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7: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八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7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中文”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技巧。在此,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技巧。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篇3

以往课堂是教师的阵地,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驾驭课堂,将45分钟充分发挥,上得很精彩。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我们的课堂评价标准不是我们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学生是否都掌握了。很多教师也认识到了,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加了检查和小小的惩罚措施。试想有些学生受到批评和惩罚,他们还能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呢?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地让出课堂,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用句广告语来形容:“我的课堂我做主”。关于新课堂改革也有许多教师持怀疑态度,他们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很难驾驭课堂。其实,这是我们多虑了。我们教育的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可能比我们强很多,他们活泼外向、爱表现。改革深入了,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很多惊喜。如果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那学生就是由“我要学,要刻苦”转变成“我想学,学习真有趣”。因此,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教学思想要改革。

二、高效课堂组织形式

1.班级小组划分

一个班级要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左右,每个小组有六到八人,教师要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划分成几个集团,每个集团六人,基础最好的六人做每个小组一号。基础其次好的六位同学为小组二号,以此类推。这样每个小组实力相当。每个小组一号为学习型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任务(包括分配任务,组织大家讨论问题、总结问题)。每个小组除了学外,还要有一位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小组秘书(负责本组作业收缴以及和教师联系等)。

2.小组评分激励机制

评分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学生活动是否积极,学生是否主动参与都和评分机制息息相关。一个好的评分机制完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如何制定评分机制?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自己制定或者由班主任在班级统一制定。我的课堂评分机制是根据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打分,每天小总结,每周大汇总。每天得分最差组给个小小的惩罚,比如让该小组出一位学生在第二天上课前为大家唱首歌,或者讲一个小故事。每周得分最好的组可以每人奖励一点小礼品,每周得分最差的组可以义务为大家劳动一次。而且教师可以灵活应用评分机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生物学科特点

1.生物学科是一门以概念为核心的学科

高中生物是由核心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有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分裂、遗传变异、生物进化、内环境与稳态、生物与环境等。学生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

2.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高考中与实验有关的考题可以达到三分之一。所以,生物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验的科学。

3.生物学科是一门直观的学科

许多生物知识的内容、形态、过程是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呈现的,通过这些图表可以很便捷地掌握难点和重点;而且许多高考题都含有图表,学生能否读懂图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重视图表的学习,要注意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4.生物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

生物学是与我们生产、生活最紧密的学科,如农业、食品、健康、生理等,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一特征也反映出生物学科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四、生物新型课堂的构建

1.课前预习

高中生物知识有些部分很难理解,那么课前预习就非常重要。在课前教师要提前将本节课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确认学生认真预习,在课前一定要批改。而且教师还要针对重点、难点部分在课前讲解,为学生自学讨论做好铺垫。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查。

2.新课构建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课堂可以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任务分配,小组学习,小组讲解,小组演示,演示评价和教师总结。(1)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将本节课知识点人为分为若干部分,形成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2)每个小组组长将展示的问题分配给相应的组员。任务分配后组员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料,认真学习并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如果课前有自习课的话,还可以在自习课将任务分配,在课前可以充分准备。组员负责部分知识点掌握后还要将对应知识深化,并结合习题掌握考点和考法。(3)组员将知识点解决后,便在组内讲解和讨论,并形成统一答案。此过程特别重要,也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每个组员对知识点都熟悉理解的话,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成功了。因此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小组讨论进行监督和抽查。(4)小组展示。建议老师随机抽取每组同学进行展示,这样更能检验小组学习质量。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一般不要批改和更正,要把这个机会留给其他同学(用改错加分来调动学生积极性)。(5)小组演示完成,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对应小组同学进行讲解,如果讲解不充分,教师可以补充。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重点、难点给予点评。

3.复习课和习题课构建

复习课一般可以分为:小组PK,知识点抢答,作业演示,教师总结四部分。(1)小组PK。先将不同小组划分成两两对立小组,再让每个小组精练若干习题,在黑板上展示,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准备,然后由出题小组组长选择对立小组某组员演示并讲解习题。(2)一般学生总结习题不够全面,教师还可以将本部分知识精炼成若干习题,教师以抢答形式出题(可以用加分来激励学生)。(3)作业演示是教师将作业习题分配给每个小组准备,让对应小组成员总结习题。(4)教师总结。如果题目太难或者小组成员总结不到位,教师要及时总结。

篇4

生物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动植物、微生物和人体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珍爱生命等情感和意识。以往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式程序化,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自2008年起,本人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究,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程序设计

1.利用图书、网络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为了检测多媒体教学效果,将所教的平行班分成两组,一组实验班,一组对照班。每次讲新知识的前三天,让实验班各小组学生按分配的任务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帮助他们使用教材、图书、网络查找到相关资料,并学会筛选和整理。

2.通过课件展示进行课堂交流讨论:课堂上各组学生分头汇报,全体学生观看、倾听主发言人搜索的信息。每个小组汇报完,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充分锻炼学生分析、表达、总结等能力。学生展示结束后师生给予点评,有时还可以质疑或追问,让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交流时对于难懂的知识点,能够利用Flas进行展示,使理解更加深刻。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学习,所以学生课上愿听、会听、专心听,课堂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3.利用多媒体进行归纳总结,反馈训练:每节课后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故采用学生交流,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散乱的知识点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变简单学习为深入学习,应用多媒体增大了教学容量,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从而作出准确评价。

二、教学效果对比测试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后,将实验班与用常规方法授课的对照班进行对比测试。结果两班成绩相差很多,平均分相差23.2分之多,优生率实验班超出平行班两倍多,且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如八年级生物实验结业考试中,实验班的学生操作水平远高于对比班的学生的操作水平。

附: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一览表

这些数字说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生物知识,综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

1.利用多媒体激情导趣,调动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生物学的微观结构与其生理反应知识比较抽象、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调动,适时插入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动画、视频放大、模拟演示等功能,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可视化,学生感觉乏味的知识有趣化,困难问题简单化,这样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细胞的特点时,我用自制显微投影放大设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清晰观察到细胞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多媒体的应用,使那些在实验过程中看不到、摸不到的现象变得可见,这样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2.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跨越时空界限,解决教学难点。生物学知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同时很多知识点跨越时空,短时间看不到生物规律。教学时,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时空跨越功能,把多个年代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所学知识,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例如在生物的进化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远古时代的动物发展到现在的漫长历史过程,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进化的生物内涵,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3.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训练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交互性等特点。课上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前设计好检测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检测,查漏补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

4.多媒体的科学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搜集筛选资料,进行信息的处理,进行合作探究,这些都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为了制作课件,学生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教师及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他们一起分析整理,以获得实用的材料。在制作课件时小组成员既分工又有合作,他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注意与其他部分承接,做到自然过渡,使小组作品的严密性、整体性得到完美体现,从而增强了学生交流、合作、表达自主见解的能力。

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能展示生物现象,又可揭示生物发展的规律,在揭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造力。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应用绝不是赶时髦,而是我们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法宝,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篇5

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也是关键所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是系统全面的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巩固所学生物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所以,教师的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能力立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瞻前顾后,滚动提高

高三学生生物必修课本已经学完,我们重新拾起复习时,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学会回头看、向前看,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滚动提高。复习课中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讲任何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涉及前后知识,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展开联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串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中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复习,就不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只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把这些知识点与必修二中“减数分裂”知识,选修三中“胚胎工程”等知识点相联系,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其中的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我借助相关教学媒体,串讲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细胞增殖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内容再来复习时绝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教学,一方面是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高一的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就行了;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胚胎发育以及遗传变异等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注重瞻前顾后,滚动提高,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聚焦,教师点拨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逐节逐章层层递进,全面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课本上正文、附文、图片等都不放过。生物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教材的,可以说题材在教材之外,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基础之内,所有的高考题目的答案都在教材之内。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案教学,把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能力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课中,我先发给学生复习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细胞分裂的问题,我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细胞分裂的知识网络,弄清楚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样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思路的引领、学法的指导。传经布道的关键在于传授技艺、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以梯子,讲爬梯子的要领,让学生自己爬上去”。在综合能力上,老师的责任是抛砖引玉,授之以渔。一轮复习备考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然后针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当中,从更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训练,不断提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高考能力的提升需要千锤百炼,离开了必要的练习,学生答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一片新天地,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充满乐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中采用的

试题:

1.给几个细胞分裂图(图略),请判断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该细胞叫什么?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31P的原料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则最终所产生的八个中,含31P和32P标记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25% B.100%、25%

C.100%、50% D.75%、25%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篇6

良好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怎样的课堂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地够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本文中论述的“五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知识讲授阶段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始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在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反应强烈,求知欲望旺盛。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本能的表现出“追根溯源”的天性。认知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主动地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自主地揣摩和识记。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自发的进行内在联系构建,在知识构建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受到认知年龄、经历、经验等原因的限制,对知识构建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是很准确、很到位。而初中这一阶段,初中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亦变得主动起来,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对新接触到的知识具有较以前更大的关注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明显加长,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得当,必将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概念教学,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内容设置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活泼、有趣、涉及面广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共计10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知识点的层次浅显易懂,但不失学术性和科学性。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新学习认知阶段时,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认知从自己思维中原有的“大而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范畴中,分离出来重新构建新的、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承载的重要使命。

3构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教学流程,即“四化”流程设计

3.1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备课阶段,“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知识问题化,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兼顾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课文中必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生物学重要概念,如果教师多加思索和创新,提出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且兼顾趣味性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目前的初中生物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量的把握应该以每节课3~5个问题为宜。问题设置过多时,课本知识点易于被分散,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总结活动产生影响,不便于他们进行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其次过多的问题也不便于教师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问题过程化

“问题过程化”就是教师基于之前设置的知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讨论、实验、观察、调查汇报、归纳总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在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举例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在问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问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即某个知识点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次要把握活动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可操控性和实效性。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最大化。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有关“化石”的学习,我们将这一知识点在课文中,有对于化石概念的描述,和举例,但对于化石对生物体进化的证明,提出的并不是很明显,我们通过备课,将这个概念剖析成三个部分:①化石的定义;②化石的分类;③化石证明生物是进化的。设计活动时,教师先举例大量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感知化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再通过展示不同地层中同种生物化石和不同种生物化石的埋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化石对生物进化的证明作用,教学效果达成良好。

3.3过程结论化

鉴于初中生对事物认知过程的精确性。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知识点的概括。关于知识点的概括,必须注意这两点:一是必须要以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以便建立他们的学科意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二是在知识点的概括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权威”意识,教师就学生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概括要进行纠正、完善甚至重复,以便告知全班学生就某个知识点的概括更为准确的描述。对于实验性质的活动过程结束后,我们必须把握必要的对实验结果或结论的总结以外,还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技巧和技能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同时获得了额外的技能,更能突显教学效果的达成。

3.4结论体系化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规定了如“探索生命的奥秘”等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单元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章节内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生物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新课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章节单元以此类推,最终构建起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框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注重教师在最后的纠正与补充。来帮助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滕春利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新课堂追求和谐、活跃、有序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构建知识,最终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以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追求有效教学,从生物课堂教学层面分析,有效的生物课堂模式尤为重要。但调查、反思发现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没有深入的研究分析,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低效。

一、学生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大致分成以下四种:

第一类: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对生物学习兴趣浓,成绩相对比较稳定;

第二类:一部分同学,学习生物热情高,但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

第三类:一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成绩始终提不上来;

第四类:这一小部分同学,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但内心还是想尽量跟得上老师。

学生存在了差异,必须分层教学,才能提高成绩。怎么分层呢?在同一个班级里也不能分个快慢班,即使分个快慢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不少学生还是会掉队,教学质量不理想。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认识规律,经过分析、考虑、实践,反思,我采取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所谓“先学”,就是指学生实践(看书、检测)形成初步的认识。

分层后怎么教学呢?

这就是“后教”,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采取“生教生”、“师教生”。“生教生”可以采取我校一直提倡的“18420”模式,即合作学习。让做对的同学讲出“为什么”,最后老师点拨,共同教会不懂的学生。

(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课堂上,教师知识再渊博,讲得再精彩,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这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最近,“听讲座睡觉的孩子们,你们欠92岁院士一个道歉”不就是从侧面说明了这个情况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突出内因的重要性,也并不否认外因――“后教”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后教”一定要教好。

(二)体现了学生主体主体原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主次、关系;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符合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原则,并科学处理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也同时科学处理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

所谓“先学”,就是指学生看书、检测,一部分做对了,一部分做错了,这就是符合实际、准确的分层。分层后怎么教学呢?“兵教兵”,即合作学习,采取我校一直提倡的“18420”课堂模式,让做对的同学给做错的同学更正,让懂了的同学讲出“为什么”,最后老师点拨,共同教会不懂的学生。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生物课例

(一)导入

教师由现实生活入手,采取一切可能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引入课题。1分钟

(二)预习:学生以展示提纲为本,8分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基本能够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去探索、学习了解课堂即将感知的知识点。因此,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知能力。这在施教育区效果较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先学――读书、检测),暴露出疑难问题,个人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先,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后教――学生更正、讨论)。这时,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合作的人(做对的学生帮助做错的学生更正,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这样的合作学习(后教)解决了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后,还是自主学习(当堂完成作业)。

(三)释疑

以提纲为轴,以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释疑。

简单的知识点一代而过,时间约为5分钟,

在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点处,教师要进行适当地、精确、高效地分析,结合图表、动画、视频、表格、等多元化的感知途径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以习题的形式辅助学生去巩固理解。时间约为15分钟。

(四)课堂总结

如果前面两个环节进展地很顺利、很高效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回忆知识点,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5分钟

(五)课堂巩固

教师展示课堂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巩固和记忆。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点的记忆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点的再次消化吸收过程,这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再理解过程变得更流畅、更迅速。(2分钟)

(六)课堂检查

课堂习题独立完成,这是检查课堂高效率的必备方式。(8分钟)

1.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强化课堂秩序。

2.为使学生提高自觉意识,避免过大的成绩分化,倡导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大幅度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3.在先学后教,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一部分尖子生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学习优秀者一直保持在领先行列,引领和鞭策其他学生,努力拼搏,迎头赶超。

4.对第2、第3层次的学生进行培优和补差相结合,课堂辅导,作业批改及已学知识过关上进行系统化跟踪管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像上战场一样,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二、 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三、认真备课、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在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由于课堂复习容量的增大,要在重点问题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大撒手”,每堂课都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情讲精练,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解题活动和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教师一定要把课本和资料认真地分析比较和联系归纳,这样才能清楚地启发学生,如“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就要对它们的功能、所含的酶等方面比较,然后总结出各自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复习过的内容条理化和网络化、学生才能有序记忆、才能把课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尽可能让学生做完课本的实验,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就临阵不乱。

四.制定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

在整个高三《生物》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高三《生物》总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专题复习、综合与模拟测试,查漏补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时间从9月中旬开始,至第二学期3月初结束),该阶段复习的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本阶段按照高中《生物》课本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然后对于主干知识强调纵向引申和横向扩展,所谓的“纵向引申”是指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所谓的“横向扩展”是关注知识点之间的相互渗透,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应重视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量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上,该阶段历时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定要夯实基础,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由点到线串起来,在此阶段可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此阶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A.注意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学现象的能力,使第二卷答题规范化、标准化、力求提高第二卷的得分率。

B.注意培养学生从图表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将有关生物学问题用图表数据描述出来,训练学生此项能力。

C.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篇9

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总分90分,题型题量基本不变,理综第Ⅰ卷1~6题是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4分,由29题(2009、2010、2011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0题(2009、2012、2013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1题(2010、2011两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组成。

二、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来文字量、图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选择题字数在900个左右,非选择题字数1440个左右,总字数在2350个左右,答案字数320个左右,并且图表总数约为4~6个。2009年有一道对实验结果作预测并绘出折线图题及一道遗传图解题,2010、2011、2012各有一道绘制遗传图解题,2013有一道题要求绘制食物网。试题的呈现注重图、表、文结合,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识图表及图表文转化能力。加强对学生准确获取图表文信息及图表文转化能力的考查,这应该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三、各模块分值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高考考点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约占生物总分的66%。

(2)本人认为今年安徽省的高考生物试题考查依然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生物技术实践一般以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则还是会结合必修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

四、考查知识点的变化

(一)2009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基因工程。

(二)2010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膜系统、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植物组织培养。

(三)2011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细胞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基因工程。

(四)2012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凝胶色谱法;动物细胞工程(克隆)、基因工程。

(五)2013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癌变;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微生物计数;基因工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主干核心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试卷以“代谢、遗传、调节”为三大命题中心。

五、命题特点

(一)三道非选择题:29题一般考查细胞代谢(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实验知识(2009、2010、2012)或细胞代谢、实验及生态知识(2011);30题一般考查调节知识(2009、2010、2011、2013)或考查调节和生态知识(2012、2013);31题一般考查遗传知识加选修部分(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实验能力的考查常考常新。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方面,高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生物实验不只是考查一些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实验思路、实验原则和变量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评价等的考查,更主要的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实验问题情景,通过实验设计来考查学生实验方面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安徽高考生物卷的29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题目中实验步骤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找到缺陷也不能很准确的作答。这说明实验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存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没有用实验思维进行实验的学习。

(三)命题材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些题目的题干背景新颖,其实理在课本上,重在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如2012年第6道选择题的“留树保鲜”问题。

六、备考建议

(一)构建知识网络、扎实复习

在一轮复习中,不能让知识停留在零散状态,而应对章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提高,对照《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提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熟练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特别是解题能力和做题速度的训练;复习要到边到拐,猜题、押题都是不对的;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切忌在学习上构筑空中楼阁;减少一些无谓的资料和练习(不主张题海战术、但也不能不做一定量的题,要精选精练),增加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理解,只有想通悟透生物学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不管试题情景如何新颖变化,但解答它还是离不开课本知识。

(二)认真对待错题、整理错题,快速提高自己

错的原因: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粗心大意;是审题不清、还是思路不对;答题是否规范、完善完整。

(三)关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重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五)关注高考高频考点

1.必修1:(1)细胞中物质的鉴定;(2)细胞的渗透作用;(3)酶及其在代谢中的作用、特性、相关实验;(4)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细胞呼吸;(6)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7)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变及衰老。

2.必修2:(1)遗传变异的细胞基础;(2)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途径来控制性状;③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④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4)遗传规律及其拓展(遗传的非典型现象: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若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2:1是不完全显性;若是2:1则是致死基因型;②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9:3:3:1的变形9:6:1、9:7、9:4:3、12:3:1、1:4:6:4:1);(5)在育种中的应用;(6)人类的遗传病(①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类型及预防;②调查遗传病的方法;③系谱图与遗传病的判断);(7)杂交实验与探究。

3.必修3:(1)植物激素调节;(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能不能口服;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机制: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传递、反射弧、特点);(3)免疫调节(淋巴因子可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4)内环境与稳态调节(血糖调节及健康);(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如问生态系统成分,答生产者;如问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第一营养级);(6)生态农业;(7)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用好《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很有必要看,他有一定的导向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及要求”可以作为一个纲要,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当然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做题查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漏点。两个结合起来,查缺补漏、找知识盲点效果非常好。)并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题,如全国卷、安徽卷等。

篇10

一、坚持不懈做好常规教学

1、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提高备课效率。

2、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讨论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备课组内公开课每周两节,备课组内作好了评课工作。

3、更新教学手段,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为生物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完善备课组课件库建设,并作到资源共享。

4.抓好常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2)掌握学习规律,探索和改进教法,注意学法的选用和指导,备出的课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 注重抓知识点过关,认真批改作业,注重个别辅导,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把质量关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来,注重提高平均分和合格率。

(4)积极应对八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尤其实验考试,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和合理的计划,面向全体,经调查学生,实验考试结果颇好。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学反思等。认真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在教学中,“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对印发的每一份练习,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务实创新,发挥备课小组作用

按时组织参加备课组教研,每次研讨都有中心内容,备课组每个成员都当中心发言人。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使集体备课不但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能使平时的上课准备得最充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发挥出集体力量。

篇11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方法;以生为本

 

药物分析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和控制的科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够胜任药物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应用中的质量分析与研究工作〔1〕。作为药学类专业的主干学科,药物分析相关知识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是非常实用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种“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将学生从教学对象转变为学习主体,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笔者作为医药院校的专业课老师,承担了多个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基于学生的层次差异及学习习惯,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因材施教

 

学生的层次不同,培养目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3〕。目前我校开设此课程的专业有药物分析专业、药学专业及生物技术专业,其中药物分析专业和药学专业在第五学期授课,生物技术在第二学期进行授课。由于专业和年级的不同,教学目的和学生知识层次均有所差异,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也有所不同。

 

1.1不同专业教学侧重点不同对于药学与药物分析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药物分析课程均是在第五学期开设,所用的教材均为杭太俊主编的药物分析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但某些内容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专业就业方向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得专业能力。比如“体内药物分析”这一部分内容,药学专业的学生是作为一章来学习,共2个学时,需让学生掌握体内样本采集方法、前处理过程等知识点;而对于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时,不讲授这一章内容,而是在第六学期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这一门专业课程,共20个学时。体内药物分析方向是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要进行重点学习和讲授。

 

1.2不同专业教学知识点难度不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来讲,药物分析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二学期。不同于药学或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化学及医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知识点的难度和宽度上都有所降低。首先,生物技术专业选择的教材为张振秋、马宁主编的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简化了一些章节和内容,比如在“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这一章中,“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知识点的篇幅就由单独的一节内容,简化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一节中的一个知识点,将高分子杂质的来源、分类、结构特点及检查注意事项均省去,只保留了控制方法相关的“凝胶色谱法”和“自身对照外标法”知识点,且“自身对照外标法的原理”和“缔合物形成的条件”均有所简化;另外,删除了一些论述行业发展现状及拓展性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更加注重行业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对于比较难懂或者过于专业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首先设计一个贴近学生自身经历的场景,让学生有代入感,再进行问题设计。当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时候来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4〕。

 

以药物分析中“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章为例: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切身经历作为切入点,比如季节改变时,很容易感冒,进而可能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那使用的抗生素属于什么类型,结构、性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该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以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如“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开篇设计一个生活情境:由于药物的特殊性质,会有一些用药禁忌的传言,比如某些药物不能和牛奶同服,吃了某些药物不能晒太阳等等,那么这些传言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证,就要了解这些药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应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可对书本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列表对比,具体内容(见表1)。这样讲授,学生一目了然,既能够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也会对药物分析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3归纳整理知识点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多且杂,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交叉记忆。比如在各论药物鉴别中常见的“芳伯氨基的反应”,涉及到多个章节,多种药物,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见表2)。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总结知识点。

朗朗上口的口诀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的有力工具。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在知识储备及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上的优势,将知识点浓缩成记忆口诀,除了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外,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兴趣。比如“抗生素类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部分内容,高分子杂质分离和定量的原理比较难以理解,笔者将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如下:“高分子杂质,一定要控制,分子量大不必说,来源广泛、结构多。凝胶色谱来分离,大先小后靠孔径;杂质限量很难找?自身结合做外标。”学生普遍反映,采用这一口诀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药物分析课程中,遇到有争议的知识点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进行思维启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学习习惯。比如“抗生素类药物的高分子杂质检查”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上的观点是,需要对其进行检查的原因是高分子杂质会导致速发型过敏反应〔1〕,而有研究表明产生此类过敏反应的原因是由于青霉素类药物分子本身属于半抗原,其代谢产物在体内与蛋白或多肽结合形成抗原〔5〕。笔者在这一知识点的讲授时,强调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论证,鼓励学生去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启发了学生思维,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生为本,即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对于药物分析的知识点来说,即抽象且繁杂,学生在刚接触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作为任课教师,不能机械地灌输知识,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及层次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自身最大的学习效果。我们会继续研究完善,在不断的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总结。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1.

 

〔2〕高翠欣,姜伟,喻芒清,等.“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73-74,77.

 

〔3〕李明娟,吕立华,朱琪.药物分析课程中层次与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49-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