。
2.3构建JSP的运行环境:NT5.0Server,Resin1.13,jdk1.3安装Java编译器jdk1.3:运行jdk1_3-win.exe,按照提示完成安装即可,将其安装在d:\java1.3目录,也可安装在其他目录。设置系统环境参数:控制面板/系统/环境页中选择path参数加入d:\jdk1.3\bin;增加新的环境参数classpath=d:\jdk1.3\lib\tools.jar;d:\jdk1.3\lib\dt.jar;,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安装支持JSP的web服务器Resin1.1.3,将RESIN-1.1.3.zip释放为d:\Resin1.1.3即可。配置服务器端口,打开d:/resin1.1.3/conf/目录下的resin.conf文件在
8080
标签处将端口设置为82(在我的NT5.0上装有三个服务器,这样三个服务器的端口分别为IIS:80;Apache:81;Resin:82其实也可设置为其他互不冲突的端口号).测试JSP:启动Resin服务器,启动浏览器,在地址栏处输入127.0.0.1:82/,若浏览到Resin服务器的JSP欢迎页面,说明安装成功
3生成三种格式的动态表单页面为了通用,这里采用可能用到的表单对象为例,至于下面设计具体数据表用到的字段,只要转成给出的表单域相应对象即可.
3.1用ASP动态生成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流的操作表单:form.asp:生成表单域头:生成普通文本:生成密码文本:生成滚动文本:生成单选:生成复选:生成列表框:生成提交按钮生成重填按钮生成表单域尾
3.2用PHP动态生成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流的操作表单:form.php生成表单域头:"?>生成普通文本:"?>生成密码文本:"?>生成滚动文本:"?>生成单选:"?>生成复选:"?>生成列表框:网络数据库Asp技术Php技术Jsp技术网站设计"?>生成提交按钮"?>生成重填按钮"?>生成表单域尾"?>
3.3用JSP动态生成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流的操作表单form.jsp生成表单域头:生成普通文本:生成密码文本:生成滚动文本:生成单选:生成复选:生成列表框:生成提交按钮生成重填按钮生成表单域尾
4设计用于存储商务网站交互数据的MySql数据库
4.1启动MySql数据库服务器(MySql的安装及ODBC驱动程序的安装与设置请参阅相关书籍)可在NT5.0下用启动服务法/NET命令法/命令窗口键入MySqld-shareware法,启动MySql数据库服务器,启动数据库服务器后,在d:\mysql\bin>提示符下键入mysql-h127.0.0.1-uroot即可出现mysql>提示符,从这开始即可进行对MySql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若要退出可键入quit/exit,若要关闭数据库服务器,可在d:\mysql\bin>提示符下键mysqladmin-urootshutdown4.2建立MySql数据库在MySql数据库的提示符mysql>键入Createdatabasetradedb;(或go)
4.2.建立MySql数据库表这里以商务网站中常用的几种数据表为例,主要用到的数据表和生成数据表的SQL代码如下:(这里的数据表字段只要分别对应上述表单域对象即可实际操作,数据表统一用tablename表示)客户登录管理数据表CREATETABLEusers(IDintnotnullauto_increment,UserNamevarchar(30)notnull,Passwordvarchar(20)notnull)客户信息数据表CREATETABLEusermessage(UserNamevarchar(30)notnull,Emailvarchar(80)notnull,Addressvarchar(120)notnull,Faxvarchar(40)null,Phonevarchar(40)notnull,Cerreycardvarchar(50)notnull)客户定购商品数据表CREATETABLEcatalog(ProductIdintnotnull,Namevarchar(64)notnull,Pricefloat(6,2)notnull,Descriptiontextnull)
5设计处理表单数据的3p程序
5.1设计处理表单数据的ASP程序form_cl.asp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这里采用直接驱动法Set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conn.open"driver={MySQL};server=localhost;uid=user;pwd=xxxxxx;database=tradedb"获取表单提交的数据:data1=request("ptwbk");data2=request("mmwbk");data3=request("gdwbk")data4=request("dxk");data5=request("fxk");data6=request("lbk")用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查询数据记录:sql="select*fromtablename";setrs=conn.execute(sql)"增加数据记录:sql="insertintotablename(ptwbk,mmwbk,gdwbk,dxk,fxk,lbk)values(''''data1'''',''''data2'''',''''data3'''',''''data4'''',''''data5'''',''''data5'''')";setrs=conn.execute(sql)更改某条数据记录:sql="updatetablenamesetdata1="request(ptwbk)",whereID="num";setrs=conn.execute(sql)删除某条数据记录:sql="deletefromtablenamewhereID="num";setrs=conn.execute(sql)将SQL语句处理的数据结果输出Response.Write"
"Response.Write""Fori=0tors.Fields.Count-1Response.WRITE""&rs.Fields(i).Name&""NextResponse.Write"
"WhileNotrs.EOFResponse.Write""Fori=0tors.Fields.Count-1Response.WRITE""&rs.Fields(i).Value&""NextResponse.Write"
"rs.MoveNextWendResponse.Write"
"关闭数据库:rs.close;conn.Close
5.2设计处理表单数据的PHP程序form_cl.php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这里采用PHP的MySql函数法(也可用ODBC函数法)$conn=odbc_connect("localhost","user","xxxxxx");选择数据库:mysql_select_db("tradedb","$conn");获去表单提交的数据:$data1=$ptwbk;$data2=$mmwbk;$data3=$gdwbk;$data4=$dxk;$data5=$fxk;$data6=$lbk;用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查询数据记录:$sql="select*fromtablename";$result=odbc_do($conn,$sql);增加数据记录:$sql="insertintotablename(ptwbk,mmwbk,gdwbk,dxk,fxk,lbk)values(''''$data1'''',''''$data2'''',''''$data3'''',''''$data4'''',''''$data5'''',''''$data6'''')";$result=odbc_do($conn,$sql);更改某条数据记录:$sql="updatetablenameset$data1=ptwbkwhereID=num"$result=odbc_do($conn,$sql);删除某条数据记录:$sql="deletefromtablenamewhereID=num";$result=odbc_do($conn,$sql);将SQL语句处理的数据结果输出odbc_result_all($result,"border=1");关闭数据库:odbc_close($conn);
5.3设计处理表单数据的JSP程序form_cl.jsp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这里采用JDBC-ODBC桥生成JavaBean法创建一个JavaBean命名为conndb.java,并保存在d:/resin1.1.3/doc/web-inf/classes/trade目录下,代码如下:(限于篇幅这里没按标准书写,而采用不换行写法,其他类同)packagetrade;importjava.sql.*;publicclassconndb{Stringurl="jdbc:inetdae:localhost";Stringlogin="user";Stringpassword="xxxxxx";StringsDBDriver="sun.jdbc.odbc.JdbcOdbcDriver";StringsConnStr="jdbc:odbc:Dsnmysql";Connectionconn=null;ResultSetrs=null;publicconndb(){try{Class.forName(sDBDriver);Connectionconn=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login,password);}catch(java.lang.ClassNotFoundExceptione){System.err.println("conndb():"+e.getMessage());}}Public/ResultSet/executeQuery(String/sql)/{rs=null;try{conn=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sConnStr);Statementstmt=conn.createStatement();rs=stmt.executeQuery(sql);}catch(SQLExceptionex){System.err.println("aq.executeQuery:"+ex.getMessage());}returnrs;}}然后用javac编译conndb.java生成与其同目录的conndb.class文件,在form_cl.jsp文件中加入如下标签即可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获去表单提交的数据:Stringdata1=request.getParameter("ptwbk");Stringdata2=request.getParameter("mmwbk")Stringdata3=request.getParameter("gdwbk")Stringdata4=request.getParameter("dxk")Stringdata5=request.getParameter("fxk")Stringdata5=request.getParameter("lbk")语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查询数据记录:Stringsql="select*fromtablename";connbean.executeQuery(sql);增加数据记录:Stringsql="insertintotablenamevalues(''''"+data1+"'''',''''"+data2+"'''',''''"+data3+"'''',''''"+data4+"''''+"'''',''''"+data5+"'''',''''"+data6+''''")";connbean.executeQuery(sql);更改某条数据记录:Stringsql="updatetablenamesetdata1=''''"+ptwbk+"'''',data2=''''"+mmvbk+"'''',data3=''''"+gdwbk+"''''whereID=''''"+num+"''''";connbean.executeQuery(sql)删除某条数据记录:Stringsql="deletefromtablenamewhereID=''''"+num+"''''";connbean.executeQuery(sql);将SQL语句处理的数据结果输出ResultSetrs=connbean.executeQuery(sql);While(rs.next()){out.print("
"+rs.getString("ptwbk")+"
");out.print("
"+rs.getString("mmvbk")+"
");out.print("
"+rs.getString("gdwbk")+"
");out.print("
"+rs.getString("dxk")+"
");out.print("
"+rs.getString("fxk")+"
");out.print("
"+rs.getString("lbk")+"
");}关闭数据库:rs.close();
6三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技术综述
6.1主要特性:可见下表设计技术运行平台服务器开发程序扩展组件ASPWindows系列IISVbscript/Jscript/PerlActiveXPHPUnix系列,Novell,WindowsApache等许多服务器phpFunctionJSPUnix系列,Novell,WindowsResin等许多服务器JavaJavaBean
6.2连接数据库的方法:通过上述操作可看出,本文采用了三种操作MySql数据库的方法,Asp采用直接驱动法,Php采用MySql函数法,Jsp采用JDBC-ODBC/JavaBean法
广播利用因特网广泛应用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不但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而且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扩大传播的范围,改变传播方式,开出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如英国的BBC、美国的VOA、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H都将注意力放到了廉价的网上空间。BBC已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用23种语言在WEB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Radio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CRI)作为中国唯一向世界各国广播的国家电台,也对网上广播进行了有益尝试。
有“空中大使”美誉的中国国际电台。她不仅是中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媒体,而且广播语种(每天用38种外国语、汉语普通话及4种方言向世界各地广播)、播出时间(每天192小时)、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均居全世界各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列。多年来,她代表国家形象,以向世界各国听众介绍中国历史、现状和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为宗旨,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实践证明,CRI网上广播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成为21世纪广播改革的必由之路。
CRI网络版创办于1998年12月,设有华语台、英语台、德语台、西班牙语台等几个相对独立的“网上电台”。这些“网上电台”自成体系,虽然其它内容大都是以新闻为主体的综合性节目,但各个“电台”播出的内容略有不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关注焦点、热点、及时传播时事要闻,是CRI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华语台、英语台,还是德语台,或者是西班牙语,都已经实现了各种新闻性节目的网上“视听播报”。这些内容既有文字内容,又有收听功能,能有效满足听众和读者的双重需要。这是CRI有别于报纸网络版的独特之处。
CRI网络版的新闻性栏目前设有“今日新闻”、“时事报道”、“国际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排列在主页的左上角,为读者和听众带来了极大方便。
专题性报道是CRI网络版中的“重头戏”,各个“小电台”都设有自己的专题性栏目。这种栏目较一般新闻有相对稳定性,往往以特殊的图标标识。在这些专题中存有大量“历史性文章”,能有效方便听众和读者收听和阅读,有效弥补了广播“过耳不留余踪”的缺点。
CRI网络版的专题性栏目目前设有“99”、“WTO”、“国际纵横”、“”、“分裂不得人心”、“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回放”、“外国人看中国”、“话说”等。这些专题的图标排列在主页右侧,点击后可快速进入。其中重点专题被放在相应页面的最上方,引人注目。如“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回放”。
CRI网络版的主页及各下属“电台”每天更新两次。第一次更新时间是8:00;第二次更新时间,主页为17:00,华语台为21:30,几种外语台为14:00。
目前,CRI网络版的图片运用量还相当少见。除外语台中有少量图片外,华语台里基本上没有图片,尤其是新闻图片缺乏。这是有待改进的地方。
此外,CRI网络版的有声节目了也有限。如华语台中的“五彩周末”、“侨讯专递”、“海峡两岸”、“中国之窗”等节目,仅有文字,不能收听。
CRI网络版的页面设置,简单朴素,自然大方,少花哨之处。但总体来说,作为新闻性节目,还是比较适合阅读的,具有对外广播电台特色。
(一)整体页面设计
在CRI网络版中,无论是主页、华语台,还是外语台(德、西、英),都采取了一个页面划分三栏的方式。以主页为例,左栏排列的是一些栏目标识与图标,分别有“国内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国际台简介”、“资料检索”、“与我们联系”及“特别链接”和“友情链接”等;右侧排列的是专题性栏目标识;页面正中是“今日要闻”及简单提要,每条要闻前有一个红色闪动的粗箭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page_break]
CRI网络版页面底色均为白色,字体颜色富于变化。如华语台中的新闻提要全部采用浅红色,而主页的每日要闻用紫色表示链接标识,访问后变为浅红色,而要闻提要则为黑体字。与链接点和导航条相比,新闻版块的色彩较为丰富。
(二)导航系统设置
1同一内容。
在主页的“每日要闻”中,每一条新闻的标题下面都加了下划线,表示该文字块建立了链接,点中这些文字块,便可进入到另一页面详细阅读;在华语台的“新闻要闻”末尾,有一个“更多新闻……”的文字块建立了链接;在外语节目中,随处都有“clickheretolisten"这样的文字导航块,其功能相当于语音导航。
在有些页面的末尾,也可见到“返回”这样的导航文字块。有些节目末尾,可以通过导航条,查阅几月前、几周前、几天前的节目内容。
2不同内容
在CRI网络版的左右两侧的文字块或图标都建立了链接。在有些页面的上部,或者文末,有相对集中的导航块。如华语台通过这种方式与“今日新闻”、“时事报道”、“五彩周末”、“侨讯专递”等都建立了链接。
3特别链接与友情链接
主要设置在主页左下侧。特别链接有:、中国、研究会。通过友情链接可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佛山电台等电台网站。
(三)网上播报
这是CRI网络版的特色之处。几乎在每个页面的左上角,都有一个或两个喇叭式图标,点中所需语种,页面上便会出现一个语音系统的下载软件,以实现听众在网上收听广播的目的。听众可选择网上直播达到每无线电广播同步收听,也可以点播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在华语台新闻及各专题里,设有“普通话”和“广州话”的导航条,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目前,华语台中的客家话、闽南话、潮洲话还没有实现网上播报。
在国内广播尚未成熟的今天,CRI网络版的创办和发展,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为广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拓宽了空间。网络广播“视听双能”的传播模式将给逐渐萎缩的广播媒体带来新的契机。
广播与因特网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开辟了广播的新天地,对于广播来说,利用因特网广播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的弱点,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传播的方式,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
1.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
以声音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广播对于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报纸来说,具有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但也有着一闪而过,不留痕迹,不便保存的致命弱点。由于这个原因,广播又被称为弱媒介。而广播与网络融合后,由于数字化的应用,广播就不再是一阵风,而可以存储于网站,应需要随时调用重播,甚至还可以复制。这样也就提高了广播媒体所传播信息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
2.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弥补了广播节目仅有声音,而无图像和文字的缺憾。
广播上网后,部分节目内容可以在网页上用文字表达,也可加上图片、图像,真正实现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多媒体传播效果。听众不但可以在网上听节目,还可以看以文字和图像形式提供的节目材料及主持人介绍,通过超链接手段获取背景资料,与其他网友达成在网上的意见交流。视觉比听觉的信息保留率高,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广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使受众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听什么节目而不再受限。
广播与报纸、电视等其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一样,采取的都是一种信息由一点均匀地传向多点的单一方向信息传播,受众是在时间和内容上均是被动的。而当广播媒体与网络结合后,受众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在任一时间选择任何电台任何时间播出的节目。除现场直播外,每个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节目表。爱听音乐节目的人不必再耐着性子等待,想听财经消息的人也只需一次选择,传统广播媒体针对异质大众的去个性化传播在网络传播中被个性化传播方式所代替。[page_break]
另外,这也可以突破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时差限制,有利于实现信息的跨国传播。
4.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大大地扩展了广播的传播空间。
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特别是音质较好的调频广播发射范围很小,短波虽发射范围大,但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可突破这种地域的限制。从理论上说,通过网络任何一个地方台的广播节目都可以流向世界各个角落,受众也能通过从网上收听到外地广播,获得那些通过传统媒介难以获得的信息。
5.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使广播能更及时地提到更多的信息反馈,赢得更多受众的参与。
传统广播传播与受者界限分明,自从1986年底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后,广东电台开创了把热线听话植入直播间的先河,这种作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在广播改革史上具重要意义。然而,这种交流与参予受广播传播方式的局限,主持人与热线电话上听众的对话交流一般只能是一对一,听众的交流参与面十分有限。
广播与因特网融合后,由于因特网的双向互联性,网上有绝对的中心控制,主持人与网友从原来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因而网上广播受众的反馈参与而大大扩大。1998年12月,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夜行人》连续三个晚上做了“阿虹的故事”特别节目,在听众中反响极大,热线电话尽管十分火爆,但一个晚上只有十多个,而因特网上的讨论,仅电子邮件就有近万件,其受众反馈参与之多是电话参与难以比拟的。
正是由于广播各网络之间强烈的互补性,使得广播电台上网成为大势所趋。仅国内范围而言,就能很方便地找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珠海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10余家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电台上网,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中国唯一向世界各中广播的国家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也是比较成熟与网络结合较好的:
1)信息量大,更新时间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以新闻为其主要内容,并且及时更新,兼顾时效性。仅以11月26日CRI主页为例,当天时事报道中包含了新闻综述,与香港区议会选举等三篇大报道,新闻提要中则列出314条消息,点击导航条,还可得到更多;在右栏“华话专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天“焦点报道”、“828经济纵横”、“海峡两岸”、“侨讯专递”以及“在中国旅游”的主要内容。
相比之下,有些广播电台就并非如此。如北京音乐台的主页,只有中文版与英文版两条链接,这因然与音乐台自身特点有一定联系,但对受众来讲,可选择范围难免太少。
2)脉络清晰,导航系统完善
结构是网络的基础之一。CRI方便而清晰的导航系统无疑是其线性传播的有效补充。CRI的网站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级--首页,第二级——华语台、英语台、西班牙语台、德话台,第三级--各台下的专题报道与新闻栏目及其主要内容,第四级--新闻与报道的具体内容,有的专题下还有其它分栏目,构成了第五级乃至更多级。
清楚的分层结构,使得某条新闻的定位及其准确,便于查找。如:要寻找有关山东曲阜的中文介绍报道,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它在华语台的“华语专题”下“在中国旅游”一栏。而CRI的导航系统又不完全拘泥于级别,同一级别下的不同内容之间以及不同级别的不同内容之间切换非常方便。进入第三级之后,屏幕上方会出现一列栏目名称,通过点击就可实现不同内容之间的切换,不必象有些网站那样,必须回到上级网站然后进入。有些重点栏目,则完全脱离了级别界级,如:有关国庆五十年的报道,就在主页左下,第二级华语台的台标下以及第三级页面上方反复出现,充分突出了其重要性。
3)统一的整体网络下各有侧重,充分体现对外广播台特色。
整个的CRI网站均以白色为底色,最上方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名以及台标。第二级页面分左中右栏,中栏为新闻以及专题报道提要,左右两栏为名栏目图标,第三级及其下级则不分栏,用不同文字颜色区别不同内容。统一的网页设置,相同的字体字号,使得CRI网站具有端庄大方,自然朴素的整体风格。但由于面对的传播对象不同,华语台与外语台之间又各有特色,相对来讲,外语台往往风格活泼,图片较多,采用Java程序设计的插件,并且报道题目下有作者署名。[page_break]
在内容选择上,华语台与外语台也有不同(由于语言障碍,本文仅以英语台为例):华语台多以消息,新闻性报道为主,侧重国内。如11月28日时事报道介绍了香港首届区议会选举的有关内容。华语专题下的“焦点报道”则关注了“神舟”的有关信息;与此有所不同,英语台内介绍性的稿件则比较多,新闻选取也多和国外有关,如同无英语台上我们能看到“财富”论坛的有关报道,还可以点击“operatheater"图标收听中国地方戏“白蛇传”的介绍及选段。
4)利用网络交互性特点,与听众进行交流。
CRI主页以及第二级首页,均有图标显示,点击之,便可弹出对话框供读者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与国际广播电台有关部门直接联系。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虽然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但还远远不够。北京音乐台网站就有一个“说你说我”的栏目,供上网者发表意见,近似于聊天室。这样,不仅电台与听众之间,而且听众内部也可以就某一事件展开交流,有助于形成虚拟社区的气氛,产生听众群。中央电视台则更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每隔一段时间针对同一主题,推出一个网上调查,提出二至三个问题,收集观众看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的建立,有助于其更加充分地利用其信息资源,树立对外电台形象,吸引观众,也在一定程度实现了重复收听,重点选择等传统广播无法实现的功能。对于其电波无法覆盖的地区,CRI网站的存在也无疑使当地拥有了一个收听中国广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与网络的结合,使之如虎添翼。
早在电视出现的时候,就有人预言,“电视终将使广播像古代的骑兵一样为人们所淘汰”,但时至今日,广播仍然在我们的社会中扮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当传统媒介逐渐感受到其无所不在的巨大压力,纷纷大叫“狼来了”的时候,网络与广播的结合,使人们看到了广播发展的一线曙光,使我们坚信,广播发展仍有前途。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不同于报纸与电视的地方在于它以电波的载体,仅仅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既不像报纸那样主要依靠文字,还辅以图象;又不像电视那样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而且主要依靠图象;广播依靠声音传播,供受众收听。这一特点使其具有其他媒介不能取代的优势:
(一)伴随性
由于广播仅仅依靠声音传播,可以非专注收听,又可以随时移动,因而它可以成为听众个人的忠实伴侣。受众可以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收听广播,并可以走到哪里,做到哪里,边听到哪里,不像看报看电视那样不能一心两用,非得固定下来十分专注地阅读不可。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交通节目,专门为一边开车一边收听广播的司机们服务,这些电台和节目一般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正展示了广播伴随性的独特优点。
(二)时空性
广播以电波为载体,电波每秒30万公里,绕地球7圈半,传播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报纸。广播传播快,可以随时播出,滚动播出,现场直播几乎与事实同步。广播的这种快速传播对瞬息万变的城市、金融、期货、信息行情有着极大的优势。
从时效性来看,电视与广播相差不多,但电视制作复杂,不如广播简便快捷。广播由于只需声音,不需图象和文字,天涯海角只要有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进行现场报道,并且可以实现远程跨时空的多互联播,这一点更是报纸、电视难以企及的。
(三)参与性
受众的参与是媒体赢得受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广播由于仅靠声音传播,比起报纸、电视来,受众的参与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电话便可参与,而且可以与主持人和其他参与者直接对话,实现双向或多向交流,随时获得反馈信息,参与效果更加显著。近十年来全国广播界广泛动用的热线电话投诉节目,公众电话讨论节目,谈心节目等等,正是广播这种优势的具体体现。
广播只依靠的传播特性使广播具有以上种种优点,然而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广播长于斯亦短于斯,只依赖声音使广播具有一些天生的缺陷。声音有它的弱势,稍纵即逝,不便查找,而且听觉比视觉的信息存留量低,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广播报道受到声音特点的限制,在进行过于复杂的报道或进行深度剖析时,总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缺陷使广播不仅无法与报纸相抗衡,而且又落后于电视这一后起之秀,在传统媒介中位居第三。[page_break]
如果广播仅仅满足于在日益发展的传媒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安枕无忧。至少在短期内,具有伴随性、时空性、参与性三大特征的传统广播还无法被取代。但各大电台纷纷上网,表明了广播人并不甘心就此沉沦,而希望随着与新技术的结合取得更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正视所受到的挑战。
当代广播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如前所述,网络传播方式具有许多传统广播所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种优势的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立媒体,它信息传播快,随时读取,多向传播,主动选择的被动接收方式感到厌倦的受众离开收音机转向电脑。网络高速发展的趋势将使广播从业人员面临一个他们不愿看到的现实:受众分流导致收听率的下降。毫无疑问,广播人在享受与网络结合的种种好处同时将面临一场与网络的受众争夺。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在卫星技术广泛应用,电视的远距离传输日臻完善的今天,广播的远距离传播技术与其诞生时相比却没有多大的改进。远距离广播,尤其是国际广播以短波方式为主,短波覆盖面积大,具有廉价、灵活、可靠的优势,但也有传播不稳定,音质不好,抗干扰能力差收听效果不佳的缺点,尽管各广播台纷纷对短波手段进行调整,来克服短波广播在技术上的限制,但直至目前,短波广播的收听质量也只能是差强人意。互联网上音质虽远谈不上完美,但比短波要好得多。而1998年10月29日美国率先推出的高清晰度电视,更使电视声画质量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广播如果在技术上再不能有所突破,就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抛在后面。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任何无线电台都无法像互联网站一样,在任何地方仅以一只麦克风,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的微小投资,就成为一家国际的信息传播中心。正与此相反,向数码广播的过渡将使广播台不得不既保留原有广播以维持听众,又添置新设备作为数码广播用途,这使广播业所需要的投资额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台如果不能以优质节目吸引更多受众以博得广告商的青睐,必将面临经营的危机。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加入广播节目,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是对广播优势的发展。这不仅需要主持人熟悉电脑、网络知识,还需要主持人适应从主导地位向谈话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主持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对全局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多媒体的出现使原来抑制不同传媒间竞争的技术鸿沟已不复存在,不同传媒势必在竞争中充分利用新环境提供的共同技术条件,从而带来了大众传媒的整合兼并。传统媒介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读杂志,在网上“视听”广播,购买制成光盘的书和电影……但是,当广播变得可视可读时,人们对广播仍是带着以声音做信息载体的媒介这一定位,因为技术差异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特征差异的消失。那么,广播又该如何来突出自己在声音传播上的传统优势呢?
广播所面临的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
其一是特权地位的消失。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网络的新闻传递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事件,人们用鼠标自己去找信息,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广播等传统媒体就面临着以信息传播转变到信息服务的挑战,即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消失。
其二,在普及传媒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道德培训。因为在网络时代,“制造现实”的科技已经成熟。如时事杂志《壹周刊》在封面上刊登香港名人郑经翰遭毒打的脸部特写照片,事后证实伤痕效果经过了电脑加工。新闻工作者不应盲目拥抱科技,而要避免科技的运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滥用电脑新闻图像制作,更加要避免制造新闻。[page_break]
挑战,总是无法避免的,面临挑战的,也并非只有广播。传播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给传统媒介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音频广播的出现,为广播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因特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给大众传媒注入了种种在过去不可想象的传播概念。它囊括了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传播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还具备了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它的兴起既为广播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为广播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了条件。网络作为一种平台可深入广播这种业已成熟的媒体,并给予其重新包装,与传统广播进行多方位的融合。
以上,我们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具体分析了网络与广播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得出的结论是,广播要想发展,需要走与网络相结合的道路。但这条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呢?
通过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
1)网站内容以本台播出的稿件为准,配以图片或录音。这固然比单纯的广播录音前进了一大步,但又有多少听众愿意放弃免费的广播节目而花费昂贵的上网费去收听配发图片与文字稿的新闻?
2)作为电台的有效补充,CRI网站还不完善,不能像其它较成熟网站一样查询以前的内容;没有节目时间表,没有栏目介绍、主持人介绍……
3)作为一个网站,CRI有数据库,但一般读者不能通过点击进入;有友情链接,但只能进入有限的几个其它电台;没有搜索功能,不提供免费服务。与其它网站,尤其是风头正健的网络门户相比,基本不具优势。
4)CRI的网站上看不到商业广告,只有在英文版首页有一则小小的招聘启示,还是为本台招聘。在这种情况下,它的一切需要,包括新闻来源、技术维护、经济支出等等都要由电全承担。也许在短期内,电台为了扩大影响、吸引听众而甘愿付出,但长此以往,它必将成为电台经济的一项沉重负担。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拆解合并前任媒介。如电影拆解合并了戏剧,电视拆解合并了电影。那么,广播是否也不可避免地被拆解合并呢?这项工作又会被谁来完成呢?
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网上听广播会变得和现在听无线广播一样简便、便宜,那么这种配合文字图片的新的传播方式必将取代无线广播。可是,这种视听并重的方式还可以被称为广播吗?
也许随着广播网站的发展,在内容、制作、经济上都取得了独立,二者各有特点并行不悖。那么,又何谈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呢?
以上种种问题,在现实的理论是我们还找不到答案。但相信在广播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会得到完善的解决。
资料来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TheSignificanceofKoreanAgriculture,ItsValueandProspective
Abstract:Koreanagriculturewhichhasahistoryofover7,000yearshasgreatlyinfluencednotonlyonits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change,butonthepeople’slivesandculture.Korea’straditionalagriculturehasprovideditspopulationwithfood,healthandanenvironment-friendlywayofliving.Whilethecrisisinthenation’sagriculturalindustrywillbecomeworsewiththeopeningofitsricemarketin2004,thehardshipinthenationbeganyearsagowiththepopulartrendtocopythewesternwayoffarmingandignorethetraditionalandenvironmentalattributes.Whatisseriousisthattheimpactfromthesedoesnotendwithlocalfarmers,asabandoningKoreanagricultureistogofarbeyondtheindustryitselfinthefuture.ThenewagriculturalpoliciesadoptedafterthelaunchoftheWTOhavecausedthecombinedfarmingbasedonharmonybetweenpaddiesanddryfieldstovirtuallydisappear:Soilfertilityhasalsofallen.Whilethereisasurplusinriceproduction,theeconomyisdependentonimportsforbeansandwheat.Concernsarebeingraisedaboutwheatflourmixedwithchemicalsandgeneticallymodifiedbeans.Thenationalself-sufficiencyingrainshasplummeted,whereasnoneofthepositiveeffectsofglobalizationisyettoberealized.Tru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canbeobtainedonlywhenweevaluatethesituationfromanobjectivepointofview.Thedemandforauniformadoptionofwesternfarmingpracticeswithoutgivingdueconsiderationto"differentenvironmentsandcultures"isfarfromwise.Nevertheless,theNewRoundnegotiationsscheduledtostartthisyearattempttothinkofagricultureasaquantitativeproduct.Inthisregard,wemuststrivetorestorethetraditionalenvironmental-friendlyviewpointofKorea’sagriculture.Eachuniquetraditionoffarmingmustberespectedasintangibleassets.Allthoseconcernedneedtotaketheinitiativetoevaluatewhattheglobalizationhasbroughttotheagriculture’sintrinsicvalues,andwhetherthemeritsofdiversityandsafetycanbemaintainedinthematterofagriculture.Theglobalizationofagricultureisasignificantdevelopment,butconsiderationmustbealsogiventothebiodiversityinindividualregions.Inconclusion,itiscrucialthatthefutureofKoreanagricultureshouldnotbedecidedonlybypoliticalandcommercialconsiderations,lestweshouldendangerthehealthandprosperityofournation.
Keywords:Koreanagriculture,environment-friendlyagriculture,auniformadoptionofwesternfarmingpractices,theglobalizationofagriculture,diversityandsafety.
1.绪论
众所周知,韩国的农业危机是由“乌拉圭Round”这一国际性的协商所导致的结果。现在,让我们认真回顾加入WTO十年以来的农业历程,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韩国农业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们在研究韩国农业及其发展史的时候,都要用世界史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这样的自我确认过程,才能使我们克服将农业视为‘过去的产业’的不负责任的单纯认识,挖掘出韩国农业所蕴含的生态农业的特性。
随着开放的热潮,传统的农业作用论已变得陈旧。因为在持续的危机当中,其功能主义的作用已经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来势迅猛的农业开放热潮中,对农业的传统性质的期待已日益淡化。然而,在这期间,大多数的国民不顾粮食自给率低下的事实,无视农业存在的意义,而且,就连农业具有的无限的公益性也逐渐地被国民所忘却。其结果是:除了开放的步伐有所放慢的“大米”还有点儿剩余之外,麦子、大豆之类就要依靠进口了。抛弃复合耕种,片面地追求单作化和专业化导致了土质衰退,除草剂、杀虫剂的滥用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因此,探索和研究世界粮食危机的对策和生态农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那么,乌拉圭Round协商,真的像他们所打出的‘同等竞技条件’的招牌那样自由平等吗?倒是WTO所提倡的‘无一例外的关税化’,‘对农家补助的生产—价格不连接原则’等才是以‘经济相对优势’这把尺子来衡量农业价值的司空见惯的做法。进而,今年开始的Newround协商更是令人失望。因为它忽视了地域性、多样性以及其土地所形成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等所有本质性的价值,而是用‘贸易收支’这一量化的数据来衡量和评价农业。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世界化对世界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会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对世界化的抵触现象?是因为少数富裕国家所拨出的巨额补助金导致的慢性的过剩生产,使全世界的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促使贫穷国家的小农们被驱逐出农村?为此,对包括农业商品在内的所有商品追求自由贸易的WTO的世界化进程,我们有必要进行再检讨。
另一方面,由Liebig(1803~1873)倡导的一个克服化学农业的副作用,保护自然生态界的全新的生态农业思想已成为世界的趋势。即将来临的石油资源的枯竭也证实,廉价的石油资源为基础的大规模的机械化和化学农业所面临的限度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放眼掌握在发达国家粮食资本家的粮食问题的现状,建立生态农业来保护生态界和国民的健康已迫在眉睫。那么,保护生态界,旨在恢复人性的这一全新的农业哲学应该如何去实现呢?[1]笔者认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从外部引进,而是应该从恢复韩国农业的本质的过程中寻求答案。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笔者想重点明确韩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当中的特性。自古以来,韩国农业一直保持着适宜于风土的复合耕种,而这就是生态农业的本质要求。韩国农业是韩国所处自然环境的产物,而且只有适宜环境的农业才能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也应该从我国农业的传统中去寻找。因此,将韩国农业所走过的历程与世界农业进行比较时,才能真正地展望即将来临的21世纪的韩国农业的发展。一度成为‘过去的产业’的农业,在面临当今的环境危机时,正逐渐成为‘未来的产业’。
2.韩国农业的起源
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为了从大自然中保护自己,坚持了与其他任何生物体都不同的独特的个体保护方式。为保存生物的永续性,人类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因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多种多样。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一个民族的农业发展过程其实是生态环境和与此相对应的农耕文化互相结合的结果。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经过青铜时展到初期的铁器时代的农业发展过程,就是围绕人类,社会组织和农业所进行的连续的技术革新过程。在韩国,按考古学划分的时代,一般为旧石器时期(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5000~1,500BC),青铜器时期(1,500~300BC),初期铁器时代(300BC~0AD),原三国时期(0~300AD),三国时期(300~668AD)。旧石器时期是人类最初开始制作工具的时代,其代表遗迹为祥原郡黑(Sangwenblackmoru)遗址(大约40~60万年前),在那里挖掘出了动物的骨头。在定居农业开始以后,这样的生存经济也并存了许久。
在韩国,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出现的,而且只局限在局部地区。与世界上农业出现时间最早的中东地区相比大约晚了5000年,但与其它一些临近国家相比还算是比较早的。与原始的生存经济有着根本性区别的农业的最初出现可能是在公元前5~4000年的时候。因为在咸镜北道现罗津先锋市屈浦里的新石器遗迹中发现了最初用于磨粮食用的‘磨石’和多种类型的镐锄。
到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当时栽培的‘炭化谷物’被最新发现,而且当时还出现了出土了‘锄(Homi)’、‘锹’、‘耜(犁头,Boseop)’、‘镰刀’等农具和用于磨农具的‘磨石’等各种农用工具。[2](P7)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北地区(黄海道智塔里,弓山里)的遗址中发现的‘镐锤锄(用来打碎土块的一種农具)’之类的工具。它是与‘磨石’之类的农具一同被发现的。这样的事实证明,韩国的最初的农业是用‘镐锤锄’挖翻肥沃的冲积土,种植谷子和稗子等杂粮的方式展开起来的。由初期的锄头农耕法进而发展成较为先进的耜农耕法,到了初期铁器时代,原三国时期时发展成为基于灌溉的犁农耕法。
在韩国初期的农耕文化中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其种植农作物起初以谷、稗子等杂粮作为主要农作物,之后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包括了稻子、大豆、红豆、高粱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直认为稻子是从中国传过来的。但是最近在忠北清原郡小鲁里的土碳层发现的稻种子,对此提出了异议。对其进行的碳素年代测试显示,它是大约1万3千~1万4千年前的遗物,其DNA分析结果又表明,它们是具有种植稻和野生稻的特性的多种类型的稻子。小鲁里的稻子向我们展示了韩国的稻田农业很可能跟中国一样,也是自生的(而非从外部传来的)。
‘金浦’,‘一山’等地的事例告诉我们稻子栽培的大量普及大约是在大约新石器时代,即BC3000~2500年的时候。在该地区种植的作物除稻子之外还有其它农作物。约在BC1300年的时候,平壤南京遗址中也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炭化谷物。除此之外,初期的稻栽培农业的遗址还有数十处。在此不仅有被炭化的米,土器表面的稻种印痕等直接的证据,也有象半用形石刀,有沟石斧等间接的资料。这样的稻栽培农业沿着西海岸,一直传播到南方。从单粒型(Japonicatype)稻种的分布来看,当时还传到了日本。其理由是韩国的稻栽培农业的起源比日本要早,日本和韩国种植的稻子也是同一种类的。另外还有当时人口流动的路径,也能说明这一点。[3](PP29-32)
另一方面,韩国的青铜时代的上限,最近又提前到BC15世纪[1],其证据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欣岩里的遗址。当时的农业已经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1)土碳层周边地带的农业,2)沙质冲积地带的旱田农业,3)丘陵下面地带的水田和旱田农业等等。当时的稻子品种也是多样的[2]。农具有贝韧,单韧斧子类最为多见。耜是用来挖土用的工具,当时还有精米粮食用的磨石。
综上所述,我们的生存经济中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具有连续性,经过作物的驯化(domestication)—栽培(cultivation)—栽培的大规模化—集约式农耕(agriculture)—农耕文化的建立等一系列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增加进行了扩大再生产。尤其是到了集约式农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都起了很多变化,例如农业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土地和生产工具的集约利用(intensification),陶器的广泛利用,烹饪工具的变化,粮食储藏时间的长期化,劳动力编制的变化,部落和社会组织的变化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作物的不断多样化,在骊州欣岩里遗址出土了米,麦,谷子,高粱等,还有‘旱田稻’。把全国范围内的事例汇总起来看,当时的作物还有米,麦,黍子,芝麻,荏胡麻,麻等[3]。
如上所述,韩国的旧石器时代的生存经济到了新石器时代就发展成以杂粮为中心的火田式的锄农法。这意味着最初的定居农业的出现。这样的锄农法一直延续至稻栽培农业较为普及的青铜时代,接着又发展成耜农法。而到了铁器时代的初期和原三国时代,开始利用了灌溉设施和借牛的力气拉犁的‘犁农法’。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起源与世界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韩国农业是以杂粮和米为中心发展的。毋庸置疑,这是我国国土所处的自然环境使然。
3.世界上的农业地区和其发展过程
3-1世界上的农业地区
与其它任何产业相比,农业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的一个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无论如何巧妙,也不能改变自然本身。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环境因素是气温、降雨量和湿度,这些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和其发展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法国的气候学家德马而顿(DeMartonne,Emmanuel,1873~1955),于1926年提出了“干燥指数”概念,将其成功的解释为一个算式。他提出的公式为I=P/(T+10)。其中P为一定期间内的降水量的合计(用mm表示),T为相同期间内的平均气温(用摄氏度来表示)。
利用该公式计算得出的年平均干燥指数I〉20为湿润地带,I〈20为干旱地带,I〈10为只靠天然降水是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沙漠地带。但有些地区又有点特殊,例如地中海沿岸的降水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冬季,而夏季几乎没有降水,为此又计算了夏季(6月~8月)的干燥指数,即夏指数。夏指数为5以下的地区为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冬雨地带。这样的地带,夏季的农业是非常困难的。用一年的干燥指数20和夏指数5为基准的“饭沼二郎”方法论来区分世界农业,可将其分成4大类[4](PP25~29)。
首先,世界农业的第一个地带为年干燥指数为20以下,夏指数为5以下的西南亚地区和地中海的南岸地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东地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400mm,而且降水又都集中在冬季,是非常特殊的干燥地带。该地区若要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轮作保水法来防止土地中水分的蒸发。在该地区,一般在10月份播种麦子,用冬季的雨水栽培的两季式(休闲+麦)农法较普遍,而此外的沙漠地区是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
其次,第二个地带为年干燥指数超过20,夏指数不及5的冬雨地带,即地中海北岸地区和苏联的南部地区。包括内陆地区在内,这个地带形成了先种植大麦后再进行放羊等畜牧业的‘二季式’农业。而在希腊至西班牙的南欧低丘陵地区则种植葡萄,橄榄等;畜牧业以放羊为主。另外,在南欧地区,城市的近郊或能进行河川灌溉的地区,开展了发达的灌溉农业。
第三个地带为年干燥指数小于20,夏指数大于5的特殊地带,例如印度的Punjab地区和中国的华北地区。这些地区虽然属于年降雨量不到200mm的干旱地带,但是年降水的3分之2又集中在夏季。该地区的夏季农作物是杂粮,冬季农作物是大麦等。这些地区为了防止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耕保水’的农作方法。而一方面,中国的华北地区一年2熟结束之后,将犁完的土壤覆盖起来,以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这些地区的农业具有共同之处,即都以保水为目的,选择了中耕农业。
最后,第四个地带为年干燥指数大于20,夏指数大于5的夏雨地带,也是湿润地带。北欧地区,东亚地区为其典型。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北欧地区利用夏季的降水,一直保持着‘3圃式’农业。该地区原来与南欧地区不同,是以夏季农业为主,但由于土质差和冬季寒冷的气候的原因,种植期间内的除草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种植过的土地必须闲置2年后再进行除草的‘三圃式’农法定位在该地区。而在韩国,中国南部和日本等高温高湿度的东亚地区,如果不进行积极的除草活动,就很难有收获了。东亚的这种“中耕除草”技术传播到北欧‘三圃式’农业地带,使该地区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这就是著名的英国农业革命。总之,东亚的农业特征可以说是‘重点放在了以除草为目的的中耕除草上’了。
3-2中耕农业和除草农业
我们用干燥指数所观察到的世界农业的不同都是为了克服各自所处的独特的农业环境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然,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些环境因素可以将农业分为“干旱地带的农业”和“湿润地带的农业”2大类,从其农业特点来看,若将前者称之为‘保水农业’,后者则应为‘除草农业’了。而世界农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由“干旱地带的保水农业”发展成为“湿润地带的除草农业”。这是因为通过灌溉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变农业环境的技术与人类共同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以地力的恢复和除草为目的的闲置土地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无休闲的‘中耕农业’。尤其是一直保持着‘三圃式’农业传统的北欧地区的农业革命,就是反映这种发展变化的典型事例了。这种世界性农业发展过程在各国的农业环境和历史中表现得更为具体。为了克服各自所处地区的制约条件虽然都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各个国家的农业仍然还是处于固有的环境之中。
举一个事例,在美国Sacramento地区,灌溉干旱的土地进行的稻子栽培,虽然因受到自由贸易的恩惠不断地扩大其种植面积,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水源不足和污染问题。借助于科学的力量可以克服多种制约扩大种植面积,但是其昂贵的生产费只能分摊给那些进口粮食的国家了。在韩国,为了普及产量高却不适宜风土环境的新品种(统一稻),付出了很大努力,也获得过一时的成功,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韩国的这种经验也在提醒我们环境的重要性。
旨在“中耕农业”和“除草农业”的世界的农业发展,都只有在各自所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优越性。因为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其它任何产业都大。其实“可持续发展农业”这一新的农业目标,说白了也就是反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无视农业环境的过去农业,用适宜于环境的农业取而代之。从这一点来看,一方面留意于世界史的趋势,同时去寻求最适合自我环境的、谋求富有个性的发展道路时,世界农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4.西方农业和亚洲农业
世界上多种多样的农业当中,韩国的传统农业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韩国农业也能像西方农业那样实行规模扩大化,并且能获得成功吗?这样的疑问只有在仔细理解世界农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找出答案。为此,让我们先去粗略地了解一下西方农业的发展过程吧。
大约在一万年前,以西南亚为发祥地的西方农业的出发点是以大麦农业为主的‘2圃式’农业。这种初期的干旱地农作法在罗马时代传播到北欧地区,发展成‘3圃式’农业。三年休闲式的农业,这种制度后来成为西方农业长期以来的传统。闲置期的土地用来放牧牲畜,牲畜的粪便又成为极佳的肥料。但是,原来的以除草为目的而闲置的土地逐渐用于牧草地,遇到了产业革命引发的农产品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终于实现了完全脱离休闲的农业方法。像这样,在闲置期的土地上,种植饲料作物来进行牧业的Norfolk农业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而且,Enclosure运动又把原来为放牧牲畜而划分成小规模的土地结合起来,使大规模耕种的出现变得可能。这一系列的变化就促成了‘农业革命’。
此后,以‘休闲’和“除草”形式出发的西方农业,克服了其制约条件,将大麦农业和畜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方向为实现规模扩大化。能最好地反映这种发展趋势的就是南北战争以后的美国农业。他们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先导,成功的实现了规模的扩大化,并在此基础上,用强大的劳动力作为武器,使美国成为操纵全世界的强国。从西南亚干旱地区发源起来的西方农业的近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克服休闲,通过机械化实现的大量生产上。更具特点的是,在干燥地区以麦为主要农作物的西方农业,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性的机械化手段,而不是用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方式发展起来的。这种规模扩大化的趋势,通过单作化,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此,大量使用了石油化学的产物—杀虫剂、杀菌剂、[5]8除草剂等化学农药。凭借强大的生产力,1864年试图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英国的第一次尝试)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最近又被美国的‘乌拉圭Round’协商,强行地实行起来了。
另外,亚洲农业的源头在中国的古代农业。中国华北地区以杂粮为主作物发展起来的干旱地带农业,本来就具有“中耕保水”的特征。这种农业传到较湿润的东亚地区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东亚农业的复合耕种。但是贯穿这种多样的东亚农业的共同因素就是稻子农业,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如同用于干旱地带的中国的犁,传到东亚湿润地带一样,华北的中耕农业传统也发展成中耕除草农业了。东亚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是:用集约型劳动投入来耕种极其有限的土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也就是说扎根于劳动集约型的亚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与西方农业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有:由于高温多湿的气候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战胜杂草,才能获得收获的亚洲农业,扩大其规模是十分困难的。并且,东亚的主要农作物稻子,其单位面积的人口抚养能力,大大超过西方农业的主作物—麦。
但是不少美国人或在美国学过农学的人们常常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东亚地区集约型劳动是因为耕地面积小,农业规模小。但事实上并不是因为规模小才集约投入劳动力,而是用那特殊的集约型劳动才能守住农业本身,所以无法把规模扩大到1ha(一公顷)以上。现行的WTO政策正处于用西方农业的观点来认识亚洲农业的矛盾状态。被那些每户拥有180ha的超大规模的美国的生产力所威慑的东亚政府,认为生产力低,是耕种规模小的原因。
因此,一味地强制要求农民们扩大规模。为了规模化,机械化和单作化,巨额的农业补助金被投入到农业。如此一来,原来的复合耕种模式就完全被打破了。
由此浮出一个问题是:湿润地区的原来以中耕除草为起点的亚洲农业,从此也要走像西方那样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吗?为了对应WTO的农产品自由贸易主义政策,亚洲各国所采取的农业政策又如何呢?不幸的是“耕地规模扩大化”,“专业农业人员的培养”,“食品消费结构的转换”等政策,只能反映那些想推进农业发展的人们心中所藏的面对西方农业的刻骨铭心的自卑感。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客观认识历史的发展和自己所处的坐标时,才能得以提高。忽视原来的环境和出发点的不一致性,无条件地要求进行规模经济的‘憧憬西方政策’,才是其误区所在。从这一点来看,从生态农业的角度,找回韩国农业的真面目并非是件轻松的事。
5.韩国农业的传统及其发展方向
韩国农业是东亚农业的一条支流,属于世界农业地带当中的第四地带。尤其是韩国的气候,由于韩国处于的中国华北(长江以北)和湿润气候的日本的中间位置,使它的气候具有中国华北般的春旱和超出日本的夏涝的特征。这样的Semi-dry固有的环境条件就赋予韩国农业带有保水农业传统的中耕除草农业的性质。因此,韩国农业从古代开始就形成了劳动集约型的复合耕种,又直接发展成水田农业和旱田农业相协调的水旱轮换的农作法。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高温多湿的环境导致的茂盛的杂草和防止土壤有机物质的流失。
韩国的农业拥有7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且由于向南北方向细长延伸的国土形状,和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出了多种多样的土特产品。因此稻子所占的种植面积并不大,例如1919年,稻田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6%。当然,农作物当中最多的还是稻子,其经济地位也到了几乎能代替货币的程度了。实际上,韩国农业是以杂粮、大豆和米为主作物发展起来的。如《三国演义》中有:“种植了五谷和稻子”的记录。[6]10)
在三国初期,农业从锄头农业发展成犁耕农业,而到了4世纪,又发展成灌溉农业了。那时的稻子农业只能采取休闲的方法,因为,高温多湿的气候下,又要防止杂草,又要防止土质下降。“休闲制”一直延续至新罗统一时代,其记录有全罗南道潭阳的“开仙寺石灯记”和高丽末期的“高城三日浦埋香碑(1309)”。但是这种“休闲制”到高丽后期就逐渐发展成每年耕作的“连作制”形式了。
现在,利用韩国最古老的农书“农事直说”来观察一下15世纪韩国农业的整个面目。[3]11)这个时代种植最为广泛的是黄米,小米,大豆和稻子;其次是麦类和人参等农作物。并且朝鲜前期的农业是以多样的作物为中心发展起来,但只能是少数人口耕作大面积土地的粗放型性质。一方面,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稻子的直接播种和连作技术。因为当时主要是采用将稻种直接播种在水田或旱田的直播法,而移秧法几乎没有。但是,到了朝鲜后期,稻农业有了很大的变化。移秧法的利用使稻农业广泛地普及起来,水田的轮作体系也起了很大变化。在开垦壬辰倭乱造成的荒废的国土过程当中,地主制以重要的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了。到了18世纪,移秧法不仅扩大到天水水田(只能靠雨水浇灌的稻田),而且还利用在水田和旱田农业上了。而且,原来的稻子的直播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直播法中,在旱田里直接种植稻子的特殊技术“干耕法”以西北地区为中心完成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畜力一贯’体系。一方面,旱田农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那时施肥法得到改善,“二年四熟”体系得到广泛普及;瓜,辣椒,烟草,土豆等新的农作物也登场了。
从这样的韩国农业的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农业克服“休闲制”,以发达的中耕除草技术为基础,向高级的轮作体系和连作体系发展的整个发展趋势。同时也不难看出,由人少地广时的粗放型农业向以集约型耕种来提高土地生产性的生产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加强劳动集约,深化水田农业和旱田农业的复合化,成功地解决了土质的保护和防止杂草和害虫的问题。如今水田和旱田的二熟制已广泛普及,将不充足的水资源轮流灌溉水田和旱田这种‘轮水田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到梅雨季节为止,将水稻种植在旱田里栽培的“干田法”在韩半岛西北地区盛行。韩国农业的发展可以用“集约化的道路”一词来形容,它同时也促进了韩国农业传统水旱轮换农法和复合耕种。复合耕种与当时盛行的货币经济结合起来,使多样的商品农作物的种植变得可能,甚至使得原产地为美洲的农作物也轻而易举得变为己物。
到了17、18世纪,不顾有限的土地面积,人口平均增长率高达3%。人口的增加进而产生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的劳动集约型农业。这种农业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直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且,传统的身份制度,从根本上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带来的如此的变革,到了19世纪越来越深化,为向近代社会变迁,做着前期的准备。
18世纪以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导致了100人/平方米的极高的人口密度,它的根基主要是农业技术所实现的高水准的集约型农业。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是土地和资本的大量投入,而是农业劳动质和量和农业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必然结果。虽然,当时还有多种富农经济,但是,在每户平均耕种规模不断在减少的当时,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仍然是在无数小农们从事的商业性农业的发展。那些小农们的勤劳带来的“勤劳革命”与当时的极高的教育热结合在一起,在接受西方工业化的时候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3)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选择集约化道路的韩国农业的发展直接成为韩国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推动力,并且克服肥料资源紧缺的困难,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多样的特性,进而形成优秀的‘作付体系’,韩国农业传统中所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复合耕种,就是未来生态农业的一个突破口。但是由不均等成长论下的开发政策所带来的近代化的成果并没有滋润农民。在“低价格,低报酬”的铁链中,农民们成了新的牺牲羊。因此。韩国农业的衰落已成为定局。试图在农村解决高度成长所需的工业劳动力的财阀们,为了将传统的集约型复合农业转变为美国式的单作化农业,率先提出了韩国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而执著于韩国历史上没有规模化和机械化这一事实的人们,又凭借WTO的加入,推进着农业开放。
加入WTO以后的韩国农业,在国内方面,为了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培养专业农业人员来代替小农,并实施“结构调整政策”来扩大规模;在国际方面正准备着2004年大米市场的开放。但是从‘忘却了韩国农业的根本’这一点来看,他们的要求必将带来农民被驱出农业和农村,农业被抛弃的结果。这意味着韩国农业传统的彻底地改变。为此,巨额的农业补助金投入到了农村,传统的复合耕种完全被中断。其结果是土质在下降,杂草和害虫泛滥,进而导致杀虫剂、杀菌剂、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日益增加的农业公害;大米的大幅度增产和杂粮和大豆大幅度减产又导致了大米的减产政策和杂粮和大豆的大量进口,促使粮食自给率一年比一年大幅度下降。
最近的农业危机是由于忘却了韩国农业的本质,将农业转化成稻子单作化所带来的结果。或许他们认为进口美国廉价农产品更为有利。但是如何面对预计在21世纪发生的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呢?更令人吃惊的是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危机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依从WTO的要求的所导致的。这场悲剧,是由于他们疏忽了东亚的提高劳动的质和量的发展模式与西方的资本积累的发展模式之间的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对加入WTO以后的10年来的农业轨迹进行再检讨,并且摸索出恢复韩国传统的道路,再次向多种农作物的复合耕种转化。
6.结论
韩国农业拥有着7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不仅对韩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且还渗透到韩国的生活和文化里。尤其是大米,它曾经承担过仅次于货币的作用,而稻草犹如‘韩国稻草屋顶’所象征的那样成为了韩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韩国农业是韩国特有环境的产物,它与以近代化的名义进入我国的西方的化学农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们现在常说的“身土不二”就说明,传统的复合耕种是又安全又十分必要的产业,因为它能给我国国民提供粮食,健康和洁净的环境。
最近的农业危机的象征就是将在2004年实施的“大米市场的开放”。但是,可以说当我国农业的传统被人们所遗忘的时候,它就已经暗示了我国农业的危机。完全无视和抛弃我国农业一直以来守候着的历史特性和环境特性,无条件地模仿西方农业的错误认识,其实就是招来当今的惨败的原因。不难想象,农业问题不能只归结于农民。抛弃农业往往就是对国土环境和国民健康以及民族文化的抛弃,与“穷人的夕阳产业”这种鄙视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甚至,从农业的环境特性来看,农业衰落往往会影响未来的生存环境。
以水田和旱田相协调为基础的复合耕种被WTO以后的农业政策完全抹杀掉了。东亚长期以来的传统一被打破,土质下降了,杂草和害虫多了起来,化肥和农药用量增多了;结果是大米过剩,大豆,大麦全部需要进口了;一方面要对过剩的大米实施减产政策,另一方面农药麦粉和基因转变的大豆(GMO)问题困扰着人们。粮食自给率也在大大降低,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开放主义者们所期待的结果却恰恰没有出现。
韩国农业果真要抛弃自己的传统,按照WTO的要求,选择与西方相同的道路吗?对于韩国农业10年来的发展过程,我们应给以什么样的评价呢?我们只有在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时,才能提高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掩盖现有环境与过去的历史之间的差异,一味地坚持西方或欧洲的做法,难道真的可取吗?然而从今年开始的NewRound协商正处在矛盾之中。因为忽视地域性,多样性以及一片土地所形成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等所有本质性的价值,而是用“贸易收支”这一量化的数据来衡量和评价农业。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用生态农业的视觉去寻回韩国农业的真正面貌,而这个担子并非轻松。就像以麦为主的西方农业和大米为主的东亚农业有区别一样,各个国家在各自的风土历史中形成的多样的农业文化,应作为人类的无形资产去尊重。事到如今,我们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世界化究竟对农业的价值维护做了何种帮助,它能否与农业的多样性和安全性共存呢?我们必须坚持农业的世界化,但同时对各个国家农业的特殊性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多样性和持续性给以关怀,它们应该是并存的。21世纪韩国农业的将来,不能被商业性或政治性的理解所左右。
注解:
[1>ShridathRamphal..OurCountry,ThePlanet-ForgingaPartnershipforSurvival,IslandPress,1992.
[2>崔梦龙.韩国绅士时代的饮食文化[A],“韩国饮食文化研究院论总第一集[C].1988.
[3]李镐澈.朝鲜前期的农业经济史[M].1986.
[4]饭沼二郎.日本农业的再发现[M].NHKBooks226,1980。
[5]李镐澈.产业化与农业经济[M].1991.
[6]三国志·魏志·弁辰傅[M].
参考文献:
1)金宗炫,“英国产业革命研究”,汉城大经济研究所,1977。
2)李春宁,‘关于韩国农耕起源的报告—特别是研究的问题点’,“民族文化研究”7,1973。
4)李镐澈,“朝鲜前期的水稻农作法报告”,“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1984。
5)李镐澈,“产业化与农业经济”,1991。
6)李镐澈,‘地方化时代的农家经济和农民意识—以庆北农村地区为例’,“省谷论总”第22集,省谷学术文化财团,1991。
7)李镐澈,“悬崖上的韩国农业,如何解救”,1992。
8)崔梦龙外,“韩国绅士时代的饮食文化”,“韩国饮食文化研究院论总”第一集,1988。
9)菲里斯丁,“英国的产业革命”,罗京洙,李廷雨编,民音社,1987。
10)熊代幸雄,“比较农法论—东亚传统农法和西欧近代农法”,御茶水书房,1970。
11)饭沼二郎,“日本农业的再发现”pp.25~29,NHKBooksno.226,1980。
12)FrancescaBray,TheRiceEconomics-Technology&DevelopmentinAsianSocieties,Univ.ofCaliforniaPress,1994.
13)FrancescaBray,Population,AgriculturalIntensificationandEconomicDiversity;theCaseofAsianRiceEconomies,HumanResponsibilityandGlobalChange,Univ.ofGoteborg,1991.
14)HocholLee,RiceCultureandDemographicDevelopmentinKorea,c.1429-1918,EconomicandDemographicDevelopmentinRiceProducingSocieties,A.Hayami&Y.Tsubouchied.1989.
17)MasanobuFukuoka,TheRoadtoNature-RegainigtheParadiseLost,PublishedbyJapanPublication,Inc.Tokyo&NewYork,1989.
18)ShridathRamphal,OurCountry,ThePlanet-ForgingaPartnershipforSurvival,IslandPress,1992.
19)UNDP,BenefitsofDiversity-AnIncentiveTowardSustainableAgriculture,NewYork1992.
依照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经济收入都存在着较大区别,那么针对农村地区的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先对家庭条件较好的用户进行安装,再对家庭条件较差的用户进行安装,先在人口居住较为密集的地区安装,逐步向周围扩散,对于新旧客户,则应该采用一户一线分配式入户,能够帮助站点有效管理,也能够降低网络故障,获得较好的信号,且所花费的投入资金也相对较少,实践证明,在部分新网安装途中,运用一户一线分配方式能够保证用户获取较好的信号,效果很理想。不过,部分村还应该根据乡镇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用户接入网络结构模式。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最基本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段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部分农村地区来讲,大量采用光接点模式,所运用的模式能够获得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最大的利润,对于面积较广阔,人口较为集中的部分村落,就可以安装光接点,放大器一般在3~5级之间,面积较小、居民不集中的村落则可以根据其环境、地势等将周边的几个村联合起来安装一个光接点,光接点的服务半径至少要小于等于2千米,并通过光接点向四周逐步扩散,不断的增加有线电视最终覆盖范围。
当部分用户的网络出现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其检查线路,查找原因,保证用户能够享受到较高的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平时也要加大对信号传输设备等的检查和维护力度,减少损失。广播电视局应该成立专门的执法组织,对部分毁坏有线电视信号、设备等人员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有线电视的收费可由广播电视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的制定收费制度。在农村地区落实架设、安装、验收环节后,对于各个设备等都应该进行编号,并将部分技术参数认真登记,并存档,妥善保管,方便管理与查询。广播电视局还应该增强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到有线电视网络是国家所有,每个公民和企业都有权利和责任对其进行保护。另外,对于网络工程的脚架上则应该印上“维护有线电视网络,人人有责”等字样,来提醒人们要将网络保护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尽可能的减少有线网络的损失。对于广播电视局的管理人员应该做到职责明确、公私分明,倘若因为管理人员失职而让网络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其他事件,则应该给予其责任人严厉的处分。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随着Interne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WWW网站,企业通过网站可以展示产品,最新动态,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及开展电子商务等。其中新闻管理系统是构成企业网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双层作用,一方面可以用来动态有关新产品或新开发项目,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向顾客公告企业经营业绩、技术与研发进展、特别推荐或优惠的工程项目、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顾客,扩大顾客群。
传统的网站新闻管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静态HTML页面,更新信息时需要重新制作页面然后上传页面并修改相应链接,这种方式因为效率太低已不多用。二是基于ASP和脚本语言,将动态网页和数据库结合,通过应用程序来处理新闻,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但是由于ASP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系统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而采取了技术的系统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ASP页面每次打开都必须经过先编译后解释的过程,所以页面在反复打开时速度没有任何提升,而页面只需要一次编译后不需要重新编译,直到该页面被修改或Web应用程序重新启动。这使得在多次访问时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2.由于ASP没有提供任何输出数据为内容的元件,所以在使用ASP撰写数据库页面时只能借助ADO的RecordSet对象逐笔读取记录,而通过提供的DataGrid等数据库元件可以直接和数据库联系。
3.支持应用程序的实时更新。管理员不必关掉网络服务器或者甚至不用停止应用程序的运行就可以更新应用文件。应用程序文件永远不会被加锁,因此甚至在程序运行时文件就可以被覆盖。当文件更新后,系统会温和地转换到新的版本。
4.采取"code-behind"方式编写代码使得代码更易于编写,结构更清晰,降低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复杂度和费用。
1系统的开发原理
1.1基于技术的系统结构模型
结构是一个三层系统: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
图的系统结构模型
UI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呈现给客户。
业务逻辑层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层,同时将请求处理结果发给浏览器。它由Web表单、XMLWeb服务和组件服务组成。其中Web表单是应用程序的核心所在,它是向客户呈现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也是响应和处理客户与显示的Web表单交互生成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
数据层是通过操纵数据为事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如存储数据操作结果、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与数据库相连,提供了如下3种方式:通过ODBC相连;通过OLEDB相连;直接与SQLServer相连。3种方式由于应用层次的差异,使得效率由低到高,独立性由高到低。对于相连数据库的数据处理,也有2种方式,即一种是通过DataSet来隔离异构的数据源,另一种是以流方式从数据源读取(DataReader方式)。
传统的应用程序是通过先建立到数据库的连接,在程序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维护连接的方式来设计的。采取了断开连接方式的数据结构。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网页时,服务器处理这个请求,并将所请求的网页发送给浏览器,然后连接就被断开,直到浏览器发出下一个请求。
的另一个创新是引入了数据集(Dataset)。一个数据集是内存中提供数据关系图的高速缓冲区。数据集对数据源一无所知,它们可以由程序或通过从数据仓库中调入数据而被生成、填充。不论数据从何处获取,数据集都是通过使用同样的程序模板而作的,并且它使用相同的潜在的数据缓冲区。
2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的功能结构
该新闻管理系统可以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Web服务器为IIS,数据库服务器为MicrosoftSQLServer2000,开发工具采用的和DreamWeaver。图2给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其工作流程为:用户登录通过权限判断,普通用户只能浏览、阅读和查询新闻,注册用户除了可以完成普通用户的操作外,还可以进入新闻管理模块进行新闻录入、修改和删除的操作。注册用户除系统管理员外只能对自己录入的新闻进行删改操作。
2.2系统的功能特点
(1)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完全控件式的页面布局,使得新闻的录入工作更简便;许多选项包括新闻类别、来源部门等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另外,跟踪出现的提示信息也让用户随时清楚自己的操作情况。
(2)即时可见:对新闻的处理(包括录入、修改、删除)将立即在主页的对应栏目显示出来,达到"即时、即时见效"的功能。
图2系统功能结构图
(3)功能完善:包括常见网站的新闻管理的各个方面:新闻录入、浏览、删除、修改、检索等各个方面,完整地实现了网站对即时新闻的管理要求。
(4)方便移植:针对不同的企业,只需要稍作修改就可以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网站新闻管理系统!
3系统的详细设计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几个功能模块来实现的。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⑴系统登录:该模块负责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注册用户来实现用户权限的管理。
⑵新闻浏览:该模块负责分页列出网站所有新闻的信息,包括标题、类型、来源部门字段及日期,每条新闻的标题被做成一个超链接,点击它们就能跳转页面进行新闻阅读。
⑶新闻阅读:在其他页面中点击标题链接即进入新闻阅读页面,此时,每条新闻的详细信息将被取出,包括内容、标题、关键字等,并按照相对固定的格式放置在页面的不同区域,所有新闻使用大致相同的页面布局,只是各字段对应的内容不同而已,另外,页面其它位置,可以动态放置其他元件,如网站标志logo、页面广告banner等链接图片,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文并茂的阅读效果。
最真实和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态资讯,是学生管理和服务的首要环节。但是,随着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传统的信息搜集方式,如宿舍走访、设立班级信息员等都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而社交网站是一个相对宽松的话语环境和轻松的交际氛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习惯于用其记录自己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遭遇的困难甚至突发事件等。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动向,建立相应的大学生信息档案,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如果在部分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者遭遇突发事件时,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一网络平台正面信息以平复学生情绪,平息事态,为更好地解决问题赢得时间、创造时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载体
社交网站有利于教师主动介入学生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淮师教科”公共主页为例,该主页通过展示学院优秀团课和团日活动成果,刊登主题教育月活动内容、暑期社会实践的报道,转载学院各类重大活动新闻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党的十召开期间,学院主页开展“师生联动十,方寸之间传党意”的主题活动,在教科院人人、微博上进行“十style”的专题讨论。相关活动内容被淮安电视台、江苏教育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社交网站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开展校园文化的高效平台
利用社交网站发起和运作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降低活动成本,增加信息传递速度,扩大活动的涉及面,创造让更多的同学参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整个活动过程构建信息双向交流的对话平台。例如通过“淮师教科”这一公共主页就成功发起和运作了多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以增进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祖国河山热爱为主题的活动——人在旅途之元旦城市攻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爱心志愿活动如——关爱“瓷娃娃”(罕见病成骨不全症的俗称)儿童志愿公益活动。
4.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便捷工具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
师生交往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创建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但“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地下与顺从的地位”,使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且这种观念越来越根深蒂固。社交网站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交往的便捷性和隐匿性缩小了交往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较易卸下心理防卫,有助于师生间敞开心扉交流,构建平等、民主、双向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社交网站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高校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形成社交网站依赖的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多次访问社交网站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0.9%,有的大学生每天访问社交网站的在线时间甚至超过5小时。部分大学生表示,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社交网站查看朋友新鲜事或者玩社交游戏,就会有种莫名的空虚感和不安,因此常常在上课时间利用手机访问社交网站,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和效率。
(2)面临信息甄别的网络道德危机。
虽然社交网站中流传的信息量大,但是大多是较为浅显、缺乏深度甚至充斥大量谣言和错误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煽动性。不少大学生在浅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缺乏理性思考的信息,加之自身网络道德标准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将一些在网络中存有争议或与现实社会道德标准相背的现象当成了自己所推崇的内容。
(3)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矛盾纠结。
网络社交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使得社交网站有可能成为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社交的工具。一些大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后由于不能及时地适应新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模式,于是利用社交网站逃避现实,期望在虚拟的世界里重建人际关系以弥补现实世界的心理缺失。
2.针对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站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提高网络使用的自律性。
培养在校大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控制每天上网的时间总量。对在社交网站上更新过于频繁的同学进行劝诫,持续关注其动态;开展以“提供网络使用自律性”为主题的活动,如要求大学生有意识地统计自己每天的上网时间及上网目的,并在班级公布,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表扬或奖励等。
(2)培养网络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例如组建专门的网络道德及法制宣传的监督社团或组织,发挥网络法制信息员的作用加大网络监督力度;高校学生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做好网络信息过滤工作,发现不良和非法信息,及时联系人加以删除。只要大学生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加以思考和辨别,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伤害事件及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阻碍工商行政管理进入网络经济的问题
首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手段落后。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因而对它的监督管理也必须借助高科技手段,否则力不从心,会把好事办坏。其次,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一般都缺乏针对网络经济的条款和相应的解释,虽然它们的法理大都适用于监管网络经济,但是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却很难操作,法律法规的不足将可能长期困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网络经济中的行政执法,对此应该有所准备,采取多种手段尽量予以弥补,但是决不能坐等法规制定好了再管理网络经济,那样不但会丧失网络经济刚刚起步时便于规范的良机,给以后的管理制造障碍,还会使网络经济因缺乏必要的规范而减缓发展,影响我国的网络化进程。再次,缺少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当前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现有的职能部门是根据各自业务范围监管网络经济的相应领域,实行多头管理,这样做就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经济的很多问题是新事物,往往一时难以划清部门归属,多头管理不仅容易造成争抢或推诿,还容易形成监管盲点;监管网络经济的人员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目前多头管理造成了对有限的人才分散使用的局面,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进军网络经济的过程中,协调在各领域内监管的步调以及实现各地区工商局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多头管理容易在这方面造成混乱。上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网络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网络经济的大潮,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上面这几个。进军网络经济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这个系统工程之前,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角度认识网络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把握工作方向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认清网络经济带来的挑战,树立危机感。必须明白,当前不是在考验网络经济能否适应现有的工商行政管理模式,而是在考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否找到服务、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办法。必须要有这样的危机感,明白能否成功地进入网络经济关系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兴衰。眼前的事实正在表明,网络经济可以离开现在的工商行政管理,但工商行政管理这支队伍的明天却离不开网络经济。我们面临的不是一次普通的技术更新,而是一次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不要说是一个部门,即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顺势而上,后果都不堪设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帮助网络经济克服现有的问题,推动网络经济的起飞。其次,认识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保持自信心。网络经济的到来意味着一次空前的机遇、一次改革中的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魂牵梦绕的强国梦的实现。网络经济作为一个新事物,它非常适合进行改革的实验.
它是一块处女地,旧有的势力相对薄弱,可以进行较为大胆的创新"目前它规模有限,即便我们探索中出现了失误,也便于更改且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同时它发展迅速,前途无量,一旦在此试验成功,影响深远。在网络经济中种好一块“试验田”,网络经济就会通过它自身的扩张将之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面对这样的机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形成今天的规模,完全是因为紧跟了改革的潮流。当改革的大潮再一次涌起的时候,不再需要从零开始,因为今天已经有了队伍、经验、权力和威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理由对未来充满自信。超级秘书网
四、工商行政管理进军网络经济的切入点
首先,建立电子版营业执照管理系统。网络经济中颁发给经营者的营业执照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纸制执照,另一部分是电子版营业执照,也就是一套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电子密码,这套高级的密码具有惟一性和不可仿造等特点,有了它,企业就可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相互识别身份,正确地了解对方企业登记执照上的相关事项,这样也就解决了企业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相互确认身份的难题。除此之外,这个密码还有许多非常大的用处,它可以用来作为企业的电子签名和印章,帮助企业签署电子合同,还可以用来对企业的文书加密,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既然电子版营业执照能够解决这样大的问题,作为它的颁发机关在网络经济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它还会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执照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根本,它成功进入网络经济后会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他的相关职能进入网络经济变得水到渠成;通过电子版营业执照,可以把对有形市场的管理和对网络经济的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管;电子版营业执照能够明确企业在网上交易中的权利、义务,为维护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