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13: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信息传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wwW.133229.CoM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24-02
人类进入21世纪,就意味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兴邦、创新立国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构建与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不仅能为各级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而且有助于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本文将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目的,探讨现代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科学社会学家J.D.贝尔纳(J.D.Bernard)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了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流是科学家之间惟一的桥梁”,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明白科学情报数量之多已使其传播成为巨大问题”,“除非采取某种措施,我们就将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因此“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1]。因而在信息社会中,加强科技传播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已经刻不容缓。科技传播大概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科学界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等。科技传播涉及到如何收集、制作、提炼、组织、传递科技信息等问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和提供的过程”[2]。
科技传播工作应该由一定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来承载并完成科技信息(知识)的传递。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由承担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等科技传播任务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体部分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等” [3]当然,更广义的科技传播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一般而言,传播系统主要由传播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组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同样涉及到这些传播要素。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其结构也是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的:科学家个人的科学认
作者简介:籍慧波,编辑,工作单位:山西省科技传播中心,职务:企划部主任
知过程(科学研究)是一种人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一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人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二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群体传播,这属于第三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中的信息向全社会传播即科学普及,这是第四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4]这种多层次性和联系广泛性的结构模式,表明了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动态体系。
2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对企业创新的意义
美国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教授于1934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实际上,广义的企业创新包括经营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企业创新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技信息。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状况,如果因循守旧,闭关自守,没有开放的眼光和广取博收的胸怀,企业的发展必将面临困境,更不要谈创新发展了。当前企业的创新不能离开科技信息的获得,因而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企业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产品的创新需要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提供最新的科技创新信息。有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把相应的科技新成果转化并附着在企业产品之上,或对产品进行革新,或者是科技新成果转化成一种新产品。
其次,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销售方式的创新。科技发展的方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企业借助于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获取科技新信息,在了解科技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决定企业产品经策略和市场开发思路,另一方面借助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可以对企业创新产品进行推介。
再次,作为网络化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中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资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这些构成要素在现代传播理念的规整与重构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起来,使传播主体之间的信息融汇并及时第传递给企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与实际,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创新服务。当然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的一端,其反馈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同样能促进这些构成主体的改进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率。
3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传播担负着知识交流、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显出其重要意义。科技知识信息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而经济的增长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因而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加快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构建与完善统一协调的科技传播服务平台。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体系,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环境要素、各个主体要素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作为科技传播的内容仍然以一种信息的形式存在,信息的传播必须与当代媒介融合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因循守旧地走固有的传播路径。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职责,无论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都应该强化各自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内部合作机制,既把自己当成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把自己作为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这种新型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把媒介与主体融为一体,能够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高传播效率,更好为企业创新服务。
其次,提升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也是建设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关键,人才是传播服务体系中的真正的主体。因而,必须提高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备的基本了解。[5]从事科技传播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无论是对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其传播规律,掌握其传播技术和路径,特别是当前的网络媒介,因为互联网技术可能改变科学合作结构,从而提高合作生产力[6]。研究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吸收各自的优点,才能更好地搭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从而为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服务。
再次,必须构建畅通无阻的科技传播服务渠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企业,还是作为受体的大众,其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必须有一个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否则,科技信息即使能够进行一定的传递,也会因为交流障碍而影响传播效果,同时影响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通必然带来科技信息的滞后,这就会“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的出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内部的各主体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立完备的传播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
另外,必须建立企业创新与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机制。当前“即使历史学家也不怀疑,科学已经是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决定我们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7],科技意识与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科技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缺少,因而,科技信息如何有效第传播给企业是目前企业和传播服务平台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如果仅仅构建和完善了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而企业缺少科技创新意识,或者没有与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相互间的运行机制,企业的创新力的提升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和提升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媒介素养的同时,还应该从企业与服务平台两方面同时入手,构建二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仅使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科技信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科技服务平台能更好地确定服务方向,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率。
当然,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作为提升企业创新力的服务平台,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扩大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贝尔纳JD.《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商务印书馆,1982: 398-418.
[2]JamesH.CollierDavidM.Toomey(ed).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eation:Theory, Praetiee.and Policy[M].SagePublieation.ine.1997.
[3]魏娟.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论文.
[4]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传播学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仍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人类任何的信息传播都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美国传播学者、传播学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指的就是在传播途径上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和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以及现在的新兴媒介――互联网。高校学报是以反映高校教学、科研和学术最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这就决定了期刊是传播思想、知识及信息的媒介特性。
传播学是关于信息传播规律以及人与信息、媒介之间关系的学问。我国传播学家张隆栋教授较早对传播学进行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郭庆光教授认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自从传播学建立以来,传播学研究者就对传播过程及其要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基本认为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反馈是每一个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媒介,为受众提供的是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的、深层次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学报也遵循传播学过程及规律。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因素,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主要起着一种交流社会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传播者决定着传播内容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形式与方式。从学报的传播过程来看,学报的传播者包括提供原始稿件的作者、对文稿进行加工的学报编辑、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等几个方面,他们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是学报传播过程的开端。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反映高校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的一个窗口,担负着反映和交流高校科研成果、活跃高校学术思想的重任。学报价值的大小,是评价和衡量学报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标准,而学术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学报的主体,也即学报的传播者。学报质量和作者及编辑是密不可分的,学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学术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写作水平,同样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只有高水平的作者,较高修养、学识、才能的高素质编辑才能有高质量的学报。邵培仁教授认为,传播者的特点之一是代表性,“职业传播者特别是新闻记者虽然也是社会大众中的一员,但是,他一旦从事职业传播(进行采、写、编、导、传等),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1]74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高校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交流窗口的学报也代表了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信息
信息,也就是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互动的介质。从学报的内容上看,科技信息是学报的主要传播内容。高校学报的根本特点是学术性,如果没有学术性,学报就不能反映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就失去了学报的价值,而学术性主要表现在所刊发的论文上,所刊发的论文就是传播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论文的质量是学报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高质量的稿件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质量的高低反映出高校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编辑要运用所学知识,将作者稿件信息条理化、规范化、有序化,通过编辑、整理、加工和再创造,使信息得到调整、重组与最佳组合,从而提升论文质量,并且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学术关、编辑质量关,才能保证学报的质量。一份学报受到读者认可,不但要有较强的学术性,还要有高的质量。为了提高学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权威性,那么在内容上就要尽可能的传递学术性、专业性强的信息。
三、受众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者“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开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息反馈者。传播学的受众理论表明,任何传播活动,都是针对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者的主观意图,信息内容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受众得以体现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的源动力。学报的受众,也就是读者,即大中专院校的师生、高校的科研人员、部分行政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较大部分是论文的作者,作者在创作之前首先是读者,所以作者会以读者的角度向学报反馈信息。从这个层次来讲,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发行量是与学报的受众(读者、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报的受众,也即很多读者参与学报传播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信息,增加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为了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物用文字符号在学报上表述出来,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得晋职资格;也是为了提高和锻炼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文字修养和写作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学报都是综合性期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这种千刊一面的现象,忽视了读者需求,对读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报甚至不考虑读者群体,仅仅从编辑、作者出发,很多学报成了教师职称评定、学生毕业的工具,从而弱化了学报的学术性。“开展受众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学报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争鸣的氛围。所谓‘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是指高校学报通过刊载学术创新的研究论文,服务于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作者及读者群。换言之,在学报的服务对象中,不仅包括作者,还包括读者(受众)。”[3]
四、媒介
“传播媒介是介于传者和受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1]148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借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学报是传播思想、知识及信息的媒介。实体性,也就是学报的开本大小;中介性,也即介于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负载性,也就是学报作为媒介负载的符号以及通过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和意义;还原性,也就是学报的传播者――编辑、作者,尤其是编辑将通过编码后的符号在受众――读者那里能够还原为传播者所编码的符号;扩张性,即学报通过信息传递将作者、编辑的思想、知识扩张后为许多人所共享。“目前,围绕科技期刊所进行的学术评价,一般表现在3个层面上:对科技期刊本身的评价;对科技期刊所载的论文的评价;对科技论文作者的评价。”[4]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报本身、学报所载论文、学报作者都代表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所以高校必须注意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反馈
反馈,指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源。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有反馈的发生,学报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同样也有反馈的发生。反馈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信息,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种。积极反馈是鼓励传播行为继续进行的反馈,而消极反馈是影响或制约传播行为。“虽然受传者所发出的信息是在原来信息基础上产生的‘再生信息’,但它却可以决定某一传播过程或继续、或转向、或中止,是一种很具权威性的信息。”[5]学报的受众,即读者向传播者反馈信息,通过学报或者直接向作者反馈信息,或者向编辑反馈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学报的传播者编辑、作者、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必须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学报的质量以及在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认知。
六、结语
从以上对于学报传播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术信息传播的职业媒介,是反映高校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体。
但是由于高校是以教学为主,很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忽视了学报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学报在学校中的地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学术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往往单纯依据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来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而对于在本校学报的作者在学术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给予较低的奖励和分值,这在教师中难免会产生误导作用,导致学术上的功利性,这也限制了教师对本校学报投稿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本校一些优秀稿件外流。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定、年终奖励而将优秀的稿件投到核心期刊,而将水平一般甚至质量很差的稿件投到本校学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本校学报的质量,那么作为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学报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本校的水平,从而也导致外界对于本校教学科研能力的认知。国家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把学报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要将学报工作置于同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同等的地位,“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6]著名教育家王亚南曾指出:“要办好大学,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教学,二是学报。”而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更是强调,“没有学报就没有学报最高的学术代表性刊物。没有学报便没有学校。”[7]因此,高校应该把学报作为科研单位来建设,把学报当作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重视学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3] 虞晓骏.高校学报受众研究初探[D].学报编辑论丛,2006:267-270.
[4] 闫玉玺.科技期刊出版的传播学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97-300.
21世纪,是科技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科技信息不断进步,知识更新加快,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在当今社会,信息与网络的应用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也不例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科技信息的传播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期刊用于刊登专业技术论文、专业研发应用、生产科研成果等信息,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等科技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源。科技期刊对于科技信息的传播、转化与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期刊所接收到的信息未必都是有效的、正确的,或者有些信息的表述未必全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科技信息的准确,就需要在稿件编辑审理过程能够及时跟踪前沿科技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加工,严把质量关。
1 及时跟踪报道前沿科技信息
1.1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实践的先导力量,理所当然地要求信息能反映、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水平,即及时跟踪报道前沿科技。所谓前沿科技,是指那些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起着超前导向和示范模式作用的、代表当前科技先进水平的内容。显然,不同的学科门类或者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前沿科技的内容是不相同的。科技期刊及时跟踪报道前沿科技,就是要把传播高新性的前沿科技信息作为期刊的选题重点,讲究时效,主动出击,善于捕捉信息。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前期调研、制定选题、组织稿件、审查鉴别等编辑业务的各环节中具有良好的素质,较好地熟悉与了解各自的科技期刊所属的学科门类的前沿科技动态。
编辑人员应培养自己对各门类国际前沿科技动态的洞察能力、正确的鉴别能力、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充分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在及时跟踪前沿科技的过程中,使科技期刊的信息真正具有创新性。我国科技期刊所属类别不同,其追踪前沿科技的角度、方式自然有异。概括而言,各期刊应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向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前沿科技信息的跟踪传播与定向传递。如化工期刊,就可以根据当下大家关心的环境污染、不安全食品添加剂以及空气质量监测等问题,向专业的科研院校约稿,以专业的技术角度去分析热点问题,让大家通过期刊的传播以科技的眼光去认识某一事物。同时也可以增加该领域的技术参考文献,为日后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2 精雕细琢进行深加工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仅要收集科技信息,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传播准确的信息,给读者以准确的、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这种“加工”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对来稿从命题到结构再到内容上的精雕细琢。信息的加工贵在“精”,做好科技信息“精”的要求,需要文稿的加工有自己的特点。
2.1 短小精悍
科技信息文稿要开门见山,即开头即说明文章的写作目的,避免拐弯抹角,长篇大论后仍找不到文章的主题信息,使读者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给信息的接收与传播带来困难。这样就要求编辑人员能够准确识别文章的写作目的,利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进行深加工,同时需注意加工过程不能扭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尊重原作者的写作目的,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遇到一些有实验数据的化工类文章,最好不要随意精简,以免扭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必须要求精的话,需要与作者沟通,让作者结合我们的意见对稿件进行重新整理。
2.2 善于使用科技语言
科技语言是研究者与生产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更易表述科技特征的语言。编辑工作者在进行文章编辑修改时,要善于运用科技语言,使文稿具有更多的科技信息含量。
2.3 突出价值信息
科技文稿能够被刊登,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文章中包括了一定的科技价值信息,这种价值可以体现在一张图、一幅图或一段描述中。为了使读者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编辑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经验,识别文章中的科技价值信息,并在加工过程中予以突出,使文章更清晰,更具有利用价值。文稿的编辑加工不单纯是表面上的文字删减、润色,重要的是对深层内容的精雕细琢,是一种再创新。
3 严把质量关
科技期刊所报道的科技信息对于很多读者与企事业单位等都具有参考与指导的价值,但是若是错误的信息,就可能给读者带来错误的指导,严重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就必须对于科技信息的质量做好把关,避免抄袭、剽窃事件的发生。在进行文稿编辑时,编辑在修改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对于数据严格把关,确保数据前后对应,有些作者抄袭文章,又没有实际实验数据,便自己编制了相关数据,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说话前后矛盾,逻辑性极差,这些问题,在编辑审核过程中都要注意,发现类似的问题,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如果作者不能明确概述出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路及关键数据的由来,那么基本可以肯定文章非作者所写。
通常,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某些编辑出于个人关系或其他人情关系的考虑,对于熟悉的朋友或其他关系的稿件审核过程中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严格把关,将一些不够发表资格的文章刊登入期刊中,严重影响期刊的质量。这就需要对编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人情稿”的事情发生。科技信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为“准”,这个“准”表现在文稿的各个方面,包括作者姓名、数据内容、参考文献等。就作者姓名为例,做一简单分析,有些时候,文章的主要作者,出于对师长或领导的尊重,将给予帮助的师长、领导等列入了文章的第一作者,在对文章作者人数进行限定时,不知道如何操作,将主要的作者抹去,留下了次要作者,这样的作者姓名都是不“准”的信息,因此文章作者要能区分成果与人情之间的关系,尊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作好沟通,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情况下,编辑工作者也要帮助作者指导其提供准确的信息,严格把关,必要时可要求其提供每位作者的资格证明或是其同意成为文章作者的签名,防止不准的科技信息混入期刊市场,降低期刊质量。在文稿前,编辑要做好质量把关,专家要做好内容鉴定,将准确的前沿科技信息提供给读者。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 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 ‑,“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编辑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从单向性变为互动性。就科技期刊而言,编辑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1 策划内容
数字化条件下,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变。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和及时互动的数字化环境里,读者尤其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体验。因此,编辑作为科技期刊内容的生产者和服务者,应始终把内容编采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数字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根据本刊及目标读者的特点与要求来更新、策划期刊内容,还要针对市场营销分析本刊的定位,关注内容受读者接受与欢迎的程度。
1.2 维系作者
拥有作者是出版活动和编辑工作的前提。科技期刊尤其是编辑应当十分重视对作者的工作。有人将作者比做编辑出版的“衣食父母”,“出版家以作家为衣食父母”。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科技期刊编辑,科技期刊编辑找寻并发现了千里马,然后进行支持——从精神到物质,促使他成为公认的千里马。科技期刊编辑拥有的千里马愈多,越能把科技期刊办好,使之成为积累科技文化和传播科技文化的载体。科技期刊编辑要作科技文章的伯乐,发现、培养科技论文作者,对待作者要平等、尽心尽力,更要尊重作者和作者的劳动;与作者平等磋商不同的意见,运用各种方式查询作者信息,建立科技期刊作者数据库,及时把握作者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科技期刊稿件的质量。
1.3 服务读者
读者是科技期刊的消费者,更是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和最直接的服务对象。科技期刊的读者是由不同的读者群体构成的,如果没有特定的读者群,不为读者接受,引不起读者兴趣,就意味着科技期刊活动的失败。所以无论是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还是为避免出版失败的风险都要研究科技期刊的读者。科技期刊具有教育和宣传导向的功能,但这决不能成为改变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的根据。相反,为了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科技期刊编辑要花力气了解读者和读者的需求。科技期刊的读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技期刊的作者,编辑了解读者需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掌握、提取社会各方面信息、召开座谈会、发函调查、通过发行渠道或亲自参加销售推广活动等。实地调查之后,科技期刊编辑要重视对信息的分析工作,同时结合选题对读者的消费水平、购买动机、环境影响、群体特点等诸多因素尽可能给出量化的参考。
1.4 处理稿件
科技期刊编辑是稿件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编校者。处理稿件包括为出版科技期刊所进行的信息工作、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编后工作。信息工作是指开展编辑活动所需进行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工作。编后工作包括发稿之后进入印刷发行阶段所需进行的编辑工作,如校对、检验样书、书籍征订促销、重印再版、收集反馈信息等等,亦称后期编辑工作。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对象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作者交来的科技稿件为工作对象,围绕文稿进行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另一种情况是以文献资料为工作对象,将有关的文献资料按一定的选编方针、遴选标准、分类方法和编排体例整理成文稿,再将文稿编辑期刊等。
随着网络技术在期刊编辑中的普及和应用,电脑和网络日益成为科技编辑的高效工具和得力助手,电脑和网络的运用使编辑工作越来越方便、快捷,期刊编辑工作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尽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编辑活动丰富多彩,但编辑工作仍然保持一些本质的特性。因此,归纳起来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以下4个特点。
2.1 信息去伪存真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说:“您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情报将决定您的输赢。”信息社会中,科技信息量大而庞杂,类型多而广泛,变化快且不稳,质量参差不齐,分布分散无序。科技期刊编辑要当好信息的“过滤者”,通过对信息的审核把关、整合加工等措施来提高科技信息传播的质量。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较强的验证和过滤信息的能力,利用搜索引擎、数据库、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对稿件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2 寓创造于隐含
科技文化劳动的创造性和编辑业绩的隐含性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特点之一。不论科技期刊的影响大小,都不同程度地凝聚了众多编辑人员协同合作的共同智慧。科技期刊编辑虽然参与了科技文化产品创造性生产的全过程,但是每一期科技期刊的问世只能作为作者的精神、科技文化劳动成果展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署名的只有作者这个群体,期刊的目录上也只有著作的名字。科技期刊刊发的文章的文尾或期刊封底标注责任编辑的署名,主要表明编辑对作品的质量要负的责任。这就是科技期刊编辑具有创造性的科技文化劳动业绩的隐含性的表征。编辑工作是对他人著作或文献资料进行的编辑活动,这是区别于作者的著作活动的主要特征。编辑人员自己著书撰稿是著作活动,不是编辑工作本身的内涵,为他人编书编刊是编辑工作,因此人们形象地将编辑工作形容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2.3 化无序至有序
科技期刊编辑要利用智慧与知识,将科技人员提炼出的信息收集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选取反映事物实质与规律的精华,剔除影响信息传播的杂质,将原生、无序、混乱、粗糙的信息经过选择、判断、加工、提炼,编撰成有序、便于人类使用和利用的科技文化载体。科技期刊编辑们从事的工作是对科技信息的选择、组织与完善。科技期刊稿件包括组约稿和自投稿,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编辑手段把科技内容达到一定的质量高度,并且符合期刊出版规范的科技论文编辑成册,面市发行。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所编之期刊得到广泛传播,传之后世,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通过通读校对,严把质量关,努力达到化无序至有序的效果。
先进的网络化技术使期刊编辑流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赋予科技期刊编辑新的活力和内涵。通过电子邮箱进行收稿、送审,可以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提高的时效。收到作者的稿件后,期刊编辑部组稿人员即可直接通过网络将稿件分发给各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通过网络查询稿件内容、审稿流程和各审稿阶段的审稿意见,选择审稿专家、提交送审,并定时对到期的稿件催审,及时掌握稿件的评审情况。编辑还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稿件内容进行加工,并收发作者、专家的电子邮件。对于专家的审稿意见,责任编辑可以有选择地将部分或全部审稿意见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作者。这样的编辑工作程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的程序既缩短了人工联系送稿、审稿、收稿等一系列繁琐工作的时间,同时也能减少人员交接的错误,能避免邮寄过程中的误投、遗失等情况。
3 结语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把科技期刊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转变职能,提高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科技期刊与知识创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科技期刊一方面记录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又是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开始,也是科技成果向市场过渡的桥梁。正是通过科技期刊的这种桥梁作用,创新成果才能被充分利用,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知识的传播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重要的支持系统,是知识创新的资源。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创新知识的主渠道。因此,从知识创新到应用,自始至终渗透着科技期刊的贡献,科技期刊担负着记录知识、传播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科技知识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载体作用
知识的传播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活动,非常局限;间接传播是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间接实施。众所周知,出版物形式的图书、期刊、电子期刊、报纸较之广播、电视等更利于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与图书相比,期刊避免了出版周期长、传播滞延的弊端,而在传播内容上却发挥了图书所具有的专门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与报纸相比,期刊避免了缺乏系统性、学术性的弊端,却具有报纸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科技期刊所记录的创新知识是经过期刊编辑工作的严格筛选、审定、加工整理的知识信息,具有可靠性、规范性、权威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价值与信息传播速度密切联系,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只有及时发表才能被称为创新。另外,新的成果发表以后,其他人会在这项成果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所以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对科技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缩短出版周期,及时传递科技信息。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引导知识创新者的科研方向,帮助知识创新者完善和提高创新成果,使创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系统、更深入、更有利于诱导新成果的诞生,同时,科技期刊也是展示学术思想的平台。
二、科技期刊的中介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科技期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需要中介环节才能与生产活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基地。科技期刊为知识的创造者、技术的发明者与工程的设计者之间提供了一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天地。科技工作者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才能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片面的认识得到纠正,散乱的概念得到整理,有缺陷的知识得到补充,创造性的火花得到触发。科技期刊把科技成果分布于世,传播为社会所知,从而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组成部分,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知识应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创新。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它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据有关资料记载,当今世界平均每分钟产生一个发明创造,并且这些发明创新很快被写成文字信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是由于科技期刊的这种传播和纽带作用,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从知识创新到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期刊。
三、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及人才的素质。与以往的经济不同,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使得获取知识成为终身任务,终身学习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技期刊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的园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期刊多样化载体,如光盘版、网络版等的出现,使科技期刊的这种教育功能将会越来越大。
另外,科技期刊在发掘人才和扶植人才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通过大量地审阅、比较、选择、修改和编辑加工,发表本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这既是科技期刊编辑“人梯”作用的体现,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而论文的作者由此而获得人们的肯定和支持,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如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华罗庚等的成名,是与《物理学年鉴》、《科学杂志》那些独具慧眼的编辑分不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科技期刊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扶植人才的功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编辑工作是通过生产有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来为社会服务的,科技期刊的编辑要顺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同样也是创新工作的动力。第一,科技期刊编辑在认识和思想上一定要牢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运营机制上有所创新,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扩大业务创新范围、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如掌握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和方法,电子排版和办电子杂志、光盘杂志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并精通英语。英文是世界第一国际语种,世界上70%的科技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约为80%。英语水平差是许多科技期刊难以进入SCI的原因之一。因此,除写好外文参考文献,英文文题、单位名外,还应写好英文摘要,这是国际交流时专家获取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
总之,科技期刊是科技普及的园地,也是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期刊是知识传播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更需要准确的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指导农业改革,大众传媒已加入这个大环境,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较好的作用。学术期刊与其链接的学者、学术信息、成果评价者、受众构成了整个?W术信息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
农业期刊在农业信息技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期刊的文章上,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具等都可以广告的形式针对性发表在农业类期刊上,是农业传播的另一种形式。
笔者从农业广告期刊经营现状、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和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农业期刊广告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农业期刊广告经营现状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广告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报纸、电台和期刊[1]。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资源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找寻新契机,寻求新服务才是出路[3]。
期刊是传播广告的主要媒体之一,其对广告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广告也是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部分期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想在实现自负盈亏的同时保证办刊质量,广告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经费才能将纸媒与新媒体接轨,才能更好地传播。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愈加强势,相应的传统媒体也遭受空前的危机[4]。
科技期刊主要是刊登专业性论文,受众面窄,广告阅读相对较少。目前,阅读农业类期刊的读者较少,广告传播力度小,农业期刊相对于医学等行业期刊的广告更少,甚至个别期刊无广告,不足以独立支撑期刊的发展运行。
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这一过程产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品种需要传播,但如今的农业期刊并未完全抓住这一机遇。农业期刊也开始尝试新媒体,多数农业期刊已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内容,但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广告业务的为数不多,导致农业广告流失至其他媒体。
2 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
2.1 可信度高
农业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载体,主要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刊载以论文为主,期刊严谨正规,周期固定,读者、编者均为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分子,值得广告商信赖;农业期刊刊载的广告一般与农业相关,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储备较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其广告进行审核,对于广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有甄别能力,值得读者信赖。
2.2 针对性强
随着市场分化越来越细,专业期刊是市场的新宠,读者非常明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改革,农业和农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期刊定位标准,目标读者相对固定,均为从事农业的专业人士及相关人士,刊载广告的针对性强,广告效果收益较好。广告商将农业相关产品的广告在农业期刊上是精准投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推广费用,达到高效、低价、性价比显著。
2.3 费用低
农业类期刊发行量相对小,广告量也较小,运行费用低,收取广告费用较电视、报纸、等媒体低,但针对性强,广告商能用较小投入换取较大收益,相比之下性价比较高。另外农业产品收益相对低,广告商自会选择费用低的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农业期刊是优质选择,若农业期刊自身影响力大,更是优质选择。
2.4 新媒体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发达,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式,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5],迎合新时代读者的需求,广告立体感和实物感增强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产品,广告效果好。
农业期刊也基本开发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纸媒广告的同时,再次刊登在新媒体上广告,新媒体广告传播范围广、信息量大,形势多样,互动性强,可随时更新,增加了广告的阅读量。广告商适当增加小部分费用刊登在有新媒体的农业期刊上,也有利于缓解期刊的日常运行费用支出压力,达到双赢效果。
3 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经营策略
3.1 利用好新媒体
新媒体的冲击,世界各个角落均受影响,传统媒体走下坡路,《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等传统媒体受众份额也纷纷下降,而《赫芬顿邮报》一类的网络媒体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份额[6]。因此,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利用好自身优势,与新媒体配合,提高质量满足广泛读者的需求,增加受众市场份额,影响力随之上升,广告的效果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环境。
新媒体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在作用,以及农村现网络普及的基础条件,新媒体走进农民生活是必然。农业期刊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页面适当添加吸引农业科研工作者或农民的农业类广告。
3.2 提高农业期刊的影响力
1)期刊有好的文章是必要条件,但有一个精干的编辑团体更是充分条件。新媒体时代,编辑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对新媒体和经济市场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发展好期刊。期刊应该增加或培训能设计或者了解新媒体广告的人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期刊的更应该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培养兼农业和新媒体知识的多面人才。同时还要懂得营销知识,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取得广告商的信赖,把握住广告质量。
2)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活动必须适应市场要求,农业期刊也是精神产品,虽有特殊一面但就其商品属性难免与其他商品一样,需要适应市场需求[7]。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新时期,新型农民注重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期刊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调整结构,推陈出新,开辟针对性栏目,满足新形势发展需要,让农业相关人员能从此得到寻求的信息,从而增加被关注度,提高影响力,吸引广告商和读者。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15-02
1 科技期刊构建微信公众号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微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许多企业都开通并使用微信公共平台,在方便快捷的同时,扩大了企业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力度,传播的精准性也大大提高。微信平台最主要的优势是可以一对一地进行信息传播,并且注重保护客户的隐私,不管是从交互属性、群组关系来说,还是从信息传播的效率以及价值来说,都非常有竞争力。鉴于此,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也有其必要性。截至2013年8月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达1056种(占4953种全国科技期刊的21.3%),调查显示,其中有245种启用了新媒体,占所调查期刊的36.2%,而其中,建立微信平台的只占7.3%[1],可见,在各种新媒体盛行的今天,科技期刊建立微信平台的情况并不普遍。
1.1 传统媒介渠道遭遇挑战
目前的期刊社和杂志社都在顺应时展,选择最新的媒介传播方式扩大其影响力,传统的固定网络媒介平台由于流动性差,所传播的信息过于冗杂,缺乏针对性而在不断地萎缩。虽然科技期刊还在利用传统的网络媒介平台在进行日常信息的传播和维护,但是其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并且重要性也在下降。
微信平台的产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未来的网络将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移动网络,信息会借助移动终端进行快速传递。而当移动终端逐渐开始动摇传统网络媒介平台的时候,科技期刊构建微信公众号来进行运营,与受众及时交流就迫在眉睫。申请与使用微信平全免费(若对微信公众号申请认证则需要少量费用),科技期刊室不需要独立开发APP,利用微信平台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多样的、移动的宣传。
1.2 微信平台的可控性、互动性较强
传统的交流网站、交流论坛受到了受众的喜爱,利用留言系统和编辑功能也吸引了受众的关注,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社也有自己专业的论坛。但是最近几年,我国对于论坛的管理开始更加严格,论坛的建立需要通过专业的审核,并且需要备案。而且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对论坛进行有效管理,那么垃圾信息、广告信息会时时刻刻充斥其中,影响到论坛互动的发挥。
而利用QQ群和受众交流,也难以保证冗杂信息不会产生,用户的发言内容是不可控的,利用网络邮件和受众交流存在同样的问题,容易受到垃圾邮件的干扰,并且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比较差。[2]
微信平台可以综合性地解决上述问题,科技期刊社在申请微信公众号之后,配备后台专职人员编辑信息,就可以通过公众号将信息传播给目标受众,受众可以和公众号进行互动,反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是这样的互动是一对一的。与此同时,科技期刊社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将信息需求类似的受众纳入该群,以便精准地消息以及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讨论等。通过及时的互动和交流,科技期刊便可以有效地黏住目标用户,并建立稳定的用户群体。
1.3 方便快捷,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科技期刊社的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繁杂,编辑人员时常需要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通过电话、电脑来处理日常工作事宜,比如联系作者、安排稿件等。由于工作繁杂、工作重复率高、人员紧缺,所以编辑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效率也很难有大幅提升。然而,微信却可以成为编辑人员的实时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处理琐碎工作以及对平台进行维护,从而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
2 科技期刊运营微信平台的阶段性应用
2.1 初级阶段
科技期刊社需要注册微信公众账号,为提高用户对公众号的信任度,一般公众号都会申请认证,添加认证标识。然后针对目标受众推送一条比较简单的资讯,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科技期刊社,主要的目的就是让目标受众了解到这个公共号的存在,这一阶段推送信息不能过于频繁,太大的信息量会降低受众对科技期刊社的辨识度。[3]
笔者关注了《知识就是力量》、《环球科学》、《制造技术与机床》、《汽车维修与保养》、《科技与出版》、《机械工程学报》、《科技导报》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比较发现,前三种期刊,在用户关注该期刊公众号时,会自动回复欢迎语,同时附上关于期刊的介绍,高度概括期刊的特点及重点品牌栏目和活动,并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建立了3个一级页面和各5个二级页面,以便全方位的向用户展示期刊;而后几种期刊,只有简单的一句欢迎语,且没有建立一级页面和二级页面,在引导受众阅读方面并不太清晰。学术性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功能设置上有较大差异。
2.2 中级阶段
接收到推广信息的目标受众会对科技期刊社做出回应,回应的内容可能是一些疑问,也可能是对科技期刊社的兴趣表达。在这一阶段,科技期刊可以直接和目标受众沟通,是进行宣传的关键性阶段。此阶段可以通过推送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等相关的信息来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社的形象,树立品牌效应。
对于用户的咨询和疑问,一定要第一时间作出反馈,对于不能及时给出明确答复的,也要说明情况,并做出在后续确定时间内给予答复的承诺,让用户真切地感受到期刊社对于读者的尊重,以此提高用户对期刊的黏性。
除了推送有价值的图文、音视频信息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互动游戏和活动。仍以前面提到的《制造技术与机床》的微信平台为例,该微信平台在一级菜单中专门设置了“活动抽奖”,有“大转盘”和“砸金蛋”两项游戏吸引用户关注并引来新的用户,这种设计可让用户在微信上形成自发传播,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传播,让传播数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2.3 高级阶段
利用微信平台的“开发模式”进行功能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如投稿、调查问卷、评选、以及学术会议、培训等的报名,实现会前信息收集、会后信息分析等,这比传统的邮件通信方式,要高效很多。此外,在这一阶段,科技期刊社可以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将其进行划分,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调整宣传的方式和策略。比如,可以把比较重要的用户介绍引入交流群,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受众关系管理系统(CRM)服务。科技期刊社也应该全方位地培养专职的微信平台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服务的效率,第一时间和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信息更新和平台维护的相关工作。
3 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效果分析
3.1 构建移动端用户诉求表达入口
用户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想法等诉求很难直接地通过传统媒介顺畅表达,微信正是在发挥社交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表达可以为科技期刊社增加客户,逐渐地演变成为最重要的社交工具。随着微信平台的属性和功能不断地拓展,科技期刊整个行业都有可能加入进来,并且和政府、科研院所、其他领域期刊杂志社等机构通过微信平台建立联动的发展网络。这样一来,受众就有了畅快表达诉求的入口,可以通过微信比较隐秘地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直接和公众号建立
沟通[4]。
3.2 构建并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如今,科技期刊也需要通过品牌来吸引有实力的作者投稿,吸引相关领域的用户关注。微信平台可以帮助科技期刊社树立品牌,并进行品牌的传播,逐渐提升品牌知名度。科技期刊社可以充分地利用微信平台的LBS定位功能和二维码识别功能给受众提供更为便利的关注机会。对于已经关注公众号的目标用户,可以推送他们所关注的信息,做好相关维护工作,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扩大科技期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自组织下的多场域互动
诸多科技期刊社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信息是平行工作的,彼此不会干扰,而且还能够一起组成一个多维度的交流空间。受众可以关注不同的科技期刊社公共号,针对一个内容的传播,组织起更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扩大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在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中,受众的参与度、关注度都会大大提升,这样一来,科技期刊行业整体的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在信息不断地交换、传播过程中,能够集中更多的力量,从而组织信息的流动。
4 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发展建议
科技期刊利用微信平台运营和发展,应该以内容的宣传和品牌的构建为重点,同时要兼顾宣传,注重刊登和发表学术价值高的文章,同时也要给一些研究简报、科学新闻留有宣传的空间。
4.1 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宣传方式
微信平台可以发送语音、文字、视频、图片,针对科技期刊的宣传来说,主要应该以图片为主,而文字是辅的宣传方式,因为纯文字或者是文字占有主要内容的描述中必然会有大量的术语,不易于用户利用移动终端来阅读[5]。而图片配合文字的信息传递则能够生动还原科研的过程,使得信息传递更为生动、立体、多角度,从而扩大用户的信息捕获量。
4.2 视频、音频发送注重专业性
关于科研成果的视频发送必须要注重专业性,而科技期刊所发送的音频也应该由专业的科研领域专家来录制和发送。文字性和图片性的内容如果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和偏差,还可以通过后期的解释来修正错误,但是如果音频和视频出现问题,不注重专业性的话,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就难以进行消除。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只允许发送来自腾讯的视频素材及微视频,且微视频是由用户上传到公众号的,略显其局限性。
就目前微信平台被科技期刊社利用的情况来看,作者、编辑、用户是相互独立的,作者主要负责以论文的方式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论述,所投稿的文章需要由编辑来整理和选择性发表,而用户则相对被动地阅读信息。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构建作者、编辑、受众能够被联动起来的机制,三方可加入讨论组,受众可以针对自己比较关注的热点科技信息进行讨论,而作者可以依据受众的诉求来做出相关的研究课题,在经过编辑审核之后发表课题的研究成果,用户还可以针对该课题进行二次讨论。这样一来,微信平台就成为了收集意见、反应诉求、传递最新科技信息的平台。
5 结论
微信平台被科技期刊利用来传播信息、宣传品牌,是时展的趋势,其能够促进科研信息的立体式、及时传播,并且还可以实现和用户的一对一交流,第一时间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以此作为依据来优化科技期刊社的微信平台。本文主要对科技期刊社建立微信平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具体的使用步骤和所达到的效果,并且提出了未来科技期刊社利用微信平台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年度发展状况[R].北京,2014.
[2]王颖.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J].新闻世界,2014(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