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20: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量经济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量经济学

篇1

数量经济学内涵

数量经济学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单纯将研究重点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定性研究基础上,脱离了理论基础和数量分析,已经无法满足指导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表达出来。数量经济学应运而生。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体系的学科,为其他经济类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体的方法。研究人员和政府利用数量经济学探讨和研究的量化关系,可以有效地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可靠计划和政策。

数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在我国,数量经济学由经济理论指导,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数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界大都将研究重点放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具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则是利益的分配和协调机制不同。由于利益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前提假设、具体研究方法等当面的不同。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起源 。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学科雏形最早于改革开放后产生。1979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召集了各学科的学者参加“开展数量经济研究,成立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座谈会,大会中提出“经济数学方法”是可以成为研究领域名称的,然而并不适合作为学科名字。座谈会随即提出了十几项名称,最后于光远拍板命名为“数量经济学”,英文名叫“Quantitative Economics”。不久,乌家培为组长带队赴美国访问并学习,回国后他筹建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第一家数量经济学研究机构就这样诞生了。

1984年10月10日至16日,全国数量经济研究会在合肥召开第二届年会,会上决定将“全国数量经济研究会”改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这一名称沿用至今。从此以后,数量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这个领域内出现了经济科学工作者同自然科学工作者相互结合的趋势。各类数量经济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国内各大高校都开始设立数量经济学专业或数量经济学研究方向,几乎所有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或数量经济学专业课程,尤其是在硕士生和博士生,计量经济学更是成为必修的核心课程。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线路。在1979年至今的30多年里,数量经济学在我国按照两条线路发展。一是数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二是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

在理论方法研究中,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研究成果由早期的教科书和译著,转变为后期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且大多为经济计量学的内容;第二,从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数量经济学的研究由浅入深,技术含量由低到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有再版了多次的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赵国庆主编的《计量经济学》,译著则首推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如克莱因(L. R. Klein)独著或合著多本计量经济学的著作等。有代表性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包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量关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系统分析原理的著作,这时期的研究成果较多地带有前苏联经济学理论的色彩,不完全属于纯西方经济计量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数量经济理论方法研究日益向纵深向下发展,各种预测算法、组合模型理论等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典型的经济计量方法论。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另一条发展线路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这类研究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数量经济学方法刚刚传入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多在以计量方法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如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定量分析、钢板消费量和工业储量探讨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面临着一些新的热点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改制、经济体制改制等。进入21世纪后,计量模型和方法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呈现出较强学术性。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特点。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还结合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将经济学分析的数理方法、计量工具和模拟技术统一在一起,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的形成及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必要基础,也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加瓦。

数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将被拓宽。未来,通过对资源与需要、社会经济关系、理、经济信息以及价值判断等实际问题进行剖析,数量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将被拓宽。延伸范围包括数理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理论,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博弈模型参数的估计以及检验问题,以及模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非稳定变量的研究。

更加注重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将一些不具体、模糊的因素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从而达到比较分析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对经济的研究中将更加注重量化分析。在社会高需求的作用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趋势下,更高级数的数量经济学将会成为主流,更多的人才也有望涌入这一学科及领域。

篇2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

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等线性运算的基础上,探索向量的又一种新的运算,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解三角形、解析几何以及空间向量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2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向量的概念和线性运算等知识.

(2)学生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力、位移、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力做功的有关知识.

(3)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能从简单的物理背景及生活背景抽象出数学概念.

2 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分析,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物理中“功”的实例,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物理背景的分析,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经历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究、发现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形成学生的体验性认识,体会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独立自主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3 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概念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的发现.

在教学中,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实例入手,通过层层分析, 形成数量积的概念,并经历概念辨析、深化理解、学以致用等过程,来突出重点.通过练习和探究问题的设计,将五个性质分散开来,通过课件动画、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练习,再到应用,使性质自然呈现,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4 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数量积的知识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指导学生采用发现式学习法.在课堂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抽象类比与问题探究为主线.同时,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多媒体和自编学案辅助教学.

5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具体分析如下:

5.1 创设情境 展示背景

教师录像展示“大力士拉车”的情境实例,提出物理问题.

问题1 大力士拉车,沿着绳子方向上的力为F,车移动的位移是s,力和位移的夹角为θ,大力士所做的功为多少?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数量积的物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2 分析背景 形成概念

该环节,依据本套教材的特点,以物理背景作为总的抓手,通过抽象、概括、归纳,形成了两个向量的夹角、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和向量的数量积定义三个概念.

第一步:背景的初次分析

问题2 决定功的大小的量有哪几个?它们是标量还是矢量?当力和位移的大小一定时,功的大小取决于那个量?

问题3 这个夹角抽象到我们数学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个向量的夹角,把力F、位移s换作数学中任意两个非零向量a与b,你能尝试着给出向量a与b夹角的概念吗?

设计意图 通过力做功的几个因素的分析,突出夹角在做功中的作用,形成两个向量夹角的概念.

1.两个向量的夹角

已知非零向量a与b,作OA=a,OB=b,则∠AOB称作向量a与b的夹角,记作:〈a,b〉.

问题4 下面几种情形中(锐角、钝角、直角、共线同向、共线反向),两向量的夹角分别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 通过几种类型的夹角的给出,让学生直观感知夹角的范围,帮助学生理解夹角范围规定的合理性.

规定: 0≤〈a,b〉≤π,且〈a,b〉=〈b,a〉.

特别的:当〈a,b〉=π2时,叫做a与b垂直,记作ab;

两向量的垂直符号同几何中的垂直符号是一致的.

问题5 请回顾:0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规定:0与任意向量垂直.

前面曾规定:0与任意向量平行.

设计意图 概念呈现后,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对比,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图1

练习: 如图1,正ABC中,求

(1)AC与AB的夹角;

(2)AB与BC的夹角.

注:确定两向量的夹角的关键是:通过平移使两向量共起点.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所学概念,强调确定两向量夹角的一般方法.

第二步:背景的再次分析

问题6 真正使汽车前进的力是什么?它的大小是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经验,类比物理背景中拉力F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它的大小是Fcos θ,自然引出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及其数量的概念.从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难点.

2.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

已知向量a和轴l,作OA=a,过点O、A分别作轴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O1、A1,则向量O1A1叫做向量a在轴l上的正射影(简称射影).

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数量

该射影在轴l上的坐标, 称作a在轴l上的数量或在轴l的方向上的数量. OA=a在轴l上正射影的坐标记作: al,若向量a的方向与轴l的正向所成的角为θ,则al=|a|cos θ.

问题7 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与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有什么区别?

问题8 向量在轴上的正射影的数量一定是正实数吗?

注: a在轴l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是个实数,可正、可负、可为零.

篇4

《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辞典》关于“热钱”(Hot

Money)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流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游资)”。可见,此权威定义突出热钱的两大特点:一是国际热钱的短期性,二是固定汇率制的背景。也就是说,国际资本预期一国或地区固定汇率无法持续时,通过做多或做空获取汇率大幅波动的收益;或者国际资本预期一国或地区固定汇率将保持不变(波幅很小)时,为了获取该国或地区的利差收益而投机。

用“错误与遗漏项”估算热钱规模属无稽之说

估算热钱规模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如果该项为负,说明存在资本外逃,如果该项为正,说明存在热钱流入。

国际收支平衡表旨在记录一个国家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所有经济往来,理论上讲,该表收支永远应该是平衡的。但实际上由于统计资料来源、统计口径、各种货币换算产生差额等问题,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误差。为此,

专门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设计了一栏――误差与遗漏,

用这个平衡项目来进行调整。当收入数字大于支出数字时,

就将差额列入“误差与遗漏”项目的支出方面;

当收入数字小于支出数字时,

就将差额列入“误差与遗漏”项目的收入方面。这样,

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就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了。但是,

误差与遗漏必须是有限度的,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误差与遗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如果误差与遗漏超过了贸易总额的5%

,

人们就必须认真分析造成误差与遗漏项目过大的原因,

并采取必要措施,

防止其对本国宏观经济造成冲击。

误差与遗漏项=外汇储备变动额-(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统计数据显示用这种方法估算的中国热钱规模:2001年为49亿美元的热钱流出,2002~2004年分别出现78亿美元、184亿美元与27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2005~2006年分别出现168亿美元、129亿美元的热钱流出,而2007年的热钱流入为164亿美元。

运用错误和遗漏项来估计热钱的规模缺乏理论根据,因为该项目本来是为了实现国际收支账面平衡而设立的,与经常项、资本与金融项及储备资产项相比,错误和遗漏项是最不重要的。错误和遗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统计资料来源、统计口径、各种货币换算产生差额等问题所导致,它本身可以通过提高统计水平等手段而减少,但热钱则是为了盈利而流入的短期资本(理论上可以在资本和金融项中予以统计),两者并没有多少关联之处。

另外,错误和遗漏项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占贸易总额比率通常不超过5%,否则就应当研究其形成的原因。中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和遗漏项占贸易总额比例仅为0.6%,如果据此判断,中国热钱根本不足为虑。

以错误和遗漏项衡量中国热钱流入的数量结果也不可信,在2005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明显,而且预期升值幅度较大,尽管当时中美利差为负值,但2006年中国股市升幅居世界第一位,汇率升值与资产升值同时存在,对国际资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005年、2006年的热钱流入不可能是负值。可见,以错误和遗漏项衡量国际热钱既没有任何理论根据,也不符合现实。

用“热钱=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估算热钱规模缺乏现实依据

估算热钱流入规模的最常用方法是用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差额为正表示热钱流入,为负则表示热钱流出。此方法假定贸易项和FDI中不包含热钱。

用这种方法估算的热钱流入规模为:2001年和2002年分别出现228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热钱流出;2003~2007年各年分别出现369亿美元、1141亿美元、470亿美元、5亿美元、1172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第1季度流入中国的热钱达到851亿美元,增幅令人侧目。

同样,2006年是中国A股市场高速成长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一年,热钱应该大规模涌入,但按这种方法计算的2006年热钱流入规模仅为5亿美元。这说明用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之和的估算方法也存在严重问题:该方法假定贸易顺差和FDI中不包含热钱,这将明显低估热钱的数量。

对该方法另外两点批评是:第一,外汇储备资产是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资产构成的,而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可能反映了欧元与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收益,而非贸易顺差和FDI带来的资金流入;第二,中国国内缺乏对FDI的统一数据,例如近年来商务部和外管局的FDI数据存在较大差异,FDI数据的不准确将会导致热钱估算结果失真。

在资本项未完全开放的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依赖于贸易顺差,如果认为贸易项不包含热钱,则中国就没有热钱存在,研究热钱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自相矛盾的长线投机资金说

唐旭等人是利用长线投机资金来衡量中国热钱的代表,但他们对热钱的定义和长线投机资金的定义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学术上表现了前后不一致性。他们将热钱定义为:“以获利为目标,

以投机交易为手段,

在国际间迅速流动的大额短期资金。热钱的特点鲜明:一是资金量极大,

且流动性高;二是可以一天24小时连续交易;三是热钱主要由对冲基金、投资基金和石油美元等投机性和流动性极强的资金组成;四是热钱的流动会造成东道国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

热钱的突然冲击是有些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坚持长线投资资金说者表示,由于中国对资本项目管制比较严格,

境外投机资本必须绕道而行,通过其他渠道流入中国,

其流动性会大大降低。由于缺乏最重要的短期流动性,

此类只具有投机性的资金不能被称为热钱,

可以称之为“长线投机资金”。

长线投机资金=(外资利润-收益汇出)+FDI折旧额+外资企业外债新增

长线投机资金说者认为长线投机资金由外资企业的利润存留、FDI折旧和外资企业外债三部分构成,该方法预测从1999年到2005年流入中国的长线投资资金总额不超过3000亿美元。由于外资企业利润存留、FDI折旧和外资企业外债的数据,政府部门并没有权威的统计,因此,由此得出的数据准确性值得怀疑。

另外,长线投机资金说把传统的外资企业利润存留、FDI折旧划为投机资金,缺乏理论和现实根据,也不符合国际上权威的热钱的范式,已经脱离了热钱的研究范围。

从长线投机资金说的公式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热钱都是外资惹的祸,即使是FDI也不例外,这是典型的“阴谋论”在热钱研究中的应用。“阴谋论”认为中国所有的不利事件发生都是因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蓄谋已久的算计阴谋,包括对美国经济造成经济重创的次级债,也是美国为遏制中国而制造的。

其实中国主要热钱来源是贸易顺差,因为此项构成了外汇储备增加的绝对主力,而外资企业利润存留额只占贸易顺差很小的比例,以此来估计热钱,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实际意义。

热钱数量理论上具有不可测性

热钱的高流动性使所有统计的热钱数据失去时效性

根据权威(《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辞典》)对热钱定义,热钱最主要的特征是短期投机,即高流动性,能够捕捉市场上转瞬即逝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在获利后能迅速变现逃逸。

由于中国资本项未完全开放,但贸易项已完全开放,因此,热钱极可能借道贸易项实现高流动性。对于高流动性的投机资本所有统计数据都会失去时效性,即使你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计算出了热钱的数量,但当你公布时,热钱的数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没有意义。理论上讲,对于资本项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数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可能几天之内就会耗尽,甚至更短的时间。

对于资本项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热钱可以自由出入,只要有套利机会它们就会蜂拥而至,获利后又迅速离去。这种全球范围的资金快速转移对统计提出了挑战,热钱数量的瞬息万变使热钱的统计失去意义。

缺乏严格的统计口径使热钱数量变得不可衡量

对于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只有经常项、资本与金融项、外汇储备资产项、错误和遗漏项,并没有专门的热钱项,理论上热钱应当反映在资本与金融项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中。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没有关于短期资本的统计,因此所有的热钱数量论都是通过其他渠道来估计热钱,因而基本上都不可靠。

资本是进行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主要取决于投资环境。当投资环境恶化,投资风险上升而收益下降时,原本进行长期投资的资本也会流出;相反当投资环境改善,投资风险下降,长期投资收益上升时,短期投机资本也会长期投资。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会出现巨额的资本外逃,主要原因就是该经济状况严重恶化,本币严重贬值,本币已经严重丧失了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的货币基本功能,大规模的货币替换发生变得不可避免。

因此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完善宏观经济制度,避免为国际资本提供制度套利机会,并加强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减少市场操纵和欺诈的存在。他们对热钱数量的研究并不热衷,因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于变幻莫测的热钱任何统计都只不过提供过时的历史数据罢了,根本无法据此作出决策。

热钱主要存在于实行固定汇率制(香港除外)的发展中国家,新帕尔格雷夫金融大辞典的热钱定义的另一特征就是热钱问题伴随着固定汇率制或相对僵化的汇率制度。

防范热钱冲击重在制度完善而不是定量研究

根据经济学最基本的“铁三角”理论,一国只能在固定汇率制、资本项目开放和独立货币政策之间选择其二,三者永远不可兼得。香港坚定地推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那它的货币政策只能完全追随美国,美联储降息,香港金管局也立即降息,且降幅完全相同,几乎沦为美国的影子。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严格说人民币汇率仍在政府的可控之内),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项目的部分开放及经常项的完全开放,理论上讲中国并不违背经济学的“铁三角”理论,但实行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政策、资本项开放程度加大和贸易项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在为国际热钱提供无风险套利机会――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同时又为它们的退出拓展了更多的渠道,即提高了热钱的流动性。由于中国汇率市场是明显的无效市场,这种制度扭曲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价值,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这才是招惹国际热钱的根源。

由于中国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因此国际热钱进入和流出都需采取隐蔽的手段,甚至是非法的手段,即通过虚假贸易、“小注大投”、地下钱庄进入中国。对于规避法律、甚至违法手段流入的热钱永远也不可统计,也无法衡量,要衡量它需要支出巨大的成本。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索罗斯对他冲击东南亚固定汇率制的辩护,尽管受到铺天盖地的批评,但反映出的制度缺陷是国际热钱冲击的重要原因,不要对国际投机家心存幻想,唯利是图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其实热钱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只是数量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制度套利机会存在时间越长,无风险套利收益越高,国际热钱涌入数量就会越大。因此,中国关键在于建立市场化的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降低市场对人民币的单边大幅升值预期,同时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才可有效防范国际热钱的冲击。

对中国热钱数量研究热的评介

国际热钱将大幅推高中国房价论不值一哂

美国次级债危机使美国房价大幅下挫,平均跌幅超过15%,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濒临破产,世界经济增速下滑。而美国拥有永久产权的别墅(house)价格中位数仅16万美元,房价收入比不足5倍,但下跌之势未改。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房价收入比远超过20倍,其房价水平已经超过美国,除非国际热钱脑子坏了或出于其他非理性原因,才会坚定地炒中国的房子。作为拥有洋博士头衔回国发挥余热的徐滇庆教授将热钱与房价有效结合起来,并豪迈地预言房价每平方米会涨到3万,甚至更高,这真是最为大胆的创举。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关系重大,关乎GDP增速、银行坏账、政府收入、房地产商的存亡等等,因此短期内中国房价整体下跌的权威数据是不可得的。但由于中国房价高企,房地产的非标准性和非集合定价交易特性,其流动性低,交易成本高,因而房地产并不适合高流动性要求的热钱投资胃口,因此认为热钱会炒高房价纯属无稽之谈。

调查、衡量中国热钱数量将徒劳无益

由于热钱的高流动性和投机性,调查、衡量它们的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不可能的事件所有努力将是徒劳的,有价值的活动是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减少中国特色,增加国际接轨,尽早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由发改委拍脑袋定价,在国际上树立市场经济大国的形象,而不是停留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过渡期内等待无尽的反倾销处罚。研究热钱数量就像研制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一样荒谬。市场机制迄今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法,有效的汇率机制是实现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也是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前提。

即使通过调查估计出热钱的数量,又能如何呢?要处罚这些热钱必须准确找到它们,当热钱与贸易项顺差混在一起时,要区别他们显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确凿的证据和明确的法律规定才能处罚它们。否则,仅估计到数千亿热钱,又不知道具体是哪些资金,那么这些努力最终无实际意义。

混入热钱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中国负担

篇5

2.总收益函数。某商品的价格为p,相应的需求量为Q,则出售该商品的总收益为Qp,又需求函数,其反函数,商品的总收益可看成是其需求量Q(或价格p)的函数:或称为总收益函数。

3.供给函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可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Q看成是其价格p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二、边际与弹性

1.边际收益。设某种商品的总收益可以为需求量Q的函数,即,平均收益RA就是单位需求量的收益,于是有,可见,需求函数也可以称为平均收益函数,就是说价格P可以看成是从需求量Q获得的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就是总收益对Q的导数,即

2.边际成本。成本是指生产某总产品时消耗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所有费用,而总成本则是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求成本总额,它是由固定成本(即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费用)和可变成本(即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费用)两部分组成。

设某种产品的产量为Q,于是我们可以把总成本看成是产量Q的产量的函数,即,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有这样几种形式:

(1),其中c为固定成本;pn(Q)为可变成本,它是Q的一个n次多项式。特别当n=1时,即这时总成本为线形函数,其中a表示增加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单位成本;

(2)

(3)这里的a,b,c,d均为正常数。

由平均定义可知,平均成本KA,就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即

根据边际的定义,边际成本KM可以用总成本KT对Q的导数来表示,即

例如,当总成本为时,平均成本为而边际成本为。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边际实际上刻画了一个经济的变量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的绝对变化率。在实际过程中讨论对x变动的敏感程度时,往往离不开计量单位(即量纲),这样就很难比较使用不同的量纲时y对x的敏感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不依赖与任何单位的计量法,这就是弹性。在经济分析中,弹性表示一个经济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作的反应。严格地讲,就是当自变量x的变动趋向零时,x的微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去除由它引起的因变量y的相对变化率所得到的比值的极限。在数学上,函数的弹性可以用导数与平均函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可见,在经济弹性又可以理解为边际函数与平均函数之比。

设需求函数为,则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

例如,当时,有而当时,有

这里,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bp,说明了价格增加1%时,需求量减少bp%。

对于一般的可导函数,则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1%时,函数f(x)变化的百分数。例如,当f(x)=c时,由f’(x)=c,得到=0即常数函数的弹性为零。

三、总量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与边际概念相应的是总量函数的概念,例如,边际成本与总成本,边际收益与总收益,边际产出与总产出等。

设边际函数(即总量函数的变化)为f(x),求在区间[a,b]上的总量F。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元积分学中的微分法来解决;

分割区间[a,b],设其中任一小区间[x,x+dx]上的总量为,由于的线性主要部分

故有这就是说,总量边际函数从a到b的定积分。

例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为RM(Q),则销售N个单位时的总收益RT可以表示为

又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KM(Q),则从产量a到b的总成本KT可以表示为

四、应用举例

例1 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函数KT(单位:元)是其产量Q(单位:t)的函数。试讨论

(1)当产量Q=100t时,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各是多少?

(2)当产量Q为多少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平均成本是多少?

解 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卡KA(Q)和KM(Q),则于是,有

(1)(元)(元)(元)

(2)由,解得Q=200,且,即当Q=200t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值为(元)

例2 设某种产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求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

解 由

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例3 设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每周生产Q台时,边际成本为KM(Q)=0.6Q-2(万元)。设该产品的每台销售价格为10万元,试讨论每周生产多少台时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解设总成本,总收益和总利润分别为和,则有其中总成本KT(Q)可由边际成本KM(Q)通过不定积分求出;

考虑到Q=0时,企业仍需支付固定成本60万元,故KT(Q)=60,代入上式得到C=60,于是

篇6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背景

2006年2月26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随后出台的38项具体准则中,会计要素计量准则有30项,其中有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越来越成为会计计量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公允价值提供了运用空间。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建立资本市场以来,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交易规模已越来越大,如我国证券交易额从1993年约6 500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约30 000亿,增加近5倍,上市公司从1993年183家发展到2005年 1 381家,为实现公允、公平的市场交易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需要反映现有企业价值的报表信息,因此决策有用观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为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实现等价交换提供了可能。据估计,新准则实施后A股公司净利可能增加200亿元。

(二)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公允价值提供了现实依据。我国自1994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生产资料、人力资源等要素逐步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开放市场,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95.3%,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97.1%,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92.1%,价格市场化程度保持高位稳定。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相对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为会计要素提供公允价值计量的市价信息来源。

(三)国际化的背景为公允价值提供了外部动力。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各国之间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保护国内市场进行了激励的竞争,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以各种借口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是国际竞争中所经常采取的手段,我国就多次受到以“倾销”为借口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限制。如仅2004年我国就遭受68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约30亿美元,2005年约为21亿美元。为了形成与国际市场趋同的成本核算属性,减少贸易摩擦和讨价还价的费用,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四)监管体系的完善为公允价值合理运用提供了法律保证。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为了能够使市场活动顺利地完成,必须建立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人们在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我国建立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基础的财经法律制度,并逐步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审计为主要属性的监督制度。这些对企业以公允价值为手段操纵利润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抑制,为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提供了法律保证。

(五)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可行性。我国会计职业界经过近二十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工作的实践、理论研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在当时条件下,我国逐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但通过近几年会计实践工作,公允价值并没有成为主导的会计计量属性,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一定限制,如2009年772家上市公司年报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披露中,仅25家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诺思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中发现原因。

二、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因素分析

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认为:在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现利益空间和产权空白时,利益集团为了得到潜在利益,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状态,需要制定新的制度界定产权;同时,新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是否经济有效地界定和计量产权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没有带来国家自身利益的提高,人们能否普遍的接受三个条件。但诺思的产权理论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笔者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要素的供需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双方谈判的力量和偏好随之变化,要素价格随之变化。因此,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模式和界定产权的手段之一,实质是一种制度,其替代历史成本是科学技术、产权、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公允价值未能成为主导型计量属性,可从上述五个因素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一)科学技术: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内在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实质上作用于计量的三要素即事物本身和被计量事物的属性(劳动对象)、计量者(劳动力)和计量可用工具(劳动工具)产生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计量事物本身的影响。公允价值作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如采用第一、二层级进行计量,计量事物本身必须具备相同或类似要素的活跃市场,活跃市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广泛的可接受性、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①计量事物(劳动对象)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剧和替代品的增加,如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平均为3年,1995年已缩短到不到2年,导致要素市场不具有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相对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而言,企业主体的要素使用生命周期具有相对稳定性,许多资产包括大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用资产由于资产市场淘汰导致缺乏市价信息对其进行后续计量。②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较短,要素市场相对薄弱,导致绝大部分资产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市价信息不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因此在我国公允价值运用只能是具有全国统一的公允报价系统且成熟的活跃市场领域(如金融资产和一些通用性资产)得到有限的运用。二是如采用第三层级的估价技术,则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及风险具有可估计性。由于科技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加速缩短,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为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应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和客观性。(2)科学技术对被计量事物属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要素的使用价值和用途越来越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交易的视角对资产计价,其取决于市场最优使用价值,但企业的要素资产只能满足特定使用价值,以市场的最优使用价值产生的价值估算特定用途产生的价值,本身不符合配比原则。

2.科学技术对会计计量工具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计量的手段从原始的手工做账到现在通用的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和网络化技术还很落后,信息成本还较高,公允价值来源于不确定的市场或未来等原因,设计电算化操作程序进行后续和终止计量较为困难;历史成本后续和终止计量来源于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设计程序较为简单,更适合通过电算化核算方式进行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更能相对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企业信息成本,得到会计人员的青睐。

3.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公允价值是一种估价方式,特别是第二、第三层级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据统计,我国2011年会计人员数量已达到1 400万人,但具有高级会计职称的人数仅为8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会计人员仅为4万人左右,人员的层次相对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采用。

(二)产权:影响公允价值运用的驱动因素。“所谓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由物的存在引起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必须是明确界定和可以计量的,因为这是产权管理、产权转让、分割和限定自身行为的前提。会计计量属性作为界定和计量产权的工具,必须是能够有效和经济地计量产权,其作用主要服务于产权行为。

1.从产权管理行为来看,在委托制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人接受委托,代为管理和经营资产,同时,根据其业绩获取报酬和承担经营责任。Ijiri认为历史成本能够为这些以经营责任为导向的计量指标提供最好的输入数据。历史成本作为产权管理较优的方式,得到现有股东和经理层的偏好,这自然影响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2.从产权转让来讲,首先,产权转让的依据是以企业价值为基础,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资产市价,并不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如果说历史成本与企业价值不具有相关性,那么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也不具有相关性;其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要素,不仅要考虑到使用性贬值,而且要考虑市场的技术性贬值,资产贬值的程度相对于仅考虑使用性贬值的历史成本计价属性而言,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近几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报表是经营者根据现有投资者的意图编制的,因此,现有投资者为了自身价值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

3.从产权分割行为来看,现代公司制企业实行的是资本保全制度,不允许现有股东随意分割股权,一旦公司破产,则以清算价值来分割企业产权,这与正常经营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这也影响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运用。

(三)交易费用:限制公允价值运用的直接因素。在《企业的性质》中,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并指出了交易费用是企业替代市场的主要原因。对于交易费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而言,交易费用是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用。双方要进行交易,就必须寻找交易对象,这种寻找活动要产生信息生产、搜寻费用和判断费用。

1.从信息生产者的角度来讲,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为涉及搜寻相同或类似资产市价信息和对会计要素估价的费用,相应增加企业的信息搜寻和生产费用;如采用估价技术,由于信息的相对模糊性,势必增加责任成本,企业为了规避责任,减少信息生产成本,倾向于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反映财务信息。

2.从信息搜寻者的角度来看,在产权交易中,一是多大程度信赖财务报表。魏剑等人对南京市322名股民的社会调查中,108名被调查者不以财务信息作出决策,占到34%;多数不关注会计信息的被调查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失真、不完整和滞后是其主要原因。二是多大程度上依赖报表信息,即使在66%的关注财务信息被调查者中,只有10.7%的股民完全能够读懂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这说明89.3%的股民缺乏对财务信息的甄别能力,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判断费用,自然在决策中不可能完全依赖财务信息。三是多大程度上利用财务信息。FEI和普华永道进行网上在线调查:88%的被调查者反馈现行会计和报告的标准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执行成本太高,无法利用财务信息。这说明在现行投资者的学历、知识结构和入市经验非常缺乏的条件下,普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势必增加会计信息的搜寻费用、甄别费用和信息的执行费用,这也决定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成为主要计量属性。四是怎样利用财务信息。与其说信息搜寻者是通过财务信息了解企业自身的价值,不如说,信息搜寻者可以通过过去的财务信息验证企业战略的恰当性、管理人员的战略眼光、员工的素质和实施战略的能力,可以通过验证来判断企业价值,而不是利用报表来反映企业价值。历史成本的可验证性能够满足信息搜寻者的验证需要。

3.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通过估价技术估计要素公允价值,一方面因为会计人员处理信息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可靠数据来源,容易使企业以此为手段操纵利润,给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使监管费用太高变为不可能。

(四)国家因素:限制公允价值的强制性因素。诺思论述分析了国家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增加税基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对于国家的作用,诺思作出了回答:国家仅仅在统治者的福利最大化目标范围内促进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

在我国,资本市场占有绝对控股权的是国家。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国家为了发挥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实行了国家占有绝对控股权的产权制度。国家作为大股东其目标是为了对人的监管,保证人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历史成本因为可靠、真实,是受托责任首选的计量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公允价值广泛使用的障碍。第二,国家通过税收的方式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税收纳税申报、税额完整入库和税务检查增加了难度和成本,导致自身利益受到影响,历史成本由于具有可验证性的优点,受到税务部门的青睐;同时,纳税是以企业实现的收益为基础,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潜在收益并未成为应纳税所得额,这也妨碍公允价值的运用基础。第三,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为了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实行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通过近几年的贸易实践,如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GDP为120 333亿元,出口总值为3 256亿美元;2005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前,GDP为182 321亿元,出口总值为7 620亿美元,出口总值增长为2.34倍,远大于GDP1.51倍的增长率;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到2011年,我国GDP为471 564亿元,出口总值为18 986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出口总值增长近2.49倍,低于GDP2.59倍的增长速度;同时,2011年我国受到别国贸易救济调查为69次,共达59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近1倍,这说明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达到国际趋同,减少贸易摩擦、增加出口比重的意图并未完全得以实现,这自然影响国家在主观意图对公允价值进一步广泛运用的力度。第四,会计目标的限制。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置于决策有用观之前,这说明我国立法意图首先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其次才是信息的决策有用,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更有保证,这也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五)意识形态:限制公允价值的诱导性因素。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详细地论述了意识形态。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系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会计计量属性作为计量产权以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人们共有的信念和道德观对此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属性已深得人心,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合作、个人利益最大化等意识形态已形成,为了取得个人利益最大化,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成为了时尚,投资需要企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由于下列意识形态的原因,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限制。第一,价值观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国家利益至上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产权的主要形式公有制主体是不可动摇的,在资本市场,国有股占主体地位就理所当然,计量国有产权的受托责任是会计的重点,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未能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第二,诚信度的影响。根据2012年7月16日《财经》杂志报道:沪深两市纵股票曾达到80%。这说明在我国资本市场缺乏诚信体系,在诚信体系比较缺乏的前提下,国家倾向于严格的管制政策,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相比,更具有说服力和有利于国家的监管。第三,会计传统的影响。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其对象为对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反映和监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是过去交易的价值体现,更符合会计的传统和真实可靠、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特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立足于现在,建立在假想交易基础上的估价技术,形成的报表成为估值报表,这样的报表很难得到使用者的信任和接受。不符合人们对会计传统的理解。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

(一)首先建立和健全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和生产要素等活跃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可以给企业提供公允价值信息,是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通过市场提供的公允价值信息可以降低各相关者信息搜寻和讨价还价及执行的费用,使产权转让和保管有据有证,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已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产权交换越来越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重心,如何提供会计报表以降低人们搜寻信息和判断的费用成为采用会计计量时考虑的重点。该种计量属性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组织的真正价值,实现产权的公允、公平的交换。

(二)国家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公允价值之所以没有历史成本可靠,就是因为无据可查,是一种估价技术。但如果公允价值的数据来源于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就可以做到有据可查,有证可依,即市场证据作为会计计量的凭证。但如何保证资本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产权转让,这就要求国家利用自身的权力优势加强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执行力度,对违反公平竞争市场原则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治;同时,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监督成本越来越高,个人由于成本效益原则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的行为,已越来越无能力和动力对市场进行监督,国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促进监管职能的发挥。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监督职能,从而达到降低整个社会交易费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和道德意识形态。第一,要加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形态,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强化服从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形态,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建设,特别要强化对经理人和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使其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受托责任。

四、结语

由于在新阶段上述条件的不成熟和制度的一些缺陷,公允价值只能适当地进行运用,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可以适当增加实物计量属性,形成货币计量属性和实物计量属性并存的格局;同时,对于在现阶段无法进行量化的信息,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的规范性、强制性。再者,补充提供必要的管理方面的信息(如管理人员讨论分析书、财务预测报告)以助投资者决策之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当我国的环境、制度和意识形态达到上述标准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计量属性,减少其他属性特别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所以未来的会计计量属性将是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2.诺思(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亨利.I.沃尔克,詹姆斯.L.多德等(著),陈艳,孙丽霞主译.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0.197001(17.38652) R2=0.904 F=179.1906

R2=0.941 F=302.291Y=-433890.2+42152.90X3 Y=-20576.84+506.3540X4 (-4.845846)(5.517371)

(-2.495037)(10.40471) R2=0.616 F=30.44139

R2=0.851 F=108.2581从以上四个分析结果看出,Y用X2解释所得的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最高(R2=0.941),因此选择第一个方程做为基准的回归模型。即Y=-775.9038+300.5676X2(方程4—1)。在此基础上,依次将其他解释变量加入方程4—1,通过比较相继添加进去的变量对原有模型拟合优度及显著性的影响,确定影响货物周转量的主要因素为X1、X2、X3,由于常数项c的t检验值并不显著,剔除常数c,最终确定方程具体表达式为:Y=21046.72X1+187.9258X2+-10671.47X3+μ。

二、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1)异方差的检验—White检验利用White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由检验结果可知,Obs*R-square对应得P值为0.0272<0.05,因此拒绝原假设,此模型存在异方差。(2)异方差的修正—WLS运用WLS法对模型存在的异方差进行校正,选取权数w=1/resid2,得到回归估计结果,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有所增强,同时模型拟合度显著增加。4.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修正采用DW法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本文样本数n=21,解释变量k=3,查DW检验上下界表可得:dl=1.13,du=1.54,无自相关区域为1.54<DW<2.26。回归分析后,DW值为1.590150,因此模型已不存在序列相关性。5.模型最终分析通过上述模型检验与校正,最终确立模型为:Y=18436.09X1 + 201.3003X2 - 9268.358X3(93.58953) (316.1671) (-87.46429)R2=0.999999 DW=1.590150模型中X3的系数为负值,考虑到内河航道里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通航运输船舶及排筏的天然河流、湖泊水库、运河及通航渠道的长度。而且,本文模型被解释变量是货物周转量,衡量货物运输周转率的指标,水运货物在量上能够凸显其效用,但是在周转率上由于运输线路的特殊性,运输工具运转的复杂性,同时可能由于统计指标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原因,导致系数为负,但是同样可以看出水运对我国货物周转量有一定的影响。

三、总结及建议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不同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程度,通过OLS回归分析可得,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铁路运输,其次是公路运输;水运方式在α=0.05水平下对货物流通效率呈现负影响,因为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货物周转量,衡量的是货物流通效率,而不是货物量,水运以其容积大,在货物量上的影响很显著,但由于其运输线路的特殊性以及运转的复杂性,所以水运方式呈现负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对提高我国货物周转效率提出一些建议:

1.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

在流通配送中,要达到高效率流通,做到时间最少、距离最短、成本最低,必须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只有合理完善调配运输线路与运输工具,才能不断加强产销衔接点,缩短运输线路,节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2.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传统运输工具

由回归方程可知,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在一定的运输距离下,运输工具要充分快捷、迅速。因此建议要加大货物运输工具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传统运输工具的装备配置,提高传统运输工具的运转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及运输风险。

篇8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通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他为国民核算体系的进步贡献了突出的基础性力量,并且推动了经验经济分析的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在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方法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对微观数据进行统计并且能够分析出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亨德里认为,对于计量经济的整个分析过程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客观数据生成的过程,上面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统计学的发展带动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反之,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也有力的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方面。

二、模型类型设定对数据的依赖性

在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旦确定研究的对象,也要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数据的确定。例如,研究人员进行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研究的过程中,模型研究的对象就是表征经济增长结果的GDP时间序列;在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的时候,尤其是挂科情况研究,那么表征不及格的数据0、1、2等自然就是模型研究的对象;研究农民的贷款方式的时候,农户借款的途径选择结果的离散数据0、1、2等就是模型研究的对象。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必须要高度重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深入研究,数据的类型决定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类型。我国的经济学家李子奈提出,要想更好的对计量经济学进行研究,正确的总体回归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指出了一些建立正确总体回归模型的条件。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根据最新的模型方法体系来建立总体理论模型,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经验实证。

三、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对数据关系的依赖性

李子奈在研究中,使用图表达出了数据对于总体回归模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对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恒常、明显的因素。怎样才能够说明这些关系是存在的呢?这些因素怎样才能够引入到模型中?显然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数据的支撑。可以认为,对于经济关系的确认,其前提条件为数据之间存在的统计关系,这也就是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对于数据的依赖性,因此,在进行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研究的时候,必须要高度的重视数据统计的相关性检查。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的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分析,这样就可以对行为分析的假设进行验证。如果只用数据关系来确定经济关系,明显不够严谨,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经济关系存在的充分条件,只能说必要条件。

四、数据质量对于模型估计的重要意义

在确立了模型并且设定了正确的总体回归模型后,接下来就应该根据总体模型的要求来收集用于模型估计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的质量高低对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研究的早期,研究的重点一般在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实际上数据质量不仅仅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在后面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也从多个角度来对数据的质量进行研究,这也就使数据质量有了众多的维度。李子奈通过対计量经济学数据的质量的分析,将它们分为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四个方面。一致性,指母体和样本应该保持一致,样本的来源应该是母体,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经常会有违反一致性的情况出现;完整性就是指包含于总体模型中的变量,其样本观测值的容量应该是一样的,这既是模型参数估计所必须要求的,也是经济现象本身应该具有的特点;准确性包含了这样的含义:数据应该可以体现出它所描述的经济变量的状态,强调数据本身的科学性;数据对于研究工作应该是准确需要的关系,也就是说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一般来说,后一个因素容易被忽略;可比性,其实就是数据口径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找出经济活动存在的客观规律,加入数据是不可比的,就会导致无法准确的的反映出实际的经济规律。

五、外生想定数据对模型应用的重要意义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大致上包括了这几个方面:结构分析、理论检验、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如果要将模型应用在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中,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就不仅仅只需要正确的模型,想定的外生变量值或政策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只有通过数据,才能将它们表现出来,被称“想定数据”。实际上,没有一个既能够用于预测又可以应用在政策评价的模型,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这种模型却出现了很多次。

六、结论

在上面,对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看上去没什么深度,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是目前非常值得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数据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项计量经济学课题,大部分精力都应该放在数据上,否则就不能够体现出课题的价值。当然,在突出了数据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掉入数据陷阱,数据必须是客观的,这才能够表现出客观的活动规律,任何数据的来源都应该经过科学的前期调查,希望本文对相关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J].经济学动态,2009,08:22-27.

[2]刘丽艳.计量经济学涵义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69-83,221-222.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3-0068-02

【作者简介】吕震波,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000)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小学阶段度量单位教学包括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其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中体会感悟所蕴藏的思想和方法。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测量过程,感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本质特点,以形成一定的量化意识。笔者针对苏教版二下《认识分米和毫米》和三下《认识面积单位》开展教学研讨,本文将结合这两节课例谈谈对度量单位教学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思考。

1.度量单位生成源于测量的需求。

度量单位的生成是为了满足测量的需求,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要用合适的度量单位去测量合适的物体的长度或面积。以三上《认识面积单位》为例,苏教版实验教材(旧版教材)和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新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旧版教材的教学线索是从平方厘米展开教学,然后是平方米,最后是平方分米;新版教材的教学线索从平方厘米展开教学,然后是平方分米,最后是平方米。从教材的变化可以看出,教材是将面积单位的教学由小到大进行安排,这正是动态学习推进的必然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方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单位,教学平方厘米就是教学面积单位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充分经历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摆一摆等学习全过程,形成丰富的认知经验。

那么如何推进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让学生有自我反思,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认识平方厘米后,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拿出了一张报纸:“这张报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是怎样想的?”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如下回应:回应一,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数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回应二,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太小了,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回应三,将报纸几次对折,然后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一摆。面对回应一,大部分学生会立刻持反对意见,认为太麻烦;面对回应二,学生依据平方厘米的定义,以及厘米、分米的认知,会很自然地引出平方分米;面对回应三,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激发,教师应该鼓励这样的想法,同时评价的落脚点应落在测量比较小的面积上可以利用摆1平方厘米的方式求出面积,将报纸对折几次正是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合适的面积的大小。

同样,在平方米教学时,教师只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板面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思考的?”用这样的问题导引,学生根据上面的经验找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对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学习方法能进行自主的迁移调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全课回顾反思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在测量更小的物体面的时候,有可能还需要有更小的面积单位――平方微米、平方纳米,在遇到更大的物体面的时候,还需要有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虽然,学生不知道上述的一些面积单位的具体大小,但是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的产生就是源于测量的需要,要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合适的物体面的大小,这种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正是学生需要积累的。

2.估测能力提升依托丰富的经验。

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教师的理念和课堂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敢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有一些教师把握不好度,将课堂上的活动环节简单化处理,环节目标和评价导向有所偏差。在过去,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重心落在了“找”各种各样的单位长度的物体上,如让学生走下座位在生活中找各种各样的1分米。虽然丰富的实物可以增加学生的认知经验,但是有些实物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含混表达,如有学生说:“手机的长大约是1分米;钱包的长大约是1分米……”教师是无从评价的。其实学生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直观感知,需要的是身边的1分米,是在没有刻度尺在身边的时候能利用的大约1分米。所以,笔者认为对长度的感知更应落在估测上,让学生有方法地进行感知。在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先估计、再测量,教师可以将这个活动进行如下设计:(1)不用尺,先估一估长度是多少;(2)和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3)量一量,你估计的结果对吗?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虽然学生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估测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直观看一看,有的用手势比一比,有的用参照物比较……学生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逐步明晰估测的方法,将数学知识的应用生活化,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估测同样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估测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环节,然后利用摆一摆进行验证。学生先进行估测,不同的估测数据背后有不同的方法支撑。同时,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法:其一,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将长方形铺满;其二,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铺在长方形的长和宽上;其三,将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着对角线铺。虽然铺法不同,但其实都是利用一行有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共有几行,用行数乘每行个数的方式求得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有效渗透,同时学生再去估测其他物体面积的时候,就有方法可以调用,这既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培育。

3.概念表象建立需要自主建构的能力。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增强,质量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并纷纷把质量管理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概念,其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必然伴随质量管理从目标到内容的积极调整。因此,准确把握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界定,又是企业实施质量战略的前提。

一、“产品质,”概念的形成与演进

产品质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应该说,自从有了商品生产,质量的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首先,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并且商品的价值实现是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因为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换,只有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商品的惊险“跳跃”。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就构成了商品质量的高低。依此为线索,不同学者对产品质量的定义作过积极探索。例如,美国学者曾认为,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或多种需要的特性,那么,产品质量就可界定为“产品满足特定用户要求的一切性能的总和”,即产品质量是其使用价值的体现。由于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用途,因此不同产品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特性,又称为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构成了产品质量的载体,反过来,产品质量又是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如果将产品的质量特性以定性或定量的形式加以明确,便形成了产品的质量标准。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又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其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对产品质量的上述理解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商品短缺阶段,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要他们生产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就会有较好的市场美誉度,其产品的社会认同度就会较高,此时,狭义的产品质量定义具有较广泛适用性。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由商品短缺阶段过渡到商品相对过剩阶段,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后,如果生产者不研究用户需求,就很难确立其产品的市场地位,更何况产品质量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对产品质量的理解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仅要符合标准,更要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朱兰则更概括地将产品质量定义为: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即认为产品质量是其“适用性”的代名词。此外,日本学者十代天知男将产品的“适用性”进一步明确为两项基本要求:一是产品的各项特性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前苏联学者进一步把产品质量定义为其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比值。通过对上述观点综合,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产品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这一定义通常又被称为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因为它包含了产品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体现。同时,由于人们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对产品的要求也就体现在实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创新性和美学特性等诸多方面。在对产品质量界定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性质量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综合性质量,是指质量的外延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内容。这是因为产品质量仅是对结果的评价,从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看,产品质量又是由工作质量决定的。而工作质量作为对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评价,由企业素质所决定,它是企业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因素的实际水平以及稳定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作质量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又是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难控制的因素,需要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且其他因素都是可以通过人的作用加以控制和改善的。由于产品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抓住工作质量,才能控制产品质量,才能通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达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服务质量是指企业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作为构成产品综合性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附加属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用户的使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产品的质量也只有经用户使用后才能得到检验。但由于企业与消费者间有关产品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生产者给予及时的售后服务支持。因此,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使用价值的发挥。随着消费者理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已不再仅仅是对核心产品的购买,而是对产品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能否提供方便、周到、及时、热情的服务,也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而且直接是其产品质量的重要体现。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间竞争的核心,也由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越来越《工业技术经济》2(X)3年第4期总第128期多地转移到服务的竞争上来。综上所述,在当今条件下,质量作为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中,产品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反映,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而服务质量则是产品质量的延伸。总的来说,令人满意的产品质量是通过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阶段的活动来实现的。 二、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概括而言,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手段与措施。因此,所谓质量管理,就是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环节的一切管理活动的统称。对于质量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例如,费根堡姆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了最经济地生产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组织与协调活动;与之相类似,日本工业标准 (儿)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为经济地制造出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的手段系统;日本学者谷津进则把质量管理定义为:向消费者和顾客提供满足需求、价格便宜、供应及时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一项活动。具体地说,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体系中通过实施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质量管理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涵义: (l)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质量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生产和提品或服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消除可能产生不满意质量结果的原因,以取得预期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管理就是从消除不满意到追求满意的过程。 (2)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例如营销部门掌握顾客需求动向;开发设计部门策划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技术部门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合理设计生产流程;采购部门购进合适的原材料;制造部门能够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因此,更准确地说,质量管理应是全面质量管理(1’OtalQllalityControl厂IW)。 (3)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让顾客或消费者建立对产品或服务的信心。使他们确信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如果“质量要求”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需求,则质量保证亦不能取得充分的信任。 (4)质量管理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不仅要争取销售额的增长,还要通过价格的调节获取更大的利润。为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在不断增加销售额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或者是通过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合理配比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质量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由过去的事后检验阶段,逐步演进为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三者的协调统一。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二是把过去的以就事论事、分散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管理;三是把过去的以质量结果的管理为主转变为对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总之,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

三、强化企业质t管理据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提高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的直接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充分竞争力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可能只是最低标准,所谓的国家标准可能也只不过是合格标准,而令消费者满意的市场标准才是最终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的裁判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者。由于质量管理可抽象为从消除顾客不满意到追求顾客满意的过程,为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其提品应同时具备质量上乘、价格适宜、服务到位的质量特性。因此,顾客满意度可概括为质量Q(卿jty)、价格P(而cc)、服务S(统币ce)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数学表达式为: 顾客满意度二毕该公式表明,对于确定的顾客满意度,可有不同的因素组合:一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稍低但价格也便宜;另一种是价格稍高但产品或服务质量明显与众不同。此时,若想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可有四种不同的努力方向: 一是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价格;二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在不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四是在不降低价格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如果把服务质量作为综合性质量的组成部分,那么,顾客满意度可以简化为产品质量与价格二者的关系。即同等质量的产品,如果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就会得到满意的评价。如果以高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就会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反,如果以低于质量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2.实现质量、价格与成本的和谐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尽管顾客满意度与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成本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悖的关系。例如,在提高产品质量时,如果过分强调产品的完美无缺,而不是从提高顾客满意度人手,便会因不必要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再加上产品的特色未加以改进,企业就会不得不因应付价格竞争,使企业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相反,如果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考虑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周仔么,即使因提高质量而使产品成本上升,上升的成本却可由消费者承受得起的价格的提高得到弥补。也就是说,尽管质量和成本相悖,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如果提供的较高价格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质量特色,同样可以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3.实施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虽然从局部利益上来说,企业实施的质量管理,必然要投人和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加交易费用,减少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控制和提高,反而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物化劳动、活劳动消耗的最大节约,而生产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才是效率的最大损失。因此,从整体上讲,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对企业效益增长的最有效、最有益的投人,也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因为从生产过程看,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通过减少返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对顾客的影响看,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提供的保证,可赢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可通过顾客间的宜传和推荐,最有效的把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消费者,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篇11

临床中输血是把血液通过静脉输入到人体中的方法,既是临床急救与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措施,又是一种有效拯救患者生命的手段[1]。然而输血时通常会出现不良性反应,从而使在输血的过程当中或者输血之后好发生一些不适的新症状及体征,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死亡。因此,如何加强对输血时不良性反应的护理与预防,对于临床的抢救当中极其重要[2],其工作的质量影响到临床的治疗成效,涉及患者生命的安全。下面针对我院2012年的1月~12月所发生的静脉输血时伴有不良性反应的140 例患者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总结有效的护理办法和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2年的1月~12月所发生的静脉输血时伴有不良性反应的140 例患者,其中男88例、女52例,患者年龄在7~78岁、平均年龄为(36.32±2.16)岁;从输血的原因看,消化道或急慢性的出血、外伤所引起的失血性的贫血49例,手术后的贫血26例,肝硬化19例,肿瘤的化疗16例,慢性的肾衰竭13例,其它原因的17例。总输血量为400~800ml。

1.2输血的类型 本地区的血站所供应的浓缩性红细胞的悬液、全血、机采的血小板及血浆等。

1.3方法 制定输血的不良性反应报告制度,患者每次需要输注血及血制品时,输血科要发给输血的记录单及反馈回报卡;由输血科记录和分析输血的反馈回报卡,各科室询问并详细记录出现输血的不良性反应具体情况,协助及时处理。

1.4对输血的不良性反应的判断 输血主要的不良性反应有:发热性反应,溶血性反应,过敏性反应及细菌性污染等。

2结果

2.1实施输血的情况 140 例患者中,输注的是全血的34例、悬浮红类细胞的51例、新鲜的冰冻性血浆的32例、血小板的23例。

2.2出现不良性反应的情况 140 例患者中,有过敏性反应的89例,有发热性反应的16例,有溶血性反应的18例,有细菌污染的3例,有其它不良反应的14例。在输入全血时可能引发以上各类反应,输新鲜的冰冻性血浆引起的主要是过敏性反应,但发热性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全血所引发的。

3对静脉输血的不良性反应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3.1对静脉输血的不良性反应的护理方法

3.1.1对发热性反应的护理 应当针对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处理,对情况轻微的减慢患者输血的速度,对不禁食患者将布洛芬口服或进行物理性的降温,出现畏寒时加强保暖处理;对重症患者必须马上停止对其输血操作,安排患者吸氧,进行赖氨匹林与抗过敏药的静脉式注射与复方类氨基比林的肌肉式注射等方法治疗,周密进行病情的观察。

3.1.2对过敏性反应的护理 有轻微过敏性反应的必须减缓输血的速度,注意跟踪观察;而对过敏性反应严重的必须马上中止输血的操作,改输注0.9%的生理类盐水,确保静脉的畅通。对呼吸出现困难的,须立即吸入氧气;对过敏性的休克问题,要实施抗休克的治疗。

3.1.3对溶血性反应的护理 如果出现溶血性的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血治疗,确保静脉的畅通,联系医生并保留好余血,对血型进行核对,重新进行交叉式配血的实验;对腰部进行双侧的封闭,采用热水袋对双侧的肾区进行热敷,以防肾小管的痉挛;做好急性肾衰或休克症状的处理和抢救。

3.1.4对细菌性污染的护理 此时应马上中止输血治疗,把抗感染与抗休克作为抢救的主要方向。采取抗生素药物及早进行大剂量的静脉式滴注;在血液培养细菌没有出结果以前,先使用革兰氏阴性杆菌等广谱类抗生素进行联合性用药;把袋内的剩血通过离心式取底层的方式对涂片的染色与病原体进行培养。

3.2对静脉输血中不良性反应的预防措施

3.2.1严格把握输血治疗的条件 坚持"能少输血就少输血、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基本原则,努力减少非必需的输血治疗,科学地进行血液的使用。由于全血成分十分复杂,容易引发各类不良性反应问题,因此在现代的输血式治疗当中,成分类输血是发展的趋势。积极倡导成分类输血,应当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在确实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当选用合适的血液制品及成分进行输注,积极鼓励患者自体式的输血。

3.2.2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在实施输血治疗以前,必须详细地了解掌握输血患者的身体状况,比如输血、过敏与妊娠的历史情况,有没有不规则的抗体,如有必要还必须进行特殊的配血[3]。同时要详细地了解掌握输血患者的疾病情况,有没有肝炎及心脏、肾脏方面的问题等。医院实验室的人员应抓好配血的相关工作,尤其对ABO型及Rh(O)型血。

4结论

综上所述,输血是一种实施医疗性救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着其它药物所无法替代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的输血过程当中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不良性反应问题,增强科学和安全用血的意识,强化临床的相关护理办法与预防措施,以严格控制由输血引发的适应症,增强输血的效果,尽力减少和防止发生输血的不良性反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