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职业教导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设计,并较好地到达了任务书所提出的要求。演示效果良好。
论文书写格式比较标准。界面设计合理,文档齐全。推荐毕业设计评为良好。
就现代性思想家的设计而言.不是不道德而不是更道德应该是现代性道德的命运如此.不是不道德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的标准或所谓的底线.就象有人讲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崇高但不能允许诚如霍布斯所说的.自我保全是人的本能和基本权利.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人放弃自我保全之权利做出道德崇高之事呢?要求他人崇高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特别是.道德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
在现代性条件下.现代道德已经放弃了何为对错与好坏的追问.普遍承认的就是合乎道德的:或者说,道德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而是实际上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马基雅维利开创的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精神古典德性充分展示了人性得以最高实现的可能性.始终探讨何为美好生活的问题:而现代道德完全背离了这些:现代道德用权利置换了古典美德.不再相信人性美好可以建立起来的社会.不愿相信人性的卓越与光辉。其实,柏拉图当然知道一个美好城邦的建立需要靠运气.正因为如此他才展示了一个样板而不是一个理想我们现代人误把他的样板当成理想或乌托邦.所以我们连运气也不相信。现代人相信的是普遍的民主平等.以及降低道德目标下的集体平庸如果现代道德还相信人性的最高可能.重新拾起古典美德.道德虚无似乎可以避免,“更道德”似乎也能找到合理的依据。
道德的现代性境遇或者说现代性道德对古典德性的背离并不完全在于现代道德完全放弃了对好坏与对错的追问.用形式上的普遍承认代替实质内容的考虑.还在于现代性道德把古典德性泛化古典德性是指哲人美德而不是现代社会美德用社会美德取代哲人美德是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最为重大的决裂之一在此需要注意柏拉图意义上的哲人美德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被称为哲学戏剧.其形式也是其实质的最大特点在于文本展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哲人的.一种是政治家的或大众的柏拉图的探索也就在于哲人如何在大众面前获得自身的生存方式.即对“美好生活”的追问柏拉图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样板城邦.即哲人美德统治的城邦.由此柏拉图展示了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城邦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美德是否可教”在不同的篇章里表达不同的说辞.真的是因为在理论上无法探讨清楚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我们需要注意柏拉图的写作安排.尤其要注意区别两种声音或公开的教诲和隐微的教诲.即搞清楚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理”闸从柏拉图确立的样板城邦来看.对于大众而言.美德难教:但对于哲人而言,美德有可教的可能性.哲人美德有望接近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经典确立了一个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会样板.但他们知道由于人性的软弱或有限性.这个样板的实现要靠运气:而现代人则试图确保实现最好的社会秩序.为此它必须降低人的目标于是.现代人把原属于少数人的道德卓越推及到全体民众.把原属于哲人的自由教育或德性教育推及到全体公民现代人不再相信人的自然不平等,不再相信少数人的德性卓越与多数人的平庸之间的区隔,而宁可相信人人平等的大众性社会。所以,现代人在道德领域只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分类并依此提出人的道德要求。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条件下实在是个虚假的命题。只有重返古典.它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二、两个错误的前提性假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所以注入了德性上的要求,是与附加在教师身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一种认识有关。而这种认识存在两个前提性的假定:一个是道德可以分层次.大致可分为道德水准高和低两类.或者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准高.还有一部分人道德水准低;一个是道德水准高的人有利于养成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因而更适合担任道德教育者身份这两个前提在现代性方案中是颇成问题的。
先看看第一个前提道德可不可以在水准上分层次或者有无水准之说?以往都把大公无私或先人后己看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不错,大公无私的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因此把它升为最为道德的品性。因为这样一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因而不能把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当作一种普遍的理性要求休谟就把道德的基础奠定在情感之上.但我们知道情感具有任意性和偶然性.由情感激发出来的道德显然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康德也不承认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因为在康德看来.任何经验或情感的东西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只有合乎纯粹的实践理性的要求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从道德的特性来看.道德是一种非理性下的行为按照康德的观点.真正的道德价值在于.道德是超脱于任何功利和经验的,或者说,道德既不是理性的产物,也不是非理性的产物因为道德行为有了理性的考虑必然就有了经过计算的功利因素.而任何情感或经验下的道德行为必然是因具有了偶然性而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于是.康德把真正的道德价值看作是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产物但人何以具有纯粹实践理性呢?或者说.人何以预先知道某一规范必然会成为众人共同遵守的规范呢?康德给出了一个绝对命令.但他没有回答人何以具有这种能力的问题所以.康德要为道德奠定~个基础的努力实际上是失败了——他既不相信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相信非理性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最终,纯粹的实践理性因为无法谋求“他人的行动规范同时成为你的行动规范”这样的命令而转向为一种非理性.真正的道德也就成为了一种偶然性的行动结果。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道德可以区分为具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和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两种所谓没有真正道德价值的并不是不道德.它也是一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用道德与不道德来区别某种道德上的行为.而不宜用道德与更道德或对道德做出水准上的分层。从实践上看,我们也无法准确地区分出有德之人与更道德之人.事实上.我们在选拔教师之时并没有把最有德之人作为首选。因为在理论上很难做出道德水准上的分层.因而也无法找到具体的考量标准。所以,第一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个假定也相应地存在问题如果真正的道德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我们道德教育上的理性规划必然与这种偶然性相冲突:换言之。道德无法通过知识的传授直接获得,它只可能是在教育中的偶然性的获得。如此的话.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恐怕“就得培养这种笼罩学生周遭的自学的神秘氛围.而贬低教师的任何公认的贡献。”网至少.是否可以培养道德崇高之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确凿的根据从经验上看.任何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可以分为有道德之人与不道德之人两种,这充分表明: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都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性结果.换言之.我们不能把有德之人归结为学校教育之结果.把无德之人归结为其他因素影响之结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正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断道德水准高的教师必然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学生所以.第二个假定也存在问题。但是,反过来说,不道德之师肯定不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所以,教师职业需要有一个道德要求,但并非是更道德的要求进一步考察.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能成为某种品性的判别.而只能成为具体行为的判断物这意味着一个人很难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的或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我们}j常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上的考察时.通常只是依据他人有限的既往过去做出一种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大体上的判断。因此.某人是否适合担当道德教育者身份并没有科学的考量标准.因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应该是针对教师的专业行为而不是针对教师的个人品性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看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还有待于从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所谓的“底线伦理”、“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道德与不道德两分法都是现代性道德的真实定位与理论辩护换句话说,在现代性方案中,只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界,降低了的道德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所谓“更道德”在现代性方案中是缺席的因此.现代性道德理论无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惟有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标准
三、回到现代性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从教育学上看.人们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尽管有德教师不一定培养出有德的学生但在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教师专业的更高的道德要求面临着理论困境其出路在于.或者着眼于现代性,用道德与不道德两分对教师专业提出道德要求:或者回到古典德性的视野.相信一个人性最高可能性的社会.惟此才可能对教师专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由于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无法承担起人性最高可能的表现者.在重返古典之时.“教师”也同时回到了古典自由教育下的哲人教师古典哲人教师显然与现代的大众教育不相称所以.回归古典德性视野恐怕很难行得通惟一的出路就在于遵循现代性的设计方案.以道德与不道德(非道德领域除外)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分界标准.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为此.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守规范所具有的边界如果以合乎道德审察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要求.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甚至是虚空的加在教师身上的道德信条。不错,教师专业是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因为教师必定是道德教育者但在现代性条件下.教师专业的更道德的要求在理论上存在困境特殊的道德要求并不等于更道德的要求对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来说.也必须是合乎人性的人性固然是有卓越之处.但并非可以因此做出普遍的理性规定教师专业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在于.在其他人或专业看来是非道德的东西.但对教师或教师专业而言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比如.在危机关头,一般人自顾逃生并非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教师而言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合乎道德的问题而不是“更道德”的问题因为“更道德”是在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上面的例子并没有一个比较的坐标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专业的道德要求既避免教师专业道德要求可能走向虚空或脱离人性.同时也可以依此对不合乎道德的教师行为进行令人信服的批评。
在现代性条件下.以“合乎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要求并不反对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德性上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教师的道德追求界定为道德崇高,但这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者说是人们的期望所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特别要注意口号与规范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A].刘小枫陈少明.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0.
[2]施特劳斯.马基雅维里[A].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327
[3]施特劳斯.重述色诺芬《希耶罗》,旌特劳斯.科耶夫.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97.
[4]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8.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72E—D.
[6]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A].林国荣译,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首先,职业技能职业院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中才能得到认可,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其次,社会适应能力是与人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可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高职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最后,发展能力主要指的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能够与同事开展良好的合作;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改正;能够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等,这些都是发展能力的范畴。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方法
3.1正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正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从职业资格标准入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正确分析工作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相似或相关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完善整个工作过程的的对象、方法、设计和环境等一系列要素。通过归纳和总结,在将实际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中,是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岗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充分掌握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明确培养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在整个课程开发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通过对实际工作整个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明确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合理进行课程开发工作,才能让课程开发工作沿着课程设置的目的进行,不至于偏离教学计划。建立具有职业导向性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在传统的课堂中也能起到很好的职业教育效果,在通过实践类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一个岗位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3建立系统化资源库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要建立系统化资源库。通过将教学资源最大化的集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资源共享系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将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不断补充资源库,将有利于课程开发的后续进行,为今后的课程建设提供资料和经验。
(1)记录考勤,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及时掌握未出勤学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老师点名的意图,避免学生旷课。对于初次实训的学生要进行实训动员,此时学生的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实训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实训课程对今后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工作环境比较模糊。实训动员中要介绍专业的特点,宣讲专业在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既是选定了专业,职业便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就会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之形成自身习惯。
(2)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生产和纪律教育,保证实训教学顺利进行。
(3)检查学生的着装是否符合要求
做到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与企业生产实现“零距离”接轨。使学生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做好实训的准备,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讲授新课环节
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操作奠定基础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讲解中应多给学生以实例,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合理的工艺方案及工艺过程,合理的操作方式、方法和如何防止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等要向学生讲清讲透;同时,还要向学生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突出讲解的针对性、逻辑性和指示性。通过老师的讲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示范操作环节
通过老师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该环节教师要以规范的动作、正确的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一定要把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学生解决透彻,同时要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逐步提高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4巡回指导环节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巡回指导是实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教师应多给予经验传授,多提示、多启发、循循善诱,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多结语,灵活掌握操作方法或进行操作技术革新,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指导过程中老师多鼓励多表扬,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巡回过程中,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创设职业环境,让学生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意识地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加强该阶段的指导既是职业院校专业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殊性
幼儿教师和一般的老师还不一样,他们面对的是一群“空白”的小孩,他们需要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如何去接受和理解这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和这个世界的一座桥梁,孩子们通过幼儿教师去看这个世界。所以,老师的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世界更加美好,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性格,为他们的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幼儿教师就像是春天的第一缕阳光,能够温暖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爱上这个世界。
三、幼儿教师的“年轻活力”
在以前的理解中,“老师”一词指的是年老资深的,但是幼儿教师却很不相同。因为小孩子们有很大的活力,他们几乎是不“受控制”的,所以要求老师也要具备同样的“体力”,这样才能够关注这群“小恶魔”。所以,幼儿教师多是一些具备活力的年轻老师,他们在精力这个方面更有利于成为合格的老师。“年轻活力”的老师可以和小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可以哄他们开心,可以带他们出去玩,关键是能够更快地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更容易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年轻活力”同样也存在着弊端,对教育的经验比较少,耐心少、责任感不够等。所以,年轻活力的老师更应当具备责任感,用责任感去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脾气,更好地、更加耐心和恰当地和孩子们交流。幼儿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人生信条”,切实做好榜样,引导孩子们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四、成为好老师的标准
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是老师们从踏入这个行业一直到退休都在考虑的问题。其实成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感,如果有责任感,即使教学不好也不会“误人子弟”。但是如果没有责任感,那么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不好的影响。有人说,医生是一个“性命攸关”的职业,但是老师何尝不是,它是和人一生的经历都息息相关的。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有如下标准:具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五、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好老师有标准,那么如何成为好老师仅仅遵守这些准则是不够的。因为成为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所以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将好老师的标准记在心里,然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去灵活改变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不断学习新的育人方式,创新自己的教学之道。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讲,好的老师也许更能够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能够通过平等的交流去和学生做朋友,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幼儿的内心非常的“脆弱”,他们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老师的一些话或行为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因此,老师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丰富的知识世界,更是正确的世界观。
六、收获幸福的职业成就感
二、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现状
桂林旅游发展是走在整个行业前列的,其导游再教育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例如岗前培训、年审等制度都比较完善,并以成文的形式做许多相关规定,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尽管其取得许多的成绩,仍有一些不足,其实这些也是我国当前导游再教育所存在较为普遍的一些情况。而在这里就不多说成绩,只来简单分析其不足,以利于导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1.目标缺乏针对性
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则在一定程度存在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的不足。大多数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单位基本上仍是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一般课程计划提供教育培训,而对于导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很少,用于培养导游人员拓宽专业领域,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更少,不能满足真正参加导游职业继续教育的学员的需要。
2.课程缺乏创新性
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为导游人员提供新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中,看到的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一些办学单位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并不重视,内容不切实际、方法单一,在导游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没有投入所应该的人力和物力。所喜现在桂林市旅游局则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的年审中开设了一些适应导游职业新时展要求的培训内容,如开设“导游心理压力释放”等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课程,以及利用课外观摩等新的教学形式等等。
3.机制缺乏灵活性
导游职业再教育的活力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教育机制的灵活性。灵活的教育机制来源于对导游职业特殊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目前桂林市由于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单位缺乏对导游职业特殊性的了解和理解,以至于在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中,缺乏灵活的办学机制。
三、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策略
在明确导游职业再教育的意义,以及清楚桂林市当前一些不足的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达到导游职业再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些缺陷,以期完善。
1.明确目标,以至学有所得
根据一般再教育的经验,参加再教育者是否真正学有所得,关键要看教学内容是否务实求新。务实求新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务实,也即教学内容要实。导游人员特别看重的一点就是实。他们在实际的导游岗位上工作,经常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有的问题凭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他们便希望在继续教育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那种务实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只能使他们感到乏味,并导致对继续教育的反感;二是求新,也即教学内容要新。导游人员同时看重的一点是新。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使他们原来学得的知识出现了过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便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增加这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必须改变那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长期不变的局面,大力实行教学改革,真正保证导游人员来有所学,学有所得。
2.重视激励,促进导游发展
重视激励,促进导游发展,是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导游职业再教育,一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帮助导游人员继续发展、继续上进的教育,而不是一种导游知识扫盲教育、导游上岗培训教育或获取导游基本执业资格前的教育。因此激励应该是导游职业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导游人员的再教育必须从发展的需要出发来进行,即社会、行业、个人发展的需要,这些形势必然要求导游人员学识、能力、才干的发展,在导游职业继续教育中,就应该确立适应这种发展的目标,把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导游人员。
3.紧跟时代,开拓教育领域
当前时代变化之快,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导游职业再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根据时代要求,来开拓教育领域。在导游职业再教育的过程中,导游职业再教育单位除应加强导游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培训外,还要积极开拓导游再教育领域,切实加强临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培训,以使导游在学得从事导游工作的过硬本领的同时,还能学到他们日后发展的相关知识。这样,导游人员对再教育更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在当前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中,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做出相应的反应,要积极鼓励、允许导游人员参加临近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导游人员的学识水平,确保导游服务的更高质量。
4.结合职业特性,探索教育方式
旅游它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这决定了导游工作的空间流动性。具体地说,导游的工作是在流动的空间中进行的。导游工作的空间流动性使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受到很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来讲,导游职业再教育要像其他专业一样地固定时间、地点办学有它的难处,因此,导游职业再教育的办学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当前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单位要通过对旅游活动特殊规律的研究,探索更加灵活的导游职业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就目前来讲,桂林导游职业再教育办学方式的创新至少可以做出如下的考虑:首先,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把握旅游活动的季节性,避开旅游旺季,选择旅游淡季开展教学活动,可选择短期轮训、集中面授的方式是完全可行的。其次,导游职业继续教育应该把握新型教育的远程性,选择跨时空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采取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方式应是具有良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贺学良.现代旅行社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田里.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素质培养创业教育职业指导
1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踏入技工学校,经过3年学习,毕业时年龄也就在18岁左右,却要面临选择职业和身份适应,对他们开展职业和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尤其近年来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技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一些问题,不能把握就业机会,使加强对其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紧迫。下列两类学生尤要加强指导、教育:一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学校有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出于无奈而将其送来“托管”的,无心向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是他们的共性,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他们的,所以,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本没有“读书为了就业”的观念,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显得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二是为好奇而读书。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东不成西不就。这在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择业时往往首选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波音飞机维修公司、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还有部分学生宁可守着枯燥的生产线当生产工人,也不愿意干又脏又累的汽车维修工作。
造成技校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择业时安排到国有企业怕效益不好、收入低;安排到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工作担心不稳定、没有保障;创业又嫌太苦、太累、风险大。另一方面,毕业生在供需见面时普遍存在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弱点。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有必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达到以下目的:
1.1使学生与职业联系起来
学生的就业愿望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分离的状况,是导致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大障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明白学习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工作,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使教育与职业联系起来
一方面,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因没有突出“教育为职业服务”的环节而显得不够完美。近年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提倡“服务就业”,就是要求技工学校树立教育为职业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也迫使技工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就业”意识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服务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新环境,善于解决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3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经济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对劳动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技工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拓展推荐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否则,脱离了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只能是死路一条。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可以使同学们在就业时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合理选择职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自主择业或立业创业,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2.1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所谓职业,是指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通常又叫工作岗位。职业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特点:①职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职业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在以前,会打算盘就能干财会工作的在我国比比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而今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是否会打算盘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现财新观念、新知识。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②职业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速度在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劳动方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工人往往从事比较单一的职业便能应付正常工作,因而工种分类相当细,如机械类的钳工专业就细分到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生产工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那些单一的专业(工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企业原来残旧的、低效率的、劳动强度大的设备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多功能设备,这对劳动者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因此,工业自动化、数控等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技工学校争相开设。可见,职业是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③职业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地区的水产资源丰富,因而渔业较发达;大庆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开采成了那里的主要行业;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港澳台同胞回乡投资办厂较多,因而手工业较发达。这些都表明职业是因地域或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职业也随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方向或历史发展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北京、广州市的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业相对较发达;景德镇、佛山市盛产陶瓷而被誉为瓷都;顺德市成为小家电、热水器的生产大镇,开平市的话筒生产量占全国70%等。
2.2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他在职业上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2.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们介绍社会现状,介绍世界经济、国内经济情况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另外,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3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方法
3.1建立职能机构,配备专业教师,开设相关课程
为了提高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我校建立了相关的职能机构,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该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配备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业教师,校长带头参加全国职业指导知识培训班并考取了高级职业指导师任职资格,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了职业指导的时间与空间,规范化与有效性,改变了以前在学生临毕业之前讲一讲或搞几个活动了事,取得了连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的好成绩。
3.2贯穿教学活动,全面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具有本身独立的内容外,有些内容还会反映在其他学科中。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这门课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课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给同学们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或广播就某些“就业失败案例”展开大讨论。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规范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外,还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全面性”,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知行合一。因此,根据同学们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针对现代技工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使同学们在学习有关职业、择业、创业、心理、社会等有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训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比如,通过观看录像、模拟训练、座谈讨论、参观考察等活动,反复思考,牢固掌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勇于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再比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或安排学生走出社会,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从而懂得有所作为和人生价值的真谛。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产教结合要求教育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要反映产业的内容,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教育界和产业界始终要保持良性互动。民航业的职业道德反映了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产业经济对劳动力的内在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产教结合的另一种表述。产教结合使得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成果符合市场化的需求。而行业职业道德是产业需求和产业标准对人才培养的浓缩性要求。行业职业道德植入到民航高职教育之中,正是产教结合的内涵体现。通过民航职业道德思想的植入,厘清行业发展的现状,凸显行业发展需求,为民航高职教育提供了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这种模式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规划发展教育方针。
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在20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理念对物质匮乏、生活处于贫困线的中国人来讲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高等院校结合为具有培养人才主导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模块上,教育只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而忽略人才的系统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无疑是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所在国家的发展和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正在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向中等发达的工业国家转变。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人们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终身发展、为了本地区更高水平的小康和现代化而存在。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两个发展纲要看,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职教育已经从单纯注重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民航高职院校是以民航业为背景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培育具有行业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通过民航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仅仅具备一定的动手应用能力,而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是很难胜任民航业的专业岗位。民航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特性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的岗位都强调员工工作认真细致及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单纯只具有岗位的技能性,是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而员工的这些生活品性,都能从行业职业道德中培养出来。因此,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既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可能性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平台。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以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市场化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高职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航业职业道德是关于民航业员工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的总和,是指人们在民航业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民航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因此,民航业职业道德可以反映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民航业职业道德渗透性教育,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把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民航业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把企业的具体管理规范引入到课堂中,使同学能深刻感受到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能更快融入企业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1年在民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办学模式,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职业道德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行业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2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
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从行业战略发展看,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设备,也需要优异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自身的素质涵养、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民航业在国际地位的崛起。从必要性上看,民航的国际竞争力与民航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相一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的轨迹越来越明显。民航的发展速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民航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和延伸,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综合体现。因此,民航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民航国际竞争力包含技术指标、发展指标、服务指标、人员素质指标等,这些指标都与行业职业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航业职业道德对提高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企业归属感,规范行业相关的制度,落实行业法律成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立一套适合民航发展的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高民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行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民航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卡塔尔、迪拜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380客机40多架,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就更多了,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A380则不到10架。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A380在国内航线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业仍处于发展期,成长的空间比较大,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民航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成果。民航的良性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作为指引,通过行业的职业道德指引,民航业的科技研究才能不断创新,民航业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民航的人才才能充满活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的人才争夺相当激烈,民航的国际影响力常常也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行业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行业从业人员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培养了从业人员把安全稳定作为行业生命线的严谨个性,培养了从业人员谦虚认真的工作作风。总而言之,行业职业道德与民航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民航业的长效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引领。民航高职院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单位的合作。为了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民航高职院校除了和国内的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外,还同国外的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如卡塔尔航空、阿联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等。通过中外航空公司的比较性研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有利于为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国外和国内的航空服务、航空维护、航空建造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具有民航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利用行业职业道德,不仅能培育出民航业各个岗位的优异人才,还能提升民航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可能性看,首先,通用的航空服务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
民航业在公众视野里,多以第三产业或者是服务业呈现。全球的通用航空公司都在争抢世界的客源。在旅客的心目中,哪家航空公司可以作为自己出行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这家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而这种服务质量的要求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行业的职业道德使得行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伸展,使得企业能按照自身的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在通用的航空服务领域,依据行业的标准,企业秉持“服务周到、热情大方、善于沟通”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乘客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各大航空公司根据其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在服务顾客中各不相同。如加拿大、卡塔尔这些国家和香港地区,走得是家庭路线。他们创造的文化理念,让每一位乘客上了飞机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身心都放松下来。而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走得是时尚、青春路线。飞机上的乘务人员,一色青春靓丽。她们着装时尚大方,性格温柔体贴,懂礼仪、善笑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从而使客人忘记旅途的疲惫。这些企业文化的展现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员工没有基本的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企业难于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变成现实的社会文化,难于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向社会推广,难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行业职业道德不但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给予员工职业信仰,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这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员工优秀的行业习惯上。在航空专机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面带笑容,态度亲切。笑容训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专业的空乘人员,需要口含筷子长时间练习,以达到最好的笑容尺度。尤其知名的航空公司,对笑容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整个过程中,员工积极配合,努力完成企业布置的任务,攻坚克难,任劳任怨。这些正是行业职业道德精神的内在体现,充分发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民航高职按照企业的要求,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的学生送往企业的一线,再由航空公司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尤其在通用航空服务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掌握各项岗位技能、岗位礼仪,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人才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民航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指引。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航空公司迎来了发展潮。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加强,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指引。航空公司从国外购买各种型号的客机,对客机的维护、管理以及整个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的建构等,都贯穿着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不像销售能产生即时的经济效应,它产生的效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航空公司的地服部门,长期从事着旅客的接送和行李搬抬任务,工作单调而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常年两班倒,尤其是春运期间,他们为了广大的乘客能顺利坐上飞机回家过年,只能默默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南航实习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学生谈到:“作为不能回家的孩子,真的很心酸。但是当看到乘客们坐上飞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内心还是很感动。航空公司为不能回家的员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减轻大家思乡之苦,这些都让员工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次访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是民航企业,还是航空公司的员工,都遵从行业职业道德精神指引,从人性的原则出发,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服务。这种价值体系不仅能促进航空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还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从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变。
3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
的向往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民航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汇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的向往是推动民航业人才输送纽带的关键。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为民航业人才的供给提供了一个契合点。
3.1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显性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后现代化工业时代里,我国的民航业取得惊人的成就。2014年民航总局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74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5%和5.3%。通用航空飞行59.8万小时,比上年增长5.6%,基础建设投资780亿元。民航资源网曾公布一个数据,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420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0%。在航空业高度发展的黄金时间,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民航业的发展为行业类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我国,行业类高校只有五所,分别是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类院校已经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服务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一线蓝领工人,出现了员工招工难、流动性大、专业背景欠缺、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与民航业本身所特有的行业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出现新员工因为承受不了行业压力而大量的离岗,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作为行业类院校,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解决此类难题的良方。民航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毋庸置疑,民航业是一种把安全当生命的事业。在航空公司里工作,认真细致已成为行业人的基本共识,从业人员任何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空难发生。在航班将要起飞前,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零部件进行反复检查;机内服务人员要对机舱内是否存在危险品,各种飞机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进行反复检验;机场安检人员要对乘客的行李进行反复检阅,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航班能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做的准备。航空公司的地面服务和保障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晚上上夜班,常年出现三班倒的现象。航班延误的时候,还要忍受旅客的责备和谩骂,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而民航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价值观,把民航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化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体会到行业的要求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这方面正体现着民航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是培育具有奉献意识和创新性的企业从业人员,这也正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奉献意识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道德上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生价值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协调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而存在的,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扩大到平时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以达到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道德是促使这些职业内涵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把职业道德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性和道德人格性结合起来,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定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学生的就业期望是民航高职院校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隐性要求
(二)利用顶岗实习推进金融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依托企业平台,建立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校园联手打造企业所需人才,这样既满足了企业提升整体人才素质、保障后备人才选拔的需要,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校园内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后,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实习实践,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下,体会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执行标准,促使学生直观而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依靠合作企业平台,积极开展了包含职业素质教育在内的广泛合作,例如在专业课堂上引入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模拟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过程来完成,来自金融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整体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将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纳入到评分体系当中,给出学生与金融机构实际工作相类似的评价,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金融机构的职场氛围。专业实训室的布置体现金融企业的要求,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邀请金融一线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宣讲企业精神和真实案例等。
二、正确把握新形势下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信誉至上是金融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金融机构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金融职业道德中把诚实守信放在了首位。金融机构必须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信得过、靠得住的形象,才能取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要积极塑造现代人格,按照“信誉至上”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不蒙蔽、不欺骗群众,树立诚信第一、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意识。遇到问题时要本着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原则来处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支持。同时,金融从业人员必须严防任何形式的差错,坚持认真细致的工作风格,注意力集中,高质量的为客户办好每一笔业务。
(二)提供优质服务是金融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金融企业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起着命脉的重要作用,竭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是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安身立命之本。优质服务不仅包括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快捷的服务效率,还要有和善的服务态度。热情周到,亲切自然的服务态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维护金融企业的信誉,增进客户对金融企业的感情,深入开展金融业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金融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对自身的尊重,充分体现出优良的职业修养和道德风范,从而可以稳固并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运转中的重要地位。
(三)提高效率是金融职业道德的特色准则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入金融业,推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中的货币利率、汇率以及联行资金往来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金融业的经营活动、财力状况、偿债能力也在时时变化之中,期货交易和股票行情更是瞬息万变,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结算实现了地域性、全国性的联网,收付速度大大提高,对资金流动、资本融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顺应这一高效的服务环境,提高自身业务操作水平和效率,掌握先进的操作方法和精湛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上乘的服务,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突出特点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在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定岗实践相结合。深入各级各类金融企业和相关企业的金融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多方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要求。在深入调研、座谈、走访学习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研究,结合金融专业特点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确立若干门实用的核心“工学结合”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与工学结合的金融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开展教学,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列为重点,体现在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之中。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由于目标明确,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实践性强,学生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自主性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项目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通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使学生深刻领悟到金融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达到既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同时又强化了职业操守的教学目标。
(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注重如何“导”的明确,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的扎实,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了解学生特点,确定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设定项目内容和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对学生特点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把握之上。虽然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年龄相仿,但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个体差异,理论知识的基础不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同,对高职阶段所学内容的理解、领悟的程度等均有所不同。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开展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之前,需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事物的认知成熟度和个人学习态度,已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金融职业道德方面已具备哪些相关思想认识基础。要重点挖掘出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欠缺之处和学生乐于接受何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这些内容明确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设定具体的教学项目和教学目标。
2.引入真实工作任务,设定以道德教育与技能训练并行的教学项目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将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项目。每一门主干课程中每个项目都包含不同的目标层次,具体说就是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由低到高的六个目标层次。每个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又可根据其不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和岗位技能操作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以项目为导向,能够使学生进行各类有针对性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盲目的忙碌,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新知识,提升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锻炼综合职业能力。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这门课为例,按照工作任务不同,可以分为五个教学项目,即对私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挂失止付业务、开具证明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储蓄业务项目中又可分为活期储蓄业务、定期储蓄业务和其他储蓄业务三个子项目。如教师在讲解活期储蓄柜面开户业务时,可以创设银行工作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柜员和客户来完成业务的办理。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风险控制要求以及职业道德规范。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高职院校管理的行业导向
(一)设置行业咨询委员会,督促高职院校发展地方政府可设行业咨询委员会,并在各个高职院校管理层设置联络员,委员会组织成员主要是地方商业代表和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业专家,其职责有:一是以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纲,国家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协助高职院校领导理解和执行国家高职决策;二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分析当地就业市场需求,结合不同院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院校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和技能,为院校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服务;三是参与学院管理层对学院的办学规模与方向、基建计划、教育产品开发计划、教育产品的质量评估标准、人事安排、经费筹划、推进“行业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与保障方案等决策的制定;四是参与监督学院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评估学生职业能力、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院管理层和国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咨询委员会的设置可以有效地督促高职院校将“行业导向”的理念深入到教学实践中,而不是流于形式,从而保障了高职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二)建立可调节证书发放制度,激励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学习各个高职院校可以在遵循国家高职教育质量考评体系要求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院校特点的“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就业”管理体系,即适当调节证书发放制度,对职业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获得高一级职业证书的机会,对职业能力弱的学生将面临获得低一级职业证书的风险,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自觉重视“职业能力”的学习,使得“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拓宽了对“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的渠道,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环节的行业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