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3 15:2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1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确个人动作教学中的细节

一套动作在体育专项教学中需要拆分成若干小节分别进行教学,最后再将分解的动作串联成完整的动作,这个过程中,动作的串联和衔接是其中的重点。由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能够明确地展现出串联和衔接的动作,从而有效提高了动作的流畅性。如:在教授一套完整的单杠联合动作中,首先,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体操大赛截取的单杠动作;其次,将整套动作拍下来做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的过程中穿插重点和难点;最后,将学生一些错误的动作拍下来与教师正确的动作进行比较,运用慢放和暂停等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这种方法不仅缩短了教学过程,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技术重点,攻克技术难点

在体操运动中,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由于要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而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学生很难在瞬间看清楚整个瞬间完成的动作,更不能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但是教师过多的重复示范以及讲解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们可以将难以示范的动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慢动作、停镜以及重放等手段结合讲解和示范表现出来,由于学生能够看清楚每个瞬间动作的细节,因此能够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的同时掌握动作的难点和重点,自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准确、逼真

在体育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方式莫过于讲解和示范,而讲解更是最主要和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所谓讲解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要领以及动作名称、做法和要求等,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练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对于讲解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做到通俗易懂和简明扼要外,为了达到准确表达动作技术结构和要领的目的,更要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但是仅凭一张嘴是不容易做到这一点的,为了更好地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以及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采用仿真化、模拟化以及形象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内容发展和变化过程逼真地展现出来。多媒体具有的动画技术和音像组合技术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逼真的情境中领悟动作要领。如:教师在示范挺身式跳远的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同步解说和慢动作示范,更不用提腾空阶段的挺身技术,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一目了然。

篇2

二、将卫生健康融入到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将卫生健康知识运用于体育教育课堂中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做课程准备时,传授学生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确保学生着装干净、透气和舒适,指导学生做好之前的准备活动,防止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教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注意肢体卫生情况,避免碰触到皮肤、五官受到感染,尤其是小学生比较调皮,很容易在体育活动时发生磕碰,在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生感染现象。当结束了一堂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体育活动之后的过程,调节身心,督促中小学生做好大量运动之后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在剧烈体育运动、身体疲劳后因卫生上的疏忽带来的疾病。因此,将卫生健康知识带入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篇3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篇4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可以强化学生能力提高和终身体育原动力逐渐的形成。笔者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做好学生的单元学习评价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好单元学习评价,能有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正是由于过去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因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定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体验,与人合作技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关注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给予个体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表现自己,拥有自信。

.新课程教学评价特点

..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运动扭伤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总的信息反馈,为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和目标提供依据,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并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是学习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有正确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小组评价,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的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尝试

.单元评价内容与标准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设计了“单元学习评价表”,既注重了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也注重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见附表)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水平四)

第单元学习评价表(项目:)

班级姓名时间: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根据各水平目标中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体育与健康

知识与技能

课堂表现

学习态度

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

单元总

原始成绩

现有成绩

提高程度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师评价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师评价

自我

评价

小组评价

师评价

分全部做到或胜任

分大部分能达到

分基本达到但不胜任

分以下大部分达不到

自己的话

同学的话

老师的话

家长的话

.单元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评价流程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单元总评家长评价

..自我评价

体能项目评价。先测试与学习项目有关的体能原始成绩,要求学生如实填入表中。单元学习结束后,再测试把成绩填入,“提高程度”栏采用等级制填写,用累计记分法确定等级(例如:学习前成绩得分为分,学习后测试成绩得分,最后成绩应为分进步分分分,“提高程度”栏等级记作“”;如果学后成绩测试得分,最后成绩应为分—退步分分分,“提高程度”栏等级记作“”)。

“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情感意志与合作精神”评价。单元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运动技能与知识掌握情况,在本单元每节课学习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同学合作精神等内容的表现,分别填写四个等级””、“”、“”、“”。同时,针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学习体会等方面,填入“自己的话”栏目。

..小组评价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每组人进行。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小组评价,根据组内成员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平时在每节课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的表现,组内成员发表意见,最后由组长确定等级。同时把具有代表性的优点表扬和存在问题及建议填入“同学的话”栏目中。

..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单元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情况,最后确定等级。同时,把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学习目标达成度,对学生优点和希望等内容,填写“教师的话”栏目。

..单元总评

单元总评有每位学生自己进行,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各评价内容的评价等级,确定自己本单元学。方法是:等级的分数段为—分之间,取平均值;等级的分数段为—分之间,取平均值;等级的分数段为—之间,取平均值;等级为分以下,取分。然后把各单项评价等级换算成分数后,将所有单项分数相加取平均值按“”、“”、“”、“”四个等级给予单元总评。例如:某同学成绩评价中有个“”,“”,个“”,个“”,总评分数应是(××××)/,在“单元总评”栏目中应填写“”等级。

..家长评价

在完成以上各项评价项目后,学生把单元评价表带回家,由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填入家长的评价。

.运用单元学习评价的注意事项

.单元学习项目内容的确定,一定要针对五大领域,并结合水平目标进行考虑,对“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有明确的、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作为支撑,选择项目内容比较容易,而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需要渗透到实际教学内容与活动之中,在选择单元教学项目时,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整合教材,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挖掘教材的内涵。同时,在整个运用单元评价表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促进体育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了解学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单元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关爱、尊重等行为较以往有较大改变。在过去体育课上,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教师上课”和“体育课中学生身顺而心违”现象会明显明显下降。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的运用,较好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中没有经历过,往往会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出现诸如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类群效应问题、附和“权威”问题、以偏概全问题等等,因此,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对同学的认识不清的要加以指导,在评价中要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同学之间的评价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于和同学评价差矩大的要说出理由,不能不负责的对别人作出评价,以避免学生的类群效应。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和参评者要多发现被评者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一定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尤其是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评价的目的。

培养民主气氛,体现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下才有畅所欲言的环境,不搞一言堂,对不同的见解权要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言者无罪,有则改之,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和自信写在脸上。

.在运用单元学习评价表时,应注意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确定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例如: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为体操的垫上技巧,体能测试内容可选择坐位体前屈;单元学习篮球时,体能测试可选择米跑或立定跳远等。对于其他内容的自评和互评,体育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互评,课内外结合进行,“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要根据单元学习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在课上或体育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完成。

单元评价表的运用,为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提供详实的依据,在学期成绩评价时,按照单元总评的方法,把每个单元的总评等级也换算成百分制最后评定学期等级,同时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可以更科学评价学生健康状况和水平目标达成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版

季浏等编著《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钟启泉等编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篇5

PhysicalCultureinRelationwithMentalHealthofCollege

Students

LinShaona&ZhengLiru

AbstractPsychologistshavefoundoutthatabout20%ofcollegestudentssufferfrompsychologicaldisturbanceordisorderindifferentdegrees,whichhamperstheirnormaldevelopmentintousefulpersonnel.Itisimperativethatthisphenomenonbeeliminated.Inthispaperisputforwardtheideathatphysicalcultureandtrainingcandomuchtoimprovethe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forthebenefitoftheirall-rounddevelopmentinmorality,intelligenceandphysique.

Keywordsmentalhealthinterpersonalassociation

physicalculture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纪迈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1)]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报导,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2.6万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20.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98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导了杭州市对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学生高达25.39%。兰州地区对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48%的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症。《中国青年报》1988年元月13日报道,据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6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探讨尚少。本文通过对汕大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的对象。本校93级本、专科学生1081人。发出问卷1081份,收回有效答卷996份,有效率为92.1%。其中男生696人,年龄17-22岁之间,女生300人,年龄16-21岁之间。

2,调查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2)]和《学校体育调查表》进行调查。以上两表于上体育理论课时集中发放,当场完成上交,答卷不记姓名。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答卷必须两份完整方有效。

3,统计分析方法。(1)整体分析:统计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2)各群体分析:统计各个群体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3)学校体育调查统计各选中题人数的比例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

以上统计分析均在IBM-XT微型计算机上完成。

三,讨论

1,存在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的人数作为判断有无心理问题的依据。汕大93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强迫、人际敏感。(详见表3)

表3SCL-90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人数的百分率及位次

(附图{图})

2,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9.54%。其中女生较男生高。(详见表1)

表1心理障碍发生状况表

(附图{图})

3,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文科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在高校体育方面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又有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尤其是女生,她们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却因为自己的加入而使球屡次失误,使大家难以尽兴。独自跑步吗,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故而每当第六节课下课后,大家奔向操场进行运动时,总有少数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时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头。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小学时曾耳闻目睹因跨栏摔倒受伤、因跳远而跌倒损伤、因跳山羊而弄伤手、腿等,故而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强烈的惧怕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以致他们不敢参加这些项目的练习和锻炼。在一个学习集体中某一学生的练习失误,产生了恐惧心理,会使别的同学产生心理紧张,造成连续的练习失误。如学习双杠上的前滚翻或者肩肘倒立时,某一同学没能完成动作,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失误,后面的同学在进行练习时,就可能连锁反应产生挨摔的恐惧情绪,惧怕进行练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完不成老师规定的练习内容,曾受到体罚,教师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下受罚,使学生心理留下强烈持久的阴影,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严重伤害,更损其心理健康,造成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厌恶心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以上这几个方面应引起体育教师的深思。

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冲掉课外体育活动,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到大学后,他们仍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男生认识比女生好,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体育锻炼。这说明他们已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智力的发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储蓄哲理[(3)]。调查表明,有60%的人喜欢打球,这不仅与汕大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备有关,更与球类项目所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心态也大有裨益。

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居第二位,占32.6%。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女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能否改善人际关系?高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相当,兴趣相同(如都喜欢打网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学习上作为伙伴外,在体育锻炼方面也可成为好的伙伴。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些学生前往咨询,对老师的影响作用提出质疑。“不知为什么,我一见到他就害怕。”“只要教师走到我身边,我心里很害怕,把学会的动作忘得精光。”女生害怕“铁姑娘”式的女教师,男生讨厌感情冲动态度粗暴的男教师。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体育教师深思,应立即加以改进。可以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4)]。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3第十题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5)]。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五,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习的积极性。

5,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7,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材。

向支持、帮助本文调查工作的林勇强、黄光汉、曾子章诸先生诚致谢意。

男、女生比较P<0.05表2对体育锻炼认识况表理工科、文科生比较P<0.05

(附图{图})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SCL-90《上海精神医学》第2辑,1984年出版第68-70页。

篇6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完善品格的重要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培养的目的。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使学生的体育动机得到培养。

二、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1.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而兴趣即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兴趣促成动机,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态方面改进。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我还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2.通过新颖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三、良好的情绪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他们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篇7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

3.个性特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三、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适宜的强度与时间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活动时间以半小时为佳。

参考文献:

篇8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参考文献

[1]陈华卫 窦丽《美国爱达荷州健康教师标准研究》。

篇9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带球进攻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学生需要注意的范围比较广,他们既要高速带球又要防止被对方拦截,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就需要球员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运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一系列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友爱、乐观等多种感情。如在有些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会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也有失利时学生之间相互埋怨的,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伤了学生间的和气。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疏导,耐心地教育那些比较偏激的学生,让他们正确地看待比赛的成败,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比赛的结果。这样能有效地调控这些学生的情绪,对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引入拓展训练

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心理拓展训练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大胆进行实践,勇于创新,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步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有效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有力保证。体育拓展训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克服惰性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学会欣赏、关心、爱护和关注他人,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精神、情感以及智力的和谐发展。

四、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间的这些差异性来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有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失败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他们变得不喜欢上体育课。为此,新课程改革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发展,能够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很好落实的瓶颈。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积极的认知和意志行为,能调控自身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协调并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日益凸显。在最新一次全国4团6岁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二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我庄要表现在处理师生、亲子、同学及异性间的人际交往的障K。(2)学习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掌校和家长均将升学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面临如此大的升学压力,中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问题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逃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3)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头肉始予所有能给的一切赴孩子享受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自我启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三、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

从社会健康的形成机制看,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质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教育,能够对诸如公共道德、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健康领域的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但道德相对信念和个体的品质而言,还是不稳定的、易变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更容易为群体活动所吸引,在反复身心体验中,学生把道德认识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地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技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4.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比较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心理训练。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压自身自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举行运动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达标的学生设计专项心理训练更多的鼓励学生皮持其努力训练以达到标准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训练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对症下药制定专项心理训练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 体育教学心理学[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季浏. 体育与健康[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于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 湖北体育科技,2005,(3) .

[4] 马平.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防治[M] .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盛红镭. 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J] . 科教文汇,2007,(9) .

篇11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