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1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31-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科却又游离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它以学科知识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或以学科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作为问题探讨的指向,以专题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延伸到学科教学,及至课堂教学中,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更高层次、更趋本质的理解,通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型的研究性学习。

1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原则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不应是相应知识、方法的简单再现或重复,也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记忆与练习。一个有价值的专题型研究性课题,其最终目的不仅获得问题的解,而应当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科知识的概念、方法、观念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或者重新认识一些新的联系与观点。因此,化学学科中学生选择课题以及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

(2)源于化学学科课堂学习中的疑惑确定研究性专题;

(3)立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作为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深入探讨;

(4) 从化学学科角度对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涉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的研究性专题;

(5) 有利于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并以此为据获得知识之间新的联系为基础的课题,包括化学知识的内容体系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的研究性专题;

(6) 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实验设计类课题和实验改进类课题。

2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一般一个专题控制在2-5个教学时数中完成,其内容要紧密联系教材,但可以适度地跳出教材、高于教材。这种专题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紧密结合各年级、各章节的教学进度和内容有机选取专题,与学生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其研究过程的独立程度、研究方法的掌握水平等目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一般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种类型:

2.1形成型探究

选题要求:针对教材内容,将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问题,这些材料的提出过程,也可以是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或是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

实例:铁在什么条件下最易生锈?

学习内容:通过多次实验、比较,总结铁生锈的条件。

研究过程:①分析下列因素对铁生锈的可能影响:水、空气、食盐溶液和铁的形状等,分别设计对比实验方案。②准备好各物品 ,分组完成上述实验,观察一周并记录相关数据。③综合比较,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2.2建构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具体内容包括对化学知识内容、系统结构的归纳整理,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整理。

实例:乙醇的结构

学习内容:认识、理解乙醇的结构及其支持证据。

研究过程:①教师给出乙醇的分子式,由同学猜测其可能的结构,即提出假设。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论或论点,或者设计验证性实验。③学生展示自己的论据或实验等,并进行说明。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点评、总结,布置学生写出活动心得。

2.3发现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现实问题或化学学科本身问题的规律进行归纳、推测和发现。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生长点的延伸、新旧知识产生的矛盾,以及对结论的反思、变换、延伸与拓展等。

实例:氢气是未来的最佳能源吗?

学习内容:通过辩论,认识氢气作为新型能源的开发前景。

研究过程:①由教师宣布课题活动意图,并由学生自主推举活动主持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收集,对“氢气是否是未来的最佳能源”的观点,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互相对立的两种观点进行分组,同时选定“仲裁组”人员。②各组搜集资料,准备辩论。“仲裁组”确定评判标准。③召开辩论会进行现场辩论。④全体同学根据辩论进行讨论,并由"仲裁组"作出总结,各参加人员写出活动心得。

2.4应用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和探究,包括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知识应用方法、方案、结果的探究,化学知识在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究和各学科间多知识点的联系探究等。

实例:小心!食物中的“吊白块”

活动内容:经过充分准备,向社会宣传食品中添加“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这一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商业行为的实质及危害。

活动过程:①查阅文献、访谈工商部门,了解“吊白块”的成份、功能、危害及有关法律法规,作好知识准备,并进行活动设计。②搜集添加了“吊白块”的食物样品,如面筋、米粉、粉条等,并搜集有关图片,作好实物准备。③发起一次面向消费大众和商贩的宣传展示活动,向社会展示“吊白块”、食品中添加“吊白块”后的质量假象、部分样品、中毒图片等,并同时印发传单宣传,进行讲解,回答咨询。④返校进行活动总结。

上述类型的研究小专题,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研究专题,由指导教师作相关知识背景介绍,增加学生对专题的了解,同时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然后学生围绕专题,组建学习研究小组,根据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层次概况,可以选择更加小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实施全程监控和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相互间不断地或与教师讨论、交流,最后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由同学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接受评议,并作进一步的修改后定稿,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上交。

3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学段:初中三年级

3.1课题的提出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这样的组成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地球上存在许多能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因素,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许多动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海水吸收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出:上述因素会不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我觉得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密切,且学生已进入第二学期的化学学习,已有足够的知识、能力解决该问题。于是便建议学生进行大胆的预测并进行研究活动。

3.2 课题研究的过程

3.2.1大胆猜想

课题确定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还是不变?学生们认真思考后,提出了许多猜想,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作出了预测:

(1)地球上二氧化碳气体的消耗和生成保持平衡,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增强,晚上减弱,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3)在不同地段环境、不同的时间里,某个区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会发生波动,但由于空气的流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

(4)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升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例证。

3.2.2设计方案

学生的预测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鼓励全班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设计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探究方案。第二天,全班除几个学生以外,其余学生均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学生的探究方案不仅多而且各有差异,我让几位化学成绩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把整理好的几套方案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讨论,最终形成了一套最优方案。

3.2.3人员分工

将参加不同地段、不同时间探究活动的同学分成八个自然小组,由学生自由选择报名参加,并自己推荐出小组长。

3.2.4实验探究

(1)测定液的配制

取浓氨水1滴滴入250mL蒸馏水中,配成很稀的氨水,再滴入2滴酚酞指示剂,由于稀氨水的碱性,此时酚酞显红色。

(2)测定方法:

用50mL的注射器吸取上述红色溶液10mL,到测定区中进行抽气,需抽到50mL刻度处,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入口,振荡一至二分钟以后小心排出残余气体。如此反复抽气排气数次,直到红色褪去(说明氨水已被二氧化碳中和),并记录抽气次数。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定正在开大会的阶梯教室、学校操场、正在上课且门窗紧闭的教室、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吴江热电厂区(分别测中午12点和晚上8点)二氧化碳含量,记录抽气次数。通过抽气次数的比较,能较粗略地定量计算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3.5得出结论

经过八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大家测出了不同地段、不同时间里使注射器内溶液红色恰好褪色的抽气数。将结果进行汇总,让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作了认真的分析,最终大家形成了共识:

(1)总的来说,各地所测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差不很大(抽气数最多为8次,最少为6次)。但也能看出差别来。

(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矿物质燃料的使用、森林植被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3)人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参加了这次探究活动,大家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虽说有些同学平时学习上不是很好,但实验动手能力很强,观察、分析比较细致、全面。活动中大家普遍积极、主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实践了大家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4 开展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4.1 正确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教学氛围,我们应该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更不能忽视或偏废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我们只有在搞好 “双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2 正确指导学生认真选好课题

指导学生选好课题是化学研究性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关键,课题的研究水平应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研究的条件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又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问题。课题的选择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4.3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时要注重与学科课本知识结合的相关度,培养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并拓宽深化地去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一、信息技术在“情境导学”中的应用

在情境导学中,我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导学的几种方法:(1)动画导学法;(2)图片导学法;(3)音乐导学法;(4)视频导入法;(5)文字导入法。

二、信息技术在“独立自学”中的应用

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下,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比较、借鉴解题方法,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在“小组合学”中的应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要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史、解题思路和方法,还可以网上答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

四、信息技术在“质疑探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综合性学习”中,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综合各种资料、整合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备问题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根据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因为网络上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正确的,要去伪存真,要进行小组讨论,要辨别归纳出有用的东西,在此过程也就达到了“质疑探学”的目的。

篇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学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学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学。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1)“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2)“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

(3)“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

(4)“资料处理利用法”。

篇4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本组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反思,6篇论文获得市一、二等奖并收入汇编,还有多篇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参加学校汇编。

(4)认真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所有教师都积极地完成规定学时,成绩至少合格。

2.加强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安排,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四统一”(统一进度、教案、练习、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高一级备课组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3)认真成功组织了本组的教学公开周活动,陈飞腾老师开了示范课,罗智强、李萍杰、宋锡海、余赛红四位老师分别开了公开课,全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新课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4)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5)高一、高二备课组认真抓好学科竞赛辅导工作,分别举行了校级物理竞赛,发现了一些物理学习尖子,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参加奥赛做好充分准备。

(6)加强了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了配合学校“十一五”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全组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刘玉树负责的《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陈飞腾负责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创新教学》、方秋月负责的《中学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都在本学期完成了结题,研究成果上报学校。

4.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1)组织了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全面规范教师的学习活动,各青年教师均在学习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2)组织了新教师上好汇报课,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各青年教师通过各种讲座、交流会议、参观等活动,对教师业务进一步熟悉,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积极做好“青蓝工程”建设,老教师积极做好新教师的指导工作,协助新教师成长。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组青年教师的成长。翁志鹏老师和林志臻老师参加“砺青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5.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篇5

1.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非常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新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按如下程序进行:

但在上课中发现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框定学生思想,一讲到底。

2.创设情境成了故事会

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但要注意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量也要适度。有的老师对创设学习情境理解有误差,大量的创设情境,将课堂变成了故事会。

3.自主学习成了讨论会

新课标在“目标要求”中突出了学习主体。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设的历程”。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才能有效,否则将课堂变成讨论会,课堂上轰轰烈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甚至少数年轻教师对自主学习理解存在偏差,“放羊式”的课堂,不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4.现代信息技术成了小黑板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并通过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而广泛应用的一门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新《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的设计和新的方法,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 。

面向全体,重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突出一个“动”字 。

动手实践,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改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例如,增加了大量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许多问题具有可实践操作性,这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索、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一个“用”字。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学习――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通过此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3.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重视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教学呢?坚持5个原则,贯彻3个策略,做到5个要求。

(1)三个原则:①民主性的原则,师生之间民生平等,学生是数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询问者、服务者,在师生双方和谐气氛中实现各自和人生价值。②实践性的原则。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由学生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归纳思辩从而形成数学结论。③探索性原则,对数学理论、法则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讨,逐步澄清问题,使用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三个策略:①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激化学生思维过程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淡化教育形式,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所注重教学实施的根本要求;②创设教学情景,让每位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学的核心精神;③减轻学生负荷,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可求,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的保证。

篇6

以数学学科为例,它的突出特点是抽象、逻辑性强昨形式化表表。数学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巧妙地处理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发现与论证、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智能画图、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等功能为数学教学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和灵活的手段。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忽视思维的过程,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导致学生不会计算,不会画图,懒于思考,技术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技术的原则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和理解。

2.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2.1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极高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初三几何《圆》第一课,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 • •画面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学生一看,立即明白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样的情境自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2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等,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使全体学生得以资源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新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 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件的开放式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在备课时可方便地改动课件(包含文字与图画);

②可以在授课途中方便地调用某个部件(概念、性质、习题等);

③可以方便地在授课中改动例题、图形,使得一个例题可以包含更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对该题所揭示的概念、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④可以控制图形变化(或运动)的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

⑤要能够控制屏幕作图与解答中文字弹出的速度(或进度),不能要么什么也没有,要么统统都出来了。

⑥数学课件中的例题、练习题应有适当的余量与不同层次,供不同对象选择。

上述各方面的实现除了编制时应具有上述意识外,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实现图形变化的开放功能,目前首推“几何画板”。

例如例题(如图1):“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

积为V、P、Q分别是棱B1B、C1C上的动点。试问:四面体

A―PQA1的体积是常量还是变量?如是变量请讨论它的量值。”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98-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配置,经济就如纽带一样,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地球村的设想越发成为现实,当然,经济的发展也不置可否地推动着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世界文化也出现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不曾有过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景象。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别国称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我们也看到了别国文化的先进性,看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通过对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借鉴,促进了我国文化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其糟粕部分也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并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的指导地位

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因此,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去认识好、理解好、把握好指导思想的精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自觉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将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渴望表现、敢于冒险、善于创新、排斥约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由于他们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因而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较为混乱,稳定性不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用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大学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稳健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因此,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会进入各行各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充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在继续进行自身社会化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言行去改造着社会,影响着他人的社会化,因此,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是否积极,是否正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熏陶下,大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拥有积极健康的品质,他们奉守集体主义、乐于助人、善于团结、热心公益、甘于奉献、注重维护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专注于个人利益、个人享受、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持批判的态度,积极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一)教育理念的不足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总是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被视为唯一的主体,而学生则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处于从属地位,他们不需要去创造、去反思、去进取、只需要机械地、盲目地、无目的地去接受、吸收,从而造成主客体的失衡,在这主客体的失衡中,体现的是大学生在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对他们地位的尊重,缺少对他们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规定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而大学生自身全无自主之见,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有的只是盲目性、复制性。在这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价值追求,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将其外化自己的行为活动,这势必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势必严重削弱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方式的不足

在知识的传授上,以往更多采用的是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很少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不管他们接受与否,也不管他们接受效果如何,既忽视了对大学生情感的顾及,也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追踪和反馈,其结果只能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更多情况下其形式大于实质内容。

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课堂形式,通过面对面的、直接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模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网络,传媒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其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实践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于机械化、单调化,缺少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既使得教师缺少教学的激情,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热情度不高,甚至产生厌恶,反感的逆反心理,其结果是学生不仅不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反而是排斥这样的理论知识学习。

(三)教育队伍的不足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令学生对之兴趣索然,而且教师对之也缺少应有的激情,更多的时候教师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已,走走场,过过形式,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战略意义,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还不够高,责任心还不够强,其自身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做的还不够好,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没有塑造好,维护好,利用好教师的权威效应,从而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外部引导力和推动力,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环境,在内外因失衡的情况下,加之大学生自身的盲目性、趋同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根本,以大学生为教学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时,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注重对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双向主体性,既要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看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良好协调与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主体作用。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履行好学生利益维护者的角色,切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做好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工作,想学生之所想,谋学生之所谋,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二)创新教育方式

注重理论传授和师生互动的共同运用,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优势,克服其缺点,合理利用其有利部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经过理论课的传授,使大学生认识了、了解了、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和精髓,认清了所面对的党情、国情、世情,明确了大学生自身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准,最终解决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的问题。

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现场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好其具有的教育功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热情高涨的,大家踊跃参与的学习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并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动下更加有效地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到博物馆、陈列馆、烈士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并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培养教育队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首先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底蕴,要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指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娴熟的掌握,注重对著作的研读,以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觉地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塑造为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从而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重塑教师的权威。

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素质,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指引,而且对学生的言行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高风亮节的情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的影响,起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学生会将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具有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加以积极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予以否定和排斥。课堂下,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热诚之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贴心,学校的关怀,并在各种内外合力下,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情,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身成长、对社会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姗姗.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匡促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观的自觉[J].云梦学刊,2010(2)

3.李大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3)

4.龚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篇8

一、课程目标的整合

所谓目标的整合,就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目标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有意识的把二者联系起来。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高中阶段的学生要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要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与数学中的数理逻辑和算法知识存在交叉,而且具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共同目标。课程目标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真正把二者的教育目标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否则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

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之间的联系,为课程内容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以高中阶段为例,“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基本模块,他完全可以和数学课程中的“算法初步”模块结合在一起。又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可以和数学课程中的“概率统计”相结合。

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指把相互联系的数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内容组合起来,构成一些教学单元或模块。它可以采用两种主要的整合策略:(1)模块式整合,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模块与数学内容的模块整合为一个教学模块,上述关于算法和统计内容的整合就属于此类。(2)问题式整合,通过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借助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另外,课程内容的整合也表现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即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无论如何,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立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立足于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的整合

所谓教学的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相比,教学层面的整合更具有普遍性,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核心环节。课程目标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整合,并通过教学过程的整合才能得以实现。

教学过程的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优势、多样的信息表征优势,实现“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型”的教学模式的积极转换。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教育软件,是实现教学过程整合的关键。计算机系统能使学生以任何传统的表征形式定义、结合、转换、比较或直观地操作函数的关系;运用几何画板可以在几何与图像之间架起特殊的桥梁,实现了几何作图的动态化;借助于电子数据表,可以支持学生从算术到代数领域的转换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教育软件的功能及其教学意义,并认真研究运用这些数学教育软件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像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五、课程评价的整合

篇9

为了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适应经济的挑战,因此,学习、钻研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将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当务之急,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充分认识新课标的用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思路,这样,便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数学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学法指导谈点个人的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一、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 “新”

面向全体,重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突显 “动”

动手实践,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标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例如,增加了大量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3.重视“用”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学习――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通过此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4.注重“活”

根据《大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双基”的同时,更要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力求一体多解、一体多变,强调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解题时注重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认真学习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标下的重要体现,我们教师首先去把握与遵循新教材精神,尔后与学生一起去钻研新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和设计思路,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2.端正学习态度

(1)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网络,巩固基础知识,注重通解通法,训练基本技能。”这里的知识、技能、方法绝大多数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的,可见听课十分重要,认真听课尤为关键。教师所讲的大多是通解通法,是基本的解题思路,是规范的解题格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听课时要听得十分认真、十分清楚。

(2)重视课后习题

学习数学,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基础知识掌握不了、基本技能不能形成,更谈不上熟练应用了,因此,平时的课后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应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另外,尽可能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校阅览室读一些杂志、学习报及参考书等,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加大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整理错题集,注重错因分析

高中学生以前已经历了数不清的测试,总有这样的体会:试题拿倒手,“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为什么总是这样的呢?事实上学生没有及时去归纳、整理,从而导致每次测试都会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审题不仔细、条件看错、计算上的失误或粗心大意。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搞一本错题集,把平时的典型错误集中在一起,认真分析错因,尽量避免往后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3.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相对比较多,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结合法、根的判别式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对于每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一些典型例题,通过例题去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

4. 克服消极心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灌输学生:学习应积极主动,克服消极心理,特别是初中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强调他们不能急,不能彷徨,更不能放弃。因为高中数学刚开始与初中数学的联系不是很大,同学们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克服消极心理,努力听好每一堂课,并落实相应的练习,及时总结,反思。这样,学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恐惧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定势心理、厌学心理、自卑心理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学生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5. 把握高考动向,步步落实教学实处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总结。

(1)学习考试说明,明确学习方向

(2)教学中注重试题特点,加强适应性练习

6. 培养学生求知多变的应试技巧

要想数学考试考得好,主要取决于平时的学习习惯,但是应试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术,最明显的例子是同样学习水平的同学,到了考场,有的考得好,有的考得不理想,其中考得好的同学往往就是他们把考试技巧运用得好。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采用适合自己的应试技巧。我们要求学生考试时先不要急于动手做题,而是把所有题目从头到尾大致看一下,对每个大题的难度、分数及所需的时间大体有个了解,然后先做容易的题,再做较难的题,最后攻最难的题,直到把题目做完。这种方法好处是一开始就对试卷有个全面了解,能够较科学地分配时间,保证重点及不致漏掉分值高的大题。

但这样做也可能引起学生情绪紧张。因为全面看题后有两种可能:一是看见大部分题目都会做而相信十足;另一种情况是看见许多题目不会做而慌了神,影响考试情绪,以至原来会做的题也做错。因此这种方法只适合基础较好、自制力较强的学生使用。如果平时就有考试焦虑的同学,则拿到试卷走马观花、简单浏览一下就行了,按照顺序由易到难专心答题,反而会增加自信,取得好成绩。所以说,应试没有通用型的技巧,要从个人实际出发来运用技巧。但总体来说,在考试中要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在考场上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把握好专注与试卷、稳扎稳打、审题要细心准确、思维要活跃。

四、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我校已安装了校园网络,而且校园办公网的建设也初具规模,教师利用计算机、英特网的能力快速提高,各教师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交流,力求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如: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直观演示数学模型所刻画的数学关系,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总之, 新课标下的课程体系更新了课程内容、变革了教育理念,强调把传统的注重“双基”教学,转变到基础和创新结合上来。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在具体传授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数学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课标,领悟其含义和要求,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提高。这样才能让社会发展,让学生成材,让教师成名,教师的明天才会更好。

篇1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动画、解说、文字等多种功能,能使学生借助于电脑技术,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学习九年级(下)数学教材《圆》第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教师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动态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了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探索规律等能力。

例如:在图1中,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侧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分别交BE、CE于点P、点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线段AD与BE相等吗?线段ND与ME呢?线段NC与MC呢?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解决此问题的。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题,利用几何画板,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如图2,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

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看的清楚,理解更明白,掌握的不是孤立的一个题目,而是这样一类问题。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要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证明,花时多,难度大,学生又不易掌握。信息技术强大的动画功能,解决了很多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简洁明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共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还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例如了解数学史、查阅最新的数学发展情况,查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一题多解得能力。通过E-mail、空间、论坛等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将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们共享,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可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师也变成了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知识间的融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课程标准没有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知识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框架。

五、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更加便捷,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对教师而言,将不再单一的依赖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而是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料库等,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教学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新颖的、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信息技术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年出版.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38-0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将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清楚地展示出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利于教师能够讲清楚所要传授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转变为“研究”数学,将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

1 信息技术与设趣教学的激情整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途径,使学生在使用电脑的同时,来了解学习的数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延长及把线段两端延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再如我对《圆的认识》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圆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从计算机中调出圆的图像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圆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绘制的车轮图像,使学生对圆的性质豁然醒悟;由此所设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使同学们踊跃发言,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学生通过课堂得到经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所以,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中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可以模仿传统的钉子格围出各种平行四边形,解决了传统教具空间的束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3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的教育宜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帮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BBS、收发E-mail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分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让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和交心的朋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不需要更多言语,只要借助信息技术,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环境,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它的这些优势,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