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0: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标准化工作要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推动联席会议召开。认真履行政府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积极推动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的召开。探讨和研究本地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和决策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政策和方法,进而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3.搭建部门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和管理优势,共同加强推动标准化工作,着力完善标准化工作横向联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4.努力推动政策文件的出台。积极关注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并主动向政府建议献策,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让政府接纳标准化,关注标准化,支持标准化工作,推动政府对标准化工作政策措施的出台。
二、夯实基础,完善标准化工作的体系
5.抓好标准普查工作。为巩固消灭无标生产的成果,各县(市、区)要认真开展企业产品标准的普查建档工作,通过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标准化信息动态管理和实时信息交流,达到加强全市标准化业务信息内部管理,提高标准化工作效率。
6.强化标准化公共服务。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工作,积极发挥标准化研究机构、各行业协会的作用,了解各地标准化工作的需求,及时提供标准化服务。
7.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加大标准化人员培训力度,开展互评互学活动,注重理论技能培训,培养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8.加强标准化宣传。充分利用“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重大活动,开展标准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加大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宣传展示标准化工作及成效,营造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环境。
三、狠抓管理,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9.抓好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好《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强化企业产品标准责任主体意识,严格标准备案程序,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未通过标准审查专家组审查的企业标准,不予备案。
10.着力服务企业。争取成立1-2个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推广应用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和帮助我市创新型企业主持或参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鼓励和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标准化意识和能力。推动知识产权与标准有机融合,将自主技术融入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标准为载体构建企业技术体系。
二、提升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积极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标准化重点服务企业,了解企业标准化基础状况和标准化需求,积极宣传最新的标准化政策,帮助企业树立标准化意识,为企业在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标准制修订、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申报省标准创新贡献奖,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标准化工作激励制度,增强全社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指导重点企业参与标准化相关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标准化业务培训,加强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服务和业务指导,支持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推进中润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对接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做好该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落户前期工作。全程帮扶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碳纳米材料导电塑料母粒》国际标准(ISO/TC256颜料、染料和体质颜料国际标准委员会)的制定。全力指导正丹化学、星华工业气体、一诺路桥工程检测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全年争取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以上。
装配就是指将总成件或者是总的零部件全部按照相应的规定和质量要求来进行全部产品的连接与组合的过程,也被人们称作是各种总成件或者是零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具体工艺过程。装配工艺在制造行业的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新材料与新工艺是极为广泛的,各种高性能与高质量的装配设备都在制造行业的需求中被研发出来,因此,可以说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自身有着生产效率高、所需人工少、稳定性强的特点。
1 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产品装配工艺
装配工艺对于装配设备有着一定的影响,能够在结构布局、实现方式。检测方式和控制方式上进行充分的控制。自动化装配工艺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装配工序、检测工序、调整工序、辅助工序、机械加工工序。
1.1 装配工序
装配工序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安装工序,另外一个是固定工序。安装工序主要是指自动装配设备上的一些专用工位进行相应的装配零部件的预备连接工作。一般情况下,固定工序是在设备的安装工序之后的,固定工序是装配设备设备安装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些装配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固定工序与安装工序结合在一起进行安装,放在同一个工位上来进行。装配任务是极为复杂的,但是也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装配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有着多个装配的程序,装配设备的设计工作主要就是对这些装配程序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装配的合理性。
1.2 检测工序
检测工序主要包括b配零部件的测试、检验和检查等环节,这样能够充分的保证整个装配的质量,例如装入的零部件方位知否是正确的、装入的零件是否有着缺陷、在装入之后装配质量、密封质量和尺寸的精度是否符合相应的工艺要求,装配设备在装配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于各种故障的处理,这也是检测工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将检测工序做好,才能够充分的保证装配设备的正常进行。
1.3 调整工序
调整工序主要是指对于整个装配工序环节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纠正。
1.4 辅助工序
辅助工序主要包括分选、打标记和清洁等环节。
1.5 机械加工工序
机械加工工序在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固定和安装上,能够对一个或者是几个零部件进行充分的加工,提高生产的效率。但是产品的生产装配工艺并不是唯一的,与产品要求相同的工艺是也有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可行的装配工艺进行充分的分析,对于整个工艺进行充分的比较,根据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和功能来进行差异的比较,从而选择出最有的产品装配工艺。
2 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工作要点
2.1 结构布局设计
装配设备按照相关的自动化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全自动装配机、半自动装配机和自动化装配机,装配设备的设计结构在布局上可以分为直线型的布局设计、环线型的布局设计和转盘型的布局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明确整个装配设备的运行过程,从而选择正确的结构布局设计,还要按照具体的生产情况,根据相应工艺的复杂性和装配设备的应用情况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转盘型的布局有着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和结构紧凑的特点,而且适合应用在装配工艺较为简单的自动化装配设计中,还要保证产品大小适中,其生产的环境是适合单机生产的,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更加的合理,布局符合生产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装配设备的装配单元都是通过相应的转盘来进行相应的布局的,这样就导致了整个转盘装配机有着不宜改进、结构复杂和需要进行柔性化生产的缺点。环线型的布局是适合应用在装配工艺比较复杂的装配设备生产中,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节省设备的使用场地,而且环线型布局会增加整个装配的空间,也能够按照装配设备的生产要求来对整个功能单元进行增减,这样装配设备就有着柔性化的特点。
2.2 自动化机构系统设计
2.2.1 供料单元
供料单元是自动化装配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装配单机的上料机构到大型装配生产线的物料输送系统,供料单元是自动装配设备具有高效率的先决条件。供料机构单元必须保证各种装配零件能在准确的位置、时间和空间状态,从行列中分离并移置到相应的装配工位上。供料单元的检测的可靠性是影响自动装配过程故障率的主要因素。
2.2.2 装配主体机架单元
装配主体机架单元是指可完成装配主件输送功能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动输送机构,实现装配主件的多工位同步或异步传递、夹取、装配和检测,还包括配置齐全的液、气压管路及电气配线装置,而且具有驱动某些装配单元的装配工作头的主动轴。
为了实现装配主件在输送过程中实现同步装配,需要选择和设计精确的机械分度控制装置,以保证每个装配单元的工装夹具与输送动作准确吻合。装配主体机架上一般应间隔排列装配工位和检测工位,以在上次装配工序完成后在下道检测工位上检测有无工件和装配位置是否正确,以保证发生错误时自动停机,以消除连续的误装配,避免生产浪费。
2.2.3 自动化装配单元
自动化装配单元布置在装配主体机架上,对应于各装配工位的装配功能,自动化装配单元可以由机构、液气压、电机拖动所构成,和装配主体机架相配合完成特定装配动作。
机械手或工业机器人可以在一次动作循环中完成各种动作,可以作为布置在主体机架上的装配单元进行复杂部件的装配。使用机械手可以简化装配主体机架的复杂程度,提高装配的可靠性。
2.2.4 分捡单元
保证最终装配成品的合格率,在装配自动化机构系统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和布置适当的分选换向机构,对各道装配工序中产生的次品按照要求进行分检和分流。
3 结论
综上所述,装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根据自动化装配设备的特点,提出在自动化非标装配设备设计中,从装配工艺、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优化和合理的总体设计可以加快非标装配设备的设计进度,保证自动化装配设备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标准化体制建设,着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强标准与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全面提升我县标准化的总体水平,为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质量强县工作服务。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推进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在现代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探索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围绕“五水共治”、“智慧水务”建设工作,研究建立相应工作的标准体系,制订和实施一批市县级地方服务标准规范。开展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申报工作;年内建立县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个以上。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标准化培训,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开展省、市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立项的项目力争通过验收;开展县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年内立项3个以上。
(三)运用标准提升和标准创新手段,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试验验证,等同、修改采用,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市级地方标准规范、县级地方标准规范和企业联盟标准,抢夺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开展省级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块状产业联盟标准项目推广实施覆盖面达到产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数的40%以上,新增实施企业达50%以上。
(四)完善县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载体。完善有关资料的网上公告和网上下载功能;针对市级5个县域层面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块状产业以及5+1产业,建设3个以上技术标准体系,协助市局信息中心做好有关实物图片平台展示工作。
(五)深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工作。进一步完善辖区内主要出口企业数据库,重点做好黄色和红色预警信息的通报和反馈意见的收集工作,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
(六)实施标准化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制订年度标准化培训工作计划,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化员证书达到60%以上;系统内从事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制订、咨询、备案的具体人员全部通过新的GB/T1.1-2009和GB/T2000.2-2009国家标准的培训考核。在全县80%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建立标准化工作机构和标准化员队伍,全面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保障。
(七)着力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助推企业标准化基础管理迈上新台阶。帮助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创建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实施标准管理。力争今年我县名牌产品申报企业全部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
(八)加强标准化日常管理工作。强化企业执行标准备案登记工作、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登记工作质量和标准化材料信息报送质量;完成县级地方标准规范清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县级地方标准规范的公告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标准化工作是我局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也是推进质量强县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要提高认识,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积极开拓,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工作水平,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以标准为依托的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配套政策
二、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继续制修订一批重要标准。今年底前,要基本完成行业的卷烟制品、烟草农业、物流、工程建设和劳动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
国家局将紧密结合行业重点工作,继续组织制订一批涉及行业安全、卫生、环保、节能、降耗以及行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建设等重要领域,有利于规范相关工作,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降低成本等战略性目标的通用性标准,支撑并服务于行业的重点工作。3月底前,将印发20*年度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8月份,将组织2008年度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申报工作。
三、全面推进烟叶的标准化生产。各烟叶主产区所在的省级局要按照2010年基本实现烟叶标准化生产的总体要求,制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分年度抓好实施,特别要进一步强化已有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各有关省级局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要在3月底前,将20*—2010年推广烟叶标准化生产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方案与本年度标准化工作计划一并报科教司。二三季度,要配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对第四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进行考核验收,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四、着力加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工作是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要通过“示范带动”的引领作用,提升包括卷烟生产、打叶复烤、醋酸纤维丝束生产和烟机制造等方面重点骨干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在实现企业联合重组、做强企业、做大优势品牌等行业重点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要重点抓好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中烟工业公司等卷烟生产企业标准化工作示范建设;启动云南省曲靖天然复烤有限公司、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和贵州遵义烟叶有限责任公司等打叶复烤企业标准化工作示范建设。上述各示范企业要设置标准化工作机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管理和工作人员,制订企业标准体系,制订、完善各类标准并加强标准的宣贯,确保标准执行的有效性。国家局将在2008年对上述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进行综合考评。
五、组织举办标准化工作专题论坛和标准化知识竞赛
1.举办专题论坛,配合行业开展的“创新年”活动。在二、四季度,分别组织举办以“标准化工作提升卷烟生产企业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和“全面推进烟叶的标准化生产”为主题的专题论坛。
2.在四季度,组织举办以省级工业公司为参赛单位的首届“标准化知识竞赛”,以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宣贯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三四月间,国家局将组织对有关单位及行业各分标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培训。5月底前,要基本建立行业标准化工作骨干组成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人才库”并在主要专业领域重点培养百位左右的标准化工作骨干。请各单位组织所属部门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技术骨干填报《行业标准化工作技术骨干候选人申报表》后,于3月底前报国家局科教司。原则上,各有关省级局(公司)、工业公司及所属单位可分别上报2—3名候选人。国家局经综合评议并兼顾不同专业后,于5月底前确定行业标准化工作人才库组成人员并将陆续组织人才库成员配合国家局开展相关工作。
建设部印发《一级建造师注册实施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印发
实施整合型贯标 建设和谐工地
掺低等级粉煤灰胶凝材料的收缩性能和长期力学性能研究
变压器节能效益的简洁评价与实例
循环经济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采用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系列标准
标准更正
土石坝采用具有分散性黏土筑坝技术探讨
基于电力线载波的可调光电子镇流器
实施电力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意义和环境
影响500kV送电线路工程造价敏感因素分析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陈重司长在中价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
关于开展建筑工程实物工程量与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测算和工作的通知
2007年新的电力行业标准项目
国外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对比及借鉴意义
全国6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能效对标结果(2008年度)
实现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的创新发展
欢迎订阅《电力技术》
设备管理工作经验交流
当前电网建设项目前期面临问题和对策
浅谈电力基建期工程造价的控制
1000MW汽轮机主汽门与汽缸间连接螺母安装注意事项
火电厂单机运行跳闸后启动技术的优化与应用
330MW大型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在华能嘉祥电厂的应用
新式干法石子煤输送技术的节能分析与应用
《电力技术》征稿启事
300MW发电机增容情况介绍
中文摘要编写要求
脱硫改建工程旁路烟道改造方案选择及应用
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2×1000MW机组输煤系统犁煤器配电和控制方案的改进与应用
太仓港协鑫电厂135MW机组电动给水泵改汽动给水泵
来稿中插图的格式和要求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国华电力发变组封闭母线装置应用分析
350MW机组调速汽门摆动原因分析与处理
把握和谐社会实质,构建和谐的电力标准化和技术经济
贺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标准定额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做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在全国标准定额会议工作上的经验交流材料
2007年电力标准化工作回顾及2008年工作要点
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工作 2007年工作回顾及2008年工作展望
国家电监会印发《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建设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输变电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现状、原因分析及建议
风电场的投资计算
烟塔合一的技术经济分析
工程造价审计中规避审计风险之我见
一台110kV变压器发生内部过热性故障的分析与思考
《水电站设备检修管理导则》介绍
厦门地区用户配电室年检收费改革浅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回顾我国工程建设中标准化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标准化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强制性条文为龙头,技术文件、标准化管理规定和各类标准规范为技术支撑的标准构架,对于服务建设工作的大局,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审视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从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一、推进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建立
世界当今发达国家对建筑技术管理普遍采用的体制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此体制也是WTO规则认可的有关贸易壁垒的技术管理体制。为了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标准化的性质体现在强制性与推荐性相结合。《强制性条文》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从研究、探索再到实施,已经向技术管理法制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从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化相结合的体制总目标来看,当没有上位法规支持技术法规制定的前提下,《强制性条文》还只能为解决目前工程建设领域技术问题的一种过渡。因此,解决法律滞后的问题是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前提。为配合立法工作的开展,建议加快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房屋建筑、城镇燃气专业技术法规试点编制工作的步伐,为技术法规的审查、编制、批准、、实施、管理等的探索经验,为法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二、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
(一)人员配备标准化。明确项目组各成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要点。在人员配制中,项目部要充分的考虑各部分、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保人员配制齐全。
(二)现场管理标准化。实施现场签认制度,建立定人、定岗、定期、定责、定点的检查制度,按现场作业标准以及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熟悉产权单位施工联系人、各迁改工点运营范围等情况,施工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所有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施工中,每个月由项目部负责人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考试。定期召开安全会议,通过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确保施工、行车等安全。制订各级质量管理部门或机构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责,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清楚,责任及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人,形成质量工作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坚持全线创优,制定明确细化的工程质量标准和操作工艺,施工过程中要严抓组织实施。
(三)过程控制标准化。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建立工期管理标准,建立合同、拆迁、施工图审核、验工计价等工作标准,认真贯彻“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在施工基础管理上,我们落实工程物资、工程资料等方面的管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投资、工期、环保、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进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三、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
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对工程施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从而有效地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 转贴于
(一)监理预控。监理预控要在宏观和微观上控制,既遵守规范规程又注意每个细微环节。
(二)重视旁站监理及巡视检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通过旁站能通过检查和督促工程施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整个工程处于受控状态。旁站监理人员必须具备现场质量控制的相应素质,加强合同意识管理,及时果断地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尤其对于重要工序及重要部位要坚持旁站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整个施工作业范围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尽可能全面地发现问题,尽量在现场解决处理,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施工作业不放过,从而使施工人员养成规范施工的习惯。通过现场巡视,可以有效地掌握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如机械设备是否完好和适用,施工人员是否到位,材料质量、材料适用性及供应是否及时到位,材料堆放是否安全合理有序,施工方法是否合理及规范等等。
(三)平行检验。平行检验是项目监理单位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按照一定的比例,对某些试验、工程部位、材料等进行检测或检查,进行质量判断的能力。它是监理控制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技术复核及复验工作中采用,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做出独立判断的重要依据。
(四)定期召开监理工地例会。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较普遍存在和重大的问题,应采取工地例会的形式解决。例会是施工过程中参建各方沟通施工情况情况,解决分歧形成共识,做出决定的主要渠道,也是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场所,要做好例会工作。
(五)监理人员要做到“四勤”。监理人员要积极主动,腿勤、脑勤、口勤,手勤,即勤检查、勤思考、勤到工地检查找施工质量问题、对发现的疑问勤记勤问。发现问题后不要乱说,要弄清楚后再下结论,避免产生失误,影响监理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使业主得到满意的工程。
大量实践证明,控制施工过程中标准化的实施,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等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个施工建设按计划合理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光伟,范继辅.加入WTO后中国质量管理业的发展[J].水电站设计,2002,(12):69-7.
[2]韦志立,王韶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07,(3):44-47.
[3]吴涛.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9-72.
关键词:工程建设 标准化 监理
一、推进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建立
世界当今发达国家对建筑技术管理普遍采用的体制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此体制也是WTO规则认可的有关贸易壁垒的技术管理体制。为了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标准化的性质体现在强制性与推荐性相结合。《强制性条文》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从研究、探索再到实施,已经向技术管理法制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从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化相结合的体制总目标来看,当没有上位法规支持技术法规制定的前提下,《强制性条文》还只能为解决目前工程建设领域技术问题的一种过渡。因此,解决法律滞后的问题是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前提。为配合立法工作的开展,建议加快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房屋建筑、城镇燃气专业技术法规试点编制工作的步伐,为技术法规的审查、编制、批准、、实施、管理等的探索经验,为法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二、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
(一)人员配备标准化。明确项目组各成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要点。在人员配制中,项目部要充分的考虑各部分、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保人员配制齐全。
(二)现场管理标准化。实施现场签认制度,建立定人、定岗、定期、定责、定点的检查制度,按现场作业标准以及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熟悉产权单位施工联系人、各迁改工点运营范围等情况,施工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所有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施工中,每个月由项目部负责人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考试。定期召开安全会议,通过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确保施工、行车等安全。制订各级质量管理部门或机构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责,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清楚,责任及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人,形成质量工作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坚持全线创优,制定明确细化的工程质量标准和操作工艺,施工过程中要严抓组织实施。
(三)过程控制标准化。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建立工期管理标准,建立合同、拆迁、施工图审核、验工计价等工作标准,认真贯彻“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在施工基础管理上,我们落实工程物资、工程资料等方面的管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投资、工期、环保、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进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三、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
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对工程施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从而有效地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省、市质监局主要领导的讲话很全面、很深刻、很具体,对今后如何推进质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加以落实。并按照局长的“七个围绕”和“四个进一步”讲话精神,认真做好如下几项工作,推动质监工作更上新台阶。
一是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开展《质量发展纲要》宣传活动,积极开展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帮助企业搞好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企业良性增长;
二是实施名牌战略,搞好品牌建设,力争年内创1-2个第十一届名牌;
三是牵头承担“芍药”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任务,并力争申报成功。同时,做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和精品农业标准化工作;
四是开展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加大行政执法打假治劣力度,从源头上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并认真执行行政案件回访制度;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为依据,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切实控制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集中解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总体水平;落实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防护自救能力;全力遏制重大事故,努力压减一般事故,使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三、工作组织
区建委和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成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齐文东
副组长:王桂政
成员单位:
区建委安全监督站、区建委执法队
区安监局综合科、区安监局执法队
办公室设在区建委安全监督站。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四、工作内容及重点
(-)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和实际安全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高处坠落、坍塌等事故的发生。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等5项标准的要求,检点为:
1.深基坑工程、拆除工程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方案审批和专家论证情况;
2.安全防护设施、临电设施、大型设备的安全验收;
3.施工人员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和效果;
4.安全技术交底的及时性、针对性;
5.安全隐患的发现和整改;
6.个人防护用品的佩带使用;
7.安全网、漏电保护器、扣件等重要防护用品采购管理;
8.塔吊、外用电梯等大型设备的日常管理。
9.洗车池的设置情况,建筑、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堆放,及时清运情况;
10.主要路面硬化及施工现场的覆盖、固化、绿化、撒水情况。
(二)全面推行施工现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标准化工作,督促、指导、检查建筑施工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同时,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区建委将下发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标准化光盘,对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安全生产教育工作。
(三)全面推行施工现场安全技术交底标准化工作。区建委将下发安全技术交底标准化光盘,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光盘规范安全技术交底,使每一位从业人员掌握作业环境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工作要点和防护措施。
五、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6月上旬,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员,并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6月中旬–8月底,在施工程的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
第三阶段:监督检查。9月–10月底,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区内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重点检查高处坠落、坍塌隐患、扬尘治理、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的标准化执行等情况;严肃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事故隐患。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11月份,各单位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于11月15目前将工作总结报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依据各自的职责,切实做好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同时,将本单位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于6月15目前报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开展期间,每月25日前将整治情况报区专项整治办公室。
1.1科技行政行为的分类研究
通过对照《行政法》《行政许可法》等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科技管理和服务事务,尤其是针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对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的分类原则进行研究,分别按照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科技主管部门是否可以主动实施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法律是否对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严格拘束、行为结果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有利等4项维度对科技行政行为进行切分。在与标准化对象对接的过程中,按照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科技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这种分类方式一方面符合行政法的要求,迎合职能部门的工作习惯,使构建的标准框架可有效融入已经建立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穷尽科技管理行为,保证标准体系的全覆盖,最终形成上海市科委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科技行政行为的标准化对接
根据“标准化对象”的定义,“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可以理解为“科技管理领域需要标准化的主题”,是科技管理领域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事物或活动。通过对科技管理领域重复性事物或活动制定标准,作为指导科技管理实践的依据,促使科技管理活动实现最佳秩序。可见,标准化对象并非涵盖上述科技行政行为的所有事项,具体分析如下。(1)科技行政立法建议及制定科技管理规范性文件等事项有《立法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予以规范和指引,要求和程序相对比较成熟,不需要另外制定相关标准。(2)科技规划及战略发展研究等内容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成熟的路径和经验,难以用标准予以固化和优化。(3)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尽管有《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予以规范,但部分行为(尤其是科技服务行为)仍处于空白或灰色地带,急需标准进一步承接和细化。(4)除了上述行政行为,还有科技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行为,例如物质保障、评价考核等内容,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也应该纳入标准体系。综上,在科技行为分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标准化对象的理念,明确了科技管理标准体系的范围和内涵,为构建标准体系提供了有效输入,确保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构建
2.1标准体系定位
2.1.1顶层设计,覆盖科技管理整体工作
标准体系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等要求,需要和业务职能有效对接和弥合,科技管理部门应当从提升科技管理效能为着手点,按照综合标准化思路进行一体化体系构建,从系统、结构和功能3个方面建立内在联系,横向上兼顾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内部运维等工作职能;纵向上考虑项目立项、评审、验收、转化等流程,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划分科技管理的工作条线,为分步实施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
2.1.2体系下沉,充分发挥标准的可操作性
科技管理标准并非运营在上海市科委一层,而是将末端延伸至具体操作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直接下沉到人员管理、硬件配置、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评价改进等层面。标准一方面作为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一方面也是下级履行上级工作安排的操作手册,同时也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标准的细致程度要求标准体系必须满足基层实际需求。
2.1.3扩展升级,不断适应工作发展需求
科技管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须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价值取向,为了保证标准体系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一是体系的开放性,在整合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等主要工作职能的同时为其他工作条线预留接口和空间;二是结构的灵活性,体系的框架、构成、位置和内在联系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行调整;三是体系的扩展性,在每一个业务条块中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增添标准,有效对接新标准的接入;四是内容的前瞻性,标准内容不应囿于当下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固化,而应在体系设计和标准制定时考虑标准的引领性,有效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2.2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2.2.1标准体系常用模式说明
标准体系并无完全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按照不同的工作目标、适用主体和业务内容,标准体系可大致分为集成模式、板块模式、简易模式和作业序列模式四类,前三类分别由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GB/T15496~15498《企业标准体系》予以规范,适用于大规模工业企业、实施过专业管理体系的组织及传统制造业企业;作业序列模式由GB/T24421.1~24421.4《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予以规范,适用于各类型、各行业服务组织。
2.2.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模式
构建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性质、权属、职能等决定了它的社会管理属性,其工作要点、目标、运行管理模式与制造业企业存在明显差异,不适宜从技术、管理和工作这样的维度进行体系构建;二是出于强化管理和服务的工作需求,按照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构建由基础标准(导则、术语、分类及代码)与专用标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支撑系统及监督与改进)组成的标准体系,满足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的体系要求;三是不拘泥于标准体系的现有架构,可以根据实际业务和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例如在开展标准化试点时可结合GB/T24421系列标准的要求予以变形和适用。
2.3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分析
在对科技行政行为进行分类以及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内涵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科技管理与服务的特点,构建了上海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上海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由科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科技管理标准共同构成,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图2中最上层所列的“科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具有指导关系。标准框架分为基础标准、专用标准两个层次。
2.3.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科技管理工作实践中应遵循的一些通用性的标准,包括导则、术语、分类及代码3个部分。
2.3.2专用标准
专用标准对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支撑系统、监督与改进等4个部分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提出具体的标准化要求,实现程序性和管理性要求。
3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3.1标准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
标准体系有GB/T13016、GB/T13017、GB/T15496~15498、GB/T24421.1~24421.4等一系列专门的标准予以引导,体系本身和内部子体系乃至各项标准之间有非常丰富且科学的联结,体系自我修复和提升的空间较大;而法律体系由于法律位阶、内容侧重、制定程序等因素,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较难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趋势。其次,标准体系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运作,本身满足了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在追求最佳秩序和效益的同时补充法律体系的空白,反哺法律体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现。最后,科技管理涉及管理程序和步骤等方面的塑造和引导,单凭法律法规很难将其固化,科技管理需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共同支撑。例如科技评价方面,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我国了GB/T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二者共同对科技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科技管理标准是集科学性、技术性和经验性于一身的柔性规则,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借助标准化手段,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对科技管理进行细化和拓展。
3.2标准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关于科技管理工作,科委等相关部门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范和制度(包括内部适用的制度、手册等),经过书面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一是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同时开展,制度体系的构建依赖于职能部门的划分,与部门条线相重合,没有以业务工作为主体,割裂了工作的流程设置;二是制度体系颗粒度不均,部分制度细小而琐碎,部分制度却“大而全”,包含了若干事项,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需要进行拆分和梳理。标准体系从顶层设计出发,按照工作内容为主线,打破了职能处室的划分,避免工作中出现推诿、空缺或重叠等情况;另外,由于标准遵循“一事一议”的研制规则,保证其体量和颗粒度的均衡,在实际工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利于考核评估工作的具体开展。
3.3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技巧
标准体系构建除了按照上述相关标准的要求,还应结合标准化主体的属性和工作特征,例如:上海市科委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时,明确了以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为主要标准化对象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工作效能的提升,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引领的保障和示范作用。故在标准体系的边界做了大量研究,结合法学、管理学和标准化学科的研究思路,保证标准体系满足顶层设计的需求,也符合基层工作实际操作的要求;与此同时,标准体系更强调“小而精”的实用精神,摈弃了以往“大而全”的体系构建思路,标准体系和现有的法律体系及制度体系相融合,提升了组织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接受程度,也为今后标准明细表的编制及标准的实施奠定了“一张皮、一层网”的指导思想。
作者:韩晶 晏绍庆 康俊生 单位: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牛盼强.上海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协调研究——基于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6,6.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