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7: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10-03

一、问题提出

多元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和使用多种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旨在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

从目前我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来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①评价目的:简单给定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②评价内容:过多倚重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③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以封闭式纸笔考试为主,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④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教学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评价,构建老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纸笔测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检验多元评价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并借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并不断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成绩,为学生和学校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研究对象、时间、方法与实施途径

1.研究对象:以我校2011~2012学年九年级四个教学班共161人(其中男78人,女83人)为教学实验对象。四个班均为平行班级,学生身体健康,文化学习、思想品德均处于良好状态。

2.研究时间: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3.研究方法:

(1)实验法:采用教学行动研究对照实验法,实验的重点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学生和其他常规条件均不变,教学目标也不变。

(2)归纳分析法:多元评价的实验效果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合理建议,为加强多元评价的改革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3)统计法: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实施途径:

(1)问卷调查与资料收集。

通过问卷明确了解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以及开展实验前的学生学业成绩情况。

(2)教与学程序处理:

实验前测试(前测)?邛开展多元评价?邛实验后测试(后测)

(3)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实验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检验多元评价的效果。

(4)教与学流程:在整个实验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实行组长负责制,管理小组成员的学习,并对课堂和课后的学习要求进行赋分,由老师和组长进行评分;同时,学生在每次测验前,根据自己的实际与老师商定本次测试的目标分数,师生双方定出实际分值与预测分值产生差距的奖惩分等级。每周公布各小组的得分情况,纳入期末的总评分。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学生的基本情况:

(1)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情况对比情况(见表1):

(2)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情况(见表2):

(3)实验前对学习成绩情况和对学科认识的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知,在实验之前,实验年级整体成绩在全市的排位靠后(全市共43间初中学校);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并且学生认为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是老师的授课方式。

实验期间,实验年级都由同一教师任课,在时间安排、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以及对学科的认识和学习难度等方面基本相同。

2.实验后实验年级与实验前的比较分析。(见表3)

通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明显,各项参考数据均超增城市平均水平,而且排位靠前。在授课教师、考试方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确实有较大的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硬性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努力方向。多元评价模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运用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斗志,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效度。

(2)有利于评价更趋合理性和人性化。由于受智力、成长环境、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会存在差距,由于以往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差生,甚至双差生。多元评价由于采用多主题和多手段等进行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个性潜能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较好地避免了唯分数论的弊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防止学生的学业分化。多元评价模式的施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态度发生转变,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即使“学困生”也能很好的掌握;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优生带动和监督差生,促进差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减少学业分化。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监督、登记组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如实向老师反映组员的表现,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同时,组长要组织成员展开课堂讨论,帮助成员制定学习目标,传授学习方法与技巧等。组长和组员都必须依据要求,落实自己的责任,否则将直接影响本组的总体评价。在多元评价模式下,学生的自觉性加强,责任意识提高,而且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组织和管理能力。

2.建议:

(1)小组成员的构成必须合理。小组成员的选拨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老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配,使成员之间的智力基础、个性特点等合理搭配。只有这样,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交流、有分享。

(2)评价的主体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于评价涉及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本人等,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因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得到真实的评价,感受个人价值的体现。

(3)评价手段要真正做到多元化。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提供更多让学生表现的机会。由于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所以评价的手段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精细到每一个评价的项目,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平台,挖掘更多的潜能。

篇2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德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的德育水平。因为初中教学工作中对每一种高效教学模式的探讨都是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所以为提升初中学生的德育水平,也应对初中政治课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有充足的理论依据。根据的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学生是教育的本源,是唯一的教学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需要围绕学生主体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处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的观念、态度、喜好和志趣,关爱学生的学习状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学生才是主动构建知识的人,教师只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帮手。学生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教师、同学的帮助,合理利用学习资料、教学工具的辅助,然后主动构建个体思想品德课程知识体系。

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性。教师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时需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并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二、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实践应用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已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推广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作用,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充分肯定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地位。改革初中教育制度既是为了确定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地位,也是为了给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对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制度改革,措施包括:①对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要求将学生主体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工作,稳定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关注教师教育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有能力全面开展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③对教研制度的改革要求把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纳入教研课题之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参加到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方法研究和系统完善的工作中。

其次,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全面拓展学生主体的参与范围。教学内容上的改进包括: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教材在内容、功能上有很多创新和改进。例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第一单元以“笑迎新生活”为主题,后续单元中也是以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生活情趣”的培养为主,教材教学内容都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强化德育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②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比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学生参与活动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一点从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之后的“说一说”“阅读天地”“操作平台”“辩论会”等活动要求之中就可体现出来。

第三,从教学设计上入手,丰富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的形式。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参与教学设计是学生自主参与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设计:①丰富和完善思想品德教学组织形式,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包括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②完善学生参与学习形式,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学习、问题探索式、合作交流式学习等。③增进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如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课堂互动等。

三、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主体参与概念的错误理解。对“主体参与”的错误理解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错误理解主体的地位,将其排除在核心工作之外;或者是在思想上仍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等。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既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对研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目的不明确。根据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理念的要求,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主要是为了:①推动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实践中认识到新教学模式的优势还有旧教学模式的缺陷;②配合新课改教学目标,培养创新人才。

四、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作用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突出作用已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得到证实。从实际教学效果中发现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以下作用:①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多元文化地球村》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对世界各地文化诧异的探索和研究,对地球村中的“多元文化”等比较有趣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然后逐渐深入教材之中掌握全章内容。②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合作竞争求双赢》时,学生主动参与以“竞争、合作”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着感受竞争和合作的区别和作用,也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思想和合作能力。

总之,现阶段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仍属于先进的教学模式类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来看,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教师能力发展都大有裨益,确实具有实践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燕,孙卫国.对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触角已经深入各门具体课程,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实现针对性课程教学优化,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思想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融入世界,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主观认识和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的教学成败。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一努力包括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初中思想品德课知识方面的深造,掌握过硬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把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实现新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完美融合,让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让新课程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科学习和能力成长。

近年来我本着高度责任感,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摸索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要实现思想品德课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完美融合,并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品德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自己的主导优势,积极与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的飞跃。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此,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要更好地投身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中开花结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所谓“打铁先要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专业知识要扎实、教育教学理念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相融合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了,才能更好地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勇于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2.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教学改革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绝对权威,一味采取压制学生的办法,将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教学困难重重,甚至还会激化矛盾。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指导教学,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实现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课堂交流互动。

篇4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农村教育活动中的难点与重点,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使得其存在的意义重大,但其在农村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在教育工作当中,我发现许多思想品德课堂构建的许多问题。学生与家长对于学科的不重视,使得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也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不能高效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实现其教学实效的提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所以,本文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1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苦

所谓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苦,就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家长与学生的重视力度不足,专业的老师队伍的缺乏等等,都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难以提高。下面,我们就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苦进行简要的分析:

1.1缺少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师

在农村地区,思想品德专业教师的是缺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代教的。特别是对于七年级与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来说,思想品德教师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难以建立,不能与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进行很好地衔接。这些代课的教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这是不重要的“豆芽科”,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活动准备,这种落后的思想品德教学思想严重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开展效果。另外,在进行教学实践之时,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阅读与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划一下重点进行简单的记忆,就是一堂思想品德课堂。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显,其主动性没有得到调动。

1.2学生与家长不重视

农村的学习活动虽然得到家长的部分支持,但是,对于思想品德课,无论是学生来说还是家长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许多家长与学生将思想品德课当作是不重要的副科,学生没有积极地学习,家长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促。虽然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的期待,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目标,但没有将思想品德这一“副科”放在关注的范围之内。农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大多由家中的老人进行看护,这些老人对于现代化的学科没有正确的理解与科学的认识,不会将孩子的学习当成重要的事情对待。这就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

2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乐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乐,就是一一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我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对策。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对策进行阐述:

2.1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打造

要打造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要关注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勇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走出教学误区,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初中学校要鼓励思想品德教师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有效的培训来加强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利用思想品德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利用有效的交流得到更有将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农村的初中学生受到许多特定思想与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解决学生存在的情绪与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效率。农村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成功打造,会给思想品德教师带来更大的教学信心,找到教学的动力,享受到教学的乐。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也是一样,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利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初中生对于思想品德课堂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地方也实现了宽带的覆盖。教师要积极地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充实课堂。在全新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学生积极性也会激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造,使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学习方法。

3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教学工作的苦与乐。我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中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对策。希望以此来提高教师对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正确认识,利用思想品德课堂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学生,改变学生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习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真正的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青少年感恩情结缺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当代社会出现的许多学生恶性事件让我们感到痛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非常重要;最后,思想品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在对人才的要求上越来越严格,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全方位的道德素质。这改变了以往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弊病,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

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及其道德品质的成形期,思想品德工作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工作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作用

初中的思想品德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向、选择与调节作用,引导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从而为学生在人生道路提供导向作用。

(二)动力作用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是指导人的行为与影响的人智慧的精神力量。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具有这方面的正确思想品德,为正确健康的精神与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目标作用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使得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在今后的成长中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但可以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得以提高,更可以照亮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正确前行方向。

三、如何有效开展思想品德工作

(一)言传身教,身教为先

教师要注重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做一个有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用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信服;其次教师要严于律己,这样才有资格要求学生。教师的所有言行举止和行为作风都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鲜明的特色定式,其自身的爱好、衣着、发型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心里,有可能被学生加以效仿,这种影响往往是无形的、不受控制的,所以教师要严格的要求自己,绝对不能因为自身作为的欠缺给学生不正确的引导和不好的影响;最后教师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时刻表现出文明的举止、朴实的态度和整洁的衣着,尤其是要注重自身对学生思想上的影响,自己正确的观念、进步的思想和正派的作风,能够给学生做出最好的榜样,教师真正做到身教。

(二)尊重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首先教师在教学上要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一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态度,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互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再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由于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尤其是初三学生,处于升学和成长的双重压力下,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和犯错误时,要像朋友般的和学生沟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最后,教师还要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在社会道德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底子比较差和爱犯错误的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对他们加以关注,耐心对待他们,要把学生的不好的行为看成是其成长中的阶段,宽容对待并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三)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心理健康为重点

教师要坚决坚持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着重抓好对学生思想建设和心理健康引导,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1)努力开导和引导学生,减缓学生学习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做学生心理咨询的良师益友;(2)课余经常进行家访,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情况;(3)针对希望进步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不断进步。(4)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在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学风氛围,鼓励学生争当评比之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问题,使学生思想状态积极向上、健康发展;(6)多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了解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的高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为人民服务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要进行不断的、积极的探索,重点抓班级的思想品德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的正确前进。

四、结束语

要想有效开展思想品德工作,还需要进行长期且深入的研究。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目前初中教学教育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多数学校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文化知识的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失衡。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和限制。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仍是升学率。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不在考察之列。因此多数初中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仅是照本宣科,局限在教授课本内容,无法落到实处。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机构不完备。从本质上说,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项全面整体性的教学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书本教学。但由于学校把大部分教育经费和人员机构设置都倾注在有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上,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制度,思路不清,规划不善,使得思想品德教学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教育严重脱节。

(三) 基层教育工作者不重视思想品德教学,思想不端正。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然而有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思想落后、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严重危害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趣味性课堂导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场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 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当中。如今社会正处在开放变革的时期,信息传播途径纷繁复杂,学校应打破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将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结合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和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相关的爱国主义影片,学习当地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爱国主义强调的是民族正义感和是非观念。可以将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代入课堂教学,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的林则徐,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社会调查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培养学生爱校爱班的集体意识。激励学生热爱集体,为全体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终身。教导学生遵纪守法。通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责己严,待人宽”等典故,教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我批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正确价值观。古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仁爱孝悌”,核心观念即尊敬师长和孝敬父母长辈。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教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此外,“与人为善”的文明礼貌教育和“悬梁刺股”的立志成才教育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环节。

(三)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品德高尚的先决条件。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剧变,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思想品德教师应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设立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与学生换位思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礼貌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优良素质也应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

(四) 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品德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师风师德教育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工作方法,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气质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政治修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等。身处教育一线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认清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郑文芳.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篇7

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而言,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运用,教学和考试成绩挂钩;教师满堂灌,初中生死记硬背,这些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从而出现了一部分初中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有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把思想品德课作为枯燥乏味的代表课,他们不爱听大道理。有的教师甚至上课只是勾勾画画,让初中生背背,对付考试而已,教法特别单一,教学模式死板,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教学创新。

2.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角度讲,初中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知识及能力是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唐代思想家韩愈用一句话概括了教师的责任重大及对初中生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用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操去影响、感化初中生,可见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教师自身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2.1 教师要坚持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去熏陶初中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去影响初中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初中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2.2 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社会在发展,教育面临改革,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只有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品德课是向初中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师要设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 加强对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教会初中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初中生学习的方法。根据初中生实际指导学法,善于引导初中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路,让初中生主动参与,培养初中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初中生的素质。首先,课前要预习,精读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教师精讲时初中生认真听,大胆提出问题。初中生分组讨论,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把握好讨论的议题并加以引,然后总结。精练也是提高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手段。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初中生的素质。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适合本班初中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发现法”“实践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丰富、幽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环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初中生的主体性。激发初中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使初中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初中生学习效果。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活动要新颖、不拘常规;作业要精选、适量;题目要新颖,不采取题海战术,让初中生在快乐中学习。

篇8

从教至今,我一直在农村初中从事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转变学习方式”等先进理念推动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实现了考试依据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实现了中考形式从闭卷到开卷的转变;实现了课程设计从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的转变;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发展转变。而这些变化,在农村初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影响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阻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正常开展。

一、思品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素质较低,优秀教师少

近几年来,农村初中在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区学校相比,尤其是在师资方面还有如下差距。

1.在很多农村的初中学校中,普遍缺乏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师,在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院校或者政治专业毕业的,专业不对口的教师所占比例很大。

2.由于思想品德课程是中考课程,很多学校都会在初三年级的时候安排素质高的思想品德教师执教,但对于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程大部分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使得思想品德课程成为一种“副课”形式,这些兼任的教师大都没有专业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力,使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农村初中的部分优秀教师被调入城区,使得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资源相对减少,这也大大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

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奔赴全国各地进城务工,因此更多的孩子随父母进城就读,还有部分家长因外出打工没时间管孩子,就把留守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就读;很多家长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城上学。所以农村的学生流失比较严重,甚至有的学校已关门大吉了,生源的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的短缺给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一个大难题。

三、学生、家长对思品课认识存在偏差

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压力也相应增大。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知识文化程度不高,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监督和帮助不够,对孩子所学科目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不能正确引导孩子重视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这样学生在家长错误认识的影响下,必然对思想品德的学习认识发生偏差,必定会松懈斗志,学习马马虎虎。因此在许多学生的头脑里自然而然就对学科进行错误分类,把语、数、英作为“主科”,重点学习,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为“次科”,放松了学习。

四、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十几年来,尽管基础教育新课改搞得如火如荼,但并没能给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带来太大变化,思想品德课仍然将升学作为教育宗旨,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之下进行教学。应试教育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只重视考点和成绩,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教学方式老化,教学手段单一

思想品德课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不断丰富起来,新的知识、理论和思想不断出现在思想品德课内容中,这种情况对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提出多元化要求。但是由于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很多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没有或者不完备,教师没有更多的可选择的教育手段,导致当前很多农村思想品德课仍然维持着“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得再多,其中能够吸引学生的也极少,影响教师的讲课质量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就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难以达到满意效果。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接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篇9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是外来人员家庭教育的编外家长

1.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外来人员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家长有目的地对子女施加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外来人员家庭,由于家长自身受到经济条件、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着诸如忽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机联系,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当,方法单一等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遏制和妥善的解决,就势必会影响孩子身体、心理等健康发展。思想品德教师应智慧地向外来人员家长伸出援手,协助家长进行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老师可以说是外来人员家长的助教。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孩子在课堂里、学校方面的有效信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与精神状态。这也是对家长教育的一个信息反馈,能帮助外来人员家长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子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科学教子。

2.把外来人员家长编为教育对象是思想品德教师应备教师工作任务之一。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如果没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在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最关键的初中时期,如果没有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外来人员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教育和行为的影响,他们就可能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身心有可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也就难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但是由于外来人员家长的因素,他们在家庭教育上与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存在着不一致性甚至是冲突,从而使得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工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思想品德教师的应备工作之一就是把外来人员家长视为自己的教育对象,协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三、外来人员家长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编外学生

1.教育家长与教育学生同等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基础是教育好家长,教育好家长是能够教育好学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把教育好外来人员家长作为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每一个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环境,每一个家庭必须独立解决为数极多的教育问题。”如果思想品德教师不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影响好外来人员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那么所有的教育学生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或者说达不到任何既定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最好的途径就是帮助父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比外来人员家长高,教师在文化素养上的优势,使得绝大部分家长乐于倾听老师的意见,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这是老师能够教育外来人员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一个先决条件。再者,隔行如隔山,士农工商对教育往往十分生疏,即使是知识分子,只要他不从事教育工作,就会对教育有些隔膜。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一般只凭自己的生活经验管教孩子,而不大懂得家庭教育的规律。教师和家长的目标一致,教师影响家庭教育,会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师教育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和外来人员家长彼此学习,教学相长,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促成教师与家长有效地交流沟通、和谐相处,为共同教育好外来人员学生不断努力。家长生命的希望在于学生,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学生,二者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叠加在一起,两者的目标完全一致。

篇10

在以前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思考,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效进行了相应地探讨。

一、努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和学生形成和谐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敬,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新知识,这样才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高整堂课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从中掌握思想品德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独立的完成思想品德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具有全面性。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动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在以前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靠教材和板书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官体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动性,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教学的成效,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并且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思想品德教学研究。除此之外,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生动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健康地成长,进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振虎.创新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成效[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64-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提升,具有完备学生人格塑造、思想教化和自我社会属性基础认知的重要作用,以创新为导向,提升学生基本思想品德素质,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而言蔚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将来的学习中变得游刃有余。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教师的单纯知识灌输为主进行教学,课堂单一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因此,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成果,必须要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导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重视程度不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提升面临的一个现实窘境。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尚未占据足够的比重,特别是在一些教师、家长看来,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远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能力应用型课程,这一理念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也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推动力,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更鲜见有积极主动深入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动力。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部分教师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更是给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局限于知识性内容的讲授,缺乏理解性思维的指导和适应性讲解,学生由此导致思想品德课堂的开小差、思路游走等情况。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案例讲解,偏于枯燥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成果提升的又一障碍。对多数初中生来讲,认知和理解公民概念、自身社会角色等内容,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习得过程,在进行这一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老师往往缺乏有效的分块理解式指导和帮扶。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文字板块,教学方式采取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法,“课本+参考书”方式的思想品德课程。唯“考试成绩论”的选拔模式,促使学生无法取得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精髓,疏于学习指导和教学目标的有益导向尝试,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出现较大差别,呈现背道而驰的情形,这恰恰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目标相违背的。

2.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成果的方法分析

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创新培养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更是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方法和举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站稳脚跟,必须要学会创新,从而不断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和新课程培育目标的发展诉求,更是培养初中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素质的必然要求。要达成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现的目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设定明确、合理和科学的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培养目标,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力度。为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目标重要性的良好认知,多方面的改革举措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首先,应从教学团队入手,通过学校设定明确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出台明确的奖惩举措,来激励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校范围呈现出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力度,例如,加大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生日常成绩测验和升学考试中的占比,以考试导向来形成较为紧密的教学关注度,进而强调初中阶段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重要性。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和持续性进行有效指导和讲解,动员和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巩固思想品德课堂知识。

教学内容设置的优化是建立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突破点。目前而言,单一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于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给学生思想素质养成带来一定困扰。如何进行充分的资源利用和发挥,来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尝试。有的学校采取将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作为进行深化和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认知的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做出较为明显的改善,收效颇丰。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知识传授中,有着更为细致、有效的知识习得、吸收和转化比率,是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最终衡量标尺。这就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团队不断加强专业领域学习和领会,以更为丰富的思想品德课程素养,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开辟课堂趣味空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化、无局限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更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步骤可以是更为细化和分解后,能够被更多学生所接受的。建立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深入浅出的做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是提升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方法优化和教学手段创新方面,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设定学生所处受教育地位应获得的认可与尊重,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知前提,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将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多方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具体案例,进行富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完成更为切合实际的思想素养培育过程。

3.小结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是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基石。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要细分成果提升相关模块,制定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长效优化机制,尽快实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成果的优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辛达清.试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J].学苑教育.2011(22)

[2]王桂震,宋鲁燕.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下).2011(08)

[3]黎顺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J].黑河学刊.2011(10)

[4]董维宏.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J].青海教育.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