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七年级历史论文

七年级历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4: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七年级历史论文

篇1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前提。要想在历史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今后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艰难。我想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和体会。我认为作为七年级学生来说,应重点养成如下良好习惯:

一、课前认真预习,做到有的放矢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认真的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可以作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历史课预习要通过看书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概要和观点等实质性问题;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为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如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圈点批注、摘抄、编写阅读提纲等。另外,为了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

首先设计学习提纲: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有几项重大发明呢?

2.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较原来的发明有何重大的进步意义?今天这一领域有何重大发展?

3.指南针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何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对世界文明有何重大贡献?

4.火药是如何发明的?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

二、上课专心听讲,做学习的主人

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科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1.帮助学生克服分心。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时刻不离老师的讲话或板书,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积极思考,敢于提问。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积极思考、敢于提问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新课程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3.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要使学生明确做课堂笔记并非指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三、课后及时复习,消化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几乎会遗忘干净,就等于重新学习。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四、主动阅读历史课外书籍,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外书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等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对课外历史书籍的阅读,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在讲完《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这一课时,可以布置学生阅读《东周列国志》、《上下五千年》等书籍,也可以通过组织撰写相关历史论文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阅读与自己撰写的论文有关的历史书籍,从而激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企业已经彻底走出传统的“大锅饭”老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步迈进。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站稳脚跟,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硬实力,即生产设备或者是生产原料,也要依靠企业本身的软实力,也就是员工的思想境界以及先进文化理念。两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方面的优化,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通过观念的创新来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如果想要在管理上找到创新突破口,就要首先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使得管理的水准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在进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的同时,对其进行强化,使得这种观念的持久性得到大大加强。针对现代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对于企业本身的认知要十分明确,同时在确立制度的时候要做好统筹规划以及安排。在迎接崭新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时候,要把旧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大胆抛弃掉。

2.通过理念上的创新落实细节

管理理念虽然只和管理观念相差一个字,但是理念相对于观念来说更加强调的是微观的部分,以及对细节的把控。因此,管理理念相对于管理观念来说在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更加实际以及形象。企业的管理理念可以说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具象化的精神追求。这种管理理念如果能够让员工真心接受,成为员工行动的准则以及指导,就可以成为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力工具,也能使企业不断获得发展以及壮大的源泉。因此,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以及鉴定程度,将能够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

3.以人为本,树立思想

无论是怎样的企业、经营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变化,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资源。企业如果想要基于先进文化理念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无可避免的要把人放在这种管理制度的首位,把以人为本的这种观点彻底融入到当前的创新管理机制当中。在对待人才的方面一定要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对人才的引进不拘泥于传统,“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在引进了人才之后,企业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人才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是企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市场下的最重要的竞争依靠。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当前的社会下,谁能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点,谁就能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一条。

同时,在大规模招揽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以人为本和所谓的“人治”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所谓的人治,就是以人情代替法律,凭借好恶对企业的制度进行篡改。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权力已经完全凌驾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之上,企业由法制变成了随意管制,这样的话企业根本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因此,一个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就应该是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统筹以及规范,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在奖惩分明的基础上实行层级管理制度。这样的话,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的加强,在工作上的潜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4.创新合作是企业间的最佳手段

企业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仅仅凭借这单一的企业或者组织进行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活动是很难以实现企业整体的创新的。因此,只有构建合适的创新互助网络,开展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才能使得企业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幅度加强,这也是企业未来进行创新的主流模式。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下,企业之间的战略同盟以及纽带关系变得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要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摆脱了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敌对关系,转而成为了“竞争对手+商业伙伴”的复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技术、新科技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扩散开来,使得世界性质的知识技术革命变得更加可能。因此,把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着一对矛盾体进行统一,就成了当前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5.总结: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不能够仅仅依靠硬件的优势以及落后的管理观念来对抗全球经济的动荡。只有在全新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企业的管理才能走向更高一级的台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必然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资料:

[1]卢朝丽.小议勘测设计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J]. 现代营销,2010(11).

[2]宋芳.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1(2).

[3]凌玉军.浅析地勘单位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策略[J].山东国土资源,2004,20(2).

[4]胡笑花.地勘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之我见[J].管理观察,2010(24).

篇3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力军,是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他们有着青年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正确认识青年教师这一重要群体在新形势下的思想动态,把握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发展,是各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急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比失衡,教师的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

据我国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近几年,与普通高校学生规模近一倍的增长速度相比,教师总量只增长3l%。这样全国高校生师比达到18.2:1,个别高校甚至高达35:1。由于生师比过高,导致班级规模越来越大,这样势必给任课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负荷和工作压力,而收入的增长与教师的实际工作量不成正比,过分的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而忽略了教师的物质需求,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经济实力还是相对薄弱的,在物质方面的需求量也还比较高,但却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青年教师重教学过程而轻教学目的,重教学工作量而轻教学质量的结果。

(二)重使用、轻培养,教师自身发展空间不大

近几年由于扩招,许多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放电多、充电少”,外出学习进修、开阔眼界的机会很少。只要教师上了岗,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下去,很少有机会接受再教育。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工作压力,教师本人很少有精力进行知识更新。等到原有的积累挖掘的差不多,又没有新的内容充实的时候,青年教师本身会有一种危机感。有了危机感,又没有时间去更新、提高自己,就容易产生厌倦和烦躁情绪,会有孤独感,青年教师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工作积极性也就会下降,导致整个团队士气下降。

(三)学术风气不够纯正,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受阻

如今高校的浮躁之风盛行,急功近利的行为越来越突出。在职称评定或聘任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看成软指标,而把申报多少项目和发表多少论文当作硬指标,于是教师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跑项目”、“发论文”。此种情况,不仅社会成果转化性差,而且助长了教师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学术氛围不纯正,青年教师必然会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和科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跑项目”、“发论文”方面花下大的精力,那么花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精力必然就不多,更有甚者,由于评审制度的不完善,真正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突出的教师,却因为交流沟通不过,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那么对于纯正的学者来说,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受到了阻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如此往返,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整体学术水平下降,华而不实。

二、道德意识的发展对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探索的启示

以道德的善恶观念为主要内涵的道德意识,不是一个单向的、静止的东西,而是处于错综复杂的变化发展之中。这个发展遵循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感性形式向理性形式的过渡。在道德主体自身的自我意识中表现出一个“自发一自觉一自由”的发展过程。

(一)道德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1.自发阶段

这是道德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人作为主体,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各种欲望的存在。当他和社会及他人发生联系时,总带着实现自我欲望的冲动。可经验又使他能自觉地意识到在他实现欲望时有一个他人和社会的“可以”和“不可以”的回答,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应的对行为结果的善恶评价。这样一个“可以”和“不可以”的经验积累,再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就必然导致主体意识认知内省的出现。这个基于经验和直观基础上的认知内省便是一种自发的道德自我意识。

2.自觉阶段

这是道德自我意识的“知情冲突”阶段。在自觉阶段,由于道德主体通过不断知觉内省,从而对道德规范及其客观必然性有了较多的和较全面的认识,道德自我意识开始摆脱了自发和无知的状态。和自发阶段主要表现为情感的作用不同,道德自我意识在自觉阶段主要表现为意志的作用。

3.自由阶段

这是道德自我意识的“自律”阶段。这样一个自由阶段无疑是道德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里道德主体不仅对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无须或很少借助意志就能自愿地接受道德必然性的约束。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然之则”已转化为主体自身的“当然之则”了。显然,由于道德主体不再把道德规范消极地视为异己的、外在的东西而强制自己遵循,而是自觉自愿地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的一种信念。因而,道德主体凭借这种内心信念就能很自然地使自己一言一行都合乎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我们理解,道德自我意识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才可以认为获得了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自由。在这个境界里,不仅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了内在的道德要求,而且单纯被动地遵循道德规范变成了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带有创造性地去实践道德规范的过程。

(二)成熟的道德意识

道德自我意识的成熟无疑是指道德意识中的自由和自律境界。因而如何拥有成熟的道德意识的问题,实质上便可归结为如何早就自己道德意识的自由境界。

从道德意识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达到道德的自由意识境界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1.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稳定化和系统化;2.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走向高度的统一。 道德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使得我们明白,只有当主体的意识达到自由的境界,主体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在我们构建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其充分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必须是从主体内部着手,全面分析主体的多样性,以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主体能够自然而然地全力以赴为整体谋发展。

三、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一)建立合理的津贴分配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满意度

通过工作所带来的物质回馈,如薪资的提高、职位和职称的晋升等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要有效引导青年教师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学校实现整体目标的方向发展,就要针对他们的付出和需求给予合理的报酬。要想使报酬产生必要的激励作用,就要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公平合理的津贴分配制度。要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确定薪酬,提高教师的公平感;要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鼓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要破除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观点和做法,重视奖励在教学一线成绩突出、积极创新的青年教师。

(二)重视激励因素,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20世纪5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他把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如工资刺激、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只有配合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等因素,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不仅是工资、奖金、福利等“保健因素”,而且还有工作的成就感、事业发展等“激励因素”。教师作为学识修养较高的一个群体,其事业心和成就感都比较强烈,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受尊重的渴望也比其他社会群体要高。高校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应抓住这个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情感激励:首先,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具体生活困难,尽快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其次,对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要多赞扬、多肯定、多鼓励,积极引导;最后,关心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成才帮助,提供进修和提升的机会,在一些人才培养、课题申报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

(三)引导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对青年教师进行目标激励

在人的整个行动过程中,一个期望的目标具有不断的驱动作用,是激励的重要环节。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意识,他们初涉社会,渴望取得一定的成绩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在管理中应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确立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具有凝聚性又具竞争性的目标。同时,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目标的实现将与事业的追求和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使之成为引导其行为的航标。要满足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根据青年教师所处的不同职业阶段,帮助青年教师确定明确的阶段目标;第二,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爱好、特长配备导师,帮助青年教师确定中长期发展方向;第三,针对青年教师学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篇4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5

营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笔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时代精神体现在民主、人本、探究、创新、开放、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营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一、营造民主式课堂氛围

I造历史“生命”课堂的前提是营造民主式的课堂氛围。过去都是教师高高在上,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意志。这种师生关系的课堂,培养不出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有完善人格的人才,更多的是奴才式的唯唯诺诺,这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是完全脱节的。所以,建立民主式的课堂是当务之急。建立起民主式的课堂,将对学生的政治人格、社会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从民主式课堂走出来的学生,他们必将是国家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中坚力量。也只有以民主式的课堂作为前提,其他的探究、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行。民主式课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师生平等。包括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在学术上要以真理的共同追求者而非先知的身份出现。这样,师生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只有建立教学民主,实现师生间平等、和谐并且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才敢大胆质疑、自主探索,才能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破学生心智枷锁的金钥匙”,民主式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流畅、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这时的学生才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教育也才最能奏效。比如尧、舜的“禅让”,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就是由于人们道德高尚,风气比较民主。可是,有学生提出猜想说“当时做首领十分辛苦,没什么好处,所以他们禅让”。面对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以往我们都会采取压制的手段,还乘机对学生实行道德与情操教育。可现在,我们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嗤之以鼻的话,何谈民主、平等?学生又怎么会大胆质疑?我们应做的是肯定他们,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看法去探究,找出证据,做到人格与学术的平等。

2. 人人平等。改变以往“培优转差”而忽视中间的做法,给每一个学生以真正的平等和民主,情感上热情关怀,学业上大胆激励,心理上耐心疏导,使其学有自信、学有所成。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的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能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历史手抄报、历史漫画设计、仿制文物、社会调查等)表现突出的话,历史综合成绩也表现优良。

二、营造趣味性课堂

营造历史“生命”课堂的关键是营造趣味性课堂。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及形象思维来得强,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课程,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形象性、趣味性。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营造趣味性课堂,让趣味贯穿整个历史课堂,让学生在趣意盎然中真正爱上历史。在浓厚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明显增强,探究的欲望在知识的创新中得到满足。

1. 情境趣味化――历史的久远性,总让人有一种陌生感,如何把“历史”的距离拉近呢?方法之一就是让其情境再现。除了语言的描述外,可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仿制历史文物等。如课本剧表演这种创设情境的形式就深受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争着进行表演。对仿制文物的兴趣也相当浓厚,让仿制的半地穴式、干栏式房屋做得有模有样。有条件时也可利用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历史情境氛围的熏染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又可通过实物复现情境,如文物、标本、模型、图片、照片、历史遗迹等。

2. 问题趣味化――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问法,也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巧问问题,让其趣味化,这会让学生更专注于该问题的解决。如在上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时,笔者问学生有没有在水井打过水,许多学生纷纷说有(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然后问他们怎么打,当他们答出要拿着绳子用力甩几下才能让水桶装到水后,笔者让他们想想如果用“小口尖底瓶”去打水的话,情形会不会有变化呢?为什么呢?从现实生活到远古的联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讨论的热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3. 概念趣味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要求区别神话、传说与史实三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对“传说”这个概念不太理解。如果让他们做一个游戏:教师给第一个学生轻声说一句复杂点的话,让其也轻声往下传,当传到该组最后一位同学时,让他说说听到了什么,与教师原先说的内容一对比,有何异同。“传说”这个概念在有趣的游戏中立即可得理解。

4. 记忆趣味化――许多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主要原因就是历史内容难记。新课标虽然对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删除了许多,但基本知识还是得记的。如果记忆也能趣味化,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可以进行:知识接龙游戏――如朝代顺序及建立时间可通过接龙方式快速记住;编歌谣比赛――如学完一课或一单元,均可让学生自编歌谣加以记忆,比赛谁或哪一组编得最贴切、最好记;也可将整册或单元的人物及其事迹串连起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等。总之,让记忆成为乐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

三、营造探究式课堂

1. 质疑启动――新时代的初中生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在富于想象,常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或者乐于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设疑、质疑、解疑。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不是教师如何设疑,而是学生懂不懂得质疑。因为善于质疑的学生比善于解疑的学生更富于创造力。所以,教师应注重如何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这种自主探究比被动探究更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可让学生扮演教材中某位历史人物,介绍完当时的相关情况后,让其他学生都来当记者,向这位同学发问;或者让各小组讨论某个章节,把所有疑难问题罗列出来再进行重点讨论等,以主动质疑启动探究。

2. 体悟思路――引导学生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总结,从方法论的高度掌握质疑、破疑的方法,提高其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逐步提高。

3. 实践操作――每册书都有专门的探究课,如七年级上册《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作为历史名城的惠州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探究对象,可让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历史遗址、民间、社区、机关等进行各方面的采访、探究。动手操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探究活动,如前面讲到的做“都江堰”模型的活动等。除了制作模型、仿制文物外,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历史专题手抄报等。如讲了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后,可让学生结合二者设计一个商朝的国徽。在思维的参与下,手脑并用,既劳力又劳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创设开放式课堂

营造历史“生命”课堂的灵魂是创设开放式课堂。现在是开放型的世界、开放型的社会、开放型的经济,教育也由原来的封闭、呆板、僵硬逐渐转向开放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1. 向学生的心灵开放――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让所谓的差生、学困生也w验到成功,用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源动力。我们应当赞扬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爱护他们要求上进而又脆弱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2. 心灵的交互开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群体的智慧、合作的方式和集体的创造力,相互启悟,交相开拓,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化为创造力。如让学生分组搜集历史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合作仿制历史文物、表演历史短剧等,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