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药药理论文

中药药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8: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药药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药药理论文

篇1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篇2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2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如地道人参中有效成份皂甙含量为引种人参的30~40倍),有效成份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份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3中药服用

正确服用中药,能使其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联用西药,会产生各种问题,或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产生毒性,引起疾病乃至危及生命[2]。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山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3]。6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

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4]。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5]。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6]。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药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谈谈中药制剂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红星.中药不合理用药寻因.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1-1362.

[2]赵捷.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0):12718-12719.

[3]闵泽春.对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分析与建议.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61.

篇4

自人类发现和发明用火以来,严重烧伤就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灾难。烧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其破坏程度相当严重,它破坏了患者整体内外的恒定,引起极大的内在应激效应,产生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对人体造成极大的破坏。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且死亡率高。

自1985年起,关东恩与中医药结缘,师承传统医学,用中医药文化思想理论热爱生活和学习各种技术,成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综合性人才。

暴露干燥疗法是以医疗技术恢复烧伤患者原貌的终点作为消灭烧伤的起点,瞬间地起到创造性的高速、高效、无害铲除烧伤破坏力,免除了烧伤对患者内部环境五脏六腑的外在影响。关东恩主张对极重和特大面积的烧伤患者,使用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的医疗技术,使用特效药物瞬间铲除烧伤破坏力,瞬间封闭住所有烧伤创面,铲除烧伤伤疡存在的条件和基础。采取针对性地选方配伍,激发、激活患者免疫修复潜在的能力,提高药力形成的效果,防止发生脱水、休克、感染、伤疡,并进一步发展到创面脓毒症、血液败血症、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等危险境地,经过一涂一撒一抹进行烧伤伤害治疗。

中医讲究中庸和平,通过理论、技术、扶持、扶助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以保护人体健康为最高目标。暴露干燥疗法根治烧伤,相较于西医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同时中医药物毒副作用小,强力药物药力作用于外而提毒不让入血,不让入内脏,不动手术即可解除烧伤对皮肤的破坏和对生命的威胁。

篇5

1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如地道人参中有效成份皂甙含量为引种人参的30~40倍),有效成份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份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中药煎煮机改变了传统的炉火,砂锅煎煮中药的方法,采用自动压力罐煎煮,之后直接进行无菌灌装,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需要先煎、后下、烊化等才能达到药效的药材,不适宜使用煎煮机。

3中药服用

正确服用中药,能使其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联用西药,会产生各种问题,或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产生毒性,引起疾病乃至危及生命[2]。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山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3]。

6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

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4]。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5]。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6]。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1]卢红星.中药不合理用药寻因.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361-1362.

[2]赵捷.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0):12718-12719.

[3]闵泽春.对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分析与建议.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61.

篇6

2试孕期分期调理以助孕

在患者月经规律,夫妇双方身体最佳状态下,可行试孕调理。此阶段顺应月经周期,采用分期论治的思路。

2.1经后期补肾填精,促卵泡发育

经后期因经血排泄,血海处于相对空虚、不足的状态。肾水、天癸、、血气等有形及无形的物质皆为月经周期演变的物质基础,机体唯有在充分含有这些物质支持的基础上,方能阴长至重,以候氤氲之期。结合现代医学中月经产生的机制,此期主要为滋养促进卵子的发育、成熟。卵子是肾所藏之“”,肾阴是其物质基础,肾阳是其生长的动力,阴阳互根,阴不可无阳,阳化气,非气无以化形。经后期肾阴的恢复与生成,赖肾阳的鼓动[6],即“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期以补肾填精为基本治法,采用龟板、菟丝子等补肾阴;鹿角片、羊藿补肾阳,阳中求阴;以麦冬、白芍、葛根、当归、鸡血藤以滋阴养血活血;辅以艾叶、肉桂以“少火生气”,促进卵泡发育。

2.2排卵后温补肾阳,黄体支持

在试孕期调理过程中,动态检测基础体温或行阴超检查,以了解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指导受孕时机。氤氲之时,精壮经调,适时和合,则易成胎孕。近年研究表明:肾虚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其中以肾阳虚为主[7]。此期若肾气健壮,气血充实,冲任通盛,则胎固母安。故此期宜温补肾阳为主,以促进黄体功能,为妊娠做准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菟丝子、羊藿等可能通过提高垂体对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性,及卵巢对促黄体生成素的反应性来增高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可用菟丝子、巴戟天、枸杞子、女贞子以补肾,辅以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以健脾,柴胡、木香以疏肝理气,通过调理肝脾肾,以促进黄体功能,为妊娠奠定基础。在试孕过程中,此期虽为经前期,但不可妄用活血化瘀药,以免胎堕难留。

3孕后未病先防,固本安胎

中医学对胎孕方面的认识由来已久。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以养胎,气以载胎。其中以脾、肾、冲任与胎孕关系尤为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为先天之本、冲任之本、天癸之源,藏精,主生殖系胞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载胎养胎。胎元全赖先天之肾气与后天之脾气的相互协调以维系。正如《傅青主女科》指出:“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乎!”一旦患者检查为妊娠,应积极予安胎调理,未病先防。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理气以通调气机,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本固血充而胎安。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机体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旺的特殊生理状态,易致阴虚血热,可在排卵后方药基础上,加黄芩、百合、生地黄以滋阴清热安胎。胃气上逆,如有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安胎中若出现胎漏、胎动不安,应注意“既病防变”,加强补肾安胎,并予苎麻根、生茜草、仙鹤草以止血安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检测血hCG和孕酮,动态观察妊娠情况。待妊娠50d左右,阴超检查,了解胎儿发育情况,调理至妊娠3个月。研究显示:补肾健脾中药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母—胎界面的免疫耐受[8],以利于保胎;且中药对子代智力和体格发育无不良影响,并在体质量、身高、智力方面发育优于未经任何药物安胎的孕妇所生育子代[9]。

4夫妇同治

《女科正宗•广嗣总论》云:“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故在女方孕前调理期间,常规进行男方常规检查,以排除男方所致的不育或不良孕产。此外,夫妇双方同时调治,不仅可以改善男方身体状况,提高质量,还可以促进夫妇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由于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辨证多为虚实夹杂,故在男方调理过程中不可单纯以补肾为主,应根据辨证适当辅以活血清热利湿之品。

5调畅情志,重视养生

情志、生活因素为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又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在药物调理的同时,重视患者的综合调摄、起居规律、饮食清淡、适量运动、调畅情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顺其自然,避免压力性、任务性心态备孕;孕后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忧虑和恐惧心理;孕早期禁止性生活,以静养胎,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勿过度劳累,生活有节,酌情选用百合、酸枣仁等滋阴安神之品。

篇7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一、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广义上说,中药汤剂就属于临床制剂的范畴。由于中医治疗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属于个体化治疗。可随证加减的中药汤剂将不可避免永久存在,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同样临方制剂也是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防治的重要攻略。

二、临方制剂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的异同

临方制剂在制作原则上是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没有区别的,但是临方制剂又不同于中成药的配方制剂、医院制剂室制剂(相当于小规模生产)。

三、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3.1散剂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比如,常用的单味散剂:用于降低转氨酶的五味子散,用于治疗遗精的生鸡内金散、刺猬皮散等经验告诉我们用散剂效果要好于汤剂。外用于小儿支气管炎的吴茱萸散。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3.2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3.3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3.4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3.5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3.6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四、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五、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wWw.gWyoO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更进一步的讲,运作好临方制剂这一防治的攻略可以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广庆.中药调剂学[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谭德福.中药调剂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写,2005年全国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篇8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而创造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敢于提问,先求同后求异,往往易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它是刺激人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现行的中学教材虽经精心编写,但也有不少问题。如:初三第二章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中强调了元素组成宏观物质,而微粒构成物质,但课本出现“氦气等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组成的”一句,易混淆学生的思想。再如:高一必修本中讲“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而不像液体、固体那样,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校”这一说法不严密,如固、液体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呢?另外还有讲到同位素时,35Cl和37Cl-属不属于同位素?倘若是同位素,其性质不相同又如何解释等等。只要用心思考,不难发现还有其他值得商榷之处。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二、营造问题环境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4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中国学习联盟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好奇心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学生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好奇心,并加以正确诱导,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已完成了碘水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的实验,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后清洗仪器时,有一组学生无意中将上述两支试管的液体混合后振荡,发现上层呈紫红色,就提问:“当往碘水中加入苯和四氯化碳时,溶液会不会分三层,各层的颜色又如何?”我及时把握住机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组中国学习联盟胆思考,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讨论。随后我作了归纳:肯定不会分三层,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苯和四氯化碳在振荡后会溶在一体,溶液分两层,至于苯和四氯化碳层在上或在下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多少,如苯多则在上,反之则在下,并演示了两种情况时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篇9

1研究内容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篇10

1顽癣灵软膏

王兆阳等[1]取大枫子肉75g,硫黄50g,雄黄50g,松香75g,凡士林650g,冬、春季加液体石蜡50g,制成顽癣灵软膏。用其治疗神经性皮炎36例,对照组24例用去炎松尿素软膏。两组均将药物外涂患处,tid,10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2皮炎霜

薛国风等[2]取生地、麻黄、赤芍、浮萍、木贼、黄柏、防风、川椒、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冰片、液体石蜡、十八醇、月桂醇硫酸钠制成皮炎霜。将28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用皮炎霜,对照组用皮质类固醇霜剂,用法均为将药物涂搽患处,tid。两组在观察期间均不再使用治疗性内服药及其它外用药。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63例,有效69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35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85%。

3爽肤康软膏

王杰超等[3]取天然麝香、牛黄、丹参、冰片等制成爽肤康软膏。对61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自身两侧对比法给药,即治疗组在患者左侧皮疹处外涂爽肤康软膏,对照组在右侧皮疹处外涂皮康霜软膏,Bid,用药7d后,1周复查1次,连续观察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有效19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3.77%;对照组痊愈29例,显效18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7.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4神枫膏

主要由大枫子、蛇床子、雄黄、黄柏等制成。用其对8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外擦患处2~3次/d,擦时用手按摩患处15min,少数苔藓样变过度肥厚者加用梅花针叩刺。结果,痊愈45例,显效16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有效率88%。未见不良反应[4]。

5敌苔搽剂

取马钱子、生草乌、五倍子、细辛各3g,黄柏、白鲜皮、生半夏、生南星各6g,30%甲酚皂溶液150ml,95%酒精50ml,蓖麻油20ml制成敌苔搽剂。对6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外搽皮损处,3~4次/d,1周为1疗程。辨证为风湿热者,用时可加入牛胆汁及青黛散少许或配合内服中药。结果,经1~3个疗程治疗,治愈56例,好转2例,2例失访,总有效率96.6%[5]。

6神经皮炎糊

孙保忠等[6]取斑蝥1g,雄黄、硫黄、樟脑各10g,乌梅肉5g,地塞米松0.015mg,扑尔敏0.04g,二甲基亚砜、凡士林各适量,制成神经皮炎糊。用其治疗神经性皮炎患者126例,用法:对患处常规消毒后,外涂药糊约0.5~1mm厚,塑料纸覆盖,周围用胶布固定。用药10~12h内观察患处,如有疼痛、发红、起泡时,即刻去掉塑料纸,搽净药糊用无菌针头排出泡中渗出液,涂以甲紫药液,暴露干燥,使其自然结痂脱屑。如第1次用药无变化,可再行第2次用药。结果,痊愈77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8.1%。

7复方止痒酊

由百部30g,花椒30g,苦参50g,冰片15g,土槿皮30g,蛇床子50g,白鲜皮50g,大黄50g,加入75%的乙醇2500ml中浸泡2周制备而成。对9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取该药直搽患处,以稍擦红为度,2~3次/d,5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5例,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56%。有效病例随访3个月,12例复发,复发者继用本药仍有效。未见不良反应[7]。

8复方消炎止痛凝胶

由新鲜狼把草300g,黄柏50g,蛇床子50g,卡波姆9402g,4%小苏打10ml及适量甘油而制成。对神经性皮炎患处用药局部涂抹,2~3次/d,7d为1个疗程。治疗组123例给予复方消炎止痛凝胶,对照组120例用皮炎平软膏。经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85例,显效33例,无效5例,有效率97%;对照组痊愈74例,显效26例,无效20例,有效率8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

9茅膏菜搽剂

取茅膏菜粉100g,浸于1000ml75%酒精中制成茅膏菜搽剂。外搽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1~2次/d,7d为1个疗程,皮损完全消退后继续治疗1~2周。90例原皮损小、少,病程在2个月内者,均在1个疗程内治愈;45例病程1年以内者,均在3个疗程内治愈;病程2年以内,皮损较多的9例,治疗5个疗程后好转;病程2年以上,皮损较多的6例为无效。总有效率96%,治愈率90%[9]。

10复方轻红膏

方药组成:轻粉、红粉、硫磺、雄黄各3g,冰片1.5g,麝香0.3g,丙酸倍氯美松乳膏适量。制法:将前6味药共研为极细粉,掺入丙酸倍氯美松乳膏内充分和匀,制成复方轻红膏。临床使用时将药膏涂于患处,Bid,7d为1个疗程。经治神经性皮炎118例,痊愈91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10]。

11复方克癣酊

由斑蝥、全蝎、乌梅肉、皮硝、麝香等浸入百部酊内制备而成。用其对96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外擦患处,1~3次/d,10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82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治疗时间最短者5d,最长者两个月,平均为26d。该药对部分搔烂充血者有刺激,但无其它副作用[11]。

12苦徐酊

由苦参、徐长卿各30g,白矾15g,菖蒲10g,硫磺8g,白降丹0.5g,75%酒精适量配制而成。用其治疗132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除涂擦患处4~6次/d,并于每晚临睡前用温开水洗净患处,待水干后用棉签蘸药液反复涂擦患处,直到患处有微热感时停止涂擦,连续用药25d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左右,痊愈108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44%[12]。

13皮炎酊

方睛[13]取斑蝥8g,雄黄、铜绿、冰片各12g,苦参60g,加入75%酒精1000ml浸泡15d制成皮炎酊。对其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用去炎霜尿素软膏作对比。治疗组82例,用小毛笔蘸皮炎酊涂擦患部,开始1次/d,2d后若无不良反应,增至2~3次/d,直至皮损痊愈;对照组53例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涂擦患处,2~3次/d。结果,治疗组痊愈51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1.7%。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金必忠[14]取朱砂6g,水银3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5g等亦制成皮炎酊。对4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外擦患处,1~2次/d,1~3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擦药时间最短者为1d,最长者15d,平均用药时间为5d。

14复方斑蝥酊

制备:斑蝥6g,花椒12g,徐长卿15g,冰片6g,大蒜头6g,加入45%酒精500ml中,浸泡1周,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分装备用。对152例局限型神经性皮炎患者用毛刷沾少量药液薄涂于皮损处,2~3次/d。结果痊愈56例,好转8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0.12%[15]。

15牛黄皮炎灵

由牛黄2g,青蒿500g,松叶500g,薄荷500g,冰片50g,乌梅500g,用醋酸浸泡制成。用其治疗神经性皮炎60例(A组),并与用皮炎宁酊治疗的30例(B组)和醋酸肤轻松治疗的30例C组作对比观察。3组均每日取药外涂患处。结果,A,B,C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6.7%,66.7%,83.8%;复发率分别为6.9%,30.0%,48.0%。经Ridit分析,3组有效率及复发率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5)。A组疗效最佳,复发率最低。三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肝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16]。

16复方土薯搽剂

取土薯、苦参、米醋等制成复方士薯搽剂。治疗组用复方土薯搽剂外涂神经性皮炎患者患处,2次/d;对照组以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和0.05%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白天搽霜1次,晚上搽软膏1次,并封包过夜。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194例中,治愈183例,显效9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48%;对照组90例中,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5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5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17]。

17螺旋藻提取物乳膏

由螺旋藻提取物加其它辅料制成。采用自身对照,对5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左右两侧分别外擦螺旋藻提取物乳膏及皮质类固醇制剂,Bid,7d为1个疗程,观察2次/周。用螺旋藻提取物乳膏一侧,1,2周治愈者均为3例,4周治愈者1例;另一侧2周治愈者6例,3周治愈者1例。螺旋藻提取物乳膏平均治愈时间为1.86周,另一组为2.14周,经统计学处理P<0.05[18]。

18火麻仁馏油涂膜剂

杨素华等[19]采用减压干馏-减压分馏工艺制取火麻仁200~300℃馏分,以松香乙醇溶液为基质制成3%火麻仁馏油涂膜剂。以此药(A组)与0.025%肤轻松霜(B组)对比治疗神经性皮炎,两组均每日早晚各外涂皮损处1次,7d为1个疗程,1周复诊1次。A组治疗局限型82例,泛发型34例,有效率分别为80.5%,73.5%;B组治疗局限型、泛发型均为30例,有效率均为76.7%。对两组药物分别进行局限型与泛发型之间差异比较,同一类型不同药物之间χ2检验,不分类型两种药物间疗效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检查均无异常。

19醋剂

朱普贤等[20]取食醋500g,文火煮沸浓缩呈糊状液50g,倒入容器内,再将苦参10g,花椒5g洗净后放入,浸泡1周后制成食醋糊剂。对播散型神经性皮炎患者温水洗净患处后,用棉签蘸取该药早、晚1次直涂病变部位,有较好疗效。刘茂雄等[21]取陈醋500ml,斑蝥3条,轻粉10g于陶器中煎熬至约150ml,过滤去渣后,制成醋剂。对51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清洁皮损处后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4次/d,涂药后暴露用药部位约2~3min/次,使药液挥发干燥,15d为1个疗程,未愈者停药5d再行第2疗程。结果,痊愈44例,显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86.5%,有效率98%。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施建华[22]取木鳖子60g(去外壳),烤干后研成细粉,放入陈醋500ml内浸泡7d后备用。对169例神经性皮炎患者用绿茶水清洗患部皮损,再用药液直接涂搽,2~3次/d,7d为1个疗程。结果,原皮损小、少,病期1个月内的88例均在1个疗程内治愈;病期2年以内的49例,均在3个疗程内治愈;病期2年以上,皮损少的15例,治疗5个疗程好转;病期2年以上,皮损较多的10例无效;7例疗效不详。总有效率为93.8%。郝宏华[23]取苦参200g放入陈醋300ml浸泡5d后,早晚1次直涂患处,并与拨罐疗法交替使用。经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痊愈3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痊愈者随访1年未复发。

20蜂胶软膏与涂膜

伊和姿等[24]取蜂胶与适宜基质制成软膏或涂膜。对神经性皮炎患者,外涂患处,2次/d,7d为1个疗程。软膏治疗18例,痊愈3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77.7%;涂膜治疗15例,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3%。

21熏药干馏油

徐元[25]取苍术、苦参、防风、黄柏各30g,松香、白鲜皮各45g切碎混匀,置特制铁器中,于火上干馏,收集制得干馏油。对2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用棉签蘸油均匀薄涂于整个皮损上,晾干1~3min后,再以稍大于皮损面之伤湿止痛膏固定。初次1周涂药3次,并可见效,若苔藓样变鳞屑脱落变干,改为1周涂换1次,巩固疗程阶段,改15d涂换1次。结果治愈14例,显效1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

22清凉油加味软膏

吕跃湘[26]在清凉油中加入雄黄、铜绿、硼砂、冰片、樟脑等制成软膏。对3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直接取其涂擦于整个病变皮损区域,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次/d,7d为1个疗程。用药1~3个疗程,治愈22例,显效6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

23蜈矾膏

张俊等[27]用蜈蚣与枯矾研细末,麻油调匀制成蜈矾膏。取其涂敷患处,并配合刺络拨罐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120例,痊愈110例,有效10例。

24丝瓜叶膏

取鲜丝瓜叶、蒲公英等加老陈醋制成半凝固状丝瓜叶膏。将5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先按艾炷灸法施术,再涂丝瓜叶膏,Bid;对照组在患处涂擦皮康霜软膏合伴尿素软膏,2~3次/d。结果,治疗组治愈2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复发4例;对照组治愈率20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7%,复发7例。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8]。

25一枝蒿酊

取一枝蒿400g,95%乙醇适量,共制成2000ml一枝蒿酊。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用药液外搽患处,Bid,6d为1个疗程。经治32例,治愈28例,显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5%[29]。

26参蛇威止痒酊

主要由苦参、蛇床子、威灵仙、冰片、黄柏、苍术、刁竹等与50%酒精共同浸泡,滤液与丙二醇、丙三醇、氮酮等调配而成。用该药2~3次/d外搽患处,经治神经性皮炎163例,止痒总有效率为90.2%。另将该药与安降止痒水、皮炎宁酊分别对10,15,25例神经性皮炎患者作止痒效果对照观察,治疗方法同前,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0.0%,24.0%。未见不良反应[30]。

27加味黄芩膏

由黄芩20g,青黛5g,桔矾5g,轻粉3g,凡士林100g,冰片适量制成。对49例局限型神经性皮炎患者每晚用温水洗患处后,外涂膏药,再用塑料薄膜封包,次日早晨洗去,1次/d。结果,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3例。6个月后随访痊愈者,复发8例。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1]。

28摄领疮消膏

主要由苦参、百部、花椒等12味中药与羊毛脂、凡士林等辅料制成。对神经性皮炎患者77例,外用该药适量涂敷患处,3次/d。结果痊愈56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1%[32]。

29复方轻冰膏

组成及配制:轻粉15g,樟脑、薄荷脑各5g,冰片、硫磺、枯矾、川椒各10g,地塞米松20mg,凡士林30g。取前8味药分别研细成极细粉末后混匀,再与凡士林混合调成糊膏状即得。临床对其治疗52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进行观察,对照组34例应用丙酸倍氯美松乳膏。用法:治疗组暴露皮损部位,常规消毒后,将药膏涂搽患处,再外贴较患处稍大之塑料薄膜,最后用薄层纱布覆盖固定,夏季可不用塑料薄膜,每隔1d换药1次,7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取药外搽患处,2~3次/d,7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内服及外用药物,6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9.4%。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33]。

30康肤洗剂

由苦参1.2kg,蛇床子1kg,黄柏0.8kg,明矾1kg,白鲜皮1kg,苯甲酸钠20g制成。临床治疗神经性皮炎732例,显效327例,有效336例,无效69例,总有效率90.27%[34]。综上所述,医院外用中药制剂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方法简便、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等特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普遍存在制剂命名不规范,制备工艺不成熟,无制剂质量标准;临床样本偏少,部分文献无随机对照,疗效标准不统一;无药理、毒理等临床前实验研究等问题。因此,探讨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并研制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将是今后广大科研及临床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兆阳,王洪环.顽癣灵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36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7,16(3):12.

[2]薛国风,马建新.中药皮炎霜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1996,24(6):28.

[3]王杰超,孙文亮,刘建平,等.爽肤康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1,23(11):841.

[4]候恩征,眭维耻,刘兰秋,等.神枫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及慢性湿疹[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4):245.

[5]张力,张建军.敌苔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60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8,7(1):21.

[6]孙保忠,王晓莉,马红.神经皮炎糊治疗神经皮炎慢性湿疹190例[J].陕西中医,1997,18(5):209.

[7]刘静萍.复方止痒酊治疗神经性皮炎9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5):46.

[8]孙华,郭淑丽,聂磊.自制复方消炎止痒凝胶治疗神经皮炎123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3,43(28):51.

[9]罗光富.茅膏菜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1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59.

[10]宋向阳,杜灵栋.复方轻红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11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95.

[11]邹贵,曾月英.复方克癣酊治疗神经性皮炎96例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1995,11(5):41.

[12]梁英华.外用苦徐酊治疗顽癣132例[J].陕西中医,1993,14(5):208.

[13]方晴.“皮炎酊”治疗神经性皮炎82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4):44.

[14]金必忠.皮炎酊治疗神经性皮炎48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3,9(3):38.

[15]陈映玲,郭可清,周礼义,等.复方斑蝥酊治疗慢性局限型神经性皮炎的临床实验研究(附152例报告)[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9,18(3):195.

[16]蓝吉如,刘永明,李国顺,等.牛黄皮炎灵治疗神经性皮炎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97,13(2):16.

[17]丁丽,周佃渠.复方土薯搽剂治疗神经性皮炎194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61.

[18]申国庆,陈志强,刘兆乾.螺旋藻提取物乳膏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海洋药物,1999,18(4):54.

[19]杨素华,马子牧,马晓旋.火麻仁馏油治疗116例神经性皮炎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1):28.

[20]朱普贤,李俊坤.食醋糊剂治疗神经性皮炎[J].河北中医,2003,25(6):416.

[21]刘茂雄,张明涛,王蕊.中药醋剂治疗神经性皮炎51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1996,17(5):294.

[22]施建华.外用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169例[J].人民军医,1995,38(9):52.

[23]郝宏华.拨罐配外用药物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5):39.

[24]伊和姿,余虹雯,陈瑞华.蜂胶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24(11):28.

[25]徐元.熏药干馏油合伤湿止痛膏治疗神经性皮炎[J].中医外治杂志,1996,5(1):14.

[26]吕跃湘.清凉油加味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3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0,7(2):20.

[27]张俊,张德基.刺络拨罐加敷蜈矾膏综合治疗神经性皮炎120例[J].中国针灸,1996,16(11):47.

[28]曾志平.艾灸法配合"丝瓜叶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4):37.

[29]关黎红,郭美玲.一枝蒿酊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76.

[30]谢开强.参蛇威止痒酊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478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研究杂志,2005,11(8):1074.

[31]何玲.加味黄芩膏临床应用114例报道[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1):68.

篇11

处方上有1种或以上中成药,即纳入为中成药处方。

1.2中成药使用合理性观察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结合药品说明书、文献资料等,拟定用药合理性指标。①用药与诊断是否相符;②是否重复开具具有同类功效中成药;③用量用法是否规范;④药物配伍是否合理;⑤疗程是否合理。从5项观察指标进行判断,如有1项及以上不合理,即判断为不合理用药。

1.3中成药合理应用系统管理方案

①临床医生方面根据临床常见疾病,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常用中成药,按照西医疾病系统分类为纲,以中医辨证分型为目,编写《社区常用中成药使用手册》,重点讲解疾病各主要证型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常用中成药的组成、药性、适应证、禁忌等。②药剂人员方面对处方进行认真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积极提供药品相关信息。③医院管理方面加强质控小组的检查力度,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④信息系统方面将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常用中成药,根据功效分类、药理作用、ADR以及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等,制作成简单易行的合理用药提示软件,包括设置处方必填项目,同一功效分类药物出现叠加使用时予以重复用药限制,常见药物配伍禁忌提示,设置单次处方最高剂量,毒性药物使用提示等。⑤患者方面通过举办讲座等各种有效手段,向患者普及中成药使用常识,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1.4统计方法

用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alquerylanguage,SQL)对处方数据进行查询,应用SPSS软件进行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并根据资料类型、数据分布特征选择相应的统计描述与推断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成药使用医师执业类别情况

本次调查抽取2012年1-6月和2013年1-6月处方共112972张,其中中成药处方70331张,占处方总数的62.25%,中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仅占18.00%(12660/112972),西医执业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占82.00%(57671/112972)。

2.2系统管理前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

系统管理前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占26.95%(8582/31836),管理后不合理中成药处方比例为12.55%(4832/38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分类统计系统管理后,用药与诊断不符、开具同类功效中成药、用量用法不规范、疗程不合理现象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