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20: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二、总结关键词句

口号式的朗读不适合所有的地理语言,需要将某些地理知识经过总结、提炼、加工、概括,形成相对比较工整或对称,词句相对简练的地理语言。例如,在教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知识的时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该知识总结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教学“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形特点”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在教学“夏季风对降水的影响”的时候,将该知识总结成“夏季风强,降水多,易洪涝;夏季风弱,降水少,易干旱”。

三、韵律朗读训练

口号式的朗读,需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这样学生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读出了趣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乐于朗读,特别是当集体朗读时,就特别有意思,类似于喊口号了。如在朗读“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时,将每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故意拉长些。还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训练。如一同学读“迎风坡”,另一同学接着说“降水多”,一同学读“背风坡”,另一同学接“降水少”。这种口号式的朗读法,富有韵律和节奏,只要多朗读几遍,学生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忘。

篇2

忆,即回忆、复习之意。回忆、复习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各课程的内容也较多,致使上课期间每天的课堂节次设置也就较多,余下的课余时间学生除了吃饭、洗漱之外所剩无几,再者还要完成语、数、外等学科的作业,进而学生安排到地理科目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大部分学生一般没有课余时间回忆、复习已讲过的地理知识。这样,地理教师在进行新内容传授之前就应当抽一段时间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前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已学过的地理内容,掌握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这一环节不但能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已学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因学生掌握了已学过的地理知识而增加其对地理科目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还可以在新旧课堂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环节为新课过渡阶段,时间3~5分钟。

二、预

预,即预习新内容。在上新内容之前,学生预习新课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学生才知道当堂课将要涉及的新内容。然而,因学生课余时间有限,一般不能在课前进行预习。因此,地理教师可在讲新内容之前安排时间给学生当堂预习新内容。预习时,教师应当结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易考知识点设计几个地理问题,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针对问题有目的地预习,并要求学生力求通过预习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才不致于学生盲目地看书,从而达到预习应有的效果。这一环节为新课准备阶段,时间5~8分钟。

三、议

议,即讨论问题。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有时对某知识点给学生讲了十遍,但所得的效果也许还不如学生踏踏实实地思考一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很有道理。课堂中让学生相互讨论知识,自己总结得结论,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因此,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应紧接着引导学生对预习时所列出的地理问题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学生讨论可同桌讨论,也可相邻桌间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对部分问题在预习时所得的答案或结论进行相互肯定或相互否定,进而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对于某些问题学生间的答案存在争议的,地理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暂时保留各自意见,稍后让老师来确定,从而避免浪费时间。这一环节为新课探索阶段,时间8~10分钟。

四、结

结,即总结知识。通过前一阶段的讨论学习,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但因为没有得到地理老师的具体肯定,学生总感觉到自己所获得的地理知识不踏实,对自己所得的结论不敢绝对相信。因此,教师还应紧接着引导学生对所列问题的答案再进行逐一地总结、确定。总结时对简单的问题或书中有答案的问题教师可抽学生回答,并进一步强调或肯定,对较难的或学生间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去探索,去推理,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最终消除学生的误区,排除学生的争议,使学生获得所学的新的地理知识。本环节为新课发展阶段,时间10~15分钟。

篇3

初中学生通常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对其陌生、枯燥、记忆性东西过多而出现厌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会导致学生们对其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错误的思想——“地理知识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枯燥乏味的地理转变成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版材料内的“读一读”等的阅读材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现将心得阐述如下。

一、重视对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把新版地理教材精选的“读一读”等内容的阅读材料重视起来,而不要只是侧重地理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只会将地理知识的枯燥性加强,不利于引发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地理教师还要善于将这些阅读材料与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合理、有效地贯穿起来,这样才会更加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将其生动性、趣味性体现出来。

二、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

因为此部分阅读材料内容都是非常精彩、生动的,极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对新鲜事情的探求欲与求知欲。通常,一些地理教师会将材料中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们自己进行课后阅读,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面的扩宽、提高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却没有达到对学生们基础知识及重点知识点的学习,未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往往只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死记硬背去应对考试,从内心深处没有达到对地理知识的主自、积极、探索的学习目的。因此,我们地理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材料。如,在“西双版纳”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欢乐的泼水节”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利用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教师则更要生动地把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具体细节讲解给学生们,在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与兴趣的同时,还会激发他们对其他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的了解欲望,而我们教师再适时地融入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与重点知识。而学生们在处于对知识求解的兴奋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其对知识的吸收与记忆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高。从而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还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

三、利用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

如何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精神呢?这往往也是我们诸多地理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完全也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来对学生们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工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的趣味性,来提出问题,并将问题留给学生们,让其去在材料中寻找答案或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如,我们在讲“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一节,完全可以从香港和澳门的阅读材料进行着手,而对学生们提出疑问“为什么香港与澳门是单独的省级行政区域?”、“为什么会有这一说法?”让学生们自己去在书中寻找答案,并让学生们自己尽情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教师这时只是倾听、并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们没有挖掘到的知识点,而不要打断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也不要阻止学生们可能会出现偏离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使其回归到问题解决的思路中去。并在适时给予学生们相应鼓励的同时,再将本节的基础知识与学习重点讲解出来。这样一来,不但学生会积极地、自主地去对未知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还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采取进一步的求知性的探索精神。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入“香港的爱国人士登上的爱国行为的真正意义”,并提出“的地理位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们在课余时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去寻找答案。这不但可以丰富、扩展学生们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其他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爱国精。这些做法,都是通过阅读材料来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培养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对其他学科或是未来的学习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地理知识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乏味性,但是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好阅读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并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及阅读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有机融合,在激发初中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上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会形成一个对地理知识的爱学、想学、继续学的良性循环,也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其对地理知识学习效率,并对提高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萍.基于教材活用的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09(11).

篇4

每一个学科有每一个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也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地理学科中,应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让学生直观的发现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通过图像记忆法,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通过图像记忆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呢?

一、应用意义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但是,这并不是说,高中学生的学习就可以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完全进入抽象的理性学习。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诸如“地理事物名称”等各种地理事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地理图像能够将各琐碎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解构性较强,降低了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看图记忆知识点,趣味性十足,有效解决了文字材料枯燥乏味的难题,而且将众多知识点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图像的形式,一目了然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不会再将各知识点弄混淆,记忆的更加深刻,地理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二、种类分享

任何方法的应用,前提就是教师对于该类学习方法的掌握,要想实施图像记忆法,教师要首先了解图像记忆法。通过不断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图像记忆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图片记忆法:地理教师借助地理图片,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二,关系图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绘制成知识关系图,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第三,演示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者自制教具等,直观地向学生演示相关动态变化的知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第四,身临其境记忆法:如果有条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实地考察也会让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如果没有实地考察的条件,地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等手段,为学生创建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性认知中产生强烈的记忆。第五,模式图、示意图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手、眼、脑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记忆的准确度。通过绘制类似自然带分布、气压带分布、洋流等模式图,让学生迅速掌握各种地理事项的分布状况。通过绘制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球保温作用等示意图,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各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步领悟事物的演变过程。

三、实施措施

(1)会“看”图。地理图不是简单的图片,它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信息,让学生会“看”图,其实指的是提升学生搜集图像信息的能力。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地理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图像记忆法,地理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读图技巧。当学生见到一幅地理图像时,就应该仔细研读图像中的文字信息,了解图像所要展示的内容,然后再对图像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图像中的异同点,最后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总体来说,读图的要点包括:第一,掌握图像上的注记及图例;第二,观察不同图像研读的顺序;第三,找出图像中包含的各种因素。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02

地理是初中就已经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初中地理的知识体系较之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更为清晰,并且初中地理的教材中知识点的内容涉及不多,大多数是风土人情和资源情况。而高中地理的教材内容则是直接从宇宙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知识,其中包括大气、地质等多种层次的问题,知识点繁杂,并且连贯性不强,尤其是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很复杂,因此高中生多会认为高中地理的知识点繁杂难懂,难以学习。

一、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只有有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现如今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量重、课业量也比较大,因而如果学生想要沿袭初中学习地理的死记硬背的方法,那么显然是不科学的,并不利于地理方面的学习。这个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复杂,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教师想要直接的进行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学生会觉得复杂,难以入手。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导入实际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中国的动物种类入手,根据动物所处的环境及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地理现象的探究。或者结合典型的水果在不同地界的品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哈密瓜在吐鲁番生长味道会更甜,是由于昼夜温差,这样更容易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通过相关地理的歌曲、影片导入,让学生更容易,也更直观的通过歌曲联想和欣赏影片中壮丽的地理风貌的方式,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简单的课堂导入就会使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再适当的添加疑问,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在地理教材上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查找知识点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梳理地理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

想要帮助学生扩大高中地理的知识面,更直观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必须要确保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除了熟知必要的地理宏观知识外,还应该详尽细致的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全部内容,同时需要多阅读地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答案解释了然于胸。然后再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以理带人,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地理各个知识点的具体特点,整理出地理的知识体系,以宏观带动微观发展,让学生大概掌握地理教材知识,再细化知识点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为地理的主干内容作出延伸。需要注意的是,在整理地理知识体系的同时,将零散细碎的知识点纳入理论框架,让学生头脑更清晰,一目了然,方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接受。

三、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

高中地理知识面广泛,教师通常是通过一般的教授地理教材知识的方式,详细的讲解主要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点,但是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自顾自讲解的过程中,难以估计到学生的理解,导致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教师就已经一笔带过。

通过转变教师在地理课堂的领导者地位的方式,让学生作为讲解者,主动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分享,这种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下提前指定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组作为在课堂上教材内容的分享者。教师划出一个课题或重点作为主题,给学生3到5天的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或发挥。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高中地理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就自己喜欢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延伸,将这种学习兴趣进行传递,传递给其他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自己设计内容,其实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锻炼方式。

四、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是一门十分灵活的课程,想要更加容易、更加细致地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进行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的是,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册来进行基本的测试,让学生就一幅图进行实际的操作,如分析基本的经纬度、气候类型、地形地质特点等,帮助练习学生的综合识图分析能力。比较重要的是,高中地理教师根据地理实际情况所总结的模板,可以通过练习多种习题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能力。

其次,就是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以实地考察,写实践考察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下,借用相关的仪器测量海拔、土壤等情况。也可以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实践,让学生根据当日的影长算出太阳高度角。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地理教材内容的教授和学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

五、关注学生需求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态度是不同的,教师一味的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掉队,跟不上教教授的知识点。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16-01

1 实施框架教学,归纳教材

初中地理新教材已经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全新的编排,难度有所降低,内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对新教材的整体把握,采取框架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框架教学,即结合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将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实施,从而形成地理学科的知识框架与技能框架体系;并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能力,形成系统化的地理思维框架。可以说,框架教学既是对新教材的归纳,也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合。

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大纲、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将每一大项知识点及其涉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再依据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组知识框架。最后,将所有组的知识框架进行整合和梳理,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的知识及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让不同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气候系统”这一地理知识时,就可以让去过海边或生活在海边的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讨论:“海边的天气,是白天还是夜晚雨水比较多?”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将降水与气温、气压、风以及地面性质等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抓住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

总之,这样的教学安排与实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不仅让学生们可以“理清思路、重点理解、强化记忆”,更可以让学生灵活地利用教材进行知识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

2 巧用图形教学,深剖教材

图形是地理教材中最丰富最生动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初中地理的新教材中,图形的“地位”明显提高,已经由原来的“附图”荣升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图形与文字的排版结合也更加多种多样。比如在新教材中,除了多种地图之外,还有各种统计图、示意图、曲线图、柱状图、景观图、表格类图等等,直观形象且生动活泼,既符合了地理的学科特点,又符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爱看图的这一心理特点,依据教材中的图形内容,采取图形教学,深入剖析地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教师利用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直观生动的图片图像,深入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地理事物中各个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教学生们学会认图、读图。以地图为例,教师可以分步骤进行讲解,第一是看地图的标题,一目了然地了解地图的属性,知道地图要表达和展现的主题是什么;二是看地图的图例和注释,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地图的具体内容;三是结合地图标题、图例、注释进行思考,看地图的内容,并从地图上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比如我们在学习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图》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进行看图、学图、理解图,“观其图、知其地、求其理”,从而了解到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特征,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差异等,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总结中国的地理特征与规律。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画画图,比如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比较柱状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其的动手能力。

总之,图形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通过读图、用图、绘图,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会用地图、善用地图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

3 开展活动教学,活用教材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另一亮点就是“活动内容”的板块得以增加,为学生们的课堂讨论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抓这一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教学。

第一,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组成合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进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提问“(1)看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图中,陆地和海洋等温线有何分布规律?(2)陆地等温线为何曲折?而海洋等温线比较平直?(3)海水的运动形式?(4)洋流是如何形成?其分布规律如何?(5)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布是什么?等”。学生们依据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分组讨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进行共享。第二,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情景活动,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理知识与规律。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气温与气温的分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用一句有名的新疆谚语,即“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进行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经过学习和思考之后,学生们自然会发现:新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夏季高温干旱少雨,冬季十分寒冷,广泛的沙漠分布,植被偏少等,这些地理特征导致了新疆早晚气温温差较大,也就出现了谚语中的现象。

总之,活动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音乐诗歌导入、游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知识小组竞赛活动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很好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收集整理信息、表达动手等综合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外书刊;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十分丰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俗话说读书使人进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信息时代更应该注重发挥地理课外书刊课程资源在中学地里教学中的作用。

1.地理课外书刊的类型

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固定出版的出版物。书籍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期刊出版周期短,有很强的时间间隔性,而且每本期刊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固定主题,所以期刊还有很强的主题性,并且报道及时,刊载的素材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内容广泛,时常连续地、历史地、系统地记录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地理课外书刊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1.1地理教辅类书刊。地理教辅类书刊,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重难点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直击各章节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目前,较为有影响力的地理教辅类书刊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天利 38 套》《志鸿优化》等等。由于地理教科书上列举的部分例题过于简单,不能满足学生应对考试的需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地理教辅类书刊,在浩瀚的题量中精选高质量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辅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地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能参考地理教辅类书刊,给学生布置高质量的课后作业与编写地理试题,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和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除此之外,地理教辅类书刊能辅助教师在课前更好地备课,更科学地准备教案,更加注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地理教辅类书刊,能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便于中学生的理解记忆,由于地理教材上所列举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太过于分散,不够明显,缺乏系统性,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地理教辅类书刊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能让中学生更容易地领会知识点。

1.2地理教参类书刊。地理教参类书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教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常见的地理教参类书刊有《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这些书刊对于反映最新地理教研成果,介绍教学经验、教学理论, 教学问题、教学现象、教学变革等提供最有效、最权威、最持久的交流平台,对推动我国的地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地理教参类书刊中,常见的形式有开辟期刊专栏,让地理教师有一个交流、展示自己教学心得的平台;期刊还时常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关心教师的成长;某些期刊会邀请地理教学领域的专家担任期刊的顾问,解决教学难点等等。这类地理教参类书刊起到了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为提高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服务的作用。

1.3地理科普类书籍。地理科普类书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普及,提升读者的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读者理性地认识世界的能力。与地理相关的科普类书籍有:《科学探索者》、《科学发现者:地理》、《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地理百科-中学生课外读物宝典》、《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地理》等,这类书籍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地理知识,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中学生对地理教学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科学发现者:地理》是一套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俱强的地理课外书籍,该书是以《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编写的,同时是现在美国的主流教材。全书内容起到了对地理教材知识点的延伸作用,同时使用了大量的彩色图片,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增加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的兴趣。该书的亮点是设置了迷你实验等,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参考该书的实验并运用于课堂上,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4地理科普类期刊。地理科普类期刊内容新颖、报道及时,刊载的地理素材数量大、影响面广,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发行量大的地理科普类期刊有《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华夏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等,这些期刊己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名刊。地理科普类期刊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权威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身,图文并茂,紧跟时代。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科普类期刊能让地理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新颖的素材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

2.地理课外书刊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1对地理教材的辅作用。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地理教材的内容受到了版面和篇幅的限制,因此教材对于某些部分的地理知识介绍的不够全面和详细,所以仅仅只通过教材来开展地理教学,会让学生的学习受到限制,不能获得足够的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的生动性和代入感不强。地理课外书刊对地理教材起到了辅的作用。应用课外书刊资源素材,则能进一步补充开发教材上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参照课外书刊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得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形成系统性、条理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除此之外,通过书刊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灵活运用教材上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2.2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发育阶段,是培养中学生具有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时刻。情感是人在外界的刺激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倾向性,价值观与社会联系较紧密,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并且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然而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学时常出现重知识点的学习,轻视学生感性认识的现象。地理课外书刊中拥有精彩丰富的感性素材,能够迅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升华他们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底蕴,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2.3有利于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地理课外书刊中的素材,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类素材相当丰富。而地理知识不再是与自己生活毫不相关的概念,生活化教学注重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地理课程的有些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如果这个时候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深奥的地理知R,那么学生就会对地理这门课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对后面的学习是不利的。生活化教学能让深奥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把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地理知识的通俗化。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的知识理论,会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感受之间的桥梁,然后慢慢地把知识消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比较难懂的知识,使地理知识简单化。将地理课外书刊中的生活素材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有意识的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将知识化繁为简。

2.4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部分地理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职业的倦怠现象,致使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而将地理课外书刊应用于地理教学中,首先就需要教师对这一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此时,教师作为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有助于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将地理课外书刊应用于教学中,素材的引用需要以一种巧妙和恰当的方式,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方案,有助于教师重燃对工作的激情,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地理课外书刊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特点,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能拘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固步自封。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98

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地理中的典型事物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研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掌握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通过地理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以及掌握地理事物,从而获得有效的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重点分析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提升学生研究地理事物的能力。

一、从实践中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受能力

地理事物包括了地球上的一切自然事物与人造的事物,人们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有效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不断总结出一些良好的认识规律,然后再经过专家的分析以及编者规划而在教材中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地理知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分析地理课本内容,而更多地要求学生把课本知识迁移到实践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从社区到地区、从国家到世界,逐渐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地理知识中关于分析“区位”因素这一知识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从区位的含义以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这些知识都是经过专家反复分析、实践以及总结而得到的规律,然后再把结合实际社会中的工农业等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并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区位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场所,集中反映出人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在区位中,主体是人的活动。随着人类实践不断扩大与深入,区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动态以及发展角度全面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区位的特点。因此,教师结合目前的农、工、商以及交通运输等布局情况,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位”因素的知识点,这对学生提升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综合法进行教学

地理事物具有纷繁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以及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方式。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效地掌握地理事物的能力。第一,教师需要根据地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顺序分析问题,并重视对地理事物层次性以及系统性的把握,然后再让学生逐渐摸索以及掌握逻辑顺序。例如,教师讲授四季更替原因这个知识点时,需要坚持的顺序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其中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方向是固定不变的,而赤道面与公转的轨道面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夹角,大约是23.5度,而当太阳直射于南、北纬大约23.5度时,并做来回运动,这就使地球的表面接受了不同的太阳光和热,从而呈现出季节的变化。通过分析可知,四季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其本身的规律变化而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二,教师在运用综合教学法施教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并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理解角度中掌握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外力作用这节知识中,可以通过综合讲解,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即教师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对地表形态具有的改造作用,然后再分别解释每一种外力作用,如沉积、风化、搬运、侵蚀以及固结成岩的作用等,这能够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每一种外力作用,并在分析具体地理事物过程中从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结合地理教学知识设计问题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而他们的兴趣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地理教师需要积极地创设地理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好地感受地理学习乐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大气污染的知识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先播放关于污染问题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而能够对大气污染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再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讲解,从而引入地理教材的学习。通过视频、图片以及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视觉以及感触的角度提升对大气污染的认识,这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大气污染知识,同时教师根据地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讲授知识时,还需要充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性,从而提升高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够促进学生奋发学习。此时,教师就可以从问题引入角度把相关的污染知识传递给学生。如问题:1. 导致目前大气中发生严重的污染原因是什么?可以结合视频资料详细说明原因;2. 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学生在就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以及观看的视频资料而寻找答案,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提升事物研究能力带来良好的帮助,同时这也十分切合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篇10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篇11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容设计,融合生活,通过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地理学习思想进行分析,学生成绩才是考核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理念有所转变,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为学生创设较好的学习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入手,掌握整体知识点,与生活充分融合,从而达到较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在地理知识教学中,促使其教学模式逐渐生活化,是一种创新方式。使地理知识点融合生活,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从目前的地理教学水平分析,并没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地理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开展受阻,其成果较差。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从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分析,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中有很多问题,影响其质量。

二、融合生活,情境体验,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要有较好的观察能力,能够在发现中加深理解。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发现周围人事物的规律,能够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将课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主动分析一些地理现象,从而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1]。

学生在仔细的生活观察中,能够增加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浅到深,从表到里,总结生活中的地理规律,通过讨论和分析,巩固地理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一些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自然现象等[2]。

(二)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情境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不只是课本中的内容,教师还应采取生活化的转换手段,增强课堂内容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仿佛置于真正的情景中。

高中地理属于一门生活科学,生活是其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地理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生活。但是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限,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需在课堂中重现生活中的环境,以小见大。高中地理学习,应充分结合教材,为生活服务,教师要将生活中的多个情境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地理知识具体化,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通过这种手段,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学习中,教师要详细地为学生讲授地质的形成,并通过动画设计的形式,体现其资源的变化。自然灾害也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沙尘暴或是暴风雨等。学生通过影片观察,在视频中寻找细节,记录资源的形成原因,并与课本进行比对,由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三)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合生活,体验情境,能够加深对关键内容的认识,教师教授的内容,需要和生活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在实际生活中,也曾出现这种情境,教师反复强调哪个知识点比较重要,而学生一点都没听进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地理信息,将这些内容较好地设计在地理教学中。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融合生活情境,灵活设计地理知识点。例如在太阳上升高度的讲解中,可以通过设计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地理知识编入动画短片中,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推断出太阳的高度。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听过图画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合理的参照物,记录特点时间的物体影子高速,然后定时记录影子的变化,最后推测太阳的高度变化。

在部分情境中,学生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知识学习质量,并在课后讨论中提高兴趣,主动深入探索与研究。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较好的观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融合生活,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点,从而达到较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找到规律。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充分考虑地理知识,将它们联系起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所以,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