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7: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1

Comprehensive Survey Report of Higher School Computer Application Major

Deng Yaming Tang NaKang Chuqun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Changsha410127,China)

Abstract:Through a research into the students,businesses and public,this paper points out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s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Comprehensive findings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面向未来、适应能力强、有发展后劲的高级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是目前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我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于2001年开始正式成立,到现在为止有计算机信息处理、广告设计以及动漫设计三个子方向,在校学生最多时一届有6个班300余人,但是近两年来新生数量逐年萎缩,到了去年仅仅有3个新生班100余人的规模,而且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招聘会上也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因此一次全面彻底的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综合调查迫在眉睫。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街头调查的方式,为了对我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我们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对于在校学生我们设计了《在校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认知度调查问卷》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的165名学生,利用学生在机房上机时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对于已毕业学生设计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07和08级的毕业学生,利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对于公众我们设计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公众认知度调查问卷》,采取的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采取街头调查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对于相关企业设计了《企业调查问卷》,采取的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

二、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在专业教学方面:

1.对于在校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都要注意加入不同侧重的专业介绍,从大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对所学的专业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30%,65%的学生只知道一点,这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2.课程教学时要将学生积极导向工作体系从而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重要性,要积极调整能更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对课程不感兴趣从而不上课的学生占80%。

3.要适时进行本专业的社会发展及需求调查,进行合适的专业分析及划分,及时辅导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进行学习。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72%的受访学生比较希望进行专业具体划分,17%非常希望,这对学生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设计自己的职业理想非常有帮助。

4.在整个教学阶段的中后期即综合能力训练的阶段进行项目仿真训练的小组练习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代入训练,让学生对自己毕业以后的就业意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努力学习补充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练习。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只有30%的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比较明确60%的不太明确。

5.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意、沟通、协调等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超过60%的学生都认为这几项素质是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二)在师资建设方面:

1.要持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55%的学生不上课是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

2.鼓励教师多多参与教改及课改项目。因为教师长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在切身深入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之后又更加有利于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果的执行。

3.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网络上相关资源的完善和配套。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课外通过上网获取信息这个途径充实专业知识的学生占90%。

(三)在校企合作方面:

1.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岗位实习机会与实践时间。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50%的毕业生最后都在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工作60%的在校学生对就业方向不太明确,这其中与学生在校时期实际实践的时间和次数有着很大联系。

2.加强对我系毕业生所处企业的追踪调查与后续服务。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7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心浮气躁的匆匆创业,20%的认为自己在迷茫的按要求完成本职工作。

(四)在公众认知方面:

1.要增加对我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各种渠道的宣传。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90%的受访群众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认知度都很少或一般。

2.加强对学生创业的各个方面的支持。因为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90%的受访群众认为影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缺乏氛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炳耀.全国40所职技高师类院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2]凌爱林,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简介:

邓亚明(1980-),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篇2

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关于计算机市场构成的报告,截至XX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777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0%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即将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软件外包、国外通信运营商来说,计算机类的人才将会是他们在国内发展的首要选择。

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除高精尖专家人才外,电子信息企业还需要大批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调查数据显示,仅广东省技术工人缺口就有多万,全国的需求缺口更大。以软件企业为例,很多简单的编程工作,高中学历的人只要经过专业的软件职业培训,完全可以胜任。目前,我国基础程序员非常缺乏,一些基础性工作只能由本科生和硕士生完成,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说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奇缺。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大大提升。网络技术持续稳定发展,网络设备的生产、检修、网络建设、网站设计等相关行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人才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

2、被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

(1)被调查的企业近6家,其中有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单位(如电脑公司、软件公司)、服务类企业单位、制造业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及其它企业。从被调查企业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我们认为此次调查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主要企业人才分析

首先针对主要企业人才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网络公司的规模如何,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网络工程设计人员和网络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络公司都是采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中学历的人才进行网络的设计工作,而聘用的中职生主要是进行网络工程的实施和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而规模较小的网络公司则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网络设计和网络实施管理双重能力。89.1%的企业认为聘用人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需要团队意识、81%的认为需要职业道德、67.5%的认为需要专业知识;56.7%的企业对it类就业市场信息的了解主要通过各种媒体;70.2%的企业最希望的岗前培训方式是就地自己培训;普遍企业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网络设备集成能力、网站管理能力、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保障;普遍企业认为计网中职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课程;62.1%的企业认为中职学生工作起薪1200-1500比较合适;大部分企业认为有必要让员工继续学习,可不脱产培训。此次调研涉及的用人单位主要是湖南省的大中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培训机构,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3)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一般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计算机类企业(如软件公司,电脑公司等)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计算机公司非常注重合作意识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信息素养;大工程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中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第三次研讨会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不可缺少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我校与很多地方高校一样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但缺少变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1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

1.1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现状调查

我们对茂名学院今年入学新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进行的问卷调查见表1。

参加有效调查的总人数共842人(文科257人,理科585人),来自理工科、文科共12个专业,其中生源来自乡镇占75%,一般学校占71%。调查数据显示: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但由于各种原因,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乡镇学校。有超两成学生“都没学过”或“完全不会”,超七成学生处于“一般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中还要保留及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中,大部分对网络知识兴趣较大,而对Office和编程感兴趣的都不足三成;这说明多数学生都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为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学生一般对Office操作已有较好的掌握,而对编程则了解不深。

有超九成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说明他们都非常认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也愿意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因此,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认证、资源建设等都应进行深入的整改。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需求分析

根据“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接收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或专科生在入职阶段所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满意度”中选择“一般”的占52%,这表明现状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相关计算机认证的真实度”中选择“一般”的占75%,显示普遍认为这并不能真实体现实际水平。同时,55.2%的用人单位对新职员不提供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而是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好,内容包括:文字编辑、数据管理、演示文稿、网络应用、安全防范等,同时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及再学习能力。调查报告显示:

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期望求职的毕业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工作结合专业岗位有效地开展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需求促使计算机课程必须改革。由于应用需求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脱离现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开展多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础上,要多设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计算机选修课程。

同时,还要完善认证与考核,使其成为促进学习的平台,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

2地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宗旨

计算机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并且要求变得更加具体。“大工程观”要求: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而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核心。高校(特别地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因应发展要求,要了解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岗位的具体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要以学生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大限度缩小毕业生的出校技能与就业岗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减少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使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要注意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用人的不同要求,设置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

3构建计算机公共课程动态体系

3.1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计划

我们设置“三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如表2),并且纳入学校“三大层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中,作为基础课程与技术基础课程共同建设。

3.2 基本课程设置

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我们设计如下几类核心课程或课程包,作为各专业类别选择的依据,见表3。

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如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不同要求选择不同语言,如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同时程序设计课程从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和工具级程序设计。不论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4)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5)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6) 网络技术与应用。

3.3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要求,循序渐进建设立体化三级课程资源:一是根据本校实际,按照“课程目标章节目标问题(任务)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知识扩展”的建设思路,编写有针对性的校本特色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二是构建包括有“广东省计算机公共课程共享中心”课程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三是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开放性实验环境,并实现分层次开放。第一层次为基础教学实验,对一二年级开放,其中包括组装和维修电脑、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无纸化测试系统,企业用人单位模拟环境等,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第二层次为综合性教学实验,以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突出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可以创造性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现构思,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第三层次为参与各种竞赛的学生提供场地和指导,积极配合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第四层次为课题研究开发、系统设计等实验项目,由老师申请课题,吸引那些感兴趣又有能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3.4评价方式与实施建议

评价目标:变考试为能力认证,体现真实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让学生抛开考试的恐惧。

评价方式:通过教考分离,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建设无纸化考核平台,把一次性考试变为多次的通过性考核,真正以“考”促学。

评价内容: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一般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新生有七成。因此我们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通过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测试进行分流,通过者自动获得该课程学分,不通过者可选择参加自学(学校提供充足的立体化学习资源),或者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面授课程;对已通过考核的学生,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的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并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可模拟用人单位的办公环境,让学生真正置身到岗位的实际操作中,如模拟策划与推广岗位,让学生排版和设计;如模拟金融与财务岗位,让他们学习一些财务管理软件,使他们能真正去处理财务管理问题,如计税、纳税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大工程观”建设中关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并推出一系列比赛和奖励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课程设置采取“1+X”方案,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当然必修与选修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不同专业有不同设置。如科学计算类专业,其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建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

4结束语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提高教学效率,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平台,该平台的构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学生发展与专业要求等,建立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采取动态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形式评价方法与考核认证,最终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与资料汇编[R].2008.

[2] 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R].计算机教育,2008,(3).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uter’s public courses at local universities

CHEN Yi-ming

篇4

翻转课堂是目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之一,翻转课堂和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在课前利用教师发出的教学视频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通常是回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沟通的领地。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并以实验研究为例,就中职计算机专业师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应用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一、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

从某个角度来看,翻转课堂可以减少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压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轻松了,而是意味着教师需要对课堂有更好的掌控能力,需要具备更专业的教学技能。在学生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和学生一样学习,并且要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更加深入地研究计算机操作知识,为课堂上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奠定基础。翻转课堂激励着教师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翻转课堂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翻转课堂能够让学生利用上课前的时间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预习,能增强自学热情,学会自我总结,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可见,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学多练的机会,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基本上是仅凭感觉走,教学上并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学生学完之后很多人抱怨没学到东西,因为到具体工作时还经常什么都不会干;学生也认为在职业学校学三年还不如在培训班学习一两个月的动手能力强,造成了不少的学生流失;用人单位也有着同样的不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从就业状况看,统计数据表明(见计算机应用专业初级人才岗位比例表),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处于最低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如何设置?

从用人单位上看,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都比较快,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学生学得特别多,而是要求基础比较牢固,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基础较差,体现在工作中简单的数据计算都不能完成。这可能与在中等职业学校这三年学习中,语数外这三门基础课基础打得不牢有关。另外,计算机中一些最常见的简单的故障也不能排除,硬件方面知识太少,最基本的安装与维护都不懂。这与部分学校没有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有关。还有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用机操作习惯,如有单位反映有些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经常一边吃零食,一边操作计算机。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方面人才必须掌握的课程,一般根据单位性质不同而各有所不同,以下为各课程被选中的比例:计算机操作基础:94.53%,网络基础知识:59.70%,数据库原理与使用:58.71%,计算机安装与维护:43.78%,网络管理与应用:41.79%,多媒体技术:30.35%,计算机原理:11.29%。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才科学呢?我们从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职业学校的老师们经常感叹最多的就是:现在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一届不如一届。当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但是我们仍然要仔细深入地去了解学生,应该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才有助于课程的设置呢?我个人认为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他们报计算机专业的目的是什么。二是了解学生的兴趣。

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为我们是中等职业学校。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依据还是社会需求。从调查结论分析,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掌握以下核心知识技能:微机操作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库应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络技术与Internet、快速准确的文字录入与处理技能。

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对计算机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学会动手”,而且还要了解、熟悉他们所教的学生。但教师并不是百宝箱,学生要什么就有什么,社会需求需要什么教师就可以教什么。作为计算机教师,他们肩上的担子也相当沉重。所以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以适应所设置课程的教学。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的选择,应当根据所学的专业,分层次地进行。我们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兴趣)课程三类:

1.基础类课程

属于“扫盲”性质,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等。

2.专业类课程

对于与计算机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可开设相应的提高类课程,使学生在与专业相近的方向上能有所发展。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硬件维修等。

3.选修类课程

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选修一门或更多的专业以外的课程,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优势。

四、成效显著

计算机专业从成立之初的30台微机,发展到目前拥有多媒体微机500余台。全部实现光纤上网,设有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机房;学生人数增长了十倍。这与我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有很大关系。

以本地人才需求为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课程,我们的毕业生很快就成为劳动就业人才市场的香饽饽,不到就业时间,学生就被抢订一空。

事实证明,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对方经济为宗旨,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更新课程设置,就能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使职业学校越办越红火。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个性化学习;有效教学

Key words: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individualized learning;effe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206-02

0引言

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思考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科兴趣、学习动机等的差别,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的时候会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此理解为学生学习的个性。学生的学习个性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展开学科教学之前,首先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可能会展露的学习个性,然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针对地实施相应的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个性的一般分类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里,学生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由于学科基础、个人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学习中展现出不同的学习个性。通过分析后归类,主要为以下三种:

1.1 自信超前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不少家庭已经配置了计算机,也有些学生在前期的学习如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计算机的相关课程,那么,一般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展现出自信的个性,给自己提出高层次的目标,而极个别极端的则会不屑再学习,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需要继续学习就肯定能通过考试。

1.2 积极主动型而有另外一类学生,他们可能来自偏远的欠发达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根本连鼠标、键盘都没有碰过,但他们知道计算机的强大作用,都很期待这门课,希望通过学习能有收获。那么,在学习中,他们一般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个性。

1.3 被动前进型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些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也很害怕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他们总觉得对着这机器无从下手;或者是以前已经学习计算机,但是学不好,心中总有阴影的个别学生,以上两个群体的学生可能会忧心忡忡地学习,表现得承受着较大压力,很没自信。

2针对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

面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在实施教学之前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教师通过合理分析把情况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个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协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身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

2.1 自信超前型,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自信超前型,表现出自信的学生,需要尊重他们学科基础扎实这个事实,不能按照零起点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否则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将会降到最低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项目教学法,布置一个符合他们层次的任务,引导并协助他们进行任务分解,然后逐个实现,完成任务。例如在word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学校饭堂满意度调查报告”的项目。选择这个项目,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调查报告是社会工作或者学习研究中最常用的内容,学生一般已有这样的前期预备知识;第二,题目是贴合学生自身的事,学生兴趣高,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第三,完成一份调查报告需要综合运用word的操作技能,如调查问卷要制作表格,写调查报告需要使用word排版,写作完了以后需要设置打印等;第四,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较容易,但要完成得比较好则有点难度。项目里面包含了一些主观的分析判断和高层次的要求,这使到他们需要通过思考、讨论、探索才能解决新问题,学到新知识,从而获得成功感。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中心点,而是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2.2 积极主动型,采用任务驱动法针对积极主动型的学生,他们虽然没有基础,但是表现得积极进取,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以教师设计任务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出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以完成任务掌握学习过程,以完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任务驱动法之前,首先要精心设计好任务,并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要求,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具体任务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例如,在实施word这一章的教学中,将其分为文档基本操作、文档编辑、字符格式化、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片处理、页面设置七个知识点,然后选择生活中的几个实例,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达到学习以上知识点的目标。

对于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任务驱动法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防止学生单纯关注任务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并且缺乏深化,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练习、作业、实验来强化。

2.3 被动前进型,采取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针对被动前进型,缺乏自信甚至畏缩不前的学生,可以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他们的底子薄,压力大,缺乏自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期待老师可以从最基础的点上对他们进行引导,于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在这里就起着无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讲授法,教学重点、难点、小结和归纳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同等的时间里,学生从讲授中能获得远远大于自己阅读所得到的知识量。并且,它有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后,教师再联系相关的知识点,设计相对简单的任务。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适当引导,一方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更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以上是基于三种类型个性学生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缺乏自信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自信,对新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可以把他归并到另一个组别中进行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并给予他们最大的指引,多鼓励,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勇敢为自己树立新目标,是教学的最高追求。

3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措施

基于学生个性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尊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求是核心,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教学除了要作精巧的准备和设计,还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支撑。

3.1 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其功能,不仅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学生屏幕监视和远程控制等操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平台。

3.2 充足的分层作业、实验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在中职学校里是考试科目,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后,要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还要参加考试,因此,需要有作业、实验的资源提供给学生,以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的目的。由于学生的差异,因此,作业的设置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和实验可以分为初阶、中阶、高阶三个层次,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作业和实验,完成了一个层次水平的可以继续向高一层次的挑战,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拔高自己的学习目标,给予更大的学习动力。

3.3 增加综合大作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取增加综合大作业的方式。笔者于2009年第二学期期末安排了word综合大作业,要求学生:①自行设计一个word文档;②针对“广州亚运”,宣传广州的特色,制作宣传海报,自选主题,自行收集素材,自主完成任务;③尽量运用本章知识,体现最佳效果;④把自己作品的特点在作品中简明描述出来;⑤提交电子版和印刷版作业,并在印刷版中挑选优秀作品放到学校宣传栏,其他作品在班上展出。

通过大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图文并茂地展示自己的主题,一些思维缜密的学生想着作品要面向异国友人,还给海报配了英文的介绍。

3.4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实施调控策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更好地调整自己,评价应该包含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表现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后认真反思,为学生提供了人性化、宽松的学习氛围,能真正体现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随着评价过程的深入,学生自主性会增加,他们将获得一种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感觉,并在学习活动中提高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都有自我防范的心理,因此,在开展自我评价之前,必须要向学生明确,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更好地客观检查自己,老师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作引导。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因此在评价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能力的表现,减少简单的确定性评价,使用发展性的评价。例如,对于还没很好掌握的学生,教师可以考虑这样的评价:观察了你做“文档格式化”的作业,都做的很好,“图片处理”这个知识点你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再研究一下案例,这些作业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完美。

4取得的效果

笔者于2009年第二学期、2010年第一学期的word教学里都分别尝试使用一个教学班实施基于学生个性化的有效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这两个教学班分别有85%、92%的学生表现出对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比较认同,觉得很有意思,学习起来有动力,学完后有成就感。

5结束语

综观学生的反馈和学生同章节测验成绩的对比,基于个性化的有效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该模式尊重学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该模式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课堂中,教师的操控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发掘更多有利的辅助因素并改善,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加)沙博.韦纳,宝家义译.情绪教育法――将情商应用于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篇7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诸如某职校高材生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犯罪的报道,这难令我们不深思,我们教会了他们知识与才能,让他们掌握了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本领,可是他们真正成为了国家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了吗?这是什么缘故呢?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都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 计算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每一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使用计算机技术犯罪事件中的违规者中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的精英人物,但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能却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国家、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智力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德育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想一个计算机技能高超而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受利益驱使而将国家法律、法规置于脑后,其结果势必是造成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侵害,这样的专业人才还不如技术一般的人员,是计算机人才的“畸形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将是我国各行各业中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主力军。因而我们更应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要求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一手抓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另一手抓好学生的计算机职业道德,而且两手都要硬。 

二、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途径”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其中有一章节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运用概念、原则并结合目前最新的典型案例分析,将枯燥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无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能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真是一箭三雕。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列举了各种计算机病毒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甚至造成全世界的直接损失可以达到数千亿美元。一些反病毒专家用毕生的精力与这些计算机病毒作斗争。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及其危害,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比死记硬背好得多。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要重点讲授网络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关于计算机安全的信息,助于学生牢记计算机行业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经常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面对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源的立体化、多样化,容易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同产生困惑和障碍。而且,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重组和分配落差使学生在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提出挑战,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对书本知识要精讲少讲,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件或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道德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让学生扮演某种训练任务规定的职业角色,营造准职工身份,使他们亲身体验该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要求,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三、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三结合”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日常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规则意识,使他们养成守业习惯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第一个阶段,学生刚刚入学,工作重点是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组织高一新生参观实习基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启发教育学生爱校、爱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第二个阶段,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具体标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在学生有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重点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择业观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第二,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对德育课教师的要求。教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还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二是要熟悉有关专业的发展史和现状。2、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任务,要做到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实习基地,把实习基础当课堂。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体会本专业的业务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参观活动。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考察活动的报告。2、社会服务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就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本地区的某一行业道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这项活动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道德观念塑建,信念与追求培养的重要渠道。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正确地引导、启迪、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为其今后的就业及人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去启迪、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总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融入教学工作中,要切合专业教育的方式及特点,注重用行为去感染,用心智去感招,切忌落入空泛的套路中,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79-02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激烈的生源竞争,各个学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建设和发展各种新专业,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曾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如今大有日薄西山之势。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而与之相应的计算机教育却明显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如何重新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进行定位和改革,使之能够继续向前发展,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其中,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是最基础的课题,笔者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现状

2000年以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完善,有的甚至照搬大学的课程模式,比如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编程语言和C语言,这些课程连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吃力,更不要说中职学生了。当时较实用的主要课程有DOS,Windows,QBasic,WPS或者Word五笔打字,计算机系统操作工(初级、中级)等,在这一阶段,打字成了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标准。2000年以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了大幅度的课程改革,编制了计算机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中,一年级开设的有:汉字录入,WindowsXP,Excel2000,Word2000,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等;二年级开设的有:常用软件,动画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安全,数据库应用等。三年级顶岗实习。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陈旧,有待更新。主要问题是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形成效果良好的课程体系,有的课程定位准确度不高,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不大相符,课程功能低下,没有突出职业岗位。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一些核心课程仍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课程结构。尽管对一些课程进行了修改整合,也只是按照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一些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仍然按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去组织课程,没有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去修改课程。

实用课程教学不够。学生学习计算机两三年毕业后,连给亲朋好友配置一台计算机都心有余悸,这是许多中职学生曾经有过的尴尬。课程中,对装机、上网、联网等实际操作讲得甚少或无法实践。学生单项的能力培养环节相对薄弱,而且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课程的实训跟不上,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受教材、教师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还是习惯于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不清楚。尤其是具体到章节甚至每一小节的教学,这种不明确性更为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过程与课程目标不相符;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是被动接受。

由于现有教材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若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强,只能按照教材体系来进行教学,那么教材就成了制约中职课程改革的瓶颈。因此,编写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用教材,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在已经有一些职教改革先锋、专家在努力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版了一些优秀的以“项目教学”课程为模式的教材。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开展市场调查,修订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与计划。学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敬业精神、乐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善于与人沟通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到当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有何建议或意见,然后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得出调查报告,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利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根据用人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吸纳企业对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将课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动漫设计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就是比较好的一种课程编写模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原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平面广告设计、网站设计、动漫设计制作为主干,兼顾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其它方向。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制作、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应用技术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课程比较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中职校教师还是采取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是采取提问法、讲授法等,有的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教师缺乏研究和反思精神,对自己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上课学生没有兴趣,不喜欢听课。教师课后也极少自问“我用这种方法上,学生听得懂吗?能掌握知识吗?”有的教师把原因往学生身上推,认为这些学生都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有的没有参加过中考,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素质低下,没有上进心,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不可能教得好的。这样的老师没有从自身方面查找原因,也没有认真反思自己。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中的一些老师还是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上课,还在黑板上“修车”或“养猪”,这样上课学生肯定没有激情,对课堂就没有兴趣,所以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流行的教学方法,要花大力气才行。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的概念、理论及运用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灵活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演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改变教学模式。多数普通中职学校老师还是沿袭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旧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一些老师从头讲到尾,也不管学生的情况,只管自己在表演,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欠佳,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生实际、课程实际的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符合学生实际、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广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不自觉学习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上,可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同程度、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普通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中职校的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据我们当地调查统计结果,计算机专业教师科班出生的比较少,仅占20%,80%的专业教师是通过函授本科或从其他专业转岗过来的,这些转岗过来的教师,由学校选派到国家或自治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训一至三个月,考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就来上课了。由于时间较短,一些老师的理论知识学得还不够深,技能掌握欠佳,整体上,专业素质就不那么高。因此,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力度,让他们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比较好的办法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根据学校专业教师的情况,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鼓励支持教师攻读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要求专业教师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每年邀请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及相关企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家或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习,同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训练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企业能力。鼓励、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更重要的是要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这就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并使其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招生就业市场、职业环境的变化。学生培养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让其具有一技之长,要求他们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向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3]李伟玲.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河南农业,2011(04)

篇9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69-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其显著的特点。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毕业综合实践是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把握质量的关键点之一。处于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加强和改进毕业综合实践教学。

1 当前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实习环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工作启动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学生开始准备应聘求职。一方面,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找的实习单位可能跟所学的专业不是很对口,所以实习兴趣不足,存在着走过场的情况;另一方面,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即使接纳了学生进入实习,也觉得因为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担心实习生的操作影响产品质量或工作任务,因此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具体重要的工作。另外,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较大,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也尤显得重要。

1.2 毕业设计环节

由于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一般都安排在第六学期,通常是由学生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分散式的。大部分的学生在实习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做毕业设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许多学生还在找工作阶段,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找到了工作,毕业设计(论文)随便做一下,答辩也会通过的。错误的学习态度导致了许多问题:第一,学生选题是很容易跟风,觉得哪个老师好说话,哪个课题简单,就选哪个,很少去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样就导致了毕业设计选题与实习的实践性脱节,实习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几乎没有推动作用,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由于前期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很茫然,加之分散的实习地点,指导老师指导不直接、不顺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加之网络资源的便利,论文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从教师方面来说,毕业实习通常是学生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分散式的,学校指导老师定期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检查和指导,管理较为松散。学生在实习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一般也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修改。

2 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积极探索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充分体现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综合实践的“实践性”,与学生就业岗位的“贴近度”, 实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三个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切实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的质量。

2.1加强校企联动,创新毕业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深度的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联动,并对实习生的输送、实习生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达成一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联合企业导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学生们结合实习岗位工作内容,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作为毕业设计内容,也更有利于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延长选题时间,引导学生科学的选题

将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时间提前至第5学期初,给每位学生安排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和行业需求等确定大致的课题方向,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专业实训的同时可以对选题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导师的指导,对课题方向不断修正、完善。并在相关资料收集、处理和方法等方面逐步积累,为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设计的选题: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围绕工作实践和行业需求,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是来自行业一线的、跟学生的实习岗位贴近的课题或项目。

2.3 加强毕业综合实践的过程管理

开题是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开端。学生应该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在进行认真调研、查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毕业设计作出总体规划,填写开题报告。在学生形成开题报告后,就进入设计阶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要监督和指导。在每一个环节,师生要进行沟通交流,指导老师也可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联系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指导和进度检查,及时解决学生毕业实习和课题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4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最终总结。在论文写作环节上,指导教师可以给出如“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格式模板”等文档资料,指导学生拟定提纲、提练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不但加深对本课题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

2.5 创新毕业综合实践成果和答辩形式

鼓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和答辩等环节积极探索,毕业综合实践形式可结合具体专业的特点,采用毕业项目实践、作品制作、就业性顶岗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成果的呈现形式与实践形式相适应,选择调查报告、项目实施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作品设计、说明书、工作过程及岗位流程分析报告等。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小组采取不同形式的毕业答辩。

3 总结

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培养信息人才的计算机专业,随时需要根据专业、技术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更新。要切实提高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学校与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充分重视、规范毕业综合实践的各个环节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1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能力。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安装方法,能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设,诊断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和维修。这两年我一直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师,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存在的弊端及改革

当今世界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相应教材的内容却严重滞后,教材课程的内容与学生购买、使用、维护自己的计算机不能与时代同步,这样的教材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二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如果这样的教材再用上几年,这样的问题会更为突出,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材选择上,首先,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发展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上不足和滞后的问题,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及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也会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厌学。如何改变旧的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思维运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要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行引导式、示范―模仿式、讨论式、演示式和自学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人根据教学内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1.在硬件介绍部分主要采取讲授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各个硬件的相关知识,并在适当时候开展一些讨论

2.在讲解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部分等内容时主要采用演示教学方法

3.在讲解BIOS设置、分区格式化、系统设置和优化等内容时采用示范―模仿式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边学边练

4.对于引导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培养学生

(1)网络学习

不仅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更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上网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学习。

(2)市场调查研究学习法

在电脑市场上往往能看到最新的电脑硬件,学到最新的电脑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更新,因此在学校的组装与维护教学中,通过下任务、教方法、组织市场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市场调查学习的方法。学会从最新硬件的说明书中学习最新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既缓解了学时紧张,又克服了理论内容抽象难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环节必不可少,且实验课时占很大的比重,目前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还存在实验机器少,机器配置过于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安装实验室,并配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并及时更新实验器材,还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就是要实行学生实验小组负责制,实验前登记每个小组所领到的实验设备,实验完成后按照登记表如数归还并记载设备损坏情况,出现丢失情况的由该小组全体成员负责;教师在实验前首先确定本次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以便课后给每位学生打分,作为最后期末考核的参考。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条件来掌握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最终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及改革

现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评价方式单一,只有期末笔试的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违背教学的目的。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考虑到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进行的实验课、社会调查报告、平时作业以及现场测试和实际操作等各个实践成绩的总评来考核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学生上课的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到课率提高;上课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打瞌睡、干其他事的人明显减少;很多学生反映,通过教学改革,不但使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具有了岗位能力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渤海大学高职学院.

[2]佟伟光.微型机组装与维护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文光斌.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与维修.清华大学出版社.

[4]新电脑课堂:组装维护篇.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