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穷人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穷人教案

篇1

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在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过程;生成是主动选择信息和建构信息的过程,是对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加工。预设与生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就对立而言,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容易被课前细致的预设所束缚,变成机械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一、预设:挖掘内涵,预想状况

精彩的预设,要探求核心知识,追本溯源,从整体上把握政治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预设联结的方法与途径。

在高中政治备课中,教学设计更多强调一种粗线条,提倡以版块式的特点呈现,这样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变动。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对新知识点比较熟悉,我们就可以对复习铺垫这个教学板块一带而过。如果在新课程展开之后,发现学生需要对铺垫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我们就可以加大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力度。从全人教育观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功能做出预先的设定。这种设定源于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然后由这种需要促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能适应,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态。

如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课,资产阶级改革背景内容有三点: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三是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学生对三者的关系往往不去理解,不去追问内在的联系。教师通过挖掘知识的“内涵”,引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改革”的理性概念,让学生对应背景内容进行比较学习,促使学生生成新的理论认识。而具体到每一课时主要从宏观上把握,如本课的教学预设片断: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

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读名言,说道理: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恩格斯);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问: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在编排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板块特征,单元是构成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辅助文设“相关链接”、“名言”和“专家点评”这样的块面,在预设时要认真研读。

二、生成:整合知识,碰撞思维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主张: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知识的重新整合,让学科教育插上翅膀。

整合知识,我们要强化设计科学的导学案,先学后教。导学案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先学后导,学生整合知识才有基础。

磁撞思维,零星的思维火花也能点燃对传统的扬弃。如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回答:在激烈的市场中企业怎样做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学生讲到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企业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笔者马上抓住了这一细节,并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错,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一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某一行业中某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效率,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某一行业的劳动效率;二是企业要使自己在竞争中取胜应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也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教学。

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敏捷期,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总之,用辩证思维走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木”,学生才会激情四溢,睿智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篇2

从才德角度,人可以分为四种:有才有德、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不可置否,有才有德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人,而有才无德则是比无才无德对社会更有害的人。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应该为德育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其扩大影响。

2德育的概念理解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显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德育是指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学校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产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取得正确的认知,并有实际行动来践行好的德行。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价值观的新一代力量。

3德育渗透到英语学科的方法

3.1英语课前充足的准备

要做好德育工作,老师必须利用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融合其中。在课前,老师要仔细分析授课内容,找到教学内容和德育的结合点将教案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掘出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其作为除知识外的又一教学内容。积极将学生的思维向品德教育的方向引导,启发式教学。

就以人教版必修二上第四单元的“Wildlife Protection”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学习如何去帮助濒危动物的故事。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准备好课前提问,问学生对频危动物的看法以及我们日常对待它们的做法等问题,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3.2以身作则并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既然要在单纯传授知识中渗入德育,就要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能再继续使用师讲生听的方式,而应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多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将自身和对方的思想提升到另一个境界。除了思想得到提升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结合上文中的课题,可以在课堂中由教师带头讲述几个保护濒危动物的方式,然后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对此问题的看法。

3.3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

基于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世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对英语的学习中。而且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或比赛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正好可以借此契机来宣传德育。通过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办相关的英语板报或校刊,采用校内校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来扩大德育的影响力。

4德育渗透到英语中的意义

4.1德育的渗透有利于和谐学校氛围的建设

在课堂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品德的熏陶,甚至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做法改变的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和行为,而是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行为。美德和爱一样也具有传递性,在校园中不断传递它,整个校园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校园文化也将建设得更完善。

4.2德育的渗透是促进素质教育进步的推动力

要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成功转型,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支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让学生一味片面地掌握知识,品德的教育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在作为主要科目的英语课堂中融入德育,才能有效扩展教育的层面,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4.3德育渗透能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