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7: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Ol-0153-02

为加快转变公路交通发展方式,推动公路交通行业科学发展,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提高公路交通行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公路交通行业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的根本目标,就必须转变当前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与模式,构建科学的公路职工教育投向制度体系,培养专业技能过硬、业务能力扎实与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以适应加快转变公路交通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社会发展之需求。本文就当前甘肃省公路交通行业职工教育投向的现实性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一、当前公路职工教育投向的现实性问题

一般认为,风险比较高的投资通常会有比较大的潜在回报,风险比较低、比较安全的投资回报更为有限。基于投入与产出的风险评估,公路行业对人力资产投资通常远远低于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人力资产投资通常比物质投资更冒险。冒险之处在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人事用工制度表现得更为灵活与开放。单位组织为适应这一情势变化,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劳动用工制度,但在严重缺乏人才保留机制的情况下,一些知识水平较高,专业技能突出,适应能力较强的人员在利益成本的驱使下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区域或者行业从业,从而出现所谓的“孔雀东南飞”,甚至“麻雀也东南飞”的人才与人力流失现象。所以,单位组织在人力资产投入方面的风险更多的来自于“为人做嫁衣”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职工教育规划的长效性与资金条块化的矛盾,使公路职工教育工作长期徘徊不前。公路职工教育资金不能不说没有计划和使用落实,稍经调查研究就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综合全系统各个单位组织职工教育经费之和,数目不能不说非常可观,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教育资金的条块化,各个单位自筹资金各自为政进行岗前或在职培训再教育,较为常规的项目为冬训、在职学历进修与外出考察学习。冬训或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在职学历进修已失去现实意义,外出考察学习或为福利式的观光旅游,或为领导干部合法外衣包裹下的腐败行径所替代。因此,亟待于整合全系统职工教育资金条块分割化的严重问题,与支付名实不符的现象。

二、建立公路职工教育投向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科学体系

一个组织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全体成员的能力,这种能力成为个人财富时,也就同时成为组织财富的一部分。公路职工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公路组织的财富,而将这种财富放到社会生产链上考虑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产资本储备。为维系这种生产资本的可持续性生成,并有效产生组织期待的收益,就必须对职工进行再教育再开发。为了确保这种投资的方向正确、定位准确、实施有效、收效可观,就必须建立职工教育投向的实际测量与预期评估。

首先,应该就当前公路职工教育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内部评价体系包括人、财、物、技术水平、资本管理体系、文化水平、技术结构、运行机制等,通过内部环境评价找出组织的主要优势与劣势,并将优势变为资本,将劣势变为强势;外部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环境、政府法规政策、技术水平、市场趋势、经济趋势等,通过外部环境分析认清公路职工教育的社会挑战与机遇。进行职工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评价,就是要解决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怎样的职工教育投向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可行性的职工教育环境分析评价报告,以此进行整合公路教育机构现有资源,融通纵横向与内外部关联机构的关系,作出可调可控的实施方案与工作分析,及时灵敏的反馈纠正机制,以及为教育绩效管理提供现实的评估依据。

其次,对现有的职工的职业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应充分结合公路行业特点与职业的特性,针对公路行业职业类型的具体需要而设计测量与评价工具,这种测量与评价的不是某个职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而是指从事公路职业能够获得成功发展的潜在能力,即对于公路职业的发展前景或可能具有的能量。应采用目前信度与效度较高的智力测验、一般职业能力测验与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并不一定代表某个职工智慧水平的高低,但它可以正确反映一个职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表明个体可进行教育开发的一般性条件;一般职业能力测验是针对公路行业普通工作岗位而设计的测量工具,以测试考量职工适应一般性工作岗位的基础条件;特殊能力测试主要是针对公路行业从事机械操作和野外艰苦环境工程作业人员而设计的测量工具,为甄选这些特殊岗位配备人员提供一个基本量化测试的依据,以增强特殊岗位人员成功教育开发的效果,此测试对公路这个特殊行业来说意义非凡。进行以上三种测验,就是要解决对什么样的职工进行什么样职业类型的教育开发问题。通过以上职业能力测试为职工教育投向确立正确的教育开发对象,为充分发掘职工潜能与最大化增值人力资产价值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三,是引入人格测验,对职工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感情、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进行测验考量。有言道“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这里的性格正是人格特质。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人格对工作成就非常重要,不同人格特点的人适合于不同种类的工作岗位,个体在工作的失败往往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所致,人格是个体工作成绩更为有效的预测因素。利用这种心理测验可以对职工于某种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与胜任潜质进行预测考量,通过科学的测验得出效度确切的预测结果,以此筛选适合某种工作岗位的职工进行教育开发,或者对某种工作岗位上的职工存在的人格不足进行教育弥补。进行这类心理测验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对怎样的职工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开发的问题。从而使职工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删除分析培训需要的繁琐步骤,杜绝不合理的教育开支,提高培训效用。

三、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维护职工发展的长远利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竞争,人依据什么竞争?是依据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竞争,人才是市场竞争的焦点。

于是,如何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就是当今任何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职工教育的风险可以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教育投入,但无果而终;另一方面是职工教育成果斐然,但学有所成的职工离开了组织单位。要改变职工教育“劳而无功”或“为人做嫁衣”的可能性,就必须建立公路系统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让职工个人在公路事业发展的同时看到

个人发展的光明前途,在公路事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谓职业生涯管理就是组织和个人共同对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综合过程。就是在充分考虑职工个体的技能与能力、职业兴趣、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及其任务、职业生涯锚(就是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生涯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价值观。)的差异,而为职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并实现共赢理想状态,而共同设计规划的一个进取路线图,合理避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体职业生涯管理的矛盾冲突,科学实现两者的有效统一。

在公路系统组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组织与个人实现共赢,其意义来自于两个方面。对于组织的意义来说,其一,使职工与单位共同发展,以适应公路系统发展与改革;其二,为公路系统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有效改善我公路系统职工技能结构偏低的问题;其三,从公路系统内部培养人才在适应性方面要比从外部直接招聘的强;其四,满足职工发展的需要,增强职工对单位的承诺,留住职工,特别是学有所长的职工。对于职工个人的意义来说,其一,通过参加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职工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为发挥自己的潜能奠定基础;其二,可以在单位组织中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加职工的竞争力;其三,能够满足职工高层的需要,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进而提升职工的主体地位,提高职工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也就是说组织方面的职业生涯管理要充分考虑、尊重个体的职业生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局面。通过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立,结合公路事业发展与职工个体追求与抱负,有针对性的建立两者共同发展的科学通道,并使两者在价值观上达到了解、接纳、认同、稳固与统一,深层次化解职工教育开发的风险,形成良性的教育进取型组织系统。

四、整合公路教育资源。建立教育投向的长效机制

公路职工教育是社会继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的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公路职工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公路一线职工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公路职工队伍素质和技能结构状况,满足职工终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公路行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优化产业结构的改革需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由此可见,公路职工教育应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职工教育投向的长效机制。

首先,制定职工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与教育纲要。应有本系统的上级主管部门针对职工教育的直接性、实用性、长期性制定本系统的教育发展规划与教育纲要,使职工教育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而固定化、长效化、制度化,而不再是因领导的意志与喜好而随意行事或朝令夕改。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与教育纲要,权威指导全系统的职工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有利于职工教育计划系统的进行,可以满足各种测验考量分门别类的细致地有效完成,更有利于公路系统集中力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各项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

其次,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职工教育的实效性。目前,我省公路系统的职工教育机构多是附属于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没有进行组织职工教育的实质功能,而且教育、宣传和科技推广多以合署管理的形式出现,严重缺乏职工教育开发的应有特性。但综合分析我公路交通系统的科研与教育软硬件实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整合现有力量,组织职工教育培训活动系统化地开展。因此,应对现有的教育机构进行调整,配备一定的教师、教学器具与教学场所,建设职工教育培机构。必要时调配一定的科研人员和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与高级技师担任教师进行职工教育工作,这样既有利于职工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调研交流,而且能够更好的节约社会成本。

再次,整合职工教育资金,解决经费条块分割的问题。应对全系统的职工教育资金进行合理预算,统筹解决资金来源问题,集中各项教育开支,科学规划安排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只有对职工教育经费进行根本的统筹规划,才能维系职工教育开发的长效进行,有力支持和保障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实施。这种统筹安排应该在教育规划与教育纲要中有所反应和体现,亦应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组织或者指导进行,做到科学规划、合理指导、统筹支配、有效落实。

总之,欲解决公路交通职工教育投向的现实性问题,就必须建立职工教育投向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科学体系,对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引人人格测验与职业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组织实施职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以维护职工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完善公路交通职工教育投向的制度体系,实现公路交通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第八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定超,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01)

篇2

而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倾向在现代教育中仍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

新时代呼唤教育的革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贯彻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育思想,在教科书的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教材的前言“致同学”中就明确提出了“走进语文,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提高语文素养”的口号,并把正确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从文本到文本后的习题,都处处注意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吕叔湘语)。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一以贯之地发展学生观察、理解、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地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有积极作用。

我们不妨从这套教材(2004年第一版)的习题设置这一角度入手,以求窥见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思想在这套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这套必修教材共五册,文本后的习题分为“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两大类(限于篇幅,“写作实践”未涉及)。这套教材习题287个(其中包括所有选读文本后的习题),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约有41个,占近15%,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内容列表如下:

以上习题不但匠心独运,而且紧扣“生活教育论”思想,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加强片段习作的练习。例如第2题的仿写、第3、18题的写小故事,第9题的写心得,第19、22、24、39题的剧本改写等。这类练习多则五六百字左右,少则一两百字上下。所写的内容既从课内引申出来,有向课外延伸出去。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联系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均能顺利完成此类习题。这样,片段小作成为文本阅读和大作文之间有益的补充,并相得益彰,将作文练习的大小结合落到了实处。

二、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环境。例如第1题自己与父母的交流,第4、41题对自己人生最有启发的语句摘抄,第5、7、8、10题关注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第14、20题观察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第22、32题对诸如老年人生活等社会现象的了解等。习题的设计者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让他们在发现自我的基础上增强作为社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千教万教教人学真”(陶行知语),这类习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发挥了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育人功能。

三、 突出写作的实用性。例如第11题写解说词,第15题写墓志铭,第16、22题写调查报告,第25题日常生活表达,第30、34题的演讲,第35题的论辩,第38题写座右铭,第31题的记者提问和第33题的面试回答等,都从教材应用性目标出发,重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来呈现,恰当地处理了吸收和表达的关系,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和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四、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第6题“寻觅青春经典”活动,第12、23、28、29、36、37题利用资源,查找资料,了解相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第26、27、40题阅读名著名篇等。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习题设计者有意识地结合课内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查阅资料的习惯,通过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同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高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设计者进一步彰显语文“人文性”的性质,力图通过习题的配合引导,让学生更加重视语文的课外阅读,培养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阅读后的各类交流活动,又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教材能紧扣“生活教育论”设计习题,充分发挥了习题应有的导向启智、激活动机、迁移转化等功能,这就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而学生一旦拿到这把钥匙,不仅可以在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有很大进步,而且可以终身受益。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就牢牢地抓住了“生活教育论”的思想,在总体结构中贯穿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线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把握住编者的这一思路,充分认识到教材习题的设置是向外扩展的,通过有限篇目的教学和更多的广泛阅读引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值得期待的是:牢固树立“生活教育论”的教育思想,扎扎实实用好联系生活的课后习题,我们就能大幅度地提高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结合多姿多彩的生活,将学生的触角引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就能将语文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陶行知著《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3

我们组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宣讲团,在教育发展共同体各成员学校进行巡回授课,普及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将各共同体学校的教科室主任组织起来,全面、细致地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著作和教育故事,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一个主题认真备课,然后轮流到每个共同体学校进行宣讲和授课,让每一位教职工正确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对当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各共同体成员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著作、言论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我们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阅读和摘记相结合、学习和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陶行知传》、《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思想研究》、《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思想的现代价值》等书,并要求大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各共同体成员学校均设立了“行知大讲堂”,每周组织一次活动,让大家轮流上讲台谈“师陶学陶”体会,掀起了“师陶学陶”热潮。

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撑,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特色建设

在“师陶学陶”过程中,各教育发展共同体成员学校纷纷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本校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并形成了办学特色。如王官集中心小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发了《好孩子、好习惯、好生活》校本教材,教材中包括了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文明礼仪好习惯等篇章,让好习惯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黄墩中心小学大力开展了“劳动教育”,开辟了生态种植园和饲养角,每个班级都分到了一块“自助式”学农实验田,孩子们自己在农村搜集农作物种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种植和管理;在实验田的周边搭建了一些小动物“饲养舍”,让孩子们“和马牛羊鸡豕做朋友、对稻粱粟黍稷下工夫”,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亲近田园的情感。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积极开展了“创造教育”,确立了“培育具有民族品格和世界眼光的创业者”的办学理念,广泛开展了“红领巾学创业”活动,使“创业”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萌芽。由于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还在全市“创业文化节”上作为典型推广。我们蔡集中心小学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诗教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儿童诗课程文化,探索出了阅读赏析、生活感悟、采风创作等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画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让师生们在校园里诗意地栖居。

三、以评选“行知式”学习型团队、“行知式”教师为抓手,弘扬陶行知教育精神

篇4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极具奉献精神的教育家。先生自比武训,为了兴学倾其所有,到处化缘,生活窘迫却自得其乐,且感染周围友人为教育慷慨解囊。1934年,陶行知先生的母亲过世,先生将亲友们馈赠的赙仪捐出为教育所用,陶行知为此事致信同事邵仲香:“这次治丧,力谋节俭,希望运用省下之钱款与亲友赙仪合设纪念金,为劳苦大众儿童教育之用,志在因家母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现在已用节省之款,在晓庄唐氏地上设立纪念苗圃,以为晓庄公有林之基础……这次为家母治丧,得了一点新感想,写成一首小诗:‘富人一口棺,穷人一堂屋。讨得死人欢,忘却活人哭。’有棺材睡的人不造林,栽树的人连茅草屋都没得住。我家未曾栽过几棵树,二十年来已用了九个棺材,至少几十个人的板壁是被我们夺了来,以致露宿在霜天雪地之中,甚至于冻死。我们要造这个纪念林,一方面是补以往的过失,一方面是将来死到临头,树已成林,取他一个薄皮棺材,可以无愧了。”每次阅读先生这封信,都为其拳拳之心而感动。此时,任何评价似乎都是多余的。在先生心中,他将对母亲的孝敬和爱升华为对普罗大众疾苦的关爱。1939年,陶行知先生和吴树琴女士以简朴的方式结婚。朋友们送来贺礼,他仍然是捐给学校。在回复家栋同学的信中,他对此有详细交代:“前蒙寄来结合纪念品洋三元,无任铭感。不过事先已决定不收贺礼。故将该款交给育才学校,为小朋友捐购图书之用。兹将收据奉上,敬请查收为感。”朴的话语,简单的行动,其背后是真挚的情感,是对学生最真诚的关爱,是对教育最无私的奉献。在育才办学经费最紧张的时候,陶行知先生还将自己仅有的大衣当掉,为育才的师生买来稻草作垫子,并换来一天的伙食。在致李友梅等人的信中,先生写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脍炙人口的话也是先生一生行止的写照。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真人。他憎恨虚假与虚伪,一生真诚地面对教育与社会,他也号召别人做真诚的人。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大家熟知,也是我们今天为师者、为学者的人生指南。1941年,在一封致同事的信里,陶行知写道:“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一日。”陶行知先生不与虚假为伍的意志非常坚决。1940年底,陶行知先生的儿子陶晓光在求职时需要一张文凭,向当时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求助,马侣贤未经先生同意邮寄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给他。陶行知在重庆闻讯后电告其子将证明寄回,在随后给陶晓光的信里,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进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万一金大也不能进,我愿筹集专款,帮助你建立实验室,绝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正是这样对真理的坚守,使得陶行知先生能对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无情”的决定。陶行知先生对待家人如此,对待学校管理工作也是公私分明,一丝不苟。在1940年写给马侣贤的一封信中,陶行知先生交代:“昨天请客费用,连酒菜、饭茶、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账上,并请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中不宜动用一文。”在陶行知先生的书信集里,诸如此类的交代不胜枚举,可为今日学校管理者乃至其他公务人员之镜鉴。

篇5

“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乡村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实践并形成了丰富的乡村教育思想。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伟大先行者和旗帜,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和鲜活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育的办学观念和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早在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现今农村教育在办学观念和办学方向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从农村考入城里的中专生、大学生毕业后能回乡的寥寥无几,农村的教育越来越落后,从而逐渐拉大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二)农村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地方特色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面向“三农”的地方课程,相反普遍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城市化和应试化倾向。城市化倾向无形中强化了农村孩子对城市的向往和对农村的隔膜,而应试化的教学内容更是脱离了学生和农村生活的实际,从而导致许多不能升学的普通中学毕业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事实上很难真正成为适应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合格的劳动者。

(三)农村教育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

教学方法的传统、落后使学习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苦差事,学生成了封闭在学校的笼中鸟。甚至有条件者盲目搬用城市教育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的外在形式,不仅不能起到现代多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责源的浪费。

(四)农村师资缺乏,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中指出:“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但现实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部分优秀教师不安心在当地学校工作,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合格教师执教现象普遍,教师职业意识淡漠,教育观念陈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更新农村教育观念,实现新农村教育办学方向的复位

当前,我国已开始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从城市转向了农村,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更加要求农村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复位,即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正如陶行知曾指出的:“我们从事农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常常急着农民的甘苦。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农村生活的新使命。”如果我们的乡村教师和他们所培养的学生都能够“为了农村,面向农村,改造农村”,那么新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二)引进鲜活的农村教育内容,体现新农村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农村教育的内容需要与农村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需要体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要引进农村环境中的鲜活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加大面向农村的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改造农村环境的活本领,教育内容要实效化、生活化,要符合“为了农村,面向农村,改造农村”的目标。农村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社会、农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清楚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教育和建设服务。

(三)发掘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活化传统的教学法

篇6

陶行知的义务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和相当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陶行知并非一味地迎合西式的义务教育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先后专门研究过市政学和教育学,他对西方国家的义务教育有相当的了解。回国以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和教育改革事业,他经常参与制订有关政策,是当时有影响的义务教育专家。

在他于1921年前后写成的《义务教育人手办法之商榷大纲》中,他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义务教育的三大“主动力”:其一为“宗教觉悟”。其二是“国家主义”。其三是“共和主义”。尽管陶行知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教育这一问题上,他明确主张“正式学校教育为国家之公器,应当超然于宗教、党纲之上”,因此对义务教育的“宗教觉悟”和“国家主义”,陶行知持有自己的保留甚至反对意见。在《强迫教育新义》一文中,陶行知说:“好教育是人生的必需品,如同饭一样。好饭人人愿吃,吃饭也要强迫吗?强迫教育是成了问题。什么要强迫?怎样强迫?强迫谁?我们必定要弄个明白,才能向前干去。否则一味蛮干,难免走入歧途”,“强迫教育的意义,到了现在,不再是强迫人受教育了。但有许多拿的是强迫教育的题目,做的是强迫受教育的文章,而且一点也不怀疑,甚至令人不解。”“我们要强迫有权者允许人求学。我们要强迫有知识者教人。凡阻碍别人求学、教人者都要罚得重,因为他们是妨害整个民族之进步。不识字者本身如不长进,亦当受点小罚,但是无论不识字者之为小孩或成人,强迫之重心要压在家长、店主、厂长、任何机关团体之负责人的身上,才算公平而有效力。铲除民众儿童上进之阻碍,使民众儿童有自动求学之可能,才是普及教育及教育采用强迫手段之真义。”在陶行知看来,强迫主要是针对政府和家长,对政府和家长是强制性的义务,而对学生进行强制,则是对义务教育的误读。陶行知主要是从“共和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进当时中国的义务教育。所谓“共和主义”的角度,即从保护教育机会平等为出发点去理解和推进义务教育。

1 义务教育应当提供“立脚点”意义上的平等

陶行知对平等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在《共和精义》一文中,陶行知表达了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天之生人,智愚、贤不肖不齐,实为无可韪之事实。平等主义亦不截长补短,以强其齐。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平等主义所主张者此耳。”当时有人反对不平等,“但是打不平等的人,往往要把大家的头一齐压得一样平,变成齐头的平等”,他所强调的平等不是这种在他看来属于“假平等”的平头式的平等,而是起点意义上的平等。“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是陶行知对社会平等或教育平等的独到诠释。

2 义务教育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照

“保护教育机会均等”是民众的教育诉求,也是陶行知制

陶行知主张“在穷的社会中,以穷人用穷办法办穷教育”。在师资问题上,陶行知独创了“小先生制”。除了“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外,还有“全国识字成人总动员做传递先生”、“全国知识分子总动员辅导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推进”、“全国学校总改造”和“文化荒岛总开辟”等。

陶行知认为,义务教育如果单单强调学校的正式教育,那是整个教育界的“半身麻痹之症”,应当把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打通。在教育活动形式上,除了在学校开展普及义务教育外,还尝试“自学团”和“生活教育团”等形式。他主张,在义务教育期限内,学龄儿童如果在私塾或家庭受有与义务教育程度相当的教育,经过当地小学考核及格,予以证明书,就应当作曾经受义务教育论。陶行知的这个主张,既不违背义务教育的本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家庭子女的“饭碗”问题,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筹措的难题,很有人文关怀的精神。陶行知还设计出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学团”。在《普及什么教育》一文中,陶行知说,“这些年来教育是给镇江醋浸透了。一提起教育两个字就觉得酸溜溜的,谁也不愿意把它普及。的确,教育是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用品”,“我们所要普及的,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不是书呆子教育。我们所要普及的是:自动工学团。什么叫自动?自动是大众自己干,小孩自己干。自动教育是叫大众自己干,叫小孩自己干,不是替代大众、小孩干。什么叫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说得清楚些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更清楚些是,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篇7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从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致力于培养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爱校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教风优良、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为创建“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实现办学品位的再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工作要点:

1、抓师德教育,树立师表形象。 “教育生活化”创始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重要的师德建设理论,陶行知先生本人又是实践师德理论的“万世师表”。学校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将组织教师阅读《教师的师德修养》《陶行知生活教育丛书》、《陶行知论著百篇》等,使全体教师深刻了解“师爱”的真谛和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开展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征文撰写等富有教育性的活动来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风范,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和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4、做好“请进来”工作。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学科教研员、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5、围绕不同主题深入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9月份,青年教师汇报课--寻找教育的遗憾,10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抓住教育的契机,11月份全员参与提高课--享受教育的幸福。着重进行案例研究,使教师从中获得启迪,开拓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式。

6、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交流日”活动,通过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7、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8、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除“同研一节课”之外,各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要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篇8

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当日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进驻苏锡常,作为一名日语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把原先的单纯性“知识灌输”、为应试而大量做题转为“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开口能力,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让他们通过模仿、操练,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陶行知先生的有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正好可以运用于我们的日语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生涯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他在《新教育》中提到:学生有了趣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都说语言学习很枯燥无味,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日语的动机和兴趣不同,每个人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差异性就会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动机,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是不可或缺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绝对智力水平很相近,日语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果对日语不感兴趣,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缺乏学习日语的热情和内在动力,要让学生明白,学日语是在学习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能够开拓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基础,从入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德育方面从小事做起,实行严格的人才教育方法。由此想到在日语教学中,日语作为一门语言,识记的东西势必很多;同时作为我校的一门专业课,重视它的入门教学、加强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为学好这门语言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堂日语课,是师生的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课程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学生只有真切地感受才能深入到学习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通过探索、比较,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且对记忆的内容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学习日语的兴趣得到强化进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做合一,学会动脑又动手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训练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有一条就要求学生会动脑动手。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情境,既注重“情境”又兼顾“学以致用”,教师尽量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驱动下进行实际运用,从而获得成功,以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自信心。例如在讲述料理的做法这一块时,学生普遍对饺子的制作感到有兴趣。我就特意安排了一堂边操作边用日语来讲授饺子制作的会话课,让学生自主搭配、寻找合作伙伴,以包饺子为主线练习会话,在一个模拟环境中真正包了回饺子。从而既锻炼了开口能力又实际掌握了饺子的制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陶老先生主张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即教是单边的教,教学是双边的配合,教学做合一是完整的结合,这一教学思想一直被众多教育工作者确定为自己教学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掌握知识,势必要比纸上谈兵记得牢。

四、爱满天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他都会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同的学生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加大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于他们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失误,应以一颗宽大的包容心,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去努力寻找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进而更自觉地投入于学习。回想我们现在的教育中,老师似乎把更多的关爱给了优等生,忽略了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后进生。一视同仁,平等待人,不仅是取得学生信任的条件,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些后进生,往往处于烦恼、紧张、苦闷甚至绝望之中,这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而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更不可讥讽嘲笑,严加指责。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现行课程改革需要现代陶行知。在日语教学中,结合学科特色、充分运用“行知”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求学生语言方面听说两完美而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篇9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过程中,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爱孩子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孩子,对孩子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我用真心疼爱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用他们的童稚爱心回报着我,我特别喜欢看到听到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喜欢他们围拥在我的身边,喜欢他们稚嫩的呼唤声,“老师,老师”这是个崇高的职业,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在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学会了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同样,我们也应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各种滋味,爱自己的家庭,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爱工作着的幼儿园,有了它,才有我们的安宁幸福。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带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能在这一路上有更大的收获,能采撷到更多的陶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最近,我读了几篇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论文,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感触颇深。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生活中的我充满矛盾,左右摇摆,这就是造成“教的是甲行的是乙”的原因。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我觉得其重要性最多只有3 :7,而且那份“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1901

不可否认,人是有惰性的,学生更是如此。陶行知把教育对象当作鲜活的主体,强调自主学习、学生自治,但并非听之任之。他说“不识字者本身若不长进,亦当受点小罚”,这样的惩罚也有点强制督促的意味。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教育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迫切性,只不过陶行知更看重的不是强迫学生受教育,而是强迫社会、家庭、教师实施教育。抛开现代社会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不谈,陶行知谈论的强迫教师的思想又有哪些含意?它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又有哪些启示呢?

1. 不做守知奴

在陶行知生活的贫富分化、动乱不安的私有化社会里,他像憎恨守财奴一样,憎恨“守知奴”。这些人带着自私甚至险恶的目的,“他把知识当作传家宝,他把知识当作古董藏着,他把知识当作商品卖。他把知识变成神秘的符而自做教主。他把知识变成愚民的工具而自做国王或军师”。陶行知骂他们为“大头鬼”。为了解决当时“二万万失学成人,七千万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要强迫“守知奴们”把知识拿出来教人,去从事教育行业。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现在我国已有超过1400万人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么多教师本应传授知识,奉献社会,但是某些教师头脑里依然残留着守知奴的思想。且不说很多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即便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有些教师也经常“留一手”。拿语文教学来说,有的语文教师本身是写作高手,经常发表专业论文,但是s懒得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分享给他的学生们;有的语文教师喜欢研究古诗词,却未见到他们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认真细致地讲授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善于朗诵,时常看到他们做各种活动的评委,却不愿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基础太差”“时间紧”都是他们的借口,倦怠自私才是真正的原因。这样的保守型教师令学生敬畏的同时,也不免惹得学生抱怨。

2. 为教而学

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换言之,给学生知识,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需要与知识水平又是在不断增长的,这就逼迫着教师学习再学习。陶行知在谈起怎样做大众的教师时说:“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大众快赶上你了!你快要落伍了!‘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来的警告。”这种对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逼迫,正来自于学生,与传统的“大棒式”强迫学生的教学恰恰相对。真可谓是“教学相长”。

为了教而学,往前可追溯到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往后可延伸到现在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与终身学习理论。陶行知说:“假使我们要教小学生回家报告国家大事,那末,我们看报的时候,便不得不聚精会神了。”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我们起码自身要扎实地研究并掌握它们。

3. 不得妨碍进步

陶行知说:“铲除民众儿童上进之阻碍,使民众儿童有自动求学之可能,才是普及教育及教育采用强迫手段之真义。”这里道出了“强迫教育”的根本。哪些是学生上进必须强制清除的阻碍呢?落后的思想、体制、环境以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的错误的做法。

高中语文内涵丰富,对学生大有裨益,很多人一生都记得并运用它。可是审视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作文评价模式单一,课堂自由表达遭扼制,质疑教材被奚落,文学社团遭冷遇等等。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自然也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教育的确很像吃饭。饭店的菜肴味美,不用大声吆喝,自然有人问津。但此时有人拦着饭店大门,或者在就餐时撤走板凳,奏起哀乐,这便是妨碍别人就餐,有些不道德甚至违法。教学中如若人为地设置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陶行知说,应该给他定个罪――妨害进步罪。做教师的不求有功,但求无罪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陶行知要求教师学知识、用知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对教师的征召与鞭策。

陶行知说:“强迫教育的意义,到了现在,不再是强迫人受教育了。”他由传统意义上的强迫学生受教育的命题,发挥出强迫教师担当教育的新意,好像把一个教学法问题和一个师德问题很偶然地粘在一起。其实,它们不仅是强迫对象的不同那么简单,还与陶行知一贯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强迫使学生变“死”,是他对“生活教育”的反面注解;强迫教师的教育担当,则是他主张的大众教育的一部分。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从“强迫教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篇11

中信出版社

看惯了教育学科的论文,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中国的教育病由来已久,甚至对教育的愤怒和批判都已经过时。尽管如此,并不能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确定真问题就成为有价值的研究一个基本前提。这一册调查的诸多选题都在人所共知之外见人所未见,令人耳目一新。例如:示范性高中的进入,竞赛班学生的高中生涯,本科毕业生被就业,大学生入伍的收益风险,军事化的初中生活,一个高中生早恋的故事,一所乡村学校的迎检过程,政治课在北大,奥数行业中的北大人等等,都不是从大而无当的国家话语、政策宣示中产生的,来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来自率真清澈的学生之眼。

与之相连的,是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如同趴在地上取景那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绝大多数调查是对在校学生的采访,这不仅是一种便捷的途径,同龄人之间的采访,学生采访学生,更容易获得外人难以获知的真实。这使得这些研究具有不一样的深度和感染力,不止得到一些真知灼见,而且有触手可及的质感和温度,令人感受到在冷静的记录背后那些挣扎的鲜活生命,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例如,产量巨大的教育学论文正在新一轮科学化、专业化、新潮理论的洗礼之中,突显着一种流行中的单一。教育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同其学科重要性那样不断膨胀,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和定性研究则明显旁落,它显示的其实是教育研究中人文性的旁落,复杂社会关系中人的命运、情感和温度,日渐为“纯科学”的数据、模型取代和湮没。也许,这就是非教育学科的北大社会学的青春学子对教育研究所做的最重要的启示和贡献?

开辟“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也夫兄,抱负当然不止于此。在这本书的姊妹篇《吾国教育病理》中,他对教育沉疴做出了“学历军备竞赛”的诊断,很有说服力。至于教育“怎么办”,是否能够走出“囚徒困境”,进入一个正常状态,则需要更多的人、更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书讯】

《陶行知教育箴言》

作者:陶行知

定价:29.80元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ISBN:9787533463342

陶行知一生著作甚丰,他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都汇集在他的著作中。编者将其中饱含其教育思想的句子采摘出来。以箴言的形式奉献给大家。陶行知编著的《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这些箴言,句句珠玑,全都是陶行知用心血凝结威的智慧的结晶。虽然陶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对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他对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大学教育思想新探》

作者:王玉生

定价:50.00元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ISBN:9787564719029

的大学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理论完善,作者王玉生主要采用了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来研究,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构建了《大学教育思想新探》的框架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培养人才论、发展科学论、服务社会论、教授治校论等。

《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

作者:乔建中

定价:32.00元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303173754

本书认为要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必须注重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要实现教师团队的发展,则要注重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强调将教师团队建设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生成。“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校长不是管家》

作者:贾书建

定价:29.80元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ISBN:9787533462666

何为校长?校长何为?贾书建校长编著的《校长不是管家》重点探讨了校长角色认知、在职研修、学校行政(后勤)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科研管理及教育热点等八个方面的问题,既有经验总结,又不乏理性思考,基本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读者对象主要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接整合研究》

作者:张强

定价:52.00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