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7: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71-02

化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反应出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关系性。基于化学知识的这一学科特性,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性。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知识衔接得不够好的问题,这在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化学的教学效果。为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大学化学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进而为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创造条件。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将化学这一学科的主要教学知识概括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等几个方面。为搞好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就需要化学教师熟悉掌握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结构体系,然后基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关系点。研究发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知识存在很多衔接点,比如,“燃烧”的基本概念与外延;硫、铁、氧等多种元素化合物的拓展学习;原子结构的深化学习、专业计算技能拓展等。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种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知识的策略。

一、将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完成衔接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中,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水平的考虑,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并未完全按照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来编排,而是采用了相互穿插和分散渗透的编排方式。但是,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后,已经具备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也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整合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在高中时期的教材中,会在不同章节和模块中讲解电离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的平衡(高中化学中的选修4中3.4.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相关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中,则对上述相关知识进行了统一整合,即将其归类在化学知识的平衡原理体系的学习范畴。因此,化学教师可根据上述情况,将比较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在调动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基于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对现在所学的大学化学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二、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教材基本概述了相应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内涵、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性,但是,教材中对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并未进行过详细的叙述。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会对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地讲解。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发现这些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比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这一学习知识点,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对其只学习到了基本结论。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化学教师不仅会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讲解多核素相关元素相对于原子质量的具体计算公式,而且同时也讲解了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表明测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结果是否精确与测量设备的精度、取样方法以及样品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呈现出的学习特征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不同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不仅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已经初步涉及物质属性、化学原理的规律性等知识,但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还会对这些化学知识进行深入而全面学习。因此,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知识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原电池》一课时,只需要学生掌握原电池以及电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会写电极反应的方程表达式(负极:Zn-2e-=Zn2+;正极:Cu2++2e-= Cu)以及电池反应的方程表达式(Zn+Cu2+=Zn2++ Cu)就可以了,但是在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则会要求学生掌握电动势、各类电池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电化学的整个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因此,对于上述类型的化学知识,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高中阶段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下转第76页)(上接第71页)引导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衔接方式的使用不仅符合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而且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提升的自然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四、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衔接

在大学、高中不同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对部分知识点的内涵以及外延知识的讲解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这类知识,因学生会在认知上产生混乱,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颠覆法进行知识的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讲解了铜由于自身的活动性比较差,因此铜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时会学习到这样的知识:铜如果在空气中,便可以缓慢溶解到盐酸之中,另外,在满足浓度需求或者反应温度的条件下,铜也可以和盐酸发生反应。类似这样的知识点,正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和大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的这一特性,对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详细化研究,帮助学生内化化学知识。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的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进而为全面掌握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篇2

关键词:

微课;大学化学;教学设计

微课作为当前新兴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集课件、教案、视频、习题等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包,因其数字化、形象化、便利化的特点而渐受欢迎。它整合了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知识点,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的信息产物和教学资源,对于促进学生自学、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微课程相比传统课堂,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以“微”视频的方式,“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利于学习、交流、研讨和资料保存。因此,探索微课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也是新型教学实践的尝试。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作为“短、小、精、活”为主要形式的辅助教学手段,逐渐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它以短小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和移动设备相结合,向学习者提供信息化、移动化的网络教育新体验,因其打破了形式传统、资源单一的教学课例、课件等课堂形式,形成了以课件片段为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1]。

2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以短小、精致视频内容为主的授课形式,通过学习者利用电子终端设备和片段式可控时间进行自发式学习。其主要特点如下:(1)教学时间短: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时长一般为5~10分钟,更容易使学习者集中时间和注意力。教学者要充分利用现实课堂,着重讲解某一知识点,主要包括课程引入、概念讲解、例题讲述、课后复习、习题练习等。由于时间紧凑,教学者对于知识点的构思和表达,都成为教育策略与教学智慧的体现和挑战[2]。(2)教学内容少:微课的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不可过于泛繁、复杂。通常情况下,微课只重点讲解某一知识点,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内容精练、针对性强。授课过程中,教学者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知识点[3],并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色,使教与学充分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同时,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和完整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能因为内容的精简而忽略必要的教学过程和步骤。(3)资源容量小:微课作为一种“泛在学习”的教学方式,其信息内容集中,视频容量短小,并且支持在线播放,师生可以方便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传输、下载和保存,轻松实现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也利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研讨、观摩和评价[4]。(4)资源构成情景化:微课因其集课件、教案、视频、试题等于一体,成为一个教学资源的复合体[5]。微课可以通过视频反映教课记录,也可以作为辅助资料进行学习,便学习者更有自主性。微课的视频内容涵盖了系列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多媒体素材和幻灯片制作,以及学生的诉求和同行的观点交流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教学资源包”,为网络平台搭建了“微课堂教育环境”。

3微课的设计原则

应该说,微课是充分利用先进的微信息化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动态浓缩并有效呈现部分传统课堂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它不会囊括某门学科的所有知识点,也不会涵盖传统课堂上的所有环节。所以,微课并非传统课堂的教学,其本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微课应遵循以下原则[6]:(1)短小精悍且结构完整。正因为时间有限,微课必须既重“微”又重“课”,既紧扣主题又干脆利落,既突出重点又条理清晰,要新颖独特切忌冗长繁琐,要引人注目切忌平淡拖沓,要语言精练切忌言之无物,做到有吸引力、感染力、新颖感、可学性。(2)易学实用且生动有趣。微课应主要聚焦于某一知识点,力求简短活泼、生动实用、自成篇章、易学易懂。在设计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视频动画、图像声音、字幕背景、颜色选择等方面的一致性,通过多媒体软件技术实现合理协调的搭配,确保微课的吸引力。(3)完整性与共享性。微课作为一个小课堂,同样也要既有头又有尾,既引导思考又布置任务,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形象直观,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但它通过网络传输,方便学习者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进行随时随地随机的学习,比起课堂的集中教学,更省时省力省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4微课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大化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非化工类专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课,它阐述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通过把化学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社会生活等联系起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学学化学的都是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程度不一,对于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相对中学进度偏快的大学教学课程,不能完全适应,加上内容抽象、概念庞多,和中学体系不完全相同,学生自学效果差,故此存在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现象。所以对于大学化学中那些重点、难点,如:化学热力学,电化学以及物质结构基础等知识点,要着重加强微课的运用。在大学化学的微课实践中,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改善教学效率和质量,以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要注意的问题:切入课题要直接迅速;讲授线索要清晰;教师语言要得体;课堂板书要简约;课后小结要快捷。

(1)微课核心内容的确定

作为微课建设的主体,其核心概念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之中重。要着重选取有实用价值、结构独立、内容完整、教学性强,能引导学生自发式学习思考的简短精炼的知识点。比如:在讲原子构成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等,形象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杂化轨道如何杂化,将原有的原子轨道杂化为不同方向、形状和能量的杂化轨道,利用小动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帮助理解此难点和重点。

(2)针对核心内容的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好导语,直入主题,提出关键问题。内容要抓重点,抓关键,对核心内容进行透彻的讲析。结束语是对课程核心内容和重要内容的回顾,通过复结加深知识的巩固,引发学生进行重复性思维,来达到所授知识的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要注重视频内容呈现的设计和高质视频的摄制,高质量的拍摄,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视频的制作,比如做好镜头的设计及编写、音频、视频、动画等切合授课的内容,紧贴学生的兴趣点等。对学生来说,有字幕的微课更通俗易懂。但是对教师来说,有字幕的就要注意录制时避免口语化。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实际教学的需求出发,对热力学、氧化还原平衡以及物质微观结构分别进行了微课教学的尝试。主要涉及以下常见知识点:热力学中的计算重点和难点: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微观物质结构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四个量子数以及杂化轨道等。从视屏制作以及同行老师、教学效果来看,常见的介绍性的和典型的知识点应用微课效果最好。对于物质结构基础的纯薛定谔方程结果的描述和应用:四个量子数,虽然在制作中应用了图表,结尾处进行了总结和练习,知识点条理系统性强,但由于微课的时间太短,整个知识点没有讲的太透彻,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杂化轨道的微课制作,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模型图片、动画、视频、PPT,配合必要的板书讲解,启发式提问,总结式教学,对比式启发,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对于热力学部分中吉布斯函数求解因为本身这部分系统性,公式推导关联强,不适合采用模型、动画,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公式推导,配合典型例题,讲授过程中则用启发式、对比式、总结式微课教学手段,强化了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的能力。对于电化学中原电池微课时,则采用了新的教学设计方法。不是直接先讲知识点,而是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各类电池,如:碱性电池、纽扣电池、铅酸蓄电池、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先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再讲到原电池中关于电池的重要概念和应用。同时配合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这次的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校微课比赛一等奖。

5结语

通过几个视频的教学设计和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认为对于理科的大学化学来说,微课只能适当应用。对于有些知识点:比如简介性质的,以及条理比较清晰,知识点相对较少的应用微课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可以做到强化知识效果,帮助学生自学的目的。对于比较复杂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条理性不太强,比较散的知识点在5~10分钟左右是很难讲解清楚的,这样的知识点应用微课的效果就不好,如果还要拍摄成视频课,就要考虑容量更大的慕课。同时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处理制作也是微课的重要部分,不好的视频会事倍功半,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2006(6):4-5.

[2]张俊飞.“微课”一种新的教学形态[J].福建电脑,2014,30(1):204-20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37.

[4]陈绯,王志有,陈林,等.“缓冲溶液”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3):255-258.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6-0109-02

东北农业大学化学实验课主要针对工科学生所设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实验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学生层次差距较大,实验内容设置单一,评价体系难以量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生缺乏课堂参与、讨论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理论知识上不求甚解,实验过程中,遇到特殊现象不主动分析原因,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进入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正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型转变,变革实验教学内容与重构大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增强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相互沟通、团队相互协作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创立新的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教育转化。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顺序没有与学生相应理论课内容同步,并且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知识点重复、内容枯燥,有些实验内容数十年不变,教材体系明显不符合化学实验发展的特点,与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化开拓精神和自主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大学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应从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注重个性化、兴趣化培养。所以我校在实验课开课时间略迟于理论课,在操作难度设置上采取阶梯式培养。依据“重基础,强能力,宽专业,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吸收专业实验及科研课题的精华,突出现代化学实验的特点[1]。在实验内容方面上首先设置验证性试验,例如粗实验提纯、醋酸离解度测定验证性试验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实验内容相应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设置比例,综合性实验内容的选择要立足基础、贴近实际生产和生活、跟踪科技前沿、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文献查阅、综合分析问题等素质。针对授课的对象层次不同,为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设置了开放实验,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条件,实验内容为老师科研课题或课题相关方向,也可以是老师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课题,学生通过兴趣选择题目,通过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选择实验仪器药品,确定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兴趣化进行实验,不仅能增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操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2],也为将来继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1导学-助学-自学的学习模式根据调查将学生按性格、基础、专长等特点分组,采用2人小组,8人大组的分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前预留结构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查询网上资源等方法更有效、快速的预习。鼓励对将进行的实验细节提出改进,通过组间讨论和教师的协助,对可行性改进方面,实际进行操作验证,这种预习模式能有效地通过预习增强对实验操作细节的了解,通过验证促进对实验内容和原理的理解。而且用小组为单位探讨回答老师课前预留的问题,渐进地实施“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消极和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效能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当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选取适合的实验,采用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组内根据学生性格、专长选择收集资料、总结观点、课堂展示等分工,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展组内讨论,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此期间,适当地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养成“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习惯[3],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质疑精神及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成果展示,组间讨论交流,有利于知识体系深入化、系统化、完整化。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学习工具逐渐智能化,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沟通无极限、无时限,构建多维网络立体信息交流平台是大势所趋,沟通平台以QQ群和微信群为主要的联系承载方式,真正的实现了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缝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逐渐提高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完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目前实验课成绩评价很难量化,实验课成绩评定一直是实验教学过程的难点。现在教师大多对学生实验课成绩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但实验课成绩应当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创新精神、进步程度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价。所以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完善、公正的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改变实验操作细节提高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我校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记录,构建大学化学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考评体系。教学考评体系力求实现全面性、开放性、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具体考察点见表1[4]。1形成性评价考核教师普遍都是通过课前提问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但课前提问只针对少部分的学生,学生会心存侥幸不重视预习,我校主要通过预习报告来检验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这种形式具有普遍性,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出改进实验操作细节的建议检验预习情况。2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核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及典型有机化学合成装置的搭制用操作考核制来检验,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打分,既可以量化学生成绩,又起到了督促学生规范化基本操作的作用。3综合素质考核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取测定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分析数据的可靠性。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独立应对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结写作的水平。4化学实验理论知识考核为了弥补实验考核及课堂上无法体现的操作之外其他相关知识点,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制作了化学实验网上考试系统。利用自主开发的网上实验考试系统进行实验理论知识考核。学生通过考试系统可随机抽取客观题,由计算机系统直接批阅,主观题教师在线批阅试卷。系统根据班级章节题型难易度进行统计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5]。总之,培养创新的实验人才是现代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完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学化学实验课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多样化,完善试验考核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培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40-142.

[2]许晶,白靖文,徐宝荣,徐雅琴,邢志勇.深化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农业拔尖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52-54.

[3]孙爱民,孙亚维,刘英,陈龙华.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9.

[4]徐雅琴,白靖文,徐宝荣.多元化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110-111.

篇4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各组分含量的一门学科。定量分析化学是农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在学生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析化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知识点相对零散、计算多且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和记忆。所以,必须寻找能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作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系统化内容,建立整体框架

作者授课的2010级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所用的教材是由谢天俊主编的《简明定量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按分析任务分,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本课程主要讲述定量分析的内容,为了准确测定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必须先了解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按测定原理和使用仪器的不同,定量分析又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也相应地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1]。在讲授绪论时,引出本课程的主讲内容:定量分析误差、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和可见吸光光度法,先让学生建立一个轮廓清晰的整体框架。

二、对比总结知识点,帮助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的化学分析中,主要讲述滴定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概述和三大滴定。其中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总结成几个数字来记忆,比如,总结为标准溶液浓度的两种表示及换算、标准溶液的两种配制方法、滴定反应的三个要求、滴定分析法的四大类型、基准物质的四个条件、滴定操作的四种方式。三大滴定法可以按相同的思路来介绍:定量处理的常数及相关计算—滴定曲线的计算—准确滴定条件的确定—指示剂的原理及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滴定法的应用。但三大滴定法具体讲述的原理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三大滴定法进行横向的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并总结各滴定法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记忆各滴定法的相关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更加地连贯和系统化。

三、回顾式教学,巩固已学知识

在讲课前,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花几分钟进行回顾,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帮助学生提炼上一节课的重点[2];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及时回顾并提问已学的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

点的印象,并帮助学生学会将课本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在每一章节的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书面总结并上交,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结能力。

四、进行单元测试,灵活应用知识点

精选一套单元测试题,选择能复习巩固课程基本知识点以及

能了解某些不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的开拓性内容的测试题,在每

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并对测试题进行打分,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掌握计算技巧,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五、讨论、讲解作业,提高学生参与性

每一次课结束时,都会布置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作为作业,每次作业批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分析和讨论,依次选择讨论小组的学生代表对作业进行讲解,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

与性,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对作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采用总结式、回顾式、提问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理解,连贯记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ATDE教学模式又称“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评(Evaluation)”教学模式、“爱的”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该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传播,但至今在大学教学中却缺少相应的研究和重视。当前大学教学仍普遍采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多样、重传承轻发现”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自2009年开始在大学化学及实验部分内容中实施ATDE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从其应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克服不足,进一步优化ATDE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笔者在2010级应用化学本科班“大学化学”及实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继续采用了ATDE教学模式,并就此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讨论。

1.问卷调查设计介绍

1.1问卷调查对象

考虑到小专业班级学生基本功扎实,班级人数少,教学效果好。在“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我校A1011班(应用化学本科专业,40名学生)作为实验班,进行了ATDE教学模式教学,选择A1111班(应用化学本科专业,41名学生)作为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两教学班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然后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实验班所用教材、任课教师、授课计划、教学学时、目标、进度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的是,实验班ATDE教学过程由“提出问题(问)、建立假设(想)、收集资料及论证假设(做)、评价总结(评)”4个阶段组成,对照班传统授课过程包括“组织教学、目标展示、讲授新课、归纳总结、课堂反馈”等步骤。

1.2调查方法

考虑到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证问卷的回收率,采用课堂集中问卷调查方式。在课前发放问卷,45min后收取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在文献研究(创造性思维理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测量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基本情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评价”这5个方面共设计了40道调查问题(单项选择)和1道附加题(征求意见),调研问卷见表1及表2。

2.调查结果及分析

表1、表2分别给出了在“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对ATDE教学模式所持态度的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讨论如下。

2.1教学模式及满意度调查

实施ATDE教学模式以前,35.6%的同学对“大学化学”理论课不感兴趣,12.2%的同学对化学实验课不感兴趣,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满意率仅占19.5%,61%的同学希望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69.2%的同学不知道ATDE教学模式。实施ATDE教学模式后,87.7%的同学对该模式感兴趣,仅7.3%的学生认为ATDE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兴趣/成绩没有帮助。

可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兴趣不高,满意率较低,而对ATDE教学模式又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ATDE教学模式的宣传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目前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完成的任务。

2.2教学环节及学习习惯调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31.7%的同学害怕教师提问,不到一半的同学在课堂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并认真完成作业、对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认真评价并分析原因,仅12.2%的同学踊跃参与课上讨论,24.4%的同学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56.1%的同学对实验报告批阅意见或成绩认真思考,61%的同学认为课堂当堂练习对学习收获最大,实验过程中80.5%的同学会认真思考、规范操作实施。

统计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对规范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学评价缺乏正确认识,被动接受知识或评价。此外,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课堂练习很重要。可见,强化“问、想、做、评”4个环节,实施ATDE教学模式十分迫切和必要。

2.3学习评价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对“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成绩评价方式满意率分别仅占24.4%、29.2%,51.2%的同学认为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注重知识点、忽略素养,60.5%的同学认为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包括知识、素养及操作能力的综合能力,41.5%的同学承认缺乏创新精神,39%的同学承认缺乏提出和分析问题能力。这是因为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以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主,忽略或不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考查,“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使得部分学生对实验草率应付,且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水平。理论课成绩评价仅注重平时作业、考勤及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参与过程和能力(如合作学习能力、信息查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考查。传统教学模式中成绩评价方法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创造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班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ATDE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信心、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整理能力、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C3H3素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充分认可ATDE教学模式中“教师+小组+学生本人”及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可见,ATDE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积极参与意识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ATDE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影响因素调查

针对ATDE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课时方面,48.8%的同学认为是课时太少;师资方面:41.5%同学认为是教师综合教学、科研能力不够;学生方面,43.9%的同学认为主要问题是知识基础不够,61%的同学认为ATDE教学模式最适宜用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统计结果说明师资素质、教学课时及内容、学生学习基础是影响ATDE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3.“ATDE”教学模式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结果,说明“ATDE”教学模式顺应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及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合作、创新、宽容、活泼的学习氛围,精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注重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当然,在具体实施ATDE教学模式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如下。

3.1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和实施ATDE教学模式

虽然ATDE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但受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课时不足、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和短视性以及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的困扰,不少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堂上的使用及大面积推广的做法持怀疑的态度。这说明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的不理解或畏惧心理,尤其是很多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的目的不明确,产生了某些消极应对的情绪。这就要求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了解ATDE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含义,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明确ATDE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目的,逐渐接纳和积极应用ATDE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随时收集师生对ATDE教学模式的意见,通过分析研究不断总结、完善。

3.2合理设定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的基础上,ATDE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体对每一堂课程因教学内容性质不同,不要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应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基本操作实验中,可以偏重学生“三基”及C3H3素养的培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则应注重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处理上,重要的不在理论推导、基础知识或技能的介绍,而是创设情境,设疑、提问,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参考信息或传授相关技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取正确的数据或结论。

为了消除学生对“大学化学”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充分体会生动、有趣和实用的学习过程,除了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非常重要。要注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参观考察、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制学习,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

3.4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指导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了对概念的讲述、原理的阐发、知识的罗列、严密的推导和精确的测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严谨有余,张力不足”。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氛围沉闷压抑,尤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力争做到文理通达,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活力四射”。

ATDE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更多的是知识的引导者、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质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有容乃大”的学习环境。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放”,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合理的建议。教师及时地发现、挖掘和肯定学生“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问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和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因此,作为一所传统的本科院校,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同时,为了与其他本科院校错位竞争并办出自己的特色,提出大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实验技能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杜志强等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把综合化学实验开设成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式、设计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高冬梅等通过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对已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弥补单科实验在实验技能教学上的孤立性,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杨正银等对综合化学实验近十年来在改革进展、思路及实践进行了总结。对大学化学实验中心新的实验课设置, 特别是综合实验课的课程体系、开设方案及教学目的进行了研究。陈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并利用化学实验课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实践。

因此,对实验技能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实验项目以及适当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一、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引入综合实验体系中,将基础理论讲述与综合实验等过程融为一体来解决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基础,强化工程概念,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综合实验相结合,不但丰富材料力学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课外学习提倡研究,为优秀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通过本改革,得到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分别适合于各专业的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体系划分及分析

(一)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的大纲,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专业三个模块的主要课程见表1。

在模块内部建设中,强化专业基础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动手拆装常见的设备,增加学生对常见管件、阀门和容器及仪器设备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

(二)建立基础化学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组,加强课程建设。同时,本课题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适时地修改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和“专业”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三)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重视前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修正策略并反馈到后期毕业设计质量保证和管理工作中。

(四)对于本改革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面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毕业期间的实验操作状况,到工作单位对工作的适应性等等,并与以往的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

三、结语

该研究促进了教风及学风的建设。端正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严谨治学。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教与学的双方形成共识,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理论与综合实验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

[2] 高冬梅, 李莉. 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的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07.

[3] 杨正银, 王春明, 唐宁, 梁永民. 面向新世纪的综合化学实验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

篇7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钦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现代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和补充完善,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的培养方案.

1.2化学知识需求

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反应过程,掌握基本化学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能够对日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做出科普的解释.通常需要化学专业学生掌握复杂的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和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现象即可.

1.3化学知识体系现状

我院在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化学教材是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我们把教材中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烃和烃的衍生物、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纳,并将现有的知识体系分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材料等知识体系.整个教材虽然只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用教材,但是教材中有些知识体系还是有待整合,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讲授.

2教学改革措施

2.1内容改革

2.1.1优化知识体系

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各章节知识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材的知识体系可以归纳为无机化学体系、物理化学体系、分析化学体系、有机体系、材料化学体系等几个知识体系.教材在各章节均介绍得比较详细.教材中某些知识板块,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等,虽然理论非常经典,知识体系性很强,但这些知识可能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会很少用到.因此,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对知识体系重新梳理,建立一套对小学教育本科生针对性强的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需求情况和目前化学知识体系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进行了以下知识体系的整合:第一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本科生将来应用相关性强的章节,如物质的状态、溶液、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农业等章节.这部分章节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契合度较高,将来工作中很多问题需要相关知识作解释,因此我们对该知识体系进行重点教学;第二知识体系包括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烃类及衍生物等章节,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都能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点多的章节,我们采用以实例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原来按部就班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第三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专业应用的相关性不是很高的知识,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化学平衡等相关章节,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的理论性强、相关计算题多、知识更加抽象、与实践直接相关性差,因此,我们对这些章节的知识深度的浓缩概括,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只掌握相关概念就可,而对学生在这部分章节的复杂运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根据以上的原则,把《大学化学》中包含个知识体系的章节的讲授情况进行了分类.

2.1.2完善知识体系

新世纪以化学为基础的各领域如环境、卫生、材料、医药等都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新型的材料被制备出来并在各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对飞速发展的应用领域,我们经典的教材在与实际生产生活中各种新知识的结合方面却明显滞后.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把最新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化学知识不断地补充到现有知识体系里,以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培养更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改革方案,在讲授下节新课之前,提前将要讲授的章节告诉学生,并设计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互联网的信息对该例子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2.2.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的走入了课堂.作为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负载知识的信息载体,多媒体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在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某些不合理的应用方式也逐渐产生,照本宣读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对推导性知识学习时,往往对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只用多媒体往往对推导思路掌握不牢,此时如果结合传统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推导,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3对知识进行巩固

在以往的化学知识巩固方面,任课老师一般都会非常注重计算相关的化学习题的安排,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生轻概念、重计算的问题,有时计算题能做出来,但是最基本的概念往往含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计算过程很繁琐,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既很吃力又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布置作业,一般以生产生活中的例子为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锻炼了学生创新性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2.3加强教学实践结合

钦州学院现有丰富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不仅有各种基础的传统实验,而且我们还整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建设有开放性实验平台.我们利用该实验平台为学生安排了“补钙剂中钙的测定”等开发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目的、方法和规则,通过开放性实验平台的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创造力也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通过自己安排设计实验,学生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培养团队精神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

2.4考核方式改革

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和现在化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考核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和创新性实验成绩,该成绩的计算能够提升学生上课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1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2)考核期中成绩:期中考试我们不采用常规的试卷考试形式,而是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个化学现象,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形成论文,在这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极大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3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篇8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286-01

化学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特别是不同的教学在针对不同学生的时候教学模式具有差异性特点。合理配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在基础教材课程体系上不断的进行课程教学完善,构建双方之间的联系纽带。将两者之间存在的重复点转换为关联教学。

1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内容

1.1整合教学知识点

根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结合教学的实际状况内在的重复知识点要优化。特别是在物理化学中知识点的应用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回顾。整合之后的知识点能够体现教学大纲的重点,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课程设计。能够使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都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单调的接受化学知识,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习。

1.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换课程教学功能,由知识的单一讲解转变为教学引导。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教学方式,更多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开展化学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无机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平衡教学知识点构造,针对化学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整体上确认化学基本情况。物理化学要结合课程主要内容,重点讲解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的知识点异同比较,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开展化学计算,另一方面在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优化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增加教学实践功能,设计合理的综合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将会提升科研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未来化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整合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主要内容适当性的增加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点,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习。扩充的知识点并不需要系统的进行讲解,可以简单地进行说明。增加学科教学的前沿性,为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要对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实际问题。在无机化学中对于污染的处理与物理化学中有着明确的区别,物理化学主要讲解的是相关概念,为学生介绍临界流体,无机化学讲解萃取技术以及降低污染的措施。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学习中都需要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协调,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潜在的矛盾,使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既能够相互促进同样能够差异存在。

2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方法

2.1重点教学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资源的优化整合。不能够简单的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要掌握一定的方式进行讲解。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上会出现重复,并且限于学生知识水平,需要使学生能够明确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主要问题。注重教学主要内容,将部分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系统的带入到教学主体中。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在限定条件下研究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基本知识,为学生开展化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

2.2统筹教学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的是无机化合物,是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有机化合物相对。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基础之间发展起来的将化学现象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物理理论进行实验,构建化学体系,总结归纳化学的基本发展规律。是化学科学重要理论基础。物理化学能够反映化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无机化学中需要解决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在物理化学中将要描述电化学的知识体系。两者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解决化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两者理论知识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规划。

3结束语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学模式简单,并不适合新时期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极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协调教学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于知识点进行有机配合,实现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学相连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统一协调的课程。协调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性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扩展科学思维。参考文献:

[1]王小兵,卢文贯,任健敏.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整合与优化初步探讨———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化学,2014,4,28.

篇9

首先,要研究并落实考试说明中所涉及的考点、做有针对性训练。一轮复多数学校在三月上旬结束,二轮复习很快开始。从近年课改实验区化学学科考题的特点来看,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和大学化学学习的关联知识,Ⅰ卷中试题多为基础、热点知识,Ⅱ卷重在知识的整合、理解和运用。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覆盖面大,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设计二轮复习方案、优化复习内容、重点梳理知识点,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引他们回归教材、整理习题、适当训练。回归教材并不是简单把课本浏览一遍,而是注意梳理化学知识点,使基础知识和内容网络化、系统化、立体化;消除知识盲点;注意加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的理解,和这些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选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整理习题指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整理薄弱章节的,也可按高考7道选择题4道大题涉及到的热点、重点知识进行归类,反思自己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弥补。同时注重总结同类习题的解题思维模式以及审题、整合、挖掘隐含条件等的基本方法。还要找出自己因不规范答题和粗心造成的不必要的丢分,老是出错的一定要把错因一一研究透彻,保证下次不再犯。

其次,要重视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科学探究是新课改的亮点,会在高考中有一定的体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题型示例中选择5道实验题都贯穿新课改精神,要研究性地看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注意控制变量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学会误差分析方法。

再次,要研究近两年高考试题,特别是课改实验区考题,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精选习题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在训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为了省时高效,同学和教师间应多加强交流、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另外,考生还要保持良好的临考心理状态。考前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强迫现象、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临考前的复习效果和高考的正常发挥。可以说调整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然而如何调整呢?

篇10

1946-1980年的趣味实验可以称为化学魔术,此时的实验注重实验现象的趣味性,而不是化学知识的学习。如心君的“水玻璃花园”趣味实验,通过各种晶体生长速度、形状和颜色的不同从而呈现出有趣的实验现象。1981-1990年是趣味实验的起步期,涉及的化学知识比较简单,实验器材和药品大多来源于生活用品,属于家庭小实验范畴。如“会游泳的鸡蛋”实验,利用盐酸和鸡蛋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的原理,使鸡蛋表现出上下沉浮的有趣现象。1991-2000年是化学趣味实验发展的转折期。这一阶段趣味实验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断增多,并与初高中化学课本内容逐渐联系起来。例如苹果“流血”、“喷水成字”和“水果电池”实验分别涉及了3价铁离子的检验、指示剂和原电池的知识。这些趣味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激发起学习者学习化学的求知欲。2001-2013年是化学趣味实验发展的上升期。一方面,实验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实验内容进一步拓展到焰色反应、酸碱盐溶解性大小、物质检验等中学内容。研究者不仅对原有实验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的改进,如“水中花园实验的新改进”,在此期间,实验设备也更新换代,钱扬义教授基于手持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1.2趣味实验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化学趣味实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视化的奇妙的实验现象,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小学阶段的趣味实验以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为主,激发他们对科学本质的探究欲望,实验内容主要是生活中的化学小常识。中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趣味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深刻理解重要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及有关化学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大学阶段的趣味实验意在指导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点,并恰当地应用新知识,以无机内容为主。

1.3趣味实验类化学教育游戏体现的核心素养

(1)学会学习。

化学趣味实验游戏,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途径,采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完成实验。如进行“自制叶脉书签”实验时,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对叶片进行处理操作。

(2)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学生对于有趣的实验现象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它又能激发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反思和对实验的创新。在“果蔬原电池”实验中,豆浆机、废旧电池、水果等都可以作为实验的材料,实验不再局限于课本,实验材料也更生活化。

(3)审美与人文素养。

丰富学生对美的感受,通过颜色变化、物质形态变化等使学生感受和欣赏化学的美,如利用植物制作指示剂等实验。

2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概况

2.1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的特点

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主要包括化学谜语和化学口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通过面对面问答或竞赛的方式进行游戏,兼具教育游戏和化学学习工具的双重功能。1981-1990年,我国出现化学谜语,但数量较少,主要考查元素名称,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例如用元素名称“铒、钽、钡、钨、镭、砷、锰、锂、锶、铌、铟、镨、铽、砹、锔、锘、镥、锕、镱、钷”组成9位著名科学家的名字;猜化学元素:钱包丢了(铥)。1991-2000年,化学口诀倍受重视,数量急速增长,内容迅速增加。中学内容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分子式、化合价、物质溶解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中学化学中的重要无机内容,如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与酸相反应;铜汞银铂金,氢后难进行;位置越靠前,与盐相反应;活动性越强,前金换后金”。大学内容主要是有机物命名,R、S构型判断,取代规则等有机内容。2001-2013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大量的化学谜语及口诀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在百度中以“化学谜语”、“化学口诀”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数量已难以准确统计。

2.2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化学谜语巧妙地将中学无机中的化学元素名称、物质名称等基础内容作为本体巧妙地隐藏起来作谜底,用与之相关的喻体作谜面。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独特的逻辑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用此游戏来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化学口诀是根据化学知识点“编织”而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把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溶解性、烷烃命名规则等编成押韵的口诀便于记忆。口诀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所有知识点类型及大学化学的有机内容。教师若能及时恰当地运用口诀,不仅有助于自身叙述和概括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文字类化学教育游戏体现的核心素养

(1)审美与人文素养。

口诀、谜语等通常含有一定的韵律、整齐的形式、朗朗上口,可以增强学习者对中国语言的理解、表达和鉴赏,感受语言的魅力。

(2)学会学习。

化学谜语等言简意赅,却又含义丰富,如“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简洁明了地涵盖了碳、氧气和一氧化碳的分子式,以及3种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归纳总结的习惯。

(3)语言素养。

游戏时对谜语的阅读、口诀的记忆,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素养。

3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概况

3.1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特点

我国化学扑克牌游戏开发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国外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牌晚将近100年的时间。经统计,中国大陆化学教育游戏中运用的具体实物主要包括化学卡片、化学扑克和化学棋。1956-1980年,郑威熙首先设计出元素卡片,每1张卡片上写有1种元素名称及其主要性质,教师将元素卡片视为化学教具,主要用于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娱乐性不强。1981-1990年,化学扑克诞生,并且增添了游戏功能。内容主要涉及元素符号、分子式和简单化学反应,有接龙、各顾各、喊分、拱猪等多种玩法,趣味性较强。1991-2000年,未出现有关设计化学扑克的文献,但出现了4项化学扑克专利,人们对化学扑克的开发还在继续。2001-2013年,化学扑克的内容和玩法不断完善,具有普通娱乐、资料卡片和化学游戏三大功能。它们内容丰富:几乎包含初中所有主要物质、高中所有主要无机物;有些扑克还包含有机牌、化学常识牌和实验装置牌;娱乐性增强:有学习物质间反应规律的“化学反应接龙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分组对抗赛游戏”等,学生还可自行设计不同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3.2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化学扑克游戏相比于卡片类游戏通常更为复杂,它是利用专门设计的化学扑克牌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目前,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的内容还集中在中学无机及实验的相关知识。

3.3典型案例———“520中学化学桌游”

国内应用最广的是“520化学扑克”以及“520中学化学桌游”(www.520hx.com.cn/yx),“520中学化学桌游”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工作室经过9年研制而成的一套化学桌游,是“520化学扑克”的升级。该款游戏设置了不同难度4种玩法,适合八年级及八年级以上的学生游戏。下面对其中的一种玩法“化学桌游”进行简单介绍。游戏对象:已经系统学习初三化学知识的学生。游戏设计:“化学桌游”由7类牌组成。在一类牌中,牌面的正面结构相似,如物质牌:每张扑克牌代表1种物质,正面涵盖物质的化学式、名称、物质参与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宏观及微观图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每张牌的正面左上角有一个物质分类标志,不同花色代表不同物质类型,分别为绿色双锥表示单质、黑桃代表氧化物、红桃代表酸、蓝色梅花代表碱、黄色方片代表盐。游戏规则:按回合制出牌,依据出牌情况增减IQ值,包括7种基本出牌法:“有效碰撞”、“连锁反应”、“整出”、“补牌”、“对出”、“吃牌和投毒”。例如“有效碰撞”的玩法是某玩家打出一张物质牌,其他玩家依次打出可与之反应的牌;“投毒”的玩法是将“S”“P”等牌视为“毒药”向别人打出。

3.4卡片类化学教育游戏体现的核心素养

(1)科技与信息素养。

在卡片牌面、游戏规则中往往包含了关键信息,游戏者必须从中删选,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问题解决与实践。

如通过运用出牌技巧,调整出牌顺序,打出各种玩法,从而最终赢得游戏,同时又增强了游戏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3)交往与合作。

游戏的过程即是和他人交往的过程,游戏者必须保持基本的礼仪,尊重他人,积极沟通,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

4信息技术类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和特点

概况(2006-2013)2006-2010年,主要以用Flash制作软件开发的角色扮演类单机版化学教育游戏为主,2009年,出现了首款网络在线扑克游戏“520化学动漫扑克”,它也是“520化学扑克”的配套资源。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王琳、刁永锋,以《哈利•波特》为题材,改编了一段《哈利•波特与宝藏》的游戏情节,讲述了哈利为了不让宝藏落入妖魔之手,历经坎坷,成功获取宝藏的故事。此游戏情境性较强,知识点也较为丰富。2011-2013年,用C#(C#编程语言是由微软公司开发小组专门为.NET平台设计的语言,它可以使程序员移植到.NET上)等更高级的编程语言设计出的化学教育游戏软件相继出现。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的郑楚萍、许越、吴锦伟等为了培养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运用C#设计了记忆游戏软件“沉淀连连看”和同一系列游戏“化合物命名连连看”。信息技术类化学教育游戏利用网络的虚拟特征,创设多样的情境,将化学知识通过电脑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游戏内容集中在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游戏专题性强:如“生活化学大本营”的设计是围绕“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三大主题;“逃离化学王国”是针对高一卤素的知识点而专门设计的。

5中国大陆化学教育游戏趋势分析

目前,中国大陆传统化学教育游戏稳步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游戏不断兴起,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与前沿。整体来说,中国大陆化学教育游戏呈现出以下特点。

(1)游戏类型不断增多。

游戏类型由化学趣味实验和化学卡片拓展到化学口诀、化学谜语、化学扑克、单机版和网络版化学教育游戏等,每种游戏又包含多种玩法。

(2)游戏道具更加精致。

最早的化学卡片用纸片制作,较简陋。“520化学扑克”牌面涵盖内容丰富,“520中学化学桌游”更是在原有扑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牌面更加精致美观。

(3)游戏形式不断丰富。

“520化学动漫扑克”发挥了在线网络游戏的特点,让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网络,方便地进行化学扑克牌游戏比赛,玩家还可通过聊天功能交流心得体会,丰富了以往单一的游戏形式。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学科,因此,无论在教学或是科研过程中,实验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习惯进行分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 当前民办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自身条件及学生特殊性情况的限制,常会导致民办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存在着实验课课时较少、学习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实验科目上机械地以化学各学科进行划分,使得单一性实验过多,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其次,由于受经费及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民办高校所开设的化学实验项目往往难度不高且内容相对陈旧,只能完成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对于理论及实验课的潜在兴趣,甚至会延误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及创新能力的机会;最后,则是因生源质量等问题带来的实验课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单纯以实验报告书写及课堂表现情况为依据授以成绩的传统简单式考核方法,不仅很难调动起学习积极性,而且不能使实验课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最后导致其被边缘化、淡化甚至弱化现象的发生。

2 初步探讨民办高校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涉及的若干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民办高校在校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及综合能力。

2.1 整合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作为民办高校,尤其要在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上做文章,以此弥补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不足。例如,如果能将以单独授课方式出现的四大化学实验进行适当的整合,既注重各门实验间的区别,又能将它们的共通之处进行有效的联系与归纳,将大大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比如最早开设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我们可在其常见实验科目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分析化学实验中的酸碱标准溶液的滴定、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以及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重结晶、蒸馏等与之相关的实验,进行初步整合训练;再比如以合成某种物质为目标,将无机、有机化学中常见的制取思路和手段融入单个实验中,其产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具备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有效鉴定的性质,以这样从制备到鉴定的完整实验作为综合类项目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可以降低相似实验的开出率,节约了实验成本又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在增强学习目的性的同时又不失严谨和完整。

2.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民办大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较少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但即使具备了积极进取的意识,他们也往往存在主观意愿与客观努力不统一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其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到:首先,督促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做好充分预习,对课程内容有大体上的了解。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升入大学前并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以致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心中无数,疲于应付,甚至经常询问指导教师接下来的步骤。只是经过这样的被动学习,学生并没有能够真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对此,教师应该监督学生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实验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和必要性。其次,注意使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及意识,这是因为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这在实验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实验操作是否符合规定,一则影响到结论的准确性,二来也会影响实验的安全性。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要及时、精确地对基本操作进行示范,并让学生对相应步骤进行模仿、记忆和体会,与此同时,教师应给予提醒与纠正,以此不断规范甚至强迫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而后,再辅以一至两个内容近似的实验,通过一定的重复率加强学生的相关印象,使其夯实基础知识,并能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再次,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学生在结束实验后将试剂瓶和玻璃仪器随意摆放,致使试剂失效或仪器破损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做到在课上即将试剂有序、分类排放整齐,并在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及时将实验台清理干净,以此使学生认识到规整、严谨、洁净对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最后,是实验报告的填写与实验得失的总结:在实验结束后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到更直观更具体的层次上。而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及时进行总结,汲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这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实行全面的成绩考核,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民办高校学生同样具有看重成绩的特点,所以,搞好期末考核制度也成为了完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除了相对客观地反映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外,也能使教师获得重要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改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针对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病,我们一方面将实验课设置成独立的考试科目,将其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另外,积极改进考试方法,将实验报告与学生对实验的预习理解、课后总结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联合起来予以综合评定,以百分之三十的比例作为现场操作演示部分的总分,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作为理论知识考试部分的总分,以此考查实验报告或现场操作中易被忽视或遗漏的知识要点。

3 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怎样使学生做到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值得教师进行思考的问题。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