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7: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已经将教学的重心从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变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这种改变,既符合语言的教学规律,又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学习者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不能仅仅依赖于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其强大的教学辅助作用,更应该将掌握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的教师和参与教学活动主体的学习者作为教学质量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交互式教学模式理论,主要基于交际法的理论基础,也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有所借鉴,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具备了自己的优势。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开始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于1976年出版的Notional Syllabus一书中进一步修正和扩充提出了意念―功能大纲(notional-functional syllabus),详细阐述了语义―语法范畴和语言学习者需要会表达的交际功能范畴。由此产生的意念―功能教学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又被称为交际语言教学法,是着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法。
交互式教学模式强调的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真实的对语言交流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营造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行有助于日常交流的语言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新信息的解释。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
二、交互式模式的课堂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从而设置多样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愿望参与互动式的英语学习过程。
笔者以《新时代交互式英语》第2册第2单元“Disaster”为例。在第一阶段,在学生明确了下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提前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第一种,以灾难类型区分不同的小组,进行信息搜集与汇报。如地震小组、海啸小组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及团队成员。在课前准备阶段、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第二种,课本内容的自我理解与诠释,学生就课本的内容和情节进行讨论,自行设定角色,设计台词,在课堂上以迷你话剧的形式进行汇报演出。第三种,经典故事的再现,有些学生选择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经典故事,也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出。例如,对于Titanic的演绎。
在课后的准备过程中,学生相互间积极讨论情节和内容,查阅大量的真实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材料和表演;学习者不断把学过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某种联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聚精会神地观看与聆听其他小组成员的汇报。在小组汇报之后,教师从不同侧面对小组活动做出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在评定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积极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快乐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所教授的英语水平相等的三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个班级依旧使用传统的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对另一个班级使用交互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实际教学,从问卷调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期末考试成绩中采集数据,经过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使用交互式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的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交互式教学模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阻碍。其一是客观环境和条件,目前多数是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制约了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二是主观方面,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策略的使用等,都是因人而异,差别较大。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及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Rivers,N.M.[Ed.]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今年,市教育学会、教育局成功申报和承担了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我们以“县域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与培训”、“教研组织和活动模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农村低龄住宿生学校生活与存在问题”等7个研究项目,同时,根据我市实际,又确定了“职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机制研究”。确定了40所实验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实施了全程管理,现已制定了48个研究方案,举办实验启动论证会,开展了武安市实验区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为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质量提高等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二、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培训,组织部分校长、教师先后到山东、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同时邀请全国教育专家、课改实验校校长进行了专题讲座;开展了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现状研究,了解了学校对国家课程执行情况,找出了问题症结,研究了相关政策,确保了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和开好。同时,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重点开发《太极拳》、《书法》、《国学》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一套符合地域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课程材料,先后在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阳邑镇南西井中心小学等校召开了课改研讨会,分别召开初中、小学校长论坛,推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85-02
1 引言
英语热身活动环节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桂平 2007)。笔者通过对所教学班级高职高专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口语表达是学生学习技能中难度最大的一项。有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参见蒙志珍 2002),外语课堂上80%的时间都是教师主讲,学生则被动接受,强记硬背。课堂热身活动较多集中在小学、初中的英语课堂上,高中比较注重应试教学,几乎没有了学生的课堂听说等活动(戈冬云 2005)。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由于学英语大多出于工具性动机,加上生源问题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语更是缺乏锻炼。
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课堂热身活动训练法,即每节课开始后安排两名学生进行课堂汇报,汇报的内容、形式不限,时间5分钟左右,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英语课堂热身活动
英语课堂热身活动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Davis & Pearse (2002)建议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气氛,以便多数学习者不再害怕在其他同学面前讲话。Deacon (2002)建议在每节课开始使用简单的热身活动来创设积极的气氛。而课堂气氛常常被认为是语言课堂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Via 2000),因此课前几分钟的热身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奏。
课前热身活动可包括自由交谈(Free talk)、值日报告(Duty report)、对话表演(Dialogue-actjng)、即兴演讲(Unprepared speech)、游戏(Games)、故事复述(Story-retelling)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值日汇报的热身形式。
值日报告是由学生轮流主持的热身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师生欢迎。这种形式的活动 能够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公平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平台。在目前的条件下,大多学校的班级人数一般都超过40人,学生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值日报告是按学号轮流进行的,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虽然有的学者(戈冬云 2005)认为值日报告效率低,每次只有一、两个学生得到了训练,但笔者认为,在值日生说的同时,其他同学都在听,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而且可以避免分组讨论的“失控”情况。
为了兼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并有效参与,笔者对值日汇报有特定的要求,比如汇报的同学须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汇报的话题、可能对多数同学造成听力障碍的单词。在每次值日汇报之后,通常笔者都会针对汇报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汇报的同学来回答。比如,在一个同学汇报完关于 “My Dream Job”之后,当场向其发问:What's your dream job? What will you do to achieve this dream? If failed, what will you do? 对于学生个别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课后思考,这样,让热身活动不是“一时热”,而是能持续的具有挑战性的思索活动。
组织课堂热身活动具有诸多好处:①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停止跟英语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让学生迅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模式。长期、单调乏味的英语学习耗尽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种为了应试而学习英语的无奈、被动的学习心态(刘桂平 2007)。如果热身活动设计得当,就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积极、自觉地学习英语。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联,为即将发生的学习作铺垫。④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能力。很多学生学习的都是为了应试的“哑巴英语”,即使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也不敢开口。值日轮流汇报“逼迫”学生上台,有了几次经历就不再害怕开口,从而预留出余地考虑汇报的效果。⑤可以体现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热身主要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是特定为学生预设的活动平台,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⑥可以体现课堂的公平。在课堂上,由于不太善于回答问题,基础薄弱的学生经常会有受冷落的感觉。通过轮流值日汇报等热身活动,人人参与,体现课堂教育公平。
3 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课堂英语热身活动的反馈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对所教三个班级(共125人,其中有效问卷122人)的调查显示,95%的学生(116人)赞同该活动,82%(100人)认为通过该活动,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91%(111人)认为该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外,20%的同学(24人)反应,通过热身活动,他们拓展了视野,改变了过去对英语学习的看法。14%的同学(17人)反应,通过轮流值日汇报活动,他们“敢”讲英语了,能够做到上台不慌乱。
当然,目前尝试的热身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68%的学生(83人)反应其汇报内容并非自己所写,主要来自作文范文摘录、改写,或是其他地方的文字材料,多数学生还不能写出自己的汇报材料。学生反应的原因大多为水平低、没有能力写。
在作值日汇报时,准备不充分,回答问题比较困难。占到五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回答就汇报即席提出的简单问题。通常,对于摘抄性的材料,笔者都要求汇报者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汇报的内容,对常见的话题提一、两个简单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目前还是难以适应。
对于“你对他人的汇报能听懂吗?”这一问题,84%的学生反应,在明白汇报话题后,大致能听懂,但也有约16%的学生(20人)反应“只能听懂个别词句”。针对这部分同学,热身活动显然没有收到直接效果。
4 对策
鉴于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课堂热身活动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仍然不失为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搞好课堂热身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4.1 热身活动的内容应尽量联系学生的经验,与本节课的话题关联
学生应用他们原有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话题准备汇报材料,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这样,汇报者有材料准备,听者有背景知识准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4.2 热身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值日汇报的形式有些单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辅助形式。比如“二人转”式的对答活动、新闻播报、采访模拟等,改单一上台为双人出场等形式。
4.3 热身活动的听说互动
逐步将汇报后的提问权交给汇报者和学生听众。汇报后,汇报者可以提问学生听众问题,学生听众也可以提问汇报者问题。这样,可以将单调的值日汇报活动转化为全体学生间的互动,让全体学生参与。
4.4 热身活动小结
每次活动完毕,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将活动的要点内容总结一下,让学生吸收消化。
5 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热身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气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搞好课堂热身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教学联系起来,温故知新,让学生体验到进步,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在实处,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Davies, P. & E. Pearse. 2002.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Deacon, B. 2002. Activate with ease! Warm-up activities to get the class going. Modern English Teacher, Vol. 11, No. 3: 31-33
[3] Via, R. 2000. “The magic of if” of theatre: enhancing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drama. In W. M. Rivers. (ed..)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er.
[4] 戈冬云. 2005. THE EFFECT OF ROLE-PLAY AS A WARMING-UP ACTIVITY AND ENGLISH LEARNING. 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硕士学位论文
[5] 刘桂平. 2007.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热身活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 5: 140-143
[6] 蒙志珍. 2002. 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J]. (15) 5: 74-76
一、课程改革定位和教学目标
“印刷材料与适性”是讲授纸张、塑料、油墨、印刷助剂等常用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印刷适性等基本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常用印刷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检测分析方法以及印刷适性的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评价印刷材料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进一步加深,为进一步研发改进印刷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1.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纸张、塑料等常见承印材料的基本结构和特性,掌握印刷纸张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表面特性等综合应用性能,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课程知识分析、评价印刷材料的能力。通过对油墨发展历程、主要组分以及性能的讲解,使学生熟悉印刷油墨的制备过程,掌握油墨的组成、特性以及印刷适性。通过对塑料、金属、玻璃等其他承印材料的讲解,拓展学生对印刷材料的学习范围。通过讲授印刷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学生初步建立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环节,以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掌握纸张性能检测方法,并对不同种类的纸张特性进行比较,了解纸张性能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工作总结与汇报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34学时,实验教学为6学时。多年以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纸张和油墨两大方面,涉及两种主要印刷材料的组成、基本物化性能以及印刷适性,而且大量课时都集中在以胶印为典型印刷工艺的纸张和油墨的学习上。课堂讲解主要强调印刷材料性能和印刷适性,缺乏对材料组成,尤其是结构的充分介绍,课堂教学内容形式较单一、学习氛围往往比较枯燥。基于以上诸多问题,学校对该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性,课程内容更新将着重突出印刷材料表观及微观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能对印刷适性的影响,对纸张、油墨、塑料等其他印刷材料模块单独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际的系统性教学,培养学生深层次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二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新颖性,随着数字印刷、环保柔性版印刷、包装印刷等印刷技术市场份额逐渐加大,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胶印材料,讲解领域将进一步囊括新型数字印刷材料、包装印刷材料等领域。三是加强实用性和创新性,结合课堂讲解、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合理鉴别、选用印刷材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以及后续研发创新能力。四是突出绿色环保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绿色印刷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印刷材料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体系创新,明确教学思路根据印刷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求以及印刷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动态更新教材、教案及教学内容,以“强化基础、创新驱动、突出能力、面向市场”为基本思路,将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构建突出理论基础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适应新时期印刷行业发展需求。
2.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内容涉及纸张、油墨、塑料、橡皮布、润版液等方面,具体知识点包括植物纤维、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光学等学科领域,涉及面广泛,知识点繁多。如何充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是主讲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系列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从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上下工夫,高度重视基于课程大纲的教学日历、课堂教案、授课PPT、板书内容精心设计以及课堂时间精确安排等基础工作;通过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引领并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更要适当突出“创新发散思维”,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纸张内容时,在讲课教材内容如纸张组成、植物纤维原料类型及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课本内容局限,适当讲解各类纸张研究发展历史、现状、植物纤维的其他最新前沿应用研究领域及发现现状和前景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再次,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采取分组预习并总结汇报的学习模式,将选课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安排每个小组课后通过教材、查阅资料、调研等方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预习,课程系统讲解完成后,再要求每个小组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总结汇报,并将各小组总结内容补充完善后分发给全体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解决课程重点难点问题,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印刷材料的热情,近年来课堂出席率均在98%以上,上课期间学生表现积极,期末考核成绩优良比例在70%以上,学生对课程的反响和评价很高。
3.基于创新思维开发的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在工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环节。“印刷材料与适性”传统实验教学主要注重于要求学生熟悉印刷材料基本性能(如纸张定量、厚度、白度、光泽度、平滑度以及油墨黏性、黏度、吸墨性等)的检测方法,实验过程相对简单,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在西安理工大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主讲教师对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模式改革和实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本着提高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想法,首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开发了“纸张成型及印刷适性综合性实验”。学生突破传统被动式检测试样的实验模式,主动设计实验,在实验室完成从纸张成型、纸张性能到印刷适性的系统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进一步补充了除纸张和油墨之外的其他印刷包装材料性能分析实验,在西安理工大学实验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采购并建设了塑料类材料以及薄膜类材料物理性能、微观性能检测与分析设备,并对应开发新型印刷材料特性分析及检测实验。这一系列新的综合型实验的开发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4.基于课程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和研究深入钻研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并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笔者围绕印刷包装材料相关知识点,凝练研究方向,引导选课学生参与到科学项目研究实践中,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近年来,笔者指导选课学生先后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项,省级项目4项。学生通过亲自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研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初步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参与学生均表示受益匪浅。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印刷包装专业知识,而且也为其进一步攻读相关领域研究生奠定理论基础。5.考核方法系统化课程考核方法对于评价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也是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加权值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由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很高,容易促使某些平时并未认真听课的学生突击学习甚至作弊,导致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改革后,基于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措施,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注重课堂表现、小组协作情况、实验参与及主动性、创新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查阅资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建立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袁鸿斌(1983-),男,浙江桐庐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助教。(浙江 杭州 310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40-02
“焊接冶金学”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方向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焊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力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焊接性的能力。然而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焊接冶金学”偏向理论、枯燥无味、难以理解,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类情况,本文拟从分析教学现状着手,基于知识的多维性,探讨教学改革方法,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生过程,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从生源上看,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焊接冶金学主要探讨焊接过程中高度抽象的共性问题,如焊接接头的化学冶金、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等,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较大障碍。其次,我院培养学生的定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更偏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求知欲。
其次,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既不能拓展学生知识面,也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个别教师试图采用课堂提问、视频动画、现场操作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仍无法使学生掌握知识脉络,无法由点及面进行学习,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教育主张。[1]这个“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焊接专业的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的安排无法实现交叉进行,从而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学归学、做归做”的现象出现,不能将教、做、学三者有机地结合,影响学生对于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思想的理解。
二、知识的多维性
要破解课堂教学的迷局,归根结底就是破解知识有效传递的迷局,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强调知识建构性、情境性、默会性、社会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展开。[2]
1.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3]因此,知识的传递也必须依赖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自行建构,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思考,进行知识建构。
2.情境性
任何知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也就是说知识是与某个具体情境的具体认知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生对知识的学是会联系自身所处的具体情境,因此有效的学习过程需要外界具体情境的支持。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结合具体情境,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从而理解、接受并建构知识。
3.默会性
知识的默会性是指藏于个人经验中的隐形知识,属于个人知识,包括个人信念、体验和直觉等无形因素,由于其无法编码、难以表达,因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工科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可以通过数字推导、逻辑推理导出的明确性知识,教师可以较好地“言传”给学生,但默会性知识的传递,则更依赖于“身教”的过程,以“学徒制”的方式获得。
4.社会性
知识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性因素中的。通过工具的运用,以及合作、交流和共享等社会交往活动的开展,使人们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能超越自己的认识,经过这种交互作用,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而积淀、转化为完整的知识。这种社会性,其根源就是实践,通过在社会中的实践,形成个人知识。
5.复杂性
随着社会进步,知识日益多元化、时态化和复杂化。其复杂性在于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内部多层次、多部分且各部分相互联系、彼此嵌套。同时,知识还在不断进化,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并且促使新的解决方法出现,产生新的理论框架、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此外,知识还具有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型。[4]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构件知识体系,理清学习脉络,在学习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应对复杂知识的方法。
三、课堂教学改革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
根据知识的建构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再经课堂引导,完成建构。过去单纯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创设一种能让学生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真正确立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中心地位。
笔者在安排“焊接材料”章节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自拟方案制作焊条,从选定焊条种类、设备、组成材料,到配方设计以及制作工艺等全程自主拟定,经教师审核后自制焊条,并用该焊条进行焊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并实际动手,在其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建立知识脉络,点拨课题内容与书本知识的关系,学生就能自己主动地以填空的形式,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2.创建情境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
知识具有情境性,脱离了特定情境的教学只能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焊接冶金学”这类抽象、理论、概括性的科目,课堂的教学若是记忆表征单一化的,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焊接材料”、“焊接化学冶金”、“焊接接头”以及“焊接缺陷”等章节讲解时,结合实际项目设定焊条制作、焊接操作、焊缝金相制作以及焊缝检验的情景,使学生体会抽象的理论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意义。其次在教学评价环节,进行融合性测验,一方面加大平时分比重,以平时分的形式使课题的完成情况在最终考核分数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在测试中考查情景化试题,使学生在参与课题互动时更积极主动,如在期末试卷中设置试题——“某生用J422焊条焊接Q235钢板,预观察焊缝组织,请为其拟定实验方案”。
3.提倡体验式学习思路
焊接学科属于典型依赖实际操作的科目,过去主要依靠师父传徒弟手把手的教学,知识具有典型的默会性。如焊接过程中的位置、手势和力度对焊接缺陷的影响这类默会知识,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但这并不代表对教学过程毫无意义。在明确知识获得时,默会知识既可以起基础、辅助和向导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相冲突的明确知识的获得。例如学生在观察实训老师的焊接后,往往会产生疑惑:老师在操作时是否会想到这些基本理论,或者压根不在意这些理论,那么理论知识的学习意义何在。
因此,在讲解焊接缺陷章节时,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人人上阵,每位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在操作过程对焊接缺陷的影响。并创设对话机会,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尝试将模糊的知识表达出来,加以检验、修正、批判,进而加以利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设各种实践条件,利用假期、见习等机会,到企业“偷学”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默会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已学理论并加以补充。
4.建立协作学习共同体
知识的社会性决定了学习应该是知识社会协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的群体,通过讨论交流、协商辩论,交流各自项目的开展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得到的成果,互相印证,各取所需,比较地学习。同时,批判地考察书本上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通过动脑子的探讨,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基于知识社会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焊接这类工科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材料的焊接性”部分,涉及材料较多,仅从大类上就可以分为低合金高强度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学生参与时,无法保证每个小组讲所有材料都做一遍。因此安排每个小组负责一种材料,完成之后,在课堂上以PPT形式进行汇报,所有小组汇报后,讨论彼此的联系和区别。在分析异同的基础上,探索、解释和讨论,进而掌握材料的焊接性,使理解得以深化。
5.关注复杂知识的教学
焊接冶金学属于专业课程,其内容是一线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后积累总结得出的焊接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内容繁杂,涉及较多学科知识,组织松散,逻辑条理远没有基础课程清晰,学生往往学得一头雾水。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具体的若干项目以及结构良好的概念和事实。但这种将简单知识从复杂背景中隔离出来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忽略具体条件的限制,忽视知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结构不良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卓展,以便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例如在“材料焊接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3×4的结构进行教学。就是三种材料——低合金高强度钢(热轧钢、正火钢、低碳调质钢、中碳调质钢)、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双相钢)、有色金属(铝、钛、铜),每种材料探讨四个问题——成分及冶金性能、焊接性、焊接工艺、焊接实例。其中,成分及冶金性能可以联系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展开,焊接性可以联系焊接冶金特点和焊接性展开,焊接工艺可以结合金属工艺学展开,最后通过焊接实例将前面三个部分有机结合汇总。这样,弱化学科界限,强化科目交叉,就保证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脉络、知识的联系以及知识的迁移都有了清晰的把握。
四、结语
独立学院“焊接冶金学”的教学,须充分考虑其独特的学情和教情,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项目课题为抓手,基于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默会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展开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改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彭立平.“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3).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 +的核心是创新。例如在“互联网+”与大学英语的结合中,不仅仅是“互联网 +”与大学英语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互联网 +”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1.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围绕教材循序渐进地讲授语言知识,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慕课、微课的兴起,教学内容不断拓展,丰富多样,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地道的语言材料和语言专家的权威讲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语言输入突破了课本的限制,语言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分隔。
2.挑战传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是“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课堂不再是知识传递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答疑解惑的场所。泛在性、自主性、随时性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颠覆了传统的“机械”和“被动”的学习方式。
3.挑战传统的教师教学技能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懂得简单的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就可以完成授课。但是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资源提炼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制作微课视频、监测学习平台、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等信息技术。
二、“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翻转课堂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是一种新兴的模式,好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方面的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构建基于慕课和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它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与新的教学模式的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的方向。
1.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和基础,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教室、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实现了“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特点推动发展,把慕课和翻转课堂相互结合,尊重学生本位,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值的注意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简单模仿国外慕课的形式,应该深刻挖掘其内涵理念,借力慕课构建适合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即慕课(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成果汇报)的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要需要注意:课前利用慕课自主学习以输入语言,课上讨论、汇报学习成果以巩固内化知识,课后教师和学生及时反馈以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反复收看、收听慕课视频完成语言的输入阶段。课堂教学是学生集中语言输出阶段,学生分组展示项目学习成果,学生按照预定的内容和要求分组以口语汇报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汇报情况的阶段性评价。课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讨论小组学习经验、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分享优秀学习成果,更好地督促和激励学生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 Micro Lecture)最早由美国的Dvid Penrose提出,2011年国内胡铁生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有机组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四个环节:制作微视频、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的合作式教学和课后反思。微课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视频不宜太长,5-8分钟精讲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不能超过10分钟;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还需要写教案,通过相应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的检测和在线交流,找出这次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微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整,完善。
基于慕课和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弥补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微视频的录制使知识点更加突出,学生反复观看、思考、交流,避免了学生被动输入,机械记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延展了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避免缺乏教师指导而收获甚微。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增加了教学中的互动,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适用于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
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改变,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实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的变革,这是大学英语课堂变革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启荣,谢莉,龙双燕,聂元媛,张金.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课堂[J].英语广场,2016(09).
[2]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K].外语电化教学,2014(11).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已经从传统的翻译法、句型操练法、交际法发展到今天的任务型教学法,大部分英语教师虽然已熟知现行的外语教学理论,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但他们并未能从根本上改进课堂教学,或者说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这种传统单一的讲授法,虽然便于向学生输灌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但会造成课堂学习气氛沉闷,课程缺乏吸引力。另外,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新颖的学习方式的刺激,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认知仍停留在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积累语法,练习句型这种最初级的层次,失去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动力,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严重的焦虑感,久而久之势必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学,老师不愿意教,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怎么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行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来引导学生来参与课堂学习和学生分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一线的管理者和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要突破教师教、学生学这一传统的模式,就是把“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必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研究旨在结合英语教学目的和课程特点,寻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引入Jigsaw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Jigsaw合作学习方法,创设接近真实的课内外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直接、积极地参与到英语交际中来,促进学生无意识的英语习得。通过此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可以放松自我,充分地发表意见,在解释、讨论、争辩中锻炼交际能力。
1.3 研究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Jigsaw合作教学模式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沟通能力,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形成基于小组竞争和个人进步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通过新型合作学习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强化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2 Jigsaw的主要思想产生、发展及小组和任务关系模型图
切块拼联教学模式英文为Jigsaw,它的一个意思是“拼图”游戏,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图案分成许多小块,由游戏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完整的图案再拼合起来。本文所指的Jigsaw是一种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协作学习方法,最初是由阿伦森(Aronson, E.)等人于1971年设计开发,旨在缓解学校暴力事件造成的学生之间的猜疑、恐惧和互不信任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这种学习方法在消除学校种族冲突、提高学业成绩方面很有效果。
阿伦森设计的切块拼接法主要步骤是:(1)把学生分成5-6个人一个切块拼接小组。可以根据性别,能力进行分组。(2)任命小组中的一个组员为组长。(3)把当天的课堂内容按照分组情况分给各小组。(4)要求每个学生学习一个部分(子任务),明确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子任务。(5)给学生时间至少阅读两遍分配的任务内容而且熟知它,但是没有必要让他们去记忆内容。(6)让一个切块拼接小组的学生加入到其他被指派同样学习内容的小组中来,形成暂时的“专家组”。给这些专家组的学生时间去讨论所指派学习内容的知识点,并进行汇报准备。(7)让学生回到他们原来的切块拼接小组。(8)在原小组中,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在专家小组学习的子任务。(9)教师在小组间穿梭,观察小组汇报过程。(10)活动完成后,关于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图1显示了任务小组、专家组和分割的任务之间的关系。
图1 Jigsaw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和专家组之间的关系模型图
1986年,斯莱文(Slavin,R.E.)在原有切块拼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块拼接法的修正型,即Jigsaw II。斯莱文的Jigsaw II主要添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要求在协作学习刚开始时,全体学生都必须先了解学习的总任务,然后来到“专家组”学习,以完成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子任务;第二,它引进了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的进步制计分法(每个成员测验分数提高的程度大,成绩才会高),并将分数归组,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
3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3.1 实验的组织实施
3.1.1 取样
选取沈阳师范大学2013级旅游管理学院会展专业学生为实验班,该班共有学生43名。2013级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控制班,共42人。两个班级均按照入学英语分级测试成绩分班,学习基础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3.1.2 实验周期及教材选择
本研究的实验周期从2013年10月中旬到2014年1月上旬共15周。由于实验时间短,课程实施内容多,为了既能保证试验班课程顺利进行,还能照顾控制班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只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精读课堂进行了实验研究。教材方面选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精讲每个单元Section A的内容进行课堂组织。
3.2 教学策略的实施
3.2.1 前测和后测
2013级新生入学的英语分级考试作为本次实验的前测试题,题型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一致。研究结束时,再对两个班级进行测试,目的是调查实验班在Jigsaw 模式基础上的英语水平状况。题型与前测一样。
3.2.2 数据分析
运用描述性统计计算相关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自变量:在实验班实施各项教学改革措施,打破大学大班英语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归纳,改进其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控制班仍然采取学校一贯的传统教学模式。无关变量: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没有明显差异,教材相同,课堂理论教学学时数相同。在考核方式上,实验班和控制班均采取了一样的考核方式,学业成绩的评定标准相同,评定方法相同。因变量:课程结业考核成绩
3.2.3 Jigsaw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实验班由笔者负责教学实施。课堂教学采用斯莱文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1)知识传授: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解学习材料;(2)形成基本组: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基本组,并将每个基本组中的每个成员指定为学习材料框架内的一个特定话题的专家;(3)专家讨论:各基本组负责同一特定话题的专家形成专家组,聚在一起就该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4)专家讲解:专家组成员在完全掌握了所负责的内容之后,返回到所在的基本组,进行知识的轮流传授;(5)全班测验:进行全班测验,考察每位同学对全部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
3.3 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积差相关系统)对收集到的前后测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如果P值大于0.05,说明两个班成绩差异是不显著的;如果它小于0.05,说明差异是显著的。表1是两个班前测成绩的数据分析。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成绩
上表是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入学后,实验前进行的一次英语考试,我们运用公式对其进行平均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根据双侧检验规则,|Z| 0.05,故得出结论,实验班成绩与控制班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试验。
表2是实验结束后两个班级进行后测得到的数据。
表2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后测成绩
上表是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的一次英语考试,我们运用公式对其进行平均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根据双侧检验规则,|Z|>1.96,则 P
4 结论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实验班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特别是学生合作性互动方面亦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真正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实施切块拼联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边立体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师生双边互动观的认识水平上,而是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由此推动教学过程的演进,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切块拼联教学模式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充满互助和竞赛。学生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
在实施新模式的班级里,教学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目前出现了“五少五多”的现象:缺席的人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课内灌的少了,课外补充的多了;原则上内容定的少了,学生个人思考的多了;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实践的多了;要你讲的少了,你想听的多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均得益于这种教学模式性质的转变。
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教学实践研究,本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意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5-48.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1):34.
[3]王雯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自主学习教学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135.
[4]毛晚堆,杨明,刘冬梅.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86.
[5]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
发酵食品工艺学研讨型课程增加了研讨型内容,定期布置一些超出课堂知识的开放性问题,学生经过课后查阅大量资料,以及深入思考,只有将这些知识升华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一般开放性问题布置一段时间后,会组织学生讨论,每次选取部分学生针对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回答或以PPT形式给予汇报,进行课堂演讲(Presentation),在汇报演讲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引导,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方式解决布置的问题。通过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综合,升华成自己的知识,使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由于这些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因此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课堂讨论问题的收集及汇报演讲,一方面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在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加强。
1.科研研讨化,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科研题目都蕴含着某种科学方法与思维方法,都体现着多种知识与技能的交叉综合运用。如将哈密瓜果啤的研制项目、阿魏菇液态培养条件优化、微生物发酵法从麦糟中制备嗜热β-葡聚糖酶技术的研究等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讨论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科研研讨化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设计、研究或应用能力,需要开发贴近科研与生产实际的实验教学项目。
2.生产研讨化,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发酵工程专业课的学习是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尤其是酿造行业的专业人才,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应联系学生到啤酒厂及葡萄酒厂进行短期生产实习或参观实习,并在企业与相关工作人员探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与企业大型化生产的共同点,寻找不同点,如将啤酒工艺学、葡萄酒工艺学与工厂实践相结合,通过查阅资料和综合整理,进行课堂讨论。如可以利用本院的葡萄酒发酵罐和橡木桶酿造葡萄酒,让学生参与酒的酿造实践,并结合工厂实际或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分析原理,找出根据,从而使学生依靠实践或实验理解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解释生产中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3.研讨内容安排、研讨主题设计、研讨形式
(1)第一次研讨(第一章发酵食品基础)
研讨内容:要求学生查阅发酵食品等相关书籍和食品类中英文期刊,自主学习食品发酵的历史沿革、食品发酵的特点、食品发酵的研究对象及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和食品发酵的发展趋势。
研讨主题设计:研讨主题设计:安排9组学生,分别查阅茅台酒、五粮液、剑南春、汾酒、泸州老窖、四特酒、郎酒、董酒、西凤酒加工工艺的特点。
研讨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利用幻灯片汇报,让学生了解不同香型白酒的加工工艺特点。
(2)第二次研讨(啤酒、葡萄酒工艺)
研讨内容:安排学生在燕京啤酒厂参观实习,查阅啤酒工艺学等相关书籍和食品类中英文期刊,了解啤酒的工艺,课堂讨论糖化工艺中的三锅两槽体系、啤酒的功效、啤酒品评注意的问题。根据在张裕天珠葡萄酒业的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经历,查阅葡萄酒相关知识,讨论生产中主要原料、辅助原料和有关添加剂的种类、特点与质量要求、能陈述选择原料的基本原则、原料的种类、组成与生产过程工艺操作的关系、原料与产品质量、产品风格的关系。
研讨主题设计:通过啤酒仿真软件,结合图片、表格、动画、多媒体等,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邀请张裕天珠葡萄酒业有限公司郝东曙厂长与学生一起讨论葡萄酒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研讨形式:分组讨论、提问。
4.课程考核方式
(1)个人学习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和讨论过程中找出目前理论研究和发酵实际的工业化生产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和综述,做成PPT予以汇报。
(2)小组作业
给定一个发酵食品生产,3~5个人为一组,合理分工,集体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结合企业工业化生产,了解掌握其生产工艺及注意事项,就工艺目前存在的难点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汇报交流。
(3)研究论文
给定目前某种发酵食品领域学术界和企业存在的难题,要求学生在目前研究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并撰写成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闫东广.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3,(14).
[2]金玉顺.多媒体技术在“材料研究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1 现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育应侧重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英语运用能力技能。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减少英语课时,有限的课时不足以使学生进行知识内化;英语教学内容缺乏职业相关度,实用性不足;教学方式普遍比较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高职学生普遍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秀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 政策明确了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智能手机移动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看视频、查资料已是90后高职学生们的一种生活学习习惯。
2 翻转课堂含义和特征
翻转课堂又叫“颠倒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自从2011年在美国兴起后,受到了众多教育学者的推广和效仿。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有如下优势:
1)在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集中答疑解惑,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得到了内化。
2)在师生角色上,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学生由原来的听众转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课前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
3)在教学资源方面,短小的针对性强的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如有疑问可以反复观看,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
3 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通讯、社交平台功能的移动应用软件。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工具,微信有以下优势:
1)使用方便。大部分的学生手机不离身,尤其对于微信的使用,更是相当热衷。
2)功能强大。通过微信,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实时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对订阅者进行大量文字和语音的推送。
4 运用微信实施高职英语的翻转课堂
基于微信平台强大的功能和广大的用户群基础,教师可以将微信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运用于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
4.1 课前---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可以先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帐号,创建不同班级的微信班级群,创造一个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网络学习社区。在微信公众号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与材料,在课前通过群发功能进行推送。教师可以在班级群里根据年龄、性别或者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与组员,组与组之间交流探讨,师生之间随时沟通。各个小组及时收集归纳组员学习中的难点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学生在课前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习题以测试自学效果。如果学生对于某部分内容没有完全掌握好,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学习材料。教师在平台后方督促管理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问题可以实时回复。
4.2 课中---师生讨论为重点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反馈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集中详细解答。同时根据课前对学生的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汇报。汇报结束,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分享到朋友圈,赢取亲友的支持。另外,教师可以进行同主题下的延伸,运用所学内容进行情境对话或者文章写作。
4.3 课后---反馈测试
中国已经成为位于全球前列的工业产品制造业市场,但很多企业存在过于模仿与引进、图省事、走捷径的现象,设计的粗陋使中国制造的产品成了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只有重视产品设计创新才能令“中国制造”提升产品的显性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与企业接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将宽厚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本领。
PRO/E软件是美国PTC公司推出的参数化建模软件,是一套由设计到生产的机械自动化软件,已成为机械、电子、家电和航天等行业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软件之一,是从事模具设计、产品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等专业方向的有力工具,是主流CAD软件之一。本文以PRO/E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进入课堂。
一、教学现状
目前,PRO/E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为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的人才呈“千人一面”的状态,存在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学生职业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与企业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培养企业所需的掌握PRO/E软件应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才,必须加强PRO/E课程教学改革与内涵建设。
二、教学改革
通过深入机械、模具、汽车等企业调研和企业人员访谈,了解了企业所需的PRO/E人才涉及的技术岗位主要有产品设计师、结构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机械工程师、数控编程员,并对这5类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归纳、整合、提取,以获得工作岗位对应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解决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的情况。
1.教学目标
PRO/E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运用PRO/E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设计,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及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同时为学习其他三维建模软件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知识,会使用AUTOCAD制图。教学对象存在如下特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软件应用能力有差别、制图基础有差别;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学生对本课程比较有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一定的创意;学生乐于尝试,乐于挑战。
3.教材分析
PRO/E软件应用现有的教材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在一些理论讲解的教材中,一般是讲完一系列命令后,再进行实际操作,这些命令会使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真实感,而且难以记忆,而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比较少。
(2)在一些实例讲解的教材中,软件的使用和绘图技巧,不够全面和有条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按照教材实例一个一个指令学,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往往遇到一个指令不会,学生就放弃继续学习,停滞不前,缺乏兴趣。这种教材编写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教师应在充分读懂和读活PRO/E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遵循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和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主要分为草图绘制、三维建模、产品装配、机构运动仿真、工程图制作、模具设计6大模块。
4.教学内容设计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兴趣是需要培养的。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教会学生PRO/E软件的基本操作。当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后,若不经过巩固、提升、实践创新的阶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不能调动,而原本掌握的基本操作也将会被遗忘,更别谈利用PRO/E软件来解决面向未来职业,面向实践生活的各种实践性问题。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不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体系应体现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教师展示跟项目相关的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产品设计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由教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演示该项目所包含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再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照着教师的演示过程再作一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命令的用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
第二阶段:巩固阶段,先由教师给出设计模型,并引导分析绘图步骤,明确要求学生用给定的几个命令来完成,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命令。
第三阶段:提升阶段,主要开展“任务型”教学,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实施与检查、评估与讨论3个环节。任务提出环节中教师介绍任务的设计模型、考核指标、限定时间。任务实施与检查环节包括实施任务的计划编制和汇报、实施任务、任务实施情况检查。学生是实施者而教师是监控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评估与讨论环节包括展示和汇报设计模型,师生共同评价完成任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考核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未掌握的技巧进行补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该阶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创新阶段,主要开展合作型学习课堂教学。包括任务诱导、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与总结四个环节。
任务诱导环节:设计源自生活,最好是对生活进行有效的实践。首先由教师给出设计背景,其次由教师来确定常规小组或临时小组来完成任务。
任务呈现环节:由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中突出产品设计创新的考核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要求,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讨论并确定设计任务目标和具体要求并汇报。在该环节中,设计任务必须首先满足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次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设计要求,从而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现产品设计创新理念,产品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有功能上创新、外观创新、材料创新和使用方式创新。最后让各小组汇报要设计的任务,由学生或教师来评估设计任务的可行性和难点,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任务实施环节:组内成员分工、任务实施、任务检查。其中,学生活动包括完成个人任务、面对面互动、帮助与评价和小组任务总结与反思。教师活动包括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指导和调控。
任务评价与总结:各小组任务汇报,通过学生或教师根据考核指标给予评价和总结。
三、创新设计案例
下面以迷你冰箱设计为例来介绍产品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过程。
1.任务诱导
教师给出以下设计背景并安排分组,采用临时小组的形式,每组3人,全班39人,共计13组。
设计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家电产品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冰箱是我国家电行业的传统产品,我国已成为世界冰箱制造大国。随着大量的汽车日益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便捷式迷你冰箱成为冰箱生产企业和设计师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缺乏设计创新的家电产品在市场上会被消费者冷落,家电产品设计需要个性,需要创新,需要贴近目标顾客;国内市场上,迷你冰箱种类少,造型设计粗陋,缺乏个性和艺术性,便捷式迷你冰箱设计理念还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
2.任务呈现
教师给出任务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针对中高端消费市场而开发的迷你冰箱,以“便携、尊享、品味”作为该系列产品的设计定位,要求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外形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件有用的电器,还是一个居家装饰品,在细节中要求穿插对中国元素的运用。
明确考核要求:工作态度20%+工艺合理性20%+完整性15%+美观性15%+创新性30%。
各小组推荐1名学生为设计组组长,各小组根据教师设定的要求,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色彩需求、触觉需求进行了市场调研,同时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商定了设计任务目标,撰写设计任务书,并采用PPT形式向其它小组和教师汇报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
3.任务实施
各小组按照设计任务书,开展分工合作,选择自顶向下设计或由下到上设计的设计方法。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分工要求完成个人任务,遇到困难及时沟通交流,在互动中产生碰撞的火花,激发思维的灵感。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引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和学生,同时监督各小组设计任务的开展进度。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小组合作配合,商定目标并坚定执行的能力、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任务评价与总结
首先各小组派代表递交产品设计说明书并展示作品,向教师和其他小组汇报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和设计心得体会。最后,教师对作品点评,介绍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加工工艺是否成熟和合理等因素。通过这个环节,增加学生的成就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 论
通过教学改革后,产品设计创新走入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也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从解决现实问题着手,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化产品设计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翰英,庞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姚庆玲.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8).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CAD Courses and Innovation by Product Design
一、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价值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主动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数学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
研究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及活动方法
第一阶段:立项申请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法,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调查和学量的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认真研读大量素质教育和课改方面的文章,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确定把“寓素质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而形成课题,书写立项申请书,在我校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开展论证阶段
1.课题获准立项后,我们召开了开题论证会,会上宣读了开题报告,会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正。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确立人员分工和实验班级。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任务是: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实验班开展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分层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素质教育理念,重点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并丰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边学习实验边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及调查问卷,撰写论文、反思、教学案例、叙事、课堂教学实录等相关材料。主持人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和中期阶段性总结。
主要活动:2013年4月2日,设计问卷,调查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现状及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然后分析和研讨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数学学科实验方案。
2013年4月13日,组织课题组会议,指导实验教师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操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结构,全面分层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分配小组,根据特殊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建议每个学习小组以3-4人为宜,每个小组的成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来确定,小组内的人员应有一定的分工,要定期更换组员。合作探究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要参与指导小组学习,注重实效性;要运用多维评价机制;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2013年6月6日,开始教学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班采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科学改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调查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2013年9月,组织实验教师开展听课研讨活动,两名教师讲了“引路实验课”,听后进行了研讨。
2013年10月28日,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报调查结果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改进措施等,并介绍成功经验,使课题组成员互相借鉴成功经验。根据研究出现的问题,制定二期实验研究计划。
2013年11月10日,开展集体备课和观摩实验班的研究课并进行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2013年12月6日,验收研究成果,实验教师上交论文、反思、教学设计等资料。
2013年12月10日,召开课题组座谈会,汇报实验进展,研讨课题研究成果,拟确定最终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12日,聘请特教专家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专家听了一节实验课并进行了点评,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性评价。
2014年1月2日,召开会议,学校领导全部参加,确定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结果研讨商定出聋校新型的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
2014年2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整理研究成果,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开题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装订,写出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效转变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数学成绩全面提高,学习方法全面优化,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体验;师生关系和谐,民主;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成果的物化形式
课题组成员已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发表获省、市级奖励,还形成了优秀教案集、论文集等。
4.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研究出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适合所有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为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践理论。
(2)我校的研究成果为其他的特教学校教学提供了实用的经验材料。
(3)此成果有利于教研员对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解,调研和指导。本研究结果会给教研员的工作提供依据,更科学的了解聋校教学中问题。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表层,不能及时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不明显。
2.由于时间短,只在数学教学中重点试验优化教学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其他方面有些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