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言: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1]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今后很大的可能性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1.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由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的共同体[2]。经过文献研究综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和对专业体育教师素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这样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入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2.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现状
2.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的要求。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3]。
2.1.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师资为主,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2.2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2.2.2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识的局限和“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4]的观念致使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2.2.3培训制度不完善
虽然继续教育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2.3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他们很少沟通。其次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负责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修机构,主要任务仍是学历补偿教育。
3.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通过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比较严峻。改革体育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作者从中选出几点进行逻辑分析,如下:
3.1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连续性原则,打破职前、入职、在职教育分离、割裂的局面,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3.2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使师范教育逐步实现由现存的三级层次到新的三级层次的转移。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3.3优化课程结构,使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实现整合。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具体体现体育师范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为他们将来成为体育教学和研究的行家里手打下铺垫。
4.总结: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我国普通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师地位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保障健全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是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体育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有机结合体。
参考文献:
[1]范运祥.注重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22-524.
高职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高职体育教育的研究是基于高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主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师的来源结构和外聘教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既有教师主观的影响因素,又有客观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分析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高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在国内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27所高职学院在职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35 份,旨在了解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影响因素,分析高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两个方面。外在的途径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教师在职学校、教育模式培训机制。这种途径不是直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而是从宏观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加以调控,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内在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指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自主教学研究、终身教学意识等,它源自于教师自身的需要、以及自身对实践的追求。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方式目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提出。在对重庆市高职学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影响专业发展途径的现状:教学观摩、自学、各种教研活动、培训进修、教学竞赛、以教学促进科研、教学反思、攻读更高学位等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教学观摩和自学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原因可能是第一,通过观摩式的交流和学习,教师更容易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得到直观的经验和认识,更能从教学观摩过程中找寻出问题的来源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此过程中借鉴同行与同事的上课风格来更新本人的教学内容。第二,自学是所有教师都可以通过自身来进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已经形成了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和氛围。相对于其他方式的途径来讲,自学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比较灵活多样。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除了教学,其职称的评定与体育科研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以教学促科研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体育教师此类人群中缺少专家型教师的领导,缺少提升教师发展的氛围。
2.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主要受到个人、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学校条件限制;教师的职业理想受到冲击,个人发展动力不足;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教师内心蕴含的积极进取意识;科研素质和科研工作环境等。学校领导的思维和态度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
(1)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教师内心的进取意识。选择“学校条件限制”压力的教师达到73.4%,学校条件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统计的结果来显示,39.9%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有32.7%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措施不落实或没有,还有31.0%的体育教师认识模糊。其中衡量办学的主要因素是可支配的经费多少和教学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
(2)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成长的动力要素和驱动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受到冲击,造成理想缺失。社会现实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理想和教育教学行为出现了分化,体育教师个人发展动力不足。
(3)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生涯中的“高原现象”使教师出现发展中的停滞。在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原因调查中发现,有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有的认为“各方面素质己很强了”,所以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这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具有一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中,他们分别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和81.3%。
(4)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与训练,很少钻研理论知识,重技术,轻理论。调查中显示体育教师科研发展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观上,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态度存在一定问题,这种习惯与在学校学习体育专业时“重教育,轻研究”等观念无不有一定的联系。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坚持撰写论文,即使有写也难于发表。同时,在有写论文的体育教师中绝大部分并不是主动撰写论文,而是因为学校的各种评比与论文挂钩。事实上,体育教师科研水平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起步晚缺乏体育科研方面的机构与指导,缺乏学科带头人,或科研氛围不浓。其次教师其家务事繁杂,教学任务繁重,比赛繁忙也影响到科研的发展。
(5)在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因素方面,经济条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工资收入不高的青年教师来说出去培训一次对他们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承担养家育子重担的教师更是这样。
3.结语
(1)体育教师应该注重自我成长,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范围。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研讨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竞技运动科研能力。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动态,从而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对策,提高和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出发点是教师,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学校环境来研究其发展。要推动体育教师发展,学校需要建立有活力的激励机制,加强学术氛围,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科学术的体育团队,提高体育教师对工作的兴趣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和学术出版活动,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建立教师基金或寻求协会、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学院应该积极转变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心。
(3)体育教师肩负着科学、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的艰巨任务,提高全民对学生健康的关注,社会必须意识到树立强身健体的良好社会风尚是体育教师不容忽视的责任,使体育教师专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课程两阶段分工不够明确、重点也不突出、衔接不很自然,两阶段课程呈现条块分割的现状,尤其是入职培训课程缺失。
(一)我国体育教师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是由高等院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五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前三套为教学计划)。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取向一致,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教育学科类课程比重低、门类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6%~10%,开设的教育学科类课程仅有5~8门,而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6%~33%,大多在20%~25%。如德国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发达国家教育学科类课程开设范围广、门类多,涉及教育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和教育史等方面。在课程开设上灵活多样,重视小型化和专题化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育学科类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2.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少、形式单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8~10周,多采用集中一次实习,内容只有见习和实习。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德国教育实习分3次共12个月。美国、英国一般为15周左右,而且实习的形式多样,如现场观摩、微格教学体验、教学助手等;多采用分段实习,如德国、韩国等;还有采用贯穿于学生大学全过程的实习,如芬兰、日本等国家。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应该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和改革教育实习的模式。3.我国术科课程学时比重过大。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术科课程比重34.3%,学科与术科比例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校是在术科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反对声中减少术科学时的,有些学校至今减的不多,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学时在40%~50%。国外发达国家多数学校术科比例约30%,美国最少,多数院校术科比例在20%左右。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学会教学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保证,教师培养必须增加教育类、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学时等,术科学时必然下降。
(二)我国体育教师入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任用制度中有“见习期”的设置,但现实中新任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基层学校只进行短期的培训,通常是介绍学校情况、新教师座谈和老教师介绍经验,还存在部分基层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入职教育的现象。国外发达国家均有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新教师入职教育是沟通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需要,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使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建立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
(三)我国体育教师在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已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师范司199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规定。课程结构方面,《指南》把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种。课程内容体系方面,《指南》将教师在职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必修与选修和专业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公共必修课为国家规定课程,其他均为推荐课程,供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体系是依据《指南》已相对稳定,形成了“3+x”型特征。“3”为课程类型,即公共课类、学科专业类和实践活动类,“x”为课程构成模块,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设定。我国体育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教育专业学科比例低,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小,选修课比例低。二是部分在职培训课程与教师培养课程重复设置,这造成了培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在职培训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指导作用不大,也就难以引起基层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的兴趣。
三、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设想
(一)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要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要从宏观上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我国学者研究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就,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作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二)明确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
依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结合体育教师的特点,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确定为:培养政治思想合格、师德高尚、关爱学生和爱岗敬业,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术和全面的能力,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构建
1.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前提。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不同阶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入职教育方案,弥补这一缺失,并与已经颁布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方案整合,制订出各阶段重点突出,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一体化教育方案。
2.体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是使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形成既有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一,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与基层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优化课程结构,降低术科类课程的比重,重视教育学科类课程,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重视教育实践,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采用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系统教育实习是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循序渐进,全方位进行实习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实习模式。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应用、理论反省、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相应的能力。职前课程设置应关注基础教育,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等课程。大学与基层学校亲密合作,与中小学建立友伴学校,大学教师要到基层学校,深入了解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学理论联系基层实际,邀请基层优秀体育教师走上大学讲台,把基层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培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该纲要作为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又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这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及其改革具有普遍的重大指导意义。
从教育的一般意义来看,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①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要在大学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育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体育能力的最佳发展水平。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大学体育教育的理念。笔者以为,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师的理念更新上。总体而言,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大学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了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技能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由此可见,这些转变对大学体育教师在专业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教师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大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由此,世界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得以兴起,以此来保障教育质量提高。随后,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各国开展了,各国政府不仅在观念上重视,而且明确了政府在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职责,试图来改进、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也就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基本措施》。英国也对师范教育进行了改革,使师范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向综合大学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还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的专业大会,该大会认为把教师职业的专业作为提高教师地位的一项政策和策略。认为提高教师地位,不单单靠物质待遇,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个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到2003年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900万,“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达到23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②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学说,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毛入学率在15%以下的是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毛入学率在50%以上的是普及阶段,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马丁・特罗在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时指出,增长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超常规扩大的同时,高校出现了诸多教学质量保障条件欠缺的问题,以及已经显现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③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提高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在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下降、场地器械少等现象严重,这导致了大学体育教育质量的下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改善现在的状况。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其根源在于大学体育教师,所以提高大学体育师资队伍成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即大学体育教师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终身教育及其兴起推动了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终身教育的创始人法国著名终身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1970年作为国际教育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探讨了终身教育问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从此终身教育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当代教育思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更是将终身教育置于社会的中心位置。
在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也有一个历史过程。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第三条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它既包含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包含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的专业性要求。该法第10条的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无疑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提供了条件。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3 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锻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性意识。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体育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体育教师既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塑造人类体魄的工程师。其师德的高下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乃至影响到社会风气。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上,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师管理部门也应改变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高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教学来进行,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掌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又能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取舍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参与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的专家型教师。
(3)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教师在职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积极为引进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其学术的带头作用。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科学研究需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体育教师再培训需要有高等院校和体育教师双方的动机支持。
(4)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它是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坚强后盾。要以学校建设为载体,加强立项的科研课题和教研室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展露才华的天地,催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学科梯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摸清自己师资队伍的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优势和潜力优化组合纳入不同的学科群体,争取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支层次高、素质好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5)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通过教师的分析判断,发现解决的办法,把它们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便称为科研:比如为改进教学,进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摸索出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各理论知识有不同的见解,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以及对各运动项目发展的趋势有预见性的认识等等。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通过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使体育教学具有新颖性,充满时代气息。
注释
西方实践哲学大体上可被归纳为两个基本传统:一是始于亚里士多德经由康德最后发展到现代实践哲学的传统。在这一传统里,实践被视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认为在人类的活动中,应当以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以人的行为方式对待人,而不应采取“非人”的方式。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生活方式概括为两种形态,即实践(praxis)和制作(poiesis),二者存在较大的区别,只有前者才是本真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所依据的理性是明智,制作所依据的理性是理智,而明智是一种区别于技术的德行,明智支配下的活动是一种非技术性的道德活动,理智则是一种技术性思考,是思辨某种可能生成的东西怎样生成,其对象具有普遍不变的特点。”[3]以从这种古典的实践观来衡量,当代人的很多“实践”其实根本算不上实践,而只是与实践有着很大区别的“生产”或者“技术”而已。因为“,真正的实践是审慎地自由选择的行为,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行为,是以人事为对象的行为,是关涉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行为。而生产则是人按照固定的程序和蓝图处理物体、制造产品,以实现外在目的的活动,生产的好坏并不能由自身来评定,只能由生产的结果来评定,而由此导致的是生活意义的丧失。人们在不断地造东西,却不知最终是为了什么。”[4]西方实践哲学的另一个传统始于近代,其代表人物是黑格尔。这一传统所理解的实践是与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生产活动,是理论的具体应用。这一传统对西方哲学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哲学有着深刻影响。本真的实践观可以理解为“:实践自始至终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的同一;实践同时还是认识活动、改造活动与调节社会关系的活动的同一;脱离实践的认识活动或改造活动只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或具体科学的问题,它们都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5]在哲学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是活动主体对现实事件、问题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与把握,它注重对实践者“身体在场”的价值承认。换言之,实践者面对的问题总是一定场域内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倚靠实践者基于个人经验库的当下决断,而非纯粹理性的持续反思。
1.2实践: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命题
基于上述对实践本义的简要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积累,而是实践者亲历的一系列临床的、场域的、生成性、交往性的专业实践活动。“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内在的、生成的、本质的”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域在体育课堂,体育课堂有着较之于其他形态课堂更为复杂的特性。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开阔,施控因素复杂,体育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季节、气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和场地器材设备等因素来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一切能够为体育教师感受到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教师教学知识的建构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一切不可为体育教师直接感受到的情境变化也会对体育教学形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影响,最终导致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在数量上的增减或质量上的变化。而经过各种教育情境“熏陶”、“锻造”而形成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情境之外的任何局外人不能拥有的。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各种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性知识,通常通过阅读、听讲座等形式而获得,而后者是教师在具体教育实践的表现出来的知识;前者一般存在于教师的头脑里、口头上,是教师基于各种外在的客观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才是教师内心深处真正信奉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遵循的理论,它支配着教师的思想方式和实际行动。事实上,就“理论性知识”的掌握而言,也绝非易事,同样需要教师融入实践,因为实践既是教师获得真知的基本源泉,也是教师检验真知的重要手段。此外“,理论性知识”大多是以书本或别人告知的形式呈现的,归根究底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对于包括教师在内的后来的学习者,终归是间接的、不真切的,而只用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才是深刻、全面的,所获取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正如宋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同样离不开其亲身实践。如何分析和修正自身的体育教育信念、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准备、如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如何传授具体的运动技术、如何管理自己的课堂、如何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等,这样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真实的体育教育场景中,通过其自身的观察、体验、尝试和反思等主体实践而渐趋形成。
2、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沉疴及根源
2.1问题: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席
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都不仅仅意味着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技术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在知识获得、技能运用的基础上,达成一种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能力。可以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层境界在于体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然而,虽然近些年我国各体育院系在强化学生实践性教育环节做出一些尝试,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丰富教育实践形式等,但总体上来看,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具体表现为:理论知识会背不会用,专业技术会做不会教,更有甚者既说不出又做不来,这突出地反映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有研究者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排序,发现“专项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位于前三位,而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排名靠后。”[6]可见,体育教师培养过程大大弱化了体育教师这一实践性本应很强的专业的实践品性:理论学习没有关涉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训练却又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考察我国职前体育教师教育过程可见,一方面,支撑体育师范生教育环节教育教学行为的并非他们在大学课堂所学的《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设计》等学科理论知识,他们的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之间的关联很低甚至存在着断裂。譬如,对于学校体育学这一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乐此不疲、从头至尾地传授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和规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通常局限于机械的死记硬背。到了教育实习阶段,许多学生仍然不懂得怎样准备一份像样的教案,仍然不明确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的测定方法,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不知怎样做出具体的科学安排,缺乏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笔者曾在很自然的情境中对刚刚结束教育实习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当被问及“实习中,当在体育教学中遇到困惑时,是否会自觉地寻求体育理论的帮助?”时,回答“是”的学生微乎其微。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作用低下,而教育实习又只是与理论学习无关的经验性技能演练和低层次重复。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中注重的往往是单个运动项目技术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相比而言,理论、原理的学习则往往受到忽视、轻视。这种徒重技术操练轻视原理把握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准体育教师心智中至为重要的两个思维要素,即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想象力和以逻辑思维为特征的推理能力,导致学生以后在面对真实的教育场景和实际问题时茫然而不知所措。试想,如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篮球课上接受的只是训练、练习、纠错、达标等一系列纯粹的身体操练,而在教育实习中或者正式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后给学生上篮球课时要面临三维健康观、素质教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和教学创新等一系列这样那样的思想和理念,其结果不言而喻,必然是焦头烂额、穷于应付。
2.2实质:技术、理性对实践的僭越
基于“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在于以身体活动或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认知前提和“体育即运动技术”的陈旧观念和固化思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恪守“唯技术主义”的教师教育取向,凭借体育院系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以“术科课程”形式向师范生地系统传授着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可以外显的运动技术技能几乎成为各个时期体育教师培养的全部。人们在评判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时,主要考察其是否已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这使得术科教学中一味地追求运动技术的规范与熟练水平,却不重视如何运用技术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而作为教育主体的体育专业学生自身也对技术课程表现出了特殊的偏爱。调查显示[7],当被问及专业理论课程与术科课程哪个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时,有6l%的学生选择了术科课程。他们中不少人都认为,技术课程本身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这是对体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误识,因为“,虽然一定水平的运动技能表现是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技能的重要或者基本要素,但从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师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技能,并不在于教师本身对技术、技能的‘演练’水平,而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动作学习规律,将它们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8]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多么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同样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国家教育部之所以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体系中把体育专业列入教育学门类之下,正源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教育学科的迅速发展,唯技术主义的体育教师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由传统经验体育教育向科学体育教育演进的要求,这使得体育教师教育在试误性的探索中自然而然地投入了“唯理性”主义的怀抱。这种取向表现在:其一,高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体育教师在实践情景中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其基本形式为你听我讲的“授课”,对体育教育实践层面的重视严重不够。譬如,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中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体育”特征不够突出,与青少年身体成长发育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当前体育“学科”对中小学体育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总结不足,学科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切实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的最新经验和思想,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即便是理应着力培养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和体育课部分亦是如此。例如《学校体育学》中对体育教学方法的阐述,基本上都是先阐明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概念,而后给出这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若干要求。由于缺乏体育教学的直接经验,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学生,很难从这些书本叙述中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要点和技巧,更难以从这些脱离主体体验的种种要求中发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了,因此经常出现学生已经全面、系统学完了课程内容却仍旧不知如何去做的状况。其二,将体育教师的专业活动被主观分割为体育教育科学知识、体育教育教学技能、运动技术等相对独立的板块,把体育教师职业降解为一种“程序型职业”,而在体育教师专业性向的引导、专业自觉的养成以及专业境界的提升上却没有给与应有的关注。技术、理性对实践的僭越,集中体现在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实施上。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有着明确的定位,即属于教学比赛,考察的应主要是体育专业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应用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能力,即是否“学会教学”。但纵览历届基本功大赛所设置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内容和比赛办法,大多数内容实质上是检测了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技能,很难检测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反映学生未来教学基本功非常少;而所设置的运动技能比赛项目,基本上只是考察学生运动技能的水平高低,与未来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基本上只有运动项目的动作示范能力,而众所周知,动作示范技能在众多专业基本功中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一些省份举办的基本功大赛也与全国比赛大抵相同,能够切实反映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内容极少。“唯技术主义”和“唯理性主义”的体育教师教育范式,本质上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体育教师教育观,都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教育实践的僭越和消融。唯技术主义教师教育实践观可以说是采用“运动技能”对体育教师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进行了简单化肢解,而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实践观却是通过“科学知识”对体育教师原本生动的现实生活世界进行了片面化抽象。事实上,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绝对不是将当前那些本身尚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实体性“学科”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进行简单相加就能实现,而且,即便是他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与技能,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在体育教学现场合理有效地运用。一味地依赖既定模版和固化程序,忽略教学情境复杂性和教育对象多样性的教师教育无法为未来体育教师迎接复杂的教学环境和充满差异的教学对象做好准备。一味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教育理论知识或者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缺乏具体情境下的主体性实践———观察、体验、尝试和反思等,这样的所谓“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有名无实,准确地讲,它是打着“实践的幌子”,却干着“生产的事情”,是技术、理性对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的僭越和消融,对提升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甚微。
2.3根源:不正当的“教学假想”
技术、理性之所以能够僭越真实体育教师教育实践,很大程度上源于体育教师教育的主客体对体育教育实践的不正当“教学假想”,即认为体育教育工作较为简单。在不少人眼里(包括体育师范生自己),体育教师的工作只是整队、讲解、示范这些靠模仿就能学会的简单技术性工作。教育学家戴维•拉布里总结了师范生产生这种误解(认为教学依靠模仿就可以学会)的原因:师范生在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往往已经有了长期观看教学工作的经历。社会学家丹•洛尔蒂也指出“,任何人都能教学”的观念是由于人们观看教师工作的时间远远超出观看其他类型工作的时间。对于学校体育而言更是如此,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不间断,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过程。他们可能在自己进入大学以前已经从自己曾经的体育教师讲解或示范某一动作的过程中获得了讲解和动作示范的知识,也可能在体育教师处理运动损伤的过程中获得了零碎的运动损伤的知识,更有可能从体育教师处理体育课上突发事件的态度、方法中产生了一些启发。因此,相对于其他更充满“神秘感”的专业而言,体育教学工作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产生教学假想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有了长时间的“学徒观察”,体育师范生往往会存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并想当然地认为体育教学是很容易的。但事实上,由学徒式的观察所形成的教学假想通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大量的学徒观察都只是简单地观看教师行为的呈现过程,没有理性审思教师行为产生的原因,没有认真考虑教师行为的目的和意图,他们对教学复杂性的理解大多流于表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师教育往往没有很好地看待并认真处理师范生的“教学假想”问题。追溯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早期发展历程,由于体育科学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滞后,简单预设的教学内容也使“怎么教”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现实生活化的模仿和实践被认为基本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相当部分体育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更为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专业技能大赛,却很少有教学能力的比赛。有关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在走出学校实习之前,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教学能力实践或比赛,极少有过教育教学体验。”[9]其结果,所培养的体育教师必然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难以灵活应对真实体育教学的流动性和复杂性。
3、专业实践视野下的体育教师教育范式转型
3.1体育教师教育目标:从客观知能到实践智慧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运动技能也不错,还是不会体育教学?”原因在于,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高度丰富性、复杂性和情境性的特殊实践活动。“体育教学实践并非当前那些本身并不完善的学科理论与运动技术的简单相加,理论本身并不是实践的操作形式,仅仅是一种取向和目的,它不能够超越具体的体育实践需要和情景直接演绎出解决具体体育实践问题的建议和主张,无法代替实践者自己的思考、选择、运用和创造。”[10]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需要的技能与制造产品的生产流水线上的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有关学生的知识、关于学生的反应与行为状态的线索、有关教学计划和教育模式的知识,以及既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态之间落差的把握等各种要素来决定和调整教学流程,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现场时刻发生的事件在一瞬间进行整体性把握,并跟后续的行为巧妙地衔接起来。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是一种“临床”的富含“现场性”“、问题性”和“发现性”的技能。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掌握各种教学技术和方法,而是要致力于成为充满教育智慧的专业人员。正如艾森纳(Eisner)所言,“教师教育必须做转变,从知识论(Episteme)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培养观。”[11]而无论是作为程序性知识的运动技能,还是作为学术性知识的体育理论,它们都只能说是构成教育智慧的必要条件,而不能直接等同于教育智慧的凝练。因为,智慧是“做”(实践)出来的,而不是“想”(认识)出来的,尽管二者缺一不可,但前者起着决定性作用。体育师范生培养中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科”知识多是关注“想”,而以技术授受为基本特征的“术科”虽然指向了“做”,但仅仅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即“锻炼手段与方法”。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决非那些仅仅拥有许多实体性知识的人,而是能够“转识成智”的人。因此,在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既要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体育教师在建构式的专业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提高其理论素养,同时又要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和有效的实践指导,将他们置于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临床式操练,让学生初步体悟到真实教学的复杂性和教育智慧的重要性,为其成为真正教师后教育智慧的积聚打下基础。
3.2体育教师教育内容:从技术理性到专业性向
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上,技术理性主义体育教师教育范式主要以灌输满足体育教学所需的体育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为主。在教育素养的培养中,原本完整、富有生命意义的教学活动被肢解为无生命的、机械的、简单的构成部分,“然后依此技术性的分析确立教师发展的各项活动,旨在使教师获得明确而可观察的教学技术。”[12]事实上,这是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简单、表层化的认知。正如常为人乐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掌握了捕鱼的技术,就可以有鱼吃。殊不知,在会不会捕鱼之前,还存在着一个是不是愿意的问题。同样,体育教学绝非一种仅仅在认识支配下的简单机械重复性操作,而是体育教师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复杂性、创造性行动。有学者就指出“,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应该由专业知识(应知)、专业技能(会做)和专业性向(愿持)三部分组成。”[13]即是说,拥有良好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人不见得就能成为合格教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向。专业性向是教师专业情感素养的总和,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并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情感保障。只有那些真正拥有坚定教育信念、对教育事业充满热忱的教师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知,并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教师培养如果仅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标准,达到这些标准的新教师不见得会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出预期行为。更何况,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量没有任何体育基础和运动经历的文化课不好的高学生,为了寻求升学之路,突击应考体育专业。这些学生进校以后,因缺乏对体育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从主观上很难建立起对体育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在此背景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性向显得尤为迫切。虽然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技术和技能传递的背后已然伴有专业性方向的养成,但我们更加主张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应该让体育师范生专业性向的养成从边缘走向前台,鲜明地、直接地成为体育教师教育的明确目标和重要内容。这一基本主张的实质在于强调体育教师教育要深入到专业意识和情感层面,使师范生形成明确的专业意向、坚定的专业信念和深刻的专业理解。
3.3体育教师教育场域:从封闭“罐装”到生活世界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之间往往相互隔离,缺乏持续的富有成效的互动。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依着大学课堂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路径依赖,远离中小学体育的实际,体育师范生只是基础体育教育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伫立在中小学体育的消极旁观。不少体育教师教育者在看待中小学体育时,习惯于高高在上或自以为是的“俯视”姿态,他们不屑于了解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践,很多人甚至不了解当前的中小学体育到底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如有关基础教育领域轰轰烈烈的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制度的落实、体育艺术“2+1”的实施等,在一些体育院系里却波澜不惊,与之相应的课程与教学上的调整微乎其微。这必然导致体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存在着脱节,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的实际需求。这种脱离基础体育教育实践的培养模式,必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上不着天,就是不能真正站在学校体育教育理论的前沿,对学校体育的问题缺乏深切的感受和理解,不可能理解体育教育的真谛。下不着地,是指体育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智慧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实践”作为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突出的标志在于走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走向体育教师的生活世界,使师范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完成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学习。生活世界不同于科学世界,它是人生活其中的“原本”世界,是通过还原被科学主义抽象掉的主观世界,而使人的生存方式回归其鲜活、丰富的本来面貌,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育需要学校体育实践的真实土壤,真实的基础体育教育生活才是培育其实践智慧的主渠道,体育教师教育必须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在真实体育教育生活情境中实际操练的时空。
1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
由于学校总体人数不多的原因,造成体育教师人数稀少,几百人的学校往往只有2―3人的体育教师,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对于只有2―3名体育教师的学校来说显得师资力量非常的薄弱,体育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更不能合理分工,各负其责。
1.2 体育学科得不到重视,成为边缘学科
由于现行中专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体育课所需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体育课正常开展收到很大的影响,体育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收到重视,久而久之体育课逐渐被贴上小是三门儿的标签,无法得到重视。
1.3学生多兴趣需要与体育教师专业资源稀少不匹配
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和观看一些体育项目,甚至会对这些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校体育设施的缺少,以及体育教书数量少、体育教师技能、专业技术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实现,只能逐渐被扼杀,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1.4 体育课枯燥无味缺乏活力
体育教师不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依然停留在原始的体育课状态,体育课缺乏必要的活力和动力,学生尽管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老师不愿主动的去学习新的技术技能,不能及时更新自己固有的知识与技能,原有的技术技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继续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显得滞后、陈旧、老化。
2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构建的研究
2.1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
321.1 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学校体育这一块进行的控制行为,学校体育管理从人、财、物三个方面进行,包括体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育活动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及经费管理、体育档案资料管理。[2]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中,体育管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开展管理工作[3]。
2.1.2 校、班、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是关乎学校体育工作能否正常开展,能否有效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最重要的一环,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激情,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评价机制要具有公平性、实效性以及很强的可操作性。学校体育工作需对体育教研处、体育竞训处、学生体质健康处的工作给予评价,同时体育竞训处和学生体质健康处更要对学生体育锻炼请进行及时的评价。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建立学生体育锻炼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体育课上课的态度、积极性、认真程度、纪律性,还包括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参加情况、课间操、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锻炼情况等进行评价。具体的来说,正常体育课的内容要进行单独的考核,体育课的评价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体育教师根据上课情况,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ABC三个级别的评价,严格考勤制度,缺勤的同学一律给予当节课C级的评定,,连续请假或见习的同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B级的评定,因重大疾病不能参加体育课的同学应给予免考或平均值的评价。第2个部分是把全班学生分成5―6小组,小组之间相互pk进行评价,简称小组互评。第3个部分为考试部分,就是把每学期中所学的技术动作作为考试的内容进行考试,把考试结果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不超过5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比例把3部分考核结果进行汇总,作为学生体育课评价的最终结果。体育教研处应定期组织学生对体育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做到以学促教。把学生的年终体育考核成绩与文化课成绩一并纳入评优评先的评比条件。
2.2 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的统筹运作控制
2.2.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锻炼的负荷与强度,进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最终目的。所以,以上的评价机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而进行调整各部分评价所占的比重,要有所侧重点。体育意识的提高往往比身体素质的快速提高更重要,要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抓起,就好比建大楼一样需要牢固的根基,不能本末倒置。学校要积极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把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加强体育锻炼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利用校园展板做好体育宣传,张贴体育新闻报纸,使同学们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体育重要比赛及新闻。
2.2.2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下载和检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健身素材,并加以加工,使之变成新型的体育教材内容,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尤其是对于体育器材缺少、师资力量、专业技术薄弱的学校,更需要开发网络多媒体体育课程资源,弥补自身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
2.2.3 建立良好的医务监督团队
及时对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等进行科学健康体育锻炼知识的培训,以及出现意外伤害、休克等情况时的处理方法,保证体育运动在科学合理的医务监督下安全运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小结
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应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各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跟踪,有总结,有奖惩,有反馈,反馈的结果作用与计划的修改。如此反复,必将逐步推向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前进。总之,各种计划、制度的实施,都要着眼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方可以把学校体育工作做的更扎实,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许多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评价存在歧视和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工作量的计算,存在严重的学科不公平待遇。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还承担早操、大课间活动、运动队的训练、课外活动的组织等工作,这些工作要么不计算在工作量内,要么少量折合课时计入工作量。其次,在评优评先、职务聘任、岗位考核、教育教学成果奖等方面不能与其他考试科目享受同等待遇。
(2)教师的自主意识不高。不能克服困难,自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文化学习还是学校主旋律,很多地方的体育在学校得不到重视。同时存在专业体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少等问题,致使体育观落后。
(3)体育教师自身原因。部分刚参加的青年教师以及中年教师,由于自身的惰性、不良的工作习惯、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学校体育理论的学习和体育教学的研究,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评价不合理等。
(4)学校存在管理原因。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管理松松垮垮,甚至还有不公正的待遇,体育课随意挤占、体育课“放羊式”、体育教案随意、体育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这些都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5)体育教学安全的影响。近年来,课间操、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经常发生安全事故,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在体育课堂上出现的,教师都是安全责任第一人,对体育教师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影响。因此,在所有的学校课程中,体育课无疑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的教授者和组织者,在上课、训练期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对策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2)从转变教师的思想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入手,加强正规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思想,树立自信,调整心态,通过努力体现自身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加强教师专业切磋、交流,通过教学实践,促使自己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由教书匠向科研学者转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体育教师努力工作,做出成绩,迅速成长。
(3)体育老师应多进行符合需求的培训。不是形式上的培训,而是扎实的培训,可以是网络的,因为这样便于参与。严格要求自己,形成独特的风格。体育教师的一个口令,一个示范、一个眼神,无不显示教师的魄力和风采,而这一点一滴无不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特点,加以强化,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在课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Blog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势
Blog以其简单易用、及时、又时更新、管理方便的特点,被认为是继E-mail、BBS、O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形式。它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每天的内容,通过访客留言、引用跟踪等构成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虚拟学习社群。它还提供了文档归类和信息检索查询的功能,充当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Blo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它是一个网络平台,打破了教师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位教师都可以借助这个网络平台与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人,在自由的时间段,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和事件展开讨论与探究。Blog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知识分享。(2)它为教师交流创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以虚拟身份参与讨论。并畅所欲言,消除了现实世界沟通中存在的人际障碍。有利于形成自由的思想交流氛围。
Blog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Blog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意义的再学习活动,它要求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理性的观察与矫正。首先在个人的Blog空间中,教师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进度、教学片段、教学偶发事件、教学感悟、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等。这些记录有助于教师日后重新思考并判断当时的行为得失,或得出更好的方法。然后教师借助Blog平台把反思的“内部心理活动”文字化,对以前的教学经验、教学经历进行总结。使星星点点的教学灵光不会随时间而逝去,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最后在Blog平台上,教师之间通过访客留言、回帖的方式,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验,讨论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过程能够使教师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形成动态、良性、螺旋上升的态势。
Blog有效促进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课改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那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如何改进目前学校的教学状况,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都没有一个定论,尚处在探索的过程中。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Blog平台极大地拓宽了校本科研的活动范围,使更多一线的教师能够有机会亲自参与教学研究。首先,教师用个人日志的方式撰写自己的读书笔记、收录教学资源、引用专业参考文献,为自己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积累原始资料。其次,教师以第一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校本科研。联系教学实际,把科研工作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相结合,组成研究小组。然后教师群体借助Blog这个虚拟平台相互学习、切磋、研讨交流,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应用到教学实际。最后教师再通过Blog平台反馈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教学方案,从而有效促进本校教学改革的开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压力很大的脑力工作,长时间从事这个职业。会使人感觉身心疲惫。有些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教学工作,不愿再主动参与其他教学科研活动,进而影响专业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校借助校本科研这一外部推动力,引导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教师群体展开思想交流,那么就会使教师感觉到有人欣赏自己、关怀自己、理解自己。这种来自外部的鼓励和支持,会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Blog有效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互相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知识的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知识得到共享,其价值会呈指数增长。如果两个人互相交流知识,双方都可以取得知识的线性增长:如果随后他们都与其他人共享新知识,其他人通过提出疑问、做出解释或提出修正意见获得知识,便会使知识呈指数增长。因此,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有效的经验交流,会让每个人的知识充分共享,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来讲,收益都是巨大的。相反,如果每位教师都封闭自我,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交流和利用,个人知识不仅得不到增值,反而会变得陈旧和失去价值。因此,知识共享对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在Blog网络平台上,没有校际之间的围墙。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教师之间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分享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用集体的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实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此外,Blog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教师的个人日志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生活体验、教育行为、观念构建。折射出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些看似零散的日志,其实反映了教师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世界的细微变化。青年教师通过阅读这些个人日志,借鉴老教师的成长经验,可以缩短自己的成长历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Blog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Blog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它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师培切模式。世界上没有哪种事物是尽善尽美的,Blog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拓展训练时存在的弊端
1.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亟需改革创新。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推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训练不在是单一的模式,而是提倡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来推广普及高校体育教學模式的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运用拓展训练内容仅在初期阶段,并没有走向正规模式,学生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拓展训练的新奇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很多学生感觉体育课上的拓展训练太过于小儿科,达不到大学生的时代需求标准,一直惯用以往的两人三足、抱球接力等趣味游戏训练,反复都是那几样,逐渐失去了兴趣。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课下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深度挖掘当前高校大学生喜爱的、健康的、安全的多元化拓展训练模式,引进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普及全民体育运动的水平。
3.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还需提高。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师就是简单的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关注体育运动,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抵触的厌学现象。不仅影响了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优势的发挥,间接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种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通病,建议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应定期到兄弟院校培训观摩学习,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引进创新的拓展训练形式,以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促进拓展训练的实施对策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新理念。我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陈旧,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教学生先教师者!”。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亟需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兼顾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采用因人设定训练计划的手段普及体育知识及体育运动技能,定期培训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业务继续教育,引领最前沿的体育领域普及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转变体育教学体系的教学理念,真正把体育意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自发地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训练,喜欢上体育课。
2.提高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打造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团队。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以及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通过定期参加培训或是观摩学习,尽快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手段,通过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探讨,总结创新出更新的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形式,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做好拓展训练课前、课中、课下的准备工作。高校体育教师在设计拓展训练项目计划之前,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查找当前的体育拓展训练趋势行情,查找相关训练方法的资料进行考证、探讨,研究分析出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相符的体育拓展训练模式。初步拟定一个拓展训练计划,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开学生的短处为其考虑的周全一些。因人设定不同的拓展训练计划,在把同等情况的学生归类进行分组,使同一种情况的学生公平的进行拓展训练体育技能,这样就避免参差不齐的锻炼后果出现;在课堂期间,需要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到教学设施以及场地的教学课程设计的方面,期间一定要多留意个别差异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如何应急处理并纠正错误动作要领;课程结束前总结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将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补课的方式拉近大部队的训练程度。促使学生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4.强化体育教学监管机制。首先要提倡高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情况,在体育教学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制定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从管理机构、安全监管、改善教学设施及条件、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着手管理体育教学模式,从全方位监管模式下整合体育教学资源、引进投资赞助、校企合作联合办赛、提供经费改善训练器材以及教学环境,在稳中求发展,务实领会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认真执行贯彻落实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使高校体育事业在严格的监管之下,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
5.不断更新创新拓展训练内涵。高校体育教学在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的体育教学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也随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专业的体育任课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私人定制”训练计划,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拓展训练的认识态度也有了质的转变,以前是学生为了达标而上满体育课,现在学生课下自觉组织参加体育竞技比赛活动,学生们爱上体育课了。通过拓展训练过程,学生可以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情,既强身健体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团体合作意识。在师生相互学习过程中,解决了很多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使学生走出困窘实现自我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养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充满阳光般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挑战自我战胜自己,健全了学生的正能量人格。真正使学生领会到高校体育育人的精神内涵。
(三)拓展训练强调以人为本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来,设计种样繁多的拓展训练是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环境或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定的,本着“以人为本、因人而教”的理念,时刻倡导以人为本,提倡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兼顾个别学生的个性化,进行人性化的针对处理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中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轻松、减压等精神满足。实施拓展训练过程中结合科学合理的设计训练计划,遵循科学趣味性的思维创新模式逐步实施训练计划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外体能训练经验,培养了学生勇于挑战自身意志、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积极的面对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大大的提升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与实施。
(四)发挥现有条件拓展大学生体育训练项目
高校体育拓展训练实施中,需要体育教师利用现有的的环境条件,深度挖掘身边的可持续优势教学资源,根据环境条件实施拓展训练的项目。例如:大学生阳光长跑、自行车赛慢、抱篮球接力、体能闯关等趣味式多人合作比赛的体育拓展训练项目等等,都是适合在学校周边实施的拓展性训练项目。通过拓展性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挑战自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解决了很多大学生的自闭等心理问题,从而为更好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做出贡献。推行拓展训练的实施,让学生养成坚忍不拔和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本文深度挖掘了高校体育实施拓展训练的多元化教育方式,为高校发展体育竞技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比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成长
高校体育竞技比赛一般有两种:常规校级春秋季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开展拓展训练比赛)。为了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的积极性和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而设立的竞技比赛形式来检验体育运动技能的标尺。
(一)營造公平公正的体育竞技比赛氛围
承办了十年的春秋季运动会,在按部就班的秩序下开展高校体育竞技比赛,可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飞快发展,更能踊跃出尖端的体育健儿。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竞技比赛也需要在管理方面以及裁判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在高校里形成一种隐形的高校体育正能量文化,使它长期驻扎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和学生心中,在体育教学检验效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二)带动学生参与体育、培养学生全面成长
为了营造体育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及竞技比赛,以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营建一种高尚的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在此概念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裁判制度文化,通过竞技比赛呈现出了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风貌,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体现。高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而竞技比赛则是考验体育技能的标尺,通过学生体育竞赛与表演,潜移默化的将体育精神集中健、力、美于一体的形式,塑造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体育精神气质,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结论
体育比赛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通过举办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通过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得体育精神。通过参加体育拓展训练活动及组织校园体育比赛,从内涵上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拼搏精神,既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又促使学生全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志明.拓展训练与医专体育教学课程模式整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1):191-192.
[2]兀晓琦.分析医专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作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1):25-28.
【甘肃白银·赵楷桃】:技术要领的讲解:教师的规范示范(多方位的示范)+要领讲解(口诀更妙)。
【浙江温州·项老师】:(1)抓住动作技术的要点做到精讲多练。(2)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做到少讲多看。(3)利用巡视指导的时机做到一针见血。(4)运用示错法的教学法做到直观演示。影响讲解效果的因素:(1)讲解繁琐、话语冗长。(2)杂乱无章、表达欠佳。(3)组织教学能力、分析教材能力、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问题等。
【浙江宁波·陈昌福】:技术要领讲解跟要讲的技术一样,精炼简单、通俗易懂、顺口好记、形象生动……要根据学生的逻辑来讲解,不要根据老师的逻辑去讲解。我们很多人不断地讲服自己,学生却还是听不懂。
【天津·赵以超】: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时,体育老师需要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需要用平实的语言把复杂的动作讲解清楚,最好能和示范动作一起进行,边讲解边示范的效果是最好的。
【山东济南·陈明海】:原则:精讲,少讲。要求:边讲边做;有重点的讲。创新:先做后讲。
【江苏南京·李安成】:在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时体育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讲解礼仪、语速、讲解语调、讲解语法、学困生的情绪、地点场合、自身的讲解策略。如针对性格孤僻的学生要选择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单独讲解策略,并且要结合示范,耐心讲方,解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通俗易懂、语速适中、用时不长、时机恰好。
【甘肃·瞿学维】:体育教师在进行讲解技术要领时应注重以下几点:(1)讲解时,语言要到位、语速适中,尤其在动作要领的讲解上要精炼规范。(2)注重学生注意力的控制,使学生在教师的目视范围之内。(3)对动作要领要重点说明,做到讲解与示范相结合。(4)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要注重讲清练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知道如何去做,同时注重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练习的实效性。(5)讲解应随时进行,在分组练习中,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提高。
【江苏南通·李峰】:1.课前充分准备:(1)讲解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充分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讲解要点。(3)根据内容、课次和学生技术储备选择合适的讲解方法。2.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的注意点:(1)注意讲解时机和队形。(2)注意讲解形象和语言。(3)注意讲解内容和层次。3.及时反馈、调整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练习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找出因为讲解原因而带来的问题,及时补充、调整,再次进行讲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运动技能与动作示范技能有何区别?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如果“把运动技术内化为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就形成了运动技能”,那么,如果有效地把这些运动技能展示给学生的操作程序(或过程、方法、技巧等)就是动作示范技能。运动技能指的是经练习而能熟练完成的动作,而动作示范技能指的是怎样把这些动作展示给学生的方法和技巧。动作示范技能涉及到示范时机、示范位置、示范面、示范方向等诸多要素,熟练掌握这些要素是形成动作示范技能的关键,动作示范技能是一种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
【山东临沂·于松峰】:动作示范技能是指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或在某些场合展示时,表现或呈现出来的动作技能。如果按这样理解,那么教师拥有良好的运动技能是呈现良好动作示范技能的前提,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而在示范时超常发挥是不现实的;教师呈现出良好的动作示范技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或在大场合中不怯场、不过于紧张,这样才能将自身动作技能正常地呈现出来;教师的动作示范技能会在不断的教学示范中逐步提高,最终接近自身的动作技能水平或与自身的动作技能水平相一致。
【浙江金华·项冠雄】:如果剔除与运动技能相关的身体素质、教学技巧等辅料,那么运动技能与示范技能几乎是等同的。因为,如果一旦双方失去、离开了运动技术这个本质实体,双方就没什么可谈了。所以,双方只是相同事物不同用途而致使的命名悬殊。两者内含本质是相同的、精神价值是一致的,只是用途的不同及由此而产生的细微的可以忽略不计的追求偏差而已。因此,如何细致的区分或比较两种技能的差异,对以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为己任的一线老师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在意义。
【浙江杭州·南来北往】:“动作示范技能”源于何处?如果是新词汇,是否具有逻辑性意义?教学过程涵盖了教学中的策略与手段,动作示范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方法而已,即便是提升到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也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能力、方法等的综合体现。“动作示范技能”提法值得商榷,两者一起讨论值得期待!
众所周知,打造体育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才能更顺利地达成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发展体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一、教学内容要重视基本技术的讲解示范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的课堂。课堂学习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有些体育课过于重视课堂的气氛活跃,过多地采用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进行练习。但教学的内容杂乱,没有系统性,更缺少教师对基本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学生玩得开心,却不知本节课具体学习了什么。例如一堂篮球课,学生不懂怎样才是正确的运球动作,不懂怎样才是正确的投篮动作,课堂内容空洞,华而不实。
体育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技术动作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练习,但不要过于注重练习的整体队形和授予的具体内容,如果让学生一直在指导下进行机械式的练习,就会使学生感到厌恶,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二、重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中学体育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使学生把体育的需求与职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教育如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突出其职业特点,才能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体育要将学生的职业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二项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提供方便。学校体育是基础体育,要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必须使学生打好身体基础,结合适合于职业特色的专项体育进行训练,使学生适应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三、实现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传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准备活动跑两圈、枯燥的课堂练习、总结下课,甚至是“放羊式”的体育课。
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保证。中学阶段每周三节体育课,,还有体育大课间1小时,体育课时的总量明显增加。学校可利用的场地十分有限,课的组织形式很难落实。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高效课堂是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其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最终要实现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针对以上教育教学现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打造体育高效课堂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的积极自主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练习的方法,开发思维,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地安排,操作性要强,便于学生的掌握和提高,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要加强保护与帮助,注重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形式要简单易行,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组织形式。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课还处在一种尝试阶段。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此外,根据学校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或者是和几所学校联合起来成立训练中心,还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开展。
四、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教会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做好正确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明确正确的动作要领。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运动能力,开拓创新,乐于进取,全面提高业务能力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