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0: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些年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大学计算机基础也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本人教授这门课多年,发现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深入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分析这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改革的方案,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大概存在这么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里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的基础不一样,对计算机方面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而目前的教学情况还是每个专业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如果内容太深,文科类的同学就会觉得比较难,难以接受。
(二)理论学时和上机实验课时安排不合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上机实验为辅,学生缺少上机实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数仅存在理论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上机练习,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上机实验课时不够多的话,就得不多足够的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就差了。
(三)考查形式有弊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是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以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都是跟其他学科考试一样进行笔试,这样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考察不到实际动手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用类似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系统,让学生上机考试,这样就使考核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考试也更加方便和公正,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考察。但是考试的题型还只是选择、填空和简单的操作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能得到充分的考察。
二、改革方案
(一)课程方案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对自己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对各个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课程内容的安排要表现出对不同专业不一样的需求,对工科类学生可内容适当加深,除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软硬件、OFFICE软件外,可适当加入一些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内容,而文科类学生的教学内容可适当简单些,安排基础内容就可以了。在基础内容讲解阶段,主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因此要多进行实训练习。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行为活动。教师不但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去引导、刺激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还要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
1. 因材施教。现在,虽然在中小学就开始对计算机进行普及教育,但是中学阶段都是应试教育,高考不考的科目学生基本就会放弃,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但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一般工科学生的基础好些,文科学生的基础稍弱。大学授课一般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一个教学班从四五十到一百人不等,教师从头开始讲,讲慢些会的学生不想听,讲得快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难于跟上。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对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考试,根据他们考试的情况来掌握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2.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讲述的是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以往的课时安排我觉得非常不合理,主要是理论课,实验课相当少,所以学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实训,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东西上课听了之后,自己动手不会做,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些软件正是要自己亲自上机实验才能熟练的。所以应当把实验课时稍微增加点,理论课时可适当减少,多给学生上机实验的机会。
(三)考查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查方式就是笔试,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可以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作业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上机作业,也可以是书面作业;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又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采用类视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从题库抽题的方式,考完当场系统出结果。这样大家的考题就不完全一样,既可以防止作弊,又可以把老师从改卷的繁琐中解放出来。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考试学生复习时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还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从事这方面的老师不断地努力和探讨,找出这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用各种方法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选择最适合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走出社会时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赵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15
[2] 滕滕.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J]. 教育研究,2008(8): 32-40.
[3] 衷克定.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8): 38-39.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方式上,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固定,重知识,轻技术,未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缺乏企业的熏陶教育[4]。在教学计划中,大多数专业课的理论学时占80%以上,实验学时不足20%。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理论,是期末考试中那一纸试卷能否及格,而对于实验课则存在相互抄袭现象,真正能动手编写程序的同学并不多。面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2.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脱节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来讲,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大多还是偏重理论,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而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许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马上满足招聘单位的用人需要,往往需要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初步适应企业的需求[5-6]。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的锻炼。地方院校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学生在实验课上只能将理论课所学的内容掌握,一旦将所学知识点综合应用于实践,学生则要重新学习重新摸索,很难融会贯通。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与企业技术脱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色不突出,更难以满足就业需要。
3.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重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近年来以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下对该体系进行具体论述。
1.遵循系统控制论,构建“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新模式
基于新工科战略,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构建了“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新模式。“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模式包括质量目标子系统、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子系统、教学资源建设子系统、质量监测分析子系统,实现双循环、两阶段、反向设计、教学评价的人才培养控制模型,从而达到了对培养过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提高了教学质量。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根据学生发展、学校发展、高教形势、工程认证、行业产业的需求来制定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指标体系。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可以采用“3+1”的培养方式,3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体系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制定认识实习、企业实习、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内容,实现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的“两阶段”培养模式。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同时制定了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培养过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控可管。通过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反馈信息,不断与企业沟通,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践技能信息,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手段,达到校内循环和校外循环的“双循环”控制模式。
2.采用“STEAM”思想,创建实践教学培养新机制
基于新工科战略,该校创建了实践教学培养新机制。采用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数学(M)的工程思想,创建实践教学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培养机制贯穿了“实验(线上与线下)+实战(各类竞赛)+素质(团队与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校内学习+校外实践”一体化平台,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高水平人才。(1)夯实基础,实施“十百千万”代码工程通过“教”,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实验课程一般包括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两部分,在课程实验中让学生练习验证性实验和实践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打好基本理论功底。课程设计为学生设计探索性的大作业,与理论课程同步,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设计并实施了“十百千万”代码工程。代码工程量贯穿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代码量每日以十计,每月以百计,每年以千计,四年毕业以万计。实验过程中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课前,学生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复习相关内容,进阶式锻炼编程能力;课上老师布置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化辅导[7],使每位学生对所学内容无疑问。(2)以赛促学,实现“三个一”工程通过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计算机学科的竞赛种类繁多,算法设计类主要以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为主,学生通过分析题目、构建模型、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综合实践类主要以中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为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类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主,学生通过一年的时间完成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8-9]。根据计算思维,教师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练习,逐步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天一题、一周一赛、一月一考,以此提升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和质量。在学生培养方面,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适合参加的比赛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3)直面复杂工程问题,构建校企合作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出发,该校与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形成“项目导引、双导师制、混合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按照毕业实习、毕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四个环节的不同特点,案例化企业项目,进行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职业过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将行业领先企业、业界名优企业或行业协会纳入合作伙伴,并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搭建了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平台,将学生就业与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加强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教学的工程实践性[10-11]。
3.新工科背景下,打造教学新质量
基于新工科战略,打造教学新质量,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构建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学科竞赛为纽带,以校企联合培养为平台,改革了现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教学内容,构建起科学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使“教、赛、践”紧密联系并互动。采用激发式教育,以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使学校和企业之间“零距离”。
4.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新环境
(1)建设一支“工匠+大师”师资队伍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以夯实专业发展的根基,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联动化管理体系,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旗手”意识,以构筑良好的师资梯队,团队老、中、青教师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年龄结构分布均衡、职称结构梯度合理、学缘结构类别多样(地域广阔、层次高位);建立从“工匠精神”到“大师风范”的转型程序,以完成中、青年教师从“能教”到“善教”的蜕变;充分利用名师、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等社会影响力,为师生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2)基于“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一种更受欢迎的新教学模式。该校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源泉,以在线开放课程为示范,以开放的精品课网站为内容,搭建了“教、学、练、赛、判”一体化智能导学平台,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打造计算机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并形成了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完备性、开放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满足了优质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5.建立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长春工业大学以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为依据,建立了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部评价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各级领导评价、校院督导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自我评价则是教师对本人课程教学质量或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评价。新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一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工作甚至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存在意义缺失,为确保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应对当代高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当代计算机软件教学局限性分析
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更新速度慢,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快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书籍的改版速度却较慢。陈旧的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学术性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职业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失。第二:培养层次部分高低,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上缺乏针对性,加之教学内容的影响,往往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缺乏一技之长,不利于其工作和生活。第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教学内容中基础教学内容过多,并且与实践的结合并不明显。这都影响了大学计算机教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实施教学改革具有必然性。
二、对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定位
要解决目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其教学改革进行定位。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定位。其一,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专业化的软件人才,对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式进行区分,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就目前看,软件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均有缺失。在软件企业管理中,应注重成本的控制。为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应从基础的软件工作者进行培养,对专业进行细分,实现不同学校不同的专业设置,实现针对工作岗位的定向输送,当然这一教学方式实现的前提就是确保教学的专业性。另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始终秉承就业为目的的教学原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其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学改革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入手,注重于理论联系实践模式的实现。在高职教学阶段,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和综合型人才。计算机教学还应致力于培养理论扎实和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以计算机市场为前提培养人才,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在校内积累更多的经验,便于其日后工作顺利。
三、大学计算机软件教学方案分析
(一)问题式的学习方式
问题式学习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即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和学。为学生学习构建真实的场景,鼓励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构建,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不可忽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有助于其扎实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稳定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固定思维,使教学从重视理论转变成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相符,实现了学与练的过渡。
(二)项目引入教学法
项目引入教学法注重某一具体项目的引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通过项目引入,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这种教学秩序以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完成项目为主线,合理的项目选择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还能够开发其个性能力。项目教学法注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合,在项目选择上,基于企业的项目需求,可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校园,并且注重项目的更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近的计算机企业案例,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计算机专业教学之所以存在局限性,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是分不来的。现代社会需要专业的人才,综合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也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因积极引进和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既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具有一定的实践引导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并且聘请具有企业经验的教职人员,拓展其实践能力,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提高其专业能力。最后,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其成为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四)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使传统教育不再单一化,使知识更加直观化,并且能够与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计算机知识。同时,与传统理论不同,实训教学将计算机生产中的案例分析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计算机网页设计,利用真实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如何操作软件,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实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大学所有专业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行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降低企业压力和促使学校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企业实习合格的学生可直接留在企业,减少了企业的招聘环节,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行业的稳定。基于此的大学计算机教学要不断的更新,注入企业精神,学校通过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致力于培养专业性人才。
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全面性和技术性。为此,计算机教学也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弥补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在具体教学中,应紧跟市场步伐,更新教学观念。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促进我国计算机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4-02
1.研究背景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管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学型独立学院,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支撑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是承载信息技术的硬件平台,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这个平台便成了我院必修实训课程。
自2004年成立到2007年,学院的培养计划一直依赖母体学校的教学体系,母体学校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独立学院学生虽说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实践应用能力差,远远跟不上社会对独立学院人才的要求;因此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总结,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明确了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学为主,经管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学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明显特色,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在“保证基础、注重实践、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下,形成了符合实际、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何践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培养计划的实施,便成了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 课程建设内容、方法和过程
在学院领导的重视、领导和支持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于2007年暑假建设了IT试验中心。其中计算机实训室是中心富有特色的信息实训平台,专门用于学生进行计算机拆装与网络基础的实验实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学院的其他平台实验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2.1 实验课程内容建设
计算机拆装与网络基础是学院培养计划中独立设立的一门实验课程,这门课程是学生步入大学生涯在大一学习的第一门实训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一定要丰富,既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训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2.1.1经过多次研讨反复论证,实验实训的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拆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网络基础实训三部分内容,授课学时16学时,1个学分,在拆装实训室进行实验教学、多媒体讲解和实际动手操作等实践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形成覆盖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的多维教学系统。建立以体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采用以实践操作结果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灵活考核方式,既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核实践操作技能与态度。
2.1.2 2007—2008学年第一个整学年实训教学后,教学团队总结发现实验实训内容和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内容存在重叠,经研讨并申报教务处后,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微调。保留重叠内容,改讲解为实践操作考核;授课学时改成8学时,0.5学分。
2.1.3 2008—200年第二个整学年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学团队及时总结这两个学年出现的问题:实验室面积狭小,不利于教师近距离指导讲解;实验实训安排不合理,一个班学生进行实训部分设备闲置,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实训容纳不下;实验室设备经过学生多轮次拆装后,损坏严重,即使计算机硬件安装成功,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已无法进行安装,网络基础部分也只能进行网线制作,不能再进一步进行简单的网络调试,致使多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进行软件安装和网络调试实训。
2.1.4学院领导对教学团队给予大力支持,在实验中心抽调两个机房,每台计算机加装光驱,用于计算机拆装和网络基础实验进行实验实训。于是我们把实验实训内容调整如下:
a.把原来的实验实训教学的三部分内容分离,在拆装实验室进行计算机基础考核,计算机拆装实验实训教学和考核;在实验中心两个机房进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安装完成后进行网络基础部分内容实验。
b.实验实训安排调整,两个班可以同时进行实训,一个班级先进行计算机拆装实训,另外一个班级进行操作系统和网络基础实训。
c.调整实验实训用计算机,申请报废第一、二学年度已无法使用计算机,补充部分计算机用于计算机拆装实验。
2.1.5为了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我们还组织全院学生积极参加了两届计算机文化节的计算机拆装大赛和网路基础知识抢答赛。
2.1.6为了配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展开,我们教学团队还在积极探索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设计制作了计算机硬件展示平台(台式机和笔记本),在计算机拆装实验实训教学中加入笔记本硬件拆装展示和台式机组装流行硬件展示讲解。
2.1.7在实验实训期间增加计算机硬件新技术讲座。
2.2 实验教师建设
好的实验实训还需要好的实验实训教师来组织实施,在实验实训课程成立伊始,就重视实验实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学团队主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为主,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
2.2.1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全院举办了计算机拆装和网络基础实验实训培训;
2.2.2让教学团队里的青年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以助教的形式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实训训练中,经过第一学期的指导质检科考核通过后,正式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指导学生;
1.1实验教学任务
根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和计算机培训及利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总结考核的要求,电大机房承担着各院新生入学的上网培训、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任务,还承担众多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任务,比如硬件方面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等,软件应用方面有Delphi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维护、程序设计基础、Matlab语言程序设计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对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也就对广播电视大学的在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方向,我们知道,近几年来,很多行业的就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对通过进一步学习来增加自身砝码的广播电视大学在职学习者来说,学好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专业应用软件是必然趋势。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导致每年来进修学习的人数不断增长,同时各种在机房开展的实践、实训课程也在逐年增长增多,像助理理财规划、职业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等,这些实验教学任务理所当然地造成了电大机房实验教学任务的繁重。
1.2无纸化考试任务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和电大教育形式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无纸质考试出现了,这就导致计算机实验室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任务上又增加了无纸化考试任务。结合当前情况,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实验室每年承担的无纸化考试课程非常的多,比如:中央电大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中央电大课程期末终结性考试、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考试、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全国统考、大学本科(工商和会计专业)学位英语考试、计算机高校等级考试、合作高校入学测试机考、大学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电大开放教育网上入学测试等等,这给电大的计算机实验室增加了又一个沉甸甸的担子。
1.3软硬件管理任务
计算机实验室要确保得到合理的运用,管理好实验室机器的软硬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在软硬件运行正常的前提下,才能确保计算机实验室得到充分的利用。软硬件的管理,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实验室负责教师。管理教师需尽忠职守,及时处理管理人员或学生反馈的问题。学校计算机房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基地,负责教师要尽可能地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严格执行机房管理条例,认真维护机房秩序,发现有违纪情况,加以劝说、警告、制止,比如要做到准时开关机房,不得私自更改时间,随意离开;要求学生机器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机房主管教师,确保机器的软硬件及时得到修复等。
2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软硬件方面
实验室的主要使用对象为在校学习者,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实验设备不足,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实验室每台机器都安装了多种软件,造成电脑的运行速度比较慢;另一方面,计算机实验室几乎全天甚至周末假期等也对学生开放,在超负荷运行下计算机就很容易出现故障。又加上部分学习者不按规定操作,或者某些学习者对电脑操作不是很熟练或不知道如何按照规定进行电脑操作的,容易误删除部分系统文件,从而导致电脑系统无法正常进行。随着移动存储设备的普遍使用,许多学生将移动硬盘、U盘、MP3、光盘等带入机房,安装或拷贝大量的个人文件资料等,导致电脑系统运行速度降低,甚至带进大量感染病毒的文件,加大了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管理的难度。
2.2环境方面
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一般是从早到晚,使用较为频繁,而且一部分上机人员不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对成年学生来说,在实验室内吃零食、乱走动的现象不常出现,但是也要注意少部分人视规定于不见,甚至某些学生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错误地通过网络进入非常态网站或浏览垃圾网页导致计算机中病毒等,这就要求计算机实验室在环境方面要“内外兼治”。由于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负责教师不容易监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操作,部分不守规矩的学生在电脑上私设密码,破坏系统注册表,修改CMOS设置等,都可能会造成系统及网络的瘫痪甚至崩溃,使机器无法正常运行。
3加强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方法
3.1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即时培训
“专业的才是更好的”,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实验室来说,在使用者流动量大,实验教学软件及考试系统软件更新快的前提下,尤其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正规化的管理。在日常管理维护中,专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更加有条理有组织地对机房多台机器进行管理。在实验教学新软件的安装或原有软件包的更新上,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软件的更新上,管理人员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还要进行多次试验,确保教学或考试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即时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3.2健全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的管理也不例外,因此要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机制上确保机房正常运转。要让学习者熟识《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机房安全制度》等,保证制度上墙,使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比如要求学生上机必须严格遵守计算机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学生因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造成的损失应按规定赔偿;学生不得在计算机实验室使用计算机从事危害和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活动,不得利用计算机通过校园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活动,不得利用计算机及校园网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及黄色的信息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实验管理的关键。
3.3做好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40-02
Abstract: The computer scienc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weak subject, how to combine the medical knowledg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raining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knowledge of the compound talent, worthy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ing idea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oject practice orien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into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summed up the selection of training project and projec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edical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practice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频率快,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地发挥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寻求新的办学思路,很多学者已经进行过探索[1][2][3]。郭凤英[4]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针对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窦彦玲[5]分析,懂计算机技术的人不懂医药知识,了解医药知识的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原因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和医药行业的需求无法真正结合。应该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医药行业的具体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医药学背景知识的计算机类复合型人才。孙燕[6]指出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足,并根据教学经验探索了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断提高。
本文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教学思路,根据医药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的效果分析,总结出要精选实训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科特性进行项目实训,为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第二部分描述了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第三部分是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探索,第四部分是结论。
2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
智慧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信息技g,通过打造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让患者与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2015年最火热的一个词语是“互联网+”,该词语出现之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就已经炙手可热。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康恩贝以2.33亿元收购浙江珍诚医药4230万股股份,收购完成后将控股珍诚医药,意味着康恩贝全面入局医药电商。这充分说明医药+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探索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对医药信息技术方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意义深远。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重大。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需要多实践。学生的课程比较分散,学完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后,不一定明白各门课程的搭配使用。理论知识学完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实训项目进行锻炼,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项目实训教学时,学生参与实训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刻理解书本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训时,首先是划分成小组,选择适合小组水平的具体实训项目,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学生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施,把书上的原理运用到项目实训中,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实训项目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意识,相互合作完成更大的任务。每个实训项目以组为单位完成实训具体任务,组员之间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3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探索
医药类院校在培养医药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人才时,需要精选实训项目,既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又要兼顾学生们的实际水平。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依托学校医药背景,在医院门诊和住院系统、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移动手机应用项目等方向展开项目实训,形成了与理论教学配套的课内实验、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通过网络资料搜集、医院调研和医药企业走访的形式,搜集医药类信息技术实践项目资源,并加工成适合学生水平的实践项目库。经过综合评估,遴选出20个实践项目: 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挂号预约管理系统,中医临床诊疗支持系统,临床路径设计系统,健康养生微信平台,药店管理系统,基于手机二维码的诊疗信息系统,健康随手记移动软件,医院信息系统,方剂分析系统,高血脂症自测试及食疗系统,药品采购管理系统,导医咨询系统,医院门诊叫号系统,电子病历和健康分析系统,常见病辅助食疗系统,药物相关作用分析系统,在线问诊手机软件,医药知识大百科系统,每个项目都有简介,需要掌握的技能,难度等级,便于学生参考选择。
第二,合理评估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水平,为他们的项目实践制定科学的实训计划,让他们对项目实训充满兴趣,并能有效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某班级选择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实践项目。指导老师会评估该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指导他们评选项目经理、选出技术总监,以4-5 名学生为一组,每个小组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一个子功能模块,然后集成为医院信息系统。学生们从软件可行性分析、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以及软件文档书写等体验了医院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
第三.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测和点评,使得项目实践效果更优。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成果演示和答辩,由3位相关课程老师组成评委进行点评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学生们体验了软件开发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实战能力大大提高。当学生们完成项目要求内容并进行演示和答辩后,取得老师的肯定,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热情。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教学思路,根据医药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的效果分析,总结出要精选实训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科特性进行项目实训,为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选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经常更新实训项目内容,κ笛迪钅拷行分类评估等。
参考文献:
[1] 马亮,王海舜,李文胜. 中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4):481-483.
[2] 沈俊辉,马星光, 刘仁权.中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环球中医药, 2010(2).
[3] 闫朝升,李丹,李巍巍,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最早从事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外及台湾地区12所高校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韩国庆南情报大学。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是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韩国庆南情报大学,1965年建校,是韩国最早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专科大学,是一所国家公认的最优秀的专科大学,是2006年韩国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第一的大学。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产学结合,产业学术教育是庆南情报大学的骄傲,在韩国职业教育界及社会享有盛名。通过比较韩国高职教育的开展情况,可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借鉴。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对比
1.1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
1.1.1 专业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始建于2001年,是学院的一般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副教授3名,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副教授2名,讲师5名,大多数教师都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过,教师参与企业的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等应用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始建于1997年,设置时间较早,现有专职教授4名,副教授4名,兼职教授8名。其中兼职教授均来自韩国各企业,具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实现了校内校外师资的完美结合。
1.1.2 专业培养目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IT相关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工商复合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是通过产学一体化教育,培养基本素质和现场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SW及网络领域国际化水平的计算机专门职业人才。2012年具体目标为:(1)实现通过产学一体化教育的KIT(庆南情报大学英文缩写)中心校园领先学科;(2)实现在入学考试、就业、专业强化等过程中最好的领先学科;(3)实现产学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教育的领先学科。
1.2 专业课程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按模块划分为三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素能模块,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教育、实用英语(一)(二)、体育(一)(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教育与实践、军事理论课、简明商务知识、礼仪与沟通、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第二模块为核心素能模块,其中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网页设计技术(一)(二)、动态网站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实务、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实用电工、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网络工程制图、专业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顶岗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第三模块为素能拓展(工商复合人才素能拓展)模块,其中包括计算机英语、IT产品营销、客户关系管理、IT职业行为优化、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搜索引擎优化(SEO)(二选一)、会计基础、全院公共选修课、入学教育/军训、入党教育和学生党团员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势政策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系统课程有电算学概论、信息通信概论、资料构造、Windows、SQL实习、计算机编程基础、C语言、Visual Basic、操作系统、计算机构造、数据库、Linux、计算机网络实习、Java基础、Script语言、家庭网络实习、网站设计、网络分析实习、数据库实习、C#、图形和多媒体、系统分析和设计、嵌入式系统、网络互连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内网服务、项目实习、C++、网络广播系统、移动程序、RFID(无线电频率识别)。
1.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制三年,人才培养模式由最初的“三段式”学科型逐渐向“ 2+1”工学结合模式转变,其转变的时间为2010年。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学制二年,人才培养模式自1997年专业创始以来,一直坚持“产学合作”模式办学,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1.4 专业毕业考核要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考核要求分为课程要求和技能证书要求。其中课程要求是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和修满第二课堂学分。技能证书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A级证书、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教育部(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网页设计(4级)或江苏省Linux考证委员会的“Linux网络管理员”。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考核要求是按规定修满学分,同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资格证分为国内技师资格证和国际公认资格证。国内技师资格证如信息处理产业技师、网络信息搜索师、信息技术产业技师、网络设计师等。国际公认资格证如SCJP, OCA, CCNA, CCNP等。
1.5 学生毕业就业去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单位分布较零散,根据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在无锡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仅达到总人数的20%左右。
而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单位就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就业单位为在韩企业LG、飞利浦、三星电子、KTF电信公司、DACOM、KT电信等及海外企业中国ZIONcom(吉翁科技有限公司)、Technology、宝星信息通信等。
2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分析
2.1 师资方面
由上述专业设置比较内容可以看出,庆南情报大学的师资力量要比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强。其中教授队伍中,不乏国外进修的经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不仅有一线的实践操作教授,而且还有专业知识背景先进的教授,双方面配合教学。
2.2 专业培养目标方面
庆南情报大学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既有总目标,每年随新生入学,又会制定出具体的小目标。可以发现,这些具体的小目标,都是以学校为群体制定的,而不是以整体社会为竞争目标。在此也避免了目标的空洞化,力争每年在校内都有新进步,从而名扬于校外。
2.3 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庆南情报大学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技能性较强,这似乎更像是在我国培训机构开设的速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不像我们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教育活动也列入了教学计划中。所设课程中,实践教学比例也占了近60%左右,更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目标除明确之外,还注重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习得,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致力于培养国际型专业人才。
2.4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产学合作”模式,不仅是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办学特色,更是韩国整体社会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一大显著的优点。这一模式在韩国的出台,源于当时韩国高等职业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实习设施,实习教育不充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较差,存在着教育与经济不协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制定了“产学合作”政策,并于1973年把它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从而使其制度化。
当时确定的“产学合作”的基本内容是:企业与它对口的高职挂钩,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并对实习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则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共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另外,企业通过学生的现场实习,考察和选拔合适的人选以充实技术队伍。这样,企业与学校互惠互利,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974年成立了“产学合作财团”(基金会),有1295家出口公司参加,共筹集资金30亿(韩元),开展支付奖学金和支援研究费等各项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年一年内,就有37160名高职学生分别到相应的企业进行了现场实习。①现在的规模更是较当时有更大的变化。单就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在国内就与近6家公司实施了“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2.5 毕业考核方面
宽松的学分制考核方式,是国内外基本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的硬性要求就更值得我们关注了。可以发现,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学生毕业资格审核时,专业证书种类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兴趣技能的培养,还有各种国际公认资格证书,也体现了其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前瞻性。
3 韩国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给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乃至知识技能型转变,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②从韩国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对比我国的高职情况,可借鉴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
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以基础教育为核心建立的,缺乏完善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005年,我国教育部提出的教职成[2006]4号文说:“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这其中所提到的“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微观化,其内容上有一定相似处。但是,从我国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实施难度较大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所谓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如在韩国实施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以及相关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
3.2 细化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职业学院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为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由相关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并建立相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向培养国际型人才方向发展。
3.3 进一步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
1968年6月,韩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劳动组织(ILO)的援助之下, 就成立了国立中央职业训练院,来解决当时师资不足及教师实际操作技能不足等问题,其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活动的工资和培训实习材料费都由国库承担。③
我国及地方政府应建立高职教师的培训基地,形成广泛的国际国内的交流,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教学方法等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逐步建设成一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真正做到引进企业人才为专业带来一线的教学资源。
3.4 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多样化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目前,我们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学生的毕业通过率,逐步弱化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这是不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使职业资格证书多样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考取国内外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拘泥于专业限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目的更明确,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主动锻炼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通过和韩国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对比,给我们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路。
注释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8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我国在各个领域中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前景。因此研究如何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改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的局面,实现高等院校“英语精、电脑通、素质高、能力强”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1]。
1课程教学内容
1.1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全校性本专科生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2]。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1.2课程的重点
1.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
课程的重点是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机器结构、指令、程序、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对计算机及其技术形成整体意识,找到计算机及其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点,为日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1.2.2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首先是常用软件的应用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子邮件、IE浏览器等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其次是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指计算机应用的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即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1.2.3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来展现,可以极大地刺激其学习热情的提高。
1.3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面向应用的要求认识不足;(2)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4)课程体系不适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5)教学知识点多而分散,而学时数少,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难安排;(6)教学对象的层次存在很大差异。
1.4解决办法
1.4.1采用模块化教学
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知识扩展安排学生利用本课程的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
1.4.2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分层次教学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的特点,若实施“完全的分层次教学”,目前学校的一些客观条件还不具备。为此,我们在实验内容上采取了层次化的方法,将每个单元实验的内容分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部分,实验内容由低到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需求。
1.4.3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主要有:(1)实验课教学;(2)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3)网站实验平台学习;(4)计算机技能竞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空间。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相互配套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依托。以多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形成一个时空立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2.1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该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
2.1.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等。
2.1.2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专业课程整合
采用模块化教学,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从专业应用实际出发,做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将计算机应用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改善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需求脱节的局面,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是打好基础,面向应用,模块化,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培养自我开拓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各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2.2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注意将第一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充实、导向清晰,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学习上有所长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吸引学生由“执行者”变为“设计者”,由被动参与变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3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活动种类多,差异大,加之班级多,组织管理中的困难较大。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有计划、持续地开展,需要按照活动的特点分类管理,建立和健全适应学校特点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制度。把“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教师的正常工作量,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安排事业心强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监督、考核。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
2.3以网络教学为平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实况录像、试题库建设等)。并对教学资源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等。网络教学资源全部对学生开放,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网络资源运行机制。教学网站的内容每学期都要不断进行更新。
2.3.2建立了多元化教学网站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上建立了学习资料、知识扩展、技能大赛、第二课堂、特色课堂、章节练习、在线测试以及实训技巧等栏目。
学生通过这些栏目的自主性学习,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多等特点。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日益旺盛的需求。然而目前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不同专业的分类不够深入,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相关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0.
[2] 刘卫国. 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 大学教育科学,2003,(1):49-51.
[3] 熊玉珍. 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2003,(1):55-57.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Course Teaching Pattern Reforms
LIU Ruo-hui
当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教学科研并重型向研究型转变,由注重数量规模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以计算机新大楼落成为主要标志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这一时期,学院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 大院阵势基本形成,但并非强院。近几年来,学院保持着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600人的规模,到今年年底,专职教师总人数将达到120人,从办学规模和办学成效来看,在同类学校中属于较大的学院。但从学科综合实力来看,离强院尚有一段距离。
(2) 学科架构非常齐全,但大学科优势尚未凸显。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都是教育部、湖北省的特色专业,学科构架较为完整。但在学科资源整合、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计算机大学科的综合优势。
(3) 大平台万事俱备,但还未安装到位。武汉大学网格计算平台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环境都已作了系统规划,只待计算机新大楼交付使用即可安装到位。
(4) 大楼搬迁有望,但大师虚位以待。现代化的计算机新大楼即将于今年8月竣工,迁入新楼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学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引进大师的愿望更为迫切。
(5) 科研实力有所增强,但大团队、大项目和大成果不足。近几年来,学院积极谋划构建与研究型学院相适应的科研框架,依照学科规划和重点方向建立了八个研究所,实施学院、研究所、课群组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同时在科研管理上实施更为人性化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但学院科研团队做大做强、项目由小到大、成果凸显还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6) 本科教育成果初显,但实践体系有待健全。学院抓住国家本科质量工程、学校卓越工程建设的契机,围绕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在学生专业思想培养、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科研竞赛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实践体系亟待健全。
(7) 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但学科和学院特色不明显。几年来,学院党、政、工、团、学各方面工作都可圈可点,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体现学科综合实力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和亮点不是太多,凝炼总结不够。
在对学院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学院认为建设研究型学院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系统总结本校计算机学科30年、合校建院近10年来的工作经验、成就,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准备;二是瞄准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计算机学科、院系宝贵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2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新起点,新阶段,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加紧创建研究型计算机学院的步伐。
2.1大学科与大平台的关系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4年就提出了“构筑大学科,搭建大平台”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科,是“以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以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基地,以计算机学院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的计算机大学科。构筑大学科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形成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色。所谓大平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创新平台,目前最为紧要的就是要将“武汉大学网格计算平台”建设成为内联校园网和校内公共资源、外接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和国家网格的、中南地区最大网格节点之一。二是指先进水平的教育平台,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计算机大学科的资源整合已作为学校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而网格平台建设工作也列入了学院当前的工作重点。可以说,大学科是龙头,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大平台是支柱,并行不悖,利校利教。学科整合要上下结合、统筹兼顾,内部机制调整要循序渐进、通盘考虑。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契机,大学科、大平台同步推进,从资源共享到形成合力,从小而精到大而强,推动学科、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大楼与大师的关系
关于大楼与大师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认为,大楼与大师的关系实际上是泛指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大楼”代表大学的基本办学硬件条件,“大师”代表有学术影响力和实力的专家学者。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可以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亦须有大楼之备焉。作为学校来讲,就是要把学校办成大楼迭起,“大师”辈出的学校。
俗话说:“高楼易起,大师难求。”大楼是“显性”的存在,只要是加大投入,难也不难,计算机大楼便是明证,历经几载建设终将建成。大师是“隐性”的过程,非一日之功所能造就,既需要学者有甘做“冷板凳”的勇气,也需要学校厚重学术传统的熏陶。可以说,没有大楼,就留不住大师,也吸引不了人才。现在计算机大楼竖起来了,我们要站在大楼上呼唤大师,在大楼里迎接大师,让大师在大楼里发挥聪明才智,形成大团队,策划大项目,争取大成果,做出大贡献,从而在学院形成推崇大师、吸引大师、培育大师的良好氛围。
目前,学院正积极谋划举全院乃至于全学科之力引进大师,策划大项目;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实施科研工作以一年为基础的弹性考核制,探索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出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列规章制度,力争在教学科研上获得双丰收。与此同时,在大楼分配方案中,面向发展和未来,规划了大师办公和科研用房,做好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场地预留工作。
2.3大爱与大气的关系
所谓大爱,是指学校要以人为本,爱师爱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要让教师爱校爱教,增强学识魅力,散发人格魅力;让学生求是崇真,激发个人潜能,点燃智慧火种。所谓大气,是指大学的气度,是指学校呈现出的浓郁的学堂气、书院气、学术气。“大气”要求大学的管理者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气度;要求教师具有卓越的学术眼界和高尚的学术道德,要求学生在优良的学术空间、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增强学识和发展理性。
大爱与大气同属大学文化内涵,是软实力范畴。大爱更多的是对人的要求,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关键是心诚情真,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地去爱学校的教师、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让他们拥有安心学习、工作的良好环境。大气既是对物的要求,也是对人的要求,有可能要花很多的钱,不仅要有大楼、大师,还要有科学规范的大学制度和教职工高度的理性自觉。大爱无声,为大气奠基;大气有形,为大爱造势。
近年来,学院既培养出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又培养出了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的青年教师吴黎兵等一批示范性先进典型。我们的体会是,要形成大爱,彰显大气,在管理上必须做到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并重、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在“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和合校建院以来形成的文化理念中加以实践和凝炼,形成催人奋进的学院精神。
2.4大课程和大实践的关系
大课程和大实践都是属于教育理念的范畴。所谓大课程,指的是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应对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挑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包括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建设、教师观念转变与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所谓大实践,指的是专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既包括传统的实验、实习、设计等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德育实践、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实践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完成专业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效率。因此课程内容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菜单”式或“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贯穿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菜单”式的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为主。“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大多采用“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菜单”式的教学更多强调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用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通过Word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如何插入页眉/页脚和分节符,但对毕业论文的分章节页眉的插入以及论文目录和正文部分的不同页码设置,95%以上的学生却束手无策。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的限制,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计算机的抽象概念
和术语组成,是多门计算机课程的超级浓缩。教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考试背标准答案,这样完全背离了本课程的目的。以基本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重复了中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低水平的重复没有兴趣,并且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例题以解释基本概念或语法为主,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以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案例教学为例,对案例教学做一些探讨。
3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的案例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是在计算机基本应用上的扩展和提升。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通过三年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率达到90%。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一些计算机教育专家的认可。
案例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配套的案例教材,二是辅助的教学手段。
3.1配套教材的建设
案例式教材的编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而教材案例的选择又是教材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把握以下原则:案例强调实用性,兼顾趣味性;每个章节的案例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并且知识点需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ISBN:978-7-302- 13173-1)和《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ISBN:978-7-302-16706-8)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具有体系科学、内容先进、资源丰富等显著特色。该套教材紧扣教育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符合教育部“分类指导”的基本思路,定位准确,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该套教材以案例驱动为特色,突出面向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结合领域需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该套教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3.1.1教材案例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案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以下分别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VB6.0)教材的案例选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案例的选择
在Word中通过“校园先锋”简报案例的制作,使学生学会版面的布局,以及分栏、分节、段落格式的设置、查找和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及图片工具栏的使用等。通过“论文编辑”案例,介绍了样式和格式的编辑、文档结构图、索引和目录命令、公式编辑器的使用、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
Excel中通过“学生成绩的分析”案例的制作,介绍了工作组的概念及其使用、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函数(Max、Min、RANK、COUNTIF、FREQUENCY)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电子教学记录表”案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了宏按钮的制作、数据有效性的设置。
PowerPoint中的案例“动画故事――小米的生日”,涉及了路径线的使用、动画音效、插入声音文件、对象精确定位、触发器、排练计时等知识点。其影像效果可以与Flas媲美。
Flash中精美的“电子贺卡”案例,介绍了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和使用、图形对象的处理(选择、组合、移动、复制、叠放、变形)、声音的添加、运用补间动画的创建(层、时间轴、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帧频率)、Flash电影的。
FrontPage中综合案例“花之心语”网站建立的案例,介绍了网站建立的全过程,知识点全面,网页精美。
(2) 程序设计语言(VB6.0)教材案例的选择
基于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的不同,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每个案例都有若干实例作铺垫。
在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中,通过制作带有动画、时钟、日历、密码的备忘录,使学生掌握计时器、时间日期函数、输入框、消息框、文本框和命令按钮等的使用。为此案例铺垫的实例是“密码验证程序”、“日历牌”和“电子时钟”。其中“密码验证程序”的目的是学会InputBox函数和消息框的使用;“日历牌”的目的是掌握常用日期函数;“电子时钟”的目的是熟悉图像框、计时器和滚动条的使用。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简易计算器”上运算符及等号代码(+、-、*、/、=)的设计,掌握选择结构的基本语句。通过其它按钮的设计了解编程中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此案例铺垫的实例为“统计”、“网络课堂”,分别掌握选择结构的语句及控件――“单选按钮”、“复选框”和“框架”的使用。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案例是“译码器”。通过译码器的设计掌握运用循环结构处理字符串的基本技能,提高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熟悉常用字符串函数的使用,了解窗体的调用。
数组中的案例是集成绩输入、动态分析为一体的“成绩分析工具”。通过成绩分析工具的设计熟练掌握数组的基本操作和常用算法,如数组的输入输出、求最大及最小值、排序、查找等。熟悉组合框的使用及控件数组的使用。其相应的实例为“大赛选手成绩统计”及“花卉展示”,以分别掌握数组的排序、查找及控件――列表框和组合框的使用。
在文件部分有“大学生形象大使评选平台”案例;图形及多媒体章节有案例“电眼”和“踢足球”动画及歌词同步的MIDI播放器;数据库部分有“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用加趣味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2教材的结构
(1) 应用基础教材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入门知识、案例、案例实训。入门知识部分简要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环境。案例中包括案例目的、完成案例需要的知识点介绍和完成的详细步骤,同时穿插介绍操作技巧。案例目的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案例的实用性;知识点的列出和介绍,便于学生把握和总结重点;操作技巧的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不提供答案,目的是巩固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3章的结构。
(2) 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结构
目前,程序设计语言教材(VB)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沿用传统的教材模式,另一类类似于实验指导书。传统模式的教材没有突出可视化的编程思想,学生最后只学会用一些简单的过程化语句。类似于实验指导书的教材,教会学生界面制作,但代码的编写能力又相当欠缺。因为其基本概念、语法及常用函数只是出现在例子中,不便学生系统地学习、查找。因此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必须既突出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又兼顾学生学习、查找基本概念及语法的方便性。这样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突出综合案例教学,同时将传统教材和实验型教材有机结合。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每章,除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外,由四节组成:基本概念及操作、控件、案例、案例实训。基本概念及操作部分,简要介绍概念及语法,通过实例操作掌握其要点;控件介绍主要属性及方法,重点是实例的完成。案例部分包括设计要求、设计目的、设计步骤。案例实训和案例的知识点及内容相近,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5章的结构。
此结构的特点是基本概念及语法部分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但是内容简要,且例子为用于铺垫案例的实例。控件部分,选择与本章内容相关控件,有利于学生将代码编写和控件使用的有机结合,以领会可视化编成的思想。但大多数教材是将控件单独列为一章。案例及案例实训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性、实用性;结构明了。
教材的最后一章为按单元编写的综合案例,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一章为学生课后学习之用。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编排结构为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3.2教辅手段的实施
综合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需要增加辅助的教学手段,以巩固教学效果。主要教辅手段实施如下。
3.2.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1)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验环境
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实验室有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学使用,并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通。实验除能开出教学要求的实验外,实验室提供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以供学生能在校园网环境下自主学习。
计算机实验室除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网络外,实验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以确保案例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室教师分工明确,以较高的机器完好率确保基础教学的正常进行。
(2)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具有在线课堂、教学视频、学习交流论坛、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测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下载、电子教案下载、练习下载、问卷调查等功能。
案例制作过程的视频录制。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完成针对每个案例的“案例实训”作业,将每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放于应用基础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掌握各种操作技巧。视频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可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视频教学提供了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不会遗漏任何知识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在线课堂。提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源共享。
学习交流论坛。学习交流论坛是由学生建立和维护。由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语言三个主要交流区域及校园动态和学生天地组成。在此论坛中学生发表学习心得,案例实训制作过程录像等。
在线答疑:教师网上答疑系统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两校区办学带来的教师与学生沟通难的问题。
即时测试:学生通过即时测试系统的考试,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电子教案、练习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阅读教案,练习案例。
问卷调查:方便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网络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知识点分模块的网上无纸化考试。分阶段、分模块的多次考核方式,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减轻学生期末一次性考试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和教师的阅卷效率。
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大等矛盾。
3.2.2 “过程”化教学管理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的特征,从而要求学生严格按时完成指定的案例制作。同时评分,将其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2.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定期组织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大赛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主题。如表现专业特色的网站设计;体现校园生活的Flas设计;专业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大赛分一、二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十名,分别获一定价值的物质奖励,同时允许免修本课程。获奖学生只要提出申请,还可以免费学习计算机专业和微软培训认证的课程。
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目前,已有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类的项目开发中。
3.2.4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学方案的实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将是教学方案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本课程建设的思想,同时从学习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使教与学溶为一体。这样的课程将具有更强的活力。学生自主开发和管理的学习交流的网上论坛,设计时尚、具有活力,且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在此共享学习心得,提供相关案例实训的制作方法及作品。
4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从2006年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成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案例教学及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自使用以来,教师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评价好,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一项对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网上调查显示,1700多人中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满意,20%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79%认为合适,10%认为较合适。从2006年9月到目前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学生近4万人次。
2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以学分制为基础实施目标管理,设定总体学分要求,学生可据此自主构筑知识结构。新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如下3层:
(1)素质培养层。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培养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文化基本素质,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方面打基础,为后继课程作准备。
(2)思维训练层。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为目标。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头课,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领域,覆盖面向对象的C++、Java、VB、Web等不同的实践环境,支持实现分类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拓展创新层。该层目标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组选修课程(如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前沿技术的计算机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专业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以培养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新的教学体系,以文化修养熏陶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计算思维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新体系横向划分为4个层次,重视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普及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鼓励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第1层次为文化修养熏陶。学生通过计算机认知学习平台了解和认识计算机,注重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和新的发展趋势,加深对计算机的学习与理解。该层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学生可通过立体化学习资源以及课外辅导自行完成。第2层次为基本技能实验。以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为主,注重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如掌握信息获取、数据处理、信息展示等相应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实训等方式在开放的软件实验环境完成。第3层次为计算思维素质实验。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和网站与网页设计等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本层实验强调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4层次为综合应用与创新实验。本层次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课程,以创新型、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实验为主,重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本层次的教学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强调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科研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学生选择相应实验项目后,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小论文或软件形式给出结果。
3.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堂上不曾讲授过的知识和问题,由于不能尽快获得教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此,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配置,保证线上和线下都能参与辅导。同时,安排高年级研究生进行实时线上辅导,安排教师在实验室值班,承担起学生课外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辅导。我们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考试机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即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考试机制将提高计算机实测比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总成绩为“基础知识+综合实验+教学参与”,占比为5:4:1。建立学习奖励机制,即成绩结构中的教学参与成绩,对学习拓展模块和参与创新型实验的同学,综合其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演示、答辩等环节,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评价。在课程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40%,对其别优秀的,经过答辩组老师的评议,其成绩可直接作为该课程的成绩,免予期末考试。3.3“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ACM-ICPC(ACMInternationalCollegiateProgrammingContest)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当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展示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平台。为此,我们构建了以ACM程序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拓展创新训练平台,坚持“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主导思想,践行“赛课结合,赛练互动”的执教方法,重视“训练平台,管理机制”的建设环节,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ACM程序设计竞赛是少数精英型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也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大众。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竞赛要求,在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全校开设讲座以及校内竞赛,达到鼓励一般、重点培养的目的。
4差异化教学实践模式
4.1基于学科差异的分类教学
好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支持。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在对北京交通大学各学院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需求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如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分为3个大类:理工类、人文/外语类、经济/管理类。知识结构分为3个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培养层次分为2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4.2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强基础,重技能,鼓励创新”的层次教学结构,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项应用和综合应用3层;实践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和专业差异,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如图2所示,基础教学强调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基础选择学习或免修。个体培养面向优秀学生(如思源班、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国际班等),该部分教学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4.3基于过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在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采取“重基础、强实践、过程考核”的模块化教学。每门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和研究拓展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为本课程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块为根据授课对象构建的该课程的专项应用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状况不均衡,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考试采用阶段性过关考核方式,每学期安排至少2次考试,对于已学习过相关内容的学生可以参加第一次考核,通过后进入优秀学生培养过程的学习,进行拓展模块知识的学习。拓展模块由任课教师根据所在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体现个性化教育。
4.4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体系压缩了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同时精选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一般达到1:1甚至1:2,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24学时上课,24学时实验教学,再加上24学时的课外实践。
5教学实践与成果
5.1新课程体系应用
2012北京交通大学新教学计划规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选修学分为4学分。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大学本科学生入学后先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然后选修1门程序设计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
5.2教学实践成果
新课程体系经历了“研究—实践—调研—修改”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找问题,发现新方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