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4 15:21: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气象服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篇1

公共服务型企业,是指诸如公共交通、自来水、能源等指政府出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公正,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展等目的建立和经营的企业。地铁是城市公共服务型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关联最密切的公共服务之一,服务质量与品牌形象的维护,是地铁行业巩固业务成果、获取经营收益、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管理措施,因此,以地铁行业为例,我们可以从全国各大城市地铁企业形象的宣传实例中,得出一系列的印象:统一的界面、固化的主题、说教式的公益宣传。

然而,带给公众以上所述的企业印象,是否真的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呢?

根据《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2013年的乘客满意度调研》[1]数据显示,有75%的广州市民普遍认为地铁公司在人性化、亲和力方面不足,认为企业与公众的互动太官腔与生硬。可见,高姿态的企业形象传播,对提升市民认同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它提高了市民对企业的期望与要求,容易因服务细节的不足引发超出责任范围的投诉,造成负面舆论。这对公共服务型企业的形象塑造及传播带来的影响是消极的。

由此可见,传统公共服务型企业的形象宣传中,倾向营造高、大、全的企业特质,忽略贴近市民生活、迎合市民情感需求的要素,是目前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中亟待改变的不足。公共服务型企业在社会上同行竞争极低,因此无须过多地把侧重点放在企业优势宣传之上,相反,公共服务型企业与市民接触面广,企业所曝露的细节上的不足较多,因此市民对公共服务型企业的认同感,除了建立在对企业优势的认可上,还须建立在对企业细节上不足的理解与包容之上。只有服务的优点与缺点均获得了市民的肯定与理解,才能争取到市民对企业的信任,让市民广泛参与良性互动,提出正面且有效的改善建议,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成长,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形象。

二、文化创意与公共服务型企业形象宣传的结合

针对目前公共服务型企业在形象宣传中脱离市民生活、未能迎合市民情感需求的不足,合理利用文化创意,把理性、生硬的宣传信息通过艺术化的视觉形式传达,将会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做法。以广州地铁为例,广州是国内经济水平较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城市,市民精神需求随着物质丰富与改革开放的成功,逐步与国际接轨。以广州地铁在2013年9月,公布了企业卡通形象吉祥物,并随即与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合作,推出一系列以企业吉祥物为主形象的动漫公益宣传广告,下图为其中的进站时禁带易燃物品、有毒物品的企业宣传广告:

该系列公益宣传创作中,借鉴了众多本土年轻市民熟悉的娱乐元素,包括引用了80、90后童年时代所熟悉的动画“美少女战士”的经典台词,以及90年代通过香港电视传入广州的公益宣传片经典台词。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结合动漫风格的表现,使该系列公益广告特别被市民关注,部分热心市民更自发向广州日报[2]等媒体表彰了这一举措,赞誉广州地铁的做法亲民、有趣,并倡议长期推广。由此可见,文化创意在公共服务型企业形象宣传中,起到了重要的元素整合和调剂作用,把原本刚性的、指令性的信息,转化为趣味性、指引性的信息,拉近了企业与市民的距离,从而获得了市民与媒体的一致好评,实属公共服务型企业形象提升的良方。

三、企业形象宣传的进阶产物――企业文化创意产品

篇2

关键词:服务无形性营销对策有形展示

服务与有形商品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服务的无形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服务是无形无质的。消费者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既用手触摸不到它,也凭视觉看不到它。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享用某些服务之后难以感受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6年的39.4%。然而,服务的无形性特征给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1服务的无形性给企业营销带来的不利影响

服务具有无形性特征,这给服务企业的营销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不能储存。因为服务是无形的,没有及时消费的服务不能被储存。例如,在淡季,没有被销售的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座位、铺位不能保存起来留到春节“黄金周”时供消费者使用。

服务不能申请专利。因为服务是无形的,所以服务不能申请专利。而不能申请专利,新的服务或现有服务就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得到专利的保护。如2002年世界杯期间,巴西著名球星罗纳尔多的“瓦片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巴西队在比赛中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发型也被巴西人认为是时髦和能带来好运气的,因此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如果能申请专利,罗纳尔多一定会因为“瓦片头”在巴西推广而获得不菲的收入。与此类似,如果没有专利保护,一个服务业公司就难以在竞争中长期保持其优势。

在购买前无法向消费者展示服务的成效。服务是无形的,消费者看不到服务。在消费者享用服务前,服务人员也不能提前生产供其了解。因此,怎样在消费者使用服务前向其展示服务的成效成为服务企业的一大难题。

2服务企业的营销对策

(一)努力减少供需间的错位

因为服务不能储存,因此服务没有及时得到消费就会浪费掉。当高峰期来临时,对于等待消费服务的顾客,服务企业也没有库存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并不等于说在这方面服务企业就无所作为。各种不同的服务企业根据其服务产出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其具体行业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对需求进行管理。在需求处于低潮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需求;在需求处于高峰期时想方设法压低需求。实施需求管理通常可考虑采用以下方法:

实行差异化定价。当需求处于淡季时,可将价格适当调低以刺激需求;而当需求处于旺季时,则可适当调高价格以降低需求。

实行预订与预约制度。为使服务的工作流程得到很好的控制,服务企业可实行预订与预约制度。通过预订与预约制度,把需求安排到服务能力的不同时间段内,便于服务企业提供服务和消费者享用服务,提高服务的生产率,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航空公司、旅游公司、旅馆、饭店和美容院等服务业普遍使用这种制度。

开发新产品。新产品的引入可以使服务企业在消费淡季时更有效地控制需求。服务企业可以让设施场地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利用,例如,电影院可以利用多余的戏院座位,体育馆可以利用闲置的健身设施等,为企业创造效益。

2.供给管理。在需求处于低潮时,采取得力措施减少供给;在需求处于高峰期时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实施供给管理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适当鼓励顾客参与。服务企业可鼓励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甚至让其在服务过程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从而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自助式餐厅、自助式加油站、让顾客在银行填写单据等都是顾客在服务递送过程担当作业性角色的例子。

灵活布置服务设施。服务企业对服务设施进行灵活布置使其服务能力的用途增多,从而消除瓶颈环节,提高服务设施的利用率,有效增加服务的供给。

扩大服务人员的技能。服务企业可适当扩大服务人员的技能,使其多样化,同时将服务人员进行灵活配置,训练其承担多元化的工作。这种工作安排上的弹性和对各种不同供应角色的灵活管理能够使服务企业在需求高峰时适度增加服务的供给。

灵活制定日程计划。服务企业可以制定多种不同的日程计划,根据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合需要的日程计划,这使得服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服务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的供给。

简化服务递送方式。服务企业可以根据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对服务递送方式作适当简化。在服务需求的高峰时期,服务企业在递送服务时仅执行基本性的服务工作,做好必要的预备来应对高峰需求量,认真全面地检查现有服务过程,对可要可不要的部分予以剔除,对过于繁杂的部分予以简化,以例行化和专门化加快服务的表现,对能够利用科技取代人力的地方要利用科技,从而使整个体系更具生产性。

临时雇用服务人员。在服务需求的高峰时期,服务企业可临时适当雇用一些服务人员。根据服务需求雇佣临时工,可以使服务企业临时增加服务的供应量,缓解需求增加带来的压力。

(二)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

服务不能申请专利,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服务业公司就难以在竞争中长期保持其优势。服务业公司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能够有效阻止其竞争对手的模仿,从而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服务企业要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必须重视培养、开发和利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阻止竞争对手对服务的模仿并保持竞争优势要求服务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科技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并能对其充分利用。服务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外一流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与他们的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让他们的科研人员、师资力量、在校学生以及科研设施成为服务企业发展需要的潜在资源,再将这些潜在资源转变为可利用的现实资源。

(三)充分运用服务有形展示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消费者难以感知服务或感受服务带来的好处,所以,服务企业必须使用一些有形的手段尽可能使服务有形化,让消费者能感知到并且获得对服务企业及其服务的初步印象。

消费者在进入服务企业前后将利用各种感官对服务企业的各种有形物体进行感知,并将由此获得对服务企业及其服务的印象,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务质量及服务企业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在购买和享用服务之前,消费者会根据有形物体所提供的信息对服务企业及其服务作出判断,并作出是否购买和消费服务的决策。因此,服务过程中的各种有形要素将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决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服务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好,就会达到有效推广其服务的目的。

(四)利用口碑

如果消费者在消费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就会主动地为企业进行免费的正面的口头宣传,这就是口碑。多数消费者觉得个人信息源往往更具有可信性。实践表明,口碑沟通在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55年,卡茨(Katz)等人发现,在影响消费者转换产品与服务品牌方面,口碑传播的效果往往是报纸与杂志广告效果的7倍,是个人销售效果的4倍,是收音机广告效果的2倍。1971年,乔治•戴(GeorgeDay)也发现,在把消费者的消极或中立态度转化为积极态度的过程中,口碑传播的效果是广告效果的9倍。因此,服务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口碑宣传服务及企业,从而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五)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另外,鼓励消费者试用服务。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服务,服务企业可以鼓励消费者进行试用,这样一方面向消费者展示有形的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让消费者亲自感受企业的优质服务,这样可以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实现推广服务的目的。

在购买有形产品时,消费者可以根据产品的款式、颜色、商标、包装和价格等多种标准来判断产品的质量,从而作出是否购买产品的决定。而在购买服务时,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在作出是否购买服务的决定时,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客观信息,只能依据服务的价格和各种服务设施等信息作出。因此,他们在购买服务时所感受的风险通常要比购买有形产品时大得多。知名的、受人尊敬的企业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费者购买服务时感受到的风险。因此,服务企业可以花费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来塑造这种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3

我国热带气旋的出现比率很高,灾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8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然而每年大概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的沿海城市登陆。洪涝是国内出现比率最多且带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气象系统的防灾减灾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经实践及分析总结出一系列针对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应问题,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与国内的两千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要有系统单项防灾减灾向系统之间协同的全面防灾减灾转型。要统筹统一各层次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作为全面防灾减灾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跨领域的合作、进行各学科穿插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作为防灾减灾的科技辅助;还要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系统之间的联动性、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测检预警、应急措施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全面措施,从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芹,张学贤,党修伍.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2011,12(06):143-149.

[2]高雪相,吴林荣.一次成功的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案例分析[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11(26):405-407.

[3]郭树军,范俊红.范例推理(CBR)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C]//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2011,42(07):218-220.

篇4

[2]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5.

[3]“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文化部网站,2011,01,05.

[4]文化厅.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情况.2010,11,22.

篇5

[中图分类号] P414.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80-1

1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作用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我国目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信息资源之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在有可能出现的重大灾情面前,对诸如暴雨、大风、冰雹、台风等提前做出预警,各有关部门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额减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水利水电、民航运输、农业等部门,需要对气象信息进行详尽的了解,才能及时的有效的发挥它们之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

2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主要是从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基准点实施涉及研究的。居于移动数据传输平台的系统,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告警,在监测区域安装信号采集终端。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上,通过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通道,对监测数据实施传输、处理和智能分析,最终将检测数据或预警信息通过LED显示终端实时播报。

LED的智能文转阴功能模块统归对文本的模拟语言输出,实施喇叭自动播报。

该系统的主要设计特点是:GPRS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集群,实现实施的GIS全球地理信息平台,融合SIM全球通信系统三位一体的设计风格。

应用该系统,是实现移动公网资源,将气象灾害预警以网络的快速传递速率,地图定位,自由放大、伸缩和寻址,以管理员全新,实施电话插播,对于设备较为落后的地区,还能以终端电话广播,播报气象实况。系统的设计,带有开关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节能效应,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系统设计实现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气象日常管理需求,在器型数据库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终端用户应用系统三分组成不同的功能和应用。系统的网络设计群体,主要是基于网络浏览器和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在新闻资讯栏目档实现其应用价值。

系统设计的运行环境,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上。在设计实体时,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准,利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实现对系统的网络开发。建立气象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实施应用。以Internet Explorer和高级编程开发技术,实现终端系统信息沟通,实现数据库的集成。最终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NT或Windows XP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数据采用,Windows 98/2000,Browser(浏览器)rver相结合的结构客户端。

3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

3.1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网络浏览器的全系脑功能,对于数据的精准处理,保障设计系统的周期性开发,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最终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初衷。对短期预报,长期降水预报以及气候要素预报和最终结果的自动化综合化预报结果审查,都使得系统功能无限发挥。

3.2航空气象服务系统

目前应用气象信息系统的航空气象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世界空域预报系统(WAFS)、高高度航空航行气象信息服务(HAMIS)、低高度航空航行的气象信息服务(LAMIS)和 机场管制气象信息系统(ACWIS)。系统服务建立的初衷,主要是从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播报等方面,形成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机场气象预报网络平台,以气象局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投入运营。为保障气象信息服务的及时与准确,减少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压力,实现预报需要,确保资料数据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形成完善的气象雷达显示工作站,对短时临近雷暴监测系统的预报技术指导。最终以气象信息系统的公用,为航空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气象之于农业,不是单纯的气象投入就能了事的。近年来,农业气象系统运用信息化网络化传输渠道,从开展业务到服务工作,再到业务领导和国家经费建设支持。对农业气象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农业气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气象人员在出现关键天气时,根据天气预报结论,使得农业生产和注意问题以及建议措施都作为水利运行工作的参考。现有的气象观测站之间,观测治疗与实际情形有所差别,农业气象信息,必须建立多重观测站,以切合实际农业需求。实现气象信息服务软件的集中设计,发挥系统的主要功效,实现其技术方法和指导,在相关领域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同研究和服务下,充分了解农业气象卫星遥感业务,发挥其应功效。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的作用在逐渐加大,但是并不能拥有绝对抗衡自然的能力,这就需要应用气象信息系统,去保障相关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对国计民生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使得科研人员不断加大对应用气象信息系统研究设计的力度,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于公共领域、航空领域和农业领域,都为气象信息朝着精确化、指引化、预警报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目前,社会各界近年来抱有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

1.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1970 年代以前,各国气象信息服务均以无偿为主,1970 年代以后,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1984 年9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 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有偿气象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气象商业化服务的概念得到确立。

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制度的积累性效应随改革的递进开始在我国气象信息业发挥作用。为维护我国气象信息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减轻气象事业对国家过分倚重的局面,便显得顺理成章。在我国加入WTO前后,我国的气象事业又面临必须服从“竞争法则”,在同其他国家的气象经济关系调整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严峻态势。。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气象服务的某些部分加速了其商业化的步伐。

2.气象商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进展

目前,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不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由私营气象公司开展, 如美国、日本等国;二是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如新西兰;四是国家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又近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但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商业气象发展水平又相当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矛盾较大,如中国。

综览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其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本国经济和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气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或者政府部门减少了对气象部门的财政投入,使得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国家气象部门不断增加,有的国家气象部门甚至转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司;二是随着商业性气象服务需求的倍增和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商业性气象服务,与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竞争;三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公司普遍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运作,以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商业性气象服务正在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由为本国服务延伸到国外服务市场,跨国经营气象服务产品及技术。

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商业气象发展历经了如下三个依次渐进的阶段,这里仅对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国家的进展脉络做一些介绍。

2.1 草创阶段(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支持,以开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要任务,专业有偿服务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专业服务的收费属于补偿性收费,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收取的服务费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专业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常规的资料、预报、情报,一般是使用公益服务产品略加改动或直接向专业用户提供。

2.2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仍靠政府拨款支持,但支持力度因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多而被迫减少。气象部门便转而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偿气象服务和发展纯商业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收取由公益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纯商业气象服务收取“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服务的成本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收取的服务费用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不再直接使用通用的公益服务产品。

2.3蓬勃生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必须由政府拨款支持的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成本回收) 气象服务分离。。或者是国家气象部门只开展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纯商业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如美国等;或者是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如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以及这些领域的有偿咨询服务,同时负责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负责按纯商业运作方式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和公众等提供气象服务。公益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都进行成本核算,差异只是具体核算项目的多少和是否计入相应的“利润”。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气象咨询服务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占有重要比例。

篇7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乐安县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乐安县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乐安县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等。但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目前乐安县在全县16个乡(镇、场)均配备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各村也配备了兼职气象信息员,但这些人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很难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村,更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2.对策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通过电视、互联网、专题资料、手机短信、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4.参考文献

[1]鲁金舟; 刘家清. 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A].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 年

篇8

中图分类号:TN91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8003303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气象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各级台站预报员开始面对空前丰富的信息源,信息载体也全面转向计算机。取消旧的传统预报制作方式,取而代之以崭新的业务工作平台,有效地规范整理预报信息源,建立起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天气预报业务工作平台,是使天气预报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适应新形势下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的要求,也为更好地满足业务现代化的需求,根据锦州气象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作了适合业务需要的工作平台。实现了对预报业务的控制和管理,避免预报员操作的跳跃性和无序状态,按照天气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实现一套规范的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从而使预报服务业务走上规范化,使市级台站气象公共服务走进具有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预报业务轨道上来。

1系统特点及运行环境

本平台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VB6.0作为前台开发工具[14],采用多文档界面,如菜单、工具栏、图形等操作方式,具有界面友好,易于学习和操作等特点。系统在Windows98/XP操作系统环境运行,CPU为PⅡ300以上,内存为64MB以上,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图1为系统结构。

系统主界面是按其功能,分解成几大模块,采用从上向下逐层细化求精的设计方法,逐步完成每个模块设计及程序代码的编写。为了使系统具有设计思路清晰,代码编写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代码繁琐而采用多次调用子过程和函数的方法;如数据库连接和关闭,信息上星、下行传输,数据库查询等都是通过多次调用子程序和自定义函数来完成的,下面为部分子程序的代码:

(1)数据库连接子程序:

3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业务实际将系统分为预报信息采集、预报会商、预报编辑、气象电报收集发送、预报信息管理、灾害性天气及服务个例档案等6大模块,图2为系统工作总界面。

(1)预报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包括:历史天气背景知识库、自动站实况信息的采集和调看、Micaps常用图表调看、省台指导信息、雷达及MM5中尺度信息调阅等。

(2)实现功能:从对天气背景、实况信息、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中小尺度、卫星云图分析等信息采集,参照各种本地预报方法、上级预报及经验,预报员随着向导的提示,按常规预报思路完成各类信息调看,并记录每一步预报信息,最后完成预报初步结论。实现了预报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为提高预报的准确性起到了客观上的约束作用。

3.2预报会商模块

包括网络会商和电视会商,网络会商主要实现功能:对本地会商意见的编译,通过VB中Inet控件文件传输协议(FTP)上传本地会商文件及取回省台会商结论文件。电视会商功能:主班预报员根据综合预报结论将本地预报结论编译文本并且将预报理由以信息提示和图形方式制成电视会商件演示系统。

根据综合预报结论做出各种预报,如121预报,本地电台、报社、电视台预报,服务用户预报及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从工作实际出发,对于格式固定的预报(如12121、电台预报等)和格式不固定的预报(临时预报,各类预警信息)的编辑采用不同的界面,前者采用时间、预报时段、预报用语自动选取;后者由于预报格式的不固定则需要预报员手工输入,这里制作了简单文本编译器(此编译器具备文本复制、剪切、粘贴,打印等最基本文字编译功能)。

3.4气象电报收发模块:

首先根据《气象电报传输规定》进行报文分类,本地市级台站有常规报类、非常规报类一共10多种,程序中将它们分为3类:地面报、高空报和非常规报。由于各类报的报头、报文各具不同特点(如地面报的报头信息随时次和发报站有所改变;高空报共有7段之多,每一段报头都不同,但无站点的区别;非常规报报头除了时间外基本是固定的),所以在页面设计上采用分类设计发报页面。其次是参数信息采集:通过把所有本地信息参数化形成配置文件,程序自动读取所要用到的信息,如:登陆类的远程IP地址、用户名等;报文中的报头信息、发报时次等;最大化实现操作的简单、实用。最后是报文传输:报文发送使用Inet控件,以FTP的方式发送。

3.5预报信息管理模块

主要由用户登陆、预报评分、预报责任规程、系统日志等。

3.5.1用户登陆

将每个预报员信息输入数据库中,在程序启动时读取的用户信息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相符合,否则无法登陆进入系统。

3.5.2预报评分与预报责任规程

篇9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98-02

引言

气象影视节目是气象部门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也是气象公益服务的主要手段,而气象影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节目制作质量的好坏和收视率,省、市级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只是单一的天气形式预报,现在已发展到有主持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内容也由简单、单一性拓展到集成区域性,从原来只预报未来24小时天气到现在气象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气象电视节目,这是在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本人在从事多年的气象影视后期制作的工作中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影视节目中编导的作用

影视节目中编导无论是在节目的前期总策划还是到后期影片的制作,对影视节目的质量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广泛的讲、还是狭义的说,它对事实、政治关、文字形式关等各个方面,必须通过对节目播出时间及先后排序等完美地进行组合,这些都必须由编导亲自来完成。同时,影视节目的编导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关注节目的收视率情况,所以影视编导对于影视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目前气象影视行业中的编导人员现状

(一)编导人员的组成

随着气象知识的深入普及,气象科学已经延伸到了许多领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公众媒体节目,已经深入百姓的心里,成为百姓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气象编导分三种:气象编导、主持人编导、兼容型编导。

1.气象编导

在大多数省市气象影视部门中,编导都是具有一定气象知识的专业人员,都是预报员出身,他们仅仅注意天气好坏,如大风、暴雨以及灾害程度范围,这些虽然很重要,可是对我们气象节目来说需要制作一些对观众感兴趣的天气情况的分析和解释,这就需要气象编导充分了解天气现象出现的因果关系,而我们的气象编导在这一点做得不尽如人意。

2.主持人编导

由于各地主持人演播稿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写作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同时主持人对气象知识的匮乏也造成了节目时常出现错误。有的主持人认为观众看天气预报就是想知道未来天气是怎样的变化,所以在节目开始就阐述了未来的天气变化;也有的主持人不根据具体的节目时长要求,一味要求节目的悬念,这是十分不必要的。

3.兼容型编导

气象影视编导应该是兼容型的编导,他不仅是一个高水平的气象节目撰稿人,而且有较高的文学写作能力,把天气消费者放在第一位,需要考虑每天必看天气预报的人群,其分类为:对天气现象感兴趣的,非常想了解天气发生变化的原因的人群;对有计划出行的人群;对户外作业的人群等。气象影视编导只有把要出现的情况考虑十分全面了,才能提升一个气象影视节目的整体质量,提高节目收视率。同时,气象科学知识需要经过长期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样气象编导、主持人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二)编导人员优劣分析

从气象影视节目编导队伍的现状来看,目前的编导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个编导队伍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专门受过电视业务训练的人员比例不大,普遍“重实用轻培训,重经验轻理论”,业务全面、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的编导专门人才奇缺,科学管理相对滞后,薪酬体系与岗位权责缺乏有效匹配;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等,阻碍了编导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建立适应发展的编导队伍

气象编导队伍在改革开放以来处在急剧缺乏中。气象节目编导必须建立适应自己发展的编导队伍,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个人素质和过硬的技能,主要包括节目策划、节目采访、节目拍摄、编辑制作等。其中气象节目编导还要具备优秀的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电视专业素质,审美意识与艺术鉴赏能力,灵性、悟性及韧性,深刻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沟通能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才能迎接新世纪电视事业的新挑战。

三、发挥编导人员在气象影视节目中的主导作用

(一)气象影视节目发展现状

气象影视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国外相比气象影视肩负着服务大众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全国其他省的气象节目同吉林省一样都受到来自各方面制约压力与竞争,包括:广告制作与运作、节目的播出时间及长度和其制作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而许多省是电视台自己制作气象影视节目,只需气象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数据资料即可,各省级气象影视中心制作一些有个性、有深度的节目是非常难的,无论是节目的风格、资金投入,还是制作技术、先进设备都会受到制约。在吉林省,省电视台经常找各种原因调整气象节目的播出时间,2012年5月将原来18点56分黄金时段的播出节目进行了调整,只做城市景观播出,不允许做背板广告,而在非黄金时段18点26分新增加一档《新气象》节目,虽说增加了广告的版面及时间,但也增加了任务完成的难度。

(二)气象影视节目的定位

目前从全国气象影视节目来看,不是百花齐放的形式,而是处于一种比较固定单一模式的状态。尽管各地的节目都有所变化,但节目间的跳跃变化不大,互补性不强,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气象节目入手,抓住不同人群的需要,根据频道的特点及不同播出时间进行节目定位。如吉林教育电视台的《宝宝说天气》利用儿童语言的特点,进行节目包装、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让不仅小朋友们喜欢看天气预报,同时家长们也了解天气常识;吉林乡村频道的《乡村气象站》介绍与农民关心的话题,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主持,等等。这仅仅是其中一少部分,仍然没有说明气象影视节目已经多元化了的突出特点,但现在至少可以提出对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进行新思路的探索及改进。

(三)气象影视节目中编导的作用

1.根据气象影视节目定位进行策划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不断发生,为了保持气象影视节目的高收视率同时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气象节目正在不断创新。现在气象节目已由单纯的天气预报节目衍生出气象服务类、新闻类、资讯类、科普类和专家访谈类节目等,所以一个节目内容是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气象编导在进行节目策划时,首先应把要创作的节目定位成哪一类节目,然后根据节目类型进行策划,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以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定位感兴趣,想了解的天气事件、信息,尽可能使内容靠近普通观众,如与气象要素非常有关联的滑雪、火险、病虫害、科普、生活常识等。吉林省《新气象》节目是主打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部分的时间非常短,但是播出时间是在黄金时段,如何弥补主持人播出时间少的缺陷是编导和主持人每天最花时间思考的一件事,每天除了结合当天天气编辑演播稿外,还有结合近期出现的异常天气现象给观众们介绍分析,在天气相对比较好的时候需要制作一系列的生活、科普类的节目,让百姓们对将来的天气可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各种影响有个大概确切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增加节目的实用性、多样性,还对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2.创新气象影视节目

我国电视气象节目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看图说话”阶段的气象播报;②“照体宣科”阶段的气象;③“聚焦资讯”阶段的气象交流。而发达国家的气象节目其形态集中表现在:①新闻性强;②形式多样;③信息最大化;④播出频率高,时效性长;⑤主持风格各异;⑥气象图形科技含量高;⑦有良好专业气象频道的运营。

要想我国电视气象节目达到发达国家节目水平,电视气象节目编导及主持人必须首先要了解电视语言,懂电视,知道电视技术以及主持人艺术等,其次才是写演播稿。节目必须坚持“平民化”“精细化”和“生活化”的宗旨下,他们身上肩负着电视和气象的双重任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高,必须拓宽电视气象节目的创作思路,编导要善于联想,在原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再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节目创意。还可以跨越行业和专业进行思考。例如吉林省都市频道《守望都市》栏目中天气预报节目侧重于医疗气象、生活气象等方面问题,缺少一些有亲和力、趣味性强的元素,如二维科普小动画、卡通天气符号等素材。与此同时,我省要创新可在中国气象频道进行创新气象影视节目演练,为将来各个频道进行前期准备,如访谈类节目、旅游类节目、生活类节目、科普类节目、交通类节目等等。

(四)气象影视节目的监制

气象影视编导或主持人撰写演播稿时一定要字数合适,演播稿具有灵活性,要针对不同主持人的演播风格进行区别对待。如果字数多,主持人语速就会很快,这样造成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一定能够听清楚,虽然主持人演播非常卖力气,但是也会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字数少,主持人语速会很慢,停顿时间较长,播报不自然,这都不可取的。

气象影视编导对图文图像进行最后制作审查,图文图像是否符合当天演播稿的需要;主持人的播报是否演绎得正确;最后达到节目的正确无误才完成一档完美节目。

(五)建立完整的节目信息资源档案

制作一档赏心悦目的气象节目,制作人员需要把日常美观的图文图像进行积累;编导需要把朴实的内容、专业知识进行长期积累,只有把日常的信息积累起来,才能对日后的制作节目更为有利,节目制作得更加快捷。

四、结束语

概括来说,随着“集中制作”“末端分发”工作的推进,气象编导集编导、策划、创意、监制于一身,这样的编导才是我们所需要气象影视编导,才能使气象影视节目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严雪,鲁亮,王艳.浅谈电视气象节目中的编导意识.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八),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112-115.

篇10

1-11月(截止11月中旬)我区平均气温18.7℃,比常年偏高0.7℃;降水量__01.5毫米,比常年偏多__7.3毫米;降水日数136天,比常年偏多0.5天;日照时数1234.5小时,比常年偏少382.3小时。区域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2℃;降雪日5天,积雪日1天,低温日(≤0℃)8天,冰冻日16天,霾日89天,雾日5天。

1、深化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提升决策服务成效。

(1)加强值守,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保障服务。面对我区复杂的天气气候条件和日益严峻的气象灾害防御形势,我局始终将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公共安全、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保障服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年内较好地完成低温冰冻、连阴雨(雪)、暴雨、台风、强对流、大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保障服务,其中“凤凰”台风为历史上自9806号台风以来第二个穿过我区的台风,具有登陆次数多影响时间长风雨强度强等特点,正面袭击我区,给我区带来大暴雨和内陆区域7-9级,沿海区域8-10级,沿海海面9-11级大风,局部海域12级严重风雨影响。

(2)精心服务,做好重要节假日、重要活动、重大工程、关键时期、过程性天气等气象保障服务。根据今年的气象服务重点和业务工作特点,我局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预警流程和规章制度,严密跟踪监视、精心分析会商、主动扎实服务,切实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应对灾害天气、保障重点工作、服务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保障完成重要节假日、重要活动、重大工程、关键农事、过程性天气等气象服务。呈报气象呈阅件5期,气象信息内参29期,气象决策应急现场服务5次。

(3)积极融入,扎实落实“五水共治”气象职责任务。履行“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全力做好“五水共治”气象保障任务。根据“五水共治”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气象专项服务方案,全力完成气象保障任务,气象内参12期,重要天气过程专题周报43余次,重要气象信息短信120余条。按要求制定县域突发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实施方案,启动试点县(市、区)建设,落实“五水共治”专项考核任务。

(4)加强合作,发挥气象应急联动保障职能。主动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强化联动应急与共推共建共享机制,与农林(海洋与渔业)、海事、水利、国土、旅游等部门共推农业、森林防火、海洋港口、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旅游景点等灾害防御和共建合作机制;与环保部门共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信息宣传和研究合作机制;与民政、科技等部门共推生态环保、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等工作;与涉海、涉农、涉企、涉灾、涉防等多部门和行业开展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公共服务效率和公共安全防御效益日益提升。

2、丰富公共气象服务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效益。

(1)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拓展宜居城区和民生实事新举措。继续修订和公布年度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承诺,全年有序开展数十类气象公共服务工作。继续推出并扎实落实气象为民服务五件实事,以为民实事工作呼应社会需求和群众关切。深化特殊群体气象服务工作,与区残联联合推进“气象进万家,心系残疾人”特色服务,谋划手语气象服务新模式。

(2)深化公共服务要求,拓展气象信息新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开设“__气象”官方微信和“__气象”官方新浪微博,提供“双微”气象新服务。完成__公共气象服务网升级改版,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

3、强化气象科技创新,提升专业专项特色服

务能力。(1)扎实推进__港口气象中心建设。强化方案调研、技术研究和合作共建,根据建设方案制定“八个一”( 一个前期调研报告、一套岗位人员队伍、一套监测系统建设、一套业务平台开发、一个服务流程制定、一批服务产品开发、一个周年方案制定、一套合作机制建立)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港口气象中心各项工作进度,基本完成年初制定的港口(海洋)气象服务20__年度提升方案目标任务,在加强沟通,促进合作;优化平台,促进服务;加强研发,丰富产品;优化布局,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升水平;建章立制,优化流程等六个方面得到有力提升。

(2)积极探索梅山保税港区气象综合服务新思路。针对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和科学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谋划气象服务新思路,结合实际按“四有”标准(有综合观测基地、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固定气象服务联络人、有固定气象服务产品)积极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气象综合服务工作,努力发挥气象在保障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防灾减灾、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有序推动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再深入。依托智慧气象项目建设,建立交通、农业、旅游、海洋、防雷等专业服务分平台,气象服务精细化、专业化、针对性有效提升。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做好各类专题专项气象服务,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做好重大项目和重大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影响分析评估。

1、有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

(1)按计划完成年度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依托__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平安__建设、生态__建设等各项现代化建设工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项目和技术支持,__气象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促进气象监测分析预报预警能力逐步提升。建设完成梅山综合气象观测站项目、__区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一期项目、雨雪冰冻观测项目等;中国气象局海雾综合探测基地试验项目启动建设。

(2)按要求推进“五水共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根据各级党委政府对“五水共治”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省市区三级政府就“五水共治”气象保障工作的要求,积极谋划完成我区“五水共治”工程气象保障任务。开展突发暴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调研、实施方案制定、项目立项等工作。

(3)评估“__”谋划“__”,依靠气象现代化推进事业再发展。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倒排工作计划,加快有序推进,尤其对部分现实存在困难的项目,进一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同时启动“__”气象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将气象现代化发展规划与我区总体规划体系以及我区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2、强化气象社会管理,推进企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

(1)突出重点,探索企业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新模式。__区危化企业多、临港工业密、企业规模大、经济总量集中,对气象灾害敏感度高、灾害危害大,尤其是雷电灾害防御形势严峻。__局紧密结合当地平安建设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以防雷安全监管为重点,以企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载体,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自管”相结合的防雷管理工作新模式,推进企业气象(防雷)减灾工作向社会化、规范化、常态化迈进。

(2)强化管理,规范施放气球活动各环节。为进一步消除隐患,规范__区施放气球活动,7月印发《__区气象局进一步规范施放气球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未按规定报批、未按审批规定使用氦气充灌、未按规定设置识别标志、施放现场无人值守等情况,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检查,有关单位施放气球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明显提高,施放气球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3)狠抓落实,防雷设计施工跟踪和防雷装置年度检测工作有序开展。努力克服我区防雷安全隐患大,技术服务要求高,技术人员不足,保障体制不畅等特点,进一步加强防雷技术服务和现场监督,努力保障重点企业、公共设施防雷装置运行安全,全年开展现场服务1000余次,服务企业350余家,其中定期检测检测点达到24000余个,年检及时率、复检率、应检已检率达99%以上。

3、强化气象服务入基层,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1)建立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促进区、镇(乡、街道)、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进一步修订完善;梳理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四员”队伍结构完善,气象应急联动人员扩充至4000名;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和气象灾害特点,强化涉化企业以雷电安全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跟进安全宣传、技术服务和部门管理,培育指导条件成熟的企业创建全省首批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单位(企业)。

(2)强化气象服务入基层。根据市区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开展基层气象服务站建设,送气象服务进村(社区)、重点单位、有关企业。建立健全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联系卡”发放,纳入专业气象短信服务名单。针对农村仍是防雷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免费送防雷技术服务进村(社区),义务开展社区用房防雷安全排查。

(3)落实区镇(乡、街道)两级气象防灾减灾视频通报业务试点工作。完成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印发《__区区镇(乡、街道)间气象防灾减灾视频通报业务办法》,建立通报业务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开展技术培训和业务试验,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气象信息互通和工作联防,进一步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决策会商信息互通机制,提升防御准备和应急反应能力。

4、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理清深化改革新思路。

(1)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使审批制度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气象行政审

批工作全面提速、上档,气象业务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1.3个工作日。在气象证明服务中简化开具气象证明服务流程,压缩办件时间,科室联动,调取当地自动气象站的监测数据传输到气象证明网络系统,使得服务对象当场就可以取走原本两个工作日才可以完成的气象证明。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严格执行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和气象非税收入收费标准。(2)理清气象行政权力清单。根据理清权力清单的总体要求,依据气象法律法规规章,认真梳理权力清单指导目录,从101项原始事项,确定61项权利事项,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权力清单,做到依法履职、审批简化、用权规范。

(3)谋划防雷技术服务改革过渡。充分调研,开展防雷中介机构改相关问题研究及过渡部署。根据__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探索防雷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改革工作,经深入调研,基本思路形成,努力落实方案出台和若干家有意愿入驻本区的防雷技术服务中介结构的备案准备工作。

1、加强气象宣传,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根据__省宣传部、气象局等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气象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气象宣传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成员单位职责,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全年结合我区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防御特点和科普工作重点,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周、安全生产月等为契机,结合五水共治、生态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了“四进”(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宣传、广场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指导__实验学校校园气象站建设,一名同志荣获全国校园气象站优秀辅导员称号。

2、狠抓作风和廉政建设,促进工作作风转变。

扎实推进党风廉政与反腐败工作,强化管理提高效能。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落实中央、省、市“八规六禁”和区委关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部署,认真开展气象部门第十三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__区检察院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纪检监察员主动向区纪委汇报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情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年度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等内容。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完成地方和部门两次财务审计工作,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和财政保障机制规范化。积极参与全区中层负责人作风效能考评,促进服务意识增强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宗旨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进一步提高,秉传承、强队伍、树形象,积淀深厚的气象文化底蕴,不断提升气象事业软实力。

3、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强化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研究,《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蔬菜种植的关系》、《__区霾特征及天气形成机制研究》、《__港口气象服务产品与平台开发》三个科技项目分别获区、市立项,5篇学术论文获得交流或发表。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加预测报、防雷、财务、信息、网络安全、法制等各类专业培训、业务比武和学历晋升学习。以“立足岗位讲奉献,服务群众创佳绩”为口号,积极创建市级青年文明号。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有序推进,为促进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根据中央和中国局的统一部署,3-10月集中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省市气象局和区委活动办的精心指导下,结合实际,认真落实规定动作,精心开展自选动作,坚持边查边改,有序进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组织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搞好学习教育、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保整改落实,加强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使干部职工深受教育,作风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群众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

从今年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中有以下四点问题和困难。

(一)气象精细化预报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社会管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更高更精细化更广泛的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不快,全方位多层次服务能力不够,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不强。

(二)气象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在保障临港工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核心领域方面切入点不够,具体抓手不多,服务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全民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虽已初步建立,尤其在政府主导气象灾害防御部署和抢险救灾方面,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但全社会民众自主应急避险救灾意识还不强,应用各类应急知识主动开展自救能力不够。

(四)人才队伍总量和质量与日益拓展逐年强化的气象工作职能不相匹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各类法律法规规章的逐步健全,气象部门在承担原有的气象基础业务工作基础上,在气象公共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社会管理等方面职能大幅度拓展和不断强化,急需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配置和保障机制配套,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和气象职能的全面发挥。

(一)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建设、廉政和作风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创建工作质量。

(二)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特别是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分析预警和服务能力。做好气象服务民生、防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推进城乡气象“两个体系”建设。重点在发挥效益、加强服务、规范管理上下功夫。

(四)积极面对__防雷安全工作形势,强化防雷技术服务和社会管理。通过纳入区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强化企业气象防灾(防雷)安全主体职责,通过防雷技术服务扩组,提高防雷技术服务效率。

(五)广泛开展气象宣传工作,深入推进“平安__”建设进程。

篇11

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美国社区图书馆印象

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认证项目的借鉴与思考

全民阅读·无障碍——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推出“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服务

《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认可标准》介绍

共叙辛亥百年品味千年茶香

条件价值法引入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的可行性分析──以条件价值法在国内其他行业评估的应用为例

电子书版权保护与最终用户利益的平衡──对亚马逊删除电子书事件的思考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研究

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

图书馆利用馆藏纲要开展合作馆藏评估工作研究——以澳大利亚图书馆东北亚文献馆藏评估工作为例

省级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采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公共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探究

中美原始法律文献公开获取比较研究

RFID技术环境下的藏书剔除工作——以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阅览区剔除工作为例

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共享模式研究——以江西省高校图书馆为例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应增设“语种复分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H31英语”类目的修订

《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展

公共图书馆法对读者权利的法律保护

著作权法视野下的图书馆

图书馆版权管理相关案例分析

民国文献数字化利用及其著作权问题——以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例

国家图书馆的著作权管理

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中经费条款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基于深圳、内蒙古、湖北和北京4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知识产权风险及防范研究

关于图书馆自助寄存柜纠纷的法律思考

国外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例

公共图书馆知识援助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国际电子预印本发展现状实证研究

国内文献编目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1999-2009

OPAC元数据利用调查分析

关于版权页的著录规则

同名标目附加成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关于电力系统(发电部分)的修改建议

中小城市全民阅读机制研究

女性阅读与图书馆应对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

安阳市图书馆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

阿根廷成立首家语音图书馆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

云计算和移动图书馆

我国知识自由研究综述

图书馆法私法属性论质疑——兼与郑敬蓉女士商榷

网络时代跨系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研究

芬兰图书馆借阅人数大增

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广东省河源地区公共图书馆状况调研

第三方资源利用与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电子资源许可使用的发展脉络研究

高校图书馆馆藏核心期刊确定研究——以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理工科图书核心出版社的确定方法研究

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

借鉴OCLC经验探索我国联机编目的国际化建设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目使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