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就业创业指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经办金融机构
城镇妇女(城镇户口)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合作机构是银行凌海支行;农村妇女(农村户口)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合作机构是凌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三、贷款额度
贷款最高额度为8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四、贷款期限
期后确需延长贷款期限的可展期2年,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展期不贴息。
五、贷款利率
其贷款利率可根据贷款人的条件实行浮动,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经办金融机构)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但上浮最高不能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3个百分点。所有小额担保贷款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基准利率调整,均按贷款合同签订日约定的贷款利率执行。
六、贴息额度
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对符合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妇女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展期和逾期不贴息。经办金融机构的手续费补贴、呆坏账损失补贴等仍按现行政策执行。
七、贷款程序
社区妇代会应对借款人申请进行调查,城镇妇女按照自愿原则向户口或创业项目所在地社区妇代会提交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深入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借款人的贷款需求和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按照审慎原则发放贷款申请表(由经办金融机构统一出具)报乡镇负责妇联和劳动保障工作的单位审核,符合条件的5个工作日内,提交当地贷款经办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审核,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妇女按照自愿原则向户口或创业项目所在地的村妇代会提交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村妇代会应对借款人申请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借款人的贷款需求和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按照审慎原则发放贷款申请表(由经办金融机构统一出具)报乡镇负责妇联和劳动保障工作的单位审核,符合条件的提交当地贷款经办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审核,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贷款经办金融机构对借款个人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核,符合有关规定的发放贴息贷款,贷款合同中加盖贴息贷款专用章,并在与担保机构签订的担保合同中注明。贷款经办金融机构对已发放的贷款,需将贷款合同及汇总表报市财政局。
八、贴息程序
报市财政局审核汇总后,经办金融机构按季将已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相关材料送交市妇联确认。上报妇联和财政局审核并办理贴息。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1.贷款经办金融机构向市财政局并妇联申报;
报妇联审核;2.市财政局并妇联审核确认后。
3.妇联审核汇总后报财政局债务金融处;
4.财政局债务金融处将贴息资金拨付给市财政局;
5.市财政局拨付给贷款经办金融机构。
九、部门职责
确保贴息贷款用于从事外贸菜等微利项目;单独设置贴息贷款业务台账,1.经办金融机构。对贷款项目是否属于贴息项目进行审核;对贴息贷款的使用方向进行监督。妥善保管贷款合同及相关业务凭证,配合有关部门检查;认真做好贷款贴息的审核和申报工作;根据有关规定需履行的其他职责。
及时拨付贴息资金;加强对贴息资金的监督与管理,2.财政部门。指导贷款贴息的申请和审核工作;做好与有关部门及经办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工作;认真审核贴息申请。保证贴息资金专款专用。会同有关部门适时检查贴息资金的使用和拨付情况,及时处理和反映工作中存在问题;根据规定需履行的其他职责。
负责协调经办金融机构,3.妇联组织。市妇联发挥总协调作用。做好妇女申贷、承贷、还贷情况汇总统计,协调解决乡镇妇联反映的承贷妇女创业中遇到实际困难,协助做好创业项目跟踪服务。乡镇妇联负责申贷妇女情况调查,指导帮助申贷妇女按政策要求做好贷款申请、贴息办理、还款等工作,及时反馈资金运行状况信息。村(社区)妇代会负责做好妇女贷款基础信息登记、初步审核,全程指导妇女完成贷款申请,跟踪项目实施,做到家庭情况清、贷款项目清、贷款数额清、还款能力清;积极帮助承贷妇女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并协助做好贷款回收工作。根据规定需履行的其他职责。
十、工作时限
做到集中推荐、集中审核、集中发放,要将创业妇女提交的贷款申请相对集中。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时限按照辽财债〔2009〕476号执行。
十一、领导机构
十二、其它事项
(二)明确指导思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创业领域。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
二、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四)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五)改善行政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有关规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要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劳务输出地区要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贷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积极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八)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其按规定享受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开支。
(九)提高培训质量。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推广创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十)建立孵化基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优先保障创业场地。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健全服务组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责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
(十二)完善服务内容。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创新业。
(十三)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吸引人才去新创办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规模。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gets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would be a standardized,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ystem. 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guidance is not good enough.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is of lack of overall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1 学科研究不深
一些高等学校没有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大多高等学校也没有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开展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仅仅针对大学毕业生展开突击性质的培训,忽视了对低年级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展开,无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成有效的宏观指导。
一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便无形中给大学毕业生发出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的信号。而且我们知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水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个高就业率。而大多数高等学校存在忽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全程化要求、单纯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问题的直观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观念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开设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等学校像国外那样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不少高等学校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清,也因此对其难以给予太多的重视。这自然不利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发挥出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明灯般的指导作用。
部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观念落后,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单单重视管理功能,却忽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的根本指导意义,即教育和服务功能。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做得不够细致到满足个性化要求。
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要想对大学毕业生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系统、科学的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作基础。高等学校在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大都没有相对规范的材,所采用的教材普遍是自编、参编以及翻译教材,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上课教师常常拿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便去授课,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2 课程时间较短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确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在授课时只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启发,大多数内容大学毕业生可以课后自学,但现有授课时间很难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对大学毕业生的引导和启发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受到开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删减,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也被取消,教师在授课时也只能给大学毕业生讲授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常以“考研辅导”、“专家讲座”、“职业生涯大赛”等形式来作为补充。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大四学生,这样会忽视进行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的要求,更没有建立起全程化、规范性、系统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临近毕业时才开课,开课的时间太晚,应该在大一时就开始,一直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对课程的反思,也是大学毕业生乃至全体大学生的诉求。就业创业指导的教育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
3 教学内容单薄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创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缺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成功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关于择业技巧指导、理论性指导的理论较少。有些高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俨然成为了应试性的指导和对付面试的针对性指导。这样过度强调就业的技巧,忽视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过度重视面试和包装的针对性,直接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采取欺骗性的手段攫取机会实现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授的重点,停留在针对毕业班大学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表层工作,这些仅能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无法达到持久有效的教育效果。讲课的过程采取传统“填鸭式”的老师讲、大学毕业生听的形式,忽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如个别咨询、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课等。
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这些现实存在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轻视,失去了对职业教育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学习重点仍然是放在专业课、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的。很多大学毕业生始终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式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也变成了“自习课”,成为大学毕业生逃课的首选目标。
4 师资力量不足
就业创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基础支撑。就业创业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再加上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教育体制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流动性很大,积累一定经验和有理论思考的工作人员可能由于轮岗调离原先的工作岗位,这便造成了资深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流失,便直接影响到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效果。就业创业指导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初次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时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如长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老师的教学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成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范畴,但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进行大多是由各学院的部书记或辅导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必须的专业化知识理论背景,以及正规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经验,虽然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无法实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职业化。在指导工作开展时的内容和方式上也相对比较单一,同时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多样化个性需求。因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实际指导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程度。
5 信息化水平不高
高等学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高等学校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当作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的实时传递和以及相对应的网上招聘和手续办理的阶段。这种认知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时,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介绍社会职业的发展现状,还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职业测评、网上咨询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
而部分高等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化服务依然相对缺乏,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得到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层次和水平都相对较低。许多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明确的建设目的,在建设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与信息化物理建设的硬件投入相联系,忽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投入,在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下的信息化建设效果自然不明显。
部分高等学校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看成简单的形式化过程,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单纯地建设表面工程,并没有依据高等学校的自身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从而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高等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极大的浪费。有些高等学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一味追求硬件设备上的高配置,但与这些硬件设备在购入时的高投入相对的却是再投入实践后极低的使用率。高等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并没有发挥出这些高配置硬件设备的功效,从而造成了投入与产出间的失衡,即资源上的浪费。高等学校在信息化物理建设上的高投入还会造成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与更新的资金匮乏,更加阻碍了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宇.坚持以“四拓展”为核心,实现学生充分就业――探索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13.
[2] 周云霞.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比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教育研究,2014.
[3] 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
[4] 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由“包”分配到双向自主择业,又到鼓励创业,但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观念转变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忽视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专业化不强,缺乏培训;家长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到企事业、政府等部门工作视为就业,以上都导致人们对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正确认识,以致于创业意识不强,能力薄弱。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不够系统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包含心理学、法学很多学科门类,涵盖了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诸多方面。但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就业政策宣讲,形势分析、信息收集、求职技巧等实用层面,忽视对大学生职业观念引导、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业技能培养、创业心理辅导等深层次的深入。就业指导课程时间短,指导方法单一,讲授的创业方法实践性不强。忽视对学生的身心特征鉴定和评价,就业指导显得不够系统。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由就业机构主管,还不能同学校的其它科目同等重视,没有同学校的定位、经费等关系学校发展的大局相挂勾。就业指导老师一部分来源于德育教师,只是把书本知识主观想象的搬给学生;一部分来源于辅导员,他们承担工作较多,不能专心钻研,只能依靠就业工作经验指导学生,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深层次指导不足,不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和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办法
(一)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中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就业价值观对就业行为具有主导作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强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系统教育,从而增强创业意识、竞争意识,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意识增强创业意识,接受多途径就业理念,自觉根据自身需要丰富相关学科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参与社会竞争,承担社会责任。
(二)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教育的引导和培训
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对创业教育重视度有待加强,教育过多侧重于理论讲授和求职经验介绍,对创业教育的引导培训不足。在变革就业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是创新、创业能力最基础的条件。鼓励大学生创业,在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的比重,完善创业教育的内容设计,尤其突出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化
随着形势的变化,更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科学化。当前,大学生政策在不断变化,不同地区间有差别,及时关注更新的相关政策,解决困惑。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创业道德教育。稳定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减少产生心里困惑和障碍,增加了调节能力,有利于成功。引入差别化指导,对特殊群体不能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导。
(四)强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和科学化
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完成创业指导的重要条件。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心理学,要科学地利用自我激励法、行为补偿法等,通过对心理特征进行鉴定和评价,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天资、能力倾向、个性、态度、爱好等,在这些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指导,培养独立的意识,敢于挑战创业的勇气,坚定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使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业是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增加。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二)明确指导思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创业领域。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
二、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四)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五)改善行政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有关规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要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劳务输出地区要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贷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积极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八)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其按规定享受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开支。
(九)提高培训质量。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推广创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十)建立孵化基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优先保障创业场地。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健全服务组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责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
(十二)完善服务内容。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创新业。
(十三)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吸引人才去新创办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规模。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十四)强化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就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推广经验典型,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重点指导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6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指导学生尽早适应"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新形势下的就业政策,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好就业准备,尽快转换角色,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技能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笔者多年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深感其重要和责任重大。
一、形成困境的原因
1. 学生原因。普通高校逐年扩招,导致高职生源急剧减少,生源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课不牢,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皆是因中考失利的无奈之举,读普通高中被拒之门外,就业的话年龄尚小,退而求助职高过渡一下,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二是学习的信心、动力、毅力很成问题。刚入学时,因充满新奇感,学习意识还较浓。但这些学生大多属于应试教育的落后者,长期失败的体验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使他们自认为学习能力不行。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厌恶、逃避学习,得过且过,临到考试,才临阵磨刀、抱佛脚;三是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信奉“工作要凭关系”、“好工作要拼爹”等消极论调。不少学生认为,就业与创业是走上社会以后的事,甚至认为是老师、家长的事,学不学无所谓;四是缺少社会实践和职场竞争残酷性的体验。他们看不到《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现实价值和对自己终身发展的指导意义,觉得学习该课程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缺乏学好该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学习提不起劲,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2. 教师原因。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专职教师。很多由德育课、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兼任,还有外聘教师,他们大多没受过专门、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更谈不上专任教师的资格证书。教师大都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因而讲课时针对性不强,指导性和启发性不够,导致学生没学习兴趣;二是没有系统的专业教材。该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需要一本既有政策引导,又有理论指导,更有实践案例辅导的专业教材,但由于教师是兼职的,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又不尽相同,所以目前还没有一本理想的专业教材。教师只能通过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或加上一些自己编写的补充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刚开始精心备课,认真编写教案,满怀信心地上课,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无私地“塞”给每位学生。但是,教学效果极不理想,面对学生冷淡的课堂反应和沉闷的课堂氛围,他们先是感到无可奈何,进而觉得束手无策,最终产生厌倦,甚至应付教学的行为。这使得本来就不受重视的就业与创业课程越发变得尴尬和无助。
3. 家庭原因。就多数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进入职业类学校学习不抱多大希望,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女能学到一技之长。部分家长目光短浅,只希望儿女能混到一张文凭就足够了,不在乎能否真正学到什么,认为社会关系还在,随便安排个工作不成问题,大不了就跟着自己做。只要子女日后会赚钱就行,自己也从来没学过什么就业和创业,一样工作得很好。家庭教育的失控,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4. 社会原因。社会对职业类学校存在着许多偏见。在许多人的眼里,只有读普高才是真正有前途,上高中、进大学才能“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实在没办法才会考虑让孩子就读职校。孩子进了职业类学校,家长对外也不愿意讲,觉得很没面子。他们片面地认为职业类校学不到东西,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另外,社会对职校毕业生存在偏见。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指明招聘对象必须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毕业生,把职业类学校的毕业生挡在门外,如此做法既有失公平,又伤了职校学生的心。种种世俗偏见并不是教师上几节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就可以改变的,社会的负面影响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情感交流。教师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不应用一言堂的方式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找到实用点,让他们亲身通过体验来建构知识。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和备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备学生就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不能用纯理论的框架去“套”学生。备教学方法,教师应改变一味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做法,而应注重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能力培养,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自由抢答法、分组讨论法、上台演讲法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影视教学等,还可结合当地的就业创业现状,善于运用成功的典型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教育态度上,教师更要讲究教育艺术和教学智慧,富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善于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伤害学生。教师要敢于面对事实,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正视社会现实,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努力唤醒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努力创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意境,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学习的愉快,进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寻找机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上大课可提前十分钟进教室跟学生聊聊天、主动参与主题班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春游或秋游集体活动、加入班级QQ群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强了解,增进感情,以利于教学。
2.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定适合自我个性和能力的职业目标,学会各种择业技巧,顺利实现就业与创业。因此,学校要重视该课的教师配备和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要合理、科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就业与创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必要时可以请名教师和企业的有关专家携手开发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并参加考试,获取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职业等级证书。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组织参加相关的社会培训和技能资格考试,给教师“充电”,不断提高专业执教水平。学校要大胆拓展用人机制,从社会上招聘有资历、有经验的人才来从教,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师的水平。
3. 加大正面宣传,重视家庭教育。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看法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技术"蓝领", 需要技术实干人才,培养他们的摇篮就是职业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职业类学校的作用,鼓励他们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配合学校的正面教育,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要使家长明白,日后孩子无论求职还是创业,在校期间掌握了相关知识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一生受用。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职业类学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定会走出困境,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二、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在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于与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就业和创业形势理解程度不够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有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职业状况,职业特点,职业长未发展,职业岗位职责都不是很清楚,这种难以将职业估珍子准确定位的学生往往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2.2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在面对就业和创业问题上,学生需要给予的指导是多样化的。不仅仅涉及到就业政策和形势,就业技巧,职业规划,还涉及到就业创业需求信息,职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心态调整等等内容。但是从现阶段河北省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内容结构来看,这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3就业创业指导队但专业性不强难以胜任指导教学工作
在河北省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的任职教师往往都是学生辅导员或者兼职教师,难以保证指导课程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身兼数职,使得其难以对于就业创业形势有着清晰的把握,开展的再就业指导课程只是在过形式而已;另外一方面,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理论知识,在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人力资源学方面的知识存在欠缺,使得课程开展缺乏依据,难以有效的开展下去。
三、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策略
3.1坚持以职业发展J酬仑为依据,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服务现念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出发,以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树立教育和服务并重的观念。其次,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意识,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展就业信息,心理咨询服务,政策分析服务,保证给予学生就业和创业正确的指导。
3.2积极构建就业创业指导组织体系,保证就业创业服务效能实现
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应该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机构,以专职教师的聘请,教育配套的设置,其他部门的配合来保证其组织机构的专业性。其次,积极转变指导机构的职能,进一步优化其服务内容,实现其服务意识和责任的强化,从而将其引人到高效教育结构中去。最后,积极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人必修课,引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课程的学习。
3.3不断建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职场职责的融合
对此,要求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课程研发,结合现实职业动态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从而建立其有效的课程指导体系。其一,高度重视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在相关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反馈教学效果;其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从政策分析,应聘技巧等方面向学生传输就业创业的知识。
3.4积极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保证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
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力度,保证在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其行为主体的有效性。一方面创建有经济领域的专业单位和专业人员参与的的指导机构,科学的判断和把握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创业机遇,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理想的服务。同时调整指导机构中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服务模式,整合分散力量,提高整体服务效能。另外一方面,高校应按照学生比例,加强建设全员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但。同时,建立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知名校友等优秀社会人才担任校外就业创业指导员的制度。
课程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早已上升为社会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学校在应对方面,进行了就业与创业的指导活动,并对此活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的设计不符合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特征为使学生学到一些专业技能,也就是所谓的一技之长,同时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这和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专教育有差异,然而由当今的职业教育大纲以及教学规划而言,这个特征很难被展现出来的。根据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无论是教材编撰、规划还是教学活动的实践都远远脱离了实际,导致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能力无法用于实践。第二,在教育时偏重于理论,对于实践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针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应当要求掌握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却偏向理论,对于实践投入的精力不够。以上问题会导致学生在理论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多,无法余留过多的时间花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第三,教学过程中工作不到位。如果想要对专业知识做到彻底理解与掌握,就应当保证教学过程的工作步步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课堂讲解上,在外出实习方面的工作只是到了毕业前才会实施,而有的学校在实习方面也只是做做形式,不能使学生学到任何技能与知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也不能再回到课堂去求助老师讲解了。所以,按照职业教育的特征,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第四,考核指标不清晰,无法评价学生是否适合从事的职业。考核不是学生会不会做,而是考核教师的教学效率。第五,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设施等和职业环境的配置有显著的差异。
二、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导向的课程改革目的
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导向的课程改革目的为:第一,符合社会的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考虑到各个领域中对于人才的需要,同时根据时代的进步,针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第二,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社会各个领域对于产业结构进行重新整顿或者升级,这就表明我们在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规划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促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并肩齐行。第三,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教材、课程以及目标等方面都应当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其与目前的教育观念、教学规律以及人才标准相匹配。第四,符合受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课程的改革应当符合受教育者就业、创业发展以及个人成才的需求。以上四个层面应当一并作为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研究的目标。
三、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建设
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系统的建设要保证课程系统将增加职业综合素质作为目的,在专业技术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在专业课程中配置与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内容。课程系统的规划方面应当充分注重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发展。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建设,应当充分突出专业性,也就是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体现出学生今后会参加何种工作,接受何种岗位。此外,国家一级各种组织机构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也应当融入教学内容中。此外,这些证书是政府对各个领域进行规范的媒介,也是高专业素质人才的凭证。因此我们应当建设“教、学、做、考”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即为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依据。以上教育模式包含下面几个重要方面:第一,将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作为目标,主要注重的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而非原理的研究;第二,开展能力型课程,教材内容应当以实际需求作为中心,即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社会中所需要的技能相匹配;第三,注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第四,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以上四个方面皆为这个模式的关键因素。
“教、学、做、考合一”模式指的是将职业能力作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采取有效的政策,实现教学目标、活动方式、以及评价融合于一体。教、学、做、考合一是学校考核和社会考核的有效融合,这对于整个教学阶段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个模式提出的根据为:
1、著名人士陶行知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他的理论可以阐释为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到的与做到是同时的。这个理论对于就业和创业指导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职业教育教学的社会实践需要。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在被肯定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而这种感觉会逐渐转变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这种素养的产生也就代表职业教育教学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行业和企业对职教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技术型人才十分欠缺,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却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应当将教、学、做、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综合性教学体系,打造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作用,促使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
参考文献
学生作为一批未走上社会的群体,对于就业知识了解较少,进行创业的想法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与创业的认识。例如在进行就业求职时,应该怎样回答考官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得到考官的认可,帮助自己更好地得到理想的岗位,在进行岗位工作时需要注意哪些事情,以便可以更好地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自身的工作氛围更加的健康向上。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方面的了解,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更好地了解到进行就业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实现自身的成长,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未来。
二、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工作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进行就业指导时,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知识的普及与传授。进行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相关学习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及时地将当下就业情况与趋势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于当下的就业有一个较为清晰地认知,这种认知对于其之后认真地进行相关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的巩固、就业的选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于当下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当学生对于就业盲目乐观之时,便很容易造成自身的松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所学不扎实、能力欠佳问题的出现。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知识目标,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管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能力提升。
2.能力目标
能力的提升才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时,院校需要注重理念的传达,进行就业指导是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的选择,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只有能力过硬才可以真正地胜任本职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切不可因为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在进行能力目标的制定时,学校需要根据当下的发展形势,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更加符合企业满意的职员要求,从而获得企业的认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扮演着被动学习的角色,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但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多企业更加注重员工自身自学能力的高低,这种自学能力可以使职员获得长久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成功贡献更多的力量。除此之外,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很多企业重点了解的方向,因此院校应该注重对于学生该能力的培训,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
3.素质目标
良好的素质不仅可以使人获得更为宽广的人脉,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更是很多企业所进行员工考察的一个重点方向。良好的素质可以代表企业的形象,相反素质较差的员工往往会使客户以小观大,造成对企业的误会影响企业间的合作,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的选择时,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质往往被考官所重视。良好的素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影响着人才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中,重视以素质为目标进行学生的培养同样重要。
三、高职就业与创业的指导模式
1.课堂知识教导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进行培训的知识目标,学校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当下就业形势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位置,并很好地进行自身的定位,良好的准确的定位对于学生之后的就业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相比于以往的课程,就业培训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知识普及,而不是传统技能的培训,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这对于其之后想要竞聘的职位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对于新生的教学则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放松,主要以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主。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循序渐进的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会有着十分有效的帮助。
2.模拟实聘
学生对于求职竞聘总会存在很多的疑问,通过单纯的知识讲解很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求职需要重视的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可以采用模拟实聘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了解。在进行教师的安排时,学校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主要选择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于社会企业招聘了解较深的教师进行这一角色的扮演,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有一定程度的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实聘演习将使学生对于所学进行更好地了解,虽然教师并不是企业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员,但是长期从事教学对于企业招聘的了解使他们可以很好地胜任这一角色,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因此,进行模拟实聘是一种效果较为良好的培训模式。
四、就业与创业指导平台的构建
1.健全就业与创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配备,可以保障学生存在就业问题时得到及时的解决,获得真正的帮助,同时加强相关成果的验收,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接受相关培训,例如学校增加实训课程的数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竞聘流程,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数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斗志,主动地进行能力的提升。
2.就业信息服务
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的共享。学校可以在校内网页中设置相关的就业信息介绍网站的链接,在进行相关网站的选择时,学校必须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确定网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之后才可以进行链接的创建,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学习。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事业用人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进行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手用人单位所需要求,帮助学生制定更好的成长目标,最终实现成功就业。然后,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当下国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相关政策出台较为频繁,进行相关政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与创业的选择,利用政策支持进行相关发展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效果。最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所需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针对性的讲解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提高。
3.就业市场服务
据统计,校内就业市场是当今众多高职院校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校园招聘会中成功就业的学生数量占到总数的20.1%,其次便是通过学校就业网站进行信息的获取,参加相关面试成功获得岗位学生,其数量占到总人数的19.8%,可见进行就业网站的建设对于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性。校内就业市场往往基于学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其可靠性与真实性较之一般的网站以及中介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因此为了可以更加顺利的就业而不被不法企业所欺骗,很多学生十分重视校内就业市场的利用,积极地进行岗位寻找。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各专业的特色进行相关市场建设与发展,同时注重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使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学生的招聘可以帮助在校生获得更好的工作,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9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如今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能够与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规划、课程以及招聘会等。由于就业指导模式比较老套,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相结合的就业指导。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由于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并不能如愿以偿的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做出转变,进行创业。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才价值,同时也能有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国家发展的需要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不仅适应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创新精神,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然而实际上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学校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能塑造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中,并没有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对创新创业的不重视,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涨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涨,就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就业压力较大,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找不到工作之后才去创业,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自身就是一种压力,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社会创新氛围不浓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创新的氛围相对来说不浓厚,大学生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的不尊重,导致了整个社会创新氛围较低,同时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一)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高校需要打造出一支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讲解,还是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在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大多数都是对职业的规划、就业的指导相类似的课程,根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式中,在原有的课程中加以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不仅只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一定的实践,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发挥出学生们的积极性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党政分忧、为妇女解难是时代赋予妇联的新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妇女创业就业。为配合市委、政府做好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创业工作,我们与市同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成立了集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咨询服务、职业介绍、权益保护为一体的__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该中心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原则,充分发挥代表妇女利益、维护妇女权益职能,积极引导广大妇女树立自主创业、竞争择业新观念,帮助她们掌握创业就业本领,并为其实现创业再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及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