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妆学习计划

化妆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8: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妆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化妆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79

一、调查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经过十多年的实验、修订,终于在2012年6月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转变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今年是重庆市统一使用该教科书的第三年。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十分想知道,学生对化学实验是否有兴趣?学习成绩好或差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到学习困难?为了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我们在本学期对全年级870名学生,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先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可以为我们在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验设计、习题设置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由于我校是重庆市示范性初中,本届共有19个班级,人数众多,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存在,因此,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所以,该化学实验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也可以为各兄弟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学期,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对“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初中化学实验课”“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等方面,设计了A、B、C三份问卷调查表,对全年级870名学生,先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A卷869份、B卷870份、C卷867份,回收率均在99.7%以上。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

1.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占72.0%;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的占93.2%;喜欢和同学一起完成实验的占91.3%;

2.在做化学实验时,有非常明确的观察点的仅占37.4%;

3.喜欢趣味性实验的占99.0%;喜欢制备新物质的实验的占64.1%;喜欢家庭小实验的占59.2%;在课后很少会做家庭小实验或趣味实验的占69.9%;

4.喜欢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物质性质的授课方式的占75.9%;

5.认为化学实验课上老师的授课方式对自己的化学成绩有很大影响的占50%;

6.认为老师布置的实验习题应该在上课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的占88.1%;

7.关于初中化学哪些内容最难学(多选),其中认为是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的占51.0%;认为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性与溶解度基本概念的占32.9%;认为是酸、碱、盐的性质的占62.5%;

8.认为化学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感兴趣的学生占63%;

9.认为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不够努力的占36%;没有兴趣的占12.2%;

10.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考上高中、大学的占54.7%。

四、调查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化学因有实验,才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和创新实验,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不知如何学习以及记忆内容过多,是学生没有信心学好化学的主要原因,这应引起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所以部分学生因不知如何学而丧失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改进教法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五、反思及对策

1.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教学中可以用实验创设问题,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会较容易理解相应的概念和理论知识。

2.同一实验主题,可以设计多个探究方案。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新颖的实验设计或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初中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们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新颖、独特的实验方案能启发学生不断转换思维视角,提高他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实验和趣味实验活动。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我们提倡“到实验室外作小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化学”。生活实验简我鬃觯且现象明显。教学内容通过小实验在生活中得以延伸和拓展,这样做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较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初)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1.教学目标方面的缺失。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导向,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目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重在学生智力发展与技能增长,但是对于儿童的情感培养目标有所缺失,因此也导致了课堂教学中缺乏游戏化教学。

2.教学内容方面的缺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拼音、字词等内容的掌握。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课堂缺乏乐趣,枯燥乏味,儿童在学习中也是机械记忆,违背了儿童天性的释放。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儿童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3.教学方式方面的缺失。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学习知识。然而目前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仍是讲授课文内容,讲解字词,并没有体现游戏精神。

二、小W语文游戏化教学缺失原因

1.游戏化教学观念尚未得到充分认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持续已久,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游戏化教学理念的认识尚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着游戏化教学的进行。由于游戏化教学推行时间尚短,教师缺乏实际的游戏教学经验,担心学生沉迷游戏中而忽略对知识的学习。这种固有观念使游戏化教学难以落实。其实游戏化教学的得当应用能调节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轻松的环境。

2.游戏化教学策略单一。在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将游戏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游戏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对游戏没有太大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应试教育课程内容繁多。考试形式仍是传统的应试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考察,这就需要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在当前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高效利用时间,将所有的教学目标完成,因此在课堂上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传授知识最便捷。

4.游戏化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由于传统的应试考试导致游戏化教学难以实现,现行的评价体系应相应进行改变。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系统,并且完善游戏化教学评价系统。

三、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应用策略

1.巧妙利用课前小游戏导入。新颖的课前小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目光,奠定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课程的顺利开展作了铺垫,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当天授课内容设计具有新意的小游戏。例如,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为例,设计一个导游游戏,将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作导游,带领其他同学游览桂林山水,用自己的话描述桂林山水风景,作为游客的同学在黑板上将自己听到的描述画出来,然后大家评选最佳导游和最佳游客。教师在活动中应适当给予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篇3

一、设计趣味性练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而趣味性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设计练习时应注重题目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课尾练习设计“猜猜边长是多少”。

(1)小猫后面藏了一个正方形,可以看见的这条边是6厘米,小朋友,你们知道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吗?请说出理由。

(2)小猪后面藏的是一个长方形,可以看见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4厘米,小朋友你能猜出另外两条边是多少吗?请说出理由。

(3)小狗后面也藏了个图形。这个图形是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周长是24厘米,其中一条边是7厘米。你能想想它是什么图形吗?其他三条边的长度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这种趣味性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设计对比性练习,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显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是一种思维能力,即比较思维能力。如在教完“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学生在解题时审题不够细,对应关系找不准,如何让学生认真过审题关呢?可设计如下练习。

(1)一根绳子长6米,用去2/3米,还剩多少米?

(2)一根绳子长6米,用去2/3,还剩多少米?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解题方法和结果却大不相同。可见审题的重要性,以后不用老师强调,学生就会自觉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同时能让学生在解题中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发展学生灵活思维

学生接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依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此,在课堂练习的内容上有层次、要求上有差异。我一般将课堂练习分为几个层次。

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意班级中的学困生,内容以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题为主。

二类题面向班上中等以上的学生,题目的设计力求有一定的难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类题面向班上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内容在二类题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超前学习。

要求学生在完成规定层次的练习后还能带着胜利的喜悦去做高一层次的练习。这样做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教学“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我设计如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

(1)列式并计算。小红买来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8页,第二天看6页,第三天看12页,最后一天看10页,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只列式不计算,并说理分析。气象小组在一天的2时、8时、14时、20时,测得温度分别是13度、16度、25度、18度。求这一天的平均温度。

(3)选择算式,并说明理由。玩具厂生产玩具,第一天生产180个,第二天生产200个,第三天上午生产120个,下午生产100个,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下面的哪种解法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

(180+200+120+100)÷4

(180+200+120+100)÷3

(4)列式并计算,说明理由。哥哥和弟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已知哥哥身高是143厘米,弟弟身高是多少厘米?

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都是围绕总数、份数与平均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从顺向到逆向,题型多变,形式多样。通过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由于知识及年龄的特点,往往反映出对问题的思考是单向的、一维的。因此,在数学课中,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式的练习题,强化训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下面练习:

有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用去3/8米,第二根用去3/8,哪一根剩下部分长一些?

这道题的结论不明确,必须要根据铁丝原来的长度进行分析,我们不妨假设其原来的长度为a米。①当a>1时,a×3/8 > 3/8米,故第一根剩下部分更长一些;②当a=1时,a×3/8 =

3/8米,故两根剩下部分长相等;③当a

又如 1/3×( )=( )×1/5 = 9×( )。

通过练习、比较,当它们的乘积为1时,答案最简便。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设计生活性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现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成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了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修改病句的练习:2015年2月29日,我到南京姑妈家。晚上我从永安出发,到南京可远了,足足有1000毫米,从9:00到早上6:00,坐火车用了6小时。姑妈来火车站接我,她还是那么年轻,身高162米,体重50克。见到姑妈我真高兴。

篇4

一、学习状况

高一是使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习,进一步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做好学生的工作,对于避免学生出现成绩分化和下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对我校高一学生的调查,发现:

1.影响高一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在学生本人的学习目的、学习基础、教师的学识、人格魅力等。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思想比较严重。这必然导致兴趣难以持久、学习劲头不足的不良后果。

2.高一新生结束了初中毕业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一迈进高中门槛,在心理上、身体上有一种疲惫的感觉,加上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距离高中毕业还有三年时间,自身压力较小,这些是导致学生动力不足、自主学习时间较少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一阶段是学生成绩容易出现分化的时期。

3.能够升入高中,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当的学习能力,高一阶段的新生在潜意识里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普遍比较乐观,认为自己在初中积累的学习经验足以应付高中的学习,心理上有踌躇满志的良好感受,稍有挫折,这种脆弱的自信就会产生动摇,并导致兴趣丧失。

4.学生大多已经适应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当学习的内容、目标、环境的改变而引发教师教法发生改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没能及时进行调整而导致成绩下滑,学习兴趣降低。

5.学生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动机是动力的源泉,同样,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源泉。高一学生一入学,教师就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化学自身的德育功能,加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力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维系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为今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2.重视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从化学的特点看,主要包括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思维能力是核心,实验能力是关键,自学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喜欢化学实验的特点,使学生通过五颜六色、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物质结构和反应规律为依据,以性质为中心,深入探讨事物的实质,消除学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做既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又能增强教学的说理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为主体原则,主要通过实验质疑、探索进行教学,鲜明地体现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索、推理、归纳、总结、练习,即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行教材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只起到验证和示范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其中一部分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探索中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使其学会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也就可以改变化学课那种听得懂、不愿记、不会做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在高中的起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实践中,摒弃“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构建逻辑关系明确、多层次、开放的课堂知识体系,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实验中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一题多解”,提倡“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注意多种联想能力的培养。因为化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例如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①要在实验中添加酸液,装置应如何改进?

②若想使反应随时开始或停止,如何改进装置?

③不用大试管、长颈漏斗,选用其他仪器,如U形管,如何设计装置?

④还可以用什么仪器代替完成反应?

通过启发探讨,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4.分化知识难点,循序渐进。

知识中的难点往往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因难点无法突破和理解而丧失信心、失去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把知识难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如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知,由于初中学过这方面的初步知识,因而在适当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率时减少陌生感,从而降低接受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5.努力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篇5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从概念界定上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因此,它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即在教育领域(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作为人类文化,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但不仅限于)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入学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学校),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Learning系统,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以及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篇6

一、信息化教育的概况

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技术层面上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层面上看,其特点是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在高职英语教学领域中,信息化教学也广泛应用于其中,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高职英语行业化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商务专业学生和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的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了商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现状。

1.信息化教学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可见教学资源正逐步走向信息化,但不少教师也反映由于缺少足够的指导性和技术性支持,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有很多困难,实施效果不理想,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率很低; 师生网络互动交流很少。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调查中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课改和教师产生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愿意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比较低,而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不到两成; 在信息实践能力方面,近半的教师信息实践能力弱,授课时仅仅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制作合格的PPT,但不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不愿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就是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给他们增加了一些教学负担,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起来比较简单又省事。[2]

3.学生对实现英语信息化教学需求现状

调查和访谈中,将近65%的学生对英语信息化教学很感兴趣,希望能激发学习自主性,提高信息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高职入才的能力需求,但对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操作效果,大半学生都表示“不满意”或是认为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根据对我校商务英语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

1.1加强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对团队所有成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每学期都要请计算机教师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较难的课件制作技术,熟练使用音频与视频编辑软件,特别是培训数据库的知识与应用。

1.2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职业能力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与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应当把英语教学与所教对象的商务英语专业相结合,努力成长为双师素质英语教师。“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教学管理部门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要求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促使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使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1.3加强教师联系实际能力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要同时具备英语能力和商务能力,所以第一要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高职院校帮助教师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这样可以使教师拥有丰富的外贸行业企业经验,加上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可为高职专业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就能储备更多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也可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信息化技术水平而且具有英语培训技能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另一就是与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通力合作,获取更多国外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每年都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们可以把积累起来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传授给学生,同时把交际策略形成文字上传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便于学生们随时查阅。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争取每年暑期轮流到国外进行短期培训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信息。第三要积极与其他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交流机会,举行针对全国高职英语教师的各类信息技术或专业技能培训会,交流分享和回顾反思各学校专业英语教师的创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全国高职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引导下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习更多的学术前沿和第一手的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同时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做到以上三点,真正做到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打造实力强大的能充分为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服务的信息化教师团队。

2.注重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

2.1注重高职商务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深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开发高职英语语料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是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力推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安排、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录像等等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密切配合。建设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开发高职英语语料库。教师可利用FLASH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用Flash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操作界面生动直观、易学、易用,能够有效的针对多媒体课件内容要素,基于Flas软件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众多优势,现在越来越多教师用它来开发课件。

2.2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

准确定位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会话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商务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在商务工作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为商务英语教学始终和学生的目标情景相联,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可以得到最佳的发挥。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商务流程仿真情境,让学习者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技能。商务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商务英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交际化。由于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特点,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录像、电视、幻灯等视听形象化手段,形成一种图、文、声、像并茂,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师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的多向互动教学方式,从而体现了交际法教学思想。另外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交互式协作教学模式使教学由单向灌输改为多向交流,不仅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还可加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及文化的交流。另外由于商务英语应用于商务专业领域,具有实践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网络即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网上商务英语资料是动态的,且即时更新,往往是最前沿的学习素材。其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声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本内容过时表现形式单一的缺陷。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和策划。

参考文献:

[1] 董绿英,《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2

篇7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职化学教学在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在全国大范围的深入与实施,使我国中职化学教学质量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但就其实际状况来看,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更需要广大中职教育者对中职化学教学现状进行深一步的分析。

一、中职化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1.生源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然而学生素质却在逐渐下降,中职生无论是从学习能力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远远落后与普通高中生,同时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并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和刻苦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能力,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出现了由于不会学习而产生的学不好现象,越学不好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出现,严重地影响了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对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状况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其中最根本的教学载体,对于教材的选择是否具备合理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中职化学教材所选择的内容有很多缺少实际应用价值和知识价值,使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使学生面临着更加繁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当今我国中职化学教学教材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缺少相应的专用教材,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的版本多种多样,有些教材做到了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和岗位,教材能够遵循这样的准则固然是好的,同时还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却是多个专业通用的教材,这样的教材虽然比以往有很大的改进,但却不能够充分满足各专业的具体需求。

(2)缺乏专业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很多中职化学教材开设着诸多专业公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材,其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物质的量内容分析”,这对口腔工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太高的实用价值,然而对于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却很有实用价值。

二、针对中职化学教学现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舞

针对于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素质差以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状况,并对其加以鼓舞,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鼓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指点,同时要杜绝取笑、挖苦的现象出现,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应对学生加以关心,由于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的青春期,在该时期,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表现的十分明显,另外有的中职业学生第一次经历住校生活,心理变化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加以关心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基础。

2.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在教材方面,应采取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到本专业价值性较强的知识,教材的形式应实现多样化,除了传统模式的教材,还要有相关的教学光盘等,同时还要保证教材版本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要使教材的使用周期有效地缩短,中职化学教材可以有基础部分和新编部分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讲述相应的知识定义和基本知识,新编部分则主要体现当代应用的新知识技术以及工艺和方法等,使教材的选材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使用周期要有效缩短。

由于新课改理念的影响,致使中职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有所改进,另外,由于中职化学教学具有较特殊的现状与特点,并且其教学内容较为特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地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使中职化学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展开。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A

一、中职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职化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生源质量偏低,他们大部分无法升高中,甚至连初中也没有毕业,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基础水平偏低,厌学心理严重;多数中职生缺乏刻苦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越不努力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想放弃。因此产生不自信、厌学心理,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

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到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的思想,致使大多数学生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不仅文化课没学好,专业课也没学好。

(二)中职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化学教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

我们都知道,化学涉及很多繁琐的方程式、化学元素符号,学生不仅要理解这些符号,而且还要记忆许多化学方程式,学习起来本身就让许多学生感到无聊,而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时也缺少活泼、幽默性,死板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过于局限在教室,很少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枯燥的方程式使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而且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缺乏学习化学的最佳条件,那么,也就无法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较大的进步。

2、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

当前,虽然各个学校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但是,对于很多教师来讲,也只是课本的更换,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整节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节课 45 分钟,教师只顾自己讲授知识,不仅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而且也没有留给学生自己讨论、思考的时间,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都只是自己在说,丝毫不顾及学生的疑问、不顾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也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实验过程等等。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背诵这些方程式的意义,教师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目的。

3、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

化学教学涉及许多实验,像氧气、二氧化碳自身的性质等也需要通过清晰明了的实验过程来开展教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必不可少,然而,中职学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能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那么,当需要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就只能通过口述或者视频展示给学生了,学生无

法近距离观察他们学习到的固体、液体,无法通过实验加深对某种气体性质的了解,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化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二、中职化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舞

针对于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素质差以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状况,并对其加以鼓舞,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鼓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指点,同时要杜绝取笑、挖苦的现象出现,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应对学生加以关心,由于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的青春期,在该时期,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表现的十分明显,另外有的中职业学生第一次经历住校生活,心理变化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加以关心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基础。

(二)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1、教材编写采取“逆向思维”,即根据专业和行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应体现能力本位原则,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需求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实验内容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中职招生量大、生源差异导致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教材内容要深、浅适宜,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可选择性删除偏难内容,尽可能增加实例分析,强调实用性。

2、教材形式多样化,既要有纸质的多种版本教材,也要有光盘版、录音录像版、计算机软件版和网上教材等多种配套教材。但要注意多版本不应是同一个版本的翻版,要有新意。

3、缩短教材使用周期

笔者设想,教育部门可以构建长期的“教材编印组织”,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新编部分。基础部分要相对稳定,可以有一个较长的使用周期,比如化学这类自然科学的定理、概念、规律等;新编部分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紧跟时代步伐,使用周期应适当缩短。

(三)课程设置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不恪守学科性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尝试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专业的公共文化课各有侧重,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及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四)营造和谐的化学课堂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当中,才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化学课程比较抽象、难懂,会给学生带来枯燥和疲惫感,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没有意思,再加上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学生很快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厌恶感,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没有任何的束缚和恐惧感,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就会逐渐乐于学习,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不断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因此,教师就要注意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著名化学教师在讲课方面的经验,学习优秀教师比较良好的教学方式方法。

其次,平时多浏览书籍,增加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周围的化学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借鉴别人优秀的教学经验。

再次,学校方面,也要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一般思想比较传统,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教学观念,因此必须不断向老教师传播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六)努力为学生配备专业的化学实验室

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就是实验,只有实验才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化学物质的变化情况、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学校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化学实验室,而且要安排与课程安排相符合的实验课,使得理论教学能够与实验教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学习的印象。

篇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中职教学蓬勃发展,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生源质量却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了一些教学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职教师也需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改变现存在的教学问题,使中职化学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中职学生能掌握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

一、中职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职生源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抱有较高的希望,多数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都是直接进入高中。反之,进入中职的学生多是一些成绩稍差或是比较顽皮的学生,因而导致中职教育从根本上就差于高中教育。多数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一些学生对学习还存在排斥的现象。进入中职学习以后,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时,显得比较吃力,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卑而导致他们对学习、学校、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排斥感,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偏激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其次,多数中职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化学学习。由于在初中时,学生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学习难度更高的化学知识时,学生会难以接受新知识,从而也很难让学生理解或是学习更加具有深度的知识。

2.中等职业学校对化学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到位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学校领导班子一定程度上会偏于重视技术教育,而忽视了化学这类学科的教学。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化工公司和研究机构很少从中职学校进行招聘,而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从而忽视了化学学科。使多数中职学校缺少化学实验器材和专业的实验室,同时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一些化学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调用过来的,其缺少专业的化学知识。

3.中等职业化学教材缺乏专业性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中职学校使用的化学教材不尽相同。一些化学教材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也贴近社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很多的专业共同使用同一个版本的化学教材,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局限性。化学在专业上分为好几个专业,比如有的偏于师范类、有的偏于化工厂类等,不同的专业对于化学知识的所需也是不同的,因而使用同一版本的化学教材,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针对中职化学教学现状应采取的对策分析

1.采取鼓励措施,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不同于高中生,在学习上不能自觉地学习。教师应该发现这一现状,从而从本质上出发,采用鼓励式的教学,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面貌。没有不想成为学习优异的学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在中职学校中,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教师可以从简单的知识开始教,让学生慢慢地了解到他们缺少的知识。同时,不断地鼓励学生自觉复习初中化学知识或是复习和预习现在所学的化学知识。鼓励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让学生克服自卑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进行正确的指导,切忌嘲笑学生,要尊重学生,同时还应多说鼓励学生的话,让学生放下害怕教师的心理。鼓励式的教学,也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并教授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变他们排斥学习的心态,养成一种喜欢学习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化学成绩的提升。

2.重视化学教学,加强师资力量

中职学校领导层重视对化学学科的重视,从而对化学学科投资更多。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化学学科的硬件设施投入,比如多投入资金购买相关的实验器材和修建较好的化学实验室。具有齐全的化学实验器材,学生在上化学课时,教师不仅可以进行演示,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自己动手,自己发现化学现象,这能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的心理。学校实验主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开放性,能让学生在空闲时到实验室进行参观或是进行实验操作,这能增加学生的视野和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学科更多地在于自己动手做实验时发现问题,总结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后在化工厂或是其他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并非纸上谈兵。同时,一些中职学校化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化学教师进行授课。当然,不同的专业,应聘请不同的教师。学校还可以对自己本校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培养自己学校的师资队伍。中职学校作为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摇篮,应重视加强和一些公司的合作,可以让这些公司参与到化学教学中,这些企业的专业人才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自己对所在岗位的一些看法,这对于未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是可贵的,还能激励学生像他们一样学习,为自己定下一个学习目标。

3.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中职学校在选择化学教材时,应采取新颖的,具有一定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应用性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可以吸引中职学生的眼光,摆脱传统教材通篇是理论性知识特点的困扰。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材可以多样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顾及每一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可以配套使用光盘版、录像版、网络版的教材。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融合与吸收不同教材的优点,这样化学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教授化学知识。此外,可以尝试缩短化学教材的使用周期,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一些新的东西。中职学校理应赶上时代的潮流,化学教材可以分为两本分别受教。一部分是不怎么变化的基础知识,一部分是新编内容,也就是顺应时展而编写的。基础知识一般是讲解化学理论知识和一些化学的定义。新编内容可以结合当下应用的知识技术和化工工艺的方法等。这样的教材不仅专业性较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技术,而且缩短了周期,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教授。当然,这样的教材也符合中职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当下最新的化学知识,这对于以后找工作来说是有作用的。

篇10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7-03

一、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基础课学习现状,我们对会计、模具、酒店管理三个专业8个班439人做了一次关于学习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基础评价、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习惯、学习气氛与学习环境及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建议等6个方面共30个问题。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每个问题由学生进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9份,由各班学习委员组织填写好后上交,回收问卷为439份,有效卷率为100%。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30%。调查结果显示:

1. 对基础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其中,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60%以上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只有2%的学生很感兴趣,其余3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1和表2。

表1 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

表2 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大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识不够,学习目的不明确,如表3。

表3 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目的来看:42%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可以提高文化水平;25%的学生认识到文化课在将来工作中的需要;6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证必须的,也有益于将来就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基础课程是学校的要求,自己无可奈何,这部分比例达到了94%;只有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的。这说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还不够明确,需要老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不管出于哪种动机,大部分学生仍会认真对待文化课。

3. 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除了学习目的和动机以外,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表4和表5。

表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表5 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情况

表4和表5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欠佳,只有一半的学生集中听课,有高达72%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欠缺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的意识和预习的习惯,基本不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占了近80%,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提问,大部分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和巩固,甚至一部分学生考前也不复习;遇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提问或者放弃。以上调查虽然还不能完全覆盖职业学校学生学业状况的所有方面,但可以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二、反思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不管何种类型的教育,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社会因素。

(1)社会岗位职位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在中职教育究竟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社会职业岗位的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模糊了中等职对文化基础课的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但是社会的岗位发展速度却大大低于教育层次的提升速度。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使培养对象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重复,导致社会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原有中职生的岗位逐渐被大学生所代替。

(2)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导致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忽视。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这使人们错误地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划上了等号,将目光都盯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上,并把能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会技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招聘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

(3)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了生源素质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基础课学习。生源素质下降是基础课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办学门槛不断降低,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恶性竞争。为了抢夺生源,每所学校的招生都是零门槛自愿就读。这样就难以保证生源的素质。同时,初中阶段基础教育随之也降低了要求,最终只会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另外,来自互联网及社会各类媒体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2.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坏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现状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教学。在存在问题的学生中去深究原因,大部分根源来自家长。家庭成员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认识,父母亲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加之,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贝,溺爱、顺从和一味地迁就,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3. 学校教育因素。

(1)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社会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为主。为了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有的学校甚至连编排座位等日常班级管理,都是按成绩编排。初中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使中职生源的基本素养大打折扣,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在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几乎是一句空话。

(2)职业学校为迁就学生基础而降低要求。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不牢,学校也逐步降低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砍掉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让步”,期望能用好的专业技能弥补文化基础课程的缺陷。

(3)学校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部分基础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教育理念较落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因素,直接导致了基础课教学的失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重视“教书”而忽略“育人”: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感情上的淡漠导致教师不能客观、准确地去评价学生的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并逐渐转变为无所谓的态度。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严重不足,职业核心技能缺失。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改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现状,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毕业生才能更受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因此,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关系到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终身发展,也是我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邵良忠.当前中专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