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泥市场调查报告

水泥市场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20: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泥市场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泥市场调查报告

篇1

建筑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建筑材料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砂浆、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十余个不同门类的上百种材料,内容多而杂。每种材料列为一个章节讲述,各种材料自成体系,各章节间缺乏联系,造成建筑材料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非常广,但整个课程的系统性差。由于课程概念性内容多,由材料试验和实际工程经验导出的结论多,课程缺乏逻辑推导和理论分析,内容显得平淡,若上课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筑材料的种类、参数、性能等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结果往往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听起来毫无头绪,索然无味。

1.2实践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验教学缺乏新意,过程和结果都一成不变,学生仅需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缺乏主观能动性。造成实验多流于形式,只要参加了实验,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结果早已预知,提交实验报告就能考核合格。

1.3教材内容滞后

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也有其特点:一方面像钢筋、混凝土、砂浆等大量使用的材料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像保温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材料更新变化很快,一些性能优异的材料能迅速普及。现行的建筑材料课程教材基本都秉持“够用”的原则来编写,着重介绍最基本最常用的材料,导致已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内容根本就没有在教材中出现。部分学校采用的教材都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编写的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还未出校门,就已经严重滞后甚至淘汰了。

1.4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中职学校建筑材料课程授课还在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在黑板上板书课程重点,学生听,然后记笔记。当然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点,不能一味抹杀,但对于建筑材料课程来说,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显得太单一。例如对材料进行介绍时,不管教师如何详尽的描述材料的外形、质地、光泽、颜色等信息,学生都无法直观感受,只能通过想象得到信息。且不说信息能否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去思考、想象时,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耐性,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教学改进措施

2.1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及时更新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能力有限,不可能非常深入的研究材料,日后的工作岗位也决定了其建筑材料的知识重点在于如何检测、应用材料。因此,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度应当加以控制。为了能适应实际工程的材料变化,需要及时更新书本上或课堂教学中的材料知识。让学生多了解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扩展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采用传统教学弊端明显。因此,需要合理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材料的图片、生产工艺的演示动画或视频,实际工程录像等,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的感受更直观,更易懂。特别是一些具有优秀性能的高新材料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科学的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展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图片或视频中的一些知识点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也可以进行实物展示,将一些便于携带,便于展示的建筑材料带到课堂上,学生通过看、听、摸等直观感受这些建筑材料,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当讲到材料的检测时,同时拿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区别,再加以讲解,分析产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判断、区分出哪些是不合格品。最后,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流行的微课来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将本次课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利用网络、移动平台等方式传给学生,要求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将有疑问的地方记下,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就将课堂的主要内容学习了,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答疑解惑,通过师生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通过疑问的解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

2.3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实验教学是建筑材料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不仅能验证课堂上知识点,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但现阶段的实验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以验证式的实验为主,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固定的,缺乏新意,难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增加一定的变数,如混凝土的配合比,不采用固定配合比,而让学生自己设定混凝土强度,自行设计配合比,自己动手配料,制作试块。整个实验由学生自己主导,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实验教学外,还应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际。例如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地现场参观,认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可以要求学生到当地的建材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价格、优缺点等,也能发现许多课程内容以外的新材料、新工艺,使学生的材料知识得到了极大扩充。

2.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标准单一。理论知识仅凭一张试卷就决定了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只期望在期末突击来应付考试。实践教学考核一般凭实验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形式,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很难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要对当前的教学评估方式进行改变,将考核的重心由卷面考试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由单一的卷面考核转向卷面、实验、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实践的一个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在学习全过程真实体现。

篇2

合同是市场经济主体通过协商就有关民事权利、义务达成的一致约定,是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以自身为当事人依法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审查、控制等合同行为规范的总称。对企业来讲,加强合同管理可以控制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合同管理风险形成原因

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源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企业外部,如法律、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形成的风险;二是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形成的风险。本文重点就后者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合同管理主体责任不明晰。合同管理主体责任不明晰是形成内部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划分,才能做到责权利有机结合。企业没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造成责任划分不清,出现问题无法追责的根源。2.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签订合同。合同签订人出于自身或者他方利益需要,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签订合同,这些合同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并作出处理,可能会对企业不利,导致经济利益受损。3.当事人对有关法律不熟悉或误读误解。由于合同签订当事人对《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导致合同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形成无效合同,让企业错失良机,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损失;由于合同签订当事人对合同条款误读误解,造成合同条款遗漏或显失公平,带来履约违约风险。4.合同签订前未做资信评估调查。企业在合同签订前,没有对合同另一方进行了解、调查、评估,出现合同主体资格不合法,资信状况差,履约能力弱。甚至出现不法分子利用客户信息,编制虚假证照,进行合同诈骗。5.履约过程监控不利。在合同履约阶段,企业未关注合同的履约进度,对履约阶段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调度、监控,导致标的物质量、收发货方式和时间等与合同约定不符,结算发票开具不规范,不符合税法规定,双方责任人沟通交流少,形成履约风险。6.履约纠纷未能有效处理。企业因自身资源或外部环境变化不能履约时,未能通过沟通取得对方谅解,化解企业不利因素,减少违约赔偿带来的经济损失。出现履约纠纷,未能通过有效法律手段追究违约方责任,赔偿企业经济损失。

二、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众所周知,如果企业对合同管理不善,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信誉下降,甚至有可能错失发展良机。严重者,还会影响企业生存。为强化合同管理,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制定严密的合同管理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企业领导对合同管理应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严密的合同管理流程,将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全过程动态监控,出现渎职行为,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2.落实企业合同管理流程制度,实施事前预判、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全过程动态管理。2.1授权签约。企业授权合同签约部门、签约人,明确授权范围,便于授权责任人开展前期调研工作。授权签约人接受授权后,分析企业自身资源分布、需求、时限等因素,进行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查报告,以供决策者参考。2.2确定合同对方当事人。确定前应充分了解、调查并评估对方资质、信用状况,履约能力。具体包括:A审查对方提供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其他经营资质,委托人签订合同的,还需审查人的法定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及其他足以证明主体资格有效的文件;B必要时进入现场,查看对方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分析评估对方所处该行业的水平,预判其履约能力;C获取对方经审计的财务报告、银行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也可以咨询对方的上下游客户,充分了解其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2.3合同签订。签订过程中,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是否有漏项。合同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合同原稿经过内部部门流转审核后,法人或授权人签字,加盖合同专用章和骑缝章。2.4合同履约。履约阶段,注重标的物质量及收发货情况,做到事中控制。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一方违约,通过协商来追收合同权利,协商不成的,获取足够证据,通过法律手段追收。2.5总结分析。合同履行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维护企业权益。3.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落实责任奖惩制度。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时,与合同管理流程制度对接,对企业合同管理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因责任人不当行为引发的企业损失,按一定比例同工资、奖酬挂钩,重大损失,还可通过法律程序追索偿付责任。4.加强合同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识别能力。

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促进对《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企业受自身培训资源限制,可适时参加一些外部培训。同时应加大内部宣教力度,必要时聘请专家到企业讲课,强责任、增素质、辨风险,争取以最小的风险控制成本获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作者:辛崇花 单位: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煤炭市场的形势分析

近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萎缩、国内消费增长动力不足、进口数量增加以及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煤炭市场供求关系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

第一,煤炭供给平稳增加。随着资源整合陆续加快,煤炭产能逐步释放,以及前期对煤炭行业保持乐观的盲目扩张,近期以来全国煤炭产量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产能过剩日益加剧。

第二,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煤炭下游四大支柱行业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增速全面变缓,进而导致煤炭需求疲软。火电发电量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行业煤炭需求增长不大等四方面因素,已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减缓。

第三,进口数量大幅增加。受累于全球性的经济疲弱,特别是欧债危机导致欧洲煤炭市场严重低迷,导致国际煤价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进口煤价格相对于国内煤价格优势明显,对国内煤炭市场价格和供求形势造成巨大冲击。

二、煤炭行业当前面临的困难

第一,受市场需求影响,煤炭企业销售压力骤增,受全球经济低迷、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煤炭市场需求放缓,价格下滑,库存居高不下,销售压力骤增,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由于整体经济形势没有回升的迹象,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也没有明显改善,后期煤炭产品销售、销售效益提升、贸易规模扩大都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第二,物价上涨推动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自去年以来,由于各类生产物资采购成本不断上涨、折旧摊销及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各煤炭生产企业煤炭成本快速增加。近来铁路运费上调,资源税制改革等将进一步推高企业煤炭销售成本。

第三,市场集中度较低,无序竞争严重。虽然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无序竞争依然存。根据安监总局的统计数据,我国最大的10家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量总和约占当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的2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1家大型私营煤炭公司煤炭年产量在2亿吨以上,约占美国煤炭总产量的18%左右;俄罗斯1家大公司产煤2.50亿吨,占全国95%;印度1家大公司产煤2.40亿吨,占全国77%。我国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形成了煤炭产业的无序竞争。一方面不能形成很好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煤炭市场正常秩序和本行业稳定发展。

第四,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我国煤炭工业通过多年技术改造,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采煤综采化、掘进综掘化、运输机械化、监测监控自动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一批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小型煤炭企业,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三、目前面临的有利因素

(一)能源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能源储量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的基本消费结构。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能源发展格局是“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将煤炭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重要位置。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它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到6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至于煤炭。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

国家不仅确定了煤炭在我国基础能源的战略地位,而且指明了煤炭工业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于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宏观的经济发展为煤炭行业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我国煤炭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前期我国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经济疲软,但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空间,内需还很强劲,城镇化还有很大提高。一些工业如钢铁、电力、化工、汽车以及交通运输、建筑和居民生活等用煤相对较大,煤炭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应对策略

通过上面对煤炭行业有利因素的分析,以及结合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形势及目前行业的主要面临的挑战,下面重点探究煤炭行业怎么应对,保证生存,促进发展。

(一)两个立足。

1、面对目前疲软的市场,立足于长期应对,立足于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依靠自己的力量,科学的管理,渡过难关,首先保证生存,其次谋取发展。

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管理者就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形势,紧密关注企业经营动态,联系企业实际,想法设法,开源节流,提升效益,立足于长期应对策略,规划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要长期过疲软市场的准备,做好本企业自己的事,不盲目跟风发展不懂的行业。

2、立足于保证生存的基础之上,把危机变成转机,把风险转成机遇。当前煤炭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抓住这次危机倒逼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制度、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使危机变动力,使风险变机遇,着力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二)四项策略。

1、限产保价,平衡煤炭市场供求策略。销售不畅、库存增加、价格下滑、成本上升、回款困难等现象是当前我国煤炭市场形势严峻的集中表现。煤炭企业应对此加强自律,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限产保价,平衡市场需求,维护煤炭市场交易秩序。如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地煤炭行业同煤炭消费行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急剧下滑的市场形势,以保电煤供应、保民生需要为重点,以需定产、以需定运,已经开始对煤炭总量进行平衡调控。销售是基础,只有基础做好了,才能通过稳健的销售策略来防范金融危机,防范经营风险。煤炭营销部门要严格落实依法营销、以销定产的基本原则,保证企业资金链条在经济危机中不断裂。

2、兼并联合,规模经营,提高煤炭企业抗风险能力。我国市场集中度一直较低,无序竞争严重,因此在这次危机中,要化危机为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煤炭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理调整,兼并联合,以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依托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发展煤炭旗舰企业,实现规模经营。近期国家发改委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实施收购、兼并和区域重组,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鼓励煤电、煤钢、煤焦化工等一体化经营,继续限制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3、实施紧缩的财务策略。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控制成本的能力。要强化生产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材料投入,减少机物料消耗,严格机电设备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加强考核兑现力度。要强化招标、集中采购管理,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要加强费用审批,压缩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节省一切不需要的开支,设法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4、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创新。大力调整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按用户需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是煤炭企业在煤炭供需市场调整期间的最好选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要寻求煤炭产业发展新路径,优胜劣汰,加快煤炭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加速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以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为保障的高安全性、高回收率、高效率、高环保性大型现代化矿井。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煤炭行业目前的市场形势,以及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分析,探究了几点对策,就是为了加强我们对煤炭行业的信心,同时我们要深刻的认识目前的形势,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带给我们的机遇,只有加快技术革新,调整销售策略,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在金融危机中从容应对,实现企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J]中国金融,2012,(18)

篇4

多方求证得知,以上事件并非个案,在江浙、广东等中小微企业高度聚集地区,从一笔普通贷款中私下获利百万元的不是个例。

“经济下行时期,银行处于议价强势地位,不安分的客户经理总能大捞一笔。”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2011年以来的企业倒闭潮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

据浙江省高院统计,2012年已有诸如企业倒闭、跑路等847个涉及银行贷款的金融案件报送高院,标的总金额达120亿元。

另据浙江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温州市工业企业减产、停产比例高达60.43%。

伴随一些企业破产、停产,当地银行的不良率也在急促上升。温州银行的不良率从2011年末的0.99%升至2012年6月的1.72%,浙江全省前11月的不良率数据上升到1.58%。同时,今年银行业系统不良率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等特点。

面对不良率的上升,金融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纷纷开始采取措施,严格防范不良风险。

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风险总体可控,随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支持政策的出台,2013年全国整体总潜在不良率增长速度会稍有减缓。但治标更要治本,从宏观根源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信贷文化才是长远之策。

“不良循环”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走进浙江建德市乾潭镇工业园区,发现,不少厂区大门紧闭,厂房和办公楼均贴上封条。一问才知,乾潭镇相对大型的企业半年内倒闭了十多家。

“破产的、跑路的,比去年多。”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平日里企业家最热衷于成为地方人大代表等,但这两周安排填表申报企业家们的手机却一直关着。

据悉,企业家的“消失”与临近年底有关,每年这个时候是银行回收信贷的时段。

浙江当地一位企业家表示,2012年以来,“企业愁贷、银行惜贷”的状况仍未改观,高利贷有重新抬头之势。

事实上,银行系统并不缺资金,不少银行在年初还愁资金贷不出去。央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累计新增人民币信贷已达到7.75万亿元,超过2011年全年7.47万亿元的水平。

上述企业家表示,主要是企业业绩下滑使得银行不愿意再贷款,企业得不到贷款生产经营又受到进一步影响。

一方愁贷、一方惜贷,使得市场上现金流匮乏,一些企业甚至连贷款审批过程中所需的“掉头资金”都难以筹足,一些企业因此陷入不良循环之中。

但此刻,一些客户经理,却在变本加厉地对企业“吃拿卡要”,落井下石。

一位城商行杭州分行内部人士透露,有的客户经理以额度限制、审批时限等诸多理由对企业拖贷、延贷,目的便是通过自己与特定高利贷组织的无间合作,迫使企业在“掉头期”内为资金周转付出高额利息,自己则事后以“五五分”甚至“三七分”非法牟利。

据上述人士了解,国有大行也有类似行为。近期,建德市一张姓民营企业家向当地一国有大行申请200万元贷款时,47天的超长审批让他前后共付出多达62万元的隐性成本。“这无异于制造高利贷、制造企业危机”。

采访中还有一些人表示,上述现象在东部沿海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中并不鲜见,近三年来有上升之势。

尽管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监管部门,对上述现象一直持坚决打击态度,但金融违规案件具有难举证、难追溯和隐蔽性等特点,目前还主要限于对分支行高管的排查,一线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实现的难点还有,一线客户经理的频繁流动客观上增加了监管难度。

一位从事银行业13年的客户经理,曾先后任职于兴业、光大、稠州、交行、民生和金华等银行,最短的任职期限是在恒丰待了一个多月。

他告诉记者,“这只是普遍频率”,他常在不同的银行与曾经多个同事再次共事,“许多人都频繁跳槽,十年内共事三次很正常”。

另一位商业银行杭州分行风控部总经理也坦言,当地员工年流动比率低则30%,高则60%,“只要能跳槽,成熟的客户经理都会走”。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私下获利一旦暴露的“警觉”态度和对监管层纠察风险的“防范”心理,“不能老在一个坑里挖钱”。

“应该对从业人员实行类似黑名单管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每一笔查处的背后都包含着巨大的工作量,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应成为监管部门最主要的关注点。

真实不良率

综合观察,实体企业经济下滑已经传导至一些区域的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浙江银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2012年前11月的不良率数据为1.58%,比年初上升了0.66个百分点。不良余额为935.61亿元,比年初增加444.21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2107.61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59.27亿元,关注类比例为3.57%。

2012年12月12日,杭州海关公布浙江省前11个月外贸数据。11月份,浙江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9.8亿美元,同比下降2.5%。以外向型经济见长的浙江,外贸下降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效益。

浙江当地一些银行业人士指出,当地不良率数据不乐观预计或比现在看到的还要高,“浙江需要警惕和防范新一轮区域金融风险的集聚。”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温州乃至浙江的部分银行不良率已超过8%。”周德文如此说。

在各家银行三季报中,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大多“双升”,其中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期涨幅达70%,其温州分行不良贷款增量占全行70%且不良率为5.42%,其温州、宁波和杭州三家分行新增不良贷款达全行的94%,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为7.19%。

除此之外,三季报中各大银行公布的不良率几乎均低于1%,农行、工行、中行和中信4家银行三季度不良率环比下降。银监会数据也显示,全行业不良率仅0.95%与年初基本持平,低于2011年平均约1%的水平。

“也许一线业务的‘水深火热’,被财报数据轻描淡写了。”上述人士坦言。

银河证券分析师郭怡娴的研究报告称,“估值隐含不良率中位数已到了很高的线上”,并告诉记者“可从拨备数量中得出该数据”。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2012: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称,“关注类贷款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最大,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且2012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将同比增长10%左右”。

“眼下只有计算出银行业总潜在不良贷款,才能直指问题的关键。”高盛高华资深分析师程博指出。所谓“总潜在不良贷款”,即已公布不良贷款与诸多产能过剩且盈利能力降低的企业潜在不良贷款之和。

高盛高华研究总监、董事总经理马宁在《中国银行业信贷观察报告》中也详细阐释了基于对采矿、钢贸和地方平台贷等总潜在不良率的保守估算,银行业潜在不良率远高于银监会数据的0.95%,约达到5.4%。

中信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尽管诸如光伏、风电等被列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的贷款具有风险,但却从未被任何一家银行列入不良。

维持类似判断的投行、券商和评级机构不在少数。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也曾对外表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下行期间,2%左右的不良率相对更为真实”。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新增逾期贷款1257.87亿元、新增关注类贷款289.42亿元。下一步很可能沦为不良的趋势在加大。

在浙江,今年以来坊间一度流传着“一建三发”的说法,即建行、平安(原深发展)、浦发和广发四家银行不良率压力较大。

“浙江银行业平均不良率已到了一个高点上,若不包括国有大行则将更高。”前述城商行人士称,“我们行里上报的不到真实数据的1/3。”

地域性行业性特点

2012年中国银行业系统不良率出现两种特点,一是区域性特点,二是行业性特点。

地域性方面,除了浙江外,内蒙古、广东以及江苏一些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一位国有大行的高管就表示,眼下鄂尔多斯、佛山、东莞、中山和江苏部分地区(的不良趋势)已值得高度关注。

行业方面,钢贸、光伏行业的不良率上升明显,个别银行的光伏、钢贸行业不良率甚至超过15%。光伏行业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2012年以来破产企业增加。钢铁行业由于整体宏观经济下行,市场萎缩,企业效益下滑。

金融系统具有传导性、渗透性特点,无论是企业贸易与投资往来,还是产业链、行业片区相互交融,都让风险由点及面地蔓延。

中信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行业上,风险正从船舶、光伏、钢铁等困难行业向其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等扩散。地域上,其波及面也从东部向中西部、南方向北方地区蔓延,并从对外出口型企业向内销企业扩散。

“受到影响的行业和地区能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他告诉记者,把控不严就将交互感染,同一产业链上“一人得病全家遭殃”。

广发银行内部的《2012年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提出,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控影响了产业链上游的水泥、钢铁等行业,加之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弱势盘整,产业链成本支撑不牢固。钢铁行业需求低迷的同时,资金成本高、经销商囤货意愿低和产量下降等因素,又使得产业链下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低,整个产业链毛利率大幅下降,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

马宁在《中国银行业信贷观察报告》中指出:根据公开数据分析得出,当前中国工业和采矿企业平均不良率为1.3%,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行业平均不良率为1.6%。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当前公布的总体不良率从5%到30%不等,大量企业被认为在商业经营上已难以为继。

《中国银行业信贷观察报告》还指出,2012年上半年,消费品行业隐含不良率上升势头最猛,从2011年14.4%上升至33.2%。信息产业和原材料产业隐含不良率也各自上升至32.1%和22.6%,此外,行业新增不良率接近20%且隐含不良率超过30%。

“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是在变差,而是在加速变差。”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梁红认为。

不过,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2012年财经年会上表示。“浙江只是一个点,仅占据全国银行业信贷规模中很小的部分,不良率波及面不会太广。”

“干掉不良率”

为何市场担忧不良已经较高程度,而财报数据如此平静?“这和银行考核体系相关。”一些银行基层员工道出了个中缘由。

除去广发银行采取总行特殊资产部集中处理潜在风险外,“包干到户”的不良处置方式在业内最为普遍,即由分支行承包处理大部分风险,这使得客户经理往往不堪重负。

例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每月只要出现一笔疑似不良,则全月奖金可能扣完,甚至还扣工资。因而所有人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干掉不良率”。

上述风控部负责人介绍,在分支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中,“平移”是最惯常的做法。

所谓平移,即银行寻找优质企业B并对其授信,以搭桥方式让其与互不相干的A企业签订借款协议,掩盖A企业的潜在不良。“之所以企业融资难时,银行总在宣传支持小微企业也是出自于此。”他表示,行里天天开会讨论如何平移,年底、季末时尤为严重。

平移后,债务和风险被转移出银行系统,成为“纯粹”的非金融机构市场行为,不但监管层不易察觉,就连司法部门也难以介入。至于B企业,银行会以低利息、低存款配套等多种“优惠”来进行补偿。

杭州一位信誉良好、经营尚优的企业家告诉记者,近一年来他几乎每一两周就会接到不同银行的电话,询问其是否愿意以低利率、低存款配套进行贷款,“优惠多多”。

“这是治标不治本。”周德文评价道,如此做法风险并未被化解而是被后移了。但是,职位流动性让银行高管大多只愿意保证自己任期内“风险能被捂住”就足够了。

事实上,1000万元潜在不良至少需3000万元来平移,一旦不良超过3000万元则需更大倍数的平移资金。然而当下,经营再稳妥的B企业也极可能卷入层层担保圈而不可自拔,不良率风险可能数倍扩大。前述企业家最近就陷入担保圈内一笔500万元的连带担保,至今心有余悸。

因而,银行高层更希望采用多家优质企业分别与A企业签订协议来分摊风险,但客户经理常常为了方便省事而“一次性快速平移”。

另一种掩盖方式被称为“覆盖”不良率,类同于平移但A、B企业之间具备担保关系。

此外,客户经理间还流行着一种“预期没收”方式。他们要求优质企业在贷款时预先存入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以防企业风险来临时起到保险效用。

更有甚者,浙江绍兴的个别银行采取了贷款随意延期的极端方式。即企业潜在不良贷款即将到期之前,客户经理会重新完成一遍实地调查、合同签订的固有程序,在信贷系统中将全过程重新“走一遍”,就以长期贷款延续下去。

以上种种,常成为各银行客户经理间茶余饭后的谈资,谁“干掉”不良贷款更多更隐蔽,谁就能更受推崇。

双重迎战

面对不良率的上升,总行以及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解决不良率问题,严格防范不良风险。

广发银行一位内部人士称,总行行长已经亲自接手风控工作,平日里九成以上的各类会议均与之相关。

多年来,银行自身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大催收力度、增加核销总量,二是增加计提准备金,提高拨备覆盖率。

中信银行一位高层透露,朱小黄上任中信行长后,第一要务便是增加计提拨备。三季报中信银行计提了40亿元贷款减值准备,期末拨备覆盖率达305.54%,拨贷比提高至1.92%。

其他银行也从2011年底开始未雨绸缪。浦发、北京银行就增加了贷款减值准备金,2011年期末拨备覆盖率分别高达499.6%和446.39%,居上市银行前两位。2012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总贷款减值准备从9853.06亿元增至11179.55亿元。

在银行处置方式中,呆账核销尽管能最大限度保障银行利益,但呆账认定和取证等规定较为严格,符合核销条件的占比很低,银行也同时需承受一定利润损失。

此外,银行除将不良贷款转让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外,也尝试向非金融企业转让,但目前仍无法可依。并且,资产管理公司常要价过高,银行多折价转让损失较大。

因而,业界普遍向银监会呼吁及时研究消化不良贷款的政策措施,要求银行从考核机制上适当提高不良容忍度和完善尽职免责制度,以商业化、市场化手段提高处置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让银行有机会以丰补歉。

在地方监管方面,2012年下半年以来,温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风险企业帮扶和不良贷款化解百日专项行动,温州银监分局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化解工作。据统计,2012年8月至10月,全市银行业机构共处置不良贷款21.31亿元,10月不良率比9月环比下降4.31个百分点。

尽管目前中国总潜不良率已经较高,但与2002年香港地区银行业3.2%的不良率、1997年新加坡3.6%、2000年台湾地区5.8%和2009年美国金融系统几近崩盘相比,中国目前的不良率危机还正处于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阶段,尚能“亡羊补牢”,并且可控。最近,银监会将居民消费类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调整为了75%,就是个积极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